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蘇軾13  響徹千古天籟

  蘇軾是大文章家,北宋的散文,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我們前面講詩曾經說他的詩有奇趣,那麼他的文呢,前人說他「蘇文如海」,就是說他的文章寫得是洋洋洒洒,放眼望去橫無際涯,特別有才氣。  他的這些很著名的文章、最著名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在黃州時期所寫,你看這個黃州對蘇軾真的是很特殊的一個地方。特別是在黃州他寫了非常著名的前後《赤壁賦》,成為千古絕唱,這兩篇賦寫在同一年裡,《前赤壁賦》寫在七月份,《後赤壁賦》寫在十月份,這是農曆,這個七月份當時已經到了秋天,到他那十月份已經是到了初冬時節。《前赤壁賦》,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呢?它要回答什麼問題?這是我們很關心的問題,這篇文章一開始就這麼說: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軾《前赤壁賦》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號這天晚上,我跟朋友泛舟赤壁。當時什麼情形?「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波光瀲灧,清風徐來,我們喝著酒唱著歌,唱著什麼歌?唱的是《詩經》裡邊的《明月篇》(月出),這《明月篇》什麼內容啊?說明月呀明月,出來多麼地明亮,美人的容貌是多麼地漂亮,她的身材是如此地窈窕,止不住我的相思、我的煩惱。像情詩一樣。這個時候月亮從東山那邊升起來了,徘徊在星斗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什麼意思?在江面上有白茫茫的霧氣,把我的一葉小舟放在江中任它縱橫,任它馳騁,感覺就好像駕馭著清風在宇宙之間航行,不知道船會在什麼時候停下來,這並不重要,感覺到這一刻我遺世獨立,彷彿已經成仙。  蘇軾的這個《前赤壁賦》一開始,就把我們帶到一個仙境當中去,展現了一種浩浩茫茫的一種境界,這個背景特別大。這麼歡樂,跟朋友在一塊兒喝著酒,然後,蘇軾扣舷而歌,就敲著這個船幫子,一邊敲著和著節拍,就唱起了歌,手中的船槳拍打著江水,小船兒溯流而上,月光多麼明亮,美人令我神往。瞧人當時的文人,這是被貶黃州啊,這是什麼心境啊?有月光、有江水、有小船、有美酒、有詩篇。  唱得正歡呢,客人裡頭有個道士叫楊世昌,蘇軾唱完歌之後,楊道士就開始吹簫,還有伴奏,這簫吹得如泣如訴,蛟龍聽見都掉眼淚,非常地悲傷,讓人聽了之後覺得心裡頭特糾結。一曲吹罷,蘇軾就問他說,怎麼了你?怎麼弄得這麼悲傷啊?什麼意思啊?我這喝著呢,這讓不讓人喝了?就這意思。楊道士說,嗨!我有話要說。他有什麼話要說?他說你看,咱們現在來的這個地方叫赤壁,赤壁這個地方有夏口、有武昌,想當初這是周郎抗禦曹操的地方,這是曹操下了江南要剿滅東吳的地方,想曹操當年,那《橫槊賦詩》,一代梟雄那什麼勁頭啊,現在人在哪兒呢?找不著了,隨著這滔滔的江水,都湮沒無跡了。英雄尚且如此,我等跟英雄比起來就是小蝦米,我們天天就是打著魚,捕點小魚小蝦,過點小日子,你就這麼高興啊?你扣舷而歌,你還美人神往,我們明天就可能不在了,生命特別短暫,我們什麼都沒給這個世界留下來。我們很想長時間的佔有清風明月,不可能啊,為這個,我覺得傷心。說白了,就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還沒來得及享受呢,一切都不存在了。  其實,你覺得這是楊世昌自己的悲哀嗎?不是。怎麼可能呢?誰都會這麼想。特別是在最歡樂的時候、最美妙的時候、最幸福的時候容易想,哎喲,天哪,再延續上幾個小時吧。不成了,一會兒下雨了,明月也沒了,船就該回去停在船塢,回家睡覺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這實際上你注意,就是蘇軾拋出來的一個問題,至於楊世昌當時是不是這麼說的,其實根本不重要。關鍵是,在如此美妙歡樂的時刻,就會想到人生短暫,你再及時行樂,樂總是要過去的。怎麼辦?蘇軾有辦法,蘇軾說,你知道這江水跟明月的本來面目嗎?不知道吧?我告訴你,你聽明白了就沒這麼悲傷了。蘇軾寫道: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前赤壁賦》  什麼意思?說我告訴你,江水和明月自古以來就有,江水每天都在流動,月亮有缺有盈,但是江水流動的過程,流多少也不會因為老在流動就減少,月亮有盈有缺,它盈的時候也沒見它多出一塊來,所以天地自然之道,盈缺、多少這是自然之理,你用不著為這操心,這是第一條。第二條,你不是嫌時間過得快嗎?你不是覺得生命短暫?我告訴你,時間要是過得快,從變動的角度來講分分秒都在變,一眨眼就不是剛才;你要說它不變,清風明月自古而然,一直都在這兒待著,從來也沒離開過,用不著這麼悲傷。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前赤壁賦》  什麼意思?生跟死就是生命不同的形態,生命從來都不會消失,就跟江水永遠也不會消失一樣。只要你現在好好地享受,把你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自然長河當中去,你就不會悲傷了。你抓住當下的每一刻,盡情地享受這明月清風,你還會有憂傷嗎?  大家注意,這是賦,賦這種文體它有個特點,叫「主客對答」,有人提出問題,有人就要對它進行回答。所以,這個地方是不是真的楊道士提出這個問題,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蘇軾回答了自己心裡邊的一個問題。  解說:被貶官黃州是蘇軾仕途的一大坎坷,在此間,心情鬱悶的他數度赴赤壁懷古,遺世獨立的《赤壁賦》和「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念奴嬌》均創作於謫居黃州兩年後的宋神宗元豐五年。在《前赤壁賦》中,蘇軾從懷古到懷己,這是他內心掙扎後的釋然,完成了對自己人生命題的思考,在思考過後,蘇軾又將怎樣去實現呢?  這篇《前赤壁賦》表現的是一種曠達的胸懷,看得比較通透。但是問題(是),大家也(在)心裡有個問題說,那為什麼?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都很想知道怎麼才能做到?怎麼才能做?十月份蘇軾就告訴你怎麼做。怎麼做的問題,這就是《後赤壁賦》給你解決的問題。在《後赤壁賦》里,作者一開始這麼寫: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蘇軾《後赤壁賦》  十月份的時候,他跟幾個朋友在雪堂喝酒,喝完酒之後,聊完天之後,就回他在江邊的住所臨皋亭。一路之上,看到已經有霜降,葉子都落下來了。正是初冬時節,一輪明月當空而照,人的影子在地上。一邊唱著歌一邊吟著詩,往回家走。這時候有個客人就說了,哎呀,這麼好的晚上,有這麼好的朋友,沒酒。有酒吧,沒有好菜,糟蹋了這個晚上。有個客人說別急,有吃的,我剛打了一條魚上來,特別像松江的鱸魚,味道肯定很鮮美,只可惜沒有酒。蘇軾說,沒事兒,有酒,等一下我回家。回到家找了王閏之,王閏之說我早就準備了一壺酒,知道你們總有一天會用到它。  你注意,這個文章寫作很巧妙,他在湊條件你發現了嗎?他要不把這條件給你湊齊備了,今兒這赤壁就去不了。你注意,他是前面先跟朋友都在一起聚會了,出來的時候沒打算去赤壁,這走在路上看見月白風清,這麼好的一個良辰美景,得做點什麼。做點什麼?得吃點;得喝點;得聊著點,可是沒菜,朋友說我打了一條魚。說沒酒,沒酒回家跟媳婦一說,媳婦說我知道你這幫朋友都這毛病,「以備不時之需」,早準備好了,多麼及時的媳婦,多麼及時的酒。條件具備了,去哪?赤壁。七月份咱們去過一趟,十月份會怎樣?你看,這是有備而去。去這一看,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蘇軾《後赤壁賦》  這寫得多好,你注意,他這個節拍非常地鮮明,這種節拍它符合人的情感的節拍。去了一看,跟七月份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到了初冬時節是枯水期,所以石頭都冒出來了,站在岸邊上,看著壁立千尺。水呢?水位下降了。但是別有一番景象。蘇軾把衣襟撩起來,爬到山上去,吹口哨,發出很尖銳的長嘯之聲,這個吹口哨這長嘯,這是古人的一種雅趣,跟我們現在吹口哨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吹了一會兒,覺得周圍森森然,夜幕降臨,有點恐怖,寒氣逼人。朋友們都沒跟他爬上去,就他一個人在上邊兒待著,待了一會兒就下來了,下來事還沒完呢,不是本來是來賞月的、看江水的、喝酒的、吃魚的嗎?下來以後,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蘇軾《後赤壁賦》  回來幹了一件事,從山上下來,坐在船裡頭,把這纜繩放開了,隨便飄,任舟而行,走到哪兒都行,無所謂,非常地任性放達。正放達著呢,突然有一隻黑白相間的鶴。橫江而來,翅膀特大,跟車輪子似的,就從他的船旁邊掠過去了,仙鶴從船邊掠走了。  今天晚上的聚會就算結束了。聚會結束了,蘇軾的情懷還沒結束,文人夢多,回到家裡以後睡覺了,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道士跟他作揖問他,今天在赤壁玩得還行吧?蘇軾說還行,挺高興的,您是哪位呀?我怎麼沒見過你啊?道士不說話,光是看著他笑。蘇軾靈機一動說,你是不是就是那隻仙鶴呀?你是不是仙鶴變的?還是你變的仙鶴?道士不說話,沒了。蘇軾醒來了,找這道士,窗戶一推開,明月當空照,什麼都沒有。  大家說那這篇文章說什麼呢?挺有意思。這篇文章學問大了,你看,蘇軾在這裡邊有意識地設了一個局,前面的那個喝酒吃魚,這都是在做準備,後邊的關鍵是那道士和這隻仙鶴,你說道士是仙鶴變的還是仙鶴是道士變的?也還是蘇軾變成了道士又變成了仙鶴?這都分不清,也沒必要分清楚。很有可能是詩人開始扮演著自己,後來扮演了仙鶴,再後來扮演了道士,然後還假裝醒過來問觀眾說,你知道那道士是誰嗎?你知道那仙鶴是誰嗎?其實觀眾多聰明,看來看去,你就演的是獨角戲,就是你自己。他為什麼變來變去呀?那是,既然改變不了命運,總能改變心情吧?我變成道士我吹簫;我變成仙鶴我自由往來;我變成我自己我做一個夢,這不就是莊周說的我夢見蝴蝶了還是蝴蝶夢見我了?通過這種自由的生命形態的互相的轉換,來達到對現實生活中痛苦的解脫嗎?這就是蘇軾的手段。  解說:前後《赤壁賦》代表著蘇軾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遺世獨立」、「滄海一粟」、「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等詞傳之後世,成為今天我們日常使用的成語。蘇軾的赤壁懷古之情雖然豪邁,但卻發生了誤差,歷史上真實的赤壁是在蒲圻,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而並非黃州。赤壁雖假,卻並不妨礙《赤壁賦》名垂千古,也正因為蘇軾,黃州赤壁成為了新的名勝,歷史上就此出現了兩個赤壁,一個三國周郎赤壁,一個蘇軾東坡赤壁,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謫居黃州期間,蘇軾除了懷古之外,他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大家可能會說,這前後《赤壁賦》我們都很熟悉,但是我們還是更想知道蘇軾的文章有沒有寫他日常生活的?有,而且寫得特別好。如果說前後《赤壁賦》是一種曠達的心境的話,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寫的文章就表現了他的適意、舒服,適意的一種人生。  蘇軾在黃州有很多朋友,這些朋友家裡頭都有什麼小花園、小園林,蘇軾經常去轉,在一篇文章《定惠院記》裡邊,蘇軾記錄了一個非常生動的場景,寫出了他的日常生活,從這個日常生活裡頭,你就能看出來他在黃州是怎麼樣生活的,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師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項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蘇軾《記游定惠院》  這段寫得特別好,他說什麼呢?在黃州的定惠院,定惠院是一個寺廟的名字,東小山上長了一株海棠花,海棠每次花開,蘇軾都帶著朋友在花下飲酒,到現在已五醉於樹下。我已經醉了五次了,這說明什麼呢,他被貶黃州已經五年了。今天,帶著他的朋友道潛法師還有其他幾個朋友又來到這兒喝酒,沒想到,海棠花這兒主人已經換了,主人換了,但是因為我的原因,不但沒有把這棵樹給伐了,而且對這棵樹精心地照顧。他特別指出這個主人是個市井之人,不是知識分子。你看,這兒的關鍵詞是,他喜歡海棠花,他來了以後,海棠花主人已經換了,是個市井之人,但是因為是東坡喜歡海棠,保留了。還有一棵樹是枳木,就跟橘子很相似的一種經濟作物,花特別地大,像老人頭一樣,花朵累累。本來挺好的,但是當地人不喜歡,本來是要伐掉這棵樹的,但是也因為我的原因,沒有伐。  聽出點味道沒有?因為大家知道我喜歡海棠花,喜歡枳木,喜歡枳木的花,所以不去伐它。雖然是市井之人,但是他們都是通情達理之人,知道蘇東坡有這樣的情趣。那你覺得這些市井之人他們有沒有情趣?當然有了。  今天的蘇軾活動是怎麼安排的呢?先到一個姓尚的家的園子裡頭去,說「尚氏亦市井人也」,他也是個普通老百姓,可是蘇軾說,他們家裡頭特別地乾淨,種的有竹子,我一到他們家,就睡在一個躺椅上,喝得有點多了,睡在小躺椅上。朋友裡頭有一個姓雷的,彈琴,「錚錚然,非人間聲也。」聽著這個琴聲,覺得不像是人間的音樂,像是仙境一樣。聽著聽著,聽了以後可能就睡著了,醒來幹了一件什麼事?離開這姓尚的家裡的園子,接著到市集上去逛逛,買了個大木盆,想用它盛水,洗點菜洗點什麼水果,然後拎著這大木盆接著走,沿著一條小水溝,走到一家何氏和韓氏的園林裡頭,這何家和韓家的園子也挺大的,而且他們家正準備要整修大堂,所以有一塊空地,坐下來接著喝酒,喝酒中間有那位朋友,有那位朋友就把他們家那個「為什麼酥」給拿出來了,大家還都記得吧?蘇軾給這餅起的名字就是它「為什麼酥」,就今兒在這兒喝著酒又碰著這個「為什麼酥」,一邊喝著酒,一邊看著竹子,一邊聽著音樂,跟這些所謂的市井之人處得挺好,很自然。  你看,先去看了海棠花,一看,還在這兒呢,沒砍了?說您老先生喜歡我們哪兒能砍呢?又去看枳木開的花,這不是你們不喜歡,沒砍啊?沒砍,你喜歡我們哪兒能砍啊?凡是你喜歡的我們都保留著。又到人家老尚家裡頭去,坐在躺椅上聽著雷氏彈這個琴,挺好的。彈了一會兒,不待了,幹嗎去?我買一大木盆,媳婦讓我買的,回家洗菜方便。買了盆,拎著盆沿著小水溝到了何氏的園子,到這兒以後,坐下來接著喝,吃著「為甚酥」。吃了一會兒,主人說接著喝。不想喝了,我想回去了。很隨性。喝得正好呢,大家說接著喝接著喝。就不想喝了,對不起,你們喝著吧,我走了啊,打聲招呼。走時候把門帶上啊。出去了還拎著盆呢,還拎著盆你別忘了,拎著盆又走,又走到一家姓何的小花園那兒,看人家種的橘子挺好。說給我點唄,回家種在我們家那雪堂邊上去。行,你要就給你。又給他些叢橘的種子。  好了,回到家裡頭一想,今天玩得挺高興的、挺隨性的、挺自在的,沒人攔著,沒人擋著,沒人非得死纏著讓你寫詩。但是今天有個特殊的客人他必須得照顧到,我們前面講黃州的時候,講到他的朋友的時候,說到黃州的知州徐大受對他相當不錯,這一次跟他一塊兒轉來轉去的除了那個道潛和尚之外,還有徐大受的弟弟徐大正,這徐大正到黃州來看他哥哥,準備到福建去做官,今天跟著他(蘇軾)轉了一天的園子,臨走的時候說,說蘇先生,您要不然把今天的事給它寫下來,我拿到福建去,我想你的時候我拿出來看看,您看怎麼樣?蘇軾說行,沒問題。這才把這篇文章寫下來。  一寫下來就成名篇了,你說這怎麼辦?為什麼能成名篇?因為興緻很自然。文章為什麼能很自然呢?因為他的性情很自然。你看他寫得有點啰嗦,像流水賬一樣,可是我們喜歡這種流水賬。  解說:蘇軾這樣眼見天下無一不好之人的性格和交友方式,使他無論身處何方,都能迅速融入當地環境,內心再有不平和苦悶,也都用熱愛生活的心一一化解。在黃州街頭巷尾熱鬧豐富,市井之人也知情識趣,蘇軾固安然於此,但在夜深人靜時,在清風明月之中,也唯有知己才能體會「千里共嬋娟」。  還有一種人生,是在這層次之上更讓我們著迷的,就是安閑的人生。閑,我們經常說閑得發慌,就那個閑。這是閑得不是發慌,這閑得很美。他有一篇文章很短,叫《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這寫得太絕了,這天底下最美的文章。大家說你先別激動,這到底說的是什麼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天晚上,我正打算脫了衣服睡覺,突然月色入戶,突然一縷月光照到家裡頭來,「欣然起行」,我就跟通了電似的,自然而然地就起來了,不睡了,「欣然起行」。是誰把他叫起來?月光把他召喚起來,「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這麼好的晚上我去找誰?張懷民,張懷民最合適。張懷民跟他(蘇軾)的命一樣,也是給貶到黃州的。張懷民住在承天寺,到了承天寺,太絕了,「懷民亦未寢」,一路子人,張懷民也沒睡,可能正在這兒也琢磨我找誰去,蘇......還沒想完呢,蘇軾進來敲門。你是誰呀?我是子瞻。趣味相投,這叫什麼,這叫知己。還有這種知己嗎?一縷月光就把倆人給弄到一塊兒了,這「千里共嬋娟」距離太遠了,其實一里地能更好地「共嬋娟」。「懷民亦未寢」,張懷民也沒睡。猜著了,他不可能睡,他要睡著他就不是張懷民了,我也不會找他了,我找對了。「相與步於中庭」,這回高興了,兩個人在承天寺的院子裡邊散步,散步就看著這個月光下的景緻。那天晚上你可是沒見,當然我也沒見。那天晚上承天寺的月光照射下來的時候,整個承天寺的那個大院裡頭,就好像是一個大水缸一樣,清泠的水,裡邊有各種水草在水中飄逸,什麼水草啊?像藻類的、像荇草之類的水草,其實那水草就是什麼呢,就是院子里種的柏樹和松樹,只不過在蘇軾看來,這月光如水,好像把這松柏都浸泡其中,感覺像是清泉中的水草一樣。太美了,都美糊塗了。蘇軾接著說,哪個晚上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我告訴你,到處都有,但是你們就是看不見,也體會不到它的美妙。為什麼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世上就是因為沒有我們倆這種閑人,我們真的很閑,我們閑我們才能知道它的美。  大家說,這話說得,怎麼閑成這樣還能感覺到美?那是,我剛才說了,這叫安閑。你平時都很忙碌,人在忙碌的時候是不可能體會到身邊存在的那些看上去有點細碎的、美的東西,人只有閑下來,安靜下來,安詳下來了,才能體會到身邊平時容易忽略的感情和景色。  你看,蘇軾的文,前後《赤壁賦》那麼地曠達,那麼地超然,跟自然融為一體。蘇軾逛園子,買木盆子,過得很自信、很瀟洒、很隨意。蘇軾晚上不由自主地跑到朋友那兒去,他也沒睡,兩個人一起在院子裡邊散步,享受著這安閑的一刻。在黃州這個地方,這口原來蘇軾認為是一口枯井的地方,不但沒有讓蘇軾覺得乾渴,反而讓他釀造出生命的清泉,這就是蘇軾的魅力,也是蘇軾文章的魅力。  蘇軾寫文章、寫詩、寫詞有很多的機緣,我告訴你這機緣很重要,很多非常巧妙的機緣、非常有趣的機緣成就了蘇軾的創作。但還有一個問題是,只有他才能比別人更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機緣,這些機緣變成了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就像寫在文學邊上的一些小的一些花絮一樣,讓我們能夠看到蘇軾的文學創作,他的靈感來源於何處。。這些小故事、這些小靈感和小花絮是什麼呢?這就是下一次我們要接著講的。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千古大同,神斧雲岡
千古梁園 禹王吹台
隋煬帝也是一位千古聖君
《千古風水大揭疑》
文姬歸漢,千古絕唱

TAG:蘇軾 | 大家 | 千古 | 天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