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哈25中學崔淑鳳
中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其間,雖在秦時,經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一次嚴重的打擊,但秦朝「二世而亡」。到漢武帝時,聽從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正式居於統治地位。
儒家學說作為一種意識文化形態,雖流行於封建時代,但其關於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理論思維的闡發以及治學的方法和經驗等,卻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並對人類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國際上評出的文化名人中,孔子位於前列。世界許多國家都展開對中國儒學的研究。可見其在國際上的影響。
歷史和傳統是不容也不能割斷的。一個民族只有善於對待自己的文化傳統,拋棄其中陳腐的東西,發揚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不是依傍別人,而是在汲取其它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創造和更新自己的民族文化,方能立足於世界文化之林,受到人類的尊重。因此,研究和了解儒學,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下就談一談儒學中的一些有益的思想。
一、強調「入世」,重視現實。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活動一般說有兩個方面:「超然」和「參與」。借中國古人之語大致可區分為「出世」與「入世」。談到「出世」,人們隨即會想到道家與隱士,他們遠遁鄉野山林,不問世事,與世無爭。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主張「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認」,以「賓士天下」為「捨我其誰」之重責。儒家講究「濟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極避世。這種積极參与的思想在當今也應予以提倡。試想:如果大家都不問世事,貪圖享樂,只顧自己,胸無大志,得過且過,那麼,中國還會有希望嗎?儒學不以彼岸世界為歸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現實生活為目標。因此我們應滿腔熱忱地積極投身於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二、追求理想,奮發向上。
中華民族是個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國的歷史是整個中華民族不斷為理想而奮鬥的歷史。理想主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特點。統觀中國歷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們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標。早在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就已描繪了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理想便是對社會和諧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歷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為年號;農民起義亦常以追求太平為號召。洪秀全的農民政權還頒布了一個大同社會的實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著《大同書》;孫中山先生本著「天下為公」的精神,提出了民主共和國的理想。這種理想主義傳統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合理社會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農民起義和變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的行動。這些都表現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當然,歷史上的理想主義具有空想性質,但無論如何,這種大同理想一直激勵著整個民族奮發向上,不斷進取,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作用。
新時期我黨制定了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目標。第一步、第二步已經實現,現在已在為實現第三步目標而努力奮鬥。這是一個經過科學預測的現實的目標。我們應該為實現這一理想目標而努力工作。
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
一個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始終不渝,藐視困難。受挫益堅,這種令人讚美的性格,正是一種陽剛之美。歷史上多少不畏艱險、向邪惡勢力作鬥爭的人,多少為探求真理而英勇獻身的人,多少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軀的人,在他們身上都體現出一種堅守信念,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陽剛之美。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就具有這種陽剛之美。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攜徒到各國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出訪求仕。他不但風塵僕僕,長途奔波,餐風飲露,曠野為家。有時還受人譏諷,被人圍困,險遭戕害。尤其陳蔡被圍,又絕糧,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孔子的這些表現,正如他自己所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費盡心力,在國內積極爭得權利,推行自己的主張。當自己受到排擠,在魯國抱負不得施展時,又辭官外出,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待這一做法碰壁後,又著書立說,培養弟子,讓自己的後繼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業。真正是為達目的,百折不撓。這正是儒學所強調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當今社會,頻率快,人的壓力大。許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壓力與挫折。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擁有象天空一樣廣闊的胸懷,為實現理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
四、提倡修養,培植盛德。
儒家強調奮發有為,主張積極入世,更主張一個人要時時準備好入世的條件。這就要加強道德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並以聖人為人格的最高標準。儒家所推崇的聖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在儒家看來,道德是人和動物的最根本區別。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儒家所讚美的「仁人」、「聖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稱為「君子」。一個人要達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主動培植自己的道德水平,檢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賢者學習。君子要心胸坦蕩,要正直不佞,反對「巧言令色」,知錯就改,反對文過飾非。為人應自知、自省,對己嚴,對人寬。君子不可須臾離開仁德,哪怕是倉促匆忙之際、顛沛流連之時。儒家提倡自我修養的目的是使人成為君子,從政治國,實現理想,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更應提倡加強道德修養,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五、堅持正義,熱愛祖國。
儒家文化強調「義以為上」、「殺身成仁」,這種為堅持正義,敢於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時時激勵著人們。孟子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大丈夫當立志以仁,處事以禮,踐行以義,百折不撓。身家性命固然可貴,為了正義盡可拋。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真諦,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的演繹結果。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偉大無比,剛強無尚,是由正義的經常積蓄而產生的。歷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憑著一股「浩然之氣」來伸張正義、抨擊邪惡,充分表現出他們的道德力量。許許多多仁人志士,同時是愛國主義的典範。他們為社會進步、為維護民族獨立作出了貢獻。
堅持正義、剛直不惡的傳統美德在今天還值得大力提倡。當今社會,還存在種種邪惡勢力。面對這種勢力,我們決不能麻木不仁,不管不問,更不能同流合污。我們應該發揚剛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氣,堅定立場,不屈服、不妥協,以浩然正氣來壓滅一切邪惡東西,純潔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六、敬老愛幼,尊師重教。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倫理十分強調敬老愛幼。自孔子始,孝德便被當作是「仁之本」。認為「百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論語》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宣揚儒家倫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這樣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老萊子為使其父母歡欣,身著五綵衣,做小兒遊戲舞蹈,還裝作幼兒行路不穩而跌到在地,以博取雙親一笑。這個事例意在說明,在父母面前永遠要做孝子。扇枕溫衾則是幼而盡孝的例子,九歲的黃香就能在夏日暑熱時為父親扇涼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體為父親暖被,實非一般幼童所能為。
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規範,深深紮根在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美德。我們不能丟失這一美德。
儒家學說的中心主張是「禮」和「仁」。當然,他們所講的尊卑秩序、三綱五常,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講的「仁」也是講統治者實行仁政,有利統治。中華民族號稱禮儀之邦,這與正統儒學提倡「禮」和「仁」有極大關係,尊師重教就是這種禮儀制度的一個方面。儒家所稱「天地君親師」。把師的地位提得很高,並宣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孔子就被譽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他就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提倡尊師重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社會,我們雖反對上下尊卑,三綱五常,但人人相親相愛、文明禮貌、尊師重教、永遠是值得傳頌和弘揚的傳統美德。
七、節儉不奢,清心寡欲。
節儉之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一直表現出的美德。儒家大力提倡節儉。依傳統觀念來看,生活節儉既能使人克服經濟困難,還能使人成就事業,更能使人志於道德追求,助於人格完善。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學問家司馬光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廬說:「一粥一飲,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唯艱」。這些說法都體現出「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觀念。提倡節儉,要控制自己的慾望。古語云:「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一個人、一個社會,如果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有所積累,如果「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便是不顧個人和社會的未來,必有悲慘的結局。我們應當發揚節儉之德。當然,諸如「會賺不如會省」之類的觀念應當摒棄,既當講「節流」,也當強調「掘源」。
儒家思想所反映的傳統美德遺產中,還有許多優秀方面,在此不一一列舉,當然,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大量封建性的糟粕,還存在嚴重的缺點:它沒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沒有強調對於自然界的研究,重義輕利。因此,儒學內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機。因此,我們應矯正儒學的偏失,發揚其優秀的方面,為現實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推薦閱讀:
※探究 | 「幽雲十六州」影響著北宋存亡,它是怎麼被弄丟的?
※精索靜脈曲張或影響生育
※香港電影最具影響力的五大男明星!
※非法移民大赦!數百萬無證移民受益,無身份華人影響最大
※影響孩子成績的13大原因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思想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儒家 | 影響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