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送禮:有限的資源向權貴者等集中
人情在傳遞,禮物在流動。
年節有禮,喜宴有禮,盛典有禮,活動有禮,拜訪有禮,感謝有禮,情侶有禮,朋友有禮,家庭有禮,同事有禮,客戶有禮……不求以禮服人,只求相處無間。
禮物送得有品,方能稱得上禮品。送什麼,怎麼送,這是學問。怎麼回,回什麼,也是學問。「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誰都想投其所好又正中下懷,送得合情合理合法,收得合心合意合味。禮送出去了,沒送出情誼,失敗;沒送出信息和意願,亦失敗。
中國禮品產業研究院統計出國內禮品市場7684億元的年需求額。這個數字不準,因為禮品的類型和方式無所不在,並不局限於禮業,甚至有無形的禮品。
看得見的是煙、酒、茶、首飾、腕錶、時尚產品、數碼產品、藝術品、會籍卡、消費卡、冬蟲夏草、遼參、黃花梨、沉香、大閘蟹、鮮花、巧克力、水果、書,看不見的是感情、善意、信任、幫助、榮譽、職位……好禮品是表情達意的好工具。
但,送得奢侈不等於送得高級,送得稀罕不等於送得風雅,送得多不等於送得保值保健。我們研究了禮品社會學、禮品流派學、禮品設計學、禮品數字學、禮品星座學,遴選出33件最熱門禮品清單,提供了世界範圍內的手信和回鄉之禮,構成人情中國的新型物志、中國禮品的生態報告和詳細指南。
願這份指南助你送好禮,收好禮!
愛送禮的中國人
想搞懂當代中國人,只須搞懂兩字即可:一曰局,二曰禮。局是場合,禮是利益,無禮不成局,有局方獻禮。兩字交織出的是「關係」。
文/陳舊
每年一過中秋,便至禮品季。這一波高潮熱至國慶聖誕元旦,至春節方至頂點,情人節元宵節尚有餘波。中國人所有的物質利益、精神趣味、人倫關係、政商潛規則在此皆體現得淋漓盡致。
想搞懂當代中國人,只須搞懂兩字即可:一曰局,二曰禮。局是場合,禮是利益,無禮不成局,有局方獻禮。
這是一列全民參與的送禮大軍:男女老幼,概莫能免。中國人常說,禮品即人品。送父母,送親戚,送領導,送客戶。中國人最看重的人際關係、社會資源將在這一季被歸納集中、提煉升華,並最終以禮品形式呈現。
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中國傳統的人倫、親族關係,通過一次次物物贈予—交換—回禮或凝聚,或離散;任何不相關的兩人,經由禮物交換,可同處一酒桌推杯換盞,亦可為同一目的齊心協力。
這也是一道漫長的產業鏈:中國人每年禮品上花錢多少?並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這是一個跨行業、錯綜複雜而又相對隱蔽的市場。根據中國禮品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小鵬估計,至少也有8000億元。
禮品是流動的,只有經過「送禮—收禮—回禮」這一交換過程,物才具有了社會生命,成為禮品或禮物。
禮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漢字中,「禮」本意為「敬神」,到後來才演變為一種行為規範。歷代名儒先賢皆十分重視禮儀,所以儒教又稱「禮教」。《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相傳禮起源於遠古時的祭祀活動,在祭祀中,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珍貴、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犧牲)奉獻於神靈。後又演化為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并而產生的納貢,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示對征服者的服從和乞求庇護。從一開始起,禮的含義中即有物質成分,禮以物的形式出現,即禮品。禮品與物品的區別在於,它承載著文化的規則(禮節)並牽涉到儀式。所以,無禮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禮物。換句話說,禮品是流動的,只有經過「送禮—收禮—回禮」這一交換過程,物才具有了社會生命,成為禮品或禮物。
古人常有因禮數不周或禮品不及時而大動干戈的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因未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中原各國聯盟因而大舉伐楚。鴉片戰爭相傳也和英使馬嘎爾尼拒向乾隆爺下跪脫不了干係。
禮品的討論是社會學的經典議題。法國現代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莫斯,就曾總結世界各地的「禮物交換」,指出禮物交換的理論價值。在莫斯看來,禮物的意義在於它具有現代社會少見的「人格的整體贈與特徵」,與注重利益獲得的現代市場交換不同,禮物交換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面子」的互惠性(馬塞爾·莫斯《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
社會學家閻雲翔根據對黑龍江省雙城市下岬村長達十餘年的觀察,發現了中國人禮品觀的基本邏輯:他根據禮品饋贈的目的和社會關係的差異,區分了禮品的表達性與工具性。如親朋好友間的婚喪嫁娶「隨禮」,被認為是「表達性禮物」,它以交換本身為目的,反映了送禮人和受禮人之間長期形成的社會聯繫。而委託某些實力人士(尤其權貴)則被視作「工具性禮物」(即「送禮」),則以功利目的為特徵,帶來的是短期關係(閻雲翔《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路》)。
這也導致了一項富有中國特色的再分配製度:它保證有限的資源能向年長者、權威者、權貴者集中。
去醫院動手術,給主刀醫生塞個紅包;去駕校學車,要先給教練遞一條香煙;中國媒體的紅包或曰「車馬費」已登上國際頭條;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已經知道逢年過節要買份小禮物,要不女老師會心情不好一整年;樓下停車場阿伯也需常常打點香煙月餅若干,否則找不到停車位的永遠是你。
英國社會學家蒂特馬斯說:「在一些社會,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品饋贈都旨在換取和平,表達情感,聯繫群體,聯絡情感,實現契約上的義務和權利,表達懺悔、羞愧、丟臉以及象徵人類的其他感情。」
這一特徵在中國社會體現得尤其明顯。社會學家梁漱溟把中國人這種凡事以關係為依託的文化特徵叫做「關係本位」,關係、人情和面子是中國式人倫構建的三個主軸,而「禮」則是其中的核心。新中國成立後當政者試圖以「同志關係取代禮品關係」(閻雲翔語),卻慘遭失敗。結果更使新設立的制度滲入到傳統民間文化的「禮」當中,使民間交往具有更多的「實利內容」和「等級關係」。
當然了,這也導致了一項富有中國特色的再分配製度:它保證有限的資源能向年長者、權威者、權貴者集中。
禮品當然也不會白給。莫斯早就指出,禮品暗示了一套權利與義務的體系,收到禮物的一方不用說出來就知道:收取禮物在鞏固雙方關係的同時,意味著自己應當在將來某些時候作出回報。而中國式禮品在社會網路中的流動構成一種非市場性交換,參與的雙方具備「有義務給予、有義務接受、有義務回報」的默認特點。
這就是中國式禮品的潛規則:禮品、贈品和宴請是為了交換和加深個人關係,培養一種相互依賴的網路,而接受禮物的一方隨之產生一種人情上的「負債」,即俗稱「人情債」——光收取不回報會極大地損害你的社會聲譽,即所謂「貪有貪德」。
某受訪奢侈品高層說:「奢侈是一個很髒的詞。」
有中國特色的人際關係,就有中國特色的禮品經濟。
是賄賂?有1001種方式將之洗白,變成大家皆可接受的小小禮品。網上、段子上漂白的技巧層出不窮。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但人人又不便言說的龐大產業鏈:它養活了包括製造商、分銷商、終端服務商、採購方、收購方、禮品回收方等一系列參與者。
月餅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廠家印製月餅券,單位以六折到七折的價格從廠家團購月餅票,員工以四折到六折的價格把月餅券賣給「黃牛」,黃牛把倒賣不掉的月餅券以四折到五折的價格賣回廠家。在這個利益鏈中,廠家賺到了錢,「黃牛」也賺到了,消費者也將月餅券折現了,似乎皆大歡喜,有人稱之為「空賺經濟」,與經濟學中的「破窗理論」堪有一比。
中秋送月餅,端午送粽子只是禮品江湖的低端配置,高檔煙酒茶也只算中端水平,有水平、有思路的送禮者送的是字畫、是奢侈品。更見心思的是直接送人,反正古人西施送過,貂蟬也送過。
好禮品的標準是與眾不同、價值貴重、攜帶容易、變現方便,當然了,還可開發票。去逛一下北京新光天地或上海恆隆廣場,服務人員貼心得很,過萬的禮品還能分拆成數十件文具開發票。
說中國禮品經濟救了國際奢侈品行業並不為過,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後這兩年。根據貝恩公司2011年12月發布的《2011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2010年,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總額達約2120億元人民幣。2010年、2011年兩年,禮品消費佔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份額超過30%。路易威登、香奈兒和古馳是最受歡迎的奢侈品牌。
每年聖誕直至春節前後,各大品牌無尺碼的奢侈品小配飾如箱包、皮帶、錢包名片夾、太陽鏡等紛紛脫銷,不少外企或國企品牌部門常常一掃數十件。這些小配飾大多價格數百至數千元,有著大大的Logo,讓即使最挑剔的客人說不上喜歡,也絕對不討厭。
如果這些入門級奢侈品不能滿足客人的需求,國際品牌集團的董事曼弗雷迪·里卡(Manfredi Ricca)與麗貝卡·羅賓斯(Rebecca Robins)創造了「奢侈極品」(Meta-Luxury)一詞,巴黎春天(PPR)的CEO佛朗索瓦·亨利·皮諾(Francois Henri Pinault)則將更高端的奢侈品如愛馬仕、BV等品牌命名為「高端奢侈品」(High Luxury)。
它們會更昂貴、更稀缺、身份專屬感更強。如名媛毛玉萍微博上曬的那款五星紅旗版愛馬仕限量皮包。我曾採訪過的一個跨國奢侈品高層說:「奢侈是一個很髒的詞。」
如果嫌奢侈皮包過於招搖,還有更高級、更不留痕迹的方式:奢侈服務。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指出,奢侈服務的消費增速明顯快於實物奢侈品。目前,奢侈服務的市場規模大約有7700億美元,佔了整個奢侈品市場超過一半的份額,而且正在以比實物奢侈品消費更快的增速在增長。
畢竟對某些非富即貴人士來說,名牌包豪車等並不稀罕,但一次SPA、一次狩獵、一次豪華游誰都不會嫌其多。報紙曝光青島的高級會所,進門先交20萬,餐具皆為金銀。而且絕對安全,絕對低調,難怪一個高級會所經營者說:「公眾所見的奢華都不是真奢華。」
這樣說來,送禮不只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來自台灣的社會學家楊美惠考察了中國式禮品經濟的城鄉分野。在她看來,城市禮品經濟更偏向關係藝術,而農村更偏向人情禮物經濟。
「關係藝術更男性化,起著對國家再分配權力、對日常生活精細的調節和限制的顛覆和破壞作用,它比人情更工具化、更強硬、更玩世不恭和政治化,適應了政治中的一些男性化特徵。人情則更『女性化』,更人性化,帶有自願的性質。」(楊美惠《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
關係學也好,灰色經濟也罷,在一個改革尚不徹底、潛規則橫行、監管形同虛設的社會中,「你送禮,我辦事」成了社會運行的默認模式。你想與眾不同?等待你的或許是社會系統的反震。
報載:醫生退回車禍患者家屬的500元紅包,卻被誤以為得了肇事車主的好處。醫生鑒於傷者已治癒,給出「可以考慮出院了」的建議加劇了這種猜疑,患者兩名家屬在醫院門口堵住醫生,將其頭打破。(2012年7月25日人民網)
禮品社會學
送什麼?如何送?送給誰?
送禮一向是社會生活的潤滑劑,人情世故的溫度表。送禮之學問,不外乎三點:送什麼,如何送,送給誰。通達者信手拈來,行雲流水。愚鈍者費盡心機,不得要領。
文/@花總丟了金箍棒
自古有諺云:「官不打送禮的。」但今時今日,律法昭昭。
依照國務院與中辦在1993年發布的指導文件,黨政機關人員在對外交往中「接收價值按照我國市價摺合人民幣二百元以上的禮物,應當自接受禮物之日起一個月內填寫禮品上報單,並將應當上繳的禮物上繳禮品管理部門或受禮人所在單位」。超標且逾期不繳即視同貪污。倘若要追究刑責,累計價值只需達到5000元以上。
在物價飛漲的今天,隨便送個像樣物件兒,依此律都得充公。因此絕大多數人給領導送禮,都會避開公務場合。只要不直接涉及錢權交易,尺度便寬鬆得多。
除了禮品自身實用性,便於估價與二次流通也是送禮者必須考慮的因素。
幾乎每個黨政機關住宅小區的周邊,都會有若干家禮品回收店。這也提醒了廣大送禮者,除了禮品自身的實用性,便於估價與二次流通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因此高檔煙酒、茶葉與保健品便成了熱門之選。
儘管重慶、南昌、鄂爾多斯等地紛紛開始限制售賣「天價煙」,要求捲煙零售價格均不允許超過999元一條或99.9元一包,但在強勁的市場需求刺激下,各大煙廠依然我行我素。中華軟3依舊是最佳選擇,因為除了好流通外還不惹眼。在更貴价的品種里,時代版熊貓的過濾嘴太長,黃鶴樓1916的煙枝太短,鉑金蘇煙的金屬盒太招搖,都可能給眼尖的無聊人盯上而留下話柄。當年那位房產局長周久耕,就是被一包至尊九五給出賣了。至於更尊貴低調的「6號」,從不在市面上流通,識者寥寥,倒也符合衣錦夜行的官場作風。
酒水與蟲草,因極少會在公務場合使用,反倒沒有這般顧慮。酒水在禮市上同屬快速消費品,送多了之後,有心人就開始打新、奇、特品種的主意。私房菜館興起後,送禮者更可將踏破鐵鞋搜羅來的瓊漿玉液直接存放於領導常光臨的會所,再無被偷窺之虞。大約五六年前,某部隊後勤部門有一批特製的藍瓶裝飛天茅台流入坊間,因奇貨可居,迅速成為送禮界大熱門。後來此酒不再供應,市面上假貨泛濫,至今仍有人前赴後繼地中招。如今又開始流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庫存老白酒(主要是茅、五、瀘、劍四大品牌),台灣和東南亞便有人勾結大陸奸商,專靠做舊、高仿來牟取暴利。種種歪門邪道,說白了都是靠內地禮市供需養活。
茶葉也是禮品中的大宗,不但催生出天福茗茶這樣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就連專走「商政禮節茶」路線的八馬,近來也在衝刺IPO了。這些茶葉用來供養要求不高的領導已經足夠,若要精益求精,就必須找更小眾而講究的出品。農殘超標風波之後,鐵觀音的陰影一時難去;捨不得烏龍茶的獨到香氣,可以選台灣產的頭等白毫東方美人。近年岩茶在華東官場蔚然成風,武夷山幔亭研究所的限量出品大受追捧。
如果送的是普洱,就起碼得是特級「一棵樹」或者陳國義的「88青餅」。一般對茶葉有研究的主兒對壺也有愛好,帶動了精品紫砂的行情。從拍賣行弄幾件顧景舟等大師的名作與名家字畫有相等效果。
說到以名家字畫與文物做禮品,就不得不提溫州鹿城公安分局原局長王天義。他出事時,執法部門從其家中一舉搜出名家書畫195件,古瓷及西方藝術品27件,另有銀元、金幣、郵票、雞血石等清玩1351件,不乏齊白石的《春山圖》與清乾隆鬥彩團花罐這樣的珍品。其中就有不少是送禮人從拍賣會上競投而來。國畫家范曾談到自己作品行情不斷看漲的原因時,就曾笑言「內靠貪官,外靠土匪」。
還有一種禮品是送「名」,透過高校送個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的頭銜,既無風險,且不失風雅。
觀察時下送禮的新動向,亦可從高檔樓盤附近新開業的商鋪著眼。近年高檔紅木器作店紛紛進駐豪宅周邊,大多同時開設回收業務。支撐他們的並非都是鉅賈大賈,許多領導在外邊置了業,也喜歡添置幾件保值性強的海南黃花梨或小葉紫檀的傢具,再不濟也是大紅酸枝。
領導私宅大多講究風水,各種上等玉石擺件與關公、佛像比毛主席像更受歡迎。某位在地產公司供職的友人,就曾親自護送一尊超過200萬元的壽山石擺件進京。能往人家裡送這檔次物件的,基本都是領導身邊交情甚篤的老夥計,一般人敢送,那邊廂還不敢收呢。
時下網路監督成為全民熱議話題,名表、名筆或名牌腰帶等隨身用品成為網友關注的對象。今年南方某省有位廳局級幹部,就因為戴了春節時弟弟相贈的「工字頭」腰帶,被捲入一場浩大的口水風波,險些葬送錦繡前程。
以名表做禮物,最好迴避標識特別明顯的款式。一般來講,像歐米茄(星座與海馬系列)、浪琴(嘉嵐與瑰麗系列)、雷達(精密陶瓷系列)與帝舵(王子駿珏系列)這些二三線品牌的基本款要穩妥一些,以領導的正常收入,也能夠負擔。更省事的做法是直接送購物卡。
坊間有打油詩:「過節送禮太正常,小小紅包獻吉祥。你家有事我捧場,溝通感情多來往。領導拍板單位支,公款送禮我無私。你怕出事不要緊,送你家人照樣行。先送小來再送大,一步一步交兄弟。」文火慢燉是送禮基本路線,一種情況是例外,那就是送「名」,比如透過高校送個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的頭銜。雖然彎兒繞得大了一些,卻無風險之虞,且不失風雅。「學者型官員」正是當下最受歡迎的品種,而高校也樂於將有為官員吸收為校友,實在是安全體面、一舉多贏的盛事。
相較於官場,商場上送禮的禁忌就少得多。SOHO大佬潘石屹,前年因在微博上先後發布兩代「潘幣」成為街頭巷議的話題。後來乾脆印了限量版的實物作為公司禮品饋贈各界人士,傳為一時美談。不久前,另一位命運跌宕的傳奇人物、紅塔集團原董事長褚時健復出後推出的「褚橙」,也成為京滬商圈最流行的新年禮物
相比真金白銀的奢侈品,這些禮品廣受歡迎,除了自身特色之外往往得益於話題效應。換言之,商場送禮的主流講究陽光體面、經濟實用(潘幣好歹可用作書籤),禮尚往來之餘不至造成財務負擔。若能像廣東人開業時送棵發財樹、福建人喬遷時送對石獅子那般有個好意
推薦閱讀:
※溫家寶:權力過分集中得不到制約仍是滋生腐敗根源
※三元,克擇之宏觀理論,三合,形勢之集中之論。
※醜聞集中爆發,安倍還能幹多久?剛剛,日本政壇大佬高調預言
※古珠集中營!
※往回看,走更遠(集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