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童慶炳的「徒弟圈」  撐起中國文壇半壁江山

《鳳凰周刊》特約撰稿 / 孟繁勇

那一天,莫言正在第三屆東亞文學論壇的會上,他的手機響起,來電者為北師大文學院的張清華教授。接通電話後,莫言聽到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童慶炳老師去世了。」意外、難過、震驚,莫言半響無語。張清華還在電話里講述,莫言回過神來說:「太突然了。」

2015年6月14日,著名文學理論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童慶炳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9歲。童慶炳被譽為中國文藝學理論領域泰斗級人物,目前,大陸仍有近五百所高校在使用他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而更讓他聲譽卓著的,是他曾擔任過莫言、余華、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嚴歌苓等當今中國最知名作家的老師。

牛人扎堆的「作家班」

1988年,北京師範大學和魯迅文學院合作,試辦在職人員「文藝學·文學創作」委託研究生班,童慶炳正是這個班的輔導員和導師。

研究生班的舉辦,實則是為解決魯院學員的學歷問題。文革十年,中國的教育全面廢弛停滯,許多有志於文學的青年,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文學訓練。即便1977年後恢復高考,十年的教育斷層仍難以接續。而在此時,已有一批非科班出身的青年作家嶄露頭角,開始登上文學舞台。

為招收到真正有文學才華的學員,童慶炳等人為招生設立的硬性條件極低,他說:「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發表一篇作品,這篇作品經得起推敲就可以被錄取。」因此,小學畢業的莫言、中學畢業的余華,都得以進入這個「研究生班」,他們在當時已小有名氣。

其他的學員當中,遲子建是西北大學的在讀大學生;畢淑敏是魯迅文學院第四期文學創作進修班學員;劉震雲是《農民日報》的機動記者,因住所離魯院較近,得知消息也報了名;嚴歌苓的情況比較特殊,她是李准介紹進去的,之後不到一年,就退學申請出國了。

這個研究生班只辦了一屆,總共招收了44名青年人,多處而立之年,如今都已成為文學界或文學理論界的頂樑柱,佔據著中國文壇的半壁江山。童慶炳「中國文壇教父」的名號,也就由此而來。

與莫言的師友情緣

童慶炳開設了一門《創作美學》的新課,一個學期十六講。莫言對這門課印象深刻,「童老師在課堂下是藹然長者,端重慈祥;在課堂上卻是青春生動,神采飛揚。他講課時的樣子經常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但莫言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他常常逃課,逃課的原因他後來回想道,「一般來說,研究創作美學的書,與作家的創作不會發生什麼關係,作家更不會用創作美學來指導自己的創作。當年我之所以逃課,大概也是存有這種心理。回頭一想,遺憾良多,逃童老師的課,當然是一個重大的遺憾。」

不僅如此,莫言甚至還請了一個月假,理由是回高密老家蓋房子。當時魯院的負責人周艾若(周揚之子),因此事要開除莫言。莫言聽說了,就找童慶炳說情,這件事才得以化解。後來,莫言帶著一份檢討書回到學校,當時的童慶炳並沒有太多責怪他。

童慶炳與莫言的關係,先師後友,莫言的學位論文《文學創作與童年經驗》,就是在童慶炳的指導下完成的。畢業之後,莫言談起在北師大系統學習對他的影響,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很重要的一步」。

君子之交淡如水

2000年夏天,季羨林居所不遠處的古蓮花開之時,童慶炳第一次去拜訪季羨林。童在後來回憶道,「我們的談話幾乎是漫無邊際的,談到文壇的風氣。最後,季先生興緻勃勃,又親自挽著我的胳臂,走出家門,以他親手栽種的一池正在盛開的古蓮花為背景,肩靠著肩,又合照了一張,就像兩個親密的朋友那樣。」

童慶炳個性和善、耿直、謙虛,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和他交往的人,也往往具有相似性格。尤其是與大書畫家啟功相交的趣事,童向他的學生們多有講述。啟功當時還是北師大的副教授,他將自己的課程稱為「豬跑學」,童慶炳打趣道,所謂「豬跑學」就是講到哪裡算哪裡。

上世紀80年代,啟功住在小乘巷,童慶炳住在月壇北街,兩家相距很近。童常常去找啟功,或是請教問題,或是聊天。啟功的書房,在童看來,非常簡樸,僅有一些古書,一張書桌,一把硬椅子,此外就是一個條凳,專門招待客人坐。

有一次談到老舍的話劇《茶館》,啟功說:「那算是好嗎?連寫話劇的方法他都沒有掌握。」童慶炳連忙問,這是怎麼講?啟功說:「幕簾一拉開以後,台上好幾十甚至上百人,這讓觀眾看哪個人說話呢?哪有話劇這麼寫的啊?話劇啊,像曹禺那麼寫,才像是話劇的樣子。」

童慶炳後來回憶和啟功的交往,稱「啟功對古今許多人物和正統的看法不一樣。可是這些他不拿到外面去說,只是跟說得來的學生聊聊天、講一講。」兩個耿直的人,遇到一起,就是這麼有趣。

廣泛的學術影響力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文藝界有一個主流觀點,即「形象和形象性就是區別文學和非文學的特徵」,以此為創作指導,大量作品出現公式化、圖解化、概念化的傾向。

童陸續發表了《關於文學特徵問題的思考》、《評當前文學批評中的「席勒化」傾向》、《文學與審美》三篇學術論文,認為過去的很多創作,只是用形象作為傳聲筒來傳達思想,因此這些作品往往不能感動人。因為它是在配合某種觀念、某種政策來寫某種作品。一個作家要表達一種觀念,然後圍繞這個觀念,設計出一組形象,講一個故事,這就變成小說了。在這種文學觀念影響下,文學就變成了講一種思想或概念的工具。

當時,文革剛結束不久,學界主流觀點仍然認為文學是某種宣傳工具,特質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童提出文學的特質是審美,被視為離經叛道,在當時是有巨大壓力的。童的觀點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但最終被慢慢接受。後來有人歸納說,「童慶炳做的事情,是把文學的形象特徵論,改造為文學審美特徵論」。

童慶炳的學術成就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文學理論教程》的編寫。 當時的高校招生,無論是報考哪個專業,都要考一門文學理論,指定用書就是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

此後,童慶炳又陸續編寫了《文藝心理學教程》《馬克思與美學理論》《西方文論發展史》《美學》等教材。童慶炳的多部文學、文藝學教程,有近五百所高校至今仍在使用,影響廣泛。

童慶炳逝世之後,北師大文學院的一位老師說出了對童慶炳的評價,他是一位親切和善的長者。在治學方面,現在的學校教育是有些浮躁的,童慶炳老師,則堪稱學術界的一股清流。


推薦閱讀:

盲師教徒弟的歌賦註解,富貴論天干,吉凶看地支
什麼樣的徒弟不能要
他是洪金寶唯一徒弟!徐克都說:甄子丹打不過他!
唐僧的幾個徒弟,功勞最大的不是孫悟空,而是他!
三個徒弟的武功如何

TAG:中國 | 徒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