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談談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作者:朱嘉穎文章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狀態。它在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創造始於問題,強化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一個關鍵。當前,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採用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辦法,這雖是一種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方法,但它存在著一個很大的不足,就是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做知識獲得過程中的被動者,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顯然,這是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不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因此,課堂教學重要的是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深思善問。

一、構建心理安全區域,讓學生敢問

  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澡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低。調查結果顯示:在課上遇到問題當場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佔13.3%,初中生佔5.7%,高中生佔2.9%。專家分析認為,學生在課堂上不願提出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限制,可能還會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批評,於是因怕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提問題的學生只能是越來越多。因此,要讓學生敢問,必須首先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1.創設寬鬆環境。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設寬鬆、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質,釋放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要採取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只有這樣,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問。  2.開放提問時空。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是教師講到哪裡,學生想到哪裡,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沒有自我發展的餘地。因此,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與真理的探求者、發現者,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和自我表現的時間和空間,努力做到:特徵讓學生觀察,思路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尋找,意義讓學生概括,結論讓學生驗證,難點讓學生突破。在上海格致中學劉大年老師的課上,學生可以不舉手隨時發言。從學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問題的「嘈雜」聲中,你會感到有一股被激發出來的學習熱情在涌動。探索「出聲說」教學法的劉老師認為,提倡學生「出聲說」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表達慾望和成功慾望,激活學生的即時思維。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儘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體驗,讓學生自始至終積极參与教學的全過程。  3.尊重學生勞動。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間積極互動的過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要及時採納並給予充分肯定。有位教師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有一學生突然發問:「這篇文章的三個事例是作者從大量的生動事例中精選出來的,作者為什麼要選這三個事例,這三個事例在哪些方面有代表性?」這一提問,引起了不少學生的興趣。教師立即予以肯定並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思考,看這三個事例的時間、地點和事件是否相同,這三個事例分別表現出志願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品質。這樣,教師把學生深深地引入到對課文的品祈之中,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

二、強化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會問

  現代教學論重視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學生智力、能力、創造力的培養,並以學生主體性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要走下講壇,轉變角色,由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傳授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不斷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1.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於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觀念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我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陶行知先生講,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亂叫亂掙也不會吃。如果你鬆開雞,它就會自己去主動吃米。餵雞如此,課堂教學更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他們積極思考、自覺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  2.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的主要陣地。課堂上,教師要經常地誘導和啟發學生改造、重組和重新解釋他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並且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問,不斷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楊振寧教授講,他的老師泰勒上課奇談怪論多,錯誤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種多樣的問題和學生研討,啟迪學生思維,有時爭得面紅耳赤,常常無法做出最後的結論。就是這種看似無序的不規範的教學,使學生得到了發展,獲得了真傳。究其原因,與強化問題意識不無關係,問題激活了學生思維。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它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腦子裡,進而讓思想在學生腦袋中產生出來,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經常表現出疑惑、驚奇和探究的慾望,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和積極的思維之中。  3.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像教育家顧明遠所說的,「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尋疑、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李鎮西老師在數學中提倡學生對課文養成「四問」的習慣:①寫了什麼?②怎樣寫的?③為什麼這樣寫?④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通過引導學生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發現創新的能力。教學中,要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像,大膽創新,並能對某些帶有共性的看法或結論質疑,得出自己的結論。

三、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善問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困難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證明公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於提問的能力和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後天培養。由於學生學習、生活經驗都不足,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識關鍵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並在發現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1.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現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閱讀方法是猜讀法。特級教師魏書生也喜歡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運用猜測、嘗試的方法解決不會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在操作、實踐、閱讀、想像中去探索和發現規律,學會學習。《赤壁之戰》一文寫劉備長坂兵敗後,諸葛亮曾親赴柴桑,遊說孫權結盟。孫權經過一番斟酌,拋出了這樣一句話:「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註解中的翻譯一般都是這樣:「除了劉備,沒有一個人可以抵擋得了曹操……」然而,這明顯不符合江東一代豪傑孫權的性格。此翻譯的錯誤究竟出在哪裡?學生大膽猜想,認為正確的翻譯是:「除了劉備,沒有一個人可以與(之)共拒曹操……」該句的難點——「莫可以」中的「以」是一個通假字,其本字應是「與」就這樣被學生解決了。  2.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杜威認為,「知識決不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為這個過程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的情境一樣。」可見,探究是包括學生學習在內的一切活動的本質屬性。探究賦予學習者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者通過獨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有位教師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發現一些學生在閱讀課文後,誤把于勒當做小說的主人公。這位教師沒有簡單地教給學生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從情節的發展過程看,誰是主導者?從人物間的矛盾衝突看,誰是主動者?從主題思想分析看,小說主要揭示的是什麼?學生通過認真閱讀、品析推敲、綜合分析,得出了新的結論:菲利普夫婦才是作者所要刻畫的主要人物,因為課文是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的態度變化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這一主題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又提出了「如果當時于勒一眼認出眼前向他買牡蠣的人竟是自己的親哥哥時,那麼他會有怎樣的心理和行動」的問題。雪球越滾越大,使探索更廣泛、更深入。從問題開始,由解決問題再到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使整個學習過程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3.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由於受年齡、思維水平的限制,在認識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自我評價能力較差,但對別人的行為卻比較容易發現毛病。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討論、思想碰撞、組際交流來解決。有位教師在教授《扁鵲見蔡桓公》時,學生對閱讀提示中「諱疾忌醫」這個成語是「常用來比喻那些掩飾自己的缺點錯誤,害怕批評而不願改正的行為」的釋義提出疑問,原因是「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明顯告訴人們桓公並不諱疾忌醫。一石激起千重浪,這位教師便引導學生討論體味這則寓言的主題思想,很多學生從質疑中捕捉到思想火花,從與同學討論中吸收新的思想,提出自己新的判斷。有的學生認為,桓侯沒有採納扁鵲的忠告,導致體痛而亡,據此得出拒絕忠告會招致不良後果;有的學生認為,桓侯以個人經驗來對待名醫,是由於思維定勢,從中可以得出結論:不能憑經驗辦事,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有的學生從桓侯的病由輕到重到不治而亡的教訓中,得出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的啟示;更有學生從扁鵲的角度得出另外的結論:做人的工作要講究方法。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共同獲得提高。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實踐證明,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此,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答」,更要學會「問」。因為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

推薦閱讀:

紅學公案:曹家的旗籍問題|紅樓夢,研究
解剖系列(六)——肩胛上迴旋肌肉與常見問題解析
論當前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女嫁男娶必須認清的十大問題
基督徒靈修常見的八種問題(下)

TAG:意識 | 學生 | 課堂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