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囊妙計有硬傷?原來問題出在這兒
「錦囊妙計」這個詞,國人耳熟能詳,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一共也就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當時劉備趁曹操赤壁之戰失利,大肆擴充地盤,先後佔領荊州數郡,引起東吳的警惕。為限制劉備勢力,魯肅奉命向劉備討還荊州,但遭到拒絕。東吳大都督周瑜向孫權獻計:趁劉備的夫人病故,用孫權的妹妹孫仁為誘餌,將劉備騙到南徐,幽囚在獄中。但是,這個詭計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將計就計,讓劉備擇日迎親,派趙雲前去保護,並給了趙雲三個錦囊,讓趙雲依計而行。結果,劉備一行人按照錦囊中的妙計,私會喬國老,智激孫夫人,其後再氣周公瑾,使得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次是在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大戰司馬懿,派魏延、王平迎擊魏軍先鋒張郃。諸葛亮又給姜維、廖化一個錦囊,讓兩人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埋伏在前山之上,如見魏兵圍住王平和張嶷、十分危急之時,開錦囊看視,自有解危之策。結果,姜維、廖化按「錦囊妙計」的安排,不救被魏軍圍困的王平、張嶷,而是奇襲司馬懿大營,造成魏軍陣腳大亂。張嶷等人趁機大敗魏兵,殺得魏軍「死者極多,遺棄馬匹器械無數」。
第三次在第一百零四回,諸葛亮臨終前給了楊儀一個錦囊,並對他說:「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後來魏延果真造反,楊儀則用此計,魏延被馬岱殺死。作者在這裡還用了一首詩來稱讚諸葛亮:「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後反西川。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
不得不承認,諸葛亮三次「錦囊妙計」的效果非常神奇。然而,在歷史上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用過「錦囊妙計」呢?
按照小說的描述,諸葛亮的第一次「錦囊妙計」出現的時間是在孫劉結親的時候。歷史的真相卻與小說的描述大相徑庭。
據《三國志》、《資治通鑒》等資料記載:赤壁之戰以後,面對劉備勢力在荊州的急劇擴張,東吳集團內部出現意見分歧。以周瑜為首的強硬派認為應該限制劉備集團的發展。因此,周瑜建議孫權將劉備騙到江東,用美女玩好迷惑劉備。不過這個計策遭到了孫權的反對。不僅如此,孫權還主動將妹妹嫁給劉備。雖然這是一場政治聯姻,但目的也完全是為了維護孫劉聯盟的穩定。雙方結親期間也並未出現如小說中所描述的甘露寺之類的驚險場面,而是一團和氣,其樂融融。因此,小說所說的「錦囊妙計」只不過是一個虛構的情節而已。
小說中諸葛亮的第二次「錦囊妙計」出現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這個故事在歷史上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按照歷史記載,諸葛亮的這次北伐是他第三次出兵。在這場戰役中,諸葛亮面對的主要對手是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不是小說所說的司馬懿。因此,這次的「錦囊妙計」也就成了另外的一個虛構故事。
小說中的第三次「錦囊妙計」是在諸葛亮臨終之時。這個「錦囊妙計」在歷史上也找不到任何記載。而且,歷史上魏延事件的真相併不是謀反,而是因政見不和而引起的一場內訌。諸葛亮對於魏延的態度與小說中所描述的區別很大。魏延和楊儀同為諸葛亮器重的人物,但相互關係不睦,為此諸葛亮非常頭痛,一直試圖化解和彌補雙方之間的矛盾。不過事與願違。在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的矛盾爆發,並成為蜀漢政權內部一次血淋淋的權力爭鬥。其最終結果是楊儀笑到了最後,魏延死於非命。不過,在這場內訌中,根本沒有出現什麼「錦囊妙計」。這個故事也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從以上的對照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諸葛亮所謂的「錦囊妙計」,不過是小說家的虛構而已,在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過。
要說發生在後漢三國時期疑似案例,還真有一個。不過用的不是錦囊,而是木匣。這個事件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爭奪合肥時期。據《三國志·張遼傳》記載:獻帝建安二十年,孫權率軍進攻合肥。此時鎮守合肥的曹軍將領分別是張遼、李典和樂進,三人關係一向不睦。如何抵禦孫權的進攻呢?當時遠在漢中的曹操想了一個辦法:給護軍薛悌留下了一個木匣。並囑咐三人在孫權進攻時打開木匣查看。當孫權向合肥發動進攻後,三人打開木匣,裡面是曹操簡簡單單的幾個字:「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結果張遼等人按照曹操的部署,向立足未穩的孫權發動進攻,大敗孫權。
這個故事有沒有觸發羅貫中的創作靈感不得而知。但是這個略顯神奇的歷史記載很早就被宋、元時期的劇作家及民間藝人們重視並加以改變。只不過故事的主角變成了諸葛亮。元代無名氏雜劇《隔江鬥智》中,諸葛亮的「錦囊妙計」終於出現了。
該劇出現的「錦囊妙計」,也正是後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使用該劇的時段:孫劉招親期間。故事的情節大致是這樣: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實力急劇增強,引起周瑜的不滿。周瑜與孫權合謀,打算用孫權的妹妹孫安為誘餌,以招親為名,趁送親之機引兵奪取荊州。萬一該計不成,就讓孫安刺殺劉備。這個計策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將計就計,只讓孫安的一輛翡鸞車及其隨身侍女入城,成功化解了周瑜引兵入城的陰謀,使孫安與劉備順利拜堂成親。孫安見劉備器宇軒昂,一見傾心,早把孫權及周瑜訂下的刺殺之計拋到九霄雲外,與劉備成了一對真夫妻。
周瑜一看此計不成,又想出了另外的一個計策:讓孫權邀請劉備夫妻回娘家,打算等劉備來到江東之後將其扣留。不料這個計策又被諸葛亮識破。劉備過江之後,諸葛亮讓劉封以送冬衣為名去見劉備,暗中讓劉封帶上一個錦囊交給劉備,並特意讓劉備在酒宴中詐醉,將錦囊故意遺失在孫權面前。孫權拿到錦囊後,看到錦囊中的信上寫著:
諸葛亮書奉玄德公座前開拆。自過江東之後,眾將各安,勿勞記念。今有曹操為赤壁之恨,點集大兵百萬,要來攻取荊州。如書到日,主公且慢回來,等貧道分撥眾將,緊守各處關隘,早晚便過江問吳王再借些軍馬,共拒曹操。一者江東眾將,都是舊識;二者孫劉結親,又添上這一重親眷,必然無阻。此書勿泄於外。諸葛亮書。
孫權信以為真,以為劉備賴在江東不走的原因是想向自己借兵抗曹。於是,他立即讓妹妹孫安收拾行李與劉備一起回到荊州。
等周瑜得到劉備離開的消息派兵追趕,諸葛亮早在接劉備歸途中安排重兵保護,不但成功接回了劉備夫婦,還將周瑜狠狠羞辱了一頓。
雜劇中的整個故事,極具創意。從後來《三國演義》的情節設計來看,幾乎是在《隔江鬥智》基礎上進行的改編。由此可見,「錦囊妙計」是羅貫中在元代雜劇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再改編、再創造。當然,在《三國演義》中的「錦囊妙計」比起早期的平話、雜劇來,無論是在故事設計、精彩程度上都要高出很多,顯示出羅貫中這位文學巨匠的深厚功力。
不過,這裡還是有兩個疑問:首先,羅貫中杜撰這個情節的目的是什麼?其次,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
第一個問題很容易回答。這是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這個智慧化身而特意為之的。這樣的情節在小說中很多。看看小說中那一幕幕由羅老先生杜撰出來的精彩篇章: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七星壇祭風、三氣周瑜、空城計、這三次「錦囊妙計」等等等等,實在是太多了!篇章的確特別精彩、特別過癮。
第二個問題就要好好思量一下。
說起來也真的有點奇怪:小說中諸葛亮的這三次「錦囊妙計」能夠成功,他憑的是什麼?未卜先知?還是對劉備、司馬懿、魏延的了解?客觀地說,對於這三次「錦囊妙計」能否成功,就算換了是歷史上諸葛亮也不一定拿得准。之所以能成功,我看功勞要算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頭上。但同時也讓人有點望而生疑:如此神化諸葛亮這個人物有什麼不妥嗎?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元明傳來之講史》中談到《三國演義》的時候提到:「(《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個批評非常中肯。這的確也是羅老先生對諸葛亮形象塑造塑造上的過失:過頭了。
首先,這三次「錦囊妙計」存在著一些過分誇張的成分,這個近似神化的渲染,過分突出了諸葛亮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其次,「錦囊妙計」事先秘而不宣,不論是計策的執行者還是中計者,都如同玩偶一般,任其擺布,弱化了其他角色甚至是主要角色的形象,這或許也是中國古典小說作家對於主要正面人物進行塑造和描述時的一種習慣吧。
推薦閱讀:
※婚前要問對方的13個問題
※周孝正:中國支持克里米亞將致台灣問題失控|周孝正
※(4)香港問題的由來
※站直也沒用,這幾個體態問題出賣了你
※20個糖尿病最關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