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餘暉:亞洲各國的最後王朝與君主

帝國的餘暉:世界各國的最後王朝與君主中國:清王朝(1636--1912年,1917年復辟) 首都:盛京(今遼寧瀋陽)、北京。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簡介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說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裡,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瀋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5]。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朝歷史

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髮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後金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製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瀋陽。當年農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全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餘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複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髮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髮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

康熙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平三藩,收台灣,三征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他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污受賄,重視財政審計。

火耗歸公:杜絕貪污。

攤丁入畝:基本放棄對農民的控制,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人口統計和人口增長。

改土歸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西南邊防。

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監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摺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乾隆朝

乾隆帝執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他編纂《四庫全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為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很多珍貴材料喪失。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對漢文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71年,西遷伏爾加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朝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准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

近代時期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白蓮教和天理教等農民起義。

1840年,英國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羅斯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根據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大量領土、主權和財富,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代表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

帝王世系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追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清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清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順治 孝陵

清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清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清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慶 昌陵

清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清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1830—1861) 1850年~1861年 咸豐 定陵

清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 1861年~1875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清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 1875年~1908年 光緒 崇陵

無 無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 1908年~1912年 宣統 華龍陵園(1)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溥儀初葬八寶山革命公墓,後在家屬要求下移葬華龍陵園。

大清帝國國旗

清朝疆域圖

奧斯曼帝國最後君主:穆罕默德六世(1918--1922年在位)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阿拉伯文: محمد السادس), 全名Mehmet Vahdettin 或Mehmed Vahideddin,)(1861年1月14日—1926年5月16日)奧斯曼帝國第三十六代也是末代蘇丹(1918年—1922年在位)。他也是***教第一百代哈里發。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生平簡介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1861~1926)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1918~1922)。全名穆罕默德·瓦希代丁·本·阿卜杜勒·麥吉德·本·馬哈茂德。生於伊斯坦布爾。在其兄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在位)死後即位。為擺脫其兄在位時受青年土耳其黨人控制的局面,他解散了國民議會,親自主持朝政。1920年3月中旬,英軍佔領帝國京都伊斯坦布爾,穆罕默德與之勾結,宣布民族抵抗運動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張抗戰的議員,並組織由英國提供武器的「哈里發軍」,參與鎮壓安納托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後經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者的堅決鬥爭,他曾一度被迫同意舉行選舉,以產生新的國民議會。後在英、法等協約國不斷進行干涉,並逮捕和流放土耳其革命者的形勢下,穆罕默德屈於壓力,再次解散民族主義者佔有多數席位的國民議會,並於1920年8月同協約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使土耳其大片領土被列強肢解瓜分,從而激起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者在安卡拉重組大國民議會,正式成立臨時政府後,穆罕默德除只有任命***教法官的唯一權力外,其蘇丹地位已形同虛設。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通過廢除蘇丹體制,幾日後新政府批令以叛國罪對蘇丹定期開審,穆罕默德在英軍當局的庇護下,於11月17日挈其幼子潛登英國軍艦逃走,奧斯曼帝國亡。穆罕默德先流亡到馬爾他島,後移居敘利亞,1926年在義大利聖雷默病故,葬於蘇萊曼清真寺內。

親英的王子

生於1861年,他的母親是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寵愛的「白妃」。哈米德二世以殘暴黑暗著稱,被國人罵為「該死的阿卜杜爾」,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卻不放鬆,馬哈茂德與幾十個兄弟從小不僅接受了正統的《古蘭經》教育,同時還要學習歐洲文化和西方宮廷禮儀。哈米德二世教誨孩子們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未來接手的帝國雖然很大,但已經衰老。」

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稱為「歐洲病夫」,連軍隊都要依靠歐洲列強提供軍火和指揮,奧斯曼帝國能夠活到二十世紀,主要因列強相互爭鬥才勉強倖存下來,丘吉爾曾說過:「歐洲一直等待奧斯曼帝國的死亡,可是年復一年,這個病人卻不甘死亡,衰弱的雙手依然抓住巨大家業的鑰匙不放。

19世紀末,隨著歐洲列強分化為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伊斯坦布爾宮廷里的各個派系也為土耳其的前途爭吵不休。不過,哈米德二世始終堅持一個信條,並長期向馬哈茂德兄弟灌輸:「土耳其必須永遠和英國站在一起,土耳其將盡一切可能乃至犧牲自身來維護對英國的信譽。」因為奧斯曼帝國位於歐亞非三大洲會合處,英國肯定願意讓一個軟弱無能、乖乖聽話的土耳其橫踞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正是這種熏陶,使得馬哈茂德兄弟在一戰期間極力主張土耳其與協約國媾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動蕩的政局

1908年至1909年,受西方思想熏陶的青年土耳其黨兩度發起革命,強迫哈米德二世退位,馬哈茂德的哥哥登基,史稱穆罕默德五世,此人不學無術,連鄰國希臘、塞爾維亞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但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人恩維爾帕夏卻喜歡將這樣的人捏在手裡,充當溫順的傀儡。

由於恩維爾帕夏奉行親德政策,邀請德國軍事代表團來整編土耳其軍隊,並多次公開以政府名義表示對德國皇帝的傾慕,這無疑讓土耳其站到了英國的對立面,也讓恩維爾帕夏成了馬哈茂德的政敵。馬哈茂德私下咒罵恩維爾帕夏是「只會用帽子思維的小丑」,認為他狂熱的泛突厥主義思想將把帝國最後一點元氣給耗盡。儘管如此,馬哈茂德卻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恩維爾帕夏以維護自己在政府內的地位。

無奈的宣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起初本想中立,但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卻把土耳其推到德國人一邊。戰前,馬哈茂德代表穆罕默德五世多次央求和英國締結永久同盟,但每次都被英國人傲慢地拒絕。1913年,土耳其拿出了三千萬美元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最先進的無畏艦,為籌措這筆巨款,馬哈茂德甚至拿出鑽石皇冠作為抵押。

1914年7月28日,即英國向德國宣戰的前夜,丘吉爾毫無道理地「徵用了」屬於土耳其的兩艘無畏艦,而且壓根不提賠償兩字。因為在丘吉爾眼裡,整個奧斯曼帝國還不如這兩艘軍艦重要。英國沒收兩艘軍艦的消息,給了土耳其政府當頭一棒,馬哈茂德恨透了傲慢的丘吉爾,不再阻止政府倒向德國一邊。11月,英土宣戰,結果英國艦隊出入黑海的通道被封鎖。1915年,丘吉爾發動打通黑海海峽的加利波利戰役,沒想到他一直不放在眼裡的土耳其人會拚死抵抗,整個戰役變成對英國軍人的大屠殺,丘吉爾也因此丟官罷職。戰後,當丘吉爾再次遇到馬哈茂德時,承認自己當年忽視土耳其的存在,造成了後來可怕的「屠殺、痛苦和毀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帝國的消亡

1918年,穆罕默德五世暴斃,馬哈茂德繼位成為穆罕默德六世。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已奄奄一息,六十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百萬人負傷,戰爭引起的饑荒和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青年土耳其黨政府也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解散國民議會,親自主持朝政,並不顧一切地向協約國乞和。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被迫與協約國簽訂和約。此後,英法意希聯軍佔領土耳其大片領土,企圖肢解奧斯曼帝國,盛極一時的土耳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當時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我們用不著為土耳其將從(國際政治)舞台上消失而惋惜。」

在民族存亡的嚴重關頭,以凱末爾為首的土耳其民族抵抗運動舉起了反抗的大旗。穆罕默德六世內心是默許這一行為的,雖然英國人強迫他宣布凱末爾運動為「叛亂」,軍事法庭缺席宣判凱末爾死刑,出動「哈里發軍」參與協約國對起義軍的鎮壓,但穆罕默德六世暗示「哈里發軍」指揮官在前線作戰不要賣命,甚至慫恿部下向凱末爾起義軍倒戈。

飄零於國外

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穆罕默德六世的政治命運,1922年11月17日,當凱末爾的軍隊即將開進伊斯坦布爾前,穆罕默德六世與其幼子登上英國軍艦逃走,宣告奧斯曼帝國滅亡。直到上船的那一刻,穆罕默德六世仍堅信自己還會回來,此後他輾轉於馬爾他、義大利、法國、突尼西亞,中間多次寫信給土耳其總統凱末爾,希望能回到祖國,哪怕放棄皇位也在所不惜,但這些信均石沉大海。1926年,穆罕默德六世在義大利孤獨地死去,他留給後人的遺言是:「我最大的哀傷不是退位,而是離開祖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六世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2年) 首都: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語︰???? ????? ???????),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國家。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將***教定為國教,後領土擴張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1453年滅掉東羅馬帝國,定都伊斯坦布爾。極盛時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包括整個巴爾幹半島、亞細亞半島、整個中東地區及北非的大部分,西達摩洛哥,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帝國和羅馬尼亞,南及蘇丹。控制了整個西歐到東方的通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17世紀後逐漸衰落,領土不斷沙皇俄國和英法等國被蠶食。1922年,奧斯曼帝國被推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國家名稱及由來

漢語:奧斯曼帝國

英語:Ottoman Empire

土耳其語:Osmanl? ?mparatorlu?u

奧斯曼土耳其文:???? ????? ???????

阿拉伯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俄語:Османская империя

希臘語:Οθωμανικ? Αυτοκρατορ?α

羅馬尼亞語:Imperiul Otoman

保加利亞語:Отоманската империя

塞爾維亞語:Otomanskog carstva

世界語:otomanaImperio[1]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人以開國蘇丹奧斯曼一世的名字為國號。「奧斯曼」(奧斯曼土耳其語:?????;現代土耳其語:Osman;國際音標:/osman/),注意奧斯曼土耳其語原使用阿拉伯-波斯文字書寫,/s/音出現在母音後的詞中時以? /θa:/標示,中國大陸譯作「奧斯曼」,接近原語發音;中華民國則延用古譯名(以當時國際語言拉丁語為翻譯標準)採用「鄂圖曼」對應翻譯國名(阿拉伯語「???????」轉義大利語「ottomano」),然而在指示同名的開國君主時使用「奧斯曼」這個譯名。

歷史沿革

興起及擴張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流域,屬於西突厥烏古斯人的後裔。自古從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4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82-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奧斯曼國家的雛形。

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6-1360在位)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併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打傷了東羅馬帝國皇帝,並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1354年,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裡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1360年素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採取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埃迪爾內,並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庭帝國,派出了援軍。素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族帖木兒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蘇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征戰時喪失的領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王國的反撲。[2]

發展及強盛

1453年,19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鉅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東羅馬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奧斯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軍事革新及軍紀,而奧斯曼帝國的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義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奧斯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奧斯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奧斯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奧斯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Battle of Chaldiran)擊敗了伊斯邁爾一世治下的薩非王朝。1517年,奧斯曼帝國消滅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

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奧斯曼帝國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奧斯曼帝國屬匈牙利(Ottoman Hungary)。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1532年,奧斯曼帝國舉兵逾二十五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K?szeg)被擊退。1543年,奧斯曼帝國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奧斯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奧斯曼帝國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Barbarossa Hayreddin)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奧斯曼帝國海軍多次擊敗***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奧斯曼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奧斯曼帝國(特別是塞薩洛尼基、賽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1543年,奧斯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奧斯曼帝國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奧斯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帝國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由於奧斯曼帝國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奧斯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1]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另外,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國家的征戰,一直繼續到謝里姆一世的繼承者蘇里曼大帝時期(1520~1566),1520年,奧斯曼帝國海盜伊爾丁,綽號為巴巴羅薩(紅鬍子),宣稱自己是奧斯曼帝國蘇丹的時候,征服了阿爾及利亞。從1533年起,奧斯曼帝國向阿爾及利亞派遣地方官——貝勒貝。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試圖征服與阿爾及利亞毗鄰的突尼西亞,甚至佔領了突尼西亞,但是次年這個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據有,直到1574年土耳其人才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土耳其侵佔的黎波里(今利比亞)約在1551年左右。[3]

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島,1568年土耳其人佔領葉門。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紅海沿岸的索馬利亞。接著,摩蘇爾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奧斯曼帝國與伊朗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前者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3]

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裡,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奧斯曼帝國的封建壓迫。直到19世紀~20世紀則為歐洲資本主義列強更為沉重的壓迫所代替。[3]

阿拉伯各國依附奧斯曼帝國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的黎波里(今利比亞)形式上是奧斯曼帝國的邊遠省份,實際上在17~18世紀期間就已經脫離奧斯曼帝國政府而獨立。葉門在17世紀中葉前就已經獨立。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政權也常常是有名無實的。時而帕夏們策劃反蘇丹的陰謀,時而當地阿拉伯封建主起來反抗土耳其帕夏,強大的人民起義更是彼伏此起,震撼著整個奧斯曼帝國。[3]

叛變及中興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著這些困難,她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誌著奧斯曼帝國終止向歐洲繼續擴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歐洲各國開始著手應付奧斯曼帝國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奧斯曼帝國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的海路通往亞洲。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奧斯曼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奧斯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科盧·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

1571年焚燒位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克里米亞可汗代烏萊特一世·契萊計劃征服沙皇俄國(1547年興起於東歐大平原)。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Battle of Molodi)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Crimean Khanate)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17世紀末。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奧斯曼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奧斯曼艦隊,對於奧斯曼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奧斯曼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峰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普勒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麵包的一層皮。」奧斯曼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奧斯曼帝國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奧斯曼帝國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里,奧斯曼帝國軍從君土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帝國軍的最遠點。除此之外,奧斯曼帝國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什葉派穆斯林的薩非王朝。

在戰場上,奧斯曼帝國逐漸被歐洲大陸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帝國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Sipahi)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里,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嘩變。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線性戰術對奧斯曼帝國軍造成致命打擊。帝國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在複員後一些狙擊手在傑拉里叛亂(Jelali revolts)里淪為土匪,傑拉里叛亂讓安那托利亞在16世紀末及17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奧斯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

不過,17世紀並非單純是奧斯曼帝國的滯止及衰退期,這亦是帝國及其體制開始適應內外新的壓力及事物的時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蘇丹女權時期(1648年-1656年)是帝國後宮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后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胡倫蘇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魯班紐蘇丹成為蘇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羅(Baylo)安德里亞·傑里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識及聰慧的女人」。由於易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K?sem Sultan)及其兒媳杜亨·哈提婕(Turhan Hatice),柯塞姆蘇丹招致政敵在1651年將她殺害。

接下來帝國進入科普律魯時期(1656年-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律魯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1656年9月15日,時年八十歲的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宮不會幹預他處理政務。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復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律魯·法奇爾·艾哈邁德(K?prülü Faz?l Ahmed)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律魯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科丁(Khotyn)、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亞(Podolia)地區。

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舉兵再次進攻維也納,奧斯曼帝國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

《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奧斯曼帝國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奧斯曼帝國匈牙利。自此,奧斯曼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

在這時期,只有兩位蘇丹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里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被歐根親王擊敗。[4]

滯止及改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滯止期,帝國的許多巴爾幹屬地落入奧地利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奧斯曼帝國的管治的埃及(1517-1769)、的黎波里塔尼亞(今利比亞)(1536~1911)、突尼西亞(1574~1705)和阿爾及利亞(1520~1671)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後來淪為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間,興起於歐洲東部地區沙皇俄國與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爭奪領土和霸權的戰爭。

歷史學家認為奧斯曼帝國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奧斯曼帝國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奧斯曼帝國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奧斯曼學者將***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奧斯曼,塞法迪猶太人從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後移居到奧斯曼帝國。

鬱金香時期是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里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奧斯曼帝國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蘇丹,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壓制了叛變。[5]

衰落及現代化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Hatt-? Hümayun)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Hatt-? ?erif)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Armenian National Constitution)是底萬批准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Kan?n-? Esas?,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布,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

一次立憲時期維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奧斯曼人具有影響,新奧斯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礙於壓力下,議會再度召開,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十九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被受質疑。1829年,在英、法、俄三國的干涉下,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布獨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布脫離帝國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斯尼亞被奧地利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Judah Alkalai)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塞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持。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借口佔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地區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併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帝國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奧斯曼國債機構(Ottoman Public Debt Administration)的成立。十九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6]

帝國解體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布復行1876年憲法、恢複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里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Pursuit of Goeben and Breslau)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Siege of Kut)。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Mehmed Talat)對帝國內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Tehcir Law),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爭時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晒、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Van Resistance)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Administration for Western Armenia)作為回應。奧斯曼帝國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托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里就有亞美尼亞志願軍(Armenian volunteer units)。

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併交出。《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戰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傷亡重大。

佔領伊斯坦布爾及佔領伊茲密爾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廢除。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且被驅逐出境。50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准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奧斯曼帝國淪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繫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淪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係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

歷代蘇丹

01、奧斯曼一世(Osman I)(1280-1324)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02、奧爾汗(Orkhan)(1324-1359)

03、穆拉德一世(Murat I)(1360-1389)

04、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 I)(1389-1402)

大空位期(Interregnum)(1402-1413)

05、穆罕默德一世(Mehmet I)(1413-1421)

06、穆拉德二世(Murat II)(1421-1444,1446-1451複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07、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1444-1446,1451-1481複位)

08、巴耶塞特二世(Bayezid II)(1481-1512)

09、賽利姆一世(哈里發)(1512-1520;1517年任哈里發之位)

10、蘇萊曼一世(Süleyman I)(1520-1566)

11、塞利姆二世(Selim II)(1566-1574)

12、穆拉德三世(Murat III)(1574-1595)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穆罕默德三世(Mehmet III)(1595-1603)

14、艾哈邁德一世(Ahmetd I)(1603-1617)

15、穆斯塔法一世(Mustafa I)(1617-1618,1622-1623複位)

16、奧斯曼二世(Osman II)(1618-1622)

17、穆拉德四世(Murat IV)(1623-1640)

18、易卜拉欣一世(Ibrahim)(1640-1648)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穆罕默德四世(Mehmet IV)(1648-1687)

20、蘇萊曼二世(Süleyman II)(1687-1691)

21、艾哈邁德二世(Ahmetd II)(1691-1695)

22、穆斯塔法二世(Mustafa II)(1695-1703)

23、艾哈邁德三世(Ahmetd III)(1703-1730)

24、馬哈茂德一世(Mahmud I)(1730-1754)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5、奧斯曼三世(Osman III)(1754-1757)

26、穆斯塔法三世(Mustafa III)(1757-1774)

27、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Abd al~Hamid I)(1774-1789)

28、塞利姆三世(Selim III)(1789-1807)

29、穆斯塔法四世(Mustafa IV)(1807-1808)

30、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1808-1839)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1、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Abd al~Mejid)(1839-1861)

32、阿布杜勒阿齊茲(Abd al~Aziz)(1861-1876)

33、穆拉德五世(Murat V)(1876)

34、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 al~Hamid II)(1876-1909)

35、穆罕默德五世(Mehmet V)(1909-1918)

36、穆罕默德六世(Mehmet VI)(1918-1922)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家族首領

1924年-1944年:阿卜杜勒·邁吉德二世(Abdülmecit II)

1944年-1954年:艾哈邁德四世·尼哈德(Ahmad IV Nikhad)

1954年-1973年:奧斯曼四世·福阿德(Osman IV Fu"ad )

1973年-1977年:穆罕默德·阿卜杜勒·阿齊茲二世(Mehmet Abdülaziz II)

1977年-1983年:阿里·瓦西比("Ali Vassib)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83年-1994年:穆罕默德七世·烏爾汗(Muhammad VII Orhan)

1994年-2009年:艾爾圖格魯爾·奧斯曼五世(Ertugrul Osman V)

2009年至今:巴耶基德·奧斯曼(Bayezid Osman)

奧斯曼帝國國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奧斯曼帝國疆域

伊拉克費薩爾王朝最後君主:費薩爾二世(1939年4月4日-1958年7月14日在位)

費薩爾二世(1935年-1958年),????? ???? ??????。他是伊拉克的第三任、同時也是末代國王。費薩爾二世在1958年的政變中被害身亡。他的死象徵著伊拉克君主體制的終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費薩爾二世 - 資料

在位 1939年4月4日-1958年7月14日

出生 1935年5月2日

伊拉克巴格達

去世 1958年7月14日 (23歲)

伊拉克巴格達王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前任 加齊·伊本·費薩爾

繼任 無

王朝 哈希姆王朝

父親 加齊·伊本·費薩爾

母親 阿麗雅王后

加齊一世與費薩爾二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伊拉克自從1920年獨立後,就處於費薩爾王朝的統治之下。1933年,費薩爾王朝開國君主費薩爾一世因心臟病去世。老國王料想不到的是,繼承他王位的兒子和孫子最終都以慘死收場。

父親死於神秘車禍

費薩爾王朝第二任國王是加齊一世,他從小生活在後宮,養成了害羞、靦腆、做事優柔寡斷的性格。因此,1933年加齊一世繼承王位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將是一個不會有任何成就的國王。

不料,加齊一世一上台就展現出「不甘寂寞」的本色。他首先支持軍人發動政變,推翻文官政府;隨後又宣布要并吞科威特,還和當時的納粹德國越走越近,與英國的關係卻越鬧越僵。

加齊一世的所做所為令英國人非常惱怒。英國大使示意親英的伊拉克首相努里·賽義德:「把國王控制起來,或者廢掉」。結果1939年4月,加齊一世突然神秘地死於一場車禍。

兒子命喪軍事政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加齊一世神秘地死去以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那就是伊拉克末代國王費薩爾二世。費薩爾二世繼位時年僅4歲,政權由他的堂叔努里·賽義德實際操縱。費薩爾二世統治時期,國內經濟凋敝,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首相努里·賽義德更是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引起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不滿。在許多伊拉克人眼裡,努里·賽義德是帝制時代黑暗統治的象徵。因此伊拉克的許多中下級軍官都想要推翻費薩爾王朝,建立獨立自主的共和政權。尤其是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時,阿拉伯七國聯軍被以色列打敗,這對伊拉克軍人的刺激更深,他們想推翻腐朽的費薩爾王朝、建立強大阿拉伯國家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1952至1956年間,伊拉克軍人成立了好幾個「自由軍官組織」,並逐步合併成以卡塞姆、阿里夫為首的、統一的「自由軍官組織」。他們制訂自己的政治綱領,並積極尋求軍事政變的機會。1956年11月,卡塞姆率部隊從約旦回伊拉克時,曾計劃乘費薩爾二世和努里·賽義德到車站迎接之機起義。但這次行動的準備並不充分。而且,努里·賽義德臨時取消了來迎接卡塞姆的計劃。之後,「自由軍官組織」多次制定行動計劃,但都因情況臨時有變化或組織內部意見不一致而未實施。

1958年6月初,機會終於來了。當時阿里夫獲悉他所在的陸軍第3師第20步兵旅即將奉調經巴格達赴約旦,準備配合約旦部隊襲擊敘利亞,以破壞敘利亞與埃及之間的合併。此次軍事行動代號為「沙漠行動」。阿里夫將這一情況通知了卡塞姆,卡塞姆便決定乘20旅經過巴格達時發動起義。

「沙漠行動」的日期一改再改,最後定在7月13日,恰巧當日努里·賽義德和費薩爾二世正準備離開巴格達,前往伊斯坦布爾度假。軍官們於是決定把發動起義的時間就定在7月14日晨。7月13日夜,20旅按計劃自迪亞拉起程向巴格達方向進發。當隊伍行至距巴格達10公里的漢·白尼·薩爾德村時,阿里夫設法將旅長艾哈邁德·哈吉·穆罕默德·阿里調走,隨後逮捕了不支持革命的第2營營長亞辛· 穆罕默德·拉烏夫上校,由自由派軍官阿迪勒·傑拉勒上校取而代之。

此時,巴格達市內許多「自由軍官組織」成員出來迎接阿里夫,阿里夫在他們的接應下,把20旅開入了巴格達。1營、2營、3營兵分3路直奔王宮、首相府、電台、 國防部、郵電局、電報局、電話局等要害部門。經過一整個夜晚神不知鬼不覺的行動,政變軍人佔領了巴格達市內幾乎所有的重要目標。當市民早上醒來時,突然聽到電台里有人在宣讀聲明,說國王已被推翻,新政權已經建立。

與此同時,政變軍人湧入王宮,把還在睡覺的費薩爾二世和他的王儲阿卜杜·伊拉從睡夢中驚醒。阿卜杜·伊拉自知大勢已去,力勸國王與政變軍人談判,暫時退位出走,待機東山再起。費薩爾二世同意與政變軍人談判,但卡塞姆等人經過考慮,決定就地將費薩爾二世以及阿卜杜·伊拉處決,於是費薩爾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就在自己的王宮內被政變軍人擊斃,死時年僅23歲。他的宰相努里·賽義德聽到槍聲後從首相府後門逃出,鑽進別人汽車的尾廂跑到城北的卡齊米亞躲了近一晝夜。7月15日,政變軍人在城南發現男扮女裝的努里·賽義德,將他擊斃。他的屍體被扔在大街上任公共汽車來回碾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就這樣,費薩爾二世的生命連同他所代表的王朝灰飛湮滅了,伊拉克進入了共和國時代。

1958年伊拉克發生政變,費薩爾二世、王儲阿布達拉及其他王室成員全部被殺,哈希姆家族費薩爾支系絕嗣,海珊·伊本·阿里的四子賽義德(其時身為伊拉克陸軍軍官)遂自稱伊拉克國王。1970年賽義德去世後由其子拉阿德繼承「伊拉克國王」的頭銜。

伊拉克國王費薩爾二世

伊拉克:費薩爾王朝(1921--1958年) 首都:巴格達

伊拉克王國(阿拉伯語:??????? ?????????),是英屬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結束之後,所誕生的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始於1921年國王費薩爾一世即位,直到1958年被Abd al-Karim Qasim所領導的血腥革命推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哈希姆王朝

費薩爾在即位後,伊拉克於1932年被允許獨立。這讓伊拉克成為凡爾賽和約簽署之後,第一個成立的國家。然而英國仍然在其境內保有軍事基地;費薩爾一世死後,由加齊繼位,直至1939年他因車禍而逝世為止。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一再要求英國人離開伊拉克,但為英國所拒。

獨立

伊拉克是依照與英國於1930年所簽署之協定,在1932年獲得法理上的獨立;因此英國結束託管;而伊國仍允許其之顧問協助處理事務並保有軍事基地,以便在戰時協防。

政治動蕩和軍事政變

獨立後,由於政治情勢的緊張使英國勢力仍存在於伊拉克。政府內部也分裂為以努里·賽義德為首的親英派,以及Rashid Ali al-Gaylani代表之反英派。1936年至1941年間,伊拉克軍方發動五次政變,迫使當局讓步以為回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英伊戰爭和英國的二度佔領

1941年的政變推翻了努里·賽義德,改由Rashid Ali al-Gaylani執政。阿里雖未終結王室,但使之更為順從;並試圖限制英方在1930年的條約中所擁有之權益。

同年4月30日伊拉克軍隊自行在南部的高地上建立哈巴尼亞空軍基地,派特使前往請求。英國拒絕,然後要求伊拉克軍隊離開該地區。殆5月2日最後通牒到期後,遂於清晨5點開始轟炸伊拉克軍隊以脅迫之;敵對行動從4月18日持續至1941年5月30號,此後英國又佔領伊拉克多年。

1941年至1958年

英伊戰爭結束後,賽伊德復任首相併支配政壇直到1958年王室被推翻為止。在他執政期間推行親西方的政策。

共和國成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58年伊國軍方發動政變,費薩爾二世及王室成員被殺害,是為7月14日革命。Abd al-Karim Qasim奪權,宣告退出中部公約組織改和蘇維埃建立友好關係,伊拉克王國就此滅亡。

哈希姆王朝或稱費薩爾王朝

在位時間 伊拉克國王 生卒

1921年8月23日-1933年9月8日 費薩爾·伊本·海珊 1883年 - 1933年

1933年9月8日-1939年4月4日 加齊·伊本·費薩爾 1912年 - 1939年

1939年4月4日-1958年7月14日 費薩爾二世 1935年 - 1958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賽義德·伊本·海珊 1898年 - 1970年

拉阿德·伊本·賽義德 1936年 -

1958年伊拉克發生政變,費薩爾二世、王儲阿布達拉及其他王室成員全部被殺,哈希姆家族費薩爾支系絕嗣,漢志國王海珊·伊本·阿里的四子賽義德(其時身為伊拉克陸軍軍官)遂自稱伊拉克國王。1970年賽義德去世後由其子拉阿德繼承「伊拉克國王」的頭銜。

伊拉克王國國旗

伊朗巴列維王朝最後君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1979年在位)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伊朗末代國王,禮薩·汗國王的長子。1941年登基為王。同年英蘇軍隊進駐伊朗。次年美軍進駐伊朗。二戰後他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並於1946年12月攻佔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並且以美國為靠山,成為美國的附庸,引起了人民的不滿,爆發了民主運動。他在美國的支持下大肆鎮壓。到1979年1月被***革命推翻,逃亡美國,1980年7月27日病逝開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簡介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波斯語??????? ??? ?????。伊朗國王,禮薩·汗國王的長子。1925年底被立為王儲,禮薩·汗對其十分寵愛,先後把他送往英、美等國接受西方教育。1941年登基為王。同年英蘇軍隊進駐伊朗。次年美軍進駐伊朗。二戰後他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並於1946年12月攻佔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並且以美國為靠山,成為美國的附庸。1951年摩薩台出任首相後,他被軟禁在王宮。到1953年8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奪回權力。1965年後進行了白色革命。1976年開展開明運動,假意民主改革。卻引起了人民的不滿,爆發了民主運動。他在美國的支持下大肆鎮壓。到1979年1月被***革命推翻,逃亡美國,1980年7月27日病逝開羅。

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莫沙德哈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莫沙德哈。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19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婚姻

他一生先後娶了三個妻子,分別是埃及的茀絲亞公主(Fawzia bint Fuad)、留學瑞士,伊朗南部部落的望族之女蘇瑞亞(Soraya Esfandiary)和法拉赫·帝巴。義大利導演將他和摯愛的第二任妻子蓄意維新伊朗及兩人的愛情婚姻故事拍成電影《蘇瑞亞:悲傷的公主》。

生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19年10月26日出生,禮薩·汗沙王的長子。

1925年底被立為王儲,禮薩·汗對其十分寵愛,被送往送往英、美等國接受西方教育。1941年登基為王。他統治伊朗期間,自英國手中拿回石油的開採主權,使伊朗石油國有化;慶祝自居魯士建立波斯王朝以來2500周年;並進行「白色革命」——一連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以期伊朗進入現代化國家。

1941年英、蘇軍隊進駐伊朗,次年美軍進駐伊朗。

1945年後他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

1946年12月攻佔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

1951年摩薩台出任首相後,被軟禁在王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53年8月在美國政府中情局的支持下奪回權力。

1965年後進行「白色革命」,但因個人生活的奢華與敵視***宗教勢力,引起了下階層人民和***教徒的不滿,爆發了反對王室的抗議行動。

1979年1月被霍梅尼所領導的***革命推翻,逃亡美國,1980年7月27日病逝於埃及的開羅。

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伊朗:巴列維王朝(1925--1979年) 首都:德黑蘭

巴列維王朝(1925~1979)建於1925年。由伊朗近衛軍團哥薩克旅旅長禮薩汗·巴列維(Reza Khan Pahlavi,1878~1944)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該王朝。首都德黑蘭。1979年2月11日巴列維王朝覆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簡介

巴列維王朝是伊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始於禮薩汗·巴列維(Reza Shah Pahlavi)在1925年加冕,並終於1979年伊朗***革命,伊朗傳統的君主政制隨之崩潰。

建立

自十九世紀以來,波斯卡扎爾王朝逐漸衰弱,不斷遭受到英國和俄國的侵略。變亂四起。至1921年2月,哥薩克師軍官禮薩·汗發動政變,並就任為首相。1925年,國會罷黜國王艾哈邁德·沙,同年12月,禮薩·沙自立為王,巴列維王朝正式建立。

政體

禮薩汗(1925~1941在位)執政後,向國民議會表示尊重1906年制定的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但他採取一系列手段擴大王權,實行世俗化和政教分離政策。他首先用武力消滅了半獨立的地方封建勢力,將全國劃分為49個州,由他直接委派官員充任,以加強中央集權。為擴充王權,他實行政治、司法、教育和經濟改革,嚴格控制和限制什葉派歐萊瑪對政治的影響。他逐漸削減宗教界人士在議會中的代表比例:限定***法院僅有權審理涉及穆斯林私人身份方面的民事訴訟,禁止宗教學者(即歐萊瑪)在國民法院中任職,關閉大批宗教學校,用世俗的國民學校來代替傳統的宗教教育,對清真寺、宗教學校的宗教公產(即土地、資產)大部收歸國有等,從而遭到宗教界的反對。對外為擺脫英國的控制,他轉向親近德國,德國勢力遂逐漸深入伊朗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戰初,伊朗雖宣布中立,但德國積極活動使伊朗加入軸心國。1941年8月,英、蘇兩國指責伊朗國王勾結德國,派聯軍分別從南北兩面進入伊朗。9月16日,禮薩汗被迫退位,出走南非。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王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政改

禮薩·巴列維(1941~1978在位)執政後,國內局勢動蕩,北方的亞塞拜然和北庫爾德斯坦宣布自治,後被鎮壓。1951~1953年,民族陣線領導任命穆罕默德·摩薩台出任首相時,宣布實行石油國有化,反對英國對石油的壟斷地位,並要求掌握絕對權力,同國王發生衝突。1953年8月,國王試圖解除摩薩台職務未成,被迫出走。不久在美國的支持下親國王的軍隊勢力逮捕了摩薩台,國王回國。1954年8月,國王同外國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將石油公司歸還外商。國王重新上台後,實行親美政策。此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局(即薩瓦克),實行獨裁專制統治。特務肆意橫行,逮捕政治上的反對派和宗教上層人士,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在宗教上,嚴加限制宗教界的權力,以世俗法律代替***教法,接管宗教基金、關閉宗教學校代以世俗教育,實行「自由化」和「世俗化」的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湧入,使伊朗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衝擊。禮薩·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在經濟上,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1963年1月,他提出「六點社會改革方案」(稱為「白色革命」)。其主要內容包括土地改革(規定地主佔有的限額,多餘的土地由國家贖買,分給少地、無地的農民,寺院土地收歸國有)、工人在企業中入股分紅、給婦女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城鄉實行現代教育替代傳統宗教教育,發展工業、交通和文教事業等。因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加之石油跌價,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同時未能徹底實行土改政策,使大量農民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覆滅

在這種情況下,各階層人民及社會集團暫時聯合起來,而什葉派的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反國王獨裁統治的群眾運動的一面旗幟,在國外領導反國王的鬥爭。從1977年起,各地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到1978年下半年,各地動亂不斷升級,達到高潮,國王任命艾資哈里為首相,組成以軍人為主的臨時政府,以挽回殘局。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國,委任沙普爾·巴赫齊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流亡國外的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回到伊朗,2月11日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總理接管政權,組織臨時政府,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共和國。

歷任君主

禮薩·汗(1925年-1941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禮薩沙赫·巴列維即禮薩汗(1878年3月16日—1944年7月26日),伊朗沙王,巴列維王朝的締造者。1878年生於伊朗山區的一戶貧苦人家,是波斯男性和突厥某部族女性的混血兒。14歲時就參加了波斯哥薩克騎兵旅,並逐漸在軍隊中升職。1911年他率部鎮壓革命,因功升為近衛軍團長。1921年2月他在英國支持下發動政變上台,任首相兼國防大臣。1925年12月推翻卡加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出任沙王,上台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後為了對付英法列強而與德國暗中結交。結果在英美列強的逼迫下於1941年退位 (見英蘇入侵伊朗),並被驅逐出境,流亡海外,王位交於長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4年於南非病逝。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1979年)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伊朗沙王,禮薩·汗沙王的長子。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也是伊朗的最後一位沙王。

1925年底被立為王儲,禮薩·汗對其十分寵愛,先後把他送往英、美等國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父親遭放逐後,登基為王。他統治伊朗期間,自英國手中拿回石油的開採主權,使伊朗石油國有化;慶祝自居魯士建立波斯王朝以來2500周年;並進行「白色革命」一連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以期伊朗進入現代化國家。

即位之初,1941年英、蘇軍隊進駐伊朗,次年美軍進駐伊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二戰後他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並於1946年12月攻佔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出任首相後,他被軟禁在王宮。到1953年8月在美國政府中情局的支持下奪回權力。

1965年後進行了自認為是改革維新的白色革命,但因個人生活的奢華與敵視***宗教勢力,引起了下階層人民和***教徒的不滿,爆發了反對王室的抗議行動。到1979年1月被霍梅尼所領導的***革命推翻,逃亡美國,1980年7月27日病逝於埃及的開羅。

他一生先後娶了三個妻子,分別是埃及的茀絲亞公主(Fawzia bint Fuad)、留學瑞士,伊朗南部部落的望族之女蘇瑞亞(Soraya Esfandiary)和法拉赫·帝巴。義大利導演將他和摯愛的第二任妻子蓄意維新伊朗及兩人的愛情婚姻故事拍成電影《蘇瑞亞:悲傷的公主》。

歷任君主

姓名 肖像 家族關係 生卒 上任日期 離任日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巴列維王朝王室首領(1925年-1979年)

1 禮薩·巴列維一世 阿巴斯·阿里的兒子 1878年-1944年 1925年12月15日 1940年9月16日

2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禮薩·巴列維一世的兒子 1919年-1980年 1941年9月16日 1979年2月11日

巴列維王朝後帝制時代首領(1979年-)

1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禮薩·巴列維一世的兒子 1919年-1980年 1979年2月11日 1980年7月27日

2 法拉赫·巴列維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妻子 1938年- 1980年7月27日 1981年7月27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 禮薩·巴列維二世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兒子 1960年- 1981年7月27日 在位

巴列維王朝國旗

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最後君主:穆罕默德·查希爾(1933--1973年在位)

穆罕默德·查希爾(Mohammed Zahir Shah,"Shah" 為國王的意思,不譯)1914年10月15日生於阿富汗喀布爾,是已故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納迪爾之子。普什圖族人。曾在喀布爾的哈比比亞和伊斯梯格拉里上中學,1924年隨父去法國在巴黎讀書。1930年,他回國學習***教教義並在軍事學院學習。1931年,他從喀布爾步兵軍官學校畢業,同年與霍梅拉王后結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簡介

1932年他18歲時被任命為國防部副大臣、代理國防大臣。1933年任代理教育大臣。同年11月,其父被刺後繼承王位。1973年7月,發生軍事政變,他被推翻。同年8月他在羅馬宣布引退。此後,一直住在義大利羅馬。

1985年12月,在蘇軍入侵阿富汗6周年時,他在羅馬呼籲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阿富汗問題。1989年2月,在蘇聯軍隊將按日內瓦協議規定的時限撤出阿富汗之際,他在羅馬錶示,願意幫助阿富汗抵抗力量各方組織新政府。2002年4月17日,查希爾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涯,從羅馬返回阿富汗。

和中國的交往

在他執政期間,1955年1月20日同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1960年8月與我國簽署了《中阿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1963年11月22日,中阿兩國在北京簽定了邊界條約。1964年10月,查希爾國王和霍梅拉王后訪問中國。 阿富汗政府23日宣布,阿富汗前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當天凌晨去世,享年93歲。查希爾對中國一直非常友好,並且念念不忘希望能再次前往中國。1964年,查希爾訪問中國期間和中國老一代領導人結下深厚友誼,他將一個精美的銀鏨花嵌藍寶石四足橢圓盒送給周恩來總理。此後,他還邀請過多位中國領導人訪問阿富汗。

時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阿總統卡爾扎伊隨即發表了全國電視講話稱,「查希爾是阿富汗國家統一的象徵,是阿富汗人民的公僕,是人民的偉大朋友,他將永垂不朽」,並宣布為他舉行國葬,降半旗致哀,全國哀悼和祈禱三日,然後將遺體入棺,安葬在能俯瞰喀布爾全城的山林墓地最高點上。

查希爾家人說,老國王從今年年初開始就重病不起,家人對他的辭世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查希爾是阿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也是阿歷史上最後一代君主。他於1914年10月15日生,是現任總統卡爾扎伊的遠親,屬於普什圖族的杜拉尼家族,早年曾就讀法國,後又在王室接受過軍訓。1933年19歲時,其父納迪爾·沙阿國王在他眼前,被一精神錯亂學生刺死,年輕的查希爾隨即在幾小時後加冕。

此後,查希爾統治阿富汗長達40年。在許多阿富汗人眼中,查希爾是一名溫和的統治者,其他王室成員掌握著實際權力。但是查希爾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以及相對開明的社會制度使許多阿富汗人對他抱有好感。

「儘管當時的阿富汗經濟比較落後,但是政治和社會十分穩定。」查希爾的孫子穆斯塔法·查希爾說,「許多阿富汗人認為那是這個國家的『黃金時代』。」

1973年7月,查希爾的堂兄突然發動宮廷政變,查希爾被迫下台,同年8月在羅馬宣布退位。此後,查希爾一直住在義大利首都羅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阿富汗的政治重建面臨十字路口。當時有人提出恢復君主立憲制,由查希爾繼續擔任阿富汗國家元首,但是查希爾卻婉拒了這一請求,希望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參加國家政治重建進程。

2002年4月17日,查希爾結束了在國外近30年的流亡生涯,從羅馬返回阿富汗。兩年後,他被阿富汗政府授予「國父」稱號。

個人才華

他能講波斯語、普什圖語和法語。對波斯文化造詣很深,能文擅賦,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愛好狩獵。

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

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1826--1973年) 首都:喀布爾

巴拉克宰王朝為一普什圖族建立的王朝。該王朝於19世紀-20世紀初統治今阿富汗全境,甚至今巴基斯坦部分地區。該王朝由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於1818年延續杜蘭尼王朝之後所建立。而該王朝一直存在至1973年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遭到罷黜為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阿富汗王國的變遷

在歷史上,一度強盛的阿富汗王國曾是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國家。

簡介

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扼南北交通要衝,地理位置重要,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我國的新疆經阿富汗到達波斯和歐洲的。我國晉代的高僧法顯和唐代的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也都取道阿富汗。

15世紀以前,阿富汗的所在地是歐洲、中東對印度和遠東貿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南來北往的客商在喀布爾繁華的大街上熱鬧地交易,學貫東西的智者在這裡意氣風發地暢談。現在已經被毀的巴米揚大佛就是古代阿富汗文化交流的見證。但這一切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之後被徹底地改變了。由於歐洲航海家們發現了從歐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線,經由陸路前往印度的客商大大減少,阿富汗的光彩也漸漸暗淡下來,變得越來越閉塞。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也成了歷代征服者的必經之路,因而有「亞洲命運的十字轉門」之稱。公元前馬其頓帝王亞歷山大大帝、中世紀時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和帖木兒都曾經在阿富汗留下足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締造者

艾哈邁德·沙·杜蘭尼———阿富汗國家的締造者

自公元7世紀***拓疆時起,阿富汗進入了一個迅速變化的時期。阿拉伯人先是佔領了北部地區,後又向東部挺進;公元9世紀,信奉***教的波斯人漸漸控制了這些地區;公元10世紀,突厥人控制了整個阿富汗地區,後來又被趕出了阿富汗。

1221年,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入侵阿富汗。1380年,帖木兒統治了阿富汗。16世紀初,阿富汗又淪為薩非人統治下的波斯帝國的一部分。

17—18世紀中葉的阿富汗大體還處於從氏族公社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1747年,普什圖族杜蘭尼部落首領艾哈邁德率領部落武裝開進坎大哈,在杜蘭尼部落和吉爾查依部落各酋長的擁護下登上王位,建立了阿富汗王國,定都坎大哈,自稱「艾哈邁德·沙·杜蘭尼」,並由此在阿富汗確立了封建制度。在歷史上,一度強盛的阿富汗王國,是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國家。

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前後共在位26年。在這26年中,杜蘭尼先後將喀布爾、加茲尼和赫拉特等地區收並為阿富汗領土,並於1773年遷都喀布爾。同年,艾哈邁德·沙·杜蘭尼逝世,其子帖木兒·汗繼位。1800年,杜蘭尼王朝的反對者們推翻了帖木兒·汗之子澤曼·汗的統治,立其弟舒加·汗為王。1809年,赫拉特總督馬茂德率部攻陷喀布爾,自立為王。1818年,馬茂德被推翻,阿富汗分裂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爾、白沙瓦和克什米爾五個主要的封建土邦,形成了封建割據的局面。1885年,馬茂德的大臣沙赫德·汗之子多斯特·穆罕默德以喀布爾為基地,重新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國家,成為阿富汗新一代君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多斯特獨立

多斯特———艱難的獨立

就在多斯特·穆罕默德雄心勃勃準備建立龐大的阿富汗王國之際,英國和沙俄開始了從南北兩端向這個多難之國的滲透。1830年,英國派情報人員潛入赫拉特和坎大哈,搜集阿富汗軍事地理情報,為其進一步侵略阿富汗做準備。幾年後,英國間諜伯恩斯被英屬印度政府任命為駐阿富汗的使節。與此同時,英國還成功地拉攏了赫拉特的地方統治者喀木朗·米爾扎,為進一步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做好了準備。

1838年,英國借口沙俄協助伊朗國王入侵赫拉特,派出3萬印度僱傭兵侵入阿富汗。第二年9月,英印軍隊兵臨喀布爾。情急之下,多斯特向與其一直保持密切聯繫的沙俄駐喀布爾大使維特凱維奇求助。沒想到,一向對多斯特有求必應的沙俄大使卻以天寒地凍、路途遙遠為由一口回絕。絕望之中的多斯特手捧《古蘭經》,向他的親兵部隊發布命令,希望他們能夠誓死一戰,保衛他們的國家和國王。但多斯特的親兵部隊不堪一擊,剛一交戰便紛紛潰逃,連營地也被多斯特的家臣強佔。多斯特萬般無奈,逃往北方城市布哈拉,喀布爾被英軍佔領。

1878年,英國人第二次侵略阿富汗,迫使阿富汗王國政府與其簽訂了《甘達馬克條約》。阿富汗喪失了外交權,由此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885年,沙俄強佔阿富汗領地「彭迪」綠洲,力圖在與英國的競爭中保持平衡。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富汗保持中立,但在1919年,它與英國之間再次爆發衝突,最終贏得了完全獨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輝煌年代

查希爾———輝煌的年代

贏得獨立以後,阿富汗的阿曼努拉政權在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下,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並趁十月革命後蘇俄國內戰爭之機出兵中亞,妄圖實現在中亞建立一個強大的穆斯林國家的夢想。但是,阿曼努拉的改革措施遭到了英帝國主義和宗教勢力、封建勢力的反對。1929年,阿曼努拉政權被英國策劃的叛亂顛覆。同年10月,納迪爾·沙阿繼承王位。

納迪爾上台之後,即宣布阿富汗奉行中立政策,希望與英國和蘇聯保持友好關係。1931年,阿富汗與蘇聯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為抵消蘇聯在阿富汗的影響,他在與蘇聯進行貿易往來的同時,成功地把蘇聯的軍事技術人員「請」出了阿富汗。

1933年11月8日,納迪爾國王遇刺身亡,事發後數小時,驚魂未定的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就被推上了國王的寶座,此時,他年僅19歲。

現年87歲的查希爾出生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是老國王納迪爾·沙阿的獨生子。少年時代的查希爾跟隨父親赴法國遊歷、求學。在留學期間,他迷上了西方文學和古羅馬歷史,一心想當一位研究文化和歷史的學者。然而,歷史卻過早地將國家的重擔放到了查希爾稚嫩的肩膀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30年,查希爾回到阿富汗學習***教教義並在軍事學院學習。1931年,他從喀布爾步兵軍官學校畢業,同年與霍梅拉王后結婚。1932年,年僅18歲的查希爾被他的父親任命為國防部副大臣,後來又擔任過代理國防大臣和代理教育大臣。

法國留學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隨同父王巡視阿富汗國土時的切身感受,使查希爾深深地意識到,要想讓阿富汗走上國強民富之路,首先要實現現代化。為此,他不惜高薪從國外聘請各行各業的專家顧問,建立起阿富汗國內第一所現代化大學,並且注重發展與歐洲各國之間的商業和文化關係。

人們常說,查希爾治國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維護了國家的完整和統一。由於他善於調整阿富汗各個部族之間的關係,所以在他統治阿富汗期間國內沒有發生武裝衝突或者對立,更沒有分裂。但是,任何國家都無法脫離世界大勢,在桃花源中求得偏安。在冷戰的陰影下,阿富汗領導層內部出現了裂痕。

達烏德

達烏德———國王的堂兄、政變的元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大盟國由互相合作轉向分庭抗禮,兩大武裝集團相繼建立,兩極對抗的世界格局形成,世界進入了冷戰時代。在這一形勢下,阿富汗仍然堅持傳統的中立政策。但是,阿富汗的統治者對北方的鄰國仍保持著傳統的猜疑情緒,將蘇聯視作一種威脅。作為抵消蘇聯影響的措施之一,查希爾將他的目光轉向了美國,希望美國能夠在危急時刻援助阿富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53年,阿富汗同其近鄰巴基斯坦的關係突然惡化。在兩國邊界爭議地區,阿富汗邊民頻繁騷動,致使巴基斯坦宣布封鎖兩國邊界,切斷了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貿易生命線。同年9月,查希爾國王的堂兄、妹夫穆罕默德·達烏德親王出任首相,由此引發了阿富汗近半個世紀的動蕩局面。

為了謀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達烏德採取了改善同蘇聯關係的措施,同蘇聯簽訂了一系列邊界、貿易和郵政協議,並在許多政治問題上站在蘇聯一邊。「紅色親王」達烏德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西方集團的極大不安。一時間,歐美報刊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斷言阿富汗已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國王與首相在國家基本對外政策上的分歧,使得一場衝突不可避免。1963年,奉行中立的查希爾國王毫不猶豫地解除了達烏德的首相職位,任命略親西方但總體立場與國王相近的穆罕默德·優素福接任首相。同年,查希爾國王制定新憲法,規定行政權由國王任命的首相掌握,立法權屬於由兩院組成的議會。在這以後,阿富汗的國際環境有所緩和。

然而,查希爾國王對達烏德疏於防範。1973年7月17日凌晨,喀布爾大街上一片寂靜,達烏德在一批接受過蘇聯培訓的青年軍官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由於事發突然,加上參與政變的是作戰部隊的主力,所以,政府軍和王室對此束手無策。政變部隊很快控制了局勢。3天後,蘇聯第一個承認了達烏德政權,統治阿富汗40年的查希爾王朝宣告滅亡。正在國外治病的查希爾國王隨即在羅馬宣布引退。此後,他一直蟄居在義大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53年,阿富汗同其近鄰巴基斯坦的關係突然惡化。在兩國邊界爭議地區,阿富汗邊民頻繁騷動,致使巴基斯坦宣布封鎖兩國邊界,切斷了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貿易生命線。同年9月,查希爾國王的堂兄、妹夫穆罕默德·達烏德親王出任首相,由此引發了阿富汗近半個世紀的動蕩局面。

為了謀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達烏德採取了改善同蘇聯關係的措施,同蘇聯簽訂了一系列邊界、貿易和郵政協議,並在許多政治問題上站在蘇聯一邊。「紅色親王」達烏德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西方集團的極大不安。一時間,歐美報刊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斷言阿富汗已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國王與首相在國家基本對外政策上的分歧,使得一場衝突不可避免。1963年,奉行中立的查希爾國王毫不猶豫地解除了達烏德的首相職位,任命略親西方但總體立場與國王相近的穆罕默德·優素福接任首相。同年,查希爾國王制定新憲法,規定行政權由國王任命的首相掌握,立法權屬於由兩院組成的議會。在這以後,阿富汗的國際環境有所緩和。

然而,查希爾國王對達烏德疏於防範。1973年7月17日凌晨,喀布爾大街上一片寂靜,達烏德在一批接受過蘇聯培訓的青年軍官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由於事發突然,加上參與政變的是作戰部隊的主力,所以,政府軍和王室對此束手無策。政變部隊很快控制了局勢。3天後,蘇聯第一個承認了達烏德政權,統治阿富汗40年的查希爾王朝宣告滅亡。正在國外治病的查希爾國王隨即在羅馬宣布引退。此後,他一直蟄居在義大利。

歷史變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併入波斯。亞歷山大遠征後又併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約前250年,位於阿母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後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敗,遂西遷至阿母河領域,約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希臘王朝逐向南方。東漢時大月氏分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鹹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後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所滅。

懨噠系游牧民族,原居於金山(阿爾泰山),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五世紀初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殺其王,成為一令人生畏的強國,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襖教。567年左右,薩珊波斯與西突厥聯合擊滅懨噠,以阿母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軍滅西突厥後,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唐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於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於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還於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後,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於阿拉伯人,此後中亞地區逐漸***化,直至今日。

821年,阿拉伯阿拔斯朝(黑衣大食)呼羅珊總督塔希爾建立了塔希爾王朝,領有中亞、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伊朗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呼羅珊,曾一度遠征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962年,呼羅珊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伽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伽色尼王朝,佔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伊朗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突厥人打擊而衰落,失去伊朗、中亞領地。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伽色尼之間的廓爾山區興起了廓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後又滅伽色尼王朝,占伊朗、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廓爾王朝被興起於河中的花剌子模蘇丹國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以後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兒汗國以及附屬於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帖木爾興起後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後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後裔與中亞的土庫曼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後又轉入波斯手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747年,阿富汗阿布達里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阿富汗王國,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阿布達里德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

巴拉克宰王朝 (1826年-1978年4月28日)

名 圖像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埃米爾

1826年 1839年8月2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埃米爾

1842年 1863年6月9日

希爾·阿里汗

埃米爾

1863年6月9日 1866年5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穆罕默德·阿夫扎爾汗

埃米爾

1866年5月 1867年10月7日

穆罕默德·阿薩汗

埃米爾

1867年10月7日 1868年2月21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希爾·阿里汗

埃米爾

1868年10月7日 1879年2月21日

穆罕默德·雅庫布汗

埃米爾

1879年2月21日 1879年10月12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阿布杜爾·拉赫曼汗

埃米爾

1880年5月31日 1901年10月1日

哈比布拉汗

國王

1901年10月1日 1919年2月20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Nasrullah Khan

國王

1919年2月20日 1919年2月28日

阿曼諾拉汗

國王

1919年2月28日 1929年1月14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伊納亞圖拉赫汗

國王

1929年1月14日 1929年1月17日

Habibullāh Kalakāni

非巴拉克宰 (塔吉克族) 國王

1929年1月17日 1929年10月13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穆罕默德·納迪爾沙

國王

1929年10月13日 1933年11月8日

穆罕默德·查希爾沙

國王

1933年11月8日 1973年7月17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變換不停的阿富汗國旗

錫金:納穆加爾王朝最後君主: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1963年--1975年在位)

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錫金語:??????????????????????????,威利轉寫:dpal-ldan don-grub rnam-rgyal,THDL:Palden Thondup Namgyal;1923年5月23日-1982年1月29日),一譯佩登東杜南嘉、巴登頓珠郎加,錫金王國第12代也是末代卻嘉(國王),1963年至1975年在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他是前任國王札西南嘉的次子。早年曾在印度噶倫堡學習軍事。1949年,因父親札西南嘉體弱多病,開始代行國王職權。而1947年印度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之後,即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成為錫金的宗主國;1949年因為錫金群眾的抗議,印度派兵進入錫金,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50年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

1950年與西藏桑吉德西(其父是桑頗家族的才旺仁增)結婚,二人育有兩子一女。桑吉德西於1957年逝世。

1963年與美國人荷蒲·庫克(Hope Cooke)結婚,這場跨國婚姻使得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麓的小國成為全世界媒體的焦點。不久以後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繼承先父的王位,成為新的錫金國王。

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一直試圖擺脫印度的控制,讓錫金走向獨立自主。1968年8月,錫金首都[[甘托克]爆發大規模示威反印度的遊行。這個運動立即受到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的支持,提出廢除《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的要求。1973年4月,大量印度軍隊進駐錫金,全面佔領了這個國家。次年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在隨後的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錫金完全被印度控制,名存實亡。

1975年,印度軍隊攻佔錫金王宮,將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軟禁在宮中。隨後錫金議會廢黜了他,宣布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此後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流亡美國,但他拒絕放棄錫金國王的頭銜,同時宣稱印度對錫金的佔領是非法的,為錫金的復國奔走。但在當時世界上的所有國家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他表示支持,譴責印度對錫金的佔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80年,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國王與美國人王后荷蒲·庫克離婚。1982年1月29日,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在美國紐約逝世。31名立法議會議員向其遺體獻哈達以示尊敬。

長子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宣布繼承錫金國王之位。不過在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印度對錫金的統治之後,已經沒有任何政府宣布支持錫金流亡政府了。

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

錫金:納穆加爾王朝(1642--1975年) 首都:域松、達拉孜、甘托克

印度錫金邦(Sikkim)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國西藏和不丹、尼泊爾、印度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全境幾乎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南部為肥沃的谷地,北部為山區。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侯。錫金古稱「哲孟雄」,居民多為尼泊爾族人,多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 錫金原為獨立的世襲君主國,1975年在印度的主導下全民投票被印度吞併,成為印度的一個邦。人口約60萬,是印度最少人口的邦。該邦面積約7096平方千米,在印度各邦中的土地面積大小排名為倒數第二,僅大於果阿邦。中國大陸政府於2005年正式承認了錫金為印度的一個邦的既成事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歷史沿革

歷史上的錫金,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從7世紀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屬於西藏的領地。錫金現被印度侵佔。中國古籍中,古代錫金名為哲孟雄(Dremojong)。尼泊爾人移居於此稱之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稱之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遠在公元7世紀,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

錫金流傳很多神話,但世襲君主國成立前的歷史記載不多。之前錫金是雷布查族的居住地,他們多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帶。錫金是個富於神話和傳奇的國度,有關古代的史料,留傳下來的很少。有確切記載的第一代國王是蓬楚格·納姆伽爾,其曾祖父是西藏的貴族古魯·塔希。蓬楚格於1642年登上錫金王位,在他統治下,雷布查人與錫金人融洽相處,從事畜牧和農耕。蓬楚格宣布佛教為國教,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他將首都建在甘托克,將全國劃分為若干沙古(相當於縣)治理。第三代國王查多爾·納姆伽爾(1700~1717在位)建造了佩瑪揚策寺(即今天的大寺),還為雷布查人發明了字母。

18世紀期間,錫金多次受到尼泊爾和不丹的侵犯,但是納姆伽爾王朝竭力維護著錫金的獨立地位,保存王國的核心地帶。1835年英國人割據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1861年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887年,英軍強佔錫金。1890年,錫金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世紀,英國殖民者鼓勵大批尼泊爾人移居錫金南部,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他們砍伐森林,開墾稻田。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英帝國主義退出南亞地區後,錫金未能獲得獨立。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1949年 6月,印度政府派兵進駐錫金。1950年12月 5日,印度與錫金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

1968年8月,甘托克發生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錫條約。錫金的第12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伽爾(1963~1982在位)提出錫金要錫金化,要求修改1950年的印錫條約。1973年4月,印度軍隊開進甘托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錫金簽訂《錫金協定》,規定印度政府不僅對錫金的國防和外交「負完全責任」,而且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該協定削弱國王權力,使錫金的內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74年4月,錫金舉行「大選」,親印的錫金國民大會黨控制了議會32席中的31席。5月11日議會開幕,通過決議,「要求」印度派顧問來為錫金制訂憲法。同年9月4日和 7日,印度議會兩院先後通過「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席位。

納穆加爾王朝的建立

1642年,菩提亞族的蓬楚格·納穆加爾(Phuntsog Namgyal)建立了納穆加爾王朝,自稱法王(Chogyal),錫金成為世襲君主國。蓬楚格·納穆加爾是來自西藏康巴地區的普提亞(Bhutias)貴族,在寧瑪派(紅教)傳教士的支持下降服了錫金土著雷布查族勢力。

尼泊爾入侵錫金

1700年尼錫戰爭爆發,尼泊爾的廓爾喀軍隊入侵錫金,攻佔錫金當時的首都拉達孜(Rabdentse),錫金國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熱日宗的春丕谷避難,作為宗主的達賴喇嘛將此地賜給他使用,這也就是後來的亞東。

廓爾喀軍隊繼續向西藏推進,一度佔領整個後藏並洗劫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結果達賴與班禪向清政府請求援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出兵援助錫金

當時的乾隆皇帝先後兩次用兵,最後由福康安和海蘭察統率清軍於1791年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廓爾喀軍隊在挫敗清軍前鋒獲得小勝後請降,從此成為中國的藩屬,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後一件。

清軍擊退尼泊爾後錫金本欲收復其失土,但這時尼錫戰爭中假意援助錫金的不丹軍隊突然攻擊錫金,導致本來就已經被廓爾喀人打得潰不成軍的錫金腹背受敵,結果錫金在提斯塔河(Teesta)谷地以西的大片領土仍然淪於尼泊爾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東的領土則被不丹佔領,錫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領土,比現在的錫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區域。

英國入侵錫金

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侵入錫金。

1835年英國人割據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61年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1887年,英國強佔錫金,並派駐專員。

1888年,英國出兵西藏,攻佔隆吐山、亞東等要隘。中國清廷一意妥協,速派駐藏幫辦大臣升泰前去議和。

1890年2月27日,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爾各答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共八款。主要內容為:清廷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劃定中國和錫金的邊界;游牧、通商等問題,留待日後再議。由此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1893年12月5日,又簽訂了《中英藏印續約》,解決游牧、通商等問題。

19世紀,英國殖民者鼓勵大批尼泊爾人移居錫金南部,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他們砍伐森林,開墾稻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英國交還政權

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印度入侵錫金

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往錫金派駐專員。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家大會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改革」。同年5月9日,國家大會黨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錫金王族強烈反對,群眾運動也日漸興起。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由,派兵進駐錫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新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控制錫金的國防、外交、經濟等大權。1968年8月,甘托克爆發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1973年4月印度對錫金實行軍事佔領。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錫金現已完全被印度吞併,除了納穆加爾王朝第十三世國王仍流亡紐約尋求他的王國重獲獨立以外,大部分錫金人民──或者說大部分居住在錫金的人民──早已認同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印度統治

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同年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了「全民投票」,決定錫金的未來,過後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82年1月29日,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dpal-ldan don-grub rnam-rgyal)在美國紐約逝世,王儲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dbang-phyug bstan-vdzin rnam-rgyal)即位,成為錫金第13代國王,他宣布印度對錫金的吞併是非法的。

印度政府吞併錫金後恐怕錫金會再獨立,所以每年都撥一筆補助款項給錫金,以拉攏錫金的向心力,所以一般說來錫金要比近鄰孟加拉國要富有,人民生活水平也較高。

錫金君主列表

# 統治時期 畫像 名字 錫金語 威利轉寫 拉丁化 大事記

1 1642年–1670年 彭措南嘉

(蓬楚格·納穆加爾) ????????????????? phun tshog rnam rgyal Phuntsog Namgyal 錫金卻嘉王朝建立者,定都域松(Yuksom)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 1670年–1700年 丹松南嘉

(丹松·納穆加爾) ??????????????????? bstan srung rnam rgyal Tensung Namgyal 遷都拉達孜(Rabdentse)

3 1700年–1717年 查多南嘉 Chakdor Namgyal 蓓蒂旺姆(Pendiongmu)是先王的長女,逃往不丹,欲奪位,使得不丹出兵佔領錫金達八年之久。查多南嘉逃往拉薩,在西藏的幫助下奪回了王位

4 1717年–1733年 居冕南嘉 ??????????????????? "gyur med rnam rgyal Gyurmed Namgyal 錫金遭到了廓爾喀軍隊的襲擊

5 1733年–1780年 彭措南嘉二世 ????????????????? phun tshog rnam rgyal Phuntsog Namgyal II 廓爾喀軍隊洗劫了錫金首都拉達孜

6 1780年–1793年 丹增南嘉 ??????????????????? bstan "dzin rnam rgyal Tenzing Namgyal 因廓爾喀的入侵逃往西藏,並在西藏逝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7 1793年–1863年 楚布南嘉 Tshudpud Namgyal 錫金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將首都從拉布丹澤遷到了庭姆隆(Tumlong)。英國勢力開始進入錫金。

8 1863年–1874年 錫東南嘉 Sidkeong Namgyal

9 1874年–1914年 索多南嘉 ??????????????????? mthu stobs rnam gyal Thutob Namgyal 1889年起英國開始向錫金派駐專員。1894年首都遷往甘托克

10 1914年 錫東祖古南嘉 Sidkeong Tulku Namgyal 錫金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王

11 1914年–1963年 札西南嘉 ????????????????? bkra shis rnam rgyal Tashi Namgyal 1950年,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

12 1963年–1975年 60px 佩登東杜南嘉 ?????????????????????????? dpal ldan don grub rnam rgyal Palden Thondup Namgyal 1975年,錫金被印度吞併,成為印度的錫金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現錫金國王為旺秋丹增南嘉,流亡美國,1982年宣布繼位。但其王位不被任何國家的政府承認。

原錫金王國國旗

原錫金王國版圖

尼泊爾沙阿王朝最後君主:賈南德拉(2001--2007年在位)

簡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賈南德拉(Gyanendra,全名賈南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德瓦),(尼泊爾語:??????????? ??? ?????? ??????,)是尼泊爾沙阿王朝的末代國王,1947年7月7日生於加德滿都,是尼泊爾已故國王馬亨德拉和王妃英德拉的次子,已故國王比蘭德拉的胞弟。1966年在印度達吉嶺聖·約瑟夫學院高級劍橋分院學習,1969年在加德滿都特裡布文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在英國劍橋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成就

2001年6月1日晚,尼泊爾皇室血案,比蘭德拉國王和艾什瓦爾雅王后及其兩子等10多名王室成員遭槍擊身亡。賈南德拉於6月4日繼位,成為沙阿王朝第12代君主。

賈南德拉平時喜歡研究自然和騎馬,是野生動物愛好者。他1976年任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國際成員,1977年任尼泊爾國務會議委員,1982至2001年任馬亨德拉國王保護自然基金會主席,1986至1991年任藍毗尼發展基金會主席。比蘭德拉國王出訪期間,賈南德拉曾任攝政委員會和皇家代表委員會主席。賈南德拉曾率團出席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第三次和第四次國際大會,出訪過美國、日本、印度和英國等許多國家。1967年以來,賈南德拉曾在國內和國際上多次獲得各類獎章。

在2001年6月1日成為尼泊爾國王前,賈南德拉是個成功的商人,他不僅在國外有很多投資項目,僅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就擁有幾家五星級賓館、一家大煙草公司和一家大貿易公司。加上在外地的茶廠和地產,他的財產,最保守的估計,也有1570萬美元。曾給賈南德拉寫過三本傳記的記者塔帕認為這個估計的確太保守了,「賈南德拉曾在尼泊爾約35家公司投資了大概1.95億美元,曾轉賬更多資金到國外。」

賈南德拉1970年5月同已故艾什瓦爾雅王后的妹妹科瑪爾公主結婚,育有一子一女。2001年10月,其子帕拉斯被立為王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賈南德拉國王對華友好,他曾於1975年和1994年訪華。2002年7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5年4月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5年年會。

尼泊爾改革

2008年5月28日,尼泊爾制憲會議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布廢除君主制,將國體改為聯邦民主共和國,取消國王賈南德拉的特別待遇,將其變為平民。

尼泊爾內閣會議2008年6月4日宣布決定,允許前國王賈南德拉在搬出首都加德滿都市中心的納拉揚希蒂王宮後,居住在首都近郊的訥格爾朱納王宮。

簡歷

1950年,當賈南德拉只有三歲的時候,其祖父,時任尼泊爾國王的狄裡布凡與其他家人流亡國外,於是把王位傳於他(1950年—1951年在位)。但這次傳位並沒有得到國際承認。兩個月後狄裡布凡回到尼泊爾重掌王權,1955年傳位與賈南德拉的父親馬亨德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五十年後,因尼泊爾暴發王室血案。狄潘德拉王儲因婚姻問題導致精神不穩定,最終在槍殺包括畢蘭德拉國王在內的數名王室成員後自殺。因此,賈南德拉再次登上國王的寶座。但也有人懷疑他涉嫌暗殺兄長畢蘭德拉國王,並把罪名推到狄潘德拉王儲身上;待後來又暗殺接掌了王位的狄潘德拉。

隨後賈南德拉宣布接掌王位,並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實行軍法統治,並推翻他的兄長畢蘭德拉在1990年推行的君主立憲制度。他這舉動引來國內強烈的反彈,但這些反彈聲音都被他大幅鎮壓。他對國內的異見份子絕不手軟,特別是國內尼泊爾共產黨 (毛派)的叛軍。他亦在三年內兩度因為對抗叛軍不力而解除民選首相的職務,並自行任命首相。2005年2月1日,他透過電視演說宣布解散由時任首相德烏帕(Sher Bahadur Deuba)領導的內閣,因為他們未能同反政府武裝游擊隊舉行和談的聯合政府。解散內閣之後,他立即在全國實施戒嚴,並於翌日自行籌組內閣,任命十個部長,直接控制國家。

賈南德拉曾在即位後向國民承諾會在三年內回復國家的和平及民主,但換來的只是血腥的大屠殺。外界估計,即使原任首相能夠成功舉行選舉,後來亦會一樣由賈南德拉控制。

2006年4月6日,尼泊爾各地爆發大規模反國王示威。示威並得到反對國王的毛派游擊隊支持。4月21日,尼泊爾反國王示威和罷工持續兩星期後,在美國和印度施壓下,國王賈南德拉終於屈服,表示願意還政於民。他發表電視演說,宣布會解散內閣,將行政權力交予人民,並將舉行選舉,呼籲反對派推舉首相人選。4月30日,柯伊拉臘前往王宮接受國王賈南德拉任命並宣誓就職尼泊爾首相。5月18日,尼泊爾國會一致通過,剝奪國王賈南德拉包括軍權在內的權力,使尼泊爾日後不受王室控制。如果公告內所有建議落實,尼泊爾國王將只成為象徵元首。6月11日,尼泊爾國會通過剝奪國王對國會已通過的議案之否決權,亦即國會議員在將法案簽署成法律前,毋須先徵求國王之同意。政府和尼共(毛派)開始談判決定國家的未來。11月7日,尼共(毛派)和政府達成協議,放棄武裝鬥爭,加入政府。

王室被罷黜

2007年12月23日,尼泊爾政府與毛派反政府組織達成協議,同意廢除持續了240年之久的君主政體,以換取毛派保留在聯合政府及交還在武裝衝突時所佔領的土地及物業。在王室被廢黜後,尼泊爾會舉行國民議會選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尼泊爾國會在12月28日進行投票,以確認與毛派的和平協議。結果國會以270票對3票大比數通過協議。

根據協議,2008年5月28日,新選出的制憲會議正式確認了議會關於廢除君主制的決議,尼泊爾宣告成立聯邦民主共和國,從而在憲法上終止了君主制的存在。賈南德拉成為尼泊爾最後一位君主。

尼泊爾廢除君主制

尼泊爾制憲會議2008年5月28日在加德滿都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布尼泊爾為聯邦民主共和國,前國王賈南德拉為平民。

擁有尼泊爾601席新議會中433席的尼泊爾三大政黨同意設立一個虛職總統的職務以取代國王,尼泊爾的大部分權力將集中在總理手中。

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已通知賈南德拉國王遷出王宮,成為一位普通公民。賈南德拉國王2006年失去了大部分權力,他當時被迫向一個文職政府移交權力。過渡政府稱,國王必須交稅,將軍隊置於文職政府控制之下。過渡政府還用珠峰圖像取代了國王在500尼泊爾盧比紙幣上的頭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家庭

賈南德拉已婚,有一子一女。在君主政體被廢除之前,他的兒子帕拉斯是皇位的繼承人。

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

尼泊爾:沙阿王朝(1768--2008年) 首都:加德滿都

概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沙阿王朝(Shah Dynasty,1768-2008)是尼泊爾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由尼泊爾西北部的廓爾喀公國第10代王公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thvi Narayan Shah)於1768年建立。沙阿王朝在政治上有較大成就。它實現了大尼泊爾的第一次完全統一,奠定了現在尼泊爾的版圖,是尼泊爾民族國家形成的時期,但其文化成就不及前代馬拉王朝,其統治後期已經使尼泊爾淪為世界上最落後的國家之列(1971年被聯合國評定為最不發達國家)。沙阿王朝是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其歷史可分成:前史、開國與君主專制時期、拉納家族獨裁時期、第一次立憲君主制時期、潘查亞特體制時期、第二次立憲君主制時期。2008年5月28日,尼泊爾國會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立國達240年之久的沙阿王朝宣告結束。

前史

沙阿王朝的祖先是印度人。印度德里蘇丹國時期,北印度拉賈斯坦地區信奉印度教的月亮族人(一個認為自己是月亮所生的部族)不願意改宗***教,其王族(剎帝利)遷入尼泊爾西部山區建立了一個小國家。馬拉王朝時期尼泊爾分崩離析,各諸侯互相征伐。1559年,月亮王族後代德拉比亞·沙阿(Drabya Shah)征服了位於加德滿都西北方的廓爾喀地區的公國,並遷都於此,其國號也改稱廓爾喀王國(實際上是公國)。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月亮族人與當地土著逐漸融合,形成了廓爾喀人。到其第10代君主普里特維時期,廓爾喀王國已經兵強馬壯,具備了統一尼泊爾的實力。

開國與君主專制時期

開國

18世紀,南亞次大陸逐漸被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所侵蝕。為了不重蹈印度覆轍,具有戰略眼光和卓越軍事才能的廓爾喀國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於1742年發起了統一尼泊爾的戰爭。普里特維統一尼泊爾的戰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掃清加德滿都外圍的弱小諸侯;第二,佔領加德滿都,滅亡馬拉王朝;第三,以加德滿都為基地西征;最後,消滅東方的割據勢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經過20多年的艱苦作戰,普里特維終於將喜馬拉雅山下的一系列土邦全部征服,於1766年包圍了加德滿都。1768年9月,普里特維趁馬拉王朝舉行因陀羅節慶典的時候對加德滿都發動突然進攻,兵不血刃佔領了加都。同年,普里特維遷都到加德滿都,廓爾喀王國成為尼泊爾王國。沙阿王朝建立。

統一尼泊爾

尼泊爾是個高山國家,這是其歷史上長期未能實現完全統一的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在繼續征伐的同時,普里特維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1771年,普里特維發動西征,但年底在西部諸侯聯軍的圍攻下失敗。 1772年,普里特維轉而向東部進軍。1774年,東征獲得全勝,尼泊爾邊界擴展到梅奇河,與錫金相鄰。1775年1月,普里特維病逝,由於他對尼泊爾民族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被後人尊為「國父」。

普里特維死後,其子普拉塔普·辛哈繼續他的未竟之業。然而普拉塔普尚未取得成功便英年早逝,由其2歲的兒子拉納·巴哈杜爾·沙阿繼位,由王叔巴哈杜爾·沙阿攝政。巴哈杜爾也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在其18年的執政期間,征服了西部所有土邦,並向西攻入印度,兵鋒達到克什米爾,向東侵佔錫金大片領土,還一度入侵中國西藏,使尼泊爾的版圖達到了極盛。而且,巴哈杜爾並不是戰爭狂人,他善於運用外交手段鞏固已有成果,使尼泊爾不斷強大。在入侵西藏失敗之後,尼泊爾與中國訂立盟約,向清朝稱臣,引中國為後援對付東印度公司。

英尼戰爭(廓爾喀戰爭)

1795年,拉納·巴哈杜爾·沙阿親政,他對王叔巴哈杜爾·沙阿的功績充滿疑忌,於是將之下獄。一代英雄竟死於獄中。此後拉納開始他的倒行逆施,尼泊爾陷入內亂。1805年,拉納被其兄弟所殺,其8歲的兒子吉爾班·尤達繼位,由比姆·森·塔帕首相執政。 尼泊爾的內耗給英國人提供了干涉的機會。1814年,英印總督黑斯廷斯為奪取尼泊爾的平原地區發動了英尼戰爭,英國人稱廓爾喀戰爭。英軍集中了24000兵力,裝備了近代化的槍炮,兵分五路入侵尼泊爾。尼泊爾一面向中國求援,一面集結了12000人的軍隊應戰。戰爭進行得異常激烈,雙方都遭受了重大損失,最終尼泊爾因寡不敵眾,中國援兵未到而失敗。尼泊爾被迫簽訂不平等的《薩高利條約》,割讓了大片領土給印度。但這次戰爭的殘酷也使英國受到震動,放棄了繼續征服的打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比姆·森·塔帕的近代化改革

戰爭過後,尼泊爾疫病流行。1816年,吉爾達國王不幸染天花去世,2歲的尤金德拉繼位,由王太后拉利塔和首相比姆·森·塔帕執政。為了奪回失地,廢除不平等條約。比姆開始了尼泊爾第一次近代化改革。為了對付英國人,比姆聯絡了英國人的死敵——法國,此時的法國正好是拿破崙一世時期。在法國人幫助下,尼泊爾建立起近代化的軍工廠,並且改革軍制,大力發展貿易和建立工業。然而,這一切自然遭到英國人的嫉恨,在英國人的煽動下,比姆被其政敵潘德家族的拉納·忠格用計殺害。比姆死後,尼泊爾又陷入內亂之中。

拉納家族獨裁時期

英國人一直在關注尼泊爾的混亂局面,他們最終選定了廓爾喀軍人忠格·巴哈杜爾·拉納作為其代理人。1846年,忠格·巴哈杜爾·拉納發動政變,殺害首相、將軍、大臣400多人,奪取軍政實權,自封為首相,廢除尤金德拉國王,別立蘇倫德拉國王作為傀儡。從此拉納家族世襲為首相,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軍事獨裁統治。期間,拉納家族對內實行愚民政策、對外忠實的聽命於英帝國主義,尼泊爾社會停滯、經濟落後,逐漸淪為英國保護國。

忠格·巴哈杜爾時期

大權在握的忠格進行了一些改革,使尼泊爾向現代化邁出了一步。出於好奇,他於1850~1851年間訪問了歐洲。他是第一個違背了宗教禁忌,冒險到食牛國去參觀的印度教王爺。1857年,他在印度人民大起義中向英國人提供了決定性的軍事援助。為此,尼泊爾得以收回了特萊平原地區。為了避免尼泊爾被殖民化,換取英國人長久的支持,拉納家族允許英國人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僱傭軍,這支軍隊後來成為了英印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在歷次大戰中為大英帝國立下汗馬功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昌德拉時期

忠格死後,拉納家族內部為爭奪首相職位發生內訌。因為拉納家族有個致命的問題,即為了防止幼子繼位,讓國王有機可趁,拉納家族採取的是兄弟相承。這樣就難免發生爭鬥。所以,每一任拉納首相的地位都不穩,對自己家族的人也不信任。他們任期內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儘可能多的搜刮錢財。儘管這樣,他們幾乎都是非正常死亡。直到1901年繼位的昌德拉·沙姆謝爾·拉納。昌德拉對繼位人普查,將其分作A.B.C.D四檔,確定了繼位的順序,使得家族內部紛爭少了很多。他受到較高的教育,是第一個獲得了學位的拉納首相。所以他對內實行了一些相對開明的政策,比如廢除了奴隸制、興建了尼泊爾第一所大學、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開始了尼泊爾國語統一工作,並讓人建造了一個發電站,為皇家宮殿照明。但他同樣沒有放棄搜刮民財,他還是把大量的國家財富轉為個人名下,並轉移到海外,以應對突發的情況。但由於他對英國的忠誠,在英國的大力支持下他最終得以安然離世。昌德拉時期被認為是拉納獨裁的頂峰。

現代時期

二戰後印度的獨立和英帝國的瓦解,鼓舞尼泊爾人民開始了推翻暴虐的拉納家族獨裁統治的鬥爭。此時,在印度已經有很多尼泊爾的民主運動組織,其中最有實力的是參加過印度獨立運動的尼泊爾大會黨。1950年11月10日,支持民主運動的沙阿王朝第八代君主特裡布文o比爾o比克拉姆o沙阿國王流亡印度,與在印的尼泊爾大會黨結成同盟。拉納家族只得宣布廢黜國王,另立3歲的小王孫賈蘭德拉為新君,結果遭到國內外各種政治力量的反對。在印度政府的「裁決」下,大勢已去的拉納家族被迫交出政權。2月18日,回到加德滿都的特裡布文國王宣布拉納政權結束,並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尼泊爾歷史開始進入現代時期。

第一次君主立憲

推翻拉納獨裁之後,尼泊爾並沒有因為實行民主制而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因此而喪失了主權。因為特裡布文引來了印度這支更大的「狼」。他後來說:「當我在帕拉姆( Palam)機場降落的時候(指在印度大使館幫助下從尼泊爾出逃到印度) ,我就知道事態發展的結果,我變成了印度總理手中的人質。我與尼泊爾大會黨領導人的聯繫被切斷了。現在我回到了祖國,帶來了一位印度紳士做我的私人秘書,兩名印度軍官來保衛我的安全。他們是尼赫魯(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先生的特殊禮物,我怎忍心拒絕。我已經預見到還會有更多類似的禮物源源而來。我已不再受拉納首相的奴役,可是我自由了嗎?我不是在印度總理的監護之下嗎? 看看大會黨的領導們吧,他們正在印度駐尼泊爾大使的會客室里考慮他們的麻煩。當事情變得棘手時他們會毫不介意跑一趟新德里,去尋求指導、救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特裡布文不得不接受印度給他安排的「民主制度」。從此,尼泊爾任命首相要向印度諮詢(10年時間換了10多屆政府)。外交部的重要通訊須呈交給印度大使館的高級官員過目;借口重組尼泊爾軍隊,印度派往該國的軍事使團在其境內建立了全職的擁有統帥的指揮部;印度方面還把喜馬拉雅山視為自己的天然邊界,並在尼泊爾北部邊界建立了檢查站和哨所……尼泊爾的主權比拉納時期喪失得還多。

潘查亞特體制時期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對印度沒有什麼感恩之情的馬亨德拉國王於1955年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他要改革的就是分散尼泊爾力量的「民主制」。1960年12月馬亨德拉國王用政變的形式取締了所有的政黨。開始實行他設計的新的適合尼泊爾國情的「民主制度」——潘查亞特體制。「潘查亞特」原是印度教社會一種傳統的五老會制度,即每個自然村中的五位最年長的男子組成議事機構「潘查」( Pancha)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處理地方公務如興建學校和醫院、築池修路以及裁決小的訴訟、協商解決村民糾紛等問題。新的「潘查亞特體制」即建立在這種五老會基礎上。尼泊爾從行政層次上分為村(鎮) 、發展縣、專區和大都會。「潘查亞特」體制就是按照這種金字塔形的機構層次形成村鎮、縣、區和國家(中央)等各級代表大會並從中選出各級執行委員會——「潘查亞特」或稱評議會。全國「潘查亞特」是國家惟一的一院制立法機構,國王從中指定首相和部長。此外, 1962年憲法還明確規定了「潘查亞特」體制所要取得的主要目標:即通過階級合作與協調結束瀰漫於全國的各種形式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剝削;通過分權化計劃謀求民眾最大限度地參與各級行政及社會發展。這是一種以國王為國家權利源泉的制度,是典型的無黨派體制,但又不能稱之為純粹的君主獨裁。

通過實行潘查亞特體制,馬亨德拉國王集中了權力,從此開始一步步削弱印度的控制。到他去世時,尼印特殊關係已經不復存在。比蘭德拉國王繼位後,尼泊爾又大力爭取國際援助,推行和平區計劃。希望讓世界各強國互相牽制,維護尼泊爾的獨立。

第二次君主立憲

潘查亞特體制維護了尼泊爾的主權,卻不利於經濟發展,尼泊爾逐漸淪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到冷戰結束的時候,第三次世界民主化浪潮終於衝垮了比蘭德拉國王的專制。比蘭德拉被迫向民主運動讓步,尼泊爾恢復君主立憲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尼泊爾大會黨再次上台執政後,印度的滲透又來了。在國家赤貧、政治腐敗、外國干涉的情況下,不願意再走議會道路的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派於1996年發動了武裝起義。尼泊爾內戰開始。2001年,尼泊爾又爆發震驚世界的王室慘案,比蘭德拉國王一家遇害。賈蘭德拉繼位後以民選政府鎮壓叛亂不力和腐敗有由實施親政。企圖恢復君主專制。2006年尼泊爾7大主要政黨與毛派結盟逼國王下台。2008年5月28日,尼泊爾制憲會議宣布廢除君主制,將國體改為聯邦民主共和國。沙阿王朝結束。

王朝傳說:「十世而斬」的詛咒

2001年,比蘭德拉國王全家遇害,讓尼泊爾人民悲痛萬分。當時尼泊爾官方宣布比蘭德拉的死是因為王儲不滿父母反對他的婚姻,所以開槍射殺了全家。但據調查,當時死的全是比蘭德拉的家人,王弟賈蘭德拉因故缺席王室聚會,而賈蘭德拉的妻兒在場卻安然無恙。而且據說,王儲是拿衝鋒槍殺害的家人,而自殺卻是用的手槍。也就是說現場有兩把作案武器,於是有人懷疑還有第三人在場。所以很多民眾不相信官方公布的結論,懷疑是賈蘭德拉謀殺了國王一家。賈蘭德拉登基時,場面非常冷清。因為在人民心目中,作為印度教大神毗濕奴化身的國王已經仙去了,沙阿王朝已經結束了。

而且還有一個傳說印證著這種說法。據說沙阿王朝立國時就受過詛咒,當年普里特維·納拉揚在進軍加德滿都門戶瑪卡南普爾時,廓爾喀的神化身為哲人與國王偶遇,納拉揚贈給哲人一塊凝酪,哲人吃後吐出,又還給國王,國王覺得噁心,隨手甩在自己腳上,哲人因此預言,沙阿王朝雖能一統江山,其王祚卻會「十世而斬」。賈蘭德拉是沙阿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如果真的是他謀殺的比蘭德拉,那麼他就是不合法的國王,不能算數。而從普里特維到比蘭德拉剛好是十代。

歷代國王

任期 中文姓名 外文姓名 在位年數 備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742-1775 普利特維·納拉揚 Prithvi Narayan 33 廓爾喀王公,1768年建立王朝

1775-1777 普拉塔普·辛格 Pratap Singh 2 開疆拓土者,任內去世

1777-1799 拉納·巴哈杜爾 Rana Bahadur 22 2歲即位,1799年讓位,1805年被殺

1799-1816 吉爾萬·尤達 Girvan Yuddha 17 1歲半即位,母親和宰相攝政

1816-1847 拉金德拉 Rajendra 31 1837年政變親政,1847年被迫退位

1847-1881 蘇倫德拉 Surendra 34 基本無實權,權力掌握在首相手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81-1911 普利特維·比爾 Prithvi Bir 30 執政期內尼泊爾走向現代化

1911-1955 特裡布文 Tribhuvan 44 前期無權,後期為印度脅制

1955-1972 馬亨德拉 Mahendra 17 推行潘查亞特體制

1972-2001 比蘭德拉 Birendra 29 促進尼泊爾民主化,後死於皇室血案

2001-2007 賈南德拉 Gyanendra 6 末代皇帝,2008年尼泊爾實現共和

2007-2008 吉利賈·柯伊拉臘 Girija Koirala 1 代理國家元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沙阿王朝國旗

印度:莫卧兒王朝最後君主:巴哈杜爾.沙二世(1837--1857年在位)

巴哈杜爾·沙二世(1775年10月24日—1862年11月7日,Bahadur Shah II、Abu Zafar Sirajuddin Muhammad Bahadur Shah Zafar、Bahadur Shah Zafar,或譯作「巴哈杜爾·沙二世」、「巴哈杜爾·沙·扎法」),印度莫卧兒帝國末代皇帝,烏爾都語詩人。巴哈杜爾·沙為莫卧兒皇帝阿巴克·沙二世(Mirza Akbar)與其印度妻子所生,在阿巴克·沙去世以後於1838年9月28日正式登基繼承皇位。1848年,戴賀胥就任印度總督後,拋出所謂的「喪失權利論」。根據這一理論,印度王公死後如無直系後嗣,他們的領地和年金就要收歸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有。1854年,巴哈杜爾·沙原先所立的太子因病死去。為維繫王朝命脈,巴哈杜爾·沙寫信請求戴賀胥允許他另立太子,戴賀胥雖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卻宣布巴哈杜爾·沙死後,其繼承人不能稱皇帝,皇室成員也要從紅堡遷居至郊區,皇室的贍養金則從每月10萬盧比縮減到1.5萬盧比。消息傳出後,印度舉國憤怒,一向柔弱的巴哈杜爾·沙也忍無可忍了。他決心尋找機會擺脫英國人的控制,重現帝國的輝煌。1857年爆發印度民族起義,揭竿而起反對英國殖民者統治的印度軍民們攻佔了德里,並攻擊莫卧兒皇宮紅堡,殺掉5名英國人,擁立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不久德里陷落,巴哈杜爾·沙二世向英軍投降,次年被英國殖民當局流放至緬甸仰光,1862年於仰光大金寺去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巴哈杜爾·沙從小就是一個癮君子,抽鴉片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與前代皇帝有所不同的是,巴哈杜爾·沙還是一位詩人,經常寫一些風花雪月的詩歌來讚美自己的後宮生活。

印度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

印度:莫卧兒王朝(1526--1858年) 首都:拉合爾、德里、阿格拉

莫卧兒王朝(1526~1857)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教封建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莫卧兒帝國。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是帖木兒(Timur Lenk)的後裔。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簡介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後裔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十五世紀末,帖木兒帝國分裂後,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被烏孜別克人逐出中亞,率軍南下佔領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滅德里蘇丹國後所建。

17世紀的版圖包括今印度中北部和巴基斯坦東部部分地區,不包括克什米爾大部,印度南部和印度東部的阿薩姆地區等地.

巴布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里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乘蘇里王朝內亂之機捲土重來,恢復了帝國。

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五任皇帝沙·賈漢統治時期是莫卧兒帝國的鼎盛時期,宗教寬容、疆域擴展,經濟、文化、藝術都有很大發展。

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帝國疆域擴至最大,但長年戰爭導致財政危機;他實行宗教壓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奧朗則布死後,莫卧兒帝國分崩離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739年,波斯人納迪爾·沙的入侵給了衰落的王朝致命一擊。

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擊敗西帕衣團,並徹底毀滅已經衰弱的帝國,在印度獨霸一方。 莫卧兒帝國的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

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官方語言。

王朝大事年表

1526年:巴布爾侵入印度西北部。

1529年:巴布爾佔領孟加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530年:胡馬雍繼承皇位。

1531年:西班牙海軍攻擊第烏。

1535年:胡馬雍皇帝允許葡萄牙人在第烏定居建造城堡。在古吉拉特發生起義。

1536年:古吉拉特君主Bahadur Shah擊敗莫卧兒軍隊。

1538年:拿那克逝世。胡馬雍佔領孟加拉的Gaur城。

1538年:舍爾沙成為君主(直到1545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539年:舍爾沙在Chausa剿滅胡馬雍的軍隊。在此之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莫卧兒皇帝恢復權位之後運用了這些改革。

1540年:舍爾沙第二擊敗莫卧兒軍隊;葡萄牙人在果阿和第烏建立宗教裁判所;胡馬雍逃亡阿富汗和波斯,1555年才回國。

1542年:阿克巴出生。

1543年:舍爾沙佔領Marvar和Sind等地區。

1556~1605年:阿克巴在位:實行宗教寬容、進行征服戰爭、改革各種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1605~1627年:賈漢·吉爾在位。

1627~1658年:沙·賈漢在位,帝國達到鼎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658~1707年:奧朗則布在位:帝國疆域擴至最大,長年戰爭導致財政危機;實行宗教壓迫激化了民族矛盾。

1739年:波斯人納迪爾·沙率軍入侵莫卧兒帝國,攻佔並洗劫德里。

1753年: 普拉西戰役[1]

1760年:伯拉里加特戰役。

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投降,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莫卧兒末代皇帝被推為領袖,後起義失敗,莫卧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流放緬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58年,英國女王獲「印度皇帝」的稱號,莫卧兒王朝正式滅亡。

王朝興衰

王朝開始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誌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

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

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爾阿富汗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

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

王朝興盛

到查罕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姬陵(Taj-Mahal),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王朝衰敗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於四分五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

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帝王列表

六大皇帝:

巴布爾 Babur (1526年-1530年)

胡馬雍 Humay?n (1530年-1556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阿克巴 Akbar (1556年-1605年)

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Jahang?r (1605-1627)

沙·賈漢,或譯沙傑汗 Shah Jahan (1627年-1658年)

奧朗則布 Aurangzeb (1658年-1707年)

後期莫卧兒:

巴哈都爾.沙 (1707年-1712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賈汗達爾.沙 (1712年-1713年)

法魯赫.西亞爾 (1713年-1719年)

拉菲.烏德.達拉賈特 (1719年)

拉菲.烏德.道拉 (1719年)

穆罕默德.易卜拉欣 (1720年)

穆罕默德.沙 (1719年-1748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艾哈默德.(1748年-1754年)

阿拉姆吉爾二世 (1754年-1759年)

沙.阿拉姆二世 (1759年-1806年)

阿克巴二世 (1806年-1837年)

穆罕默德.巴哈都爾沙 (巴哈杜爾.沙二世)(1837年-1857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莫卧兒帝國版圖

緬甸:貢榜王朝最後君主:錫袍王(1878--1885年在位)

錫袍(緬甸語:?????????,Thibaw Min,1859年1月1日-1916年12月19日)是緬甸貢榜王朝的末代國王。1878年10月1日至1885年12月29日在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錫袍在位期間,英國人的勢力已經控制了半個緬甸。錫袍希望收復被英國佔領的下緬甸,因此試圖與法國結為同盟關係。1885年,英國以緬甸向英國公司罰款為由,遣11000人入侵緬甸,並於同年攻佔了首都曼德勒。貢榜王朝滅亡,錫袍被囚於王宮之中。1886年1月1日,緬甸正式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錫袍則與他的王后和子女們被帶往印度的勒德納吉里(Ratnagiri),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錫袍王

緬甸:貢榜王朝(1752--1885年) 首都:曼德勒

貢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1752~1885) 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譯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這個王朝初期被引入一個擴張主義時代,一度稱霸中南半島,並四度擊退中國軍隊,但又來被英國打敗後一蹶不振,1885年被大英帝國兼并,標誌者長達600餘年的緬甸主權國家的消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簡介

1752年由緬族領袖雍籍牙(緬名阿郎帕耶)在貢榜(今瑞波)創建,故名。18世紀中期以前,在東吁王朝統治下的緬甸已經四分五裂,在阿瓦北部,撣邦各首領在中國的宗主權庇護下橫行,在南部,孟人死灰復燃。1752年孟族佔領東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後,曾向雍籍牙勸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貢榜為基地,一舉擊潰孟族大軍的進攻,從此軍威大振,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雍籍牙被擁戴為王。1753年攻佔阿瓦後,1756~1757年又連續攻佔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所向無敵,統一了下緬甸。雍籍牙認識他的權利在於他能否使國家歸於統一,於是不斷北進,終於迫使撣邦各首領臣服與他,雍籍牙繼續東進,攻打泰國首都阿瑜陀耶,但因受傷撤圍,死在半路,但此時,除阿拉干外,已基本上完成了緬甸的統一。雍籍牙在位時為緬甸的復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法治,下令編著各種緬文法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第三代王 孟駁繼位(1763~1776)後,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但未能長期保有該地,他長期用兵,侵入撣邦和寮國王國,還攻打了印度的曼尼普爾王國,他的勢力擴大引來了中國軍隊的干涉,發展成清緬戰爭,雖然他四次打退了中國清王朝的軍隊,但實力被大大消耗,1768~1775年,暹羅人民在鄭信的領導下起義,把緬軍全部逐出暹羅國土。

貢榜王朝因多次遠征曼尼普爾,不斷對暹羅用兵,使農業受到嚴重破壞,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宮廷內部又不斷發生爭奪王位的政變。 第6代王孟雲執政時(1782~1819),企圖重新征服阿瑜陀耶,但多次交戰都遭到失敗。他還將國都遷到附近的阿布拉馬拉,興修翁民梨和難陀湖等水利工程,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他在發揚本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外來文化,派遣留學生到印度去學習研究有關醫學和各種科學,使緬甸的文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緬兩國使節往來頻繁。孟雲時期是貢榜王朝的黃金時代。

1785年阿拉干併入緬甸後,英國竭力煽動阿拉干脫離緬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干武裝部隊經常在邊境製造糾紛,挑起武裝衝突。在孟雲之孫河繼承人猛概統治期間, 英國東印度阿美士德總督於1824年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見英緬戰爭)。此後緬甸領土逐漸被蠶食,權利不斷被削弱,沙耶瓦底和其子蒲干都是軟弱的君王,內政外交均少成就,在1852年達爾豪西伯爵發動的的第二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搶去南部大片領土,敏東王執政(1853~1878)時,曾力圖挽回頹勢,但未能成功,他是個開明的統治者,舉行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又進行種種改革措,史稱敏東改革。他和英屬緬甸的摩擦,主要是他對英國的宗主權和專橫的不滿,在他兒子錫袍王統治時期,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

貢榜王朝君主列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文譯名 英文譯名 關係 在位期間

(公元) 附註

雍笈牙 King Alaungphaya ? 1752-1760 用七年時間統一緬甸。

囊陀基 Naundawgyi ? 1760-1763 ?

辛標信,又稱孟駁 Hsinbyushin ? 1763-1776 多次侵犯雲南邊境,引發清緬戰爭。

新古王 Singu Min ? 1776-1781 ?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莽莽 Maung Maung ? 1781 ?

孟雲

又譯波道帕耶 King Bodawpaya 雍笈牙四子 1782-1819 較注意發展國內經濟。

孟既 ? ? 1819-1837 被迫與英國簽訂《揚達波條約》

(Treaty of Yandabo)。

孟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又譯沙亞瓦底王 King Tharyarwaddy ? 1837-1846 ?

蒲甘王 Pagan Min ? 1846-1853 ?

敏東 King Mindon ? 1853-1879 推行改革。

錫袍 King Thibaw 子 1878-1885 被英軍俘虜,貢榜王朝滅亡。

貢榜王朝國旗

寮國:寮王國最後君主:西薩旺·瓦達納(1959--1975年在位)

西薩旺·瓦達納(寮國語:Savang Vatthana,英語又作Sisavang Vatthana) 1907年11月13日-1978年5月13日?),又譯作沙瓦·瓦達納,寮國王國第二任國王,也是最後一任君主,父親是開國君主西薩旺·馮,為琅勃拉邦最後一任國王與寮國王國第一任國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西薩旺·瓦達納1907年11月13日出生於皇宮,是西薩旺·馮和王后Kham-Oun I的兒子。他曾經被送到法國留學。1930年8月7日,他娶Khamphoui為妻。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第二次世界戰爭期間,他強烈抗議日軍的行為。

1959年10月29日西薩旺·馮死後繼承王位,妻子是Khamphoui王后,並有5(又說6個)個兒子。1975年12月2日寮國人民革命黨將這個王國推翻,建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他被送去勞改。他於1978年5月13日在桑怒去世,但另有一說他死於1984年。

寮國國王西薩旺·瓦達納

寮國:寮王國(1949--1975年) 首都:萬象、龍坡邦(王室所在地)

寮國王國(寮國語:?????????????????),是中南半島上一個曾經存在過的王國。始於1949年,至1975年12月寮國人民革命黨將其推翻、改為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為止。前後共26年,兩位君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西元1353年法昂(Fa Ngum )建立瀾滄王國( Lane Xang ),持續繁榮有300多年。1694年蘇利那旺沙王(Souligna Vongsa)去世後,國家開始分裂成三個小國互相爭奪領土。1779年後逐漸被當時的暹羅(現為泰國)征服。1893年淪為法國之保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日本短暫佔領,二戰結束後法國欲再恢復保護國統治,但形勢已難維持。寮國一連串反抗法國帝國主義的運動,迫使法國承認寮國擁有自主權。1953年宣告獨立,成立寮王國。1954年法國自寮國徹軍。1962年美國介入寮國各派系的武裝衝突,成立聯合政府,但又於1964年分裂。寮共經中、俄、北越援助,勢力漸長,逐漸取得掌權優勢。1975年寮共宣布廢除君主制及聯合政府,更名為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基本信息

首都:萬象、龍坡邦(王室所在地)

語言:寮國語

宗教:佛教

面積:236,800 k㎡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人口:3,100,000 人

密度:13.1 人/k㎡

貨幣:寮國基普

政治體制:王國

國王:1949-1959 西薩旺·馮;1959-1975 西薩旺·瓦達納

首相:1962-1975 梭發那·富馬親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歷史:

取得自治 1949年

獨立 1953年11月9日

共產黨奪權 1975年8月23日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建立 1975年

越南:阮朝最後君主:保大帝阮福晪(1926--1945年在位)

阮福晪(越南語:Nguy?n Phúc Thi?n,1913.10.22-1997.7.30),即保大帝(B?o ??i),原名阮福永瑞(Nguy?n Phúc V?nh Th?y),是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阮朝第13任、也是末代君主,稱號先後為安南國王(1926年–1945年)、越南皇帝(1945年)以及南越國家元首(1949年-1955年),年號保大(B?o ??i)。其一生經歷深受時代政治格局變遷的影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生平

早期生活

1913年10月22日,在當時越南京城順化皇宮,28歲安南王子阮福寶嶹(Nguy?n Phúc B?u ??o)的王妃 黃氏菊 (Hoàng Th? Cúc)(徽號:端熙,越南文:?oan Huy)生下了他們的獨生子阮福永瑞[1]。1916年,法國殖民政府扶持阮福寶嶹繼位成為安南國王,更名為阮福昶,即啟定王。端熙一生中曾經擁有各種不同的頭銜,顯示她因受到寵愛,位次逐級上升,最後在1933年被尊為王太后,1945年又加尊號皇太后陛下。

越南阮朝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對內自稱皇帝。但在1884年被法國控制後,廢除了皇帝稱號,改稱國王,並且分為三部分:安南保護國(中部)、東京保護國(北部)和交趾支那殖民地(南部),並與法國其它中南半島保護國(寮國、柬埔寨)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阮朝繼續在名義上統治安南。

1922年5月15日,9歲的阮福永瑞王子受封為「東宮太子」[1],隨後被送往法國,在巴黎康多賽中學(lycée Condorcet)和巴黎政治學院接受教育,監史官法國人查利(Charles)負責照料其生活。

留學法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25年11月6日,阮福永瑞的父王啟定王去世。1926年1月8日,12歲的阮福晪在順化紫禁城登基,成為安南國王,年號「保大」。隨後,他又回到法國繼續完成學業,任命一名天主教徒阮友拜(Nguy?n H?u Bài)執掌順化的朝廷。當時,安南政府受到法國殖民政權的支配,是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因而保大長期被作為法國殖民政權傀儡的象徵。

1931年,保大王年滿18歲,順化朝廷催促法國把國王送回越南,但是法國人認為越南國內形勢不夠穩定,最少還要在法國繼續留學2年。當時,許多越南人對保大回國抱有許多期望,預計將會發生自由化的****。法國全權殖民部長雷諾(Reynaud)亦進行大力宣傳,聲稱「在保大王返越後,你們的國家將會經歷一場歷史上輝煌燦爛的年代 」。

親政改革

1932年9月6日,19歲的保大返回越南。9月10日,保大開始親政[1]。年輕的國王懷有改革的遠大抱負,希望越南能夠像日本一樣實現獨立富強。在幾個月之內,他迅速地進行了一些改革,包括放棄如三跪九叩之類的繁瑣舊習。1933年5月2日,保大事先得到了法國全權殖民部長帕斯奇爾(Pasquier)的首肯,發動了「 寧靜政變 」,將阮友拜及其親信降職,同時提升范瓊(Ph?m Qu?nh)、吳廷琰(Ng? ?ình Di?m)、裴綳團(Bùi B?ng ?oàn)等一批能幹的年青官員進入內閣。在朝廷內,保大的這次人事變動不僅得到了希望增強他權力的保皇派的支持,同時亦得到了不願維持現狀、希望進行變革的激進派的支持。

不過,保大的改革很快就遇到了挫折。2個月之後,尚書吳廷琰突然辭職,使得政府的運作癱瘓。在保大的回憶錄中,他說到吳廷琰不滿於法國人明目張胆的殖民者的態度。(法國人的資料上則稱吳廷琰不滿於只擔任尚書的職位)。1934年,全權殖民部長帕斯奇爾因飛機意外身亡,也使得保大失去了一位熱心支持他改革的人物。1939年保大向法殖民部長加陶(Catroux)和讓德句(Jean Decoux)所提的改革方案均被束之高閣。這時,保大發現自己並無多少實權,離開了全權殖民部長官的首肯,越南的改革趨於停滯,於是他自己對改革也開始感到失望[2]。

越南獨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日本乘機向維希法國的貝當政府提出要求,法屬印度支那不得繼續允許中華民國利用滇越鐵路運送進口物資,並且派遣日本軍隊到越南,封鎖中越邊境。不過,日本佔領軍並未驅逐法國的殖民統治,也允諾不去打擾保大在順化的皇宮。但是到1944年,美英盟軍攻佔巴黎之後,新成立的戴高樂政府轉向反對軸心國,於是日本軍隊在1945年3月9日夜, 執行美高計劃,推翻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政權。1945年3月11日上午,日本大使橫山(Yokoyama)前往順化,在太和殿覲見保大, 以「亞洲歸亞洲人」鼓動保大,於是在當天下午,保大就召集六部尚書和王公親貴,發布《獨立宣言》,宣布廢除越南與法國1884年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脫離法國保護,宣告越南成立獨立自主的國家,並加入以日本為首的「大東亞共榮圈」,決定與日本政府合作[3]。

不過,僅僅過了數日,3月19日, 負責撰寫《獨立宣言》的尚書范瓊由於有親法傾向,在日本人的壓力下, 保大被迫將其革除。幾周後,范瓊被越盟抓捕並殺害。保大這時希望寓居西貢的前尚書吳廷琰重新出山執政,但日本人的答覆是無法找到吳廷琰[2]。為填補國家的政治真空,4月,僑居新加坡的陳仲金(Tr?n Tr?ng Kim)教授返回越南,出任內閣首相,成立了一個親日的政府,也是第一個按照現代模式組織的越南政府(不過沒有軍隊和警察)[4]。同時,日本人又暗中支持覬覦王位的強柢(C??ng ??)親王(嘉隆王直系後裔),等候一旦需要排除保大,就讓他取得政權。

6月18日,保大宣布成立統一的越南帝國,包括北部的東京、中部的安南和其他領土,加尊號為越南皇帝陛下。

下詔退位

1945年初,由於自然災害和日本軍隊強征糧食、法國殖民當局過度推廣經濟作物等多種原因,越南北部人口密集的紅河三角洲地區發生嚴重的饑荒,估計有40萬-200萬人死於飢餓。

1945年8月,日本向盟軍投降,親日的陳仲金政府岌岌可危。8月19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奪取政權,成立臨時革命政府。8月23日,胡志明的臨時革命政府電函順化,要求保大退位。這時,日本大使橫山建議保大使用日本的軍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殲滅越盟,但是保大不願意利用外來力量來屠殺越南人,拒絕了橫山的建議[5]。8月25日,下詔宣布退位。8月30日,保大在順化王宮的午門前舉行了退位儀式,將象徵權力的國璽和寶劍交給越盟代表陳輝料(Tr?n Huy Li?u)、阮良朋(Nguy?n L??ng B?ng)和古輝近(Cù Huy C?n),他宣稱:「願為獨立國之民,不作奴隸帝王」[5]。保大放棄了君主身份和姓名阮福晪,改用原名阮福永瑞。2天以後的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河內成立,保大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位公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波茨坦協定,越南南部的日軍向英國軍隊投降,北部的日軍向中華民國軍隊投降。英國軍隊協助法國人重返越南南部,並逐漸向北推進;盧漢將軍率領的中華民國軍隊也進入越南北部。四面受敵的胡志明政府被迫讓步,11月10日,宣布保大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最高顧問」[1]。11月11日,又宣布解散印度支那共產黨,在1946年1月6日舉行全國國會選舉,成立臨時聯合政府。但是,在1946年3月16日,保大選擇了自動離開越南,前往香港淺水灣寓所過流亡生活。

南越元首

1946年,越南的各派系,以及留在越南的法國人之間,開始了複雜的武裝衝突。法越戰爭進行到第三年時,法國人遊說流亡海外的保大,在1948年6月5日,簽署了同意在法蘭西聯邦內建立自治政府、實現越南國家統一的協定。1949年4月27日,保大回到越南西貢,4月29日成為越南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國家元首,7月1日正式就職。這個政權得到美國、英國、中華民國和聯合國的承認。而胡志明在越南北部建立的共產黨政權(越南民主共和國)則獲得蘇聯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承認。

法國與越盟的戰爭繼續進行,直到1954年,越盟在奠邊府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後,法國與越盟之間達成和平,稱為《日內瓦協定》,結束戰爭,確認以北緯17度線為界,將越南分為南北兩部分。法軍撤離越南後,保大仍然保持南越國家元首的身份,他任命天主教徒、民族主義者吳廷琰擔任總理。

1955年10月26日,吳廷琰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其結果的準確性受到質疑),於是成立越南共和國,廢除保大的王位。吳廷琰控制南部,並設法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

流亡法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55年,保大再一次流亡海外,他選擇在法國巴黎度過餘生,此後對越南的事務只表現出很少的興趣,僅有極少的幾次例外。例如在1972年,保大皇帝在流亡期間發表公開聲明,呼籲越南人民進行民族和解:「是結束這場兄弟相殘的戰爭,恢復最終的和平與和諧的時候了」[6]。當時,北越的共產黨政府鑒於保大仍然在廣治省、承天順化省以及越南的古都順化市擁有巨大的影響,於是派遣代表前往法國,希望如果越南重新統一,保大能夠加入聯合政府,以便在這個他仍然擁有影響的地區吸引他的支持者。由於這些會談的結果,保大公開聲明反對美國在南越領土上派駐軍隊,還批評南越總統阮文紹的政權,呼籲所有政治派別成立一個自由、中立、愛好和平的政府,以解除這個國家的緊張局勢。

1982年,保大和妻子永瑞皇妃,以及其他前越南皇族成員訪問美國。他的行程包括視察佛教寺院,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美國越南裔社團。保大皇帝在美國時,也聽取流亡海外的美國越南裔社團的輿論,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民族和解的道路。1988年,保大在巴黎皈依羅馬天主教,聖名Jean-Robert。 1997年7月30日,保大在法國巴黎的聖寵谷軍醫院去世,埋葬在Passy公墓。無廟號、謚號、陵號。

在他去世以後,他的長子太子阮福保隆(Nguy?n Phúc B?o Long)繼承了阮朝首領的位置。2007年7月28日阮福保隆逝世,其弟阮福保升(Nguy?n Phúc B?o Th?ng)繼任越南皇室領袖。

家庭

后妃

保大先後共娶了5位后妃,生有8子13女[1]。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保大在不足20歲時第一次結婚。1934年3月20日,保大在京城順化紫禁城迎娶來自富裕的越南南部天主教平民家庭、在法國接受教育的美貌女子阮友蘭(1914年–1963年),3月24日,保大又破例將她賜徽號為南芳皇后。1945年6月18日,南芳獲得皇后稱號。他們夫婦共育有5名子女。

保大的第二任正妻是Monique Baudot,一位法國公民,1942年生於法國洛林,1972年2月在法國巴黎迎娶,獲賜「皇妃」(Imperial Princess)稱號,賜徽號為永瑞(V?nh Th?y)。她在1997年丈夫去世後稱為泰芳皇后(Hoàng h?u Thai Ph??ng)。

保大還有3位妃嬪,都是在南芳皇后生前所娶:

映妃胡氏,保大的表妹(母親的侄女),1935年在順化迎娶,封映妃;

黃小蘭(Jenny Woong [Hoang]),一名中國女子,1946年在香港迎娶;

裴夢蝶,1924年生於河內,1955年在西貢迎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保大皇帝還有一名情婦是河內的舞女李麗霞。另傳兩位法國女子Vicky和Clément也與他有關係。

諸子

長子阮福保隆(Nguy?n Phúc B?o Long),南芳皇后所生,1936年1月4日出生在順化紫禁城,1938年9月17日封為東宮皇太子,已於2007年7月28日在法國去世;

王子阮福保升(Nguy?n Phúc B?o Th?ng),南芳皇后所生,1943年 12月9日出生於大叻,因阮福保隆無子女,所以為目前越南皇室領袖;

王子阮福保恩(Nguy?n Phúc B?o ?n),映妃所生,1953年出生於大叻;

阮福保隍(Nguy?n Phúc B?o Hoàng),裴夢蝶所生,1954年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阮福保山(Nguy?n Phúc B?o S?n),裴夢蝶所生,1957年生。

諸女

芳草公主(Claire Ph??ng Th?o),映妃所生,1936年以前出生;

芳梅公主(Ph??ng Mai),南芳皇后所生,1937年8月1日出生於大叻;

芳蓮公主(Ph??ng Liên),南芳皇后所生,1938年11月3日出生於大叻;

芳蓉公主(Ph??ng Dung),南芳皇后所生,1942年2月5日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芳明公主(Ph??ng Minh),裴夢蝶所生,1949年出生;

芳慈公主(Ph??ng T?),Vicky所生。

保大帝阮福晪

越南:阮朝(1802--1945年) 首都:順化

阮朝( Nhà Nguy?n 1802年-1945年),是越南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其割據廣南的時期為1558年至1777年,統一越南後的時期為1802年至1945年。其前身為鄭阮紛爭時的阮氏廣南國。開國皇帝為阮福映。1802年滅西山朝建立帝國,1945年最後一任皇帝退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廣南立國

廣南國(Qu?ng Nam Qu?c,1558年至1777年)是越南最後的朝代阮朝的前身,1777年一度被西山朝滅亡。廣南國君主雖然是後黎朝屬下的異姓王,但黎皇對之毫無影響力。廣南國成為一個實質上的獨立王國。 1558年,阮潢借守順化之機,奠定了阮氏廣南國的基礎。阮主政權並沒有將國號定為「廣南」。據近代越南史家陳重金所說:「當時南方之地雖獨立,但阮氏只稱主而不稱王,且仍未置國號。然而外國人卻常稱阮主領地為廣南國。這是因為廣南有會安(費福,Faifo),為中國人和其他諸國人出入貿易之地,故以廣南之名稱之。」阮熙宗阮福源時,確立了阮福為國姓。廣南國後期,阮世宗沉迷女色及加重稅收,使人民不滿,更給西山朝機會發動起義。1777年八月,阮文惠攻香堆,廣南國末代君主阮福暘和大臣商議逃至平順,但未及逃走就與宋福和等十八位大臣被西山朝軍隊殺死。

東山再起

阮福映(Nguy?n Phúc Anh,1762年—1820年),越南阮朝的創建者,又名阮映,通稱嘉隆帝。廣南阮王宗室後裔。

1775年春北方鄭氏軍隊攻陷富春(今順化),阮福映隨其叔定王阮福淳南逃。1777年,定王阮福淳及新政王阮福暘在嘉定為西山起義軍所殺,唯獨阮福映僥倖逃出,在龍川被阮氏舊臣推為大元帥攝國政。 1780年,阮福映在嘉定稱王,誓言恢復阮氏祖業,據柴棍(西貢)與西山軍對抗,1782年被西山軍擊敗,流亡富國島。1784年與暹羅聯軍,但再次為西山軍所敗,被迫流亡暹羅。此後在法國傳教士百多祿的幫助下獲得法國援助,1786年,百多祿代表阮福映,同法國政府簽訂越法凡爾賽條約,規定法國派兵援助阮福映,而獲得越南的沱囊港(峴港)和崑崙島。不過,當時法國革命一觸即發,這個條約並未付諸實行。百多祿見法國政府不願出兵,只好自行募兵購械,並連同法國教官20人回到越南。不論動機如何,百多祿終究不負所托,歷盡波折帶回了外援。這個洋人終身為阮福映服務,最後在從征途中病死,被阮福映追贈為太子太傅悲柔郡公。

1789年阮福映乘西山軍內部分裂之機回國,奪取嘉定。憑藉嘉定之地屯田練兵休養生息,任用西洋士官訓練軍隊、建造艦艇、鑄造槍炮,經過整頓,戰鬥力大增。之後逐漸平定全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02年五月,阮福映在富春築壇祭天自稱皇帝,改元嘉隆(因嘉定、永隆兩地在阮氏復國戰爭中出力最多,定年號為嘉隆)定都富春,建立阮朝,並遣使向中國清朝請求冊封。十一月,阮福映一統南北、大告武成。獻俘太廟後,景盛帝及其子弟宗室被凌遲處死、五象分屍。如此仍不能消解阮福映內心鬱積多年的仇恨,以阮岳、阮惠為首,西山阮氏一族男女的頭顱被永久囚禁於牢獄,骸骨則統統被搗碎揚灰。縱橫南北25年的西山朝,隨之煙消雲散。

阮福映在升龍設置了北城統轄北方11鎮,南方以嘉定城為中心統轄南方5鎮,順化京畿之地設置4個直隸營。阮朝以武力起家,也以武力統一南北,因而武人地位崇高,全國各鎮的首長由武官充任,朝中的首長,也是執掌兵權的五軍都統。朝廷的官制,在黎朝舊制的基礎上,參照清朝體制,革罷了丞相,以兵刑禮工吏戶六部主理國政,置都察院監察百官。

法律方面,阮朝以《大清律》為藍本,修訂了《嘉隆律書》398條,覆蓋了軍事、財政、刑法等諸多方面。

阮福映標榜儒學,他下令在順化建立國子監,開鄉試錄取文人仕官。同時,阮福映下令群臣編寫《大越一統輿地誌》、《大南一統志》、《大南實錄》之類的官方史地大型編撰物,不無張揚一統王朝氣派的用意。

定名越南

在此之前,越南的國號幾遭變更。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京族的母語京語通常被認為屬於南亞語系,故京族一般被視為南亞語系民族。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京族是百越後裔的壯侗語系民族之雒越為主體,加入南島語系民族之占人、南亞語系民族之高棉人及漢藏語系民族之漢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於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京族文化更接近於東亞而非東南亞。據說,遠古越南人的兩個腳趾相交,因而被中國人稱為「交趾」。北屬郡縣時期,則被稱作「交州」。唐朝時,設立安南都護府。自丁朝獨立,建國號「大瞿越」,被宋朝皇帝封為交趾郡王。不過中國朝廷仍然以「安南國」稱之。而「安南」一詞,或多或少含有臣服中國的涵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阮氏政權興起南方,最終吞併真臘一統全越,出於彰顯阮氏基業源遠流長且正大光明的用意,阮福映強烈主張將國號改為「南越」。不過,清廷君臣認為歷史上的「南越」涵括了廣東、廣西,字面含義與阮氏政權統治交州故地的現實不符,而予以否決。阮福映卻不肯罷休,再三爭取,並且揚言如不能如願情願不受冊封。最後,清廷採取折中的主張,將「南越」顛倒為「越南」,賦以「越字冠於上仍其先世疆域、南字列於下表其新錫藩封」的新意,這個國號沿用至今,其越南語發音則成為英語的「Viet nam」。

嘉隆三年(1804)正月,清朝冊封使廣西臬司齊布森、南寧府同知黃德明抵達越南。阮福映對此隆重其事,預先在升龍城修葺行宮、在諒山修築仰德台,並在沿途水陸交通要衝設置驛站,準備迎接冊封使節。冊封當日,阮朝宗室及官員前往使館迎接冊使,沿途兵象夾道排列,阮福映親自在朱雀門迎候,百官扈從布森到達敬天殿,隨後進行宣讀清朝皇帝聖旨的宣封禮。禮畢,由阮朝官員接受誥命及駝紐鍍金銀印。從此,阮朝開始了對清朝二年一貢、四年一遣使的邦交關係。

阮福映極度重視清朝的冊封,但除了對清廷的朝貢外交以外,他從來不自稱「越南國王」。1806年,即位第五年的嘉隆帝阮福映舉行遲來的登基稱帝儀式,百官具大朝冠服齊聚順化皇宮,阮福映在太和殿心安理得地接受群臣朝拜。

歷史更迭

自主時期

阮朝在升龍設置了北城統轄北方11鎮,南方以嘉定城為中心統轄南方5鎮,順化京畿之地設置4個直隸營。阮朝以武力起家,也以武力統一南北,因而武人地位崇高,全國各鎮的首長由武官充任,朝中的首長,也是執掌兵權的五軍都統。朝廷的官制,在黎朝舊制的基礎上,參照清朝體制,革罷了丞相,以兵刑禮工吏戶六部主理國政,置都察院監察百官。法律方面,以《大清律》為藍本,修訂了《嘉隆律書》398條,覆蓋了軍事、財政、刑法等諸多方面。阮福映標榜儒學,他下令在順化建立國子監,開鄉試錄取文人仕官。同時,阮福映下令群臣編寫《大越一統輿地誌》、《大南一統志》、《大南實錄》之類的官方史地大型編撰物,不無張揚一統王朝氣派的用意。此外,阮福映在位期間統一了國內的度量衡,下令各地修路築堤,制定減稅之例,又在各鎮設置糧倉以備賑濟災荒。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阮朝第二代皇帝聖祖阮福膽,史稱明命帝。因原東宮阮福景在復國戰爭時期已經病死,故由排行第四的明命帝繼位,時年正值盛年三十。

明命帝政治經驗老道,但剛愎自用,是典型的封建帝王。他對儒學推崇備至而且勤於政事,常常秉燭夜閱奏章,事事必須躬親硃批才能成行。明命帝生前常常訓誡左右:「人心思治,不欲滋事生變。然年富力強之時未有建樹,而至年邁力衰之時尚能有何作為。」(《明命政要?勤政篇》)他繼承父親的治國路線,建國號為「大南」,一心想將越南建設成像清朝一樣的大帝國。

根據阮朝國史《大南實錄》《??i Nam th?c l?c》前編卷二《熙宗孝文皇帝實錄》的記載:「始稱國姓,為阮福氏」,為廣南阮主第三代領袖阮福源時期。因此阮朝的國姓應該是複姓阮福。

法屬時期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朝與法國締結和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越雙方通過《第二次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的保護統治。至此,越南徹底成為法國的囊中之物。此後,不僅北圻與南圻淪為法國的直屬殖民地,即使在阮朝朝廷所在的中圻,阮氏皇室也僅僅是在名義上保有皇位,已無主權行使可言。 1887年,法國殖民者將越南三部分越南分割為南圻(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北圻(東京)三個部分。並把南圻作為「直轄領地」,東京為「半保護地」,中圻為「保護地」。並將這三個地區與柬埔寨一起組成所謂的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法國總督為聯邦首腦,駐河內。1893年寮國也被併入聯邦為保護領。1899年法國強租中國廣州灣(今廣東湛江),亦由該邦管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取代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統治地位。1945年日本投降後,剛打完二戰是法西斯擴張的受害者的法國又捲土重來,以圖重新對這一地區進行控制。共同的反殖民主義鬥爭的需要,把三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了一起。1939年,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印支共產黨(包括越南共產黨以及在寮國、柬埔寨設立的共產黨支部)中央六次會議上,提出了建立「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國聯邦政府」的設想。當時建立「印支聯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三國聯合起來,團結一致,攜手把法國殖民統治者趕回老家去。1954年在中國的大力援助下,越南趕走了法國人,法屬印支聯邦瓦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親日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又轉為日本控制。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後,阮朝末代皇帝被迫退位。阮朝末代君主阮福永瑞(Nguy?n Phúc V?nh Th?y) ,年號保大( B?o ??i ),即通常所稱的越南保大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日本乘機向維希政權的貝當政府提出要求,法屬印度支那不得繼續允許中華民國利用滇越鐵路運送進口物資,並且派遣日本軍隊到越南,封鎖中越邊境。不過,日本佔領軍並未驅逐法國的殖民統治,也允諾不去打擾保大在順化的皇宮。但是1944年,美英盟軍攻佔巴黎之後,新成立的戴高樂政府轉向反對軸心國,於是日本軍隊在1945年3月9日夜, 執行美高計劃,推翻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政權。

1945年3月11日(保大二十年農曆正月廿七日)上午,日本大使橫山前往順化,在太和殿覲見保大, 以「亞洲歸亞洲人」鼓動保大,於是在當天下午,?4缶駝偌可惺楹屯豕墜螅⒉肌抖懶⑿浴罰擠銑僥嫌敕ü?884年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脫離法國保護,宣告越南成立獨立自主的國家,並加入以日本為首的「大東亞共榮圈」,決定與日本政府合作。

不過,僅僅過了數日,3月19日, 負責撰寫《獨立宣言》的尚書范瓊由於有親法傾向,在日本人的壓力下,保大被迫將其革除。幾周後,范瓊被越盟抓捕並殺害。保大這時希望寓居西貢的前尚書吳廷琰重新出山執政,但日本人的答覆是無法找到吳廷琰。為填補國家的政治真空,4月17日,僑居新加坡的陳仲金(Tr?n Tr?ng Kim)教授返回越南,出任內閣首相,成立了一個親日的政府,也是第一個按照現代模式組織的越南政府(不過沒有軍隊和警察)。同時,日本人又暗中支持覬覦王位的強柢(C??ng ??)親王(阮朝世祖嘉隆帝的直系後裔),等候一旦需要排除保大,就讓他取得政權。

6月18日,保大帝宣布成立統一的越南帝國,包括北部的東京、中部的安南和南部的交趾支那,並加尊號為越南皇帝陛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越南帝國名義上恢復了對包括交趾支那在內的原有的全部領土主權。但在內政外交各方面上,越南帝國只是日軍的傀儡政權。它在國際上沒有被廣泛承認,對本國事務也沒有能力處理。尤其對當時發生的東京饑荒束手無策。

1945年8月,日本向盟軍投降,親日的陳仲金政府岌岌可危。8月19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奪取政權,成立臨時革命政府。8月23日,胡志明的臨時革命政府電函順化,要求保大退位。這時,日本大使橫山建議保大使用日本的軍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殲滅越盟,但是保大不願意利用外來力量來屠殺越南人,拒絕了橫山的建議。8月25日,下詔宣布退位。8月30日,保大在順化王宮的午門前舉行了退位儀式,將象徵權力的國璽和寶劍交給越盟代表陳輝料(Tr?n Huy Li?u)、阮良朋(Nguy?n L??ng B?ng)和古輝近(Cù Huy C?n),他宣稱:「願為獨立國之民,不作奴隸帝王」。保大放棄了君主身份和姓名阮福晪,改用原名阮福永瑞。2天以後的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河內成立,保大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位公民」,11月10日,胡志明宣布保大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最高顧問」。越南帝國及阮朝宣告滅亡。

越南帝國在教育上有一大舉措,即把中等教育授課語言由法語改回越南語,這對後世越南影響深遠。

帝王世系

廣南阮王(1558年-1777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位 皇陵

肇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Tri?u T? 貽謀垂裕欽恭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啟運仁聖靖皇帝

Di M?u Thùy Du Kham Cung Hu? Tri?t Hi?n H?u Hoành H?u T? Th? Kh?i V?n Nhan Thánh T?nh Hoàng ?? 阮淦

Nguy?n Kim (追封) 長原陵

Tr??ng nguyên L?ng

太祖

Thái T? 肇基垂統欽明恭懿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皇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Tri?u C? Thùy Th?ng Kham Minh Cung Y C?n Ngh?a ??t Ly hi?n ?ng Chiêu H?u Di?u Linh Gia Gia D? Hoàng ?? 阮潢

Nguy?n Hoàng 1558年-1613年 長基陵

Tr??ng c? L?ng

熙宗

Huy T?ng 顯謨光烈溫恭明睿翼善綏猷孝文皇帝

Hi?n M? Quang Li?t ?n Cung Minh Du? D?c Thi?n Tuy Du Hi?u V?n Hoàng ?? 阮福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Nguy?n Phúc Nguyên 1613年-1635年 長衍陵

Tr??ng di?n L?ng

神宗

Th?n T?ng 承基纘統剛明雄毅威斷英武孝昭皇帝

Th?a C? Toàn Th?ng Quan Minh Hùng Ngh? Uy ?oán Anh V? Hi?u Chiêu Hoàng ?? 阮福瀾

Nguy?n Phúc Lan 1635年-1648年 長延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Tr??ng duyên L?ng

太宗

Thái T?ng 宣威建武英明庄正聖德神功孝哲皇帝

Tuyên Uy Ki?n V? Anh Minh Trang Chính Thánh ??c Th?n C?ng Hi?u Tri?t Hoàng ?? 阮福瀕

Nguy?n Phúc T?n 1648年-1687年 長興陵

Tr??ng H?ng L?ng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英宗

Anh T?ng 紹休纂業寬洪博厚溫惠慈祥孝義皇帝

Thi?u H? To?n Nghi?p Khoan H?ng Bác H?u ?n Hu? T? T??ng Hi?u Ngh?a Hoàng ?? 阮福溱(阮福溙)

Nguy?n Phúc Tr?n(Nguy?n Phúc Thái) 1687年-1691年 長茂陵

Tr??ng m?u L?ng

顯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Hi?n T?ng 英謨雄略聖文宣達寬裕仁恕孝明皇帝

Anh M? Hùng L??c thánh V?n Tuyên ??t Khoan T? Nhan Th? Hi?u Minh Hoàng ?? 阮福淍

Nguy?n Phúc Chu 1691年-1725年 長清陵

Tr??ng thanh L?ng

肅宗

Túc T?ng 宣光紹烈浚哲靜淵經文緯武孝寧皇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Tuyên Quang Thi?u Li?t Tu?n Tri?t T?nh Uyên Kinh V?n V? V? Hi?u Ninh Hoàng ?? 阮福澍

Nguy?n Phúc Th? 1725年-1738年 長豐陵

Tr??ng Phong L?ng

世宗

Th? T?ng 乾剛威斷神毅聖猷仁慈睿智孝武皇帝

Ki?n C??ng Uy ?oán th?n Ngh? Thánh Du Nhan T? Du? Trí Hi?u V? Hoàng ?? 阮福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Nguy?n Phúc Khoát 1738年-1765年 長泰陵

Tr??ng thái L?ng

睿宗

Du? T?ng 聰明寬厚英敏惠和孝定皇帝

Th?ng Minh Khoan H?u Anh M?n Hu? Hòa Hi?u ??nh Hoàng ?? 阮福淳

Nguy?n Phúc Thu?n 1738年-1775年 長紹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Tr??ng Thi?u L?ng

- 睿節溫良英銳明達宣王

Du? Ti?t ?n L??ng Anh Du? Minh ??t Tuyên V??ng 阮福皓

Nguy?n Phúc H?o (追封) 隆胡

Long H?

- 恭愍英斷玄默緯文穆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Cung M?n Anh ?oán Huy?n M?c V? V?n M?c V??ng 阮福暘

Nguy?n Phúc D??ng 1775年-1777年 -

阮朝皇帝(1802年-1945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世 年號 皇陵

興祖

H?ng T? 仁明謹厚寬裕溫和孝康皇帝

Nhan Minh C?n H?u Khoan D? ?n Hòa Hi?u Khang Hoàng ?? 阮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Nguy?n Phúc C?n - - 基聖陵

c? Thánh L?ng

世祖

Th? T? 開天弘道立紀垂統神文聖武俊德隆功至仁大孝高皇帝

Khai Thiên Ho?ng ??o L?p K? Thùy Th?ng Th?n V?n Thánh V? Tu?n ??c Long C?ng Chí Nhan ??i Hi?u Cao Hoàng ?? 阮福映(阮映、阮福映、阮福種)

Nguy?n Phúc ánh 1762年-1820年 嘉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Gia Long

1802年-1820年 千壽陵

Thiên Th? L?ng

聖祖

Thánh T? 體天昌運至孝淳德文武明斷創述大成厚宅豐功仁皇帝

Th? Thiên X??ng V?n Chí Hi?u Thu?n ??c V?n V? Minh ?oán Sáng Thu?t ??i Thành H?u Tr?ch Phong C?ng Nhan Hoàng ?? 阮福晈(阮福膽)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Nguy?n Phúc Ki?u(Nguy?n Ph??c ??m) 1791年-1840年 明命

Minh M?ng

1820年-1841年 孝陵

Hi?u L?ng

憲祖

Hi?n T? 紹天隆運至善淳孝寬明睿斷文治武功聖哲章皇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Thi?u Thiên Long V?n Chí Thi?n Thu?n Hi?u Khoan Minh Du? ?oán V?n Tr? V? C?ng Thánh Tri?t Ch??ng Hoàng ?? 阮福暶(阮福綿宗)

Nguy?n Phúc Tuy?n(Nguy?n Phúc Miên T?ng) 1807年-1847年 紹治

Thi?u Tr?

1841年-1847年 昌陵

X??ng L?ng

翼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D?c T?ng 世天亨運至誠達孝體健敦仁謙恭明略睿文英皇帝

Th? Thiên Hanh V?n Chí Thành ??t Hi?u Th? Ki?n ??n Nhan Khiêm Cung Minh L??c Du? V?n Anh Hoàng ?? 阮福時(阮福洪任)

Nguy?n Phúc Thì(Nguy?n Phúc H?ng Nh?m) 1829年-1883年 嗣德

T? ??c

1847年-1883年 謙陵

Khiêm L?ng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恭宗

C?ng T?ng 惠皇帝

Hu? Hoàng ?? 阮福膺禛

Nguy?n Phúc ?ng Chan 1852年-1883年 (育德)1883年 安陵

An L?ng

- 文郎郡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V?n L?ng Qu?n V??ng 阮福升(阮福洪佚)

Nguy?n Phúc Th?ng(Nguy?n Phúc H?ng D?t) 1846年-1883年 協和

Hi?p Hoà

1883年 陽春下鄉

D??ng Xuan H? H??ng

簡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Gi?n T?ng 紹德志孝淵睿毅皇帝

Thi?u ??c Chí Hi?u Uyên Du? Ngh? Hoàng ?? 阮福昊(阮福膺登、阮福膺祜)

Nguy?n Phúc H?o(Nguy?n Phúc ?ng ??ng、Nguy?n Phúc ?ng H?) 1869年-1884年 建福

Ki?n Phúc

1883年-1884年 陪陵

B?i L?ng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憲宗

Hi?n T?ng 忠皇帝

Trung Hoàng ?? 阮福明(阮福膺(豆歷))

Nguy?n Phúc Minh(Nguy?n Phúc ?ng L?ch) 1871年-1943年 咸宜

Hàm Nghi

1884年-1885年 嘉隆別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bi?t th? Gia Long

景宗

C?nh T?ng 弘烈統哲敏惠純皇帝

Ho?ng Li?t Th?ng Thi?t M?n Hu? Thu?n Hoàng ?? 阮福昪(阮福膺祺)

Nguy?n Phúc Bi?n(Nguy?n Phúc ?ng K?) 1864年-1889年 同慶

ng Khánh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85年-1889年 思陵

T? L?ng

- 懷澤公

Hoài Tr?ch C?ng 阮福昭(阮福寶嶙)

Nguy?n Phúc Chiêu(Nguy?n Phúc B?u Lan) 1879年-1954年 成泰

Thành Thái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89年-1907年 安陵

An L?ng

- - 阮福晃(阮福永珊)

Nguy?n Phúc Ho?ng(Nguy?n Phúc V?nh San) 1900年-1945年 維新

Duy Tan

1907年-1916年 沖坤陵園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弘宗

Ho?ng T?ng 嗣代嘉運聖明神智仁孝誠敬貽謨承烈宣皇帝

T? ??i Gia V?n Thánh Minh Th?n Trí Nhan Hi?u Thành Kính Di M? Th?a Li?t Tuyên Hoàng ?? 阮福昶(阮福晙、阮福寶嶹)

Nguy?n Phúc Tu?n(Nguy?n Phúc B?u ??o) 1885年-1925年 啟定

Kh?i ??nh

1916年-1925年 應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ng L?ng

- 末皇帝 阮福晪(阮福永瑞)

Nguy?n Phúc Thi?n(Nguy?n Phúc V?nh Th?y) 1913年-1997年 保大

B?o ??i

1926年-1945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阮朝國旗

越南帝國國旗

阮朝版圖

大蒙古國最後君主: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1911--1924年在位)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藏語:Rje Btsun Dam Pa;蒙古語:Javzandamba Hutagt;英語:Jebtsundamba Khutughtu),簡稱為哲布尊丹巴(一作折卜尊丹巴),蒙古語亦稱溫都爾格根(高位光明者)、帕克托格根(聖光明者)或博格達格根,是外蒙古藏傳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屬格魯派,於17世紀初形成,與內蒙古的章嘉呼圖克圖並稱為蒙古兩大活佛。是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章嘉呼圖克圖齊名的藏傳佛教的四大活佛之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確立世系

傳說,哲布尊丹呼圖克圖最早降生的印度,是釋迦牟尼佛的五百比丘之一,後轉世在西藏,傳世十五世至多羅那他(1575年—1634年),是西藏覺囊派高僧。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多羅那他應蒙古喀爾喀部的阿巴岱汗邀請前往庫倫一帶傳經約20年,深得喀爾喀部諸領袖人物的信奉和支持,逐漸成為當地宗教領袖,被尊稱哲布尊丹巴,藏語意為「尊勝」。崇禎七年(1634年),多羅那他圓寂,次年,喀爾喀諸汗王認定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誕生於喀爾喀部的土謝圖汗袞布多爾吉之子札那巴札爾為其轉世,法號羅桑丹貝堅贊,立其為法王。 順治六年(1649年),羅桑丹貝堅贊赴西藏學法。七年(1650年),羅桑丹貝堅贊從四世班禪喇嘛羅桑卻吉堅贊受戒,並覲見了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兩人均要求其改宗,作為正式承認其活佛地位的條件。在固始汗的扶植下,八年(1651年),羅桑丹貝堅贊由覺囊派改宗格魯派,達賴承認其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格魯派已取代了覺囊派在西藏的統治地位。

順治十四年(1657年),羅桑丹貝堅贊回蒙古傳法,駐喀爾喀土謝圖汗部之額爾德尼召(光顯寺),逐漸成為外蒙古各部的政教領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喀爾喀部受準噶爾汗國噶爾丹的攻擊,羅桑丹貝堅贊率喀爾喀三汗所屬部眾臣服於清朝。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冊封其為呼圖克圖大喇嘛,統管外蒙古喀爾喀部宗教事務。此後,按慣例該活佛系統的傳承需受到清朝皇帝的冊封和西藏達賴喇嘛的認可方能生效。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在庫倫修建慶寧寺,此後,哲布尊丹巴轉駐於此。乾隆帝在位期間,規定哲布尊丹巴每年必須向清朝政府進貢八匹白馬和一頭白駱駝,稱為「九白之貢」。乾隆還進一步規定,哲布尊丹巴的轉世必須在四川理塘地區尋找,在北京雍和宮金瓶摯簽決定,以免哲布尊丹巴與外蒙當地王公的世俗權利結合。但蒙古人認為他是成吉思汗後代的轉世,因此承認他是君主。滿人為分散他的權力,置庫倫辦事大臣與額爾德尼商卓特巴管理他的徒眾(沙畢納爾),堪布諾門罕管經壇。

蒙古君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八世哲布尊丹巴在俄國的支持下乘機於12月28日宣布外蒙古獨立,自任日光皇帝「額真汗",改元共戴,但未得到廣泛認可。1915年,哲布尊丹巴取消獨立,受袁世凱政府冊封為呼圖克圖汗,保持了自治王公的地位。1919年,北洋政府徐樹錚趁十月革命之後沙俄內戰之際,率軍隊進佔庫倫,取消外蒙古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在蘇聯紅軍的協助下擊敗中國軍隊,奪取蒙古政權,7月10日將哲布尊丹巴架空為立憲君主。1924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於庫倫突然圓寂(一說被蘇聯支持的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秘密處決),人民革命黨政府(政權)宣布不再尋找轉世靈童,11月24日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並開始限制和控制藏傳佛教信仰(立法禁止尋找轉世)。該世系在外蒙古終結(俄羅斯人曾經給他一位佛母,之後成為皇后,死在1923年)。

現況

其後,在達賴喇嘛的主持下,西藏僧侶在藏區秘密進行了尋找哲布尊丹巴轉世靈童的儀式,在1936年確認蔣巴南卓(Jampal Namdol Chokye Gyaltsen,1932年出生於西康省理塘)為哲布尊丹巴轉世。當時十三世達賴喇嘛已圓寂,十四世達賴喇嘛未被找到,九世班禪額爾德尼則在流亡中,哲布尊丹巴的轉世無法得到正式認定,而此後國際形勢變化複雜,因此九世哲布尊丹巴的身份一直未正式公布。

1959年,九世哲布尊丹巴隨達賴逃離西藏,1991年,蔣巴南卓被達賴喇嘛正式確認為哲布尊丹巴轉世。次年他移居印度西北部的達蘭薩拉(Dharamsala),舉行了坐床儀式。但其身份從未得到蒙古國政府承認。1999年,他曾赴蒙古國訪問,期間造成了很大的轟動。2010年他加入蒙古國籍,2011年11月2日,蒙古國首次公布並承認九世哲布尊丹巴宗教領袖地位,並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甘登寺舉行坐床儀式。2012年3月1日,第九世哲布尊丹巴於烏蘭巴托圓寂,享年80歲。

歷代轉世

一世: 哲布尊丹巴·羅布藏旺布札木薩(1635 - 1723)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二世: 哲布尊丹巴·羅布丹彬多密(1724 - 1757)

三世: 哲布尊丹巴·伊什丹巴尼瑪(1758 - 1773)

四世: 哲布尊丹巴·羅布藏圖巴坦旺舒克(1775 - 1813)

五世: 哲布尊丹巴·羅布藏楚都木濟克默特(1815 - 1842)

六世: 哲布尊丹巴·羅布藏巴勒墊丹拜佳木粲(1842 - 1848)

七世: 哲布尊丹巴·凱珠布丹桑(1850 - 1869)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八世: 哲布尊丹巴·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1870 - 1924)

九世: 哲布尊丹巴·蔣巴南卓(1936 -2012)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

蒙古:大蒙古國(1911年--1924年) 首都: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外蒙古(蒙古語:???????? ?????? (γadaγatu mongγol, гадаад монгол))是清朝後期對漠北蒙古喀爾喀四部的稱呼,由外札薩克蒙古一詞衍生而來[1][2],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除蘇赫巴托爾省[3]、科布多省、巴彥烏列蓋省、烏布蘇省[4]、庫蘇古爾省[5]以外的大部分地區。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顏、札薩克圖汗二部由烏里雅蘇台將軍(定邊左副將軍)管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代初年並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里雅蘇台」。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將烏里雅蘇台將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里雅蘇台統部」(烏里雅蘇台城為烏里雅蘇台將軍駐所)。清代中期以來,又有「卡外喀爾喀」[6]、「外三路喀爾喀」[7]、「外四盟蒙古」[8]等名稱。清末,外蒙古取代「烏里雅蘇台」等,漸成通稱。清末,外蒙古的範圍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內屬的唐努烏梁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蒙古王公喇嘛擁立庫倫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皇帝,宣布成立「大蒙古國」,是為外蒙古獨立。中華民國不承認其獨立,仍稱其為外蒙古。1912年,外蒙古軍隊攻陷科布多城,佔領了科布多全境,並乘勢西進阿爾泰。之後又控制了達里岡厓牧場。1913年中國與俄國簽訂的聲明文件及另件確定,外蒙古實行自治,自治區域為清末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台將軍與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區域[9]。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改為自治。1919年撤銷自治。1920年代,蘇聯扶植的蒙古人民革命黨控制了外蒙古,並再次脫離中國統治。1928年,國民政府將外蒙古改為蒙古地方。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其為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盟、部

清代外蒙古喀爾喀四部:

土謝圖汗部二十旗,即汗阿林盟。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

車臣汗部二十三旗,即克魯倫巴爾和屯盟。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賽音諾顏部二十二旗附額魯特部二旗,即齊齊爾里克盟。由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

札薩克圖汗部十八旗附輝特部一旗,即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由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

民國二年《中俄聲明》另件第五款確定外蒙古自治區域還包括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10]:

唐努烏梁海領唐努烏梁海五旗及三佐領所轄地區。在清代由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

科布多領扎哈沁部、明阿特部、額魯特部各一旗;杜爾伯特部與所附輝特二旗,組為賽音濟雅哈圖左右翼二盟(左翼盟會杜爾伯特部十一旗及輝特部一旗,右翼盟會杜爾伯特部三旗及輝特一旗)。在清代由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

歷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代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部大舉進攻喀爾喀四部,喀爾喀蒙古舉族歸附清朝。

同治三年(1864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紀》割佔了阿爾泰諾爾烏粱海等地;

同治八年(1869年)至九年(1870年),沙俄強迫清朝簽訂《烏里雅蘇台界約》、《科布多界約》和《塔爾巴哈台界約》,割佔了唐努烏梁海和科布多的部分地區;

光緒七年(1881年)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伊犁條約》的中俄《科塔界條約》,割去了阿爾泰烏梁海的西部地區。

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初)分科布多所屬的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新和碩特三部置阿爾泰辦事大臣以統之,駐承化寺,與科布多分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宣統三年(1911年)庫倫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俄國支持下宣布獨立,脫離清朝統治。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庫倫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在俄國的武力支持下,於11月30日包圍了庫倫辦事大臣衙門,將大臣三多及其隨從人員押送出境。同時宣布脫離清朝統治,建立「大蒙古國」。1912年,哲布尊丹巴政權在俄國的幫助下出兵攻佔了科布多城,並進至阿爾泰所屬布爾津、哈巴河、布爾根一帶。

1913年沙俄與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聲明規定: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俄國承認外蒙古自治。中國承認外蒙古對科布多的管轄,同時不得在外蒙古派駐軍隊,不得移民。1915年6月7日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圖簽定《恰克圖協定》,將此聲明具體化。據此,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布取消「大蒙古國」的獨立。此時,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喇嘛集團已壓制住蒙古世俗王公的勢力,並毒殺了土謝圖汗部親王杭達多爾濟與賽音諾顏部親王那木囊蘇倫。外蒙古王公不得已向北洋政府求援,情願撤銷自治,恢復清代外蒙古舊制。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後,蘇俄忙於內戰,無暇東顧。1919年,北洋政府以直系將領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派兵進入外蒙古。

徐樹錚駐兵外蒙古後,無視外蒙古當地的文化宗教傳統而強行改革,招致了外蒙古人民的強烈民族情緒,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獨立運動,其中以求助於白俄軍援的哲布尊丹巴的傳統宗教派和求助於蘇俄軍援的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新興共產派這兩大民族獨立勢力,都將中國北洋政府的軍隊視為侵略者。1921年2月11日,恩琴指揮的俄國白軍攻入庫倫,驅逐了中國守軍;同年3月18日蘇赫-巴托爾、喬巴山領導的軍隊擊敗了買賣城的中國守軍。蘇俄軍隊於同年5月開進外蒙古,與蒙古人民革命黨軍一道於7月6日進入庫倫,擊敗了恩琴的白俄軍隊,同年也將中國軍隊逐出外蒙古。此後,蘇聯將唐努烏梁海改組為獨立的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直接併入蘇聯,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

1921年7月11日,外蒙古組建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哲布尊丹巴活佛逝世之後,外蒙古政府於11月26日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外蒙古第二次獨立後,中國北洋政府及其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對其獨立一直不予承認。1928年,國民政府在行政區划上將外蒙古改為蒙古地方。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前夕,根據美蘇雅爾塔協定的結果,中國國民政府被迫同意外蒙古自決公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就獨立問題進行全民投票。這次投票是在蒙古人民革命黨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小呼拉爾主席團領導和具體組織下進行的,雖然名義上中國政府政府派出全權代表、內政部次長雷法章「監督蒙古全民投票」。據當時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央投票委員會公布:「全國投票擁護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獨立的有487409票,即佔全部參加公民投票的人數的100%,投反對票的一個也沒有。[11]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1949年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止《中蘇友好條約》,同時撤回對外蒙古獨立的承認。在台灣出版的中華民國的地圖上包括外蒙古。1990年之後,李登輝主政下的中華民國默認了蒙古國的客觀存在,並在2002年於外蒙古設立了代表處,但憲法上未予變更。

目前台灣市面上所發售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均已將外蒙古排除在中國之外作為獨立國家標示,教科書亦然。包含外蒙古在內的「中華民國全圖」(俗稱「秋海棠」)則已相當罕見或不再發行,民間也普遍視外蒙古為主權國家。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1949年1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中共曾非正式向蘇聯提出了外蒙古主權問題,遭到蘇聯的拒絕。1949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建交。斯大林去世後,1956年周恩來非正式地向後來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提出了外蒙古主權問題,再次遭到拒絕。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劃定邊界。 中蘇關係緊張後,外蒙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也隨之冷卻。直到1980年中期,兩國關係得以緩和改善。1990年兩國元首首次實現互訪。

琉球王朝最後君主:尚泰王(1848--1879年在位)

人物簡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尚泰(1843年8月3日-1901年8月19日)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國王,也是琉球歷史上的最後一位國王。1848年至1879年在位。他的父親是尚育王。 道光24年(1844年)兄尚浚死後立為世子。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八日(1848年6月8日),4歲的尚泰繼承了王位。

咸豐四年(1854年),美國馬休·佩里將軍率領艦隊來到琉球,簽訂了《琉美修好條約》,這是琉球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855年,琉球國與法國簽訂《琉法修好條約》。

1857年(咸豐7年),同意法國在那霸港建立傳教區。

1859年(咸豐9年),發生牧志恩河事件,大量琉球官員受牽連,同年與荷蘭簽訂《琉蘭修好條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66年(同治5年)3月24日,清朝派遣正使右春坊右贊善趙新、內閣中書舍人於光甲為正副冊封使至琉球,冊封尚泰為王。這也是清朝最後一次冊封琉球國王。

1868年(清同治7年、日本明治元年)日本廢藩置縣,遣尚健、向有恆前往祝賀,要求歸還奄美之地,遭日本拒絕。

1872年(同治十一年、日本明治五年)牡丹社事件後,日本宣布廢除琉球國,改稱琉球藩。

1874年日本要求尚泰入朝,尚泰王稱病,遣尚健赴東京,次年12月因日本強迫琉球停止向清朝朝貢而遣妹夫向德宏赴清朝交涉。 1879年(光緒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日本剝奪尚泰的琉球王稱號,3月30日宣布廢除琉球藩,尚泰王被遷往中城御殿居住。4月4日沖繩縣建立。(即第二次琉球處分)

5月27日尚泰王應明治天皇之召前往東京,6月8日到達日本橫濱,6月17日至東京,會見明治天皇。此後尚泰王一家定居於東京。 1884年尚泰王曾回沖繩祭祖,此後他再也未能回到沖繩,但他的第二子尚寅、第四子尚順於1887年回到沖繩並定居。

華族令頒布後,尚泰被封為侯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01年,尚泰死於東京,享年59歲,葬於沖繩那霸市的玉陵。

家族

尚育王

尚元貞(尚育王妃,佐敷按司加那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佐敷按司加那志章氏(童名思眞鶴金,號賢室)

夫人

松川按司毛氏(童名眞鶴金,父為美里親方安綱毛其昌)

平良按司(童名眞鶴金,父為高宮城親方尚朝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山本テウ

片山テイ

松本コウ

田中コウ

神田ナツ

田中ハ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子女

長子:尚典(中城王子朝弘,母為妃章氏)

次子:尚寅(宜野灣王子朝廣,母為妃章氏)

三子:尚興(享年2歲,母為毛氏)

四子:尚順(松山王子)

五子:尚秀(玉城尚秀。玉城御殿養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六子:尚光

七子:尚時

長女:津嘉山翁主(童名真鶴金)

次女:安室翁主(童名真鍋樽)

三女:牧志翁主

四女:嘉手苅翁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五女:政子(漢那憲和之妻)

六女:八重子(東逸泉之妻)

七女:千代子

八女:君子

九女:小夜子

十女:鈴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十一女:貞子

琉球國尚泰王

琉球國:琉球王朝(1429--1879年) 首都:首里(今日本沖繩縣)

琉球國 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又稱南山)、中山、山北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一的琉球國(1429年至1879年)。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台灣省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併在一個時期內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1879年3月30日,日本兼并琉球王朝,琉球國滅亡。大部份國土改設為沖繩縣,北部諸島則劃入鹿兒島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地理

首里城牆遺址琉球國位於散布在台灣島東北和九州島西南之間的琉球群島上,包括琉球群島中的先島諸島、沖繩諸島和奄美諸島,總面積大約為3500平方公里,西側是中國東海,東側是太平洋。最大的島嶼是沖繩諸島中的沖繩島(即大琉球島),面積約1210平方公里。1609年(明神宗萬曆37年,日本慶長14年)日本薩摩藩入侵之後,琉球國被迫把北方的大島、鬼界、度姑、永良部、由論五島讓給薩摩藩管理。北方領土開始形式共管,日本佔領的獨特局面。

琉球國的都城為首里,在今日本沖繩縣那霸市的東郊。歷代琉球國王及王族居住和處理政務的首里城和其他琉球文化遺迹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琉球之名的來源

琉球之名的來源[1][2]是這樣的: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今釣魚島西南170公里)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唐朝編纂隋書時,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至朱元璋時期,將該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可見其壯麗奇絕的景色。

概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琉球早期的歷史無考。按照有關琉球的記載,至遲在12世紀,該群島的居民已經從原始社會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會時代,稱按司時代。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了國家,史稱三山時代,到15世紀被統一為琉球王國。19世紀被併入日本。琉球國自古以來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

天孫王朝

琉球國史書《中山世鑒》稱,琉球王國最初統治者為天孫氏,是琉球神話中創造天地之阿摩美久神的後代。天孫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國王,歷1780年,傳至25代王思金松兼王(日本小說《椿說弓張月》作「尚寧王」),為重臣利勇殺害,王朝滅亡。

舜天王朝

天孫王朝傳位廿五世卻覆亡後,琉球大亂。最後由浦添按司舜天統一全國,為舜天王。據《中山世鑒》記載,舜天王是在保元之亂中被處流刑的源為朝之子,母為大里按司之妹。1187年至1237年在位,共五十年,享壽七十二歲。

雖然舜天是否為史實人物,在史學界沒有定論。然而即便是史實人物,其是否真的統一全國,也值得商榷。目前較為中立的看法,舜天可能是浦添地方一名勢力強大的按司,其聲勢讓琉球各地的按司感到畏懼並稱臣歸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英祖王朝

據《中山世鑒》記載,1291年和1296年元軍入侵,被英祖王擊退。

三山時代

三山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圖12世紀,琉球出現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位於琉球大島(沖繩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 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山北最弱。 根據《中山世鑒》以及《明實錄》和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山南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國以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山北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三王國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島(沖繩島)本部,並未發展到北方的奄美諸島和南方的先島諸島。在三王國出現之前,外島按司與琉球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根據帶有神話色彩的《中山世鑒》記載,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時(相當於中國南宋的景定、咸淳時期),奄美、久米、慶良間等外島「來朝入貢」,但這一朝貢關係只是按司之間的結盟關係,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時期,隨著琉球本島進入三山時代,便已衰落了。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第二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為獲得打造大型船隻的技術,以避免使者船隻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尚氏王朝

首里城的宮殿,修築於第一尚氏王朝時期1350年(元朝至正10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舉為中山王。1406年,察度王世子武寧被佐敷按司巴志推翻,巴志自立為中山王。1416年巴志征服山北。1429年巴志又征服山南,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以首里城為王城。1430年(琉球歷:宣德五年)明宣宗賜琉球王姓為尚氏,史稱「第一尚氏王朝」。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第七代國王尚德相繼征服了喜界、慶良間、久米等島的按司勢力。

大約1400年—1550年期間,琉球王國進入黃金時代,商業高度發達,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 15世紀—16世紀,大量倭寇海盜騷擾琉球群島。琉球國蒙受巨大損失,海上貿易受到阻礙。

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1469年(琉球歷:成化五年),琉球發生內亂,尚德王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1470年宮中的御鎖側官(管理財務的宮廷官員)金圓被群臣推舉為君,並於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圓(已改名為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1478年-1525年)為琉球的黃金時期,先後征服了八重山、與那國等島。至1522年(琉球歷:嘉靖元年)尚真王平定與那國島「鬼虎之亂」後,琉球王國終於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三省並三十六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尚真王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里城,廢除了殉葬習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擁有兵器,確立了琉球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此後琉球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

薩摩藩入侵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入侵琉球。 1609年(琉球歷:萬曆37年,日本歷:慶長14年)夏曆3月4日,島津家久率兵三千人、船一百餘只,自九州島山川港出發入侵琉球,4月1日在琉球大島登陸,4月5日佔領首里城。5月17日,薩軍俘虜琉球王尚寧和王子官員一百餘人撤兵回國。薩摩藩聲稱入侵琉球國的原因,是因為該藩借口琉球沒有負擔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的兵費,而是由薩摩藩代為墊付,但琉球「不予償還」。實際原因:長期是為了奪佔中琉之間的貿易利益,短期是入侵琉球的收益來彌補薩摩藩入侵朝鮮和參加日本內戰(關原之戰)的軍費與損失。

據琉球國史《球陽》記載:薩摩藩入侵琉球後,該藩派遣官員,測量分配田地,劃清國界,制定賦稅,要挾琉球薩摩納貢,琉球政府還要被迫授予薩摩所派人員官品職位。尚寧王之後,尚豐王十一年(1632年),琉球在被薩摩所佔島嶼建立館舍,兩國同時派官員管理來往貿易和收稅。此後琉球王國淪為薩摩藩的魁儡政權。薩摩藩向琉球派遣官員長駐琉球以監視琉球的舉動,及至尚貞王在位二十五年(1693年),琉球「創定姑米、馬齒兩島,遣大和橫目職兩員,看守貢船往來」。 同時,薩摩藩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琉球成為清王朝的藩屬,但實際上琉球國是同時向表面上的清朝與實質的薩摩藩稱臣,與清朝官方的朝貢貿易收入再被實際宗主薩摩藩剝削一次,該藩也是幕府宣布鎖國以後,唯一能以此變相方式獲得國際貿易收入的私藩,薩摩藩在兩百年後的幕末時代能夠有足夠的資本成為倒幕運動主力進而成為維新政府的主事者之一,有人認為與此不無關聯。 1847年(清宣宗道光27年;日本弘化4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繼位。1853年5月,美國海軍准將佩里(Matthew C. Perry)的艦隊第一次到達琉球。1854年3月,佩里在《神奈川條約》的簽訂過程中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個遙遠的國家,日方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

1854年7月11日,佩里與琉球國政府以中、英兩種文字簽訂開放那霸港口的條約。 琉球海上貿易受到衝擊。

覆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牡丹社事件

1871年11月30日(清朝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實際上是 福州琉球館

以進貢為名的商船),離開那霸港駛往中國大陸。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另一艘漂到中國台灣西南海岸排灣族牡丹社的八瑤灣(今屏東縣牡丹鄉境內)。該船共有船員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陸。登陸的船員中,54名被台灣排灣族原住民殺死,12名逃出,在鳳山縣(今高雄縣鳳山市)受到清政府保護。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琉球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於12月28日漂到台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令保護。1872年2月,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台灣官員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縣民4人,也遇難漂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搶奪衣物。值明治維新後國內情勢不穩,日本欲以外事轉移為內政問題,遂派兵三千六百名佔領台灣南部,史稱「牡丹社事件」。

琉球滅亡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不承認中國自1372年起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宣布廢除琉球國,設置琉球藩,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正式侵佔琉球。

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係。 松田道之帶來的日本政府的命令包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使用日本年號,廢止琉球對清朝朝貢和慶賀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慣例,同時也廢除琉球國王更迭之際接受清朝冊封的慣例,以及琉球今後與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處分,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由日本領事館管轄等。日本政府還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興建之法。

2.強行將琉球納入日本版圖,強迫琉球和中國斷絕關係。

日本政府派遣松田道之到琉球,是因為此時明治政府已經將琉球劃歸內務府管理。1875年的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關於琉球的建議。1874年,在北京簽訂完《北京專條》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後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過與清國之談判,彼承認我征藩地為義舉,並出銀兩撫恤受害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仍難說兩國分界業已判然」,為將來計,期望明治政府藉機斷絕琉球「與中國之關係,在那霸設置鎮台分營」。

琉球國被迫終止與清朝的外交關係。1876年,記載琉球國歷史的《中山世譜》、《球陽》的編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清朝光緒5年、日本明治12年),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移居到東京,置琉球為沖繩縣。琉球國滅亡。4月4日,日本在全國範圍宣布設立沖繩縣。

日本將這段歷史稱作「琉球處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政府的交涉

當時清政府在西北,東北被俄國侵略,所以無暇顧及琉球問題。駐日公使建議:放棄琉球則傷害了琉球的感情,不放棄琉球則惹怒日本,多樹一敵,不如拖延擱置問題。清政府採取了這個建議。

1879年3月30日,日本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並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是將日前改藩的琉球國改製為沖繩縣,至此,琉球國正式滅亡。

1879年6月12日,美國前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及其隨員揚格(J. R. Young)和美國駐華副領事畢德格(W. N. Pethick)在天津會晤中國政府代表李鴻章,李鴻章要求他就琉球問題進行調停。格蘭特慷慨答應。在他的調停下,日本與中國就琉球問題展開磋商,日本方面提出讓琉球國王在南山復國,清朝諮詢琉球國王意見。國王說:南山土地貧瘠,無法生存。清政府拒絕了這個建議。

清日之間關於琉球問題的交涉1880年4月4日,李鴻章會見日本政府代表竹添進一,並出示了琉球三分方案,也即包括琉球本島在內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琉球王國,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李鴻章稱,這是何如璋訪問美國駐日公使平安時,由平安秘密出示的,是平安與格蘭特協商決定的。7月30日(陰曆六月二十四日),恭親王等在奏摺中也談到:「臣等接何如璋報晤美國駐日使臣平安稱:格蘭特擬一辦法,球地本分三島,議將北島歸日本,中島還琉球,南島歸中國,似此事了,亦兩國有光。又稱格蘭特將大局說定,然後回國云云。」

由於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對所有建議和交涉未能達成一致。琉球被日本佔領已經成為事實,清朝最終未在與日本的談判條約上簽字,琉球問題被長期擱置。琉球國最終滅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對琉球的宗主起源

[3]根據中國信史《明實錄》記載,1372年,因為元末農民起義競爭失敗者的殘餘盤踞東海諸島,同時明宰相胡惟庸叛亂時借兵日本,而琉球又對日本貿易關係密切,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對此甚為忌恨,遂派遣楊載為使者,再度踏上琉球土地。命令「天女之子」察度對天朝進貢。琉球統治者對遙遠的龐然大物中國誠惶誠恐,察度當即命王弟泰期隨楊載去南京上貢。其他兩個王國得知信息,深恐在東方納貢體系下,明帝國承認中山國為琉球正統,於是爭先恐後的也去上貢。隨著彼此爭鬥的升級,山南國一個酋長起兵推翻了昏庸但卻佔有最富庶領土的中山國王(察度的兒子,天女的孫子),向明成祖朱棣請求正統,封其父親為中山王,1430年,明宣宗正式賜姓琉球統治者「尚」姓,中山王名為尚思紹,開創了第一尚氏王朝,也使得琉球正式歸為明帝國的藩屬國。

尚思紹獲得明帝國做靠山前後的一段時間裡,先後滅亡了山北和山南國,建立了統一獨立的中山琉球王國。擴建了東海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將首都搬遷到首里城。但是琉球王國內部群雄割據的局面仍在延續,在戰亂中甚至發生了明賜國璽燒毀之事。最終尚思紹的第七子尚泰久抓住機會,請明帝國代宗景泰皇帝再賜國璽,成為琉球國第一尚氏王朝的第五代國王。

從上面的史實可以看出,中國當時對琉球王國的宗主權,是確信無疑的。

琉球獨立與釣魚島歸屬

[1]琉球,也就是所謂的日本沖繩。國人對琉球和沖繩的稱呼大都非常熟悉,但知道兩者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就少多了,因為我們國家沒有對此展開宣傳和教育。國人的印象里,琉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晚清時期被日本人強行割占。同樣在國人印象里,沖繩是日本的一個縣,那裡駐紮著美國的軍隊。多數國人不清楚琉球與日本的具體關係,琉球幾乎成了被我們遺忘的角落。事實上琉球至今不是日本領土,儘管日本人統治著,並強行將她更名為「沖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公元1372年琉球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國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藩屬。幾年之後,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成立了歷史上的琉球國。明朝冊封琉球200多年後,日本看上了琉球王國。1609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島津氏遂率軍攻打琉球,俘虜了琉球國王尚寧,逼其寫下誓文,每年向薩摩藩輸糧8000石。日本將歷史上的這次侵略視為「上貢」,並以此證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屬」。一六五四年琉球王終於擺脫了薩摩藩的控制,為感念中國的厚道皇恩,主動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冊封。當時的康熙皇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定二年進貢一次。一八七三年,日本兵臨琉球,廢除國王,另立傀儡。第二年又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三千登陸台灣,打算長期佔領琉球和台灣。一八七五年,日本得寸進尺,大軍開入琉球,禁止琉球進貢中國和受大清冊封,用明治年號取代中國年號。雖然大清當時軟弱無能,但在琉球主權問題上始終堅持為中國所有。直到一八七九年日本政府推行「廢藩設縣」,強行搞了個所謂「琉球處分」,把琉球一分為二,北為日本領土更名為「沖繩縣」,南為大清領土,並企圖硬逼中國承認。

日本竊居琉球三十六島後,一八九五年挑起甲午戰爭,偷襲北洋艦隊,迫使大清簽定徹底喪權辱國的條約,割讓它窺視已久的寶島台灣。但是日本並不滿足於此,並再次把它的魔爪伸向另三個小島群——釣魚島群島、黃尾嶼群島、赤尾嶼群島。日本聲稱:日本首次提出釣魚島主權,是在朝鮮、台灣到手後天皇頒布的「勒令第十三號」,擅自宣布釣魚島「正式劃入日本帝國版圖」,歸沖繩縣轄制。這是日本最早提出擁有釣魚島的日子,比中國實質擁有該島晚了一千多年!

依據國際法琉球不是日本領土,日本憑什麼在那裡置縣並宣示主權?尤其是這個貪婪成性的國家正染指我們的領土,默認琉球的被占只能助長它的囂張氣焰。更何況日本提出釣魚島屬於日本的理由是曾經「隸屬」於琉球,如果政府承認了沖繩法律地位的合理性,日本的釣魚島訴求就會變得合情合理,至少日本國內的人民會這麼想這麼看。因此,為釣魚島主權計,為琉球人民的合法利益計,為國際法尊嚴計,為和平正義計,中國都必須出面同日美交涉琉球主權,中國必須大吼「日本滾出琉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捍衛自己的主權;也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算是負責任有正義感的大國。長期以來我們總習慣於被動挨打,從不知道主動出擊,甚至不懂得以攻對攻。一味地被動防守只能淪落為別人得隴望蜀的對象,「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正是軟弱者面對強悍者的慣常結局。所以,中國可以不去欺負別人,如果別人欺負我們,就應該毫不客氣地予以回擊,這是我們的尊嚴,也是我們的權利,我們要讓凌辱者明白——它們定要付出百倍於我們損失的代價!我們有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外交準則,難道我們介入琉球問題就干涉了別國內政?顯然不是!國際法規定琉球不是日本領土,所以我們沒有干涉日本內政,也未威脅日本主權;毫無疑問,琉球亦非美國領土,我們自然也沒幹涉美國內政;琉球還不是一個獨立國家,我們的介入自然也不算干涉琉球國內政。既然不存在干涉內政問題,琉球又與中華存在極深的歷史淵源,還被日本強行同釣魚島主權鏈接到一起,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義無反顧地參與到琉球問題之中呢?

琉球前後遭受日本兩次佔領,但琉球人的復國夢想從未泯滅,自始至終就努力著抗爭著。冷戰結束後,美國雖然在全世界支持、慫恿民族獨立運動,如俄羅斯的車臣、印尼的東帝汶,但是,卻漠視琉球復國運動,想藉此挑撥東亞國家的緊張關係,擔憂中國日本韓國之間的最終和解。而中日之間恩怨在琉球群島上開始,也必須在琉球群島上結束。讓琉球群島成為和平自由中立的國家,成為東方的瑞士,將使亞洲太平洋地區成為最美麗和平的弧!

日本剛剛佔領琉球時,為撲滅琉球人的國家意識和獨立風潮,它不擇手段地使用了各種軟硬兼施的方法,強行推行「日本化」。那時琉球人的漢化已經很深,雖然經過日本七十年的「皇民化改造」,但是數百年積累下來的中華文化依然根深蒂固。琉球人使用與日本完全不同的漢語方言——琉球語,風俗民情、社會人文依然屬於中華文化,口音屬閩南語和台灣語系,更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採用的是中國的農曆年號,節日喜慶也與中華文化大同小異。二戰後期,美國進攻琉球本島,日軍強迫琉球人跳崖自殺,或乾脆打死琉球人來應對琉球食物的缺乏。這次戰鬥使琉球人口減少四分之一,大約20萬人戰死。日軍在最後關頭「極有遠見」地驅散了琉球獨立的最後象徵――王宮衛隊,王宮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琉球立國以來所有王家典籍文獻檔案被一把火燒光,琉球七百五十年的文化積累由此盡數喪失。1972年美國將琉球「轉讓」給日本後,為徹底消除中華文化,日本強制推行「國民義務教育」、穿日本服裝、吃日本食品。每一個琉球孩子必須進入只能講日語和學習日本文化的學校,接受至少十年的奴化教育。為了消滅琉球語這一漢語方言,從小學起在每個班級製作三張「方言卡」,誰講琉球漢語方言誰就會領到卡,持卡者直到發現其他講方言的人,才能傳給下一個,放學後最後持卡的三個學生必須留下來打掃教室。因此,許多拿到卡的小學生不惜和同學打架,逼同學用方言脫口說出「好痛」或「混蛋」以轉移卡片逃避懲罰。這樣使琉球「日本化」到現在,琉球人依然沒有忘記歷史忘記祖先。事實上,多數日本人並不認可琉球人是日本人,他們認為大和人才是真正的日本人。因此日本政府並不在意琉球人的死活,駐琉球的美軍多次強暴琉球婦女,琉球人民多次示威要求美國撤軍,日本政府一直置若罔聞。

1996年8月,琉球美軍基地的三名美軍士兵合謀強姦一位年僅12歲的琉球女童,引發了琉球空前的反美浪潮,已振蕩了多次的「琉球獨立」運動又成為熱點,琉球人在街頭巷尾熱烈地討論。書店裡一本名為《沖繩(琉球)獨立日》的歷史書開始暢銷,號召琉球人爭取獨立出日本,它用歷史向人們訴說「我們不是日本人」,用無可辯駁的資料講述著「琉球國的歷史」。9月8日琉球人對「美軍基地存廢」進行公投,琉球調頻廣播電台「溝通」就「琉球是否獨立」展開民意調查,琉球獨立的呼聲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公投結果顯示:人們一致投票決定不接受美軍基地,更不接受日本政府「代做的決定」。這使日本高層一度如熱鍋螞蟻,最後又是給予琉球巨額財政撥款,又是像對外國元首一樣鄭重接見沖繩縣知事(縣長),並一再道歉,連哄帶騙才矇混過關。1997年3月,就在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問日本之時,駐琉球美軍又傳出強暴、虐待琉球婦女丑聞,一名美軍士兵將一名琉球婦女從頭頂上扔出去,落在床上摔壞了好幾根骨頭。4月17日,琉球居民團體代表一百人,穿著不同於日本人的琉球民族服裝,拿著象徵著琉球民族的傳統樂器鼓和三弦琴,在審議美軍駐軍法案的日本國會前聲嘶力竭地抗議。但是,日本國會不顧琉球人的強烈反對,強行通過了「美軍駐琉球法案」,強制那些不願將土地租給美軍的數千戶琉球人租出他們的土地。這樣,琉球嘩然,要求獨立的呼聲更是持續高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儘管國人對琉球問題所知甚少,政府也從不進行張揚,但是抗戰期間的國民黨政府卻予以多次申明。1938年4月蔣介石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劃。過去甲午之戰它侵佔我們的台灣和琉球,日俄戰後吞併了朝鮮,侵奪了我們的旅順和大連……它以台灣為南進的根據地,想從此侵略我們華南和華東;而以朝鮮和旅大為北進的根據地,由此進攻我們的滿蒙和華北。」1942年11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在重慶舉行記者招待會,指出日本所侵佔之土地均應於戰後交還原主,「中國應收回東北四省、台灣及琉球」。1970年美日背著中國簽定《美日舊金山和約》,拿中國的領土作交易,私相授受,把琉球連同釣魚台的「施政權」轉給日本。但這遭到了土地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對,他們「聚哭於鬧市」,連夜集會向美國日本抗議,數度組團到台灣向蔣中正哭訴陳情,代表團用漢語懇請蔣總統看在同是「一家人」的份上,在聯合國仗義直言,准許琉球獨立或併入中國版圖。儘管這種琉球「交還」方式並無任何國際法以及當地投票依據,曾經受國民黨公開支持的蔡璋「琉球復國運動」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也許正是如此,國內熟悉琉球問題的公民大都主張琉球是中國的,應該回歸到中國的版圖之內,但這恰恰與琉球人的復國主義主張相違背。

琉球復國運動認為:琉球自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和中國以及朝鮮,東南亞各國關係密切,尤其與中國,簡直形同手足。中國五千年文明給了我們深遠的影響,琉球一直使用漢字和漢語,積极參与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活動,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吸引中國的能工巧匠來琉球教授技術,使得琉球的文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琉球是一個主權獨立的王國,琉球人民始終對中國抱有良好的感情。回憶以前的那段歷史,清政府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還對日本佔領琉球的霸道行為積極奔走、抗議和交涉,儘管最後無奈地放棄。中國為琉球作出了該做的一切,我們始終不會忘記這段感情。日本的侵略給了琉球很深的創傷,琉球的歷史和文化遭到了徹底的毀滅,琉球人民陷入了日本的殖民統治當中。對於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堅決予以譴責和抗議,也希望中國政府能看在數百年的關係史上給予琉球獨立以更大的幫助。琉球復國運動是一個需要中國人民幫助和作為後盾的政黨,希望雙方能加強溝通,積極宣傳琉球的獨立思想,把琉球從日本的奴役統治中解脫出來。琉球是個非常獨立的王國,也是一個非常愛好和平的王國。

琉球復國運動的基本綱領有以下五點:一、琉球自古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琉球人民不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二、恢復琉球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建立琉球國;三、在必要時期將和其他政治組織或團體協商成立「琉球國臨時政府」;四、琉球光復後採用的政治制度要廣泛徵求各政黨的共識和民眾的意願;五、反對任何個人、團體、黨派、國家對琉球國獨立性的質疑。琉球復國運動始終不渝地為琉球恢復獨立而奮鬥!

琉球王國國旗(直到1875年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琉球王國版圖

日本:德川幕府最後將軍:德川慶喜(1866--1867年擔任將軍)

德川慶喜(1838-1913年),生於天保八年9月29日(1837年10月28日),卒於大正二年(1913年)11月22日。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也是末代將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第七子。德川慶喜是德川幕府中的末代將軍,也是德川幕府中壽命最長的將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改革幕政

出生於德川御三家之一的水戶家,父為德川齊昭,母登美宮吉子為齊昭的正室,慶喜在眾多兄弟中排行第七。1847年(弘化4年)繼承一橋家。在將軍家定的繼嗣問題上,被所謂一橋派擁立,與井伊直弼等南紀派推舉的家茂相爭而失敗。安政大獄時,受「隱居」「謹慎」處分,井伊死後獲赦。慶喜面對日漸衰落,原希望在繼承後藉助法國協助進行西化(取得法國貸款600萬美元以招募法國軍官、購買兵器及船隻,並組成日法的公司發展工商貿易),重提公武合體以改革幕政。

1862年(文久2年)幕政改革後,擔任將軍後見職,推行維持幕權、公武合體的政策。1866年(慶應2年)第十四代將軍家茂死後,慶喜任將軍。在法國公使羅什的建議和援助下,吸取歐式制度進行幕政改革,設想建立一個以德川氏為中心的統一權力結構。不料1866年7月,法國新外相穆斯蒂(Marguis de Moustiers)出掌政府,不再支持法國公使羅叔亞聯結幕府的外交路線,反而與英國採取同一陣線,傾向組成解除幕府的公議政體;慶喜頓失外援,加上在1866年尾,一直支持公武合體,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斃(因此有傳是倒幕派所為),更使慶喜維護幕府政權合法性的美夢幻滅。

王政復古

結果在1867年6月,土佐藩的坂本龍馬及後藤象二郎定下「船中八策」,主張幕府奉還大政,組成以天皇領導的大名公議政體,更取得薩摩藩、土佐藩及安芸藩簽訂約定書支持。1867年9月,薩摩藩及長州藩達成出兵協議,後再加入芸州藩組成倒幕同盟;10月,三藩代表更在京都集合,取得天皇討幕密詔,決意出兵。慶喜為避免一場日本內戰,主動在二條城裡舉行了大政奉還的儀式,於1867年10月14日奉還大政,將奉還大政予天皇。天皇頒布《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慶喜希望以此作為苦肉計,以令最終能在新政體下保留實力,以便爭回主導權。不過倒幕同盟並不信任幕府舉動,決心發動以「王政復古」為名的政變,建立由天皇主導的新政府。

慶喜面對朝廷及倒幕派的苛刻要求,迫於一戰,帶領幕府軍一萬五千人由大阪進攻京都,決戰為數五千人的政府軍,最後幕府軍卻於鳥羽及伏見兩地大敗,慶喜只得逃回江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最後,慶喜在海軍奉行勝海舟遊說下,同意投降,在1868年5月,德川慶喜交出江戶,改封於靜岡,領70萬石地,江戶在德川幕府265年的統治下結束。1868年處分德川氏時,決定由田安龜之助(德川家達)繼承宗家,封於駿府七十萬石。7月慶喜遷至駿府。

個人作品

1880年(明治13年)恢復正二位,後為公爵。他在靜岡時期生了許多子女(男女共二十一人),並醉心於狩獵和照相。1897年移居東京前有意遠離政治中心。1898年才首次會見明治天皇和皇后。1913年(大正2年)七十七歲時死去。澀澤榮一所編《德川慶喜公傳》既是慶喜的傳記,也是最大的一部從幕府方面著眼的幕末史。

歸隱生活

退任將軍後,德川慶喜對政治活動興趣明顯減退,連一些舊家臣因在新政府任職,他為免被人猜疑,亦盡量避嫌而不見面。反而熱衷於投入攝影、狩獵、民謠歌曲研究等趣味的生活之中。他在日本的攝影史享有一定地位。徳川宗家的家督由他的養子德川家達,田安家的龜之助接任。1897年(明治三十年)他從靜岡回到東京居住。翌年他前往皇居(即前江戶城)參覲明治天皇,之前他因為自小便受水戶藩盛行的尊王學說薰陶影響,認為自己是亂臣賊子,故一直都無意麵見天皇。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他被冊封為公爵。1913年因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逸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與生父齊昭一樣都很喜歡吃薩摩藩出產的豬肉,所以被人稱為豬一樣(就是喜好豬肉的一橋大人之意)。對西洋文物十分關心,晚年喜好麵包及牛乳,對照像機及寫真攝影、釣魚、騎腳踏車、顯微鏡、手藝(刺繡)頗有興趣。在將軍時代曾向西周學習法語。 擁有駕駛執照,明治時期在靜岡市內駕駛汽車時,曾在蕎麥屋前起了交通事故的衝突。

愛好攝影,但技術不佳。雖屢次向寫真雜誌上投稿,卻沒有被採用過。與他有共同興趣生活的友人則是慶喜的異母弟昭武

家庭、親族

安政2年12月3日、與一條美賀結婚(維新後改名美賀子)。與美賀之間的長女(瓊光院殿池水影現大童女)於安政5年7月16日誕生,7月20日時早逝。之後,與美賀之間再也沒有生下孩子,明治年間一共誕生了10男11女,皆是與兩位側室之間所生。子女有繼承德川慶喜家公爵七男慶久、勝海舟的婿養子十男精、成為伏見宮博恭王妃九女經子。而且慶久的子女有德川慶光與高松宮宣仁親王妃喜久子。

正室:一條美賀

一條美賀(維新後改名美賀子)(今出川公久之女、一條忠香養女、天保6年7月19日~明治27年7月9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側室:新村信

新村信(松平政隆娘、新村猛雄養女、明治38年2月8日死去)

長男:敬事(明治4年6月29日-明治5年5月22日)

長女:鏡子(明治20年3月23日結婚、德川達孝夫人、明治6年6月2日-明治26年9月29日)

三女:鐵子(明治23年12月30日結婚、德川達道夫人、明治8年10月27日-大正10年12月10日)

五男:池田仲博(明治23年2月25日池田輝知養子、明治10年8月28日-昭和23年1月1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六男:齊(明治11年8月17日-明治11年11月28日)

六女:良子(明治13年8月24日-明治13年9月29日)

九女:經子(明治30年1月9日結婚、伏見宮博恭王妃、明治15年9月23日-昭和14年8月18日)

七男:德川慶久(明治17年9月2日-大正11年1月22日)

十一女:英子(明治44年4月29日結婚、徳川國順夫人、明治20年3月22日-大正13年7月5日)

十男:勝精(明治32年1月20日勝海舟婿養子、明治21年8月23日-昭和7年7月10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側室:中根幸

中根幸(中根芳三郎長女、大正4年12月29日去世)

次男:善事(明治4年9月8日-明治5年3月10日)

三男:琢磨(明治5年10月5日-明治6年7月5日)

四男:德川厚(明治7年2月21日-昭和5年6月12日)

次女:金子(明治8年4月3日-明治8年7月22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四女:筆子(明治28年12月26日結婚、蜂須賀正韶夫人、明治9年7月17日-明治40年11月30日)

五女:修子(明治11年8月17日-明治11年10月8日)

七女:浪子(明治28年12月7日結婚、松平齊夫人、明治13年9月17日-昭和29年1月13日)

八女:國子(明治34年5月7日結婚、大河內輝耕夫人、明治15年1月23日-昭和17年9月11日)

十女:系子(明治39年5月19日結婚、四條隆愛夫人、明治16年9月18日-昭和28年10月11日)

死產:男子(明治17年8月22日死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八男:寧(明治18年9月22日-明治19年7月2日)

九男:德川誠(明治20年10月31日-昭和43年11月11日)

死產:女子(明治24年6月2日死產)

妾:芳

妾:芳(新門辰五郎的女兒)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幕府大將軍德川慶喜

日本:德川幕府(1603--1867年) 首都:江戶(今日本東京)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日本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地,開幕府以統制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幕府簡介

德川幕府(Tokugawa Bakufu)又稱江戶幕府(Edo Bakufu)。1603年由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所建。至1867 年德川慶喜被迫宣布還政天皇為止,共經十五代將軍,歷時265 年。

幕府原為將軍征戰時處理軍務的營幕,後將軍架空天皇取得實際統治權。歷史上先後有鎌倉(1192—1333)、室町(1338—1573)和德川三個幕府。德川幕府的統治形式是幕藩體制。將軍之下,設大老(不常設)、老中(常設)掌握全國政務,設若年寄協助老中,設大目付,目付負責監視大名和幕府的直屬武士旗本和御家人。

設寺社、勘定、江戶町三奉行,分別管理寺社、幕府財政和江戶市政。在大阪、長崎等主要城市設遠國奉行來支配地方的直轄領地。在京都設立所司代以監視皇室和寺社,以及近畿諸大名。在幕府賜封的260—270 多個諸侯國內,藩主們擁有行政、司法和徵收年貢的權力。武士們則以各自的藩主服兵役為己任。

中央集權

德川將軍採取如下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經濟

首先,幕府掌握了占當時全國總產量1/4 的富饒的土地,和大阪、京都、江戶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礦山,還壟斷了金、銀、錢三種貨幣的鑄造權。

2.軍事

其次,幕府控制之下的直屬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號稱「旗本八百旗」。相對於各藩,在軍事力量上占絕對優勢。

3.政治

第三,將藩侯們分為「親藩」(德川氏同族)、「譜代」(德川氏原屬)、外樣(新臣服)三個等級。三者的領地互為交錯以達到監視外樣大名的目的。而且,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佔據了富庶和重要的領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4.法律

第四,頒布統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諸法度》,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結黨,規定婚姻需經幕府批准,還定下了「參覲交代制」,令大名隔一年在江戶和領地輪住,回領地時妻、子需留在江戶為人質。旅途和在江戶生活的龐大開支,不斷消耗了大名們的財力。

5.等級制管理

第五,實行士、農、工、商四民等級制來鞏固封建統治。占人口10%的士階層是統治階層。從1639 年實行鎖國政策,由此限制大名們有利可圖的對外貿易,限制自由貿易的盛行以保護農村的自然經濟不遭破壞。幕府的統治在初期是有效的,給日本帶來了長達200 多年的和平和繁榮。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德川幕府自18 世紀中期起逐漸陷入危機之中。幕府財政日益困窘,農民和市民的起義此起彼伏,雖進行了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也不見收效。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日本開關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終於導致了全國規模的倒幕運動。1867 年11 月,德川慶喜被迫向天皇「大政奉還」。至次年鳥羽、伏見之役,幕府軍終於被擊潰,德川幕府徹底垮台。

德川幕府簡介

Tokugawa Bakufu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自公元一六零三年德川家康受任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開始,至一八六七年第十五代將軍慶喜,將政治大權奉還朝廷(即大政奉還)為止。約二百六十五年,為繼鎌倉,室町幕府和豐臣政權之後,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注意只是簡單介紹。

德川幕府時期

上升期

一、上升期(1603~1650):歷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

下降期

二、下降期(1654~1866):歷家綱、綱吉、家宣、家繼、吉宗、家重、家治、家齊、家慶、家定、家茂、慶喜十二代將軍(此下降期的定義為幕府總體在走下坡路,不排除個別將軍的改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幕末時期,由於幕藩至武士財政每況愈下,幕府的威信受到打擊,幕府以農村為基礎,但因不滿封建的壓迫和榨取,常發生暴亂,即所謂百姓一揆。此外,又加上外國要求通商,幕府雖力事遷就,但大勢所趨,使整個幕府體制發生動搖,雄藩(以長,安,薩三藩為主)群起討幕,終於迫使幕府走向滅亡之路。

歷任將軍

結城右近衛權少將

德川將軍家·德川御三卿:

德川將軍家

領地:天領(分布於日本各處的將軍家直轄領地,最盛時達680萬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代 院號 官位 在職時間 出身家 享年 墓所

1 安國院 東照大權現 從一位 太政大臣 1603年2月12日 - 1605年4月16日 德川宗家 75 日光東照宮

2 台德院 從一位 太政大臣 1605年4月16日 - 1623年7月27日 德川宗家 54 增上寺

4 嚴有院 正二位 右大臣 1651年4月20日 - 1680年5月8日 德川宗家 40 寬永寺

5 常憲院 正二位 右大臣 1680年8月23日 - 1709年1月10日 館林德川家 64 寬永寺

6 文昭院 正二位 內大臣 1709年5月1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 1712年10月14日 甲府德川家 51 增上寺

7 有章院 正二位 內大臣 1713年4月2日

- 1716年4月30日 德川宗家 8 增上寺

8 有德院 正二位 右大臣 1716年8月13日

- 1745年9月25日 紀州德川家 68 寬永寺

9 惇信院 正二位 內大臣 1745年11月2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 1760年5月13日 紀州德川家 51 增上寺

10 浚明院 正二位 右大臣 1760年5月13日

- 1786年9月8日 德川宗家 50 寬永寺

11 文恭院 從一位 太政大臣 1787年4月15日 - 1837年4月2日 一橋德川家 69 寬永寺

12 慎德院 從一位 左大臣 1837年4月2日

- 1853年6月22日 德川宗家 61 增上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 溫恭院 正二位 內大臣 1853年11月23日

- 1858年7月6日 德川宗家 35 寬永寺

14 昭德院 從一位 右大臣 1858年10月25日

- 1866年7月20日 紀州德川家 21 增上寺

15 - 從一位 內大臣 1866年12月5日

- 1867年12月9日 一橋德川家 77 谷中靈園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村正刀

提起德川家,就不能不說村正刀。村正(刀工的名號)刀為日本相當著名的刀,鋒利無比,然而因為它與德川家的詭異傳說,世人們將它稱作為妖刀。天正七年(1579)九月十五日,德川家康嫡子松平(岡崎)三郎信康於遠江二俁城自殺,其原因是織田信長疑心築山殿(家康正室)和信康與武田家暗中勾結,雖經家康百般解釋仍然下達了處死二人的命令,最後家康迫於信長的淫威不得不違心接受了這一命令。當時築山殿已於八月二十九日被殺。當信康切腹之際被派遣成為介錯人的是服部半蔵正成和天方山城守通綱,當時具體的職務是半藏擔任介錯,通綱擔任檢視,事實上他二人都很不願擔任此任務,但是事實是無情的,當信康切腹時,三人都十分悲傷,尤其是半藏,在信康切腹之後已無法舉刀,而使信康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此時通綱見狀,不顧悲痛,毅然拔刀砍下了信康的頭。事後二人一邊哭泣著一邊向家康報告信康的最後,此時家康也十分傷心,突然家康問通綱介錯(剖腹時助手的輔助工作)時用的是哪把刀,通綱回答說是「勢州村正」,家康頓時顏色大變。事實上,家康以前的松平家兩代當主都是死在了村正刀下, 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於天文四年(1535年)在尾張國守山被家臣阿部彌七郎暗殺,當時彌七郎用的就是村正,家康的父親被近臣岩松八彌暗殺,當時八彌的配刀也是村正。而家康本人幼年在駿河時也曾被村正刀傷了手指,這些雖然都可以說是巧合的,但是在慶長五年(1600年)關原合戰中織田河內守長孝(織田有樂齋嫡子)的長槍又誤傷了家康的手指,即當年受傷的那一手指,更巧的是此長槍也是勢州村正制的,這一切不得不讓家康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

以上諸事件都是村正與德川家的相關事件,而且無一吉兆,後來家康斷定:「村正刀是專門作祟德川家的妖物」,並下令毀棄所有村正刀。也正是因為此到了江戶時期,雖然勢州村正的刀工仍然在打制日本刀,但迫於幕府的壓力,也沒有人敢公然攜帶村正刀了,以前銘刀村正也都被改成了無銘刀或者偽裝成了其他的刀銘。直到倒幕戰爭開始時,倒幕派武士為了增強氣勢,在自己的佩刀上刻上村正二字,顯示自己與德川幕府的勢不兩立。

德川幕府的覆亡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里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德川幕府屈服於列強的軍事壓力,連續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出賣大量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因為外貨的傾入而紛紛破產,日本人民受到雙重壓迫和剝削,處境更加痛苦。日本國內矛盾迅速趨於激化,一場推翻封建幕府,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迫在眉睫。 1865年12月,長州藩倒幕派高杉晉作率領以農民為主體的「奇兵隊」擊敗保守派,奪取了藩政權。隨後,薩摩藩倒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權。不久,這兩股力量結成倒幕聯盟,成為全國倒幕運動的核心,他們一方面實行政治、經濟改革,以調動農民、商人和中下級武士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軍事上武裝自己,購置大量的西方先進武器,與幕府軍隊抗衡。

1867年1月30日,壓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滿15歲的明治天皇即位,宮廷形勢開始向有利於倒幕派方面發展。1867年10月,薩摩、長州、安藝三藩倒幕派在京都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他們一方面擴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聯繫,準備發動宮廷政變,把德川將軍趕下台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明治天皇雖然年幼,可頗有見識,對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滿,當即答應與倒幕派聯合起來,推翻幕府統治。於是,就寫了一份「討幕密詔」,交到大久保利通他們手裡,表示支持倒幕運動。

德川慶喜聽到風聲,覺著形勢對己不利,決定先發制人,主動辭職,以免與改革派正面衝突。然而西南各諸侯並不相信德川慶喜會輕易把政權交出,看出這是對方的緩兵之計。最後,倒幕派決定以武力解決問題,給德川慶喜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他們開始調兵遣將,把自己的部隊調集到京都附近,準備發動宮廷政變。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諸侯率兵包圍皇宮,解除德川幕府駐後宮警衛隊的武裝。他們簇擁著年少的明治天皇,召開御前會議,宣布「王政復古」,大權全歸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隨即頒布詔書,決定建立由他領導的新的中央政府,並委派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慶喜連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集中了全部兵力,殺氣騰騰地向京都進犯。他們打著「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號,兵分兩路,準備以鉗形夾擊京都,以武力重新奪占政權。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人以薩摩,長州、安藝諸藩的武裝,在京都附近的鳥羽、優見兩地迎擊幕府軍。明治天皇也親自到陣前督戰,大村益次郎率領的5000名裝備精良的政府軍,早已佔據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靜等幕府軍的到來。

夜半時分,兩軍相遇,雙方展開了大廝殺,只聽炮聲隆隆,殺聲震天。幕府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軍心渙散,士氣很低,剛一接觸,便四處潰逃。而政府軍卻鬥志旺盛,以一當十越戰越勇。(一說是藤堂家的背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與此同時,改革派還提出「減免租稅」、「四民平等」口號,把農民和商人都爭取到自己一邊,以壯大自己聲勢。因此,由三井等富商資助的各種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由市民群眾送到前線,並有許多市民找出土槍、土炮直接參戰。幕府軍早已不得人心,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政府軍和百姓,早已嚇得魂不附體,紛紛投降。德川慶喜看到大勢已去,長嘆一聲倉惶撤退,逃到江戶。而明治政府軍不給對方以喘息之機,跟蹤幕府殘軍,迅即包圍江戶。

德川慶喜看到自己的軍隊已經瓦解,江戶的居民也再不擁護自己,再戰只有死路一條,於是決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隨後政府軍便開進江戶,統治日本長達200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垮台了。

德川家徽

朝鮮/韓國:朝鮮王朝末代君主:朝鮮純宗李坧(1907--1910年在位)

朝鮮王朝純宗文溫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李坧(在世時間 :1874年2月8日—1926年4月25日;在位時間 :1907年7月20日—1910年8月22日)。朝鮮純宗諱李坧,字君邦,號正軒,是朝鮮高宗皇帝李熙與明成皇后僅存之子。大韓帝國第2代皇帝、朝鮮王朝第27代(末代)君主,於1907年7月20日—1910年8月22日期間在位。因高宗皇帝被日本強逼退位而即位,年號隆熙,所以又名隆熙皇帝。日韓併合在他任內發生。其後他被日本廢為昌德宮李王,安葬在京畿道近郊南楊州市金谷的裕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簡介

1874年甲戌(高宗十一年,清 同治十三年)二月八日生於昌德宮之觀物軒。1875年(清 光緒元年)乙亥獲清朝冊封為王世子。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改稱皇太子。1907年(韓 光武十一年,清 光緒三十三年,日本 明治四十年)7月20日33歲的李拓在昌德宮仁政殿即位。改當年為隆熙元年。

朝鮮王朝皇帝時期(1907-1910)

純宗即位四日後,7月24日,在京城的日本外相林董和朝鮮統監伊藤博文將韓國總理大臣李完用喚至統監府,交給他事先擬好的七款《日韓協約》草案。李完用立即召開內閣會議,一字不動地通過了這一協約,當晚李完用在伊藤住所簽字,史稱《丁未七款協約》(第三次日韓協約)。協約內容是:第一、韓國政府在改[1]善施政方面,必須接受統監的指導;第二、韓國政府制定及採取重要的行政措施,均須事先得到統監的同意;第三、韓國的司法事務,須與普通行政事務區分開;第四、韓國高等官吏的任免,須經統監同意;第五、韓國政府應任命統監所推薦的日本人為韓國官吏;第六、不經統監同意,韓國政府不得聘用外國人;第七、廢除明治37年(1904年)(編者註:清 光緒三十年)8月22日簽訂的《日韓協約》第一條(即廢除日本人為財政顧問制度)。該協約還附有秘密《備忘錄》,其要點如下:一、除保留一個大隊兵力擔任皇宮守衛外,其餘韓國軍隊全部解散;二、韓國政府應任命日本人擔任各部次長(相當於副部長),內務部警務局長、內閣秘書長、各部秘書官及各道事務官等;三、韓國聘用的一切顧問,均予解聘;四、由日本人和韓國人共同組成最高法院由日本人擔任院長和總檢察長;3個高級法院,由5個日本人分別擔任審判官、檢察官和書記官,8 個地方法院,由日本人擔任院長和檢察長;131個區法院,審判官和書記官中各有1個日本人;五、新設9個監獄,由日本人任典獄官。7月27日,日本又迫使韓國賣國政府公布《新聞法》,7月29日,發布《保安法》,剝奪了韓國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一切自由。3月1日,開始強行解散韓國軍隊。這一行動激起了第二次反日義兵鬥爭。從此,開始了由日本人作為次官,實際掌握中央及地方行政大權的時期。

為加速吞併韓國,日本在韓國加強了軍事警察統治。統監府成立時,在韓國的日本憲兵約有800人,1907年(編者註:清 光緒三十三年)末已增為2千多人,1908年(編者註:清 光緒三十四年)更達到8,600多人,憲兵特務遍布韓國各地。日本過去在韓國只有1個師團的兵力,統監府成立後到1908年5月前,又增加1個旅團,兩個步兵聯隊(團)和1個騎兵聯隊。對韓國人民的反抗,採取了殘酷迫害和血腥鎮壓的措施。據統監府顯然是縮小的官方統計,從1907年7月到1908年底,就殺害了近一萬五5千名反抗日本的韓國人。

1909年(編者註:清 宣統元年)春,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令外務省政務局長倉知鐵吉起草關於韓國問題的文件。倉知鐵吉擬訂了吞併韓國的《對韓政策的方針》和《對韓施政大綱》。3月30日,小村向首相桂太郎提交了這兩份文件,桂太郎當時即交給內閣考慮。4月10日桂太郎、小村和正在東京的韓國統監伊藤3人就吞併韓國問題密談。伊藤表示完全同意兩個文件。7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了文件,並得到天皇批准。《對韓政策的方針》即關於日韓合併的決議規定:「在適當時機斷然實行韓國之合併。使合併後之韓國成為(日本)帝國版圖之一部分。」《對韓施政大綱》則主要有以下內容:在合併韓國時機到來之前,須「在韓國駐紮必要之軍隊,並增派大批憲兵及警察」;「將韓國鐵路移交日本政府的鐵道院掌握」;「儘可能多地向韓國移民,以加強日本勢力」;「進一步擴大在韓國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廳的日本人官吏的許可權」,等等。7月12日,日本又強迫韓國政府簽訂「協約」。韓國政府向統監府司法廳交出司法權和監獄事務。接著又取消了韓國政府的軍事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09年6月14日,伊藤博文辭去統監職務,副統監曾彌荒助升任統監。伊藤的去職,標誌著朝鮮統監政治時期的結束,進入合併時期。在合併時期,主要是具體實施吞併朝鮮的方案和取得國際上帝國主義的支持。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到中國東北活動,計劃與俄國財政部長柯科夫措夫密談,一則密謀進一步掠奪中國東北權益,二則事先徵得沙俄對日本吞併朝鮮諒解。10月26日,朝鮮愛國志士安東根在哈爾濱車站刺死了伊藤博文。12月22日,李在明伏擊了李完用,使李完用身負重傷,險些喪命。

伊藤被刺大大震驚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政府趁機煽動復仇情緒,為吞併朝鮮製造輿論。軍政首腦山縣有朋、大隈重信、寺內正毅等勸說桂太郎內閣立即吞併朝鮮,有的公開發表聲明、談話,敦促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御用報刊也推波助瀾。「朝鮮問題同志會」、「偕樂園」等組織紛紛出籠,四處演說,鼓吹吞併朝鮮。1910年(編者註:清 宣統二年)初,在日本第26屆議會上,在野黨議員組織「中央俱樂部」,向首相提出質詢,要求追究「推動合併不力」的現任統監曾彌荒助的責任。1910年春,曾彌荒助回東京治病,日本政府遂將其解職。5月30日,任命陸軍大將、前陸軍大臣寺內正毅出任統監。6月3日,日本內閣通過了《對韓國施政方針》。按照這一方針,吞併朝鮮後,設立總督府,「總督直接隸屬於天皇」,在朝鮮「有統轄一切政務之許可權」,「委總督以大權,有發布有關法律事項、命令之許可權」等。寺內正毅又據此擬訂《合邦處理方案》,方案包括變更朝鮮國名等22項條款。

昌德宮李王時期(1910-1926)

1910年(編者註:清 宣統二年)8月22日,漢城的日本軍、憲、警全部出動,警戒全城,城門、要衝、大臣住宅和皇宮更是戒備森嚴。下午1時,召開了御前會議,總理大臣李完用說明與統監府交涉經過,強調「韓日合邦」不可避免,並宣稱全體大臣一致贊成合邦。下午4時,李完用到統監府,提交了純宗皇帝授予簽約的委任狀。李完用和寺內正毅在《日韓合併條約》上正式簽字。

《日韓合併條約》共計八條,第一條規定:「朝鮮皇帝陛下將朝鮮之一切統治權,完全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第二條規定,「日本皇帝陛下接受前條所舉之讓與,且允許將朝鮮全部合併於日本帝國」,等等。同年9月30日,日本公布朝鮮總督府官制,任命寺內正毅為第一任總督,10月1日起成立總督府。總督府在朝鮮推行了以「皇化」(奴化)為目的的「日韓一體」的同化政策,以毀滅朝鮮民族。在日本軍人總督手下,對朝鮮實行軍人武斷統治,由憲兵司令官擔任警務總長,禁止朝鮮人結社、集會,取消了言論和新聞自由。此外還頒布《朝鮮教育令》,對朝鮮進行奴化教育,強迫朝鮮人以日語為「國語」,強制各級學校用日語教學。日本對朝鮮的經濟命脈也進行全面的控制。在吞併朝鮮後10年內,日本殖民者從朝鮮農民手中奪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僅東洋拓殖會社就霸佔10多萬公頃的土地。朝鮮75%的農民由於失去土地而淪為佃農、半佃農。在吞併朝鮮的頭4年中,殖民者將租稅提高了4-5倍。日本殖民者還不斷增加朝鮮糧食和原料的輸出。從1910-1919年,按價值計算,大米輸出增加了17倍,大豆增加了 3倍多,棉花增加了26倍。為鞏固其殖民統治,日本政府還不斷向朝鮮移民。從此,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朝鮮,淪為日本直接統治的殖民地。李坧則被降為「昌德宮李王」,軟禁在這座五百年歷史的悠久宮苑中,成了自己國家土地上的異國囚徒。

李坧幼年因被宮女下毒暗害,所以身體受到損害,不能生子。立弟李垠為皇太弟,後改稱皇太子。1926年(編者註:中華民國十五年),純宗因病去世於昌德宮大造殿,終年五十二歲。日本朝鮮總督府為了收買人心,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純宗安葬在漢城近郊金谷的裕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皇后

他有兩位皇后:純明孝皇后閔氏及後妻純貞孝皇后尹氏,兩位皇后都沒有給他留下子裔。

純明孝皇后閔氏(籍驪興) 1872-1904 行左贊成贈領議政忠文公閔台鎬女。葬金谷裕陵。

純貞孝皇后尹氏(籍海平) 1894-1966 海豐府院君尹澤榮女。葬金谷裕陵。

亡國之君李坧的故事

李坧,1874年2月8日生,其母閔妃。他一降生便被捲入血腥政治漩渦中,這似乎預示著他的一生。其父高宗15歲時大婚,與王妃即長其一歲的閔妃。但高宗對閔妃敬而遠之,而迷戀另一女人李尚宮,使李尚宮於1868年4月首先生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王宮中素有母以子貴的傳統,閔妃深感不安。1871年閔妃得一子,但在服用公公興宣大院君送來的山參後即告夭折,從此閔妃與大院君結怨,並展開激烈的爭權傾軋,最後大院君被以高宗親政為名趕下台,閔妃掌握實權。這是1873年的事,閔妃時年23歲。翌年,閔妃又得一子,即李坧。

閔妃為了使李坧被冊封為儲君,排除長其6歲的李尚宮之子完和君被冊封的可能,費盡了心機。按當時定製,朝鮮冊封世子必須得宗主國中國皇帝恩旨,於是閔妃派重臣赴北京運動李鴻章等清廷重臣,用時一年多,糜費百萬金,終於達到目的。這是1875年的事,李坧2歲。就在這年發生了日本軍艦「雲揚號」入侵朝鮮事件,朝鮮國門被轟開,這似乎又是一種凶讖。

李坧21歲時,生母閔妃被日本暴徒殘殺。一連數月他都難以從這一慘變中清醒過來,他的眼前總是重複那一血腥畫面,以至於經常毫無緣由地像孩子一樣大哭起來,並不停地呼喊著媽媽。每逢此時,身邊的宮女侍從無不淚流滿面。從此他性情大變。

1896年2月,飽受日本欺侮的高宗躲入俄國駐朝公使館,22歲的李坧作為世子隨行。在俄館一年的時間裡,他目睹了朝鮮親日派、親俄派兩股勢力和你死我活的角斗,各派大臣像走馬燈似地「你方唱罷我登場」。此時的李坧雖然寡言少語,對政務鮮有介入,但他的地位和身份決定了他極難擺脫政治陰謀和傷害。就在高宗還宮後不久發生「茶毒事件」,李坧被親俄分子金鴻睦毒殺倒地。雖經大力搶救活了過來,但在中毒倒地時摔斷了兩顆門牙,並且毒藥永久地損害了他的腦神經和身體,以至於他一生身體虛弱,而且不能生育。因此,在他即位後只好把弟弟英親王李垠立為王世子。

1897年10月,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並即皇帝位,李坧也從王世子升格為皇太子。1905年11月,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國家的淪落,對李坧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刺激。

1907年6月海牙密使事件後,日本統監伊藤博文與韓奸李完用等壓高宗國王退位,高宗無奈於7月18日頒布詔書,宣布令「皇太子」李坧攝政。但是,日本統監府執意篡改詔書,將「攝政」說成是讓位,結果李坧稀里糊塗,連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攝政還是皇帝。不過以後在這個天大的差異面前李坧並沒有遇到難題,反正日本人只是把他當成傀儡,任何具有實質性的事都不會讓他去做,他只是深居王宮空有其名而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李坧即位後第六天,即1907年7月24日,日本將《日韓協約》強加於朝鮮,協約規定日本統監在朝鮮握有至上權力,在他指導下對朝鮮官制進行改革,規定每位朝鮮官員身邊必須安插一位日本人次官,實行「次官政治」。這樣,一年多以後,到1909年1月,在朝鮮各級政府重要職位的日本人就達2480人。這時,被駕空的便不僅僅是昌德宮的李坧,還有各級朝鮮官員。

朝鮮王國軍隊一直是日本的心病。伊藤博文決心徹底解決之。1907年8月,他以「軍制刷新」為名,正式宣布解散朝鮮軍隊(其實,在日本種種借口裁撤下,此時朝鮮軍隊僅有9000人)。這樣朝鮮便成為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對此,李坧毫無辦法。

1910年5月,日本任命其陸軍大臣寺內正毅為新任日本統監。他辦的第一件事是調兩個師日本兵駐紮朝鮮,並成立由22000名日本人組成的憲兵隊,把朝鮮置於嚴密的軍警控制之下。寺內正毅此舉是執行日本政府早在1909年7月就已正式決定的一項大計劃,即在「適宜時機」正式吞併朝鮮。

1910年8月,日本認為時機「適宜」了。16日,寺內正毅召親日分子李完用、趙重應到其辦公室,討論「日韓合併」具體方案。其實用不著討論,李完用從寺內手裡接過這個方案即可。兩天後,李完用作為朝鮮總理大臣向自己的政府提交了這份結束政府生命的方案。為了使事情看上去更具合法性,22日舉行了有純宗李坧參加的「御前會議」。當然,這種會議也是有會無議,日本人定下的條文是不能修改的。因此,一份名叫「韓日合併條約」的亡國文件「順利通過」。

李完用簽署這個亡國條約後於23日通知有關外國,但由於害怕激起民變,一周以後即8月29日才正式公布,即時生效。

這樣,由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在有國519年,傳王27代以後宣告終結,王朝與國家同時滅亡。純宗李坧,這個懦弱而多災多難的國王,多少有點無辜地被永遠地釘在了亡國之君的牌位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亡國之後,李坧和他的家族,以及在這次空前的賣國行為中出過力的勛貴重臣,總數達76名,都得到了日本的獎賞,獲得了爵位、獎金和歲費,成為新貴族。李坧的稱號從「皇帝陛下」降為「李王」,每年從日本人那裡支取一筆尚算可觀的生活費用,在表面上繼續維持著其帝王生活。但是,他已沒有任何權力,甚至於連他的寢宮傢具布置他說了也不算數。按照日本人的規定,那是新設的朝鮮王室事務管理機構「李王職」的權力,而「李王職」的負責人是日本人任命的。

這時的純宗雖然仍居住在昌德宮,但他像籠中鳥一樣被嚴格限制了活動範圍。除去他的寢宮大造殿以外,別處都是禁區。日本禁止他和他舊臣們到過去上朝議事的外殿去,因為此時「議」有關朝鮮的事時根本無須他們參加了。

李坧可以徹底休息了。他無國可治、無政可理,躲在深宮秘苑裡默默背誦著「小樓昨夜又東風」。1917年昌德宮一場大火,把他的「小樓」大部分燒毀,而別有用心的日本人則借修復昌德宮需要木料為由大肆拆毀景福宮,先後拆毀多達4000餘間。原來,日本人聽信了某些風水先生的主意,有意毀棄朝鮮王宮,斷其「龍脈」,破其「王氣」,以期永久統治朝鮮。對此,李坧明知日本的險惡用心,但他無力保護祖上留下的宮殿,惟有嘆息而已。

1919年高宗去逝後,李坧想起母親被日本人兇殺、父親又被日本人毒死,他與日本人有著算不清的血海深仇。但他無力也無法去報仇雪恨,只把它作為永久的痛苦壓在心底。這時,他變得異常迷信。他開始深信人死後是有魂靈的,人們是可以向死去的親人傾訴心聲的。他經常到高宗生前的寢宮和高宗死後歸葬的陵地,面對空明長誦不已。後來王宮裡有了電話,他便命人架設了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區的專線電話,每逢他因身體不適不能前往時,他便令侍從接通電話,令對方接聽者把話筒對著被認為是高宗魂靈寄居之所,然後著素衣,正襟危坐對著話筒輕聲訴說起來。凡看到這種場景的侍者無不動容。他這一習慣堅持數年,直到他病重不起。

李坧本性是個善良而懦弱的人。他的身心皆受到難以治癒的創傷。1926年3月,李坧病重。當時已被王室立為儲君的其弟李垠聞訊從日本東京趕回漢城。見李坧病到如此程度,仍是醫療不周,李垠曾指令有關部門調配專職護士照料,廣請良醫,而且要中西醫兼用。但李垠走後一條也未能落實。

1926年4月25日拂曉,李坧逝世於昌德宮大造殿,得年52歲,「御國」19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6月10日這天為純宗李坧舉行葬禮。陵墓被選定在其父王高宗的金谷里洪陵旁,命名為裕陵。早上8時大輿駛出敦化門,由宗室、貴族臣下和各界民眾組成的送葬隊伍長達20餘里。亡國後的李王此時成了國家獨立的象徵,市民百姓用對已故國王的悼念來表達亡國的悲痛。激動的人流漸漸失控。這時,一位名叫宋學先的青年見一日本人乘著汽車從昌德宮駛出,他認定此人必是日本總督齋藤,便衝上去把短刀刺進了他的胸膛。可惜的是,死者不是日本總督,而只是一個日本商會的頭目。後來宋學先被捕遭嚴刑拷打,終於被殺害。但他的壯舉激勵了全國青年人,他們展開罷課反日鬥爭。日本軍警到處抓人,進一步激起民眾反抗,終於演變成全國性的「六一零」反日運動。

在高宗長大成人的三個兒子李坧、李堈、李垠中,排行次位的李堈天資最高,但也最無所事事,以致於人們在記述他的一生時,竟找不到多少值得一寫的故事。

消歧義 註:在朝鮮歷史上曾有另外一位 純宗大王 李玜,後來因為純宗大王的旁支即位,所以被追封為朝鮮純祖。

朝鮮純宗李坧

朝鮮/韓國:朝鮮王朝(又稱李氏王朝)(1392--1910年) 首都:漢城(今韓國漢城)

李氏朝鮮(????,公元1392年~1910年),韓國稱為朝鮮王朝(????),是以朝鮮族為主體,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社會君主制國家。 在東亞,因朝鮮國君主姓李,故中國,日本,朝鮮的歷史學界一般習慣稱呼朝鮮國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在中國也有「趙宋」、「李唐」、「朱明」等這樣在君主姓氏加上國號的稱呼)。1392年高麗將軍李成桂政變上台,改國號朝鮮。1401年其子李芳遠被冊封為朝鮮國大王。1896年朝鮮大王李熙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韓帝國」。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王朝簡介

1388年5月年王氏高麗將領李成桂發動兵變,背元投明,經幾度廢立,自掌大權,改國號朝鮮。並於起李成桂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權知朝鮮國事。

此後,朝鮮太宗大王李芳遠正式被大明建文冊封為朝鮮國王。

最初,定都於高麗故都開京(今開城「??」)。1395年,遷都於漢陽。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後改稱漢城,今漢城)。

李氏朝鮮為中國明、清時期的藩屬國。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黃海海戰和平壤戰場等一系列關鍵戰役中,大清帝國慘敗於日本國。最終大清帝國被迫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王國的宗主權。1896年,時任朝鮮國王李熙稱帝,宣布獨立。翌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韓國,李氏朝鮮滅亡。李氏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

2007年,韓國皇室後裔、李氏朝鮮族長李海瑗在漢城登基為「朝鮮女皇」,追尊先代族長李玖為大韓皇帝,廟號朝鮮哀宗。發誓光復大韓王朝正統。但未獲得世界各國承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王朝歷史

建國

1388年,明朝在咸鏡南道南端的原元朝雙城總管府(1356年被高麗吞併)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明朝提出鐵嶺劃界的要求後,又命遼東都司派兵設站,「招撫鴨綠江以東夷民」,準備建立鐵嶺衛。此舉激起了高麗強烈的反對,表奏「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嶮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高麗禑王在大臣崔瑩慫恿下,準備鋌而走險,先發制人進攻明朝。

是年四月,辛褕派都統使李成桂北渡鴨綠江進攻遼東。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1392年7月16日,在高麗左侍中裴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

李成桂派使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道「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為得到明朝的支持,李成桂遣使讓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朱元璋仍認為李成桂「頑囂狡詐」,沒有冊封。

北上擴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繼承高麗的李氏朝鮮建立後,繼續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明朝雖招撫了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卻不保護女真人利益,滿足於朝鮮的「事大至誠」,同時忙於安撫周邊,任憑朝鮮將鴨綠江東岸圖們江南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

鐵嶺衛

朝鮮建立後,繼續抗拒明朝設立鐵嶺衛。明朝不再堅持原來的邊界要求,於1393年將鐵嶺衛置在了遼東境內,默認了朝鮮對此地區的統屬。

咸興以北地區

1403年,朝鮮北部的女真人上奏明廷,說「咸州(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明成祖因而降敕與朝鮮,索要這一帶的「十處人民」(主要為女真人)。朝鮮則以明太祖已默許鐵嶺之地歸本國為辭,並稱此間女真人「來居本國地面,年代已久,……且與本國人民交相婚嫁,生長子孫」,請求「令本國管轄如舊」。李朝使臣利用明朝「不分化外,一視同仁」的天朝大國妄自尊大的心理,陽奉陰違,以柔克剛,致明成祖表示「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同意將鐵嶺以北,公嶮鎮(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以南的「十處人民」還歸朝鮮。

西北四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5世紀上半葉,在朝鮮半島西北部,朝鮮由作為兩國傳統邊界的鴨綠江口沿江上溯到鴨綠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東、南岸,於這一地區先後設置了「西北四郡」:閭延郡(1416年)、慈城郡(1433年,閭延郡西南)、茂昌郡(1440年,閭延郡東南)、姚芮郡(1443年,閭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間) 。並在以上地區也修築了城堡,總計16座大城,25個小堡,從朝鮮南方強制遷徙大量居民在該地區定居,逐步實施對北部地區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鮮將鴨綠江南岸地區納入了版圖,鴨綠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西段邊界的界河。

東北六鎮

在朝鮮半島東北部,朝鮮在幾次邊界爭執中均以公嶮鎮作為劃界要求。但實際上從公嶮鎮以北直至圖們江的廣大地區,都逐漸為朝鮮蠶食,明朝對此基本上沒有激烈反應。朝鮮通過對這一地區女真人的大力招撫,控制了圖們江的東南沿岸,先後設立了慶源(1434年)、會寧(1434年)、鍾城(1435年)、慶興(1437年)、穩城(1440年)、富寧(1449年)6個軍鎮,合稱「東北六鎮」。

朝鮮在圖們江南岸的女真屬地建立六鎮,始於女真猛哥帖木兒被害之後。誘殺把兒遜後,朝鮮不敵女真部落的報復,於1410 年將慶源府移於鏡城,「兵馬使無與守者,遂罷其鎮」。1433年猛哥帖木兒遇害後,建州女真實力大為削弱,1434 年朝鮮趁機迅速將慶源府北移至蘇多老;將原置於石幕的寧北鎮移至伯顏愁所,後又移至阿木河(斡木河) ,置會寧鎮。1435 年,朝鮮在伯顏愁所的寧北鎮設鍾城郡,以鎮節使兼知郡事,後將該郡移至愁州,升為都護府。1437 年,朝鮮於孔州置慶興郡,後升為都護府。1440 年,朝鮮於多穩置穩城郡,「徙慶源及吉州以南,安邊以北各官戶實之」,翌年升為都護府。1449 年,朝鮮於石幕增設富寧鎮。

至此,朝鮮在圖們江中下游南岸地區置成六鎮,並採取了招募民夫修築邑城、設置鎮堡等措施來鞏固對新開拓地域的管理。朝鮮沿圖們江,從會寧的禿山煙台起,直至慶源訓戎鎮修築了數百里長城和數十個城堡(李朝長城),並頒布實施優惠政策動員南部地區人口向六鎮遷移,不斷加強北部六鎮地區的防衛和開發。

朝鮮沿圖們江南岸設置會寧、富寧、姚城、穩城、慶源、慶興六鎮,標誌著今圖們江中下游地區的中、朝兩國東段邊界線的形成。朝鮮世宗在位32年,在開疆拓土上空前絕後。《李朝世宗實錄》曰:「新設四邑,我祖宗肇基之地,以豆滿江為界......豆滿江,天所以限彼我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日本學者和田清說:「咸鏡道地方,原系元朝領土為朝鮮逐漸吞併,特別是咸北,更是在明朝以後才悄悄蠶食的。」甚至連朝鮮國王中宗也曾表示:「咸鏡道本非我國地也。」

士禍和黨爭

從十五世紀後半葉的成宗時代開始,朝鮮的統治結構逐漸擴張。官僚階層日益增多。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階層人數增多。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勛貴權臣為主的勛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拉開了朝鮮黨爭的序幕。

燕山君被廢黜後,勛舊派權勢如日中天。隨著勛舊派人物的不斷逝去,士林派開始崛起。朝鮮中宗時代,士林派因王位繼承人問題,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黨(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東人黨在政治鬥爭中得勢後又分裂為以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姚滎植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於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勢。朝廷中的北人黨又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姚雍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後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則分裂為清南和濁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的政變中得勢,又在顯宗時期分裂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南人派在肅宗時因依附張禧嬪而得勢。總之,李朝的中期和後期,是在混亂而無休止的黨爭中度過的。

除了兩班和士林的黨爭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紛繁複雜。先後發生過第一次王子之亂(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亂(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變動。每一次政變都會帶來被稱為「士禍」的誅戮和貶斥。

後宮專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由於朝鮮是中國明清兩朝的附屬(接受中國冊封)國,所以在1896年終止冊封關係之前,其君主不能稱皇帝而只能稱國王,國王的正室只能稱為王妃。法定繼承人稱為世子,先王妃稱王大妃或大妃,再前任王妃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依次分嬪、貴人、昭儀、淑儀、昭容、淑容、昭媛、淑媛。按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睿宗、成宗、明宗、純祖、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或大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敬嬪朴氏、文定王后,肅宗時的張禧嬪,高宗時的明成王妃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

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王朝後期的外戚門閥勢道政治。開京姚氏、清州韓氏、坡平尹氏、青松沈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勢的家族。

對外關係

在對外政策方面,朝鮮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對於日本則採取敵視的態度。1592年,發生了壬辰倭亂,朝鮮遭到日本入侵,明朝出兵援救朝鮮,驅逐了日本軍隊。1627年和1636年,朝鮮又先後兩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後金政權入侵,已經失去遼東領土的明朝無力支援朝鮮,朝鮮承認後金為兄朝鮮為弟的兩國關係。1636年後金隨著更名為清朝對朝鮮要求來朝貢而打明朝,朝鮮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發表不承認皇太極為皇帝。皇太極親率12萬軍隊入侵朝鮮,朝鮮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冊封。

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朝鮮開房門戶。1894年,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後,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成為近代國家。1897年,朝鮮高宗大王李熙登基稱帝,將國名改為「大韓帝國」。成為第一位皇帝。但是日本控制了朝鮮的內政和外交,並在朝鮮設立了「韓國統監」一職,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韓國統監」。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會派遣秘使,尋求國家獨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與所謂的「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成為日本的一部分,朝鮮王朝滅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君主列表

朝鮮太祖李成桂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朝鮮定宗李芳果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太祖嫡次子

朝鮮太宗李芳遠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太祖嫡五子

朝鮮世宗李祹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太宗嫡四子

朝鮮文宗李珦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世宗嫡長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朝鮮端宗李弘暐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文宗嫡子

朝鮮世祖李瑈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鮮睿宗李晄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世祖嫡次子

朝鮮成宗李娎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睿宗之兄,天順元年追謚懿敬世子,成化七年追尊)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李隆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成宗長子

朝鮮中宗李懌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朝鮮仁宗李峼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中宗嫡長子

朝鮮明宗李峘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中宗嫡次子

朝鮮宣祖李昖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李琿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宣祖庶次子

朝鮮仁祖李倧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朝鮮孝宗李淏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仁祖嫡次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朝鮮顯宗李棩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孝宗嫡子

朝鮮肅宗李焞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顯宗嫡子

朝鮮景宗李昀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肅宗庶長子

朝鮮英祖李昑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肅宗庶四子

朝鮮正祖李祘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英祖次子庄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鮮純祖李玜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正祖庶長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朝鮮憲宗李奐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嫡子

朝鮮哲宗李昪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之子

朝鮮高宗李熙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之子

朝鮮純宗李坧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高宗嫡長子

懿愍皇太子 李垠1897年-1970年------------ 高宗第三子

朝鮮哀宗 李玖1931年—2005年 ----------- 高宗之孫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大王年號

太宗 李芳遠用明朝年號 (永樂)

世宗 李祹用明朝年號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

文宗 李珦用明朝年號 (景泰) 端宗 李弘暐用明朝年號 (景泰)

世祖 李瑈用明朝年號 (景泰、天順、成化)

睿宗 李晄用明朝年號 (成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成宗 李娎用明朝年號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用明朝年號 (弘治、正德)

中宗 李懌用明朝年號 (正德、嘉靖)

仁宗 李峼用明朝年號 (嘉靖)

明宗 李峘用明朝年號 (嘉靖、隆慶)

宣祖 李昖用明朝年號 (隆慶、萬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光海君 李琿用明朝年號 (萬曆)

仁祖 李倧用明朝年號 (萬曆、天啟、崇禎,清朝年號崇德、順治)

孝宗 李淏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順治)

顯宗 李棩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順治 康熙)

肅宗 李焞用干支紀年(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康熙)

景宗 李昀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康熙 雍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英祖 李昑用干支紀年(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雍正 乾隆)

正祖 李算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乾隆 嘉慶)

純祖 李玜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嘉慶 道光)

憲宗 李奐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道光)

哲宗 李元范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道光 咸豐 同治)

高宗 李熙用干支紀年 (同清朝往來時用清朝年號 同治 光緒,1895年後不再使用清朝年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註:1896年高宗稱帝,不再使用干支年號及檀君紀年,改用新年號

皇帝年號

韓高宗 李熙年號:建陽/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號及檀君紀年)

韓純宗 李坧年號:隆熙

大事年表

1392年 - 李成桂在開京即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93年 - 國號變更為朝鮮

1398年 - 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

1400年 - 第二次王子之亂

1401年 - 李芳遠登基為朝鮮國大王

1404年 - 與日本室町幕府建立往來

1419年 - 己亥東征 (應永外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434年 - 平定女真部落,建立東北邊境四郡六鎮

1443年 - 開始制訂訓民正音(1446年公布)

1453年 - 癸酉靖難(世祖篡位)

1469年 - 完成經國大典

1498年 - 戊午士禍

1504年 - 甲子士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510年 - 對馬島日本人入侵(三浦倭亂)

1516年 - 中宗反正

1519年 - 己卯士禍

1545年 - 乙巳士禍

1547年 - 丁未士禍

1551年 - 乙卯倭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555年 - 設置備邊司

1559年-1562年 - 林巨正之亂(黃海道農民戰爭)

1575年 - 士林派分裂為東人、西人

1592年-1593年 - 壬辰倭亂

1597年-1598年 - 丁酉再亂

1607年 - 與江戶幕府恢復往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608年 - 大北派擁立光海君,北人政權開始

1609年 - 朝日通商條約,日本派遣朝鮮通信使

1623年 - 仁祖反正

1627年 - 後金軍進攻朝鮮(丁卯胡亂)。

1636年 - 皇太極親征朝鮮(丙子虜亂)。

1637年 - 仁祖向大清投降,朝鮮終止與明朝的冊封關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660年 - 禮論事件,西人與南人對立

1683年 - 西人分裂為老論派與少論派

1721年-1722年 - 辛壬士禍。

1728年 - 姚麟佐之亂。

1784年 - ***傳入朝鮮。

1791年 - 開始鎮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796年 - 建設水原城(華城)

1801年 - 大規模鎮壓***

1804年 - 士林派統治終結,開始安東金氏的勢道政治

1811年 - 洪景來之亂(平安道農民戰爭)

1861年 - 金正浩完成朝鮮全圖、大東輿地圖

1862年 - 壬戌民亂(慶尚道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63年 - 成立大院君政權

1866年 - 丙寅邪獄。謝爾曼將軍號事件。

1873年 - 大院君退位,閔氏干政 1875年 - 江華島事件

1876年 - 與日本簽訂《日朝修好條約》

1882年 - 壬午軍亂。簽訂《朝美修好條約》

1884年 - 甲申政変,開化派政變失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894年 - 東學黨之亂(甲午農民戰爭),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 - 日本人暗殺閔妃

1896年 - 日本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

1897年 - 李熙稱帝,改年號「光武」,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改國名「朝鮮」為「大韓帝國」

1910年 - 李完用與日本特使簽定《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淪為日本殖民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朝鮮王朝-大韓帝國國旗(1883年始)

李氏朝鮮疆域

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最後君主: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1912年在位,1917年復辟,僅維持12天)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人物生平

溥儀,年號宣統(1908年-1911年) 溥儀17歲時照片

溥儀,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關後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國清朝的末代皇帝。通稱宣統皇帝,也被稱為清遜帝,史稱「清廢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之意,小名「午格」[1]。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之弟醇賢親王)之孫、祖母為奕譞側福晉劉佳氏,載灃(第二代醇親王)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榮祿之女)。光緒(溥儀的伯父)死後繼位,是清朝末代傀儡皇帝。後經日本帝國扶持建立偽滿洲國當皇帝,但實際上只不過是日本人的一個傀儡和侵略中國的工具。抗戰結束後被判決有期徒刑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獲釋並經過改造成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後因患腎癌(有一說患膀胱癌)而去世,享年62歲。火葬後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側室,時任總理周恩來指示移放於正室,後又移葬華龍皇家陵園。

在位時間

以下時間均為公曆:

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3年)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17年7月1日—7月12日張勳兵變 溥儀復辟(12天)民國

1932年3月1日—1934年2月28日任偽滿洲國執政(2年)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為偽滿洲國皇帝(11年)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生平詳解

清朝末代皇帝

宣統帝名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胞弟載灃的長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

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帝的寶座,即位時年僅3歲。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結束。

廢帝生活

溥儀雖然退位,但根據優待條件「皇帝」尊號仍存不廢;仍在紫禁城過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學士陸潤庠和侍郎陳寶琛輔導下學習漢文,在都統伊克坦教導下學習滿文,在庄士敦指導下學習英文。除了讀書外就是惡作劇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在童年,有許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駱駝、喂螞蟻、養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樂趣是惡作劇。」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鐵砂的油糕給太監吃,用鉛彈向太監窗戶打。是貧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溥儀退位仍在宮中的時候仍用宣統紀年,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內監,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袁世凱對小朝廷仍然效忠,於民國二年元旦派人給溥儀拜年,隆裕太后於2月22日去世,袁世凱通電弔唁,全國下半旗致哀。

鑒於溥儀放肆,參政院於1914年11月提出「維持國體建議案」,要求政府對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凱不得不派人向溥儀提出7條「善後辦法」:1、尊重中華民國,廢止與國法令抵觸行為;2、用民國紀年;3、賞賜只能用於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賜物,不能賜謚;4、皇室機關不能對人民發告示,給處分;5、皇室人員用民國服裝;6、由民國司法廳辦理宮內犯罪案件,執事、太監違規由專任內廷警衛的護軍長官處理;7、裁內務府慎刑司。

小朝廷內部機構臃腫,用費浩繁,太監為非作歹,盜竊成風。溥儀不得不加以整頓,遣散內監,裁撤機構,削減官員。即使這樣,有限的經費還是難以維持小朝廷,溥儀乃大肆出賣宮中古物,如金器、名畫等。

丁巳復辟

1917年6月14日,封建餘孽張勳以調解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與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之間的矛盾為名,率定武軍4000入京,把黎元洪趕下台。7月1日,張勳兵變,宣統復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大封群臣:封贈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式、胡嗣瑗為內閣閣丞,梁敦彥、王士珍、張鎮芳、雷震春、薩鎮冰、朱家寶、詹天佑、沈曾植、勞乃宣、李盛鐸、貢桑諾爾布為外務、參謀、度支、陸軍、海軍、民政、郵船、傳、學、法、農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還任命了各部尚書和督撫。

7月3日段祺瑞出兵討伐,12日,張勳逃入荷蘭使館,次日溥儀宣布第二次退位,只坐了12天龍椅又下了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復辟期間曾有一架共和飛機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彈,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大婚和離宮

1922年溥儀大婚,娶了一後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綉。

在紫禁城中溥儀或讀書吟詩、作畫、彈琴,或捏泥人、養狗、養鹿,有時還到宮外坐汽車,逛大街。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北京事變」。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第二年2月移居天津租界張園和靜園,與清朝遺老遺少以及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等往來。

溥儀被逼宮後,日本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為以後建立偽「滿洲國」造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八國聯軍的時候派兵最多,打得最狠的就是日本。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1931年11月,在日本駐屯軍司令官的幫助下潛赴旅順,不久到瀋陽。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偽滿洲國皇帝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侵華日軍將領土肥原賢二等人的策划下被挾持到淪陷區東北。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建立日本的傀儡政權「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1932年9月與日本簽訂了《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而滿洲國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

溥儀自1932年3月1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滿洲國執政,建年號為「大同」。

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3月1日登基,「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緒的縮稱,意在紀念,並寄託了祗承清朝基業之願。

1935年4月和1940年5月溥儀兩次訪日。在長春偽滿皇宮內,溥儀性格乖戾,對人時而兇狠,時而溫柔。他喜歡玩具、高爾夫球、網球、撞球、弓箭,好騎馬和自行車,喜歡集郵,能駕駛汽車。但溥儀實際上卻一直被日本人玩弄於鼓掌之中,充當日本侵華的工具,連出「帝」宮等權力都沒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掌握在監視他的日本中將吉岡安直的掌控之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儀被迫頒布「退位詔書」。企圖潛逃日本,與日本關東軍的將兵們於瀋陽機場的候廳室被蘇聯紅軍抓獲。在蘇聯被監禁5年。在軟禁5年期間曾有一次去日本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為偽滿洲國統治者在中國的罪行做證明。

《我的前半生》記錄了這他人生的重大經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二戰後,溥儀被定性為戰犯。在蘇聯赤塔和伯力的收容所被監禁了五年。1946年8月曾返回東京,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受到了約十年的「革命教育」與「思想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中科院北京植物園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但由於身體原因始終未能留下後代。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曾榮獲1988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與世長辭。

還有一種說法,溥儀因癌症逝世,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規火化,而不是他祖先的遺體所採取的土葬。火化後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980年5月29日,即溥儀去世13年後,中國政府為溥儀舉行了追悼會。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儀的遺孀獲准將他的骨灰入葬位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華龍皇家陵園位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崇陵旁邊,距離崇陵後圍牆僅200米,華龍陵園是一個由個人經營的商業性的公墓。

溥儀生前就有入土為安的願望,清西陵也是溥儀生前就確定了的葬身之所。溥儀葬入此陵園,是他的第五個妻子李淑賢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賢親自主持辦理的。

1997年6月9日李淑賢女士去世。

廟號和謚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的稱呼都是宣統帝或者清廢帝、末代皇帝、遜帝等,因為他沒有廟號和謚號,畢竟清朝以後帝制被推翻了,繼承它的中華民國及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給他上廟號和謚號。

但溥儀畢竟是末代皇帝,貨真價實地作過三年的清朝皇帝,所以愛新覺羅家族在台灣的後裔於1967年給溥儀上了廟號「憲宗」和謚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宣國公(此人身份有待進一步核實)」的建議下,於2004(一說是2002年)重新給溥儀上了廟號和謚號,廟號曰:清恭宗;謚號曰: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尊骨灰奉安處(在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為「獻陵」, 尊婉容為「孝恪愍皇后」,譚玉齡為「明賢皇貴妃」,李玉琴為「敦肅福貴妃」,在約純思曰憲 ,聖能法天曰憲, 聖善周達曰憲 ,創製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 ,文武可法曰憲 ,聰明法天曰憲, 表正萬邦曰憲 ,懿行可紀曰憲,儀範永昭曰憲, 表正萬邦曰憲,博聞多能曰憲 ,賞善罰惡曰憲;闢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勞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執心克剛曰襄 ,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知過能改曰恭,遜順事上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使民折傷曰愍 ,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 危身奉上曰愍,在國遭憂曰愍, 在國逢艱曰愍 ,禍亂方作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從謚法解釋來看,後一個廟號和謚號還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溥儀的一生。

但是需要注意,以上謚號,廟號都是民間所加,與以前皇帝的謚號,廟號為政府(朝廷)所加是不同的,溥儀所謂的謚號,廟號並不算是正式的謚號,廟號。

五位妻子

[4]溥儀選妃時,一共看了四個人的照片,他覺得「每位都有個像紙糊的筒子似的身段……實在也分不出俊丑來」。婉容成為皇后,把文綉擠成妃子,是皇太妃鬥爭的結果。婉容猜嫉、排擠、詛咒文綉,雖然得逞,卻使溥儀心生反感。其後婉容與下人李體育、祁繼忠私通並生下一女,此令溥儀大為惱怒,讓人將新生兒填進鍋爐燒化。後來,婉容由於吸毒導致病弱不堪,於日本投降的第二年(1946年)病死在延吉。

文綉不到十四歲就來到溥儀身邊當「宮妃」,後來文綉衝破禁錮,歷經艱難,與溥儀實現離婚。這種「休夫」的膽氣和行為,在中國封建史上恐怕是唯一的例子。《我的前半生》中首次披露「文綉離婚與清室立約」的圖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溥儀為了懲罰婉容,把新貴人譚玉齡「像一隻鳥似的養在宮裡」。後譚玉齡因其天真直率的性格,贏得溥儀好感。譚玉齡的突然病死,到底是得傷寒而死,還是為關東軍所害,至今還是個謎。《我的前半生(全本)》中披露了溥儀在譚玉齡照片背後的題字「我的最親愛的玉齡」。

福貴人李玉琴,是溥儀堅決不要日本血統妻子的產物。李玉琴曾經在關東軍大崩潰時,與溥儀一起共同逃亡。後來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期間,李玉琴曾多次探望溥儀,通了許多信件。最後,李玉琴還是向溥儀提出了離婚。

婉容、文綉是合法而有名份的皇后、皇妃,且同時入宮,生活內容交叉。譚玉玲和李玉琴是溥儀在偽滿當「康德皇帝」時期冊封的偽貴人,我們雖然不能承認她倆在偽宮中的名份,卻不能不把這兩位女士看作是溥儀的妻子。還有溥儀特赦後戀愛結婚的妻子李淑賢。這幾位女士,卻共同經歷了溥儀生平中那一段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作為清朝的皇后和皇妃,作為按清朝禮儀制度冊立的偽貴人,她們的婚姻家庭生活不能不表現清朝的遺風,不能不留有愛新覺羅皇族的深深印痕,婉容、文綉和譚玉齡都出身名門望族,在清朝是被認為具有「高貴血族」的女性;李玉琴雖然生在平民之家,卻曾長期生活在破落的皇族家庭里,她們是在中國興旺了將近三百年而終於走向衰亡的愛新覺羅皇族的最後一批代表人物,我們研究皇族的敗落,她們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證。

作為具有皇帝身份的男人的妻子,她們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幫助丈夫實現清朝帝國的中興而做了種種努力,同時也在實踐中逐步認清了日本軍閥的嘴臉。婉容在鬼域中掙扎過,文綉因政治裂痕而跟溥儀分手,譚玉齡在枕邊給丈夫講述日寇的殘暴,李玉琴在溥儀受日本窩囊氣的時候給他唱歌、講故事……她們生活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和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在她們的生命的日曆上寫下了日本導演偽滿的事實。

作為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皇妃、「貴人」和妻子,她們各自的生平道路都交叉在溥儀人生途程的最本質、最深刻的一段上,所以從她們的經歷中不但能找到最真實、最可靠、與普通人一樣食人間煙火的溥儀,而且能找到擅於在複雜形勢中變幻臉譜的溥儀的真正政治面孔。因此,研究溥儀的生平也離不開他的五位妻子的生平。作為具有某方面典型意義的婦女界名人,她們的喜悅和哀怨,她們的理想和結局,無不可以歸放到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當中,婉容、文綉和譚玉齡都是從血淚中走過來的,一個瘋了,一個跑了,一個死了。她們的悲劇既是由封建社會道德觀念釀成,也是外來侵略勢力刺激、催化的結果,因此不能說這只是一些弱女子的個人悲劇而是民族歷史上一幕軟弱怯懦、任人宰割的悲劇。李玉琴因與溥儀保持婚姻關係的十二年橫跨兩個時代,她才在經歷痛苦與坎坷之後被新中國改變了命運;李淑賢則是作為公民的妻子而給溥儀送終的,雖說少點了夫妻的生活,但夫婦間溫馨的感情構成一幕永恆的喜劇,被這喜劇折射著的,當然是全新的時代、全新的社會和全新的觀念溥儀被特赦之後,作為普通公民的溥儀與普通公民李淑賢結婚。這是溥儀最後一位夫人,這段婚姻一直延續到了溥儀去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五任妻子分別是:婉容、文綉、譚玉齡、李玉琴、李淑賢。

絕後之惑

同治帝載淳,十九歲死去,身後沒有留下一男半女。認為皇帝死時皇后阿魯特氏已懷有龍種的,只是野史之說,正史未見確鑿材料。滿洲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結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晉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於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舉行大婚典禮,因得病死於(官方記載死於天花,野史記載死於梅毒)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單從大婚之日算起,他與眾多的后妃宮女生活了兩年零三個月時間,居然沒有留下一點骨血,已屬不可思議。

光緒帝本人三十八歲死去,身後竟然也沒有留下一男半女!

光緒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兩名,身邊還有成群的妙齡宮女。他於光緒十四年十月(1888年11月)大婚,至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囚禁瀛台,近十年時間,雖然政治上難以伸展手腳,基本上是個傀儡皇帝,但性生活還是有較大自由度的,尤其與他寵愛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稱甜美。

光緒帝被幽禁在瀛台期間,皇后葉赫那拉氏還是伴著他。光緒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對面的扆香殿。葉赫那拉氏入主後宮幾十年,光緒帝對她幾乎沒有興趣,但絕不是沒有碰過半個指頭,史家說「承幸簿」很少留下光緒帝與皇后的性生活記錄,「很少」不等於沒有,儘管極有可能這是皇帝受「親爸爸」所懾的逢場作戲。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雖然她為此想得心酸,想得發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光緒帝、他的后妃們、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龍子,或者得個鳳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終於變成絕望。

愛新覺羅氏皇族悲哀連連。據史料記載,光緒帝繼位人宣統帝溥儀,活了六十二歲,也是絕後。

接連三朝皇帝都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是不是忘了記載?相信史學家們不至於疏忽到這等地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入主中原二百餘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愛新覺羅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為榮。如果沒有長大成人的皇子,即使曾經有過夭折的兒子,哪怕有過夭折的女兒,史學家們都會不吝筆墨給予鄭重記檔。

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三朝皇帝個個絕後。人們不禁要問:愛新覺羅氏皇族到底怎麼啦?清朝到底怎麼啦?

史料原因

對此,廣泛涉獵有關史書、傳記,未見研究結果。探討這三位皇帝為什麼沒有生育能力,雖然對研究清史,尤其對研究清朝皇權統治具有重要價值,但難度顯然很大。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過世,那個時代的御醫不敢探究此事,沒有留下直接的醫學資料,研究很難下手。於是,為何連續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為一團疑雲,浮懸於史海上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從現代醫學角度對其透視分析,能依稀看到相當重要的緣由。

可以說,清代三朝皇帝都絕種,與滿洲皇族的婚姻習俗有關。

*註:以下近親婚配、亂倫婚配屬一般族外認知。

按照滿洲皇族的婚配傳統,丈夫死後,允許妻子轉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轉嫁兒子或侄輩。這種原始的婚俗,把女人當做一種財富和交配工具。努爾哈赤死前曾囑咐: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福晉是指努爾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有人認為,努爾哈赤所說的「收養」,是指自己死後將嫡妻歸兒子褚英所有。皇太極時代,莽古爾泰貝勒死後,他的眾多妻子分別分給侄子豪格和岳托;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類貝勒死後,其眾多妻子中的一個被第十二子阿濟格納為妻。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極的親弟弟,論輩分多爾袞是豪格的親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爾濟錦氏,是叔叔多爾袞其中一個妻子(元妃)的妹妹。侄子豪格死後,其嫡妻博爾濟錦氏在叔叔多爾袞逼迫之下,被多爾袞納為妻子。

皇太極及其兒子順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建州女真的領頭人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的女兒為側妃,開與蒙古部落聯姻之先河。後來,他的四個兒子都娶蒙古女子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為了對付強大的明朝,積極推進滿蒙聯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後,冊封的五宮后妃都來自蒙古博爾濟吉特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論輩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爾濟吉特氏哲哲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嫁給時為貝勒的皇太極,後尊稱為孝端文皇后,生了三個女兒;接著,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僅十三歲的侄女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又嫁給當時仍為貝勒的皇太極,後被封為永福宮庄妃,生了順治帝福臨,還生了三個女兒,後被尊為孝庄文皇后,即著名的孝庄太皇太后;之後,天聰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個二十六歲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親姐姐博爾濟吉特海蘭珠,也嫁給了繼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極,被封為宸妃,生過一個兩歲即夭的兒子。有人統計,皇太極在位期間,滿洲貴族僅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就達十八次之多。皇太極之子順治帝與其父親一樣,也是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孝庄文皇后的兩個侄女,都嫁給了順治帝,一個封為皇后(即孝惠皇后,後被廢降為靜妃),另一個封為淑惠妃,順治帝娶的這兩個妻子,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後來,孝庄文皇后的一個侄孫女,又嫁給順治帝為妻,後被封為孝惠章皇后,即仁憲太后。這就是說,順治帝不僅娶了兩個表妹,還娶了表侄女為妻。而從蒙古科爾沁部首領莽古思的角度來講血緣倫理,他將女兒(孝端文皇后)嫁給了皇太極,又將兩個孫女(孝庄文皇后、宸妃)嫁給了皇太極,後又將兩個曾孫女(靜妃、淑惠妃)、一個玄孫女(孝惠章皇后)嫁給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福臨。順治帝福臨又搶了自己親弟弟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的老婆,即「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董鄂妃(孝獻皇后),為此還逼死了親弟弟。

兄弟姐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弟弟妹妹

溥儀有三個弟弟,七個妹妹,分別如下:

二弟 溥傑(1907年—1994年),字「俊之」。娶嵯峨浩,生兩女,享年88歲。

大妹 韞媖(1909年—1925年),嫁郭布羅·潤良,無子女,享年17歲。

二妹 韞和(1911年—2001年),改名「金欣如」;嫁鄭廣元,生一子三女,享年91歲。

三妹 韞穎(1913年—1992年),改名「金蕊秀」;嫁郭布羅·潤麒,生三女,享年80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四妹 韞嫻(1914年—2003年),改名「金韞嫻」;嫁趙琪璠,生一對子女,享年90歲。

三弟 溥倛(1915年—1918年),四歲夭折。

五妹 韞馨(1917年—1998年),改名「金蕊潔」;嫁萬嘉熙,生三子一女,享年82歲。

四弟 溥任(1918年—),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兩女,現年93歲。

六妹 韞娛(1919年—1982年),字「芯多」,改名「溥韞娛」;嫁王愛蘭,生一子四女,享年64歲。

七妹 韞歡(1921年—2005年),字「芯笑」,改名「金志堅」;嫁喬宏治,生兩子一女,享年85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堂兄弟

愛新覺羅·溥聰。

愛新覺羅·溥儁,光緒大阿哥。

愛新覺羅·溥侗,民國四公子之一。

愛新覺羅·溥佐,書畫家。

愛新覺羅·溥偉,清末恭親王,溥儀皇位的主要競爭對手,光緒末期三太子之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愛新覺羅·溥儒,書畫家。

愛新覺羅·溥伒,書畫家,光緒末期三太子之一。

愛新覺羅·善耆,清末肅親王,川島芳子之父。

歷史評價

《清史稿》評價:

帝沖齡嗣服,監國攝政,軍國機務,悉由處分,大事並白太后取進止。大變既起,遽謝政權,天下為公,永存優待,遂開千古未有之奇。虞賓在位,文物猶新。是非論定,修史者每難之。然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所見之世且詳於所聞,一朝掌故,烏可從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漢獻帝-愛新覺羅·溥儀,董卓- 袁世凱,李傕- 段祺瑞,郭汜-馮國璋,張濟- 張作霖,樊稠- 張勳,李儒- 徐樹錚,呂布- 馮玉祥,張綉- 曹錕,賈詡- 吳佩孚。

新廟號和謚號

廟號:清昭宗 謚號:文德皇帝

歷史稱謂

清廢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偽滿洲國皇帝(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推薦閱讀:

「帝國民主」無法逃脫的宿命:隻能成為笑談
《帝國的終結》片斷(一)日誌
明末發生的這四件事,暗示著這個龐大的帝國終將要隕落了
帝國的合法性焦慮丨張明揚專欄
回到《資治通鑒》,看大秦帝國崛起的百年戰略

TAG:亞洲 | 王朝 | 帝國 | 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