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斧影:諸家解說疑竇叢生 趙匡胤死因成謎?
上面這段文字並不艱澀,但卻讓人感到充滿了玄機:第一,趙匡胤一代英主,能如此相信一個道士的話嗎?第二,趙匡胤把所有人都攆出去,只留下趙光義一個人,究竟在和他說什麼?第三,趙光義「時或避席」,究竟是在謙讓帝位,還是在和趙匡胤爭吵著什麼?第四,趙匡胤既然在三鼓時還能出殿,手拿柱斧用力戳地,還能大叫「好做」,根本不像是將死之人,為什麼不到五鼓就死了?第五,什麼叫「好做」?難道趙匡胤真的是在囑託趙光義要好好做皇帝嗎?這種事用得著拿著斧子狠狠戳地嗎?我看倒更像是在吵架:「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如果是後者,那麼趙匡胤的死反倒好解釋了!所謂「燭光斧影,千古之謎」,恰恰反映出人們對趙匡胤的真正死因始終持有深深的懷疑,只是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是趙光義謀殺了他的親哥哥。
與上面說法截然不同的一個版本,出自司馬光的筆記《涑水紀聞》。司馬光說:趙匡胤死時是夜四鼓,當時皇后宋氏就守候在趙匡胤身邊,見趙匡胤已經晏駕,連忙命大太監王繼恩去宣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王繼恩認為杜老太后已有遺命,讓趙光義繼承皇位,所以沒有去叫趙德芳,而是急急忙忙跑到開封府,把趙光義叫進了寢殿。宋皇后見到趙光義,「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司馬光是個極其嚴謹的史學家,但在這段文字中卻出現了好幾個常識性的錯誤,比如趙匡胤的長子名叫趙德昭,按照古代嫡長繼承的制度,宋皇后不可能丟開皇帝的長子,而宣召次子繼承皇位。再說趙德芳也不是宋皇后所生,宋皇后沒有任何理由舍本取末。究其根源,大概是司馬光把趙德芳當成宋皇后的兒子了;又如到開封府去叫趙光義的太監名叫王繼恩,《涑水紀聞》里卻寫成了「王繼隆」。按照司馬光的說法,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沒有任何牽連,因為他當時沒有在第一現場,當然不可能背負謀殺兄長的嫌疑。司馬光為什麼要記載這樣一段文字呢?難道這種說法就一定是真實的嗎?他這樣寫的根據又在哪裡?值得注意的是,南宋人李燾所著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和清朝人畢沅所著的《續資治通鑒》,幾乎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司馬光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麼呢?要弄清這個謎團,還得從文瑩和司馬光的兩種記載談起。文瑩是個和尚,不屬於統治階級圈內人,他那段話,或是來自民間廣泛的流傳,或是來自士大夫們的私下議論,也就是說,當時人們都在懷疑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的謀殺有關。民間或士大夫間存在著這樣的猜測,司馬光可能毫無所聞嗎?我想,作為一個忠於朝廷的大臣,出於對皇權的維護,深諳史學的司馬光必然要對此事有所表示。他決不願意這種對趙光義十分不利的議論繼續傳播下去,所以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了上面那段文字,以抵消流傳已久的「燭光斧影」之說,為趙光義洗刷謀逆的罪名,使既定的正統皇權永遠放射仁義的光輝。事實證明,他這樣做的目的達到了,李燾、畢沅等後來史家在修史的時候,當然不會置司馬光於不顧,去相信一個瘋和尚的話。再加上史家從來有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就是「為賢者諱」。既然司馬光都說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無關,李燾、畢沅又何必非要拗著前哲呢?然而我卻覺得,司馬光這樣做,未必真能達到掩蓋趙光義罪惡的目的,直到現在,人們寧可相信趙匡胤死於趙光義之手,也不相信司馬光這段煞費苦心的文飾,就是一個明證。
再有,趙光義是個好色之徒,花蕊夫人、小周后的死,都和他有著直接的關係。趙匡胤的皇后宋氏也是個極其美貌的女子,趙光義對她垂涎,是情理之中的事。史書上雖然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記載,但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立即封宋氏為「開寶皇后」,允許她不出後宮,自己也不立皇后,這種做法與常情大相違戾,究其原因,極有可能是為得到宋氏而做出的讓步。《宋史·太宗紀》的最後明確記載:宋氏死後,趙光義堅持不準將宋氏與趙匡胤合葬,直到趙光義駕崩之前,宋氏一直沒有下葬,這是什麼意思?史官說:「宋後之不成葬,則後世不能無譏焉。」作為一代正史,話已經說到這種份兒上,讀者應該悟出其中三昧了吧?
推薦閱讀:
※許世友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沒背景、沒相貌,屌絲靠什麼逆襲富二代?
※在緊張恐懼、顛沛流離的環境中,能活到81歲,宋高宗是有多強大?
※揭秘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趙匡胤為何傳弟不傳子?(二)
※為什麼趙匡胤的北宋能夠終結五代十國的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