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決疑--憨山大師著 (之二)

金剛決疑--憨山大師著

相之果。蓋執佛有相狀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如此。則因果俱空。人法雙泯。此義甚深。難信難解。故疑問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頗。猶可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佛答謂豈無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尋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蓋從無量千萬佛所而種根者。所謂久種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眾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見其所得福。已無量矣。此無相之福。勝過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無相者。能得多福耶。蓋此眾生。無復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矣。不但無此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悉皆空矣。故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此眾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離。苟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勝之若此耳。此是如來真知見力。故我教菩薩。不應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則人法皆空。頓離諸取。便超諸有矣。豈細事哉。故我常教弟子。當舍法也。然舍法即舍情。情忘則智圓矣。故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疑】空生因聞佛說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雲。若佛與法。二皆無相。是無佛無法矣。爭奈現見佛成菩提。現今說法。何以言無。此疑佛自語相違也。故下按破。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解】此雙遣佛法知見也。空生心中。才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謂意言分別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詰之曰。於意云何。謂汝意下。作何分別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來果有所說法耶。此審而詰之。以勘其意。空生領旨。故陳其悟。謂已解佛說原無定法。即是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故非可取。此開權顯實之意。已露一斑矣。【疑】空生已領無佛無法之旨。但不知契無為者。如何得福殊勝。故下如來以離相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解】此以無相之福。以顯無相之法為最勝也。空生已悟無相之理。但不知契無相之理。得無相之福。此福如何勝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勝者。以一切諸佛。皆從此般若而出生故。故云。般若是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云。母因子貴故也。是則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疑】雲。既法無可說。佛無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為我等聲聞。說四諦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槃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眾意言分別也。故世尊逆舉小果。逆問空生。而代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解】此的示無住真宗也。大眾因聞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爭奈世尊昔日。教我聲聞。令離生死。安住涅槃。非無法無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習氣。執有實法。難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為眾旁通。故舉昔果逆征之曰。於意云何。謂於汝意下如何也。梵語須陀洹。此雲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約不入六塵名為逆。非是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雲一往來。謂有欲界一品殘思。但只消一來欲界斷之。則從此長往矣。此亦非有來往實住處也。阿那含。此雲不來。謂永不來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來之處可住也。阿羅漢。此雲不生。以見彼諸法。一切皆無。實無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可住之羅漢地也。若阿羅漢自己作念。認著我是羅漢。此則與眾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驗之。即如世尊。每每稱我得了無諍三昧。又贊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蒙世尊如此極口稱讚。然我自忖己心。並不曾一念生心。執著我是離欲羅漢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則不說我是樂寂靜行者。以我而觀。昔日涅槃元無住處。足知如來菩提。必無可住之理矣。復何疑哉。此決佛果有住之疑。下決佛定有成之疑。【疑】雲。聞上開示。佛果無住明矣。即果無所成。爭柰現見如來。從燃燈授記。是則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豈無可住之果。下答以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解】此示究竟無得之旨也。以聞無住之談。已悟菩提無住。遂疑菩提雖無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無成。如何傳授。故世尊逆問空生而決之。以燃燈佛雖雲授記。但印契此心而已。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則燃燈必不與我授記。【疑】雲。菩提無住。佛果無得。如此。則不必論莊嚴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薩行。莊嚴佛土耶。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謂佛即無成。涅槃無住。若如此又何須莊嚴佛土耶。執此疑者。謂度生之行。實要莊嚴佛土。如修寺一般。此執相之愚也。故世尊逆問空生。菩薩果有莊嚴佛土不。空生領旨。答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何以名之。然而佛土者。凈土也。且此凈土。豈可以七寶累砌而為莊嚴也。以眾生所見者穢土。乃惡業莊嚴。種種苦具。在諸佛所居凈土。但以清凈覺心。凈彼諸染。染業既空。則土自凈。是以清凈心而為莊嚴。然此莊嚴。非同彼也。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此看來。菩薩莊嚴佛土。不假外來。只是自凈其心。心凈則土自凈。故曰。但應如是生清凈心而已。不必別求莊嚴也。又疑。既雲清凈。如何生心。佛言。清凈如何生心。但不當生六塵染心而已。非有清凈可住其心也。所謂執謝情忘。凈心自現。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祖雲。莫逐有緣。無住空忍。此為無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過此。故六祖一聞。言下頓悟。【疑】雲。既不莊嚴佛土。是無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報身必居實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聞佛土非可莊嚴。遂疑報身必居實土。若不莊嚴。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謂真土無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見。而土又何可以莊嚴耶。此從離六塵相。離心緣相以來。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故開導至此。理極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無量。故下較量福德。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解】此以喻顯法殊勝也。說四句之福。勝河沙七寶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以此四偈。即法身全體故。如佛住世。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前顯法身已圓。群疑頓破。言忘理極。故空生領旨。遂請結經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解】此指歸般若實際也。空生頓悟。般若全體已露。更無餘法。故問結經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意謂此法無名。但此心耳。又問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前未聞此法時。其心未安。故初請降伏。以所知所見。滿目塵境。生佛迢然。凈穢殊途。取捨異趣。故其心不安。難以降伏。特起種種疑情。初疑眾生難度。則告以眾生本空。又疑佛果難求。則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難周。則告以三輪空寂。次疑佛土難嚴。則告以心凈則嚴。次疑報身無寄。則告以法身無依。到此空生伎倆已窮。群疑冰釋。佛心已盡披露。無復遺余。所以聞者心安而自降伏矣。故問結經名。世尊不以實法贅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結之。下文乃單示法身極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須具金剛眼。始得極盡相應。故空生感悟流涕。讚歎難量。似久客還家。宜其見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議而後已。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誰當說法。此計法有所說也。故佛征詰。乃悟身即非相。法亦無說。【疑】雲。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墮斷滅。斷滅無相當於何處見法身耶。眾有此疑故佛征破。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解】此示諸法雖空。不入斷滅也。聞說法身非相。遂疑墮斷滅。斷滅則無處覓法身矣。世尊示以塵塵剎剎皆法身也。故詰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塵世界而觀。則滿目塵境萬象樅然。若以非微塵世界而觀。則一道虛間。真空冥寂。所謂寂滅靈虛。寄森羅而顯象。縱橫幻景。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顯法王身。要見法身。須具金剛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疑】所聞法身非相方名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現前三十二相之佛豈非佛耶。此認化身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體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謂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則應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體。身土皆空。理極情忘。言詞相寂。故但讚歎能契此理。轉教之者其福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此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解】此顯法空勝益也。世尊顯理已極。群疑已破。四相頓空。我執既亡。法身獨露。故世尊較量布施恆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無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領此旨。感激未聞。故涕淚悲泣讚歎希有。此正前雲善護念善付囑者以此故也。

●已前領悟●已下陳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論會釋----大乘 窺基  撰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6-20集)
金法藏《金剛禪》第六章 菩薩無相
纏閉門功系列——金剛手
金剛三昧經註解四卷(明 圓澄注)

TAG:大師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