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言說方式的立腳點 文論界縱談「強制闡釋論」
長春連日的大雨絲毫沒有阻擋學術的熱情。7月24—26日,來自我國當代西方文論研究界、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界及現當代文學批評界這三個不同學術領域的近40位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強制闡釋論」這個一年多來文論界熱議的命題進行深入討論。
「強制闡釋論」是一個審視西方文論史的全新視角,它概括和提煉了當代西方文論的基本特徵和重大缺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教授2014年提出的這個概念攜風裹雨而來,攪動了我國文論界的一池春水。在此次研討會上,張江進一步闡釋了他對「強制闡釋論」的思考,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構想。
提出文學理論的「母題」
「強制闡釋」是指,背離文本話語,消解文學指征,以前在立場和模式,對文本和文學作出符合論者主觀意圖和結論的闡釋。場外徵用、主觀預設、非邏輯證明、混亂的認識路徑是其四條基本特徵。張江指出,「強制闡釋論」是基於闡釋學視角對當代西方文論缺陷作出的判斷。
當代西方文論的種種弊端實際上早已在西方學界內部引起質疑。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羅崗舉例說,艾倫·布魯姆的《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批判美國大學只講理論,不顧經典;特里·伊格爾頓的《理論之後》宣告20世紀60年代以來自我生產的理論無法有效解釋文本。
但在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高楠看來,西方學者發現這些問題只是理論現象,未能凝聚為理論「母題」。高楠認為,作為反思當代西方文論的一個批判性理論,「強制闡釋論」的理論意義遠大於其文本意義,它提出了相關問題群,在文學理論的文學化、理論的領域性、文學理論的民族性等理論要點指引下凝聚成為理論「母題」。
「文學理論不是從文本本身出發,而是從理論到理論。」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說他很早就注意到了當代西方文論的這個危機,但沒有想到上升到很高的角度真正嚴肅地反思這一問題,而「強制闡釋論」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當代西方文論的種種問題說到了根子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政文在當代闡釋學的發展譜系中對「強制闡釋論」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強制闡釋論」具有總體性,它是當代中國學術界對西方當代文論和闡釋學深刻的辨識和有力的批判。
激活當前文學理論批評研究
「強制闡釋論」提出以來,雖然不同學者對其認識不盡相同,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強制闡釋論」已然進入到文論界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視野,有關討論被引向更廣闊的天地。「它在話語和觀念方面,有效激活了我們當前的文學理論批評方面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黨聖元說。
黨聖元認為,「強制闡釋論」為反思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闡釋方法提供了非常好的問題域。20世紀以來,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強制闡釋表現得十分突出,最主要的就是以西解中、以西律中,這在相當程度上改寫了中國古代文論的一些概念、現象及其內涵。
「如果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話,還有一個你選擇哪個哈姆雷特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平對闡釋的多元性進行了辨析。他說,闡釋有不同的取向,允許讀者對文本理解存在差異,但批評的倫理在於對文本同情的理解,而不是任意曲解。
「文學批評界現狀是毫無批評倫理的約束。」瀋陽師範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教授賀紹俊說,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文學批評中無視文本、踐踏文本。而「強制闡釋論」帶來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從文本出發應該是批評倫理的重要規則。
「強制闡釋論」不僅在國內引發諸多反響,還得到了國際學界的回應。美國、法國、德國等多國學者撰文加入討論,俄羅斯文學界召開國際會議專題研討「強制闡釋論」。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寧強調了「強制闡釋論」提出的國際化意義,它改變了我們與西方文論界互動的模式,「不是跟著西方理論家說、不是譯介他們的理論,而是與其展開對話」。
實現中國文論的「彎道超越」
改變我國當代西方文論研究界、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界及現當代文學批評界相互割裂的局面,將各方面研究的優勢組合起來,站在中國立場、中國實踐、中國經驗、中國文本的基礎上,實現我們自己的「彎道超越」,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理論話語體系,正是張江提出「強制闡釋論」的願望所在。
「很多年,我們各說各話,很難坐到一起就比較高的、比較大的理論展開對話。很多年,我們遺忘了一些高的、大的問題。」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曉明感慨地說,「強制闡釋論」舉起了一面旗幟,理論的隊伍又聚集在一起。
「『強制闡釋論』好不好不要緊,如果還有別的什麼論,我願意和你一起、我們中國學者一起努力,向世界發出聲音,找到中國言說方式的立腳點。」張江對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理論的真誠呼喚,深深打動了與會的每一位學者。
趙勇認為,站在重構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高度,會發現一些以前未曾意識到的問題。「我們應該把西方文學理論資源化,而不是教條化、甚至信條化。」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朱壽桐表示,應將西方文學理論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現代文學理論的資源融匯到當代漢語學術理論、漢語學術風範的建構中去。
「重構中國式敘事已經變成中國作家的實踐,但批評界還處於相對失語的狀況。」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說,強調中國身份、本土自覺,是一條出路,也是一個必要的前進方向。
正如王寧所言,「中國已經擺脫了在全球化中的被動地位,開始引領全球化潮流,為什麼我們的文學理論不能走向前沿呢?」
此次研討會由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藝爭鳴》雜誌社主辦。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尹愛群,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文藝爭鳴》雜誌社社長張呈祥等出席會議。
推薦閱讀:
※情侶之間打發時間的一百種方式!
※淺談陶淵明田園詩意象中「象中之象」和「象外之象「的切入方式
※王偉 | 西方式民主不是治理族群衝突的良方——新興民主國家族群衝突不斷滋生的機理分析
※達真堪布:2011年百日共修開示聞法方式(三)--學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