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州機器局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的面貌在不斷地改變,一件新式火器,一般都從一個小規模的衝突試用開始,再在緊接著的大規模戰役中推廣開來,從冷兵時代走向熱兵器時代,西方世界走過了近千年。

中國的戰爭的形式,卻是在被動的狀態下,用了短短的幾十年,從冷兵器時代,一步跨入了現代兵器時代。

這次轉變,主要還是因於發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場內戰。

當時,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南、北雙方,正在為分裂和統一而戰,各種先進的武器爭相登台。

在中國的北方,英、法聯合組建的海陸軍,所向披靡,在戰勝了幾次微不足道的抵抗後,長驅直入中國的首都,咸豐帝被迫簽定城下之盟,憤疾交加,薨於熱河。

而南方也在進行著一場天國對天朝的大規模內戰,戰爭掃過的地方,皆成焦土一片。清政府的根基動搖,面臨王朝建立以來最大的挑戰。

太平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席捲了南半個中國。攻佔南京後,在江、浙、皖地區與清軍形成對峙,戰爭在拉鋸式的攻防中進行,上海將是李秀成的下一個目標,上海士紳也在積極應對。

1862年,淮軍共計13營約9000人,乘英國輪船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剛到上海時,淮軍如同當時其他千千萬萬名清軍一樣,裝備著冷兵器時代的刀矛,抬槍已是他們最具威力的武器。他們的任務是在由西方人為主組建的常勝軍協防下,駐守上海。

淮軍抵達時,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能否守住上海並徐圖發展,是擺在李鴻章面前的最大考驗。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成功守住了上海,頓時令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

儘管取得了勝利,但殘酷的戰爭場面還是令他震驚,李秀成統領的太平軍,已裝備了大量的西式槍炮,來複槍和開花炮,顯示出驚人的殺傷力。同時,他也親眼看到由外國人組建的常勝軍,由於武器精良,常常以少量軍隊勝數量大大超過於自己的敵軍,其原因是擁有先進的武器,他致書曾國藩「連日由南翔進嘉定,洋兵數千,槍炮齊發,所當輒靡,其落地開花炸彈,真神技也」。

李鴻章是一個務實的人,他知道,淮軍唯有也裝備西式槍炮,才能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取得勝利。於是,他派人四處打聽、購入西洋兵器武裝淮軍,訓練中國士兵使用洋兵器。到1863年底,淮軍已發展到五萬餘人,其中配備西洋兵器的淮軍達三萬人以上。

在實戰中,彈藥的消耗量很大,供應往往跟不上,而且價格昂貴。「買一顆從英國炮船上偷運出來的普通十二磅炮彈要費三十兩銀子,買一萬粒最壞的銅帽(子彈)也要十九兩銀子。」這是淮軍餉需經費負擔不了的。這時,在李鴻章軍營服務的蘇格蘭人馬格里軍醫向他建議:「歐洲各國都開辦大工廠製造軍火,中國為本身的利益著想,也應該建立這樣的製造廠」。李鴻章惟恐造不出來。馬格里即毛遂自薦,經過試驗,他在兵營門外造出了第一個鑄模。他讓一位中國木匠用普通的車床製作了一個拳師式導火管,隨即造出了一個炮彈、幾個藥引和幾枝炮門紙管自來火(引信)。當時英國軍官士迪佛立正好進謁李鴻章,他們就把樣品拿給他看,得到了士迪佛立的讚賞和肯定。又經過士兵的使用,證明質量可靠,李鴻章就委派馬格里和其他幾名洋人在松江一個廟宇里籌建兵工廠。開始工具極其簡陋,除在上海購買一些和用田間粘土自造一個熔化爐等之外,又募外國匠人「由香港購辦造炮器具」。

李鴻章並不是全靠洋人,而是一開頭即「令參將韓殿甲督率中國工匠盡心學習」製造開花炮彈、自來火等件。為「得其密傳,推廣盡利」,李鴻章又把「學識深醇,留心西人秘巧」的丁日昌從廣東特聘來上海專辦軍火製造,自此,由馬格里與劉佐禹,韓殿甲,丁日昌分別管理的兵器製造所,形成當時的「上海炸彈三局」。

上海三局主要生產輕便的短炸炮,又名田雞炮(現代迫擊炮雛形),炮重不滿五十斤,每月可造六、七尊。每月生產炮彈近萬枚,交淮軍各營使用。據薛福成記載:淮軍所用自產的「開花炮,大者可攻城,小者以擊賊陣、破賊壘,遂能下姑蘇,拔常州,連克嘉湖諸郡。設非藉助利器,殆不能若是就且捷也。」這足以說明這些火炮在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此,李鴻章對西式槍炮從神往逐漸變得痴迷,直到後來一心要組建北洋艦隊,皆緣自於當年精良的西式炮火給他留下的深刻印像。

1863 年12 月,蘇州被清軍攻陷,李鴻章把巡撫衙設在原太平軍忠王府,命馬格里等也把他們的炸彈局遷至蘇州原太平軍納王府,此時,這家被稱為「局」的工廠,儘管面積大了許多,但設備還是以榔頭、銼刀、泥爐為主,規模小,以手工操作為主,工藝落後,還不能算作現代化兵工廠。

早在1861 年,清政府決定向英國購買船炮,但雙方一直為艦隊的統帥人選問題爭論不休,1863 年 11 月 2 日,在恭親王奕欣的奏請下,清政府拒絕再次讓步,決定遣散艦隊,全部艦船由英國負責變價出售,該艦隊來華時,有供應艦隊製造、修理軍火武器的各項機器設備,「大有同時被送回歐洲的可能」,馬格里向李鴻章建議,將這些機器設備全部買下來。李鴻章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不願自己出面做這件事,於是組織一個小團體用不到五千兩白銀,於1864 年1 月買下了英國艦隊「水上兵工廠」的機器設備,擴充到蘇州的兵工製作所內,使其機械化水平大有提高,初步擺脫了手工操作,進入了機器製作階段。在蘇州的這個廠被稱為「蘇州機器局」。

蘇州機器局所謂「進入機器製作階段」,主要是指使用了早期的鍋爐。李鴻章在描述洋機器運轉情況時說:

「敝處頃購有西人汽爐,鏇木、打眼、鉸螺旋、鑄彈諸機器,皆綰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拔動鐵輪,輪綰皮帶,系繞軸心,彼此連綴,輪旋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之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

上述機器每套數萬金。由於機器並不齊全,還不能製造輪船長炸炮,僅能銼鑄炮彈。這座汽爐由馬格里和委員劉佐禹綜理其事。僱用洋匠4—5 名,每月工資多者300 元,少者100 多元;中國匠人50—60 名,每月工資多者30元,少者7—8 元不等。所出大小炸彈,每月約有4000 余個。

18 磅彈之鐵短炸炮,連架制就40 金,48 磅彈之鐵短炸炮,連架制就不過80 金。炸彈大者須費2—3 元,小者須費1 元零。比購買外國12 磅炸彈需費20 兩銀子是便宜多了。

李鴻章通過蘇州機器局的製造實踐,認識到擁有自己的兵工廠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發展機器槍炮局還需進一步提高其機械化程度。例如長炸炮的製造,「非用外國全副機器,延請外國巧匠,不能入手。」這種強烈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人才的要求是很可貴的。基於這種認識,他慷慨陳詞地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責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這是李鴻章在1864 年5月間講的話,距辦成蘇州機器局不到半年。

他建議專設一科取士,並且,「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這在以八股科第取士的當時,在頑固守舊者看來,簡直是異端邪說!但這是時勢之必然。其思想開明和高人一籌於此可見。

1864年,太平軍天京被攻克,緊接著,曾國藩北上剿捻,李鴻章赴寧任江督,於是,將蘇州機器局遷至南京,地點設在南門外掃帚巷,於1866年7月竣工,稱「金陵機器局」。

1872年年底,又在南京通濟門外烏龍橋,設立了火藥局,1907年併入「金陵機器局」。

縱觀發展,李鴻章在辦蘇州機器局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知,是他1865年積極舉辦江南製造局的思想基礎,因此,說上海炸彈三局、尤其是蘇州機器局是過渡到江南製造局的前提,完全不為過。

自此後五十年,各地紛紛致力於創建兵工業,天津、福州、廣州、山東等大小機器局達數十所。

可以這麼說,中國的新工業建設,是以兵工業為開端的,也可以說中國的產業革命始自兵工業。雖遠不及鐵路、礦務、航運等影響深遠,但由於兵工業的興起,逐步改變了舊有的排夷思維模式,造就一大批具有先進、務實思想的人才,他們在今後的發展中,又投入到鐵路、礦務、電力等行業,為中國的工業現代化進程,鋪展了道路。

登上蘇州北寺塔俯視,就在西側的桃花塢內,能望見的,如今只有尋常百姓家,當可年,蘇州機器局所在的納王府,曾經機器轟鳴,響聲雷動。

中國最早的工程師、產業工人聚集在這裡,早期的工業,在他們的敲打中奠定了基礎,完成了淬火、蛻變,如今,這裡只空留其名,若還有人想看個究竟,那只有沿著大路一直往東,那裡有當年的忠王府、後來李鴻章的巡撫衙、再後來的蘇州博物館……


推薦閱讀:

工業4.0(自動化產業鏈)行業介紹——機器人、匯川技術、埃斯頓
機裱揭裱後遺症
機器領
德國機器生產摺疊凳
她們為嫁豪門甘當生育機器,如今她收穫200億,她棄舊愛尋新歡!

TAG:蘇州 | 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