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強調孝順,是在下一局很大的棋

「孝親」與「忠君」一樣,具有功能上的同構性,實際上強調的是在權力差序結構中高位者的「唯我獨尊」。對君主孝順、對國家孝順也是一種孝順嘛。

有一則央視的公益廣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廣告是這樣的:一個母親對小男孩說,等你考上大學我就享福了;男孩長大後,母親說,等你畢業工作我就享福了;接著,頭髮灰白的母親對兒子說,等你結婚有了孩子我就享福了;然後,兒子的女兒對奶奶說,等我長大了你就享福了……最後,兒子意識到陪母親的時間太少,可母親已病倒在床上,成為遺憾……

無獨有偶,就在前幾天,南方都市報也用整版做了一則廣告,上面一個小男孩對媽媽說:「媽媽,我養你!」

這種「母子相依為命」的格局,是不是看起來很相似?我們可以從中產生很多疑問:為什麼兒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負擔起「養媽媽」的責任,媽媽不是有工作嗎?沒有丈夫嗎?不再婚嗎?難道青年喪偶是中國的社會主流嗎?沒有社保和養老保險嗎?

其實,中國的廣告往往是價值觀最保守的載體,因為這樣才安全,也因此,廣告觀念很能反映出社會的重要意識形態。而央視播出的公益廣告無疑更帶有傳播和弘揚特定價值觀的重要使命。這樣來看,強調「孝順」、強調「含辛茹苦」的母子關係的家族範式,也是意識形態所要著力渲染的。

現實中,確實存在這種母子「單親家庭」。一種是離婚了的女性獨立撫養孩子;另一種,則是更為常見的「假性單親家庭」,就是另一半工作忙碌、早出晚歸,一天跟妻子、孩子說不到兩句話,夫妻之間基本沒有溝通的家庭,區別只在於有人掛著一個父親的名號,家庭的經濟上多了一層的保障。

善意地猜想,總在孝順廣告中「隱身」的丈夫,並不是沒有,只是在妻兒的生活中也隱身了而己。而這個丈夫,隱身去了哪裡?去了另一個公益廣告《笑順父母》當中。一個丈夫,看見孩子就板著臉,像是兒子欠了他一屁股的債;轉身,他就去耍猴戲逗他媽開心了,沒功夫沒心情陪老婆孩子。

這種「孝順」,被人格化之後,就非常清晰了。母親沒有丈夫(不管是真守節還是假性單身),她全副身心撫養兒子;因此,兒子是屬於母親的,他從小就預備了承擔養老的責任。等兒子長大娶妻生子後,兒媳婦同樣進入一個假性單親家庭的循環當中,因為她的丈夫正在「戲綵娛親」,與婆婆相親相愛呢。

在中國古代社會裡,鄉紳強調家族利益和倫理,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拮据得沒有更多選擇,婚姻多是由父母決定的,不需要講感情。男性尚且可以三妻四妾或有別的感情補充形式,但女性則很難有這種機會。不過,她也不是沒有補償,那就是對子女更多的控制權,俗稱「孝道」;一旦媳婦熬成婆,有了比她低一輩的兒媳,她更可以在這種頤指氣使中得到部分滿足了,多餘的力比多也得到發泄。

可翻過了這些陳年爛芝麻的舊賬,當代中國的婚姻關係也沒有得到本質的改善。三四十年前中國人活得粗糙,婚姻也受到各種桎梏,許多人都很難找到情投意合的配偶,這一輩人最常見的婚姻態度就是「湊合著過」,往好聽里說,就是「遷就」「寬容」——本質都是對婚姻極不滿意卻沒有離婚的勇氣和能力。不愛丈夫,卻逃不掉;社會認可女性的移情方式,就是把情感全都傾注和投入在子女身上。

你以為這個社會這麼多的「媽寶男」「媽寶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凡是子女身上獲得了超出合理的母子情父子情,就是控制欲。輕一點的,便是掌控孩子的婚戀和生活,要求子女事事都按母親的意願來行事、「逼婚」「催生孩子」是常態;嚴重的,便是戀子情結,阻擋任何走進兒子生活的「第三者」。

問題還在於,這不僅是一種不健康的婚姻結構,而且還是一種借廣告來宣揚和強調的生活方式。孩子的撫養是由母親來進行的,而母親的養老則是由兒子來完成的:這裡,兩個「父親」角色都缺席了,一個是孩子生理上的父親;另一個,則是政府這個「公共父親」。平時雖無所不在,但在「扶幼」和「養老」這種需要政府承擔責任的時候,這位「公共父親」卻消失了。

這一類公益廣告當中,可玩味的要點很多,一方面,是強調女性要「回家」和「相夫教子」的職責,無論多苦也要挨,因為以後有兒子來回報你呢。強化女性的母性功能、家庭功能,減少婦女平等工作的權利,已成為近年來文化宣傳的主流。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地強化「孝」這個主題。如今對「孝」的強調之深、之廣、之用心,大概是想回復到「以孝治國」的老路上去了,有些學校實行對推薦生「不孝順」的「一票否決權」,一些地方還在實行「規定回家探望父母」,不達到一定的次數則會被納入信用體系扣分,實行強制「行孝」;連在廣場上「為父母洗腳」這種炒作都能成為讚美宣揚的對象。

而且,作為傳統,強調「孝」,一般都必須強化「苦」。就像二十四孝中動不動就使用「郭巨埋兒」「卧冰求鯉」等反人性的極端例子來重點宣傳一樣,現代要弘揚「孝」,也必須突出父母養育孩子極其艱苦的一面,才反襯出「你若不孝就天理不容」。傳統文化當中,更喜歡用母親作為「孝」的承載體,因為單親母親撫養兒子,被賦予了一種遺棄於主體家族之外的孤絕凄厲之感,既保留了逆襲的戲劇性,也為更理直氣壯地索取「孝」做好了鋪墊。這樣,兒子一想到母親為自己守寡,那麼苦,哪敢不心甘情願地服從?

在苦難教育下成長的子民總是極為容易滿足的。要是整天一大家子人都滿臉笑容開開心心的現代家族,想到的只是「愛」和「溫暖」的現代情感,誰會聯想到「孝」這種傳統呢。

「孝道」之所以被抬到今日的高度,當然是一盤很大的棋。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的養老已經不堪重負,當初滿街掛的都是「只生一個好,國家來養老」的大標語,現在變成了掛「養老不能靠政府」,甚至是「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為此,不得不放開強制計生、甚至敦促生育,不得不反覆用「推遲退休」來試水民意,一再地把「孝道」作為基本價值觀。

更有甚者,「孝親」與「忠君」一樣,具有功能上的同構性,實際上強調的是在權力差序結構中高位者的「唯我獨尊」。孔子說得很透了: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對君主孝順、對國家孝順也是一種孝順嘛。

所以,我們在公共話語當中看到的一套奇特的理論體系:一方面,在履行義務的階段,例如在養育子女、回饋子民以養老之職時,這個「父親」的身份是缺失的;但另一方面,在強調秩序的時候,這種身份又重新回來了,大力地宣揚孝道,試圖把孝作為一個統御百姓的價值觀。

也就是說,不管是父親,還是公共父親,默認都是一種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狀態。結果,我們就看到了公益廣告中出現了許多恍若單身的母親,彷彿一個接一個地比慘。


推薦閱讀:

跟封建統治思想的父親決裂
青籽話歷史——中華孝道(一)
父母的後半生,為什麼喜歡欺騙我們?
他賣身為奴只為葬父,竟出現仙女替他贖身——《二十四孝系列》之十:賣身葬父
世上最孝順的3大生肖,得財神眷顧,十人九富

TAG:孝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