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1、新航路的開闢——萌芽階段: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闢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經濟政治狀況。新航路的開闢引起了「商業革命」,歐洲與亞、非、美洲的經濟貿易聯繫越來越緊密;隨著貿易和掠奪的擴大,大量的金銀流入歐洲,又導致了「價格革命」。另一方面,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對亞、非、美洲的早期殖民時代開始。新航路開闢所引起的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和殖民掠奪,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此後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勢力向世界範圍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正待萌芽。近代以來世界格局的演變2、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初步形成階段: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在歐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列強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輸出工業品和資本,掠奪工業原料。19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確立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在世界範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更加激烈。亞、非、拉美等地區絕大部分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標誌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二、一戰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一戰前的國際關係: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激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等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強對霸權和殖民地的爭奪激烈化。歐洲列強矛盾最為複雜,基本矛盾有三對,即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十九世紀末以德國為核心的德奧意三國同盟建立,20世紀初以英國為核心的英法俄三國協約建立,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背景:一戰使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戰爭摧毀了俄、德、奧等帝國,英、法、意等國家被削弱,俄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日本藉助戰爭大大擴充了實力。戰後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戰,戰勝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強之間的關係急需調整。①巴黎和會:歐洲和中東地區統治秩序的調整。(英法美的競爭)目的: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英、法、美三國在實際上操縱了和會的一切重大問題。美國想憑藉經濟實力稱霸世界,主張成立國際聯盟;英國欲擴大和鞏固帝國版圖,支持日本在太平洋地區與美國爭雄,利用美國遏製法國稱霸大陸;法國想削弱德國,稱霸歐洲大陸;日本欲獲取德國在中國山東及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結果:和會上簽署了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和約,成立了國際聯盟。戰勝國中的帝國主義大國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列強原有的矛盾暫時得到了緩和,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確立了帝國主義統治新秩序。但和約強加於德國的制裁過於苛刻,新的國際關係體系中已經存在了不穩定的因素。②華盛頓會議:東亞-太平洋地區統治秩序的調整。(美英日的競爭)背景:一戰期間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實力的擴張,對美、英在該地區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目的: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軍軍備競賽;調整列強在中國的利益。結果:1、美英日法簽訂《四國條約》,美國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亞太地區爭霸的一個障礙;英國逐漸在亞太地區對日本勢力擴張採取妥協政策;日本取得了同歐美列強平等的地位,在太平洋地區的權益得到正式承認。2、美英日法意簽署《五國條約》,美英海軍力量取得了同等地位,日本在海軍基地方面佔有相對優勢。3、《九國公約》簽訂。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成為現實,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佔局面,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了帝國主義列強控制下的國際關係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帝國主義剝奪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礎上,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但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列強與受壓迫國家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消失,成為了這個體系不穩定的因素,由此建立的和平並沒有維持多久。三、雅爾塔體系與兩極格局的形成1、雅爾塔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等大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的新的國際關係格局。2、背景(條件):二戰後世界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英法等國衰弱,德日意為戰敗國;蘇聯壯大了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3、實質:美蘇的兩分天下,打上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4、內容:具體內容主要是在雅爾塔會議上確立,也包括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波茨坦會議確立的內容。內容主要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後歐亞的政治版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5、演化:二戰結束到50年代中期,表現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北約與華約的形成是這種對抗的表現形式之一);5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蘇聯解體,表現為美蘇爭霸。兩極對峙是這段時期的基本特徵。衝擊這種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歐、第三世界力量的逐漸強大,世界向多極化發展。6、特點:(1)以冷戰為主的對抗形式。(2)對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3)美蘇作為雙方的盟主在鬥爭中起了主導作用。7、評價:雅爾塔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共同反對法西斯國家勝利的產物,標誌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國際關係進入一個新時代。雅爾塔體系對戰後國際關係影響深遠。(1)、積極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則,表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只要互相尊重,願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處的。②雅爾塔體系形成的兩極格局形成了世界力量的均勢狀態,在客觀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③促進了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和勝利。④為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創造了條件。(2)、消極作用:①劃分勢力範圍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②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國際關係和經濟秩序,給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③造成軍事上的兩極和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成為戰後國際緊張局勢和地區戰爭爆發的根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1、相同點:(1)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的基礎上建立。(2)都通過一系列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瓜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新的國際體系;(3)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其內容體現了大戰前後各大國力量的消長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4)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破壞。2、不同點:(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而雅爾塔體系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2)前者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後者則是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4)前者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等的崛起而破產;而後者則是兩個戰勝國的妥協。(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後者則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四、多極化趨勢的出現20世紀60年代後世界出現了多極化的趨向原因: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大國在經濟上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出現了多種力量。1、20世紀50年代後,西歐經濟得到了恢復並迅速發展起來,1967年歐共體成立,西歐逐漸走向聯合;2、日本在戰後得到美國的扶持,厲行改革,經濟力量發展迅猛;3、新中國成立後,國力逐步強盛;4、第三世界國家發起了不結盟運動。世界經濟、政治的多極化趨勢促成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影響: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促成了兩極格局的衰亡。2、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有利於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促進欠發達國家的發展。五、一超多強格局的形成與多極化趨勢的繼續加強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兩極中的蘇聯一極已經滅亡,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各大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長,多極化趨勢繼續加強,世界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原因:1、蘇聯、東歐各國經濟體制的僵化使國內經濟發展速度緩慢,這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改革的失敗直接導致了蘇聯的崩潰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解散。2、世界各大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使世界多極化趨勢逐漸加強,大大促成了兩極格局的崩潰。影響:1、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有利於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2、造成世界局部地區的不穩定。舊的世界格局崩潰後,世界各種力量還在不斷變化和重新組合當中;蘇聯一極的崩潰導致世界局部地區出現權力真空,地區衝突與民族矛盾不斷。3、唯一的超級大國充當世界霸主,欲填補世界權力真空,造成了戰爭。

(教學設計)

請同學們看今年北京春季高考中的一道歷史試題,由此引出新課:

20世紀國際關係格局發生了三次大的變動。指出這三次變動發生的時間及標誌,結合史實說明當每次變動發生後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怎樣的。(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35分)

答案要點:

20世紀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雅爾塔體系建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極格局解體,多極化趨勢加強。

巴黎和會上,中國提出收回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遭到拒絕。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肯定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之下。

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考生若答出美國妄圖在中國建立親美政府,繼續控制中國;新中國成立,極大增強了世界社會主義力量。可酌情加1—2分,但總分不得超過8分。)

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成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國際關係格局概念解析

國際關係格局,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一流強國力量對比基礎上,形成的國際秩序及利益分配體系。簡稱國際格局或世界格局。

國際格局或世界格局:主要是客觀的,它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世界各種力量增長和鬥爭所形成的一種戰略態勢。

國際體系:主要是主觀的,它是由人們尤其是擁有巨大實力的主要大國的當權者們,根據對世界局勢的認識和判斷,通過一系列重大決策和行動而建立起來的。也稱國際秩序。

兩者關係是密切聯繫的:一定的國際體系,常常是一定的世界格局的反映,同時又使之定型或起作用;一定的世界格局,又由於一定的國際體系的形成,制約各種力量的消長對比而延緩或加速其變化。

二、近現代國際關係格局的演變

維也納體系(1815——1848、1871) 歐洲中心格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19——1939) 歐洲中心格局(向兩側擴展)

雅爾塔體系(1945——1991) 美蘇兩極格局

(國際新秩序) 多極化格局

具體分析:

1、維也納體系

概念:

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稱為維也納體系。

主要內容:

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正統主義;

限制法國、維持德意分裂——均勢原則;

劃分歐洲版圖——強權主義;

瓜分法國海外殖民地——鞏固英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成立神聖同盟、四國同盟;

瓦解:

19世紀20、30年代歐洲革命,歐洲版圖陸續被破壞,封建統治秩序不斷受到衝擊,甚至被破壞,維也納體系受到嚴重動搖,法國七月革命標誌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

1848年歐洲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有利於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維也納體系進一步瓦解;

19世紀60——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興起,俄國農奴制改革、德意志和義大利完成統一,正統主義宣告失敗,歐洲版圖進一步改變,維也納體系徹底崩潰。

但均勢政策一直延續到一戰才告失敗。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概念:

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通過的《凡爾賽和約》、《五國條約》等相關條約構成的戰後利益分配體系。

主要內容:

《凡爾賽和約》《色佛爾條約》及對奧、匈、保條約;

削弱德國、重劃歐洲版圖、

成立國際聯盟;

《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

瓦解:

土耳基凱末爾革命粉碎《色佛爾條約》改訂《洛桑和約》;

《道威斯計劃》在賠款問題上調整凡爾賽體系,由削弱德國,從經濟上復興德國;

《洛迦諾公約》在安全問題上進一步調整凡爾賽體系,由削弱德國,從政治上復興德國;

德國希特勒上台,實行擴軍方案、開進萊茵不設防區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

德日意結成法西斯同盟,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體系進一步瓦解;

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入侵波蘭,凡爾賽體系全面崩潰。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直至全面侵華,華盛頓體系崩潰;

有人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崩潰,是均勢政策的再一次失敗,因為主導這一體系的英國,它貫徹的大陸外交政策就是——「勢力均等」。此話不無道理,請大家思考這樣一道題目。

思考題:

英國政治家伯默斯頓有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另一外交家艾利·克勞爵士則說:「英國時而把砝碼放在天平的這一端,時而放在那一端,但任何時候都是支持與最強國或國家集團的政治專政抗衡的那一方,以維持平衡。」 試以1804——1925年間英對法政策的變化說明其外交思想,並分析其思想實質。

1804——1815年組織反法同盟與拿破崙帝國交戰;

1853——1855年聯合法國與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

1904年協調與法國關係,隨後建立以其為核心的三國協約,對抗三國同盟;

1914——1918年聯合法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德國;

1919年巴黎和約上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推行均勢政策;

巴黎和約上聯合法國抵制美國,進而控制國聯;

1924年《道威斯計劃》、1925年《洛迦諾公約》採取扶德抑法政策。

外交思想實質:國家利益至上;維持歐洲均勢,掌握世界霸權。

3、雅爾塔體系

概念:

大戰後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上,美英蘇三大國就結束戰爭與維持戰後和平問題通過的各種宣言、公告、和達成的協議(包括秘密協定和口頭協議),統稱為雅爾塔體系。

主要內容:

《聯合國家宣言》《開羅宣言》《德黑蘭宣言》《雅爾塔協定》

《雅爾塔會議公報和議定書》《波茨坦公告》《聯合國憲章》等等;

成立聯合國;

瓦解:

六七十年代體系受到衝擊,開始瓦解,主要表現:

殖民體系的崩潰和第三世界的興起;

中蘇關係惡化,社會主義陳營分化;

德日經濟發展,歐洲共同體的成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三足鼎立;

八九十年代體系徹底崩潰,主要為:

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蘇聯解體

在世界格局的演變中,美國是最大的贏家。一個開始處于格局之外的國家,是如何一步步走進格局、參與布局、乃至成為主要決定者呢?請看以下材料。

思考題:

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請回答:

材料一:針對18世紀末歐洲戰亂的背景,1796年華盛頓在其著名的《告別詞》中指出:「關於外國,指導我們的偉大原則是,在發展同它們的商業關係時,應盡量避免涉及政治。」他要求拒絕把美國的命運「同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以致把我們的和平與繁榮陷入到歐洲的野心、競爭、利益、好惡或反覆多變的羅網裡。」

材料二:1919年威爾遜自我陶醉地聲明:「金融的領導權將是我們的,工業的領導權將屬於我們這方面,商業的優勢也將屬於我們。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跟隨我們的領導和指示。」

材料三:1943年美國在《羅斯福的世界藍圖》中宣布:美國既不能回到孤立主義,也不能滿足於為自己劃定某個勢力範圍的傳統均勢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國充當世界主宰的世界主義。

結合材料聯繫所學內容,概述美國在上述三次國際格局演變時所採用的不同政策及原因,說明什麼道理?

維也納體系時期:

門羅主義、泛美主義——致力西進,著眼發展;

大棒金元並用政策、門戶開放——工業產量世界第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期:

「十四點原則」、金元外交——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雅爾塔體系時期:

杜魯門主義為代表的冷戰政策——掌握世界霸權;

說明:決定國家外交政策主要依據是國家利益、國家力量。

4、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展望

建立背景: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冷戰」為特徵的美蘇兩極格局被徹底打破,世界呈現出多極化趨勢,但由於勢力失衡導致,地區衝突、局部戰爭、民族矛盾、恐怖主義、貧困飢餓等問題嚴重,和平與發展成為最主要問題。

關於目前主要力量的現狀分析:

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那麼建立什麼樣的國際體系有利於這兩大問題的解決呢。讓我們一起比較一下過去的三大體系,從中必能得到一些認識和啟示,從而有助於新體系的構建。

思考題

比較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三大體系的異同。

相同點:

1、都是戰爭的產物。三大體系都是在重大戰爭之後,由戰勝國召開會議以簽訂有關協定或條約的方式形成的戰後國際關係新格局。

2、都存在著清算過去,懲罰戰犯的問題。三大體系的形成前提都以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處理為基礎,這種處理特別著重對戰敗國發動戰爭軍事手段剝奪。

3、都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

三大體系的形成,都是受強國操縱,經過兩大軍事集團戰場較量的產物;

三大體系的特定模式和布局也是戰勝的強國間鬥爭與協調的產物;

三大體系都無視小國弱國的權益,始終如一地貫徹著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不公平原則。

4、都體現近代以來,國際關係發展中,均勢與非均勢間的對立統一規律。近代以來國際關係格局演變的階段性,和在同一階段主導非主導國家地位的相對明確性,反映了均勢局面的客觀存在,而三大體系演變中的順序更替則反映了均勢的脆弱生命。

5、都給世界帶來一個時期的和平穩定。三大體系都設計了維護戰後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種種方案,包括相應國際組織的建立,儘管作用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某種積極作用,使世界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不同點:

1、建立的社會基礎不同。

維也納體系建立於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於主要資本主義剛剛完成向帝國主義的過渡以後。(與此存在的有其對立制度國家蘇俄)

雅爾塔體系則建立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鬥爭正在深入展開的時代;

2、涉及地域範圍不同。三大體系都以解決歐洲問題為主,但覆蓋所及是逐漸擴大的。

維也納體系僅只涉及歐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則增加了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問題;

雅爾塔體系則波及到全世界的每個角落,真正統一的世界性國際關係格局正式確立。

3、對戰敗國處置的具體方針、原則和辦法不同。

前兩個體系事實上以最大限度地削弱、瓦解戰敗國,並使其永世不翻身為宗旨,因此採用了割地、賠款、軍事限制為突出手段的殘酷無情的處罰辦法;

而雅爾塔體系的宗旨為既要確保戰敗國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威脅,又留給它們建設民主制度的機會;方法是徹底摧毀法西斯的制度、機構、思想體系和戰爭機器,不但避免過重的經濟和領土補償,而且支持其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顯得大大寬容、進步了。

4、瓦解的途徑和形式不同。

三大體系的瓦解都是國家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產物,是舊的矛盾不斷積累,終至不可調和,必須以劇烈變動的形式加以調整的一種外交反映。

但前兩個體系是通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途徑最後走向崩潰的,舊的兩大集團對立不復存在,新的兩大集團對立取而代之;而且這種對立特別以軍事威脅和擴張為突出特色。

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則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爭,取代兩個超級大國為主的冷戰格局的,是多極化世界的興起和發展,而多極世界中激烈衝突、彼此依靠的基本形式已經是經濟和高科技的競爭與相互借鑒了。

5、性質與影響不盡相同。

維也納體系包括神聖同盟的建立和實踐,貫穿著復辟和鞏固歐洲舊的封建統治秩序,即遵循所謂「正統主義」的原則,完全是非正義的。但經過19世紀20、30年代革命和1848年的歐洲革命,特別是60年代歐洲、北美、日本的改革和革命運動,世界大國向資本主義的過渡終於完成。而在這個體系帶來的國際和平環境中,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它們的不平衡問題卻積累和尖銳起來,最後導致一戰的爆發。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包括國際聯盟的建立和活動,完全是為了維護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暫時均勢,它排斥蘇聯,鎮壓民族解放運動,其性質是反動的。但蘇聯不但未扼殺,反而在加速發展;20、30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以更大的規模展開;而資本主義發展的相對穩定時期又是那樣的短暫,以致在30年代的大危機中,德日成為歐亞戰爭策源地,最後挑起第二世界大戰。

雅爾塔體系雖既有傳統國際關係中強權政治、軍事訛化的反動性質一面,也具有推動社會進步事業發展的正義性質一面。這一體系的影響從總體說,應該是順應了時代潮流,維護了戰後世界直至今日的和平局面,扶植了各國的民主力量,為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通過比較我們不僅能發現其相同與不同處,還能看到它們的進步性與反動性,克服體系弊端,發揮其積極、有利的一面,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發展應是我們的目標。為此中國政府提出了對未來國際新秩序的構想。

中國對國際新秩序的構想

中國政府認為,國際新秩序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主張在和平共處五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其主要內容為:

(1)、國際新秩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

(2)、國際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國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

(3)、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

(4)、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必須嚴格遵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國際爭端應通過和平方式合理解決,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5)、國際新秩序包括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兩個方面。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主要解決發展問題,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主要解決和平問題。 

中國關於國際新秩序的構想,雖得到了包括俄羅斯、日本等國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積極支持,但與美國的設想分歧也較明顯,為此以實力為基礎的體系建立還有待時日,這可以從當代國際格局演變中的中美關係得到佐證。

思考題:

1、閱讀以下材料:

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尼克松總統。1972年2月28日,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

尼克松:一周訪問改變了世界;(《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至1980年終止)

毛澤東:是世界改變了尼克松;

1978年12月16日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雙方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1979年1月29日,鄧小平副總理與卡特總統在美國舉行會談。

卡特:正常化將幫助我們一同走向一個多極化的和平的世界;(註:同年3月出台《與台灣關係法》)

鄧小平:正常化有利於促進太平洋地區和世界和平;

2002年2月21日,江澤民和布希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

江澤民:"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布希:美中關係是成熟的、彼此尊重的,對美中兩國和全世界都很重要。(註:也將繼續支持《與台灣關係法》。)

請回答:

1、毛澤東為何說是「世界改變了尼克松」?

2、結合所學內容,簡述台灣問題的由來。並分析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3、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國際關係方面中國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如何應對?

提示:

1、兩大陣營出現分化、中蘇關係惡化和美德日經濟三足鼎立;美國侵越戰爭失敗;中國國際地位上升,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第三世界崛起;美蘇爭霸中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被迫調整戰略。

2、1949年蔣介石退據台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開至台灣海峽,阻止中共解放台灣。

台灣問題是決定中美關係走向的關鍵。

3、聯繫多極化趨勢加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美關係等,從政治、地理、歷史等多角度思考分析。

2、有人說:近現代國際關係格局的變化,主要是由於各大國統治者決策變化並通過戰爭行為所造成的,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你是否同意此觀念,為什麼?談談你對格局演變的認識。

認識:

(1)、近現代世界國際關係格局演變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三次科技革命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定和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決定性因素。

(2)、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是推動世界近現代國際關係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具有真正世界意義的國際關係是在佔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推動下逐步發展的。 

(3)、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在內的眾多戰爭,是主權國家及國家集團之間政治經濟競爭不可調和的產物,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利益與秩序,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因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帶動戰後的和平與發展。

(4)、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告訴我們:爭霸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已;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實事求是,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經濟和科技力量是決定因素,忽視意識形態的作用不行,但過分誇大意識形態的作用,將導致輕視和放鬆經濟發展,並最終受到意識形態誤導的負面影響和懲罰。

推薦閱讀:

世界十大名表排行琅琊榜Top30欣賞
鼠為何排在十二生肖之首,為何又被貓追的滿世界跑呢?
世界上12位最著名的女星 大都是國寶級演員 她以美艷聞名
如果我特有錢,想新建一個國家,有可能么,應該去哪買地盤兒?

TAG:世界 | 近代 | 格局 | 世界格局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