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06-18
授課對象: 本科生學時安排:3學時教學目的:通過敘述、分析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洋務運動以及維新運動的發生、發展歷程以及失敗原因和意義等問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變化,以及各主要階級為探索國家出路所做出的努力,並引發學生思考:中國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裡?誰將是帶領中國走向未來的領導者?重點難點: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編》的比較與評價。2. 洋務運動的主要表現。3. 維新運動的性質與失敗原因。課後作業:1.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為何不能成功?2.有「中國早期現代化」之稱的洋務運動有何貢獻?3. 比較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為何結果不同?教學安排:[導入新課]18世紀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發展逐漸停滯,經驗表明,新的一輪王朝更迭即將開始。然而,就在此時,中國的大門在鴉片戰爭的炮火聲中被迫打開了,王朝更迭的背景與以往相比有了太多的不同,也正因此,中國在日後的發展過程中沒有能夠走上王朝循環的老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的嚴峻問題。在回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的幾個主要政治力量——農民群眾、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均曾從各自的階級立場出發,對國家的出路進行了探索。他們先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方案,並進行了實踐。但是,無論是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鬥爭,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的洋務運動,還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都沒有實現中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這些探索先後以失敗告終。[講授新課]第一節 農民群眾鬥爭風暴的起落(1學時)一、太平天國農民戰爭(30分鐘)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以兩廣、湖南為中心的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的反抗侵略反抗清王朝統治的鬥爭即此起彼伏。到1851年,這些鬥爭終於演化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先請學生思考問題: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戰爭是發生在廣西而不是其他地區?請2-3名同學回答。1.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10分鐘)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其十分深刻的內在原因。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同樣也不例外。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呢?(提問1-2名學生)根本原因: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早已存在的階級矛盾的激化。主要表現:(1)戰爭軍費和戰爭賠款的轉嫁。鴉片戰爭持續了兩年,清政府為此付出戰費七千萬兩;賠款二千一百萬元。如此巨額的開支,都被清政府用加緊搜括、催征錢糧的辦法,轉嫁到了勞動人民頭上。(2)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現象更加嚴重。鴉片戰爭以後,鴉片走私公開化。鴉片和洋貨大量輸入,使白銀外流和銀貴錢賤的老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賦稅負擔更加沉重。「東南產米之區,大率石米賣錢三千」,「昔日兩銀換錢一千,則石米得銀三兩,今日兩銀換錢二千,則石米僅得銀一兩五錢。昔日賣米三斗,輸一畝之課而有餘;今日賣米六斗,輸一畝之課而不足」(摘自曾國藩在1852年2月的一份奏摺)。(3)官吏的橫徵暴斂。鴉片戰爭後,為解決戰爭帶來的財政危機,清政府的賦稅徵收更加頻繁,而各級官吏在此過程中的橫徵暴斂更甚,使本已困頓不堪的農民雪上加霜。正所謂「天下貪官,甚於強盜,衙門污吏,何異虎狼」,「民之財盡矣,民之苦極矣!」(摘自天地會的《萬大洪告示》)(4)土地兼并加劇,地租剝削率不斷提高。當時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佔有著全國的絕大部分土地,農民大多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而地租高達全年收成的一半甚至以上。(5)連年災荒。1846-1850年,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省都連續遭到了嚴重的水旱災害,兩廣地區也是水旱蝗災不斷。人禍天災終於使人民不斷陷入失業、破產、飢餓,甚至死亡的困境之中。日益沉重的負擔與剝削,再加上連年的災荒,使得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激化了,人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太平天國運動為什麼發生在廣西呢?(提問1-2名學生)第一、廣西地區的階級矛盾和社會危機比其他地區更為嚴重。表現:(1)銀貴錢賤現象在此更為明顯。廣西與鴉片走私的入境處廣東省相鄰。由於這種地域關係,廣西地區的人民就成了受鴉片毒害最早最深的受害者,銀貴錢賤現象在此表現得更為明顯,給這裡的人民所帶來的災難也就更加嚴重。(2)廣西在鴉片戰爭之後彙集了大量的流民,從而使得廣西地區所承受的社會壓力比其他地區更為巨大。這些流民主要有:退役軍人: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政府曾在兩廣地區臨時招募了壯勇三萬六千餘名,各地的土紳還招募了許多練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就地裁軍,這些人被陸續遣散,重新陷入了失業的境地,為了尋找生活出路,很多人來到了廣西境內。破產的農業和手工業者: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逐步破壞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區自然經濟的基礎,使得這些地區的大部分農民、手工業者破產。這些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為了尋找生活出路也大量地湧入了廣西境內。傳統商路上失業的挑夫:鴉片戰爭前,廣州是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當時中國的傳統商路主要有:廣州-北江-韶州-江西-湖南、廣州-西江-廣西-湖南、武夷-廣州,商路的周邊分布了大量的以運輸為業的挑夫和船工等人以及眾多的茶館客店。鴉片戰爭後,貿易中心逐漸北移到上海,中國的傳統商路也開始逐漸蕭條,其直接後果就是挑夫、船工等大量失業。這又在廣東、湖南等地造成了龐大的失業人群。為了謀求生路,他們大批地流入了廣西地區。這些流民的大量湧入,就把戰後人民破產失業所造成的社會壓力全部投向了廣西地區,加劇了這一地區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同時也加劇了這一地區由來已久的來土鬥爭。(圖片展示:1.清代廣州對外貿易繁盛時期的景象;2.清代的童工挑夫;3.商路上的縴夫)(3)由來已久的「來土鬥爭」使廣西地區的各種矛盾更為複雜「來土鬥爭」即來人和土人的鬥爭。來人:在廣西,是客家人的又一名稱。所謂客家人是我國歷史上漢族人民向南方遷移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特殊固定語音系統和生活習俗的民系。廣西的來人,更確切地說,主要是指明清以來,自廣東嘉應州等客家聚居地區移來的人。鴉片戰爭以後,由於來人的不斷湧入,加重了廣西地區的社會問題,如人口增多,使得「佃眾田稀」等等。隨著客民的大量湧入和分布地區的越來越廣,土客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也逐漸凸現出來。這就是廣西社會所特有的「來土之爭」現象。土客械鬥也因此成為廣西境內一大嚴重的社會問題,其規模之大,席捲人數之多,波及範圍之廣,均屬罕見,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和動蕩。在這種充滿血腥味的土客械鬥中,客家人往往處於劣勢。他們不僅人數較少,居住分散,而且在經濟實力、政治地位上也遠遜於當地人。1850年10月,貴縣(今廣西貴港市)發生大規模的土客械鬥。此次械鬥,客家人一共有3萬人投入,而廣西本地土人也有2萬餘人投入,雙方互相廝殺40多天。客家人漸漸勢弱,被廣西本地土人擊敗,廣西本地土人對客家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殺戮和驅趕,超過10萬多客家人幾乎被廣西本地土人殺光,適遇金田起義,數千倖存下來的客家人即奔赴金田參加太平軍起義。同時,這種以地域和宗族關係所組成的客家網路,也成為同為客家人的洪秀全、馮雲山才等人發展自己的信徒的重要基礎。拜上帝會早期的成員大多是客家人,僅就太平天國的發祥地紫荊山區而言,當地入會的三百多戶以燒炭為業的山民「幾儘是原從廣東遷來的客家人」;就拜上帝會中的骨幹成員而言,紫荊山東旺沖的楊秀清、武宣東鄉的蕭朝貴、桂平金田村的韋昌輝、貴縣北山裡的石達開也均為客家人,他們後來與洪秀全、馮雲山一道構成了密謀起義的核心人物。總之,客家人構成了拜上帝會的中堅力量。(圖片展示:1.建於清乾隆末年的廣西賀州客家圍屋;2.現今廣西客家人分布示意圖)第二,素有革命傳統。廣西地區曾經是南明抗清的最後據點,南明的反清思想深深影響了這一地區的廣大人民,反清組織天地會自清朝初年便在此紮下了根,並在鴉片戰爭以後變得更加活躍,由它發動的起義遍及了整個廣西地區,起義的次數也不斷上升,這就給廣西地區造成了良好的革命形勢。第三,清政府在廣西地區的統治薄弱。廣西地處偏僻的南部邊疆,距離清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十分遙遠。這裡地形險要,地瘠民貧,財政拮据,文化經濟很不發達,因此這裡的地主處於孱弱的地位,這裡的地方大吏不敢,也無力針對新情況,採取新措施,只能因循守舊,敷衍度日。因此,清政府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極為薄弱。也正因此,其臨近各省的起義隊伍,如湖南的曾如炷、起義軍以及廣東的艇軍等等,都在起義之後轉入了廣西境內,廣西成了湖南、廣西、廣東三省反抗力量匯合點基地,從而使這裡的革命形勢更加高漲。第四,洪秀全的個人因素。簡要介紹洪秀全其人及其人生道路的轉變: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後取名秀全。洪秀全是一名農村知識分子,早年也將科舉及第看作最遠大的理想。他從16歲起開始考秀才,但四次均未考上,陞官路被堵死,深感懷才不遇,並對科舉制度和清王朝統治產生憤懣情緒。在此過程中,他接觸到了傳教士梁發寫的一本小冊子《勸世良言》,受其影響,深信他本人就是拯救中國,使中國「回到敬拜真神上帝之路」的救世主,於是,說服好友同鄉李敬芳、馮雲山、洪仁玕等人信奉上帝,並根據「只拜上帝,不敬邪神」的信條,把各自村塾中的孔子牌位除去,從此走上了叛逆道路。後拜上帝會成立,並逐漸壯大起來,洪秀全在教義理論、儀式方面獲得成功,而馮雲山等人在發展信徒上亦成就顯著,在廣西紫荊山一帶已有幾千人信奉上帝。與此同時,拜上帝教教眾與官府的衝突也越來越激烈。終於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歲生日那天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事,建國號太平天國。(圖片展示:1.洪秀全塑像;2.廣西桂平白石山聖壽寺,拜上帝教活動舊址)2.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經過(不講,看電視劇《太平天國》片段)(7分鐘)3. 《天朝田畝制度》(5分鐘)(1)《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它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將土地按畝產高低劃分為9等,好壞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歲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數量相同的土地,不滿16歲的減半。《天朝田畝制度》規定,農、副業產品的生產與分配,都以農村政權的基層組織「兩」來實行管理,每25戶為1「兩」。生產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聖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及銀錢亦然」。「所有婚娶彌月喜事,俱用國庫,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錢」。鰥寡孤獨廢疾者「皆頒國庫以養」。(展示圖片:1.《天朝田畝制度》;2.太平天國天王玉璽;3.太平天國發行的錢幣)(2)歷史評價《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其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農民階級對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當時廣大貧苦農民強烈地反對地主階級殘酷剝削的要求,以及獲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會的渴望。但是,《天朝田畝制度》所規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會經濟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是農民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這種方案不可能使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相反,它將使社會生產力停滯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水平上,把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後性。這個文件還規定天王的高度集權,官員的世襲制等,都表現了封建的等級關係。實際上太平天國領袖們繪製的平分土地和社會經濟生活的圖案,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們為了適應現實的迫切需要,不得不採取一些較為切實可行的措施。大約在《天朝田畝制度》頒布後不久,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就根據天京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向洪秀全建議在安徽、江西等地「照舊交糧納稅」。(圖片展示:1.太平天國承認土地私有的田憑;2.1852年9月太平天國進攻長沙時,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發布的誥諭。)4.《資政新篇》---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方案。(5分鐘)(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在政治方面,主張「禁朋黨之弊」,加強中央集權,並學習西方,制訂法律、制度。在經濟方面,主張發展近代工礦、交通、郵政、金融等事業,獎勵科技發明和機器製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請人僱工」,對窮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這就把向西方的學習,從生產力的領域擴展到生產關係的領域,即開始提倡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議設立新聞官、新聞館,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俗,提倡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福利事業。在外交方面,主張同資本主義國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嚴禁鴉片入口,強調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內政。(2)歷史評價《資政新篇》是一個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這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綱領。從世界範圍來看,《資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是當時亞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是比較先進的。但是,由於它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直接產物,也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實現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再加上太平天國後期嚴峻的軍事形勢,天國內部的腐化墮落以及民心的喪失,使洪仁玕不得天時、地利、人和。1861年2月後,洪仁玕的權力一再被削弱,很多事情已無能為力了。(圖片展示:1.《資政新篇》;2.洪仁玕書寫的「磨練風霜存骨相」)二、太平天國農民鬥爭的意義和局限性(15分鐘)先請學生思考問題:1.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意義,2.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失敗的原因,並請2-3名同學回答。(3分鐘)1. 從天京事變到太平天國敗亡(2分鐘)天京事變(經過略)的結果: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爭權奪利鬥爭。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農民階級局限性以及有關人員的個人過錯,致使制度上的日益封建化,太平天國領導集團思想上的日益蛻變,最終釀成了這樣一場大變亂。這場變亂使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解體了,極大地損傷了太平天國元氣,摧折了本不穩固的理想和信仰的支柱,導致戰局急劇逆轉,對太平天國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危害。在湘軍、淮軍、常勝軍等中外力量的合擊下,到1864年的4月,天京已成孤危坐困之勢。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故(一說自殺)。1864年7月19日,湘軍將城攻破天京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實行血洗、火焚,一座繁華的京城蹂躪成一片廢墟。太平天國起義終歸失敗。(圖片展示:李秀成、曾國藩、曾國荃畫像)2.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和教訓(10分鐘)(1)清政府與西方勢力的聯合鎮壓。侵略者並不想推翻清政府政權,它的目的在於控制這個政權,使它更順從他們的意旨,從而鞏固他們既得的權利和掠奪新的特權。於是,在《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等國與清政府便一道騰出手來,聯合對付太平軍,華爾、戈登之流組建的洋槍隊、常勝軍、常捷軍紛紛登場了。(圖片展示: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擊斃「洋槍隊」領隊華爾。中外有關官吏在公祭華爾。)(2)太平天國起義的理論基礎是破碎的神學理論,並不代表時代潮流。基督教在中世紀已經沒落,迷信宗教只能使人民靈魂麻醉。洪秀全自身的封建思想,使太平天國成為基督教和封建思想的畸形兒,一開始就先天不足。神權與專製為以後的權力鬥爭埋下了隱患的種子。它甚至難以對抗它的直接對手——傳統儒教。毛澤東曾說:「洪秀全反對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利用這種心理撲滅了他。」湘軍起兵時不過兩萬人,太平軍已成燎原之勢。湘軍在作戰中之所以異常英勇,是因為他的上層人士為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而戰,下層軍官為太平軍的暴行義憤而戰。(3)太平天國對知識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識分子為其出謀劃策、制定綱領。洪秀全反對儒家典籍,「毀滅一切」就是他的遺風,「詩書典籍,掃地盪盡」。統治區的知識分子想方設法逃離。許多參加太平軍的知識分子不是被殺,就是對太平天國失去信心而被迫出走。(4)太平天國領導者本身的問題,如不團結直至天京變亂自相殘殺,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義軍在起義過程中四面樹敵。同時許多流氓地痞混進了起義隊伍,而領導人沒能及時凈化隊伍,軍紀敗壞。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表明,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雖有巨大的革命潛力,但註定不能成為近代革命的領導階級,單純的農民戰爭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圖片展示:太平天國末期的女囚)3. 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意義(1)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這次起義歷時14載,轉戰18省,先後攻取600多座城市,並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這些鬥爭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過程。(2)它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這種衝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綱領性文獻是前所未有的。(3)《資政新篇》一書,提出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反映了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在農民戰爭中,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這更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了不同於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4)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太平天國的領袖們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打擊了外國略者,也是前所未有的。(5)衝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在進軍過程中,太平軍毀掉孔廟,砸碎孔丘牌位。太平天國還設立了由洪秀全親自主持的「刪書衙」,刪改《四書》、《五經》。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6)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衝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圖片展示:歌頌太平天國,反對外來侵略的民間版畫。)第二節 洋務運動的興衰(1學時)一、洋務事業的興辦——洋務運動的興起 (20分鐘)1. 洋務、洋務運動和洋務派(2分鐘)「洋務」,一詞的內容較廣泛,重心在於外交。「洋務運動」,一詞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動,而基本屬於 「富國強兵」的內政範圍。一般我們把部分清朝官員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從事的主張學習西方的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興辦洋務,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設立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建設近代海軍的一系列實踐活動,稱為洋務運動。而倡導和主持這些活動的官僚,則被稱為洋務派。如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圖片展示:1.恭親王奕訢;2.李鴻章)總理衙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簡稱,1861年1月成立,是處理洋務的中央機關,由奕訢、桂良、文祥三人兼領總理衙門大臣。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它實際上成了駕於六部之上的籌辦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展示圖片:1.總理各國事務衙門;2.在總理衙門議事的官員)。2. 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3分鐘)洋務運動是清王朝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採取的所謂「自救」運動。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又有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的強大風暴,使清朝統治者處於風雨飄搖的困境。自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外國侵略者擁有比中國舊式武器厲害得多的「堅船利炮」,外國軍隊的訓練有素,也遠勝於中國的綠營、八旗。他們在同外國侵略者的實際接觸中,還感到這些外國人與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並不准備推翻清朝統治而取而代之。因此,他們主張在承認列強在華既得利益,力保中外「和局」的條件下,換取列強的支持,引進洋槍洋炮和西方某些先進技藝,求得「自強」,確保清朝統治。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等人,便向朝廷提出,用對外妥協換取列強的軍事援助,鎮壓太平天國。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代表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的奕訢、桂良和文祥等,向朝廷提出:外國侵略者只是清朝的「肢體之患」或「肘腋之憂」,而太平天國和捻軍等才是「心腹之患」,因此,對列強應當「信義籠絡」,以共同對付人民起義。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購買和製造洋槍洋炮以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有加強海防、邊防,並乘機發展本集團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意思。3.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15分鐘)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舉辦的洋務事業歸納起來有三方面 :(一)興辦近代企業洋務運動在初期以「自強」活動為中心,以獲得外國新式武器裝備和練洋操為主要內容。在大量購買洋槍、洋炮伺時,洋務派還開始向外國購買機器等設備,用來開辦兵工廠,仿造洋槍、洋炮和彈藥等軍火。全國範圍內大力興辦軍火工業。1862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軍械所;李鴻章也在1862年設立了上海洋炮局,1864年,左宗棠也在杭州試造輪船。1864年後,洋務派加緊創辦兵工廠的活動,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興辦軍火工業。其主要的兵工廠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以及蘭州製造局、山東機器局等。(圖表:洋務派所創辦的軍事企業。圖片展示:1.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2.金陵製造局生產的大炮)洋務官僚創辦的這些近代兵工廠,所生產的船艦、槍炮、彈藥,概由政府直接調撥軍隊使用,不計產品價格,更不作為商品參加市場交換;生產經費全由國庫按規定支付,企業本身沒有從利潤轉化來的資金內部積累。它們的盛衰,主要決定於政府撥款的多寡,不取決於市場需求或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這類軍事工業,基本上是封建官營工業。同時,由於這些工廠在技術和機器設備等方面,又處處仰賴外國,有濃厚的買辦性。因此,洋務派的軍事工業,不是獨立的民族工業或資本主義企業。然而,這類企業與舊式的封建官營工業也已有不同,它已不是手工業生產,而是近代化的大機器生產,還僱傭了一些以出賣勞動力謀生的勞動者,即中國早期的工業無產階級。所以,雖然這些軍事工業沒有擺脫傳統封建官營生產的舊質態,卻已不純粹是昔日封建工業的簡單翻版。從它們使用大機器生產和利用僱傭勞動,已體現出近代中國生產方式的緩慢變遷。洋務派籌辦軍事工業的進程中,由於耗費巨大,有虧無盈,日益感到經費不濟;而清政府鑒於財政枯竭,雖然「百方羅掘,仍不足用」。洋務派為了改變經費拮据的狀況,羨慕西方國家「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強」的途徑,於是便提出「寓強於富」的口號。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將籌辦洋務的目標,由「自強」兼及「求富」,開始採用「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著手籌辦民用性廠礦企業,企圖通過「求富」,達到「興商務,浚餉源,圖自強」,以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到中法戰爭前夕,洋務派共建成近20個上述企業,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個: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漠河金礦、唐山-胥各庄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等。這些企業也都採用了新式機器進行生產。(圖表: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圖片展示:1.輪船招商局上海總辦事處;2.上海機器織布局;3.開平礦務局;4.1880年清政府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鐵路通車儀式)創辦的民用企業,大都採取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的形式。「官督商辦」,就是由商人出錢作資本,由官方派人管理企業。開辦之初,往往有一筆官款作本,但須分年取利抵還。照洋務派的說法,叫做「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弊」,而「所有盈虧,全歸商認,與官無涉」。「官商合辦」名義上是官與商共同出資、管理和共負盈虧,實際仍由洋務派(即官方)控制。當然這些企業在經營管理等方面,也還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它們都由洋務官僚倡辦和操縱,經營管理大權都被洋務派所委派的代表,以總辦、會辦、幫辦或提調名義把持,產品又往往服從於清政府的調配,首先滿足官方或軍事工業的需要,從而使它們很難積累資金,進行擴大再生產。儘管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原意,並非為了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而且這類企業經營不善,管理腐敗,難敵外資。但是,這些企業終究意味著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現新興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招集商股作為資本,購買新式機器,僱傭工人進廠生產,產品主要作為商品銷售於市場,以牟取利潤。因而,這些民用企業,與軍事工業不同,已是道地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洋務派通過創辦民用企業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技術,利用部分私人資本生產產品,這對中國民族資本的產生,也起了開風氣的作用。(二)建立新式海陸軍1874年發生了日本侵略台灣事件。明治維新後不過才六七年的日本,居然也派出兩艘鐵甲艦,耀武揚威地欺侮中國。清政府同日本簽訂《台事專約》,屈辱地了結了這次中日交涉。事後,洋務派把中國缺乏鐵甲艦,作為對日本「委曲求全」的託詞。為此,他們提出「購辦鐵甲船以為自強根本」的主張,清政府便下決心撥巨款,向西歐定購鐵甲船,創辦新式海軍。1875年6月,由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倡議,經總理衙門批准,調撥粵海關、江海關等稅銀和江浙等省厘金,每年四百萬兩,分別解往南洋、北洋,作為籌辦海軍軍費,準備在十年內,建成南洋、北洋和粵洋三支海軍。後來,為了集中使用經費,規定這四百萬兩先滿足北洋需要,以後再解往南洋。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到1884年中法戰爭前,清政府已建立起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三支海軍。南洋水師有軍艦17艘,北洋水師15艘,福建水師11艘。南洋水師掌握在湘系手中,北洋水師是李鴻章淮系的私產,福建水師則掌握在閩浙總督和福建船政大臣手中。三者各歸節制,互不統轄,派系畛域極深。這些海軍平時不重訓練,大量時間耗費於運輸物資和迎送官員的繁雜事務上,內部組織鬆懈,武器又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型號。這種種弊端,在中法戰爭時就暴露出來。中法一戰,福建水師覆沒,南洋水師也大受損失,只有北洋水帥得以保全。1885年10月,海軍衙門正式設立,實際主持的是李鴻章。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建立。此後,海軍軍費基本被用作修建頤和園。為了統一管理海軍,1885年10月,海軍衙門正式設立,由醇親王奕譞(光緒皇帝的生父)為總理海軍大臣,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會辦,曾紀澤「幫同辦理」,實際主持的是李鴻章。此後,海軍衙門在李鴻章主持下,花了數以千萬兩計的巨款,採購外國軍艦、大炮,建設旅順、威海衛軍港,聘請外國教官訓練官兵。經過幾年經營,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建立,擁有軍艦22艘,其中17艘購自外國,5艘自製。李鴻章聘英國人琅威理(W. M. Lang)等為海軍教習,掌握操演大權。不久,旅順、威海衛和大連軍港及相應的船塢、炮台,亦先後完工,北洋海軍全部建成,位列世界第8位,號稱東亞最強大的艦隊。自此以後,北洋海軍不再添購軍艦,每年四百萬兩軍費,大部分被慈禧太后挪用為興修頤和園的工程費。(圖片展示:1.當年的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艦隊;2.福建水師的旗艦「揚武」號;3.劉公島上北洋水師提督府;4.海軍衙門制訂的《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表面的龐大聲勢,使李鴻章頗為陶醉,他在1891年一次檢閱北洋海軍後上疏清廷吹噓,稱:「北洋兵艦合計二十餘艘,海軍一支規模略具」,「目前限於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1894年4月,在又一次檢閱後,他更大言不慚地說:「此後京師東面臨海,北至遼瀋,南至青齊,二千餘裡間,一氣聯絡,形勢完固」。就在李鴻章洋洋自得之際,東鄰日本正在心懷叵測地拚命擴張已有海陸軍實力,其海軍艦隊的戰略目標便是北洋艦隊。終於在1894年策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從而宣告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完全破產。(圖片展示:1.1894年黃海戰役;2.鄧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畫像)(三)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興辦近代工業、訓練新軍,要有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為此,洋務派創辦了新式學堂。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間,創辦新式學堂30多所,主要有三種:一為翻譯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主要培養翻譯人才;一為工藝學堂,培養電報、鐵路、礦務、西醫等專門人才;一為軍事學堂,如船政學堂等。在創辦新式學堂的同時,還先後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費赴歐留學生200多人。洋務運動的發展,本身會呼喚人材。機器、大炮、輪船、電報。因此,出現了一批專攻軍事和工藝的專門學堂。其中江南製造局附設機械學校(1865年)、福州船政局附設船政學堂(1866年)、天津電報學堂(1879年)、天津水師學堂(1880年)、上海電報學堂(1882年)、天津武備學堂(1886年)、廣東水師學堂(1887年)、天津軍工學堂(1893年)尤為知名。這些地方研討的是「藝事」。在「重理義、輕藝事」的傳統觀念之下,讀書人從來不以技藝為正業,但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藝事漸為人重。在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自然還比不上科舉制度的尊榮,但它們的存在又會動搖和瓦解科舉制度。因此風氣稍開之後,又出現了以西學為主的自強學堂,甚至舊式書院也開設了一部分西學課程,古老的書院制度以其順乎潮流的變化表現了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變化。而這一切,又推進了出版、印刷事業的發展。(圖片展示:1.1862年總理衙門設立的京師同文館;2.徐建寅、 華衡芳、 徐壽在上海廣方言館;3.廈門同文館外景;4.1870年派遣的中國首批留美學生合影;5.詹天佑、嚴復等人的肖像)從某種意義上說,洋務運動汲取來的西方知識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衝擊,比十次舊式農民戰爭更大。在這個過程中雖沒有激昂的吶喊呼叫,但新的觀念卻藉助於具體的事物和實例改變著人們世代沿襲的成見和信念。這一點,洋務的倡導者是始料不及的。二、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25分鐘)先請同學討論:有「中國早期現代化」之稱的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發展有何貢獻?洋務運動為什麼會失敗?每個問題請2-5個同學闡述自己的觀點。(10分鐘)1.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7分鐘)第一,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最早啟動,實現了中國從手工業製造轉入機器生產的起步,使中國邁出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第一步,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從此真正開始。美國比較現代化學者布萊克指出,在人類歷史中,有三次偉大的革命性轉變,第一次革命性轉變發生在100萬年前,原始生命經過億萬年的進化以後,出現了人類;第二次革命性轉變是人類從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社會;而第三次革命性轉變則是近幾個世紀正在經歷中的事,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國家從農業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漸過渡到工業文明。社會學者、歷史學者一般把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轉變理解為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洋務運動就成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起點。第二,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化思想,成為其理論綱領,動搖了「禮義至上」的傳統倫理價值觀的絕對、唯一的權威地位。這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的一大進步,使中國人邁出了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的腳步。第三,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人現代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推動了中國人與現代社會的接軌。洋務派高舉「中體西用」的旗幟,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力圖「借法自強」,這是現代民族主義在這一歷史階段的表現形式。在洋務派「借法自強」的口號里,包含著保衛民族利益、爭取社會進步的核心。洋務運動帶來了現代生產力和大工業生產方式,從而刺激和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生。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生髮展,中國社會進一步出現了各種體現民族主義的思想和主張。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人現代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推動了中國人與現代社會的接軌。第四,洋務運動為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管理經驗和人才儲備,對此後長時期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起著重要作用,不僅包括了現代生產力和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引進,同時也催促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中國大地上的生長,這是鴉片戰爭以後半個世紀中中國湧現的新生事物。在洋務運動中鍛煉和培養出來的科技人才、技術工人,為稍後現代民族資本的發生準備了一定的條件。2.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8分鐘)洋務運動是中國第一次現代化的嘗試。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30年間,當時的西方各國內部發生著巨大的社會變革,各國之間的矛盾正在逐步加深,已經攫取到巨大利益的西方世界暫時無暇顧及大清國的內部事務,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寶貴的喘息之機,這是洋務運動進行的外部環境。面對難得的機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首要目標是「強兵」,為此興辦了江南製造局等新式軍工企業,建起了新式學堂以培養人才,設立了同文館或譯書局、組織翻譯西書以傳播西學,修建了鐵路,開設了礦山……然而,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卻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一結果呢?清朝自身諸多缺陷造成的。(1)在財政方面,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的半個世紀中,清廷與各列強共簽訂了172個不平等條約,不僅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而且許多條約涉及到數額巨大的賠款,導致用於興辦近代軍工企業財政經費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洋務運動的進行。(2)在人才儲備方面,清廷奉行科舉制,造就了一支龐大的儒士後備軍,據估計人數在150萬人左右,占當時總人口的3.5%;但總體的人口素質卻十分低下,如以粗通筆墨為標準,當時的識字率可達到30%,若以能夠記賬、寫信作文寫詩為標準,識字率則僅占男性人口的5-10%。西學人才嚴重匱乏,且得不到重視,人人以科舉正途入仕為榮,是當時社會的普遍風氣。(圖片展示:1.京城裡進行科舉考試的貢院,以前學子們最嚮往又最恐懼的地方;2.貢院號舍模型圖;3.考生正在單個考棚里作八股文)(3)在思想意識方面,以天朝大國自居、鄙視西學仍然佔據著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洋務運動阻力重重。(圖片展示:1.《走向共和》劇照:張之洞大興西學;2.山東曲阜的孔府、孔林和孔廟;3.慈禧;4.八旗官學管學大臣保守派徐桐)。(4)傳統官僚政治制度嚴重製約了洋務運動的進行。在這樣一個傳統政治體制中的洋務派人士,也難逃傳統官僚政治所固有的一切弊端,也是導致洋務運動流產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第三節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1學時)一、戊戌維新運動——維新派倡導救亡和變法的活動(25分鐘)先請學生觀看電視片:《百年中國》之「風雨世紀初」(2)——黑暗的政局(片段),使學生在影片中找到當年的沉重之感,為下面的講述做好鋪墊(時長約8分鐘)。1. 維新運動興起的原因(2分鐘)(1)民族危機的加深。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展示圖片:1.德國在膠州灣租借地發行的郵票;2.時人所作「時局圖」)為挽救國家的命運,一批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開始走出傳統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拋棄「中學為體」的價值觀,力圖尋求西方「器物」之外的「技」。 於是,他們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要求,並形成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社會思潮。(2)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闢道路。2.康有為及其維新思想(5分鐘)康有為(1858-1927年),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出身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1879年後,康有為曾到香港、上海遊歷,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都市文明,閱讀了一些西學的書籍,逐漸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日益衰敗的專制要優越,不能再用舊時代看待「蠻夷」的眼光去衡量它們了,漸漸地產生了要求改變現狀的革新思想。(圖片展示:1.康有為故居-廣東南海市丹灶鎮蘇村;2.康有為銅像;3.康氏宗祠)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當時正值中法戰爭結束不久,外國侵略者步步進逼,邊境狼煙四起,警報頻傳。痛感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康有為,第一次寫了五千字的上皇帝書。他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項建議,要求學習西方,實行維新,挽救危局。這次上書當然未能送交皇帝,但表明康有為已把變法的思想,變成正式的建議。這次上書,很快就在一些愛國士子中傳誦,康有為在士林中的聲名鵲起。康有為回到廣東後,決定以聚徒講學的方式,深入研究並傳播維新理論,培養立志變法的新人。1891年,他在廣州長興里創辦一所寓政治於教育的新型學館,即萬木草堂。在這裡.康有為一反舊式書院的傳統,不是要求青年士子潛心訓詁詞章,而是引導他們關心天下大事,學以致用。他既講孔學、理學、史學,又講西學,批判古文經學,提倡今文經學。在講學中,他從中國古代的典章、政治到西方的文明,列強的壓迫,民生的凋敝,無所不及;每論一學,或講一事,總是上下古今,參以歐、美事例、世界大勢,旁徵博引,比較論證。學生們除了讀中國古書,還必須讀介紹西學的著作;不但要研究經,史學問,還要學習聲、光、電、化一類自然科學。康有為的講學,不僅以淵博的知識和系統的分析吸引學生,而且更以對祖國前途的無限憂慮扣擊青年的心弦。萬木草堂開始時有20多名學生,1894年增加到100多人。從1891到1898年,萬木草堂學生連同康有為在桂林講學的學生,以及從上海、北京來拜門的學生,一共約有千人之多。陳千秋和後來成為康有為得力助手的梁啟超、麥孟華、徐勤、歐榘甲等人,就是萬木草堂學生中的佼佼者。在這幾年中,康有為一邊教書培養人才,一邊研究變論,寫了不少書籍和文章,著力引伸和附會孔子的學說,作為維新的理論依據。其中由梁啟超等人在萬木草堂協助完成的兩部書《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對維新運動影響最深。在《新學偽經考》中,康有為多方論證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神聖的古文經《左傳》、《周禮》、《逸禮》、《毛詩》、《易經》等書都是假貨,是西漢末年劉歆為了替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提供理論根據的所謂「新」朝之學,是謬托聖人而捏造的「偽經」,完全湮沒了孔子的「微言大義」和「托古改制」的原意。《孔子改制考》是借用孔子的名義,發揮「托古改制」的思想。康有為在書中,把周秦諸子都尊為「托古改制」的祖師,把「六經」說成是孔子托古改制的範本。他認為經典中所稱堯、舜的盛德大業,都是孔子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實行改制而假託古人的言論創作出來的;他自己的變法主張,正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在孔子的旗幟下,他附會公羊學派的「張三世」說,宣稱人類社會就是按照「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的順序演變,愈變愈進步,現在必須通過變法維新,使中國由「據亂世」向「昇平世」發展。兩書都是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進化論和改革思想。這些著作的發表,給了頑固勢力以有力的衝擊,為推行維新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圖片展示:康有為所作:《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1895年4月(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時康有為適在北京參加會試,即聯合各省應試舉人,討論上書請願。會後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三項建議,並詳論富國、養民、教民等變法圖強的具體措施。萬言書徵集到1300餘名舉人的簽名,呈遞都察院。都察院拒絕代呈,但「萬言書」已廣為流傳。此即所謂公車上書,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很大。康有為又連續上書光緒帝,反覆陳述變法主張。光緒帝閱後頗為讚許。於是,維新派開始取得皇帝的支持。(圖片展示: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康有為的維新活動,一開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論權威和皇帝的政治權威,固然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但在當時仍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鬥爭策略。3. 維新派的宣傳(1分鐘)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了下列行動宣傳維新主張,即:(一)向皇帝上書。如康有為曾先後7次向光緒皇帝上書,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共同發起的「公車上書」。(二)著書立說。如康有為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寫了《變法通議》,譚嗣同寫了《仁學》,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等。(三)介紹外國變法的經驗教訓。如康有為向光緒皇帝進呈了《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波蘭分滅記》等書。(四)辦學會。著名的有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等。(五)設學堂。重要的有康有為主持的廣州萬木草堂、梁啟超主持的長沙時務學堂等。(六)辦報紙。影響最大的有梁啟超任主筆的上海《時務報》、嚴復主辦的天津《國聞報》以及湖南的《湘報》等。維新派以各種方式宣傳變法主張,製造維新輿論,培養變法骨幹,組織革新力量,而重點則放在爭取光緒皇帝及其周圍的帝黨官員的支持上,希望通過他們自上而下地實行變法主張。 (圖片展示:戊戌維新期間辦的報刊)4 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 (4分鐘)(1)論戰的內容當時,封建守舊派和反對改變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務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對維新思想發動攻擊,斥之為「異端邪說」,指責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敗類」。於是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論戰。論戰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第一,要不要變法。守舊派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有的人甚至主張「寧可亡國,不可變法」。洋務派官僚張之洞也在《勸學篇》一書中反覆強調封建的綱常倫理不可變。而維新派則根據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的觀點,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他們提出,「變者,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無時不變,無事不變」,「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只有維新變法,革除積弊,才能挽救中國所面臨的危亡局面,以圖求存和自強。第二,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對此,守舊派與洋務派認為,「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紀綱不行,大亂四起」。維新派則運用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批判。譚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嚴復甚至認為,國家是「民之公產」,王侯將相不過是「通國之公僕隸」,而專制帝王則是「竊國者耳」。君是由民共舉出來的,民既可以「共舉君」,也可以「共廢君」。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合理性,為實行政治制度變革提供了理論根據。不過與此同時,他們又認為這種變革只能一步步來,「欲興民權,宜先興紳權」,即首先要為正在向資產階級轉化的新紳士爭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憲制度才是當時中國理想的政治方案,「興民權」、「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才是「治國之大經」。第三,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守舊派反對西學,稱之為「奇技淫巧」。洋務派認為西方的軍事和技術可以學習,但封建的政治制度、科舉八股,尤其三綱五常絕對不能觸動。而維新派則痛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者「牢籠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國必須廢八股、改科舉,辦學堂、興西學。嚴復大聲疾呼:「民智者,富強之源」,「欲開民智非講西學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強之謀亦在此」。針對洋務派「中體西用」的口號,維新派一針見血地駁斥道:「牛體安能馬用」?即體用是不可分的,中學有中學的「體」、「用」,西學有西學的「體」、「用」,把中學之「體」和西學之「用」湊在一起,就如同要讓「牛體」產生「馬用」一樣荒謬。(圖片展示:漫畫:「康有為在總理衙門駁斥頑固派」;圖表: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的內容)(2)歷史評價維新派與守舊派的這場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論戰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進一步開闊了新型知識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們長期受到束縛的思想。通過論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傳播,維新變法政治運動的帷幕隨之拉開。5. 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5分鐘)(1)百日維新的含義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俄國強租旅大,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日深。康有為趕赴北京,向光緒帝上書痛言瓜分豆剖的危險局勢,提出采法俄、日以定國是、大集群才而謀變政、聽任疆臣各自變法的上、中、下三策,供皇帝採擇;並建議將國事付國會議行,頒行憲法。由於民族危機越來越嚴重,富有愛國心、想要有所作為但又無實權的年輕的光緒皇帝也希望通過變法維新,來救亡圖存,並從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手中奪取統治大權。1898年6月11日,他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宣布開始變法,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展示圖片: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在一起的照片;光緒帝召見康有為的畫作)(2)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0多天里,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布了幾十道新政詔令,這些詔令涵蓋了經濟、軍事、文教、政治等各個方面。其主要內容:在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機構,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等閑散重疊機構,撤銷湖北、廣東、雲南三省「督撫同城」的巡撫;裁汰冗員,澄清吏治,提倡廉政;鼓勵創辦報紙,提倡向皇帝上書言事;准許旗人自謀生計,取消他們享有國家供養的特權。在經濟方面: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和交通採礦業,中央設立農工商總局與鐵路礦務總局,各省設立商務局;提倡開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注重農業發展,提倡西法墾殖,建立新式農場;廣辦郵政,修築鐵路;在上海、漢口等大城市開辦商學、商報,設立商會等各類組織;改革財政,編製國家預決算。在軍事方面:裁減舊式綠營兵,改練新式陸軍;採用西洋兵制,練洋操,習洋槍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提倡西學,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獎勵新著,獎勵創辦報刊,准許自由組織學會。(圖片展示:1.京師大學堂舊址;2.京師大學堂門額;3.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滿漢文)4.1903年京師大學堂重要教職員合影;5.京師大學堂的洋教習)二、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20分鐘)先請學生討論:1.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2.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請2-3名同學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8分鐘)1. 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5分鐘)第一,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維新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要求通過變法,發展資本主義,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康有為不厭其詳地說明只有變法才能禦侮圖存。光緒皇帝贊同變法,也主要是因為面臨列強侵逼的巨大壓力,感到不變法自強,中國就沒有任何出路。維新派的政治實踐和思想理論,不僅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第二,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維新派突破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張改革君主專制制度。他們鼓吹民權並提出開議院的主張,也就是要用君主立憲製取代君主專制制度。戊戌維新運動雖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其頒布的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經濟等領域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封建制度。 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第三,戊戌維新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在維新運動期間,維新派大力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社會進化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從而把頑固的封建主義思想壁壘打破了一個缺口,有利於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有利於人們的思想解放。在維新派的推動下,「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史學革命」等相繼而起,形成了廣泛的文化革新運動。以維新運動為起點,資產階級新文化開始打破封建文化獨佔文化陣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維新派主張採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興辦新式學堂,這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京師大學堂的創設,更成為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發端。第四,維新派在改革社會風習方面也提出了許多新的主張,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張革除吸食鴉片及婦女纏足等惡俗陋習,提出「剪辮易服」的主張,倡導講文明、重衛生、反跪拜等。其移風易俗、開啟社會新風的效用不可低估。2.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7分鐘)從理論上講,戊戌變法無疑比洋務運動先進得多,屬於高層次的近代化活動。但其生命力為何遠遜於洋務運動呢?維新運動缺乏階級基礎。當時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還沒有形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級,其人數要比其代表——維新派人數少得多。這使維新運動未能獲得深厚的階級基礎,運動來得快,消逝得也快。雖然1895—1898年中國出現了投資設廠的熱潮,但總的說來民族資本發展仍很有限。據統計,從1872年到1898年,我國共開設資本在萬元以上的企業僅152家,並且絕大部分企業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下。而且這些投資者多出身於買辦、政府官僚,其經營活動帶有一定的嘗試性,一般都尚未捨棄原有的剝削和經營手段。維新思想理論上的不成熟。由於中國資本主義的弱小,維新派實際上是由向資產階級轉化的知識分子和部分傾向改革的官僚組成。他們的思想理論還不能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表現在形式上陳舊、學術上武斷、方法上激進。其變法理論主要來自於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煩瑣考據的方法把維護封建制度的經學論證成「偽經」,後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為維新變法的護符,並把今文經學的「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結合起來,說明歷史的進化。這些思想在當時無疑具有進步性。但是,陳舊、煩瑣的形式不利於年輕人接受,學術上的武斷、錯誤,導致人們不會傾心相從,並給守舊派以反對、禁止的理由。不僅如此,維新派對整個社會都進行了批判。指責「官」是「瞽聾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耋頤,猶戀棧豆」;「吏」是「充犬馬之役,則耀於鄉閭,假狐虎之威,乃轢其同族」;「將」是「飲酒看花,距前敵百里之遙,望風棄甲」;「兵」是「老弱羸病,苟且充額,力不能勝匹雛」;「士」是「一書不讀,一物不知」;「商」是「不講製造,不務轉運,攘竊於室內,授利於漁人」;「民」是「纏足陋習,倡優之容,天刑之慘,習之若性」。這簡直是向整個社會宣戰,該文刊出後「閱者人人驚駭」。對這種過激的宣傳,許多人給過規勸,如帝黨人物沈曾植勸康有為言論應「啟之以中和」,還勸其他維新派人士「不必作此無謂之譏評,於西邊一切犯忌之事,尤望檢點,勿以牛毛細故,致令依違不定之新政,自我而掃除凈盡」。洋務人物張之洞也勸其放棄孔子改制理論,停止使用孔子紀年。但這些規勸卻招來了維新派的反感,於是維新派與洋務派分裂了。維新派組織上不成熟,康有為書生氣太重,缺乏政治素養,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在政治經驗這一點上維新派遠遜於洋務派,除了宣傳外,其他工作做得很少,一旦厄運臨頭,便束手無策。當時社會輿論對維新派很輕視。北京強學會內而依援翁同龢,外而拉攏張之洞,此外還活動過李鴻藻、王文韶、劉坤一、宋慶、聶士成、袁世凱等人。這些官僚動機各異,互相援引,從中壟斷、控制,加大了組織上的複雜性。領導這樣一場全面、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有一個堅強的組織,還需要領導者具有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和實際活動能力。而康有為很快就把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拒之門外。在政治經驗這一點上維新派遠遜於洋務派。他們為了壯大聲勢引來了各種勢力集團的人物,但又難以控制,最後只能用「劃清界限」來保持組織純潔。而這樣做,實質上又孤立了自己。除了宣傳外,其他工作做得很少。一旦厄運臨頭,便束手無策。吳汝綸曾致函李鴻章:「都下近多新政,初疑吾師與謀,及見所擬章程,則皆少年無閱歷者所為。」可見當時社會輿論對維新派的輕視。弱小的維新派得不到同盟者和群眾支持。維新運動興起之時,中國還沒有面向大眾的、與資本主義經濟相適應的教育事業,也基本上沒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維新運動便局限於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的狹小圈子裡,改革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支持。相反,反對改革的言行在當時有著很深厚的社會基礎。刊於光緒初年、曾深遠地影響了幾代知識分子的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根本沒有提及西學。人民的思想還停留在封建時代,更何況維新派的改革與他們的利益也沒有直接關係。這樣,維新運動便局限於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的狹小圈子裡,改革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支持。相反,反對改革的言行在當時有著很深厚的社會基礎。所以,封疆大吏敢於對新政上諭,或借詞推託,或粉飾應付,或置若罔聞。雖然甲午戰後統治者也不同程度地認識到改革的迫切,但他們還不能接受康有為的變法的主張。即使光緒帝、翁同龢與維新派也不是沒有分歧的。況且帝黨在清廷中央基礎脆弱,不堪一擊。在這種情況下,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洋務官僚眼見對維新派勸告無效後,便疏遠了他們。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維新人士很快就成了帝黨、後黨權力鬥爭的犧牲品。所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幾介書生不可能利用當時的時勢,穩妥地推進變法,相反,他們急躁冒進接連發布變法措施,似乎是想在一個晚上就把中國幾千年來的弊病除去,就象是睡一覺醒來,中國就已進入太平盛世了一樣。如此不顧主觀、客觀條件的變法,能成功嗎?維新派愛國的赤誠、救國的迫切無疑為後人所敬仰,但其失敗卻使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再次受挫,中國又失去了一次現代化的機遇。教學總結:本章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的資料和知識點很多,學生難以把握。但是通過這種突出重點,理出線索,再輔以聲像資料和圖片資料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本章內容。本章教學力求立體化再現史實,突出邏輯性、思想性和規律性的東西,以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促使他們積極與老師互動,解決他們對若干環節的陌生-求解-深入探索的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總之,通過以上授課,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具體表現:學生能夠主動參加討論,專註度有所提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就是在互動探討的過程中,似乎深度不夠,說明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尚有差距。擬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工作做在前邊,即適當地提前將思考題布置給學生,並指導其如何查閱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在下一次上課時,對該思考題就會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理解,也就容易使問題的討論更加深入。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心的出路
※香港的出路
※古董商的窘境和出路
※想出去玩但是發現身邊沒人一個人能和我一起去?
※王雷泉:有佛法就會有辦法 有思路才有出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