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打了百年的倭寇首領竟然都是中國人,倭寇都是
明朝海盜王直在當時是個名人,勾結日本浪人殺人放火、騷擾沿海百姓、對抗官府,無惡不作的形象成為日後人們對他固有的描述。然而,這其實是對他的誤讀。王直出生在安徽歙縣一個商人家庭,小時候的王直很聰明,在封建時代,要想有出路唯一的選擇就是讀書。但他似乎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覺得做生意比讀書更有意思,於是便跑到東南沿海一帶闖蕩。由於每天跟五行八作的人打交道,王直練就了善於察言觀色、能說會道的本領,也結交了一幫鐵哥們。他聽說在寧波販賣私鹽的生意很火,就懷揣著辛苦攢的一點積蓄到寧波加入了販私鹽的隊伍。從此,王直的人生便與走私結下了不解之緣。
嘉靖年間,在浙江一帶主要有三個走私集團:許棟集團、徐海集團、王直集團,其中最大的是佔領寧波雙嶼島的許棟集團。雙嶼島在當時被稱為「海洋天險」,由於深處海防最前線,所以從明初開始,大量居民被強行內遷,島上杳無人煙,成為走私的天堂和樞紐。為了增強實力、抵禦風險,王直率部下加入了老鄉許棟的海上武裝集團。王直入伙後,靠著精明強幹,馬上被許棟任命為整個雙嶼島的財務總監,後來又被提拔為船隊的隊長,成為集團內部舉足輕重的人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浙江新來了一位叫朱紈的巡撫。他一上任,就嚴禁商民下海,並積極整軍,在嘉靖二十七年,用武力打掉了這個走私大本營。
許棟集團的被滅,並沒有讓走私商人們偃旗息鼓,政府的圍剿反而成就了另外一個人,那就是王直。在慘烈的雙嶼島大戰中,王直沉著指揮,率領余部成功逃出了雙嶼島,被眾人推舉為新的集團領袖。逃出雙嶼島後,王直率領殘部,東渡日本,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當時的日本正值戰國時代,各地諸侯相互征伐,諸侯們為了獲得軍費,紛紛做起了走私生意,而實力最強大的王直便成為他們最好的合作夥伴。到達日本後,王直在當地招兵買馬,許多沒有生計的日本浪人也紛紛加入,成了王直手下的打工仔。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走私集團恢復了元氣。為了拓展走私渠道,王直又開始迅速向明沿海一帶擴張,並佔領了舟山群島的瀝港。那時往來的船隻都需要來瀝港拜碼頭,給王直這位帶頭大哥上供,才能確保在海上平安無事。一時間王直聲名大震,成了名副其實的海上走私王。
隨著王直集團實力的逐漸增強,大明王朝感到了極大的威脅,於是新的圍剿開始了。嘉靖三十二年,名將俞大猷奉命圍攻瀝港,大勝。而王直不得不再度率部突圍,逃往日本。兩次與政府的較量,讓走私集團元氣大傷,王直更是憤恨地對部下表示要與明朝鬥爭到底。在日本站穩腳跟後,王直宣布稱王,先是自稱「凈海王」,後改稱「徽王」,儼然成了海外天子。為了報復政府軍,王直不惜花費巨資購買武器彈藥,還建造了龐大的軍艦,浩浩蕩蕩地殺向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鳥槍換大炮的走私集團讓「官軍莫敢攖其鋒」,他們「縱橫往來,如入無人之境」。
當時的浙江高層眼看抵擋不住王直的進攻,為了推卸責任,竟然謊稱「倭寇」來犯,矇騙皇帝,要求朝廷火速派兵增援。其實嘉靖年間政府口中所謂的「倭寇」,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商人和貧苦老百姓,日本人只佔很小一部分,並且還都是打工仔。政府之所以說沿海有倭寇之患,顯然是為了混淆視聽,遮掩其海禁政策給沿海經濟發展帶來的摧殘。連當時的司法部副部長也提到「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
別看政府稱王直集團為「寇賊」,可其在民間卻「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饋時鮮,或饋酒米,或獻子女」。政府反對的,反倒成了老百姓擁護的,老百姓用腳投票,來抗議政府的海禁政策。「三尺童子,亦視海盜如衣食父母,視軍門如世代仇讎」,誰能滿足老百姓的生存需要,老百姓就跟誰走。明朝政府為剿滅王直集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越剿,「倭寇」越多,政府軍也由開始的優勢轉為了劣勢。只要海禁政策不取消,老百姓就得靠走私生存,商人就得靠此牟利。
推薦閱讀:
※中國人需要健康革命 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送禮"(3)
※美國7月移民排期 中國人EB3大幅倒退2年多
※資料瀏覽 - 汽車品牌辭彙中英對照 - 翻譯中國--- E時代的翻譯! 中國人的翻譯!
※沒了姓氏的中國人 加拿大華人"移二代"情歸何處
※中國人聰明還是洋人傻?波音鼎力傳授成飛殲20復材結構製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