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予非「神針」是予「神」針——吳善齋針灸落英掇拾

作者/李佛基

編校/青靈


【導讀】起初被題目所吸引,小編不由好奇,既得「神針」之譽,又如此謙虛,醫術自當高深。細讀此文後,其用針取穴的獨特,針刺順序井然有序,獨特的針刺補瀉手法……讓小編不禁拍案叫絕。本文乾貨不少,希望可以給大家開拓思路。

先師吳善齋先生(1889——1984),安徽針灸界耆宿,祖籍徑縣茂林,世代耕讀而雅好歧黃,至先生始執醫業於蕪湖,耕耘針壇七十餘載,技臻純青,益精勤不倦,以九十五歲高齡臨證,持針而逝。茲掇拾落英,掬奉同道。

撰定常規穴精取捨

吳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探求、總結幾齣一套獨特的常規取穴法。筆者於六十年代隨侍先生,記錄其針灸一千餘例次,有六穴必用,它們是:內關、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師概括此六穴功用,編「吳氏六穴歌」日:

吳氏六穴,二陰四陽。先護內關,曲洛津梁。

合谷調氣,陽陵筋強。三里健體,陰交莫忘。

師臨證常首取內關、足三里,嘗日:「內關護心,火昌神明;三里健脾,土旺根健。蓋護得包絡,君火自可煦照;陽明強健,脾氣易得升騰。乾坤交泰,自必無虞。余弱冠臨證,時有暈針發生,辛亥後施針必用此二穴,暈針遂絕。」筆者多年實踐證明,若先針此二穴,確能防止暈針,且有良好的回陽救逆效果。

吳師認為:「針灸之道全在斡旋氣機。氣為血帥,氣行血行,經絡暢達,一正氣周流,自能健體祛疾。」陽明經多氣多血,故臨證必取手陽明經原穴合谷和足陽明經合穴三里,二穴相配,可使氣機調暢,上下通達。「曲池」一穴,師謂可引「天河水」滌六腑。如陽明經證高熱神昏,瀉曲池往往熱退神清。此穴適應症極廣,故臨證必用。「陽陵泉」為筋之會,用此穴可舒筋活血,吳師經驗,無論新病宿疾,刺此穴可使患者減輕催病後的重著不適感。「三陰交」之功用則醫家熟知。吳師用六穴從內關始,三陰交終,是起於陰,伸於陽,斂於陰。陰平陽秘,達到新的平衡。先師早年用針,穴少力專,如仲聖經方「逾不惑後,自創常規取穴法,五十餘年來,一直運用於臨床,異病同治,卓見功效。茲錄「常規取穴歌」如下:

常規取穴一十三,曲池合谷與內關,

三里陰交陽陵泉,太溪太沖內庭襄,

關元氣海多連用,腎俞命門常兩針,

或取委、昆及環跳,氣至病所時應尋。

獨出機抒,撰定常規,是吳老臨證的一大特色。除前述六穴,吳師常用的穴位還有太溪、太沖、內庭、關元、氣海、腎俞、命門,井十三穴。吳師根據病情,辨證增減,委中、崑崙、環跳即為經常增用的穴位。師嘗自謂吾臨證取穴,人或譏為韓信將兵,殊不知如此可通調周身經絡,有疾祛疾,無疾強身。蓋針施無病之經穴,實非濫伐無辜,乃調正氣馳援有病之經絡也。」筆者多年實踐體會,吳師之誨實為至理,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臨床運用,效果良確。茲舉吳師醫案立則,以窺一斑。

例1:朱某,男,62歲,1964年7月12日初診。血壓素高,突發中風,經某醫院治療半年余平復,遺發音不清,右半身不遂。察患者體豐腴,言蹇澀,舌顫難伸,質淡紅,苔薄黃膩,脈弦緩。此肝陽挾風痰上擾清空,痰濁留滯經絡。治宜祛風通絡,平肝潛陽兼滋肝腎。針刺:上星、百會、曲差(2)、內關(2)、合谷(2)、曲池(2)、足三里(2)、陽陵泉(2)、三陰交(2)、太沖(2)、委中(2)、承山(2)、次髎(2)、腎俞(2)、關元、氣海。此後,以此方為基本方,先後參以內庭、俠溪、風市、豐隆、環跳等穴加減,隔日針一次,計一個半月,患者已可策杖而行,握筆書寫,應答清晰。

例2:程某,女,31歲,1964年7月12日初診。面皖不沃,頭暈畏寒,少腹冷痛,帶少清稀量多,腰腿酸疼,下肢輕度浮腫,脈來沉遲,舌淡胖有齒痕。良由誕育過多,血海虛寒,脾失健運,水濕浸淫,證屬氣虛帶下,宜益氣健脾,溫補下元。針刺:內關(2)、合谷(2)、曲池(2)、足三里(2)、陽陵泉(2)、三陰交(2)、太溪(2)、太沖(2)、委中(2)、承山(2)、次髎(2)、腎俞(2);艾條灸氣海5分鐘。每日針灸1次,計兩周,帶下愈,腰腿痛廖。

兩患者同日就診,性別、年齡、察賦既殊而病情迥異,均施常規取穴法,異病同治;且又同中有異,不悖辨證論治之旨,故均獲良效。

施洽有序善用奇穴

吳師臨證,一律依次施針,井然有序。其「常規取穴」的行針走向最為規則。茲舉吳師治療菌痢、腸炎、闌尾炎的基本方為例:右內關→合谷→曲池→左曲池→合谷→內關→左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溪→內庭→太沖→右太沖→內庭→太溪→三陰交→陽陵泉→足三里→右天樞→左天樞→氣海→關元。

針刺點軌跡由大圈順時針轉向內圈,筆者稱其為「順時針刺法。」其間若增加穴位,可依序先後插入。體表各部的針刺順序是:

1.顱外、頜面穴位可在常規順時針刺之前進針;

2.取四肢穴位由右腕上行,轉左臂下行,再下行取左下肢穴位,由腳面穴位過渡到右下肢上行;

3.背部穴位安排在四肢穴位刺灸完畢後,往往以委中、殷門等穴過渡。背部俞穴的刺灸與胸腹部取穴的順時針走向對應呈逆時針順序;督脈取穴安排在背部諸腧穴之末且由下而上;

4.胸腹部穴位最後刺灸,由上而下,由外轉里,終末穴位多為氣海、關元或中極。刺灸全部完成時的取穴軌跡似筆劃相連、由外轉內的「回」字。

吳師對「順時針刺法」曾作精闢設釋:「人體經氣運行一刻不停,上應日月星辰運轉,下應春夏秋冬更迭,周而復始,如兩環無端,故人體無穴不是起點,亦無穴不是終點。人體除任、督脈穴位外皆是雙穴,若對稱進針,針勢或左或右作『之』字行,有耗散真氣之虞;束紐灸起於一穴,穴穴相接,循四肢軀體迴環,則真氣易得湍聚。余創此法,即斂真氣以擊病邪,多可奏效。任、督二脈,總括一身陰陽,刺灸之序,與道家小周天之理相合。」

吳師對奇穴有獨到的認識與運用。他認為「經外奇穴」的提法有誤:「是穴皆在經絡網羅之內,何曾離經?或前人不惶考究新穴絡屬而歸經外,或挾某穴效奇自重而立異標新。余謂經外奇穴,是指《靈樞經》外、由後世醫家發現的穴位。如此則可解釋`印堂』明在督脈上,何以言經外之理。」

師用奇穴不分古今,常用者有華佗夾脊、四神聰、四縫、八邪、八風、十宣以及闌尾、球後等。並創用「內睛明」與「腳四縫」,前者用於翼狀簧肉、角膜潰瘍、淚囊炎,後者用於小兒麻痹症,均有卓效。「內睛明」沿內昔緊貼眼瞼角進針,輕施捻旋補瀉,隨即出針。「腳四縫」位置並非與手「四縫穴」對應,而是取拇、二、三、四趾末節環面橫紋中,以毫針直刺,行瀉法。此穴配合「跟上」還可治截癱和中風後遺症之下肢不舉、足腕下垂。「跟上」穴在跟骨之上、跟腱之中。

針法嚴謹灸療靈活

吳師臨證,必備二十餘枚一寸半毫針,因其用之最多。此外,備一寸毫針四枚,三寸、五寸、八寸毫針各二枚,三棱針一枚。由於取穴較多,吳師考究押手。師不直接以指甲置穴旁,而代之以「押手套」。套系純銀打造,與其左手拇、食、中指末節指型相適,用時鬆緊得宜。套筒壁靠甲背一側呈弧形稍伸出,似指甲延伸,扣切穴側輕便靈括,亦易於消毒。針刺時,先置押手,針尖輕抵穴上,拇、食指指腹緊捏針柄作小幅度捻旋,針即可刺入,無痛或痛感輕微。

吳師針法嚴謹,對前人補瀉手法有選擇地繼承。他反對按經絡走向分逆順作迎隨補瀉,力主垂直於體表穴位進針,認為這樣取穴準確。吳師行針通常只以捻旋、提插、開闊補瀉結合運用,對慢性病患者往往參以呼吸補瀉。腰、臀、腹、臂、腿部軟組織較豐厚處,必分「天」、「人」、「地」三部行針,層次分明。吳師針刺一般不留針,以「探氣」、「得氣」、「行針」、「布氣」為針法要訣。嘗曰:「針宜行,不宜留,尤不宜多留、久留。經絡以通達為貴,每針必留,豈非設障於經絡之上耶?」針刺皮下後,稍停,緩緩輕捻,是為「探氣」,感氣裹針尖,即為「得氣」,再稍停,即可「行針」。

其手法主要為「三飛一捻」,要領是右手拇、食指持針,先食指向前、拇指向後,迅速捻針,放開,隨即捏住針柄再向前捻,如是共三次,歷時約一秒。第三次捻針後才要鬆開,改為拇指向前、食指向後長捻一次。行針時,針體向下運行為補法,針體不進不退為平補平瀉,針體向上運行為瀉法。這種有韻律的行針,患者感覺針感強而無不適,易於循經傳尋,即屬「布氣」。每穴平均行針約需一分鐘,主穴則需二至三分鐘。通常每例患者針刺完畢須二十至二十五分鐘,配合灸療則須半小時以上。

吳師對灸療有自己的認識:「艾葉辛溫,以火燃之,氣味芳香,外灸穴位,溫通經絡;內吸入肺,流布臟腑,是雙重作用。」關於灸之補瀉,他認為:「溫針、艾條平灸、艾灶灸之火遠膚即去者屬補法;雀啄灸、艾灶灸之火灼膚始去者為補中兼瀉,發泡灸、化膿灸方可稱瀉法。至於隔葯灸,當視飲片或葯末性質定灸法之所兼。」師除靈活運用上述名類灸法外,尤喜用太乙神針,並制白鐵套筒盛裝,以防葯香散逸,亦易燃易滅。對虛寒者,無論何症,往往最後在神闡,或氣海、關元行太乙灸三分鐘或更長時間,效額佳。

意貫神注身受求實

吳師對「醫者意也」的理解別具心得:「醫者意也,如立麗日,一心系之,全神貫注,自能心領神會。」每見師臨證,先凝神自調氣息,始行刺灸,「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一穴一針,絲毫不苟。似與病人有默契,能準確地感知針感走向,並隨機適當調整。筆者曾多次受師刺灸,親身感受到適度針刺,有韻律地行針和恰到好處的艾灸,能使患者迅速放鬆,自身意念追隨針感,往往最後一穴針畢或灸畢,有豁然輕快之感。病家曾贈師「神針」匾額,師笑謂:「予非『神針』,是予『神針』耳」,頗耐人尋味。

師自學醫之始,即以身試針,七十餘年不輟,偶有小恙,即執針自療。由於對所有穴位的針感都很熟悉,故筆者建議對「赤白肉際」的一些穴位用「快速進針法」,師欣然首肯。師還對研究新報道的奇穴和新針法,井樂於採用之。曾要筆者為其試扎耳針,體會針感,驗證療效。其鼓德風範,永昭來者。

本文選自《上海中醫藥雜誌》1991年第1期,由中醫集結號編輯整理,尊重勞動和知識產權,轉載請註明出處與原作者。

推薦閱讀:

中醫針灸、拔罐、推拿、刮痧、氣功療法的好處
出診日記(一)急性腰扭傷
急症針灸|急性腸梗阻
傳的針灸妙法---飛經走氣
針灸彙編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