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展之雜項(2)

佛衣世容——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北齊,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佛像眉清目秀,彩繪通肩袈裟,跣足,立於蓮台之上。領緣、衣緣飾寶藍色,周身以硃砂、寶藍等色組成田相圖案。這種田相圖案的袈裟,剪裁縫合都作長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狀,又名「田相衣」。關於這種「田相衣」的來源,《僧抵律》記載:「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北齊時期單體的圓雕造像,面部大多豐滿圓潤,如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飾風格相比,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審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露出人體健康優美的身段。

出世神韻——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北齊,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佛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輕薄貼體,衣紋簡潔流暢,上施田相彩繪,有一種偉岸、挺拔之美。簡潔而貼身的衣紋似乎有意讓佛的肉體完全自然的表現出來,明顯具有印度笈多時代佛像的造像風格,但其意不在強調佛超凡脫俗的「神性」,而是表現著一種忠厚而堅毅的神情。神秘的微笑讓人過目難忘,藝術的永恆與文明的深邃盡在其中。正尊佛像特色鮮明,顯得莊嚴、靜穆和神秘。

慈善之美——貼金彩繪菩薩立像,北齊,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菩薩頭戴花冠,慈眉善目,表情莊重,腦後有圓形光頭。內著金邊僧祗支(一隻長方形衣片,意思為覆膊衣或掩腋衣),下著紅色長裙,帔帛長垂,跣足立於蓮台之上。菩薩衣紋雕刻簡潔,沒有花冠、瓔珞、手鐲之類的細緻裝飾,但依然顯出其豐滿俊秀、雍容典雅的氣質;面部流露出隱約愉悅的微笑,充滿了慈善之美。菩薩身材單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國漢人的體態,所穿金邊「僧袛支」,又源自於熱帶、亞熱帶人的貼身便衣。這種造像既帶有印度笈多佛教的風格特徵,又有明顯的中國化痕迹。

殘缺之美——沒有記下說明,但精美絕倫的造像足以震撼觀者了。

童心未泯——彩繪泥塑羅漢,西夏,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這尊羅漢像從面部表情來看,純真自然,充滿稚氣,所刻畫出的紋飾線條簡練,顯示出了天真的活潑、童心未泯的性給特徵,達到了以形寫神的藝術境界。

流淚的佛像——彩繪泥塑佛頭像,西夏,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這尊佛頭像中空,頭頂為螺髻。明珠烏亮,為黑色釉料特製。下眼瞼上有黑色淚痕。西夏出土的佛像大都是流淚的,這是由於環境變化,使佛像眼中的釉料融化,滴淌而出,從而形成佛像流淚的奇景。此佛頭出土於寧夏賀蘭縣宏佛塔。據專家考證,寧夏賀蘭縣宏佛塔所在處極有可能是西夏時期一座等級很高的皇家寺院。宏佛塔西夏佛教泥塑既繼承了唐宋彩塑的傳統手法,又具有西夏造型特徵。

大慈大悲的象徵——粉彩觀音菩薩像,清.乾隆,首都博物館藏。觀音菩薩是觀察世間民眾聲音的菩薩,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此觀音高髻,頭頂的小化佛是觀音的標誌。雙手自然下垂,結印,並各持一隻蓮。結跏趺坐於蓮台,上身斜披一羚羊皮,下著紅色僧裙,具有鮮明的藏傳佛教特色。該像瓷質細膩,粉彩艷麗,從做工及風格看,都具有乾隆官窯特點。

死亡的征服者——大威德怖畏金剛,清,西藏自治區羅布林卡管理處藏。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達嘎」,藏語譯為「怖畏金剛」,是文殊菩薩降伏妖魔的憤怒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主修的密宗主尊。因其能降伏惡魔,且有護善之功,故稱大威德。曾降伏死神閻魔王,有「死亡的征服者」含義。多為雙尊像。此像為單身獨雄大威德金剛,有九頭,三十四臂,十六條腿。九頭表示九種鎮伏閻王的經咒,正中藍色的大水牛頭象徵閻王,最高一頭文殊本像象徵慈善和平。三十四臂和心、身、語一起,意為菩薩成佛三十七道。十六條腿象徵十六空,足踏八獸、八飛禽、八天王、八女明王。這尊造像精細規整,工藝精湛,是西藏佛教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軍閥的家庭樂團——彩繪石雕散樂圖,五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據墓誌記載,墓主人王處直為唐末、五代早期的義武軍節度使。墓中出土了兩塊大小相同的大型漢白玉浮雕,其中散樂圖嵌於後室西壁南部下方。該圖採用高浮雕手法,著色,表現的是樂隊演奏場面。共雕有人物15個,最前一人為身著男子裝束的女子,似為樂隊指揮,兩位身材矮小者,似為隊前引導。女樂者共12人,身著窄袖襦衫,長裙曳地,分為兩排。浮雕形制巨大,刻工精湛,線條流暢舒展,是晚唐五代時期少見的浮雕精品。

我最喜歡這位,很賣力氣。

可是晚唐時期的作品,都夠胖的。


推薦閱讀:

記憶之門
科隆 另一片天空下的記憶 《旅遊縱覽》
陽關此去無故人——點滴記憶3
瞬時記憶與回憶的區別?曼陀羅怎麼看?睜眼和閉眼看的區別?
糖果

TAG:中國 | 記憶 | 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