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滸傳中的「義」文化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具體而生動地描寫了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整個過程。通過對梁山好漢闖蕩江湖的傳奇描寫,《水滸傳》展現出身懷絕技的好漢們劫富濟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任俠風格,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謳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義形象,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和人民的生活狀態及思想情感。《水滸傳》蘊涵的「義」文化,對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忠義」文化「忠義」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體現了為正義和真理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作為一種人格價值觀念,深深植根於中國燦爛文化的沃土,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民眾的行為價值取向。《水滸傳》以「忠義」貫穿始終,作品中的許多情節飽含著封建忠君思想。梁山好漢在宋江領導下齊聚梁山,宋江對眾兄弟道:惟願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眾當儘力捐軀,盡忠報國死而後已。又道:聽說皇上至聖至賢,只被奸臣閉塞,暫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以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免招安,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願早早招安,別無他意。宋江的忠君思想,在他爭取招安、接受招安、幫助朝廷圍剿方臘等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宋江的忠表裡一致,始終如一,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忠心耿耿。宋江對李逵的一番話,很能說明他當時的心態:「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有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我死之後,恐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因此請將你來相見一面……」這裡可以看出,宋江至死仍然對朝廷、對皇帝忠心耿耿,臨終強調最主要的觀念還是「忠義」,所謂「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這正是封建正統思想核心——忠君觀念在宋江身上的表現。《水滸傳》中借阮小五、阮小七唱的歌來表達忠君思想,阮小五:「打魚一世蓼兒窪,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阮小七:「老爺生長石碣村,稟性生來要殺人。先斬何濤巡簡首,京師獻與趙王君」。阮小五,阮小七唱這樣的歌並非他們一時興起,而是源於對貪官污吏的痛恨。阮氏兄弟「歌」以詠「志」,體現的還是一個「忠」字,忠心報答皇帝,報效國家。小說中的李逵、阮小七、魯智深等人物,生活中不拘禮法、不計名利,做事上不做作、不掩飾,「任天而行,率性而動」,保存了一顆「純真無邪」的「童心」。他們追求的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盤分金銀」「圖個一世快活」,嚮往的是兄弟間「交情渾似股肱,義氣真同骨肉」的真情實意。這些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小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氣息。這種快意恩仇,笑傲江湖的兄弟之情,所表現的正是兄弟之間的「忠義」。「俠義」文化「俠義」繼承了中華民族志士仁人的精神,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正是由於這種精神的存在,從古至今才湧現出許多見義勇為之士。俠義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正義的化身,在維護社會公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水滸傳》通過描述以宋江為首的梁山英雄人物闖蕩江湖的場景,不僅展現了北宋社會的真實狀況,梁山一百零八將的高超武藝,而且展示了北宋期間的武俠風采,將中國古代「以武亂禁」的任俠風格刻畫得淋漓盡致。魯達路見不平,傾囊相助金老父女,他聽了金老不平之事罵道:俺只道那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卻這等欺負人。接著對史進、李忠說道:你倆先在這裡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這種俠氣說明了魯達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在仗勢欺人的事情面前敢鳴不平。不僅如此,魯達還拿出身上僅有的五兩銀子,覺得不夠,又向史進借了十兩銀子,全部送與金老父女。再後來,魯達在赤松林還了史進那十兩銀子。魯達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救人救到底的俠客正氣難能可貴,這種俠義誠信之德的確讓人佩服。林沖在第三回中,為大義火併王倫。林沖道:王倫心術不定,語言不準,失信於人,難以相聚。又道:王倫笑裡藏刀,言清行濁,嫉賢妒能,無大量之才。這反映了林沖俠義之氣等高尚品格,對於這種不義小人只有殺之。林沖火併王倫後讓位於晁蓋的氣度,則是以大局為重俠義風格的具體體現。書中還講道:史進打抱不平救了王義,為其報仇深陷華州;魯智深為朋友華州救史進;史進俠義之氣,義釋草寇;魯智深野豬林救林沖;武松替兄報仇,敢作敢當;林沖休妻,發配滄州等,這些都是「俠義」文化的具體體現。從書中不難看出,水滸中的俠義滲透於全書的每個章節,每個人物,每個故事,每個細節,使「俠義」成為水滸尚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義」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和替天行道」,是《水滸傳》中很重要的「天義」思想,也是「天人合一」文化的具體體現。儒家思想向來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唯心論,認為天是有意識的,天的意志是絕對的,人的意志符合天意就會受到護佑,否則會遭到懲罰。「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古人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強調的是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人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人必須尊重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規律等,這種「天義」思想千百年來貫穿於中國文明發展進程之中。為在《水滸傳》中有效表達這種「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施耐庵專門在第七十回設計了「忠義堂石碣受天書梁山泊英雄驚惡夢」,其中有這樣的描寫:是夜三更時候,只聽得天上一聲響,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門上。眾人看時,直豎金盤,兩頭尖,中間闊,又喚做天門開,又喚做天眼開,裡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繚繞。從中間卷出一塊火來,如栲栳之形,直滾下虛皇壇來。那團火繞壇滾了一遭,竟鑽入正南地下去了。此時天眼已合,眾道士下壇來,宋江隨即叫人將鐵鍬鋤頭,掘開泥土,跟尋火塊。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淺,只見一個石碣,正面兩側,各有天書文字。那麼,這些天書文字說的是什麼呢?何道士乃言:「前面有天書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後也有天書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著眾義士的姓名」。這樣一段虛構,把一百零八將說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把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起義說成是秉承天意,這樣就顯得合理、可信。這便是人為與天意的有機接合,是天的意旨,是不可違背和抗拒的。《水滸傳》的天人感應,還體現於九天玄女本身及其授予天書的行為,對梁山的各種行動起了較大作用。神授天書,使宋江的地位受到了上天的肯定,說明梁山水寨的存在亦屬天意。這裡「天」的含義有兩個:一是蒼天,天地神靈;二是皇帝,宋朝天子。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懲除那些屈陷良善、恣欲驕橫的貪官污吏和依勢豪強,嚴厲打擊貪贓枉法、詐害百姓的贓官污吏和土豪地霸,憤怒聲討閉塞賢路、非財不用的權奸佞臣。他們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甚至希望受到朝廷招安,以便更好的為朝廷服務。他們處處打家劫舍,殺富濟貧,力所能及地爭取社會公正,改變吏治腐敗和司法黑暗,受到百姓的歡迎,這就是替天行道。他們上山之後,高揚「替天行道」的大旗,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就是替蒼天、替皇帝行德政,施仁愛,實行以人為本,實施仁愛之行,努力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目標。
推薦閱讀:

知道分子與知識分子
一座城·一本書 | 城市文化學者 陳少非
如何評價被斷頭的瑪麗王后?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TAG:文化 | 水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