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認識論(劉明武)
《黃帝內經》中的認識論(劉明武)
問題的提出
西醫論病必須藉助化驗室與儀器,一旦離開了儀器、化驗室,西醫論病就失去了前提。
可是,在幾千年前的中華大地上,一沒有現代化的儀器,二沒有現代化的實驗室,中華先賢卻論出來一部光照千秋的中醫文化經典《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有100多種疾病,有醫治疾病的原則與方法,還有至今用儀器、用實驗室無法認識的經絡。這是為什麼呢?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鄧宏
這是因為中華先賢掌握了獨特的、優秀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憑藉著獨特的、優秀的認識論、方法論,中華先賢解答了養生與治病的一系列原則問題與具體問題。本文集中討論《黃帝內經》中的認識論。
一、天人合一的認識論
人是獨立之人,但獨立之人並不能獨立存在,人與天地、時空、萬物之間存在著須臾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對人的認識,不能僅僅局限於人本身,必須把人與外部因素聯繫起來共同研究,這就是中醫文化的認識論。
1.把人放在天地中來認識。「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善言天者,必應於人」,這兩個論斷是《黃帝內經》認識論的精髓。論人論病,《黃帝內經》從來不單獨而論,而總是和天地結合而論。
天人合一的認識論,始於八卦的三爻。三爻分別象徵天地人——上天下地中間人,三才之說的哲理之源就起於此處。《周易》《黃帝內經》中所出現的一種奇特的論證方式——論天必論人、論人必論天,起源於此處。
以天體來認識人體,始於《周易》。《周易·說卦傳》從先天八卦中解釋出了一個天體模型,又解釋出了一個人體模型。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周易·說卦傳》第一解釋出了天地、雷風、水火(日月)、山澤八大元素所組成的天體模型,第二解釋出了頭腹、耳目、腿足、手口八大元素所組成的人體模型。《周易·說卦傳》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以天體為參照坐標來認識人體,或者說是以造物主為參照坐標來認識人體,可以嗎?完全可以!實際上,這是人類先賢的一致認識。
《聖經》用上帝的模樣解釋了人的模樣。《聖經·創世紀》說,上帝在創造亞當時,是按照自己的模樣創造的。以造物主為參照坐標來認識人的模樣,這是《聖經》的認識論。
印度的《奧義書》以天體成分解釋了人體的成分。《奧義書》說,天體成分由四大元素地火水風說組成,人體成分仍然是四大元素地火水風。以天體成分認識人體成分,這是《奧義書》的認識論。
天體與人體之間,《愛多列雅奧義書》在開篇處又做了更為詳細的對應:
「火化為語言,乃入乎口。
風化為氣息,乃入乎鼻。
太陽化為見,乃入乎眼。
諸方化為聞,乃入乎耳。
草木化為毛髮,乃入乎皮。
月化為意,乃入乎心。
死亡化為下氣,乃入乎臍。
水化為精液,乃入乎腎。」
在《奧義書》中,天體中有什麼,人體中就有什麼。
《周易》以八卦論出了人的頭、腹、耳、目、腿、足、手、口。不但分出了八大部位,而且還分出了上下左右結構,天體與人體在八卦里得到了對應。《周易》的認識論被《黃帝內經》所繼承、所發展。以天體成分論人體成分,《黃帝內經·靈樞》有更一步的詳細之論: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竅。
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電,人有音聲。
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天有陰陽,人有夫妻。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
地有泉脈,入有衛氣。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晝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
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
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這裡出現了有關天數與人數的一連串數字——二、四、五、六、九、十、十二、三百六十,天數與人數是一一對應的。
人與上帝相符,《聖經》只有原則之論。人與大梵相符,《奧義書》外對應到了皮臍,內對應到了心和腎。人天之數相符,《周易》具體到了八大部位,而《黃帝內經》則具體到了耳目口鼻、五臟六腑、關節毫毛、皮膚肌肉。
以天體為參照坐標認識人體,是人類先賢的一致思路,希伯來先賢是這樣的思路,印度先賢是這樣的思路,中華先賢同樣是這樣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希伯來先賢只論出了原則——人的模樣,印度先賢論出了具體細節,相比之下,我中華先賢論得更詳細、更具體,論出了模樣,論出了四肢,論出了365個關節。
2.把人放在四時中來認識。四時不同氣候也不同——春風、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氣候會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傷於風,病為洞泄;夏傷於暑,病為瘧疾;秋傷於濕,病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有春之病,夏有夏之病,秋有秋之病,冬有冬之病。把人放在時間中來認識,認識了四時之病。
四時又分八節——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與兩分(春分秋分)兩至(冬至夏至),八節之時會有八種風,《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告訴後人,八種風會引起八種疾病。把人放在時間中來認識,認識了八節之病。
四時與五臟有對應關係,《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應肝,夏應心,秋應肺,冬應腎,長夏應脾。把人放在時間中來認識,認識了四時養生的哲理——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長夏養脾。養生養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時調之以甘。
把人放在四時中來認識,哲理之源在《周易》,實際之源在《周禮》。《周禮》第一次明確指出,四時有四時之病。《周禮·天官·疾醫》:「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瘠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黃帝內經》把人放在四時中來認識的全部論述,只是對《周易》《周禮》的繼承與發展。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華先賢是時間病的最早發現者,是時間病理論的最早創立者。
3.把人放在四方中來認識。人是空間中的人。空間為東西南北四方,人分四方之人,病分四方之病——東方有東方的地方病,西方有西方的地方病,南方有南方的地方病,北方有北方的地方病,中央有中央的地方病,總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四方之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有詳細的論述,有心的讀者可以去此處閱讀,此處不贅。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華先賢是地方病的最早發現者,是地方病理論的最早創立者。
4.把人放在六氣中來認識。《周髀算經》用太陽視運動,創建出了六氣學說。太陽從冬至點即南回歸線出發,向北回歸線運動,六個月到達北回歸線,這六個月之內陽氣一步步增強,由一陽變為六陽,六陽為純陽。太陽到達北回歸線之後,又向南回歸線運動,六個月到達南回歸線,這六個月之內陰氣一步步增強,由一陰變為六陰,六陰為純陰。一來陽六氣,一往陰六氣,一來一往一共12氣。12氣在平面上可以用六個同心圓來表示,六氣之說形成於這六個同心圓。
六氣之說被《黃帝內經》全面繼承、全面發展,《黃帝內經·素問》將六氣與五行相聯繫,分別命名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與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六氣與五行的結合,使六經五臟形成了清晰的對應關係——厥陰風木對應於肝,少陰君火對應於心,太陰濕土對應於脾,陽明燥金對應於肺,少陽相火對應於心包,太陽寒水對應於膀胱。
六氣—六經—五行—臟腑,天氣與臟腑之氣順理成章地聯繫到了一起。天氣非常為邪,邪氣過盛會傷及五臟,風邪傷肝,火邪傷心,濕邪傷脾,燥邪傷肺,寒邪傷腎。六氣每一氣的偏頗,都會引起相應的疾病。
把人放在六氣中來認識,實際上是把人氣的狀態與太陽的運動聯繫在了一起。太陽在什麼樣的位置,就會有什麼樣的天氣;有什麼樣的天氣,就會有什麼樣的人氣。如此認識論可以精鍊在一句「天氣如何,人氣如何」中。遺憾的是,如此具有永恆意義認識論,早已被子孫所遺忘、所拋棄。
5. 把人放在萬物中來認識。《周易·繫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日月在天上,寒暑在地表,尺蠖龍蛇在地下,《周易》告訴後人,日月、寒暑、尺蠖龍蛇之間的運動,有著息息相關的一致關係。
廣袤的宇宙無邊無際,微小的小草微不足道,但一棵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卻與廣袤的宇宙有著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繫的關係。以北斗星為例說明這一問題:北斗星斗柄指向東方之時,大地上是春意盎然的春天,小草的嫩芽露出了地面;北斗星斗柄指向南方之時,大地上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小草鬱鬱蔥蔥,小花怒放;北斗星斗柄指向西方之時,大地上是秋風送爽的秋天,小草開始結籽,開始枯黃;北斗星斗柄指向北方之時,大地上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小草乾燥死亡。
小草與廣袤的宇宙息息相關,河裡的小魚、小蝦,山中的大獅子、大老虎同樣與廣袤的宇宙同樣息息相關,什麼時候交配,什麼時候產卵,什麼時候生仔,與宇宙運行有著同步關係。
小草、小魚、小蝦生存狀態的正常與異常,會折射出人的信息。萬物狀態正常,人體狀態也正常;萬物狀態非常,人體狀態也會出現非常。從萬物的狀態上看人的狀態,這就是《黃帝內經》中的系統認識論。
顯微鏡只能孤立地看問題,看不到天地兩者之間的聯繫,看不到天地人三者之間的聯繫,看不到天地人物四者之間的聯繫,看不到時空與人四者之間的聯繫,顯微鏡有所長,但也有所短,顯微鏡再先進代替不了優秀的認識論。
6. 把人放在運動中來認識。天地是動態的,日月是動態的,北斗星是動態的,天地、日月、北斗星之動是天文之動;太極是動態的,陰陽是動態的,八卦是動態的,五行是動態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之動是人文之動;男女是動態的,氣血是動態的,營衛之氣是動態的,臟腑是動態的,營衛之氣是動態的,病是動態的,治病之術也是動態的;動,是中醫文化認識世界、認識疾病與醫治疾病的基本點。動的世界動的病,由此產生了「上有病治於下,下有病治於上;左有病治於右,右有病治於左;表有病治於里,里有病治於外;陽有病治於陰,陰有病治於陽」的獨特醫術。人是動態的人,病是動態的病,治病治在未病之時,有此境界者,方為良醫。有如此之術者,方為良醫。良醫有良術,良術基於精闢而常青的認識論。《彝醫攬要》的作者、白族老人王正坤先生曾親口告訴筆者彝醫以動態論病、以動態論醫、以動態論方的歌謠:「病無定病,方無定方,量無定量,法無定法。」
二、認識論的幾個模式
認識宇宙與人的幾個模式,分述如下:
1.陰陽模式。陰有形,陽無形。人由形、神兩種因素組成,神位於形而上,無形無體,看不見摸不著;形位於形而下,看得見摸得著。診病治病必須重視形上形下兩種因素,即重視形下之體又重視形上之神——精神之神。《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因中舉的喜訊而突然昏厥;《紅樓夢》里的王熙鳳,聽到抄家的消息馬上昏厥,兩人的病與有形之病菌無關,而是關乎無形之神。無形之神,顯微鏡無法認識,再精密的儀器也無法認識。在無形因素麵前,實證方法顯出了極大的局限性。
陽主動,陰主靜。動靜平衡,人體健康;動靜失衡,疾病叢生。動到極點則狂,靜到極點則閉。孤獨症、憂鬱症在西醫理論中找不出病因,而陰陽學說則可以給出清晰的答案——陰氣過盛。
陰陽模式,可以解釋天地萬物以及人體的基本成分與基本結構,可以解釋大至無外、小到無內兩種世界的基本成分與基本結構,可以解釋晝夜寒暑的有序變化,可以解釋一切生生之物的生死過程,可以解釋奇數偶數,可以解釋音律,可以解釋氣血,可以解釋臟腑,可以解釋經絡,可以解釋虛實……一陰一陽,是中華先賢論證問題的一級模式。
幾首關於陰陽的歌謠:
(1)
陰陽動靜,萬物萬理;
陰陽動靜,萬物一理。
(2)
陰陽相推,質力之源;
陰陽循環,如環無端。
(3)
陰偶陽奇,至易至簡;
變化之源,氣象萬千。
(4)
天地陰陽,男女陰陽;
天人合一,首合陰陽。
(5)
天地水火,皆歸陰陽;
一陰一陽,萬物爹娘。
(6)
陽論時間,陰論空間,
時間空間,一體循環。
2.五行模式。在《黃帝內經》中,春夏秋冬長夏、東西南北中五方,可以歸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酸苦甘辛咸五味、青赤黃白黑五色、角徵宮商羽五音,可以歸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肝心脾肺腎五臟,同樣歸納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可以解釋萬物的基本屬性,可以解釋萬物的基本功能,可以解釋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制約,可以解釋五臟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制約。現時世界是複雜的,複雜的世界可以抽象在一幅極其簡單的簡圖中。萬物在現象上是各自是獨立的,實際上,物物之間既是相互聯繫的,也是相互制約的。如果沒有物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生氣勃勃」這四字馬上會被「死氣沉沉」這四個字所取代。如果沒有物物之間的相互制約,「生氣勃勃」這四字馬上會被「過亢成災」這四個字所取代。五行,是中華先賢論證問題的二級模式。
幾首關於五行的歌謠:
(1)
五行生剋,萬類化育;
生克之環,世界相連。
(2)
生生不息,克克相連;
生克循環,三千大千。
(3)
五行如圓環,圓環亦如天;
循環往複間,應作如是觀。
(4)
日月轉而圓,五星圓而轉;
五運圍圓轉,五行圓如環。
(6)
在天言五方,在地言五季,
在人言五臟,三才歸五行。
3.八卦模式。八卦一可以解釋天體,二可以解釋人體,三可以解釋四時八節,四可以解釋八節八風,五可以解釋物物之間的互動,六可以解釋宇宙的旋轉運動,七可以解釋九宮的空間結構,八可以解釋事物的整體性與具體性……八卦分而為八,卦卦都是具體之物,具體有具體的作用;八卦合八為一,一個完美的整體,整體有整體的作用。具體的作用必須發揮於整體之中,具體的作用不能危害於整體。從八卦的整體性里,演化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演化出了人與萬物互為兄弟的哲理。八卦,是中華先賢論證問題的三級模式。
幾首關於八卦的歌謠:
(1)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誰能盡言,誰能盡意?
卦能盡言,卦能盡意。
簡易之卦,畫中有話。
(2)
不是什麼,什麼都是。
不是東西,達於東西。
不會說話,四通八達。
沒有雙腿,世界通暢。
(3)
卦中有理,象中有數;
數理一體,人理物理。
(4)
窮理於始,研幾於微,
制器於象,立足於變。
(5)
天文人文是一種文,天理人理是一種理;
天德人德是一種德,天序人序是一種序;
如此之象即是卦象,如此之理即是卦理。
(6)
三才者,天地人,
起於卦,始於文。
4.12次模式。圓周12次模式,是對天體、地球的定量,是對時空的定量。
中華先賢在空間中畫出了三個圈——黃道、赤道、地平大圓。太陽視運動,中華先賢畫出了黃道;平分地球南北兩半球,中華先賢畫出了赤道;以人中心觀察四方,中華先賢畫出了地平大圓。黃道可以平分成12等份,赤道可以平分成12等份,地平大圓同樣可以平分成12等份。12,在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數字。
12,一可以解釋一年中的12個月,二可以解釋一日中的12時辰,三可以解釋空間中的12個方位;四可以解釋地支12支,還可以解釋遠古、中古時期的明堂制,人體經絡正是與圓周12次有關。時間會在樹木中留下了影子,這就是年輪。時間會在人體中留下了影子,這應該是月輪。12經絡與12月的關係,應該是鏡像關係。《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曰:「脈以應月。」脈,12經脈;應,對應之應;月,月亮運行的12月;「脈以應月」這一論斷告訴人們,12經脈與12月相對相應。生命存在,鏡像關係存在;生命結束,鏡像關係結束。所以,屍體之中找不出12經絡。可以解釋人體12經絡的圓周12次,是中華先賢論證問題的四級模式。
5.曆法模式。為了認識、掌握太陽、月亮運行規律,人類先賢創造了歷。歷,實際上是將日月運行的規律用精確的數字表達在年月日的安排上。太陽曆以太陽從冬至點出發又回歸冬至點的周期為依據,太陰曆是月亮圓缺(朔望月)為依據。歐美有陽曆——太陽曆,阿拉伯世界有陰曆——太陰曆,中華先賢既創造出了太陽曆,又創造出太陰曆,最終合二而一,形成了陰陽合曆。陰陽合曆既考慮到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又考慮到了月亮運行規律。陰陽合曆應該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歷。知道了歷,就知道了日月交錯的天文;知道了天文,就知道了五運六氣;知道了五運六氣,就知道了物之態與人之態;知道了物之態與人之態,就知道了「應該如何」的醫術。
抬頭一望圓圓的月亮,就知道今天是十五了。望月知日,這是陰陽合曆的優秀之處,純陽曆達不到這一點。月缺勿瀉,月圓勿補,這是陰曆中補瀉原則。
今天是冬至,陰陽合曆告訴你,從今天開始,陽氣開始上升了。今天是夏至,陰陽合曆告訴你,從今天開始,陰氣開始上升了。陰陽二氣的轉換,陰陽合曆表達的清清楚楚。
歷可以預測陰陽二氣的轉換,可以預測萬物生存狀態的正常與非常,可以預測莊稼的豐收與歉收,可以預測氣候病的產生,所以《黃帝內經》要求為工者必須知歷。歷,是中華先賢論證問題的重要模式。
幾首關於曆法的歌謠:
(1)
月有陰曆,日有陽曆,
春夏秋冬,分明四季。
天時人時,合和一制,
陰陽合曆,禮之授時。
(2)
日行有度,月行有數,
度數合一,人文之歷。
(3)
歷含天文,歷含氣象,
歷含物候,歷含人候,
明白曆法,四通八達。
(4)
空間可論病,曆法可論病,
病論時空中,如此即上工。
(5
月缺勿瀉,月圓勿補,
補之以時,瀉之以時,
以歷養生,平安一生。
(6)
春宜酸,夏宜苦;
秋宜辛,冬宜咸;
四時調甘,一年安然。
三、認識論中的幾個特點
1.圓。在《黃帝內經》的認識論中,圓是第一個需要記住的。
在八卦之中,東西南北四方是一個圓,春夏秋冬四季是一個圓,這兩個圓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著環流運動。
在《黃帝內經》中,木火土金水五運是一個圓,風、熱、火、濕、燥、寒六氣是一個圓,這兩個圓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著環流運動。
在人體之中,氣血是一個圓,經絡是一個圓,這兩個圓環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著環流運動。
人在時間中,人在空間中,人在五運六氣中,因為時空、五運六氣在做著環流運動,所以人也隨之在做周而復始的運動。人隨時空而運動,人隨五運六氣的變化而變化,情緒會隨四時變化而變化,口味會隨四時變化而變化……
如果認識與牢記了圓環之狀與環流之動,醫生就會在某一時、某一節所出現的某種病做出合理的判斷,同時也會對某一疾病的下一步轉化做出合理的預測。
2.變。天地在變,日月星辰在變,四時在變,五運六氣在變,一切都在變。這是一。變有規律性,有循環往複性,有順序性。這是二。這裡集中討論四時之變與五運六氣之變。
四時之變,其順序有固定性,即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變更。五運之變合於四時之變,其順序同樣有固定性,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變更。
六氣之變,其順序沒有固定性,即今年如此,明年就不如此,年年有秩序之變,變在六氣輪流為首上。
五運為主,六氣為客,5×6=30,主客相會,運與氣30年為一小周期。30×2=60,主客相會,運與氣60年為一大周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呼吸有周期性,同理,氣血有周期性,脈行有周期性。
天文之變是源,五運六氣之變是流,有天文之變才有五運六氣之變。五運六氣之變是源,氣血脈行之變是流,有五運六氣之變才有氣血脈行之變。人體之變與五運六氣之變有著一致的必然的關係,歸根結底,天文之變與人體之變有著一致的必然的關係。
一句關於「變」的格言是需要牢記的。《周易·繫辭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變化的天文,變化的運氣,變化的人體,變化的疾病,在《黃帝內經》的認識論中,記住了一個「變」字,就掌握了論病技巧的關鍵。
3.時。合時,《周易》《黃帝內經》都強調要合於四時之序。合四時之序,《周易·乾文言》留下的格言是「與四時合其序」。合四時之序,《黃帝內經·素問》在開篇處留下的文章是「四時調神大論」。
在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里,沒有抽象的時間,只有具象的年月日。年月日的界定,最早出現《周髀算經》中。《周髀算經》曰:「故月與日合,為一月。日復日,為一日。日復星,為一歲。」合時,原則之合要合在歲月上,具體之合要合在晝夜之序、四時之序上。歸根結底,要合在日月之序上。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時,一天之中分四時早春,午夏,夕秋,夜冬。四時與五臟之間同樣存在著對應關係,養生與治病必須掌握時序。
春養肝氣、夏養心氣、長夏養於脾、秋養肺氣、冬養腎氣。養生應該按照時序養,這是《黃帝內經》中的基本哲理。
4.氣。混沌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中華先賢用了一個「氣」字,解釋宇宙與生命起源。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告訴後人,萬物「生生化化」的元點是一團氣。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告訴後人,人的兩種基本元素是血與氣。
元點之氣—天地之氣—萬物之氣—人之血氣,一脈相承,息息相通。氣能養生,氣能致病——可以致一病,可以致百病。預為上工,必須牢牢記住這個「氣」字。
5.返。燕飛燕來,花落花開,日沒日出,月圓月缺,舊過程之後又重新開始兩新過程,新過程與舊過程有相似性、重複性,這就是返。
《道德經》認為,道之動有去有來。《周易》揭示,運動的特徵是「反覆其道」,是「無往不復」。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二氣之動有去有返。秋分時節陽氣沉入地下,春分時節陽氣露出地面,秋去春來,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
人體之外,陰陽二氣回返往複。人體之內,氣血回返往複。五行五臟之氣,回返往複。由氣血臟氣失衡引起的疾病,仍然具有回返往複的特徵。熟悉並掌握了一個「返」字,才有為工為聖的基本前提。
6.平。「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平衡之平,是《黃帝內經》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中醫中藥的目標,就是在寒熱、虛實之間取得平衡。無論什麼病菌,所引起的癥狀無非是寒熱虛實。對症就可以下藥,這是中醫中藥。
與「平」字相併列的是一個「中」字。中醫之中,本義並不是中國之中,而是中平之中、中和之中。《漢書·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齊,以通解結,反之於平。……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用藥不是消滅病菌,而是使人體達到一個平衡狀態。治病不是終極目的,終極目的是養生,是救命。「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意義就在這裡。中醫之中,是中平之中,是中和之中。認識並掌握了一個「平」字,認識並掌握了一個「中」字,基本就達到了中醫文化的精髓。
三句結束語
1.人認識事,認識物,靠的是眼睛。中醫認病識病,靠的是優秀的認識論。如果丟掉了自己的認識論,中醫論病就失去了眼睛。
2.道器並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道器術並重,是中醫文化的核心。中華文化的落後,原因在於變質了道又丟掉了器。中醫文化的落後,原因在於丟掉了道又丟掉了器,只剩下了無根無本之術。
3.中醫文化的振興,道器術三個字一個都不能少。優秀的認識論,優秀的方法論,都蘊含在道理中。要想掌握優秀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必須從研究道理開始。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白話版--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黃帝內經原文(六)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88】在線收聽
※曲黎敏教授s所講《黃帝內經》學習筆記1
※九針論——《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