[轉載]施調梅先生所著『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

施調梅先生所著『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 (2014-03-04 17:15:26)

轉載

標籤: 轉載

原文地址:施調梅先生所著『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作者:田兆麟太極拳社

施調梅先生所著『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

施調梅(字承志)(浙江杭州,民前26年生),曾任北伐浙軍25軍2師8團團長。施氏於楊家輩分頗高,從其學者亦不多,有陳子晉等人,但教學者少,故不知其發展程度。施氏於民國10年從學田兆麟,田氏幼時學自少侯,後為建侯之高足,施氏追隨田師約5載,深得其藝。《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此書於民國四十八年。

一、各勁運用訣(打手歌註解內一節)  遇敵襲擊,先用『掤法』,以『沾連』之勁,掤住敵勁,然後以『法』,使其落空,故掤之後生,我若被敵,即以『不丟』之勁,順勢用擠法擠之,故之後生擠。我若被擠,須含胸化其擠勢,故擠之後生化,化後敵勁落空,將亟思後退,我即松肩騰步,用『按法』乘勢向彼按去,故化之後生按。反言之:解敵按我,以『黏隨不頂』之勁,隨『化』隨『掤』,解敵『捋』我,以『沾連不丟』之勁,順勢擠之,解『擠』非用化勁不可,用手臂勁小,且易生頂,非用腰腿鬆勁和意氣不可,在掤之前,須含有化勁之小圈,否則,易生頂勁,在之前,一手須向前掤,使敵勁被誘向前,此即用『借勁』,可以得勢,否則易丟,在擠之前,當先被敵足,足後變擠,亦借其勁,以成擠勢,可以近靠敵身,否則易於中斷,在按之前,須有後化之勁,使敵前仆,可以乘勢,以『沉勁』按出,惟擠與按,皆用腰腿發勁,身體須中正安舒,兩臂放鬆,兩肩下沉,皆不可用力。 

二、解釋『沾』『連』『黏』『隨』『不丟頂』(打手歌註解內一節)  此五行之勁,為太極拳練習推手所必需之基本工夫,而蘊藏於屈伸進退之中,變化由此而生,然須與五步相聯繫,所謂『上下相隨』,亦必須『內外相合』,方顯妙用,而沾等四勁,又必須於不丟頂中留意,當彼此兩手相搭,推動往來之際,此時如一方有力,便是頂,頂則易被對方沾住,如一方與敵手脫離,便是丟,丟則易被敵擠出,故須不輕不重,而隨其勢,往來推移,進退摺疊,綿綿不斷,探捫敵人之勁,以沾等五勁而控制之,以掤等八法而運用之,找敵勁所聚之點,持而起之,以拔其根,或引而空之,以誘失其中心,於是不失時機而撒手放出之,此即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也,放時必須與敵之中心成一直線,方能打及重心而跌出也,再運行五勁之時,如肩不能松,胸不能含,腰不能活,胯腿腳,不能聯繫動作,全仗手腕,決不能發生『借『化』『入』『截』『沉』之五勁,若無借勁,不能引進落空,若無化勁,不能消化其勁,若無入截沉等勁,不能巧發敵人,換言之,能沾連否,是在上盤,即手肩胸也,能黏隨否,是在下盤,即胯腿腳也,其中盤之樞紐在腰,腰能靈活,則各勁之變化,隨腰而生矣。

三、太極長拳歌二章 

 (一)太極長拳獨一家,無窮變化洵非誇,妙處全憑能借力,當場著意莫輕拿。

 (二)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順人能得勢,借力不須拿。  上二首歌訣,為予師田紹先(名兆麟,先從楊少侯學,後從楊健侯學,施調梅於民國十年春時年三十六歲,從田兆麟先生學習五年)傳授,蓋得諸楊家所傳,系讚歎太極拳之精妙,非一般拳腳工夫可與之比倫也,長拳-即十三勢,以其綿連不斷,變化無窮,故曰長拳,惟楊家後亦創造一種長拳,較太極略加三分之一,然仍不出十三勢之變化,其效用在增進學者養氣耐久工夫耳。『能借力,莫輕拿』乃示人交手所運用之妙訣,學者熟諳此訣,雖遇勁敵,亦足以與之周旋矣。不論練拳推手,宜隨時留意上下九處關節,務求節節鬆開,使內勁得以暢通,當走化之時,能松則節節不受牽連,發勁時,節節皆從腰發,完整貫串,一氣到底,換言之,全身如柔條之能屈而能伸,柔中有剛,其交手也,捨己從人,順人之勢,故能得勢。『拿』-指以手握人手臂衣襟之類,此藝高者所不為,與拿勁之『拿』有別,拿勁以氣拿,非用手握也,妙處在能借敵之力,故不須拿也,拿則反被敵借力矣,故兩歌中均特鄭重點明,誠學者不可不留意也。

四、田師口授心要 

(一)與敵沾手時,無論何處,對敵中心,即可用截勁打去。  

(二)腿有明腿,有暗腿,亦謂之黑腿,須手足相隨。

(三)敵拿我之手臂,以圓圈化之,須變動步法。  

(四)掤擠按,每手中有五個勁,所謂借化入截沉是也。  

(五)雲手有陽手,有陰手,又謂之偷手。  

(六)圓圈以尾脊骨為根本。 

(七)化勁,或以大圓圈化之,或以小圓圈化之。

(八)『截勁』有弧線,有直線,『入勁』如鑽錘,『借勁』,引彼之勁,仍還其身。

(九)拿人必須拿其活節處,如腕肘肩等是也。 

(十)敵拿我臂肘,即以臂肘付其心掤之。

(十一)『野馬分鬃』有搓球之意。  

(十二)『卷勁』須先以五指按按人之心,即捲成拳用入勁,進退步宜略騰起,不可直移。  (十三)之中,小圈即可放之,按之中,有開有合,開合須手足相應。

(十四)推手時,前後步略騰起。  

(十五)小架以落步為實,起步為虛。

(十六)采人不可兩邊分,稍采若敵足跟起時,即進打之。

(十七)攬雀尾,以左手沾人之拳,右足隨進,右手虛擊,若人一動即放之。 

(十八)敵撅我何處,即隨之以小圈化之。  

(十九)見勁速出,氣沉丹田。  

(二十)用勁如拋物。  

(二十一)隨屈就伸,人屈則隨其屈以放之,人伸則就其伸以放之。 

(二十二)放人時,臂要直,不宜屈,勁在兩臂如九曲珠,旋轉自如,放人時,即成一大珠。  (二十三)散手亦須黏隨。 

(二十四)靠肘拳往下有入地之意,眼往上望即出矣。

(二十五)右手擠進右步,左手擠進左步,如不進步,須將臂直,對其後肩擠之。 

(二十六)按以順步為得勢。 

(二十七)人我時,即全付之,隨之以靠,或與之而化回,須腰腿靈活。 

(二十八)人靠我,隨松腰腿,按之以擠,或松腰按其肩拿住,然後放勁,放勁須腰腿相隨,人過去,仍可搬肘。 

(二十九)以退為進者,以退而步已進也,步進然後能拿人。 

(三十)人擠按我,非坐腰胯不能化。 

(三十一)人擠我,撤前步,易手擠之。  

(三十二)人擠我,吾右手在彼左手之外,即托其肘,回翻放之,轉腰即可,左手亦然。 

(三十三)化皆著手略鬆動,回身轉腰,一帶握,敵臂在下,我臂在上乃利,彼如上翻,即向下一沉。  

(三十四)沾在何處,即何處沉勁。  

(三十五)注意推手時,手不過膝,過即不拿。  

(三十六)水上采葫蘆,是一個勁,直管前進,是一個勁,輕提前進,是一個勁,沉拿是一個勁。  

(三十七)在發之先須有拿,在拿之先須有引,在引之先須有化,在化之先須有掤。 

(三十八)化勁須順人之勢,快慢要相合,過快敵勁易生中變,太慢仍不能化去。

(三十九)化得好,才有發勁機會,機到即放,其勁要整,要沉著。

(四十)攻人全在得機得勢,機未至,不當攻。  

(四十一)掤勁極為重要,靠勁先要化得合法,靠時要快,要有一定目標。  

(四十二)發勁沉且長而震動全身者,其勁剛柔具備,所謂陰陽相濟者也。  

上錄田兆麟先生口授心要四十二則,據施著說明:此為昔年與田師隨談隨錄之筆記,詞句未加潤飾,次序亦照當時所錄之先後,以保留當年坐談之真實情狀耳。 

 五、散手  按徐哲東氏考信錄中:「陳氏根據王宗岳之口授,其拳架仍是舊有者化出,去其不合,刪其繁重耳」。此說頗近情理,蓋陳氏世代習拳,自無庸另造新架,但就其原有拳架中,選其精到者,以太極之理化之可矣,此其一,王氏所傳拳譜,亦無拳架,祗有十三勢,可見一切拳架,但以十三勢而運用之足矣,此其二,衡以太極拳理,『以柔化剛』為其基本原則,其他一切原理法則,皆從此四字中出來,是無須固定之拳架,此其三,按黃百家所云:當年三豐祖師,本精於少林,嗣以內功之理翻之,遂成內家拳,足證其本無固有之拳架矣,此其四,然則吾人所習之拳架,不論其是否生於當年陳氏之老架或新架,若能運用所習之拳理與法則,則手手皆能實用,散手者,將所習之拳架,隨意拆散而用之耳,故於推手及大純熟以後,已能隨化隨發,即可在推手中間,應用散手,對方亦可就其當時之情勢,予以還擊,惟仍須沾連黏隨,步隨身換,不離拳架法則,如此日積月累,自能變化百出,妙用無窮,如對奕然,可以局局出新,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練拳至最後,未能再練散手,即不能達到神明這段境界矣,但專以健身為目的者,則又當別論,如有志於發揚國粹,提倡國術之同志,是宜三致意焉,在一般拳譜中,間亦見有插圖編定對打之套子者,於此依式練習,自無不可,惟不宜拘泥成法,塞自悟門,故與其按式演練,徒具形式,反不如在推手及大中,串插下功,並隨時熟研拳論及行之心解等所示之原理法則,潛心體會,默識揣摩,亦自然漸能融會貫通,從心可欲也。


推薦閱讀:

道先生講風水:震、巽方見水旺財不利婚姻,兒子懶惰不受管教!
賴高翔先生自題聯注釋
三壽先生書法
下盤穩、結實、有力,《好先生》孫紅雷怎麼這麼污!
百變先生,混血「法鯊」?| 邁克爾·法斯賓德

TAG:太極拳 | 轉載 | 先生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