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華金文書法《毛公鼎銘寫真長卷》
虛園微刊 2016-07-02 18:15
湯永華金文書法《毛公鼎銘寫真長卷》全圖(實物正文159行,長1460CM,寬35CM,用手機橫屏瀏覽)
湯永華金文書法《毛公鼎銘寫真長卷》切段釋文
湯永華金文書法《毛公鼎銘寫真長卷》說明
1948年(戊子),隨著人類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的一次文物大遷徙,舉世聞名的毛公鼎和鑄有風格獨特銘文的散氏盤,連同「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等一大批最貴重的國家文物,登上了國民黨撤向臺灣的軍艦——「中鼎號」……從此,大陸國民開始了「渴見國寶」的悠悠之夢!
六十甲子一個輪回,歷史似乎掐著手指神妙地算好,在大陸與臺灣相隔整整60年之後的2008年(戊子),酷愛金文書法的我,參加赴台知識產權考察團,終於有機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見到了三十多年夢寐以求的、熟悉而又陌生的毛公鼎等稀世國寶。我在展廳流連忘返,看著鼎器目不轉睛,一字字、一行行對比著過去的猜想……那種如願以償的感覺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正如資料顯示,毛公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之重器。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圓形,半球狀深腹外鼓,雙立耳,三蹄足,頸部飾以重環紋及弦紋各一道,造型古雅簡樸、端莊穩重。
鼎腹部內壁鑄有長篇銘文,計32行,分左右兩幅各16行,中間空三行,計499個字,洋洋灑灑,氣勢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為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者。其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是當時典型的策命文種,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體例,郭沫若曾說「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宣王的重臣毛公,追述周文王、武王的豐功偉績,敍述宣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命他勤政愛民,修身養德,忠心輔佐周王,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物鼓勵等事項。毛公為報答天子特鑄鼎傳示子子孫孫永寶用。
毛公鼎銘是周朝文字最成熟、最正統的典範,具有驚天地,動鬼神之氣魄,系最經典的金文名作之一。其用筆圓雋精嚴,極富高貴典雅的貴族氣息,起止轉折均恰到好處,委婉優雅;筆劃粗細趨向統一,富有清朗的審美韻味;結構多取平正之勢,顯示出理性與成熟;字行佈勢注重間距,給人以靜謐安祥之美。銘文依鼎內壁空間佈陣,縱橫有序,通篇瘦勁而不疲軟、厚實而不累贅、流暢而不輕滑、凝煉而不呆板,在宏偉中透出威嚴,在莊重中顯示高貴。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出土後的行蹤曲折,傳說不一。該鼎於清道光末年(1850年)於陝西岐山周原出土,先後多人易手,輾轉於西安、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1946年收藏於南京中央博物館。1948年隨南京故宮博物院大量文物遷至臺北,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鎮館之寶,放在二樓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換的展品。
我學金文多年,早知毛公鼎、散氏盤兩器之盛名。過去研習其銘文只靠圖片,如今親眼目睹神品,逐行逐字反復品味銘文,深為青銅文化的燦爛所震撼,歸來即興再臨兩器銘文,情致盎然,一氣呵成,自以為是此次赴台的極佳紀行,也是本人虛度六十的最好留念。
毛公鼎銘法度森嚴,盡善盡美。如實臨摹,力求逼真,盡可能減少個人隨意之筆,以體現宗周之法、高古之風,故拙作題為「寫真」,以長卷佈陣,正文159行,長1460釐米,寬35釐米。然出土之物多有殘缺,不少銘文字形模糊,考究多種摹補版本也難定論,只能取其一而書之,道是「真」時未必真也!如有錯誤,敬請專家指正。
虛園微刊(wsxywk)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