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任之堂熬藥學醫一年(王蔣)

2011年歲末,習慣性地上網,看油麻菜的博客有沒有更新,居然看到一篇介紹十堰任之堂主人的博客。一口氣讀完了文章,意猶未盡,雙手號脈,不要挂號費,武當山腳下……不知道為什麼,心中居然有股難以言喻的衝動,總想去看看。

接著,又上百度看了老師的博客,以及老師的前兩本書,於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去十堰走一趟。一方面是想看看病,調理調理身體,另一方面則想出去散散心透透氣,如果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留在那裡學醫。

想不到一個微小的念頭,居然在後來如願以償……

雖然我已經畢業了三年,也在湖北武漢讀過書,但由於專業不是中醫,對中醫界內的事情卻知之甚少。自從零八年開始看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我就對中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零九年時,把便去廣州中醫藥大學考非醫攻博,結果因為差了幾分而失利。這三年以來,卻一直在從事著與中醫毫無關係的商業,但是心中始終沒有放下中醫。

人在江湖,心在醫途。

每周我都必看梁冬的國醫堂節目,用以解心中的中醫之渴。不知道多少次都夢想遇到一個好中醫,拜他為師,跟他學習,希望能走上中醫之路。

聽人說,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時,之前最好要慎重地發一個願。為此,我還特意地跑去花鳥市場,買了鳥放生,並發願要學好中醫。於是,我就決定趁年底休假,去一趟湖北。

一切都是那麼順利,火車站下車,轉公交車幾個站,就到鹽業公司下車,在吃早餐的地方,二堰橋邊,一打聽任之堂大藥房的具體位置,老闆信手一指隔壁說,這就是嘛。哈哈,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在門外一看,它是那麼地不起眼,那麼地普通,打從前面走過去,都很容易忽視,但是這裡卻因為他的主人而變得與眾不同。它就像未鑿開的璞玉,又像一個不起眼的匣子裡面裝著傳世瑰寶。普通的裝飾,裡面卻深藏著仁之心。

這就是——任之堂!

後來,聽老師說,中醫和西醫不同之處,中醫看重的是和尚,西醫看重的是廟。中醫要以畢生提高自己醫德醫術為關鍵,至於診所藥房嘛,沒有必要搞得太富麗堂皇。搞得太好了,反而會拉開與普通老百姓的距離。這就是任之堂走的中醫路線,走的是簡驗便廉的平民老百姓路線。

於是我在車廂賓館安頓好後,便進到任之堂大藥房了。我現在仍然記得那天的情景。我是那天的第二個病號,前面是個捂著腮幫子的小夥子,他問老師這個病能不能很快治好?疼得他很心煩。

老師看了看小夥子的腮幫子說,你這個腮腺炎嘛,當然可以治了。

小夥子說,西醫快,還是中醫快?

老師笑著說,中醫不比誰治得快,看的是能不能治好,能不能治本。你這個病去打吊瓶,可能也得四五天一周,還未必能完全弄好。如果用純中藥,三天應該可以搞好。

小夥子還在那裡,猶豫不決,打不定注意,又在想中藥太苦難不難喝。老師見他猶豫不決,而後面又有不少病號在等著,便說,不用喝中藥也有辦法可以搞好,你回家去,用仙人掌搗爛的汁液敷在那裡,應該也管用。

後來,我才知道仙人掌是治療腮腺炎很好的外用方,它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仙人掌長滿了刺,中藥歌訣叫:「葉邊有刺皆消腫。」這小夥子腮幫子又腫又痛又紅,典型就是一個濕熱證。一味仙人掌一般都有效。

然後老師就把我招呼過去,幫我號脈,老師幾乎不問我什麼,我也不善於交流言談。老師只是問我從哪裡來,有什麼可以幫得上的?

我一一做了簡短的回答,我來自溫州,過來主要是想調理身體,想讓自己身子長胖一點。

長胖是我以及我家人一直的心愿,因為我是在長得太瘦了。俗話說,一肥遮百丑。對於我來說,太需要這句話了。

老師說,你的陽氣都郁在中下焦,升不起來。所以有兩個表現,一個就是頸椎不太利索,腦袋不夠精神,另外一個就是下面腿丫子容易潮濕,你這個長不胖關鍵是脾胃受納健運功能不太好。人長不長胖,一要看心寬不寬,一要看脾胃功能好不好,心寬胃好,即便是吃白米大飯也能長得胖乎乎。心氣浮躁,即便是吃大魚大肉,也長不強壯。

後來在任之堂我也學習了相關心性的文章,如《弟子規》《小兒語》,發現《小兒語》中有一句話叫:「一切言動,都要安詳。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我才猛然捏了一把冷汗,就我這個浮躁的性子,如果沒能及時剎車改過來的話,一輩子的命運可想而知。

這是一位真正憑著我的脈,準確說出病症的中醫。我平時確實心急性躁,說的話也少,更不善於交流。跟表哥合夥做生意,也只是負責財務會計方面的事,跑業務,拿單子,一般都是表哥做的。

我當時心裡實在太開心了,覺得老師不單說到我身體,還說到我的心結。我心中暗喜,來對地方了,找對人了。但我當時又不好意思一見面就說想要留下來學習,這可能也是我的性格吧。正如老師所說的,我的陽氣都郁在裡面。有時候總覺得要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都很困難,都要費很大的勁。我還在猶豫怎麼開口,而老師已經開好了處方,叫我下午來取葯。

接著老師又看了幾個病人,我一直都在藥房沒走,看著這一切似乎很熟悉,但又很陌生。周哥像上緊了的發條一樣,自己抓藥,自己生爐子熬藥,自己封杯子,堪稱多面能手。藥房雖然很小,但事還真不少。而這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

屋內的裝修也相當簡樸,但很明亮,幾幅字畫,竹席窗帘,牆壁上還掛有一些中藥照片甚至還有些藥罐子標本。旁邊還有一個小書架,放有一些國學傳統經典,如《菜根譚》《增廣賢文》《論語》《道德經》等。這些都可以看出老師是在用心地經營藥房,不單在經營中藥,也在經營中醫的文化與精神。而我一個人在離家千里外,坐在這藥房里,卻覺得有種舒坦之感。

我去一個新城市,就有逛當地博物館的習慣,這樣可以很快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歷史背景,大概叫入鄉知俗吧,於是我就去十堰博物館玩了大半天。下午回藥房拿葯,老師不在,於是就會旅館好好地休息睡一覺。第二天下午,也就是二月一號,我又去了藥方,只有周哥在封葯。我便問,藥房有招人嗎?周哥說,有啊。我一聽心中一樂,想到可能有戲吧。緊接著,我又問,這要有什麼要求嗎?周哥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說,你以前在藥房做過嗎?我說,沒有。周哥又說,那還是等余大夫來了,你跟他說吧。

正說著,老師就和鄭姐回來了。我和老師說明了來意,老師爽快地說,試試吧,可以先經過三個月的試用期看看。就這樣,我迅速地就融入了任之堂的內部,成了任之堂的一員。開始了我在任之堂的學醫之旅。也開啟了我的人生新篇章。

之後,又陸陸續續認識了廣東的東梅、創濤、培傑、阿發,浙江的呂永峰,北京的宏姐、江姐、吉鈴、吉敏,還有山西楊晶,揚州的蔡婧,中山的小鍾姐、亮哥,以及海南的陳墨,山東的寶松、向輝、文軍,長春的鄒橋,武漢的薛貝,四川讀書的朋靜、澤偉、楊鑫他們,馬來西亞的明冠……

這裡有太多太多愛好中醫,喜歡中醫的人,他們來任之堂學習到東西,也給任之堂帶來更多的歡聲笑語,天南地北的人,因為共同的理想和愛好,可以齊聚一堂,分享歡樂,解決困惑。我想這應該是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愿與使命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間就像流水一般,轉眼間我已經在任之堂學習了一年,在這一年中,我不僅長了知識,還長了心性。老師說,知識跟心性要同時增長,才叫做雙豐收,叫做智慧。在知識方面,我按照老師學醫的次第,讀了一系列中醫入門的書籍,如背誦《藥性賦》,中藥學教材,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裡面的中藥篇,還有選擇地背《神農本草經》中重要的常用藥物。

通過這一年的學習與熏陶,我對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有了很大的了解,跟剛開始來時,茫然無所知,相差太大了。

一年的學習,天天如此,如同春日禾苗,日不見其增,月則有所長。當老師問起一些中藥性味來時,我能夠反應對答出來,那種心中的驚喜,多少充滿了一些成就感。

老師常對我說,學中醫最重視打地基,如同蓋房子,蓋得好不好,就看你剛開始的設計規劃圖。你如果只想蓋成茅房,可能就在地上打幾個洞就可以。可如果你想把你的中醫大樓蓋得又高大又穩固有耐久,那你的地基就要打得夯實深厚堅固。因為旁開一寸,更上一層。而你現在背藥性記湯頭就是在打地基。

打地基千萬不要等閑視之,更不能厭熟,背了一次以為會了而不去看,這就叫淺嘗輒止,學的只是表面的知識,很難學到深層次的功夫。你學一遍就記得的那只是知識,而你通過誦讀百遍千遍至脫口而出,深入骨髓,刻骨銘心,這就叫功夫。就像學武入門考驗的是你的扎馬功夫,而不是你的扎馬知識。懂得多不練也是空。中醫這功夫學進去,是可以用一輩子的。所以入門看似很基礎的常識,最終往往成為你突破飛躍的瓶頸。

在這一年的抓藥熬藥中,也學到很多常規的藥物知識。龍骨、牡蠣、代赭石、乾薑,這些藥物,打成細粉,效果好。沒有打成粉,就不能充分地發揮葯勁。質重的藥物下沉,如金果欖、三七,質輕的藥物上浮,如玫瑰花、浮小麥、通草。

老師經常叫我們不單要學知識,還要開啟自身的悟性。

比如浮小麥,葯書上說它「止汗養心,配大棗尤良」。老師叫我們去觀察浮小麥,去參悟它的道。

浮小麥就是發育不完全,沒有脈心的小麥。你把它放到水中,它就浮於水上,故名浮小麥。那它為什麼能止汗養心呢?

一方面可能跟它未能完全發育有關。剩下一個癟了的麥殼子,沒有麥心了,它生髮之力就像被抽空一樣。萬物都有個平衡力在那裡,抽空了升發之力,剩下就是收斂之力。所以它呈一個斂的勢。

另一方面它浮在表面,對於到人體它走的就是肺衛之表。麥殼子就是麥的皮膚,人體肺主皮毛,從這裡看,它也善於走皮表斂汗。

為何又說它能養心,我覺得斂汗是因,養心是果,汗為心之液,把汗給收斂主,它就等於是滋養了心,因為減少了心的消耗。當然這種汗出應該是屬於心虛氣短的汗出,這樣就不會斂邪氣了。

那為何浮小麥又常配大棗呢?浮小麥斂汗止汗是標,但它不能迅速補充流失的津液,而大棗能直接補氣養血安神,達到治本的效果。所以這兩味葯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談到大棗,熬藥的時候一定要把每個大棗都掰開來,你會發現大棗裡面的肉雖然經過太陽的暴晒,但還仍然滋潤柔軟,不像其他的葯,一曬就很乾燥硬梆梆的。從這點就可以觀察到大棗很能滋養人體氣血,它色偏紅,所以以養血為主,心又主血脈,養了血就等於養了心,養了心就等於安了神。

從這裡看來,我們就可以想到甘麥大棗湯,就三味如此平凡的葯,居然可以治療那麼複雜的婦人臟燥綜合症。張仲景就用甘草、小麥、大棗,僅三味葯而已。如果是臟燥汗多止不住的,屬於心氣外泄,我們就會用浮小麥來代替小麥。

《金匱要略》曰:「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這三味葯想一下,很完美,有浮小麥固住外面,把浮躁之氣收斂收斂,大棗養住心血,把血脈滋養滋養,甘草補中益氣,又能健脾培土,土為萬物生長之根本,脾胃是五臟六腑氣血生化之源。就這三味葯,甘草把生化的來源管到了,大棗把血氣之本養到了,浮小麥把消耗的氣路也照顧到了。這就是中醫美妙的藥方組合。現在常用此方於心煩失眠、神經衰弱,還有婦人更年期綜合症、小孩夜啼中,屬於脈弦細,血氣不和的。

大棗我們每天都會用到,而且大量地用。老師常對我們說,凡用藥很頻繁的,都要仔細研究。下面要看各家學說,上面要追到《神農本草經》上去,研究得越透,你就會發現每味葯都很神奇。

上次薛貝推薦我看一本入門的草藥書籍,叫做《活學活用本草經》,這本書太好了,既有張錫純單味中藥的治病記,又有中藥學教材的基礎注釋,配上《神農本草經》的原文,太適合我剛開始學本草了。

裡面提到大棗是《神農本草經》的上品,說它「和百葯」。這三個字我體會很深,最出名的桂枝湯有大棗,「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凡心脈不足者,皆可用之。還有教材上說,仙鶴草配大棗各三十克,是很好的強壯補虛葯對。對於脫力勞傷,或自汗盜汗,這組葯對都有用。

我想仙鶴草也是收斂的,它跟浮小麥配大棗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松節配大棗,松節三十克,大棗七枚,對於平時氣虛失眠,容易感冒,身體肢節又有痹痛的人來說,這個小葯對就能解決問題,也是一個強壯的葯對子,有點相當於玉屏風散的滋味。

上次浙江的亮哥送了一套《讀經典學中藥》的書,也是入門學葯的好書,而且都是經典的葯哦。我們再看裡面有關大棗的說法。原來古人就把大棗稱為益壽良藥,在長沙漢墓出土的銅鏡上,居然刻有這樣的銘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用棗。」可見古代大棗被視為道家修鍊非常喜歡食用的果物。《素問》上也說,「棗為脾之果。」脾虛的病人,宜食棗,既治病又養生。

《經方中藥研究集成》中載道,大棗配黑豆治貧血,大棗配茵陳治肝炎,大棗配浮小麥治盜汗虛汗,大棗配生地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睡前服大棗數枚,更年期常服大棗粥,可以順利過度。

這些藥物組合都放映了一點,就是大棗和百葯的功能。這些內容其實書上網上都有,沒什麼秘密可言,但卻是很管用。老師說,所謂的秘方,大都是那些想投機取巧,不肯扎紮實實去打基礎的人所追求的,只要肯深入經典,深入葯海,故紙堆中儘是秘方妙方,都是有傳承的,很多還流傳了幾千年,屢用屢效的。

啰啰嗦嗦寫這麼多,就是說學好一味葯,可以把思維發得很廣,這也是老師常叫我們的,即便是上山採藥認葯,每次學會一味葯,認識一味葯,把它當成朋友來對待,跟它促膝長談,相互交心,了解深入,即便是兩三天學一味葯也值了。學葯本身就是貴精而不貴多的過程。畢竟常用的中藥就那幾百味,靈活用好,你卻能用一輩子啊,所以花個三五天,把一味藥學透學全面,是很值得的,也很必要的。

《朱良春醫集》中稱松節配大棗,就是中藥的「丙種球蛋白」。既有提高正氣抗邪之功,又有預防邪氣侵擾之力。朱老是在臨床中實證過的。還有一個小偏方是我看鄧老書中的,有用大棗、山楂,加上鬼針草,治療血脈不通,陰虛陽亢的高血壓,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茶飲方。因為治好了一些高血壓病人,而以民間小偏方的形式還登了報,被鄧老收集到他醫書中去了。

還有黃芪這味葯是小兒常用藥,《神農本草經》說:「黃芪主虛勞,小兒百病。」學過葯的人都知道黃芪是一味補氣健脾,一味固表的葯。當然它還能利水消腫,托毒排膿,為何小孩子常用它?我想小孩子就像初長芽尖的小草,根基未穩,極容易受風邪而搖擺傷風。黃芪這味葯就能夠增強固表能力,它就像一把遮風擋雨的傘。

所以老師四君子湯中常選用黃芪來代替人蔘,更符合小兒少陽體質。而且小孩子的體質一般是脾常不足,肝腸有餘。所以對於平時體質弱的小孩子,容易犯鼻炎,傷風感冒,老師就說用玉屏風散,治其本,效果很好。

我想玉屏風散也很合小兒體質,有黃芪跟白朮補它不足的脾胃。防風為風葯,善入肝,能疏泄有餘之肝氣。而且它又是風葯中的潤濟,它是春風而不是秋風,它吹的風還帶滋潤而不會剛燥傷人。可以看出玉屏風散裡面三味葯,每一味葯都是在為體質虛弱的小孩或久病的人而設的。

醫經上有這種說法,叫「陽隨陰降,陰隨陽升」。

這句話很妙,是指下雨雪的時候,陰成形往下降,會把天地的陽氣帶下來,所以下雪的時候不冷,但融雪冷,因為雪融化時,陰隨陽升,整個雪氣化的時候,它會把陰氣給帶上來。

這句話在老師用藥上有個特點,就是對應著心跟腎,心是離卦二陽夾一陰,兩個陽火,可以把陰液燃燒上來,老師用的葯是紅參、桂枝配上生地(或白芍或棗仁),這三味葯叫做心三葯。這是炙甘草湯裡面的路子,治療心慌氣短,晚上容易夢見惡鬼,或者背心涼。這三味葯就叫做陰隨陽升。生地的陰能夠被桂枝、紅參的陽給氣化了。所以心中的慌亂煩躁感,就像得到陽光雨露滋潤樣。老師常用這心三葯,取的就是把地面的水,蒸騰上去,以自身之寒來涼自身之燥的道理。

而腎則是坎卦,坎卦是二陰夾一陽,兩個陰爻,把中間的陽火封藏夾住,老師就用腎三葯,龍骨、牡蠣、附子。龍骨、牡蠣,一個在土裡一個在水裡,附子代表著一團火,龍骨、牡蠣就能把附子這團天陽之火,給降入命門中來,這個就叫做陽隨陰降。就像下雨的時候,天空中的雨水把很多陽氣都帶到地面來,所以對於腎陽虛,虛火又上炎的,出現腰酸腿軟腳怕冷,老師就常用這腎三葯,取的也是把這陽火降下去,以自身之熱暖自身之寒的道理。

在煎藥房裡,我主要的工作還是熬藥,一年以來,我熬過很多湯藥。

老師說過,不管從事任何職位都要做個有心人。一個人不管做什麼,看的不是他所做的事,而是他是否在用心。比如我熬藥的時候,熬湯藥一般先武火後文火,武火能夠迅速把葯燒開,文火能夠把藥物的藥效充分煎出來。這就像學習歷練的一個過程。武火就是熱情,文火就是耐性。

入中醫門,剛開始憑的是滿腔的熱情,到最後熬成正果憑的卻是持久的耐性。

所以咱熬的不是葯,熬的是耐性!

又比如說,熬膏的時候,需要連夜地熬,必須掌握煤球的數量與火力。火力太足,膏就容易熬壞,火力不足,中途又容易停住,熬膏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怎麼能間斷呢?特別是熬糖漿,這裡面一熬就是曠日持久,看似簡單,其中卻有不少門道。

老師說,不論做什麼事情,在你決定做的時候,就要把它做得最好,要麼你就不要去做,這是老師的人生準則。在任之堂我覺得是雙豐收的,學到醫學知識是一方面,學到做人的很多準則卻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學醫先做人,人成醫自成。

還有平時熬藥時,有取天地人不同層次的妙趣來治病,比如上焦外感病,要取其氣,像熬銀翹散,九味羌活湯等處方,一般只煎十幾分鐘或半個小時就可以。取的是藥物的天部,以藥物輕靈之氣來透表解表。體現的是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黃帝內經》宗旨。

而熬滋補的葯,比如十全大補湯,五子衍宗丸,這些藥材質地都偏重,偏滋膩,熬藥時要取的是它的地部,取它下走肝腎補益之功,所以熬藥時,要慢火久煎,把它們的補力充分熬出來。取的就是它的味。按《黃帝內經》的說法就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這類葯一般適合肝腎精血虧虛的人服用。

秋冬天的時候,熬的膏方特別多,熬膏方在收膏的時候,一般要熬到滴水成珠,最好要熬到拉膏成絲,就算大功告成。而熬膏也講究一個夏老冬嫩,這樣病人服用口感也好。所謂的老嫩,就是夏天熬稠一點,冬天熬稀一點……

而老師開膏方也會照顧很多東西,但總的原則都離不開一人一膏辨證論治。其中開膏方有三大要注意,一是照顧脾胃。不管開的膏方如何,首先第一點喝起來要可口,苦澀的葯盡量避免少放或不放,但又不能開得太甜膩,甜膩的膏方容易出現不受補的現象,畢竟滋膩礙胃,所以膏方裡面常可以看到生麥芽、玫瑰花或者陳皮這些疏達氣機,健脾和胃的葯,就是使膏方更容易消化吸收。

第二是開膏方不是說越貴重的葯越好,像五子衍宗丸,八珍湯,這些平補的葯因為平穩也容易被人消化吸收,這類的葯既經濟實惠,也有效果。所以膏方的大法還是以平補平調為主。

第三開膏方時,最後面一般要加入阿膠、鹿角膠、蜂蜜之類的,如果這些不加的話,收上來的一般是藥水,最多是糖漿,還不能稱為膏方。所以老師膏方後面總是有些膠類葯或蜂蜜……

在任之堂這一年裡,我感受到了進步,所謂「天鼎地爐,人居其中」,每個人生來就是要歷練,所以說藥房就是一個小天地,天地便是一個大藥房。我在藥房里經過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重複的倒葯加水,添煤封杯,貼標籤,這一系列流程,百遍千遍甚至萬遍地重複著,可謂是熬藥練心性,心性不練枉熬藥。

記得一個哲人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能夠心平氣靜反覆重複地做,那需要的就是一種境界。

確實,我在熬藥房也經歷過反覆的心性磨練,在剛開始藥房學習工作的幾個月里,由於自己還未能降伏急躁的個性,熬的葯又比較多,所以動不動就容易發脾氣。跟病人交代服藥的時候,也不能好聲好氣,但看到老師周師傅,還有其他來學習的同學們,不管病人再多,都能夠禮貌微笑,從沒有因為跟別人打交道而發脾氣。

在這樣的氛圍中,潛移默化,我那暴躁的性子才慢慢地調和過來。真的很感恩這種環境,沒有這種環境,不知道我才何時能回頭。在老師一次外出去道醫會,一次外出上太白山採藥,我們都有股衝動想要到武當山外面去好好遊玩一番。

而老師早就洞悉到這點,便跟我們說:心似平原放馬,易放難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們學醫才剛剛上路子,一放鬆分心後,就不知飄到哪裡去了。所以在我外出交流時,你們仍然要呆在藥房,並且有背誦方葯的任務。不僅不能松,還要更抓緊。當我們問到何時到外面遊玩去,老師拿起一根筆杆子,插到杯底去,便說,你們現在的心就像浮在水面,容易隨波逐流,當你們的心能像這筆杆子一樣,一竿子插到杯底,沉住氣,那時你們想到哪去都行,天下都可以去。當你們還沉不住氣時,哪都別去,好好獃這兒學吧。

幾次欲玩之心,都被老師收斂起來了,雖然這裡離武當山很近,但我們這一年壓根兒就沒去武當山。當我們得知老師這七年開藥房看病,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生病而停過一天藥房。我當下就感觸很大,老師的心不單沉到杯底,還沉到湖底海底去了。所以才能夠這麼專註一心,不為風吹草動而改變方向,一直都堅持著做好中醫。

《弟子規》中有句話,叫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在任之堂里,在這個2012年里,我算是常以仁為師,以仁為友,天天親近良師益友,天天親近經典古籍,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劣習在一點一點地消退,而好的心性也在一點一點地增長。有太多太多的感悟,也不是我言語所能夠描述得盡的,用一首詩表達我的感受吧:

仰止杏林師,成就在人格。

人成即醫成,是名真道德。


推薦閱讀:

時古對類,學對歌訣 , 藥學聯韻 徐平, 笠翁對韻 (
2010年藥學三基考試題庫
《零基礎學藥學》大型系列——培南類藥物(這個葯太有能耐)
藥學人員必學:緩和醫療

TAG: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