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伏羲「觀物取象」與天水「卦台山」

安志宏

《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文字記載說明,作為《易》的基礎的八卦是遠古時期伏羲通過「觀物取象」所創造的。對這種說法,歷史上的易學家視為經典,是沒有什麼疑義的,只是到了近代,疑古派在徹底否定伏羲史料的同時,認為考古發現的有關《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時的筮數;更有人認為當在「西周初葉」。由此得出《易》不可能為伏羲所為,卦不可能為伏羲所畫的荒誕觀點。

其實,「伏羲畫卦」的傳說卻由來已久,除了《易·繫辭下》的記載外,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指出:「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可見,起碼在戰國秦漢時伏羲畫卦的傳說就已經盛行了。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升溫,特別是「羲皇故里」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天水大地灣史前遺址的發掘以及地畫、彩陶文字元號和類似太極圖圖形的發現(大地灣遺址距今萬年以上,發掘出大量聚居村落、原始「宮殿」、灶坑、排水渠等;出土陶器四千餘件,石器一千七百餘件,骨角器一千六百餘件,蚌器和裝飾品三百六十多件;動物骨骼、植物標本、木炭標本、植物種子,地畫、陶器符號等;在曲腹彩陶盆等多件陶器上,甚至F372房基遺址,發現了類似太極圖的圖案等等),以及天水傅家門史前遺址早期卜骨的出土,不僅證明了伏羲時代的歷史存在,而且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卜筮活動就已經很盛行了,從而更加證實了「伏羲畫卦」的傳說是有根據的。下面,筆者擬結合思維科學,分析天水「卦台山」及其周圍地形地貌,對伏羲「觀物取象」畫卦談一些粗淺認識,就教於諸位同仁。

一、原始先民的邏輯抽象思維不發達,「類比思維」、模仿和「它物」的啟發是發明創造的主要途徑。

(一)原始先民的思維具有類比思維的特點

人類最早的思想是關於自然的思想,人對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產生的意識,就是人類最早的思想,這是符合人類思想發展的客觀實際的。思維科學的發展則是伴隨著人類的成長逐漸發展的。從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的角度講,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發達,他們的思維過程主要是藉助具體形象而完成的,思維的主要內容直接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形象。也就是說,原始先民的思維在當時是受客觀存在的實物直接啟發和藉助經驗推動的,帶有很強的模仿性,科學性和邏輯性的思維方式還很不具備。思維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原始先民不可能超越現實存在而創造發明,類比思維是原始先民思維的主要特徵,也是早期人類思維和發明創造的必經途徑和主要形式,這種思維類似道家講的「元神」。我國古代陰陽觀念在遠古的史前時期能夠產生,正是類比思維的結果。

表示陰陽的符號陽爻為「」,陰爻為「--」,就是對男女性別的模擬,它是原始先民類比思維的典型寫照,反映這種思維的符號,在天水發掘出土的原始社會陶器、卜骨符號中有其充分的反映,如天水傅家門原始祭祀遺址中發掘出的編號為:T125H6:32、T123F11:6、T132H11:9等卜骨上,分別陰刻有「—」、「|」、「=」和「∽」等類似於陰陽爻的符號,經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815年,它是我國發現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卜骨實物。傅家門遺址除了卜骨上有陰刻符號外,在陶器上也發現有陰刻符號,如陶瓶的頸部陰刻有「—」字形符號。這些符號都是刻在器物的正面醒目的位置上,引人注意和識別。該遺址出土的卜骨和陶器上的符號,計有「—」、「|」、「=」、「∽」和「∧」等五種。類似符號在天水不是孤證,它在大地灣、王家陰窪和西山坪諸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均有彩繪或刻畫。

距今8000餘年的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器盆上多件繪有兩組螺旋形線條互抱互纏,類似陰陽合抱的圖案。天水永清出土的一件畫有雙龍古太極圖的彩陶壺(現藏於瑞典遠東博物館),尤其珍貴,壺上兩組螺旋形線條上下互抱,中間繪有兩個相對的魚眼與現代流傳的太極圖案極其相似,經碳14測定,結合其他手段校正,斷定其時代在6500年前。種種證據證明太極圖在7000年前的伏羲時代是存在的。

關於伏羲女媧崇拜陰陽的事例,除了大量陰陽太極圖表現外,我們還可以從各地發現的伏羲女媧的畫像和畫像磚里得到證實。女媧手持月亮,伏羲手持太陽的交尾圖全國幾乎都有發現,西到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哈和卓古墓群,東到中原廣大地區、山東半島,北到東北地區,南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大量的發現。再結合卦台山及其附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生殖崇拜的「石祖」(天根)、「女陰石」(月窟),與大地灣「原始宮殿」周圍發現的數件「陶祖」相互印證,已經充分反映出原始先民「陰陽」知識的豐富。同時也證明,先民認識人類自身和天地萬物正是從別「陰陽」開始和入手的。

由人類的男女,推及廣義的萬事萬物,原始先民認為萬物都像人一樣皆有男女(公母、雌雄),天地、日月、晝夜、陰晴等都以陰陽論,就「近取諸身」從自身軀體感受出發,以人性來理解和解釋物性,正是這種「以己度物」、「以物度己」的早期原始類比思維方式進及廣義的陰陽,推論出萬事萬物都由「陰陽」(廣義雌雄)二元素構成,並且得出「陰」孕育「二」的結論。

大地灣遺址

「石祖」、「月窟」和「陶祖」是中國原始宇宙觀陰陽論的物化表現形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黃河生殖崇拜文化是繁衍生息的原始文化、原始哲學在古文化遺址中的體現,它也是易文化的核心。就連二進位制這種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計算方式,也是由「陰」孕育二的現象啟發發明的,人類在蒙昧時代已經在現實生活中普遍應用二進位制了。大地灣遺址F901原始宮殿內出土的「四鋬帶蓋罐」、「簸箕形容器」等多種量器,均反映了二進位的關係。筆者認為它是原始先民分配用的量器,因為出土的地方是公共活動的場所。十進位制則是人類在用十個指頭計算過程中啟發發明的,二十進位是手足並用計算促成的。在算籌和珠算未發明之前,人類計算器就是以人自身的手和足作為運算工具的。人類的童年就是扳指頭計算,或藉助竹木小棒棍幫助運算,然後進化到心(腦)算,再到後來的珠算,乃至今天的計算機等等。

(二)客觀的現實存在、具體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是啟發先民產生靈感和誘發發明創造的實驗過程,模仿是發明創造的必經途徑。

原始社會的發明沒有專門的實驗過程,實驗就是具體的生產和生活過程,思維的內容也來源於自然的客觀存在和自身對具體生活的感知。法國人類學家塗爾干說:「人類在剛開始構想事物的時候,必須得把這些事物與其自身聯繫起來。」列維·布留爾認為:人與物有一種「互滲」關係;蒙培元認為人與物有一種「同構」關係。戶曉輝在研究中國人審美心理的發生時,對比《山海經》中的典型句式「其狀如……」,得出了中國早期先民觀察認識事物的比類取象特點。筆者認為「類比思維」和模仿是原始先民思維的主要特徵,它是與原始社會較低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任何社會階段的發明創造都不可能超越當時的社會存在和人們已經意識到的生活方式。伏羲「觀物取象」創造八卦的思維模式是與原始社會人們的思維水平相一致的,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維不是很發達,他物的誘導、啟發和模仿是先民發明創造的思維源泉。伏羲觀象於天,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造出八卦,正是這種思維的體現,屬於「觀物取象」的類比思維。

伏羲創畫八卦就是「觀物取象」的結果,它是與原始先民具體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分不開的。如原始先民狩獵、採集、冬藏和保暖等,均與時令(四時)、方位和天象等密不可分,促成先民對方位、天文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卦則是配了空間方位和四時運行,便成卦圖。因而,「四象生八卦」的四,即指自然中客觀存在的四時(春夏秋冬),又指四個方位[正北(冬至)、正南(夏至)、正東(春風)、正西(秋風)],即「四正」。「和八風以畫八卦」,八風指「八方之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它以八方之物標示出了八方的方位,先民在四個(四正)方位的基礎上,更細地標出了東北(立春)、西北(立冬)、東南(立夏)、西南(立秋)四個方位,後四個方位也叫「四維」。由四到八,不僅更加精確了人類活動的空間方位,更為重要的是八個方位配以「八節」,合以「陰陽」分別開了天地萬物,開啟了蒙昧時代人的智慧,使人類邁入了文明時代。原始先民以八卦定方位的作法,正如有人所說的,開啟了元隱喻思維。所以,「八卦」、「八象」並不是八種現象,而是「八方」的現象。八卦符號實際上是土圭測量日影時,刻劃線條記數字的過程啟發發明的,也很有可能是先民刻契記錄天氣的符號。如晴天(陽)劃「—」,陰雨天(陰)劃「--」。天氣陰晴交替變化,故有陰陽變化之思維。

再如,人類在漫長的打制石器時代,敲擊石塊製造工具的過程,客觀產生的火花,誘導、啟發原始先民發明了人工取火;陶器則是在「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鄭注《內則》)」的過程中,先民為防止獵物被燒焦,塗泥耐火而發明的。玻璃的發明,則是源於阿拉伯商人在中亞沙灘上做飯時火燒沙粒,沙粒中的石灰石、石英和鹼性物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偶然發光的啟發而發明的。五千多年前大地灣「水泥」的發明,則是原始先民磨製石器過程中客觀產生的石末(粉),再加上為了防止摩擦發熱打滑,在礪石上加沙澆水或在沙石中加水直接磨製工具的生產過程中,沙、石末在水的作用下自然凝結的現象,啟發原始先民仿效發明了最古老的「混凝土」。可見,原始社會的發明創造是直接憑藉模仿形式而實現的。

(三)伏羲八卦的天地人三才思維,蘊含著和諧思想的哲學理念

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法和思維模式產生的客觀依據,正是原始先民對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與人相處關係的認識,啟發伏羲發明了開啟後人智慧的先天八卦。因為原始先民把「天」作為信仰的最高、最神聖的對象,「觀象於天」而天在上,「觀法於地」而地在下,人居天地之間,因此便有「三級」(三才)之道而成卦。八卦以「乾坤」為天地,天地不相離,其他各卦與天地不相離,共同形成與自然聯繫的整體,人與自然處於不可分離的狀態,所有「卦象」也反映的是人與天地自然的共生關係。這種思維在我國上古時確立,它的意義不單純是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我國較早地萌發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體系,它對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自覺意義是深遠的。

這種中國所特有的「天人合一「整體思維模式,在文字出現後有比較多的表述,如《莊子·天下篇》所謂「易者道陰陽」帛書《周易》言「易者,合天人之道」等。除文字記載外,田野調查和考古材料也有反映。除前文述及的大地灣「太極圖」旋紋盆和永清發現的「雙龍太極彩陶壺」外,據天水文史工作者竇建孝先生文物普查得到的資料表明,在長江上游西漢水流域的天水鎮一帶,發現戰國陶鼎上繪有太極圖案,它是我國發現較早的成型的太極圖。漢代太極圖在天水較為普遍,東漢隗囂割據天水時,在城北建的宮殿,所有的瓦當上都繪有太極圖案,可見,太極圖在天水很普及。伏羲「太極圖」從歷史和審美角度,都體現了「中華和諧第一圖」的美學效果。太極圖是我國最早用直觀的圖像表現和諧的形式,意義非同一般。一般來說,和諧主要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因此,「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既是一個占老的話題,更是今天提倡建立和諧社會的新話題。

人類在原始社會為生計所迫,到資本主義初期的物慾橫流,對自然生態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新技術發明後,人類並未限制新技術對大自然的肆意妄為,完全忘記了自然界中的種種系統聯繫。這種失去對自身行為效果的道德衡量,是人類活動的目的和價值取向的扭曲,它造成的全面「生態危機」,對我們今天的教訓是深刻的。全球嚴重的生態危機迫使人類全面反思,要求徹底改變人類對待自然界的價值體系,重新檢點人類的生存方式。反思歷史,而人類起初對待自然的態度成了溯源的起點,傳統文化成了人們研究的重點,而易學的「天地人」三才思維,它是古老文化,卻又是現代的,具有永恆的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遺產,是中國人民生產生活、安身立命、為人處事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準則,是我們的巨大精神資源。從這種意義上講,伏羲所創造的先天八卦對人類所做出的貢獻是傑出的,德國萊布尼茲認為八卦「易圖是留傳於宇宙科學之中的最古紀念物」。

二、天水「卦台山」及其周邊地貌、山川河流對伏羲「畫卦」的啟示

(一)卦台山及周圍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對伏羲畫卦的啟發

卦台山

天水城北十餘公里的三陽川,由渭河(古姬水,自西向東橫貫全川)與葫蘆河(古隴水,由北向南流)衝擊而成。渭水、隴水相交於三陽川張白村,東流陝西入黃河。三陽川東面渭水出口處為「導流山」(相傳為大禹治水之處),渭河原為「禹河」,因後世人「禹」和「渭」音相近而訛轉為「渭」。川之西口凸出一孤峰(海拔1300余米),形似龍,首如龜,名曰「畫卦台」,俗稱「卦台山」。卦台山三面環山,一面臨川,其勢險峻,登臨峰巔,視野開闊,可極目天際。卦台山四周聳立的八座山峰,其形酷似八卦中所顯示的八個卦象,更為傳神的是伏羲陰陽太極圖案也在此得到顯現。卦台山四周八座山峰和陰陽魚相配,確有太極八卦之狀。登臨卦台峰頂,從不同視角觀察,呈現三種陰陽魚之象,整個三陽川顯現三種類似於「s」型的陰陽太極魚表象。俯視時,渭河與葫蘆河在平川形成第一幅「s」型圖案。平視時,「卦台山」(位於川之南)與北面的大龍山(俗稱「導流山」)在半空中環抱三陽川首尾自然相交,形成第二幅太極圖的陰陽魚。俯身平視時,山嶺如陽魚,河流如陰魚,一動一靜,動靜結合,上下錯落,又形成第三幅天然太極圖。三種不同的陰陽太極表象,在不同的季節和天氣作用下,氣象萬千,變化無窮。在日月、風雨、陰晴、霽雪中觀察卦台山,給人的視角感官各不相同。古今學人被這種神奇的自然變化所感染,產生諸多想像,認為卦台山確有神奇之象。身臨其境,真有《易·繫辭下》中所說的「仰觀俯察」之感覺。

再從卦台山外圍看,周圍的山都比卦台山低;在卦台山山巔看四周的山,周圍的山都比卦台山高。這種視角差,當地人稱之為「九龍拱維」或「九龍朝八卦」。即周圍的九龍山、交場山、蠍子山、隴寺山、黑羊山、龍馬山、白馬山、廟咀山、鴿子山九個山頭,都朝向卦台山伏羲大殿中的伏羲塑像打拱作揖。站在卦台山北眺,北面九龍山山系三條山嶺中間有一條溝把三條山嶺分為六段,其形狀類似於坤卦的卦形「

」:卦台山南面的三條山嶺,則中間沒有溝分開,是不間斷的三條相連的實線,類似於乾卦的卦型「

」,與伏羲先天八卦天南地北的卦象相合。《易·繫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含義,均在此能夠得到切身的感受。而《連山易》以《艮》卦為卦首的排序,取兩山相連之意為《易》名(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似乎在此也能得以印證,不能說《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的說法沒有道理。我多次陪海內外易學方面的學者登臨其峰,察看卦台山及周圍地形、地貌,專家們都很驚嘆,認為這裡確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天然八卦太極圖」!

(二)卦台山歷史溯源

伏羲畫卦早有史論。卦台山作為伏羲畫卦的遺址,除史書、地方志和名人筆記等大量記載外,當地還有許多口傳史和祭祀禮義習俗保留。每年農曆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天水民間在卦台山和伏羲廟舉行大規模的祭祀伏羲活動,稱為初祭;農曆七月十九日伏羲逝世日,民間舉行第二次祭祀活動,稱為末祭。官方也要一年舉行一次大的祭祀活動。可見,伏羲在天水當地的影響之大。除此而外,另有如下佐證:

第一,天水作為「羲里媧鄉」,有大量與伏羲有關的地名、山名和河名遺存。如:風溝(伏羲女媧風姓)、風台、唐家風台、大風台、封姓石(傳為伏羲封姓氏的遺址)、龍馬洞、邽山(今鳳凰山)、葫蘆河等等。

第二,位於葫蘆河(系渭河支流)岸的距今萬餘年前的大地灣遺址,周圍發掘和探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500餘處,證明渭河流域是我國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

第三,因卦台山申報「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我陪多位專家多次登臨卦台山實地考察,卦台山山頂城牆周圍隨處可見新石器時期陶片、骨器、萬年以前的馬牙、鹿骨、羚羊角和灰燼等。在卦台山現存的生殖崇拜物石祖(天根)、女陰石(月窟)、陶祖和泥泥屌,以及周圍村莊田野發現的大量新石器時期的磨製石器、陶片等等。

第四,天水作為秦人的發祥地,他們很早就在此祭祀伏羲。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襄公既侯,居西陲,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少皞」是「太昊伏羲」的後裔,其理如同祭「伏羲」。「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設鄜畤」;「秦德公既立(前678年),卜居雍。」(天水屬古雍州,天水市清水縣至今有大量雍姓村民)。秦德公二年(前677年),「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等等。春秋戰國時,伏羲作為秦人的主祭神,這與伏羲誕生於成紀,秦人發祥於天水不無關係。「西畤」,按照「環山獨大,其峰獨小,且四周空曠,河澤圍繞的小山」的擇地條件,環渭河流域非卦台山莫屬。

第五,「邽、卦」兩字為天水最早的山、族和縣名。「邽」為天水歷史上最早的山名,其地在今天水市西北方向的鳳凰山,它是天水主山(或鎮山)。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設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即邽縣(意即邽山下的縣)。秦本記邽地的民族稱為「邽戎」。邦山相對的北面為卦台山,其地處渭水之南。而從「邽、卦」兩字相近而言,再結合「圭」為玉尺,用來度量影子長度,或兩個土台疊壘用於祭祀、觀測天象或測量影子的高台,都可以發現與卦台山的聯繫!

第六,卦台山最晚在漢代就築起了八卦城。卦台山建築歷代有修葺,但最初建築最晚始於漢代。

卦台山頂部建築是仿城池而建造的,其形制是按照伏羲創立的八卦理念,為紀念伏羲的功德而建設的廟宇。整個建築布局是:外圍築八卦城,依次為護城池(河,實為乾涸壕溝);中心為紀念伏羲的廟宇,南面為廟門,門兩側分別為鐘鼓樓,廟門外正對為戲台,城中心又按伏羲卦象廣植松柏,即「古柏八卦陣」等,這一切都是後世逐漸添建的。卦台山整個建築處在山水環抱中,志趣天成。古人選擇如此地形,我想也是費了一番周折的。這裡我重點談一下八卦城的建築。

卦台山八卦城是依據伏羲先天八卦的原理而建的(先天八卦為: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巽西南、震東北、艮西北),整個城有六個明墩突出城牆外,正南、正北兩墩暗藏在城門和城牆中。六個明墩中,正東、正西兩個墩表示:離、坎;東北、西北兩個墩表示:震、艮;東南、西南兩個墩表示:兌、巽;正北面弧頂表示:坤,含入地無門之意,故墩看不見;正南面為乾,為進入卦台山的城門,但正對門內堆一高大土丘(土堆),表示上天無路,只能從左、右兩邊繞道而行(旁門左道)。這種巧妙構思,或明或暗,包含了天機不可泄漏,又顯示出明中有暗,暗中涵明的哲學意蘊。

(三)伏羲所創立的原始陰陽論,後世逐漸利用各種學說進行了詮釋

伏羲八卦

伏羲畫八卦創立易學思想,秉持的是「萬物陰陽特性,陰陽化育萬物,陰陽變化無窮」的法則。到了階級社會的夏商時代,人們開始崇信占卜,每事必卜的活動較為普遍,上至國王,下至黎民百姓普遍相信鬼神。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紂都相信天命,紂王「我生有命在天」,正是這一思想的真實體現。這些情況在甲骨文的大量卦爻辭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這裡不再引用和贅述。

到了周代、春秋時,情況有了大的改變。文王演八卦、孔子與其弟子著《易傳》時,融入大量「君主修養道德,適應天道」、「為政以德」的思想內容,這些在文王作的卦爻辭與孔子及其弟子著的《易傳》里有突出的反映。如:「乾」象之「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之「君子以厚德載物」;「蒙」象之「君子以果行育德」;「小畜」象之「君子以懿文德」;「否」象之「君子以儉德避難」;「蠱」象之「君子以振民育德」;「大畜」象之「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蹇」象之「君子以反身修德」;「升」象之「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漸」象之「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等等。《禮記·表記》也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文王所作卦爻辭、孔子及其弟子所著《易傳》等,與殷商卜辭內容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思想指導下對易學思想的詮釋。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文王所演之八卦也好,孔子以及其弟子所著的《易傳》也好,均是以畫卦和著述的形式寄寓其思想的過程,因而他們對易學的貢獻不單純是將伏羲先天八卦從形式上推演到重卦六十四卦,或著述內容的增加的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賦予了他們以德治國的人文思想,從而完成了由殷人「尊神」到周人和春秋時代的「尊禮」以及「以德配天」思想的轉變。「以德配天」的思想,對我國後世君王道德約束是不言而喻的。

戰國至秦漢時,五行「相剋相生」、「相衝相諧」學說出現後,使伏羲的陰陽學說內容更為豐富,人們利用五行相剋現象解釋事物發展變化成為時尚。以「四正」、「四圍」確定的八卦,又融入了五行學說,開始利用八種自然現象命名八卦,出現了「乾為天、坤為地、離為火、坎為水、兌為澤、艮為山、巽為風、震為雷」的說法。這時,位於卦台山西北的五龍山也被賦予了五行內容,有五條大小不等的山嶺,被指稱為:金、木、水、火、土五條龍,神秘的龍馬洞正位於「木龍」之口。漢唐時,十二生肖出現後,卦台山周圍的山和村莊被賦予各種動物形象。如:卦台山南面的「邽山(今鳳凰山)」被賦予「鳳」,西北峰賦予馬,北峰賦予豬,東北峰賦予狗,東峰賦予龍,東南峰賦予雞,西南峰賦予牛,西峰賦予羊,又與先天八卦的卦位和卦象相配,使易文化與民俗文化結合在一起,內容更為豐富。調查表明:卦台山周圍的村莊名稱又大體上與十二生肖暗合。如:

子(鼠)——鼠兒坪;丑(牛)——牛家莊;寅(虎)——老虎嶺;卯(兔)——花卯咀;辰(龍)——黑龍咀;巳(蛇)——白蛇碥;午(馬)——馬家山;未(羊)——楊家莊;申(猴)——張家元(諧音猿,即猴);酉(雞)——早陽寺(意即雞鳴早起);戌(狗)——緱家莊;亥(豬)——朱家莊。

這樣,村莊、山川被賦予一定的民俗(曆法)知識,物化後永遠保留在後人的記憶中,與時間永存。

三、卦台山是理想的仰觀天象的天然觀測點

(一)天水地理位置與卦台山古觀象台的關係

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在人類文明的形成中起很大作用。中國天文博物院院長伊世同說:「圭表」對「影子測量的規律,是從天水這一帶傳過去」的(指中原一帶)。天水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西秦嶺山脈中,位於中國版圖的腹心,地處黃河、長江兩大水系(一屋水分流兩大水系的現象有好幾處,如:分閣嶺、分水閣、墦冢山等)。這裡兼有南北氣候的特點,氣候溫和(地下考古發掘出羚羊、犀牛和魚化石等,今天天水溪流中仍有俗語說的娃娃魚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從渭河最大水流量5900~6300秒立方可以證明),古代植被很好,森林茂密,地理條件適宜人類和各類動物生存。

據《漢書》記載:古代天水一帶居民多住「板屋」;東漢光武帝劉秀當年討伐天水割據政權隗囂時,也是伐木開道才到達天水的;《宋史》說:三陽多木,秦州(天水)西北夕陽鎮(今新陽鎮)連山多大木,夏人常盜伐以「利之」。宋朝在此設「采造務」(官辦林場),生產額定「歲獲木萬章」(《史記·裴集解》曰「章,方也。」「任方章者千枚。謂章,大材也」),就是年伐一千萬棵大樹!然後編筏沿渭水漂木在洛陽、開封販木(買賣)。為此,夏宋多次為木柴之利,曾發生過「伐木之役」。三陽川演營寺院內至今殘存幾株古柏,樹齡2000年以上。天水周邊零星地保留一些古樹木,天水東南部至今保護的小隴山林區,綜合說明天水古代樹木參天。在天水這種河谷地帶,先民觀測天象,必須登高,選擇一塊視野開闊,利於觀測的地形。

三陽川卦台山是觀測天象的最佳境。其下陰上陽,西陰東陽,東面一馬平川,視野開闊,目極天際,非常有利於觀測天象。其實,「三陽」、「夕陽」這兩地名本身就包涵天文、八卦內容。早晨太陽從卦台山東面的空曠地(三陽川)升起,西面水來之處是早晨月落和傍晚日沒之處,卦台山西面的新陽鎮,古稱「夕陽鎮」,就是指日沒月落的方位。先天八卦為天南地北,日東月西,我們置身其中,感受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深刻含義。從天水卦台山一帶的地形看,作為伏羲畫卦之所,有許多暗合之處,前已述及。

(二)三陽川與天文、易學的關係

三陽川

易有深刻的天文背景,《易傳·繫辭上》說:「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具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折中》說:「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也」。「卦以地六,侯以天五」。「天以六為節,故每一卦必是六爻」。「每爻代表五日,合三十日」。「據象推理」是伏羲八卦思維模式的具體形式。綜觀殷代卜辭,參考秦簡《歸藏》等易書,先秦易學家都重視「時、空、象、數」,可見易學與天文是一對孿生兄弟。《通曆》記載:「太昊始有甲歷」。《春秋內事》有「伏羲氏建分八節以應天氣」之說。

三陽川地名有其深刻的天文內涵。卦台山作為伏羲畫卦的卦台,其地勢由南向北是龜抬頭之勢,從視角上北面為上,按先天八卦為「坤卦」,南面為下是「乾卦」,二者相重疊為「地天泰」。泰卦由上向下看,直穿下卦三條陽爻通暢無阻,可謂「三陽開泰」。即天為陽,陽氣上行;地為陰,陰氣下行;陰在上,陽在下方能陰陽相交,萬物生成,故曰:「開泰」。由此可知「三陽川」地名的緣由。

從字面意義簡單理解,三陽也指:「早、午、晚」三陽,也就是明代胡纘宗《卦台記》里說的「朝陽啟明,其台光熒;太陽中天,其台宣朗;夕陽返照,其台騰射。」胡先生的描述,概括了卦台山在太陽的作用下,早中晚的三種表象,它與《繫辭》里所表述的「四象」相類似。如:「朝陽啟明」時,卦台山西陰東陽;「太陽中天」時,其台陰上陽。卦台山西陰東陽的表象,因時辰的變化,出現四種現象:東北角先陽後陰,為少陰;東南角重陽,為太陽;西南角先陰後陽,為少陽;西北角重陰,為太陰。可見,三陽周邊的物境確與易八卦有一定的關聯。

今天保留在三陽川的古代觀測天象(測量日影)的三個觀測點,實為古人測日影時安置日晷的土台,後人為了紀念均建有寺廟,即早陽寺(今天三陽川石佛鄉郭家寺村)、正陽寺(今三陽川渭南鄉崔集村)和晚陽寺(今三陽川石佛鄉張家寨村)。這裡有地理與天象對應的「上象下形」暗合現象,最南端的善家寺至北端的郭家寺直線距離為22.8里,它與黃赤夾角23.26°相近似。這三個寺的三個地點是古人測量日影的最佳地點,也是以太陽為參照物定時辰的有力證據。可見,伏羲創立「太陽曆」,並通過全年測量日影長短變化繪成先天太極圖,以及「先天太極圖」是因「太陽畫出來的圖」的說法是有道理的;陝西學者田合録、福建劉瀟瑛等即持此觀點。

(三)二十四節氣與三陽川二十四個村莊

《古微書》上說:「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卦台山作為人類早期古觀象台,周圍的山川河流和村莊等,都被後人賦予了天文、八卦和易學意義,卦台山和整個三陽川成了天文、八卦的縮影和圖像。卦台山頂部寺院內中心位置,每年冬季下雪天,院內四周均落一層雪,唯此處無雪;有時下雨,四周已經積水,此處亦乾地一片。古今觀象者、易學家無不稱奇,他們認為此處是「地心」。台灣易學家張淵量先生多次登臨卦台山,對此情有獨鍾,1992年,他與華夏易學工程研究會理事王贛考察三陽川和卦台山後都認為:其地「上應天心,下成帝座,立天地之心,元極地也!三陽川是一幅天造地設的太極八卦圖,『卦台山』是中國北方陰陽變化的縮影。」有的學者久居卦台山上,體驗地磁對人體的磁場感應。

卦台山東面地域寬闊,視野極遠,卦台山頂八卦城外東邊,有一片空曠地,居高臨下,海拔1336米,相對高度171米,是非常理想的觀象地和天文觀測點,三陽川早陽寺、正陽寺和晚陽寺則成為三個固定的測影點,是一幅志趣天成的觀象圖。一晝夜二十四時,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的天象,日出日落,月圓月缺,所有的天象變化,在這裡得到不同的記錄和比較。巧合的是三陽川中灘鄉二十四個自然村暗合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即:白家底下、張家小庄、早灣里、樊家寨子、蒲家甸子、河裡楊家、緱家莊、高家磨、毛家莊、牛家莊、熊家莊、陳家大庄、蔣家莊、李家莊、王家莊、上陳家、雷王集、汪家坪、後川里、背灣里、陳家窯、渠劉家、張家溝和郭家坪。

(四)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圖

易八卦是對天文、曆法和算學等的全面總結。卦台山所在的三陽川是一處古觀象和天文觀測的地理縮影圖。卦台山周圍的八座山頭,被稱為「卦山」,賦予八卦卦位。即:東面的導流山(離)、西面的鳳凰山(坎)、南面的王旗山(乾)、北面的九龍山(坤)、東南的馬咀山(兌)、西南的羊山(巽)、東北的雲山(震)、西北的金山(艮)。後世不斷演繹,卦台山周圍的八個平台(俗言說的平掌,即山包里的小平台,其上一般有村莊),稱為「台山」,也賦予卦名。即:狼窩台位於卦台山之南,稱為乾;霍家台位於北,稱為坤;插香台位於東,稱為離;李家台位於西,稱為坎;正西台位於東南,稱為兌;大風台位於西南,稱為巽;椿樹台位於東北,稱為震;馬營台位於西北,稱為艮。卦山與台山合起來,叫「卦台」。八山與八台相乘為八八六十四,又合六十四卦等等。

元明時期,天水易學家、天文學家與能工巧匠聯手製作了「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圖」,當地人簡稱卦盤,系梨木質地,直徑64厘米,厚度5厘米,保存完好,雕刻精細。整個卦盤是按照「天地人」三才構思製作的三和盤。盤面按八卦排列八圈,盤內刻有三元四象、360天(日)刻度、二十八宿星象圖、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時、日,先天六十四卦名、象等,整個卦盤內容包涵大量陰陽和道家的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內涵豐富。

八卦盤內容反映了我國八卦易文化本身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知識系統,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文相關內容,八卦盤是古人融易、八卦、天文曆法為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藝術傑作,它是藝術精品,是易思想指導下的八卦和天文知識的縮影,目的是要融易、天文為一體,使其形象化、直觀化,達到普及。但它客觀地保存了歷史文化,並成了今天的文物,也成了今天卦台山的鎮山之寶。

四、結束語

(一)歷史的研究首先要求把考察的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再結合合理的思路和正確的方法(如:氈的生產過程,水泥的起源等等),參照民俗學、口傳史等鮮活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對於原始社會無文字記載的歷史考察來說,更應該如此。原始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客觀自然環境,是當時人們思維活動的主要內容和依據。這是因為,人類的思維不可能超越自然和生產力水平而單獨存在。任何重大的發明創造,都與自然環境、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狀況和社會需要及其發展分不開,不僅需要具備相關的條件,同時還必須提供相應的試驗和實踐過程。比如:原始先民艱辛的生產、生活過程,迫使他們關注時令,對四時的感知促使他們較早地積累和總結了天文知識;用日晷逐日測試全年日影長度,記錄全年日影軌跡自然形成先天太極圖;測量日影刻畫記數的過程,啟發先民創造了八卦符號「」、「--」爻;由人類自身男女相依相別「以己度物」的過程,推及廣義的陰陽,原始陰陽觀在原始社會的較早認識,形成了易文化初創的基石。而「—」「--」僅是陰陽符號和易文化的載體,數、蓍、簽和古錢幣等則是不同時期占卜師占卜的道具。全國各大小寺院、交通要道、橋頭岸邊的抽籤算卦活動,則是易作為顧問,教導人民「趨吉避凶」和易文化的普及過程;卦象是易文化的形象表現形式;易的靈魂是蘊藏在卦爻辭里的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對易的不同解釋(易理)。易學融天文、歷算、陰陽和民俗等為一體,萬象包羅在其中,卦爻辭、義象理相互聯繫,天地人「三界」(三才),成為每卦必為三爻的依據;重卦(變卦)則貫穿了凡事均隨時運在千變萬化中的易學理念。

天地人一體

(二)天地人一體的理念,反映了古人的天道觀、宇宙觀和人生觀,它是天人同構思維,平等相待,相互聯繫的思想,是天人和諧相處思維的最早萌芽,是迄今對人類生存非常有益的思想精華

正如吾師徐中舒先生生前所言:數占與八卦「對於社會所能發生的積極作用是難以估量的。」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歷史內涵,由最初的「陰陽」論,到夏商時代「鬼神論」、「天命觀」;周代文王的「以德配天」;春秋時代孔子的「尚仁論」(側重於修德和積陰德);戰國秦漢的五行,漢唐時的十二生肖民俗和宋元理學等解釋「易經」。這些無不在歷代卦、爻辭的解釋上打上其烙印。可見,易經在不同時代,由於人們的生產方式不同,解釋所依據的思想理論不同,逐漸形成連山、歸藏、周易、帛書易和秦簡歸藏等卦爻辭和易理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無論怎麼演變和發展,「陰陽」作為易文化內核的根本地位從未動搖過。原始「陰陽觀」作為伏羲首創先天八卦的理論依據,是伏羲為代表的那代人集體的智慧結晶。「原始陰陽觀」這種樸素的唯物思想,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出現,意義是深遠的。

(三)黃河文化的生殖崇拜現象,是中華原始文明的源頭,是繁衍生息中華民族的原始文明,所以伏羲畫卦才有「一畫開天」之譽

天水作為羲皇故里,三陽川卦台山是伏羲「仰觀俯察」觀察天象畫卦和創造原始易學的歷史縮影。由於後人的不斷演繹,卦台山被人格化,河水也被賦予了生命,三陽川卦台山下的二十四個村莊也被喻為二十四節氣的象徵,從而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原始天象(文)圖(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圖就是縮影和證明)。但卦台山作為古觀象台和伏羲畫卦的遺址,與三陽川至今保留的早陽寺、正陽寺和晚陽寺則是測日影的三個觀測點的歷史事實,是無法抹掉的。巧合的是三點間距離近似於黃赤夾角度數,不能不說古人對天文知識的精通!周易作為中華民族的源頭文化,在天水時空上的重合,表明《易·繫辭下》記載的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畫八卦的描述並不是空穴來風,我個人認為,是歷史的因子和口傳史的契合。

推薦閱讀:

(1)經典中醫的宇宙觀與方法論 (十四)伏羲八卦方位古圖
後天八卦的來由探究,三種解析,哪種合乎你的觀點呢?
古時蛇就是龍「龍的傳人」伏羲被指是人首蛇身
伏羲初探 ? 國學網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TAG:天水 | 伏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