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物價和白銀購買力
06-18
明代的白銀以錠為主,就是俗稱的元寶,大元寶是五十兩一錠,普通小元寶是五兩一錠。白銀性軟,使用時,拿鋼剪或鑿子鑿下一塊,用戥子來秤。如《金瓶梅》第十四回中,李瓶兒往西門慶家轉移財產,開出箱子,「搬出六十錠大元寶,共計三千兩,教西門慶收取尋人情,上下使用」,這裡就是五十兩一錠的大元寶。第七十一回中,何千戶要買夏提刑的住宅,所費一千二百兩銀子用二十四錠大元寶來付,也是這種五十兩的元寶。但實際上,銀子的成色並不都相同。比如第一回中西門慶熱結十兄弟,大家兌錢請客,交來的三分、五分散碎銀子中,有的是紅的、有的是黃的,說明成色很差。《金瓶梅》的武松打虎一節,知縣給的賞錢是五十兩銀子,而在《水滸傳》的相關章節中,武松得到的賞錢是一千貫。且不說一千貫鈔票值多少銀子,從幣制上就能印證出二者寫作年代的不同,實際上與專家的考證暗合,即《水滸傳》是元末明初,而《金瓶梅》全用白銀,明顯是明朝中後期。我們看看當時的銀價、米價。因為大米從明代到現代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雖然時代不同、技術不同、產量不同,但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沒有改變,最能反映每一時代的物價指數,而米價的變動也最能影響其他產品的價格。明洪武年間,以寶鈔一貫折米一石,到永樂元年(1403年)改為十貫折米一石,洪熙元年(1425年)加為二十五貫一石米,五十年間米價漲了二十五倍。而洪武九年鈔一貫或銀一兩折米一石,到三十年白銀一兩可折米四石;鈔票卻要二貫五百文折米一石。到宣德八年(1433年),民間已不用鈔,專用金銀,白銀一兩值鈔百貫,等於洪武九年的一百倍。英宗即位後(1436年),取消用銀禁令,寶鈔的購買力更是逐年下跌,到景泰三年(1452年),五百貫鈔僅值銀一兩。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千貫鈔折銀一兩,寶鈔實際上已沒有任何意義。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一《銀價米價》條中載:「明時京師錢價,紋銀一兩率易黃錢六百,崇禎末,貴至二千四百。順治新錢初行時,以七文作一分,一千文作紋銀一兩四錢,後不能行,改為一厘,漸減至每百五分。當時蘇州錢價,一千文可直銀二錢,或一錢六七分,銀成色低,只直五成耳。米每石千三四百文,麥七八十文,豆百文,成為其昂。天啟四年,因催糧,米價始騰至每石一兩二錢。萬曆乙丑,吳中大飢,斗米一錢六分,當時傳為異事。」歷朝各地米價記述較多,需要綜合分析。這是從各種資料中採集的明代米價表:明代米價表年 號 每公石價格(單位:銀兩)洪武(公元1368—1398年) 0.461建文(公元1399—1402年) ————永樂(公元1403—1424年) 0.285洪熙(公元1425年) ————宣德(公元1426—1435年) 0.291正統(公元1436—1449年) 0.254景泰(公元1450—1457年) 0.413天順(公元1457—1464年) 0.256成化(公元1465—1487年) 0.441弘治(公元1488—1505年) 0.518正德(公元1506—1521年) 0.475嘉靖(公元1522—1566年) 0.584隆慶(公元1567—1572年) 0.591萬曆(公元1573—1620年) 0.638泰昌(公元1620年) 0.638天啟(公元1621—1627年) 0.927崇禎(公元1628—1644年) 1.159資料來源:彭信威《中國貨幣史》頁518。一石等於1.0737公石;一公石以156市斤計。按這個米價,當時的一兩白銀摺合現在多少元人民幣呢?我們有幾種比較方式,一種是以現在國際市場上的金銀價格來衡量,再一種是以米價折算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第一種演算法,2010年4月國際市場的黃金報價是1145美元/盎司(250元人民幣/克),白銀報價是18美元/盎司(4元人民幣/克),而明代的每兩相當於1.3盎司,按1美元兌換7元人民幣計算,一兩白銀只相當於人民幣163.8元。由於現在的貨幣是金本位制,黃金的地位很高,尤其是美國金融危機過後,金價上升較快;而白銀已退出貨幣地位,加之實行工業化開採,成本很低,且主要用於工業和裝飾,所以這個價格顯然不能代表白銀在當時的購買力。第二種演算法,我們以《金瓶梅》的寫作時代——隆慶朝和萬曆朝為準,不考慮豐收和歉收時米價漲跌的因素(二者相差很大),而取其米價的平均數,按一公石米用銀0.6兩計算。現在的米價按2010年4月份的行情,每公斤3.50~4.00元,取中間數每市斤1.9元。而一公石以156市斤計,一兩白銀能購買260市斤大米,則摺合人民幣494元。那麼就是說,隆慶、萬曆年間,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500元左右。那麼,一錢銀子就相當50元人民幣,一分銀子相當於5元人民幣。知道了這個比率,我們就能了解當時的物價水平和銀子的購買力了。熱結十兄弟時,西門慶稱出四兩銀子,「買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紮、雞鴨案酒之物」,擺下兩大桌宴席,花掉2000元錢。王婆為西門慶和潘金蓮拉縴,掙得十兩銀子,相當於5000塊錢。西門慶聘請溫秀才作秘書,每月工資是三兩銀子,相當於1500塊錢,算是溫飽水平吧。平時賞賜往來小廝都是二錢銀子,相當於100塊錢,放現在也夠大方的。潘姥姥乘轎子來看潘金蓮,轎子錢是六分銀子,合30元。如孟玉樓的原夫家楊姑姑去世,西門慶花了五兩銀子做棺材本,合2000塊錢;而李瓶兒去世,西門慶買來了桃花洞棺材板,原價三百七十兩銀子,後三百二十兩銀子搞定,則摺合160000元,價格相當於現在一部中級轎車了,說明西門慶真捨得下本錢。在住房上:潘金蓮、武大郎住宅:上下兩層四間,兩個小小院落,典金十數兩。典是典當,是在一定期限內有使用權,不具備產權,這對買不起房子的人家非常實用,只相當於5000多元。花子虛、李瓶兒住宅:這是花子虛在官司輸過之後在獅子街燈市買的,門面四間,到底三層,臨街是樓;儀門內,兩旁廂房,三間客坐,一間稍間;過道穿進去,第三層,三間卧房,一間廚房,這是鬧市區很像樣的房子,價值二百五十兩銀子,相當於125000元。常峙節住宅:兩間兩層,一間門面,一間客坐,一間床房,一間廚灶,要三十五兩銀子,合17500元。王六兒住宅:門面兩間,到底四層,一層做客位,一層供養佛像祖先,一層做住房,一層做廚房,這是西門慶為王六兒「獻身」付出的代價,共花一百二十兩銀子,合6萬元。夏提刑住宅:門面七間,到底五層,儀門進去大廳,兩邊廂房鹿角頂,後邊住房、華亭,賣價是一千二百兩銀子。這與西門慶擴建前的院落相仿,堪稱豪宅了,價格是60萬元。何太監真是有錢,一把手付清,根本就不用分期付款。還有舊時特有的人口買賣,西門慶為王六兒買了使喚丫頭,只花四兩銀子,合2000塊錢;而西門慶死後,吳月娘發賣春梅要十六兩銀子,合8000塊錢;而王婆轉賣潘金蓮,要價是一百兩銀子,後來陳敬濟娶了妓女馮金寶,也花了一百兩銀子,值5萬塊錢,正與潘金蓮身價相當,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諷刺。我把與《金瓶梅》寫作時間相若的《醒世姻緣傳》中的物價(用銀計算的)也列出來,供對照和參考:棉花每斤一錢六分 青布夾襖每件四錢五分潮藍布每件三錢二分 綠梭布每匹四錢五分平機白布每匹四錢八分 兒童學費(官家)每月一錢兒童學費(中等)每月五分 小米每擔五六錢肉每斤一錢五分 好馬每匹八十三兩三三錢走騾每匹五十兩 中等房子每月三兩地每畝二兩 大松梁每根五六兩花紅毛邊紙每刀六兩 谷每石五錢至八錢糧每石五錢至一兩八錢 教私塾(幾個學生)每月一兩一家三口生活每月一兩 細色稻米每石一兩房子一棟四十五兩 賃三間小房連傢具每月一兩旱磨每盤八錢 草驢子每頭一兩二錢白麥每石九錢 絹羅每面五分橄欖每斤一錢二分 松木棺材每具三兩二錢(資料來源: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與現在對比起來,明代的物價不算便宜,但一般老百姓的消費能力還是不差的。由此也可以推斷出當時的生產力和市場發展水平是不低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