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然:滿懷中國鄉愁的瑞典漢學家
馬悅然(Goran Malmqvist),瑞典人,1924年生。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漢學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學院院士、歐洲漢學協會會長。
入圍理由:馬悅然教授畢生致力於漢學研究,並於歐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學教授中文與文學翻譯達四十年之久,是當代西方漢學界的領袖人物之一。是他真正把漢學研究領域從考古學、語言學擴展到文學,並把中國古代和現當代文學作品大量介紹到歐洲。除了令人景仰的學術成就,他對中國所懷有的深深的鄉愁,也讓中國人無法不為之動容。
與中國的故事:提起漢學家馬悅然,知曉的中國人可能不多,但提起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卻大名鼎鼎。在「諾貝爾」在中國紅得發紫的年代裡,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評委,這個身份比一切都鮮亮。
馬悅然,1924年出生於瑞典南方。1946年,跟隨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學中文。兩年後,獲得美國「煤油大王」的獎學金來中國調查四川方言,在峨眉山古剎中精心研究成都方言的聲調在句中的變化。在那個動蕩時局中,他把中國西漢典籍《春秋繁露》翻譯成英文。他努力讓同胞和他一起分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的美妙篇章。他翻譯的《水滸傳》和《西遊記》一版再版。他的翻譯和介紹讓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許多傑出的中國作家和詩人引起世界注意。他也因教授英文結識了年方十八歲的陳寧祖(1931—1996),收穫了他的異國愛情。「莫得問題得!」——這是他書中最常出現的川音。
馬悅然曾任瑞典駐華使館文化參贊,也曾先後執教於倫敦大學中文系、澳洲國立大學中文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1975年當選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瑞典學院院士(即「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1987年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1980到1982年,1986到1988年兩度當選歐洲漢學協會主席。
馬悅然精通方言學、中國音韻學、古代和近代漢語語法及詩律學,1965年以來,馬悅然把中國古代、現代和當代的一些文學作品翻譯成他的母語――瑞典文。他的譯作包括從《詩經》、《楚辭》、漢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水滸傳》、《西遊記》,到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詩人郭沫若、聞一多、艾青、臧克家等的作品,以及朦朧詩人北島等人的詩歌,還有沈從文、李銳等當代作家的作品。他不僅譯著頗多,在學術研究領域,也是一位多產的作者。
當有人問他:你為什麼如此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學的時候,馬悅然回答:自從1950年離開中國的時候,我就把中國當作我的第二個祖國。至於為什麼愛中國文學?當我的同胞在八世紀穿著熊皮在樹林里過著很野蠻的生活時,唐朝的詩人們卻在創作絕句、律詩和古詩。從《詩經》到當代詩人的作品,中國詩歌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國風》的抒情詩多麼精彩啊,楚辭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多麼美麗!漢朝的民歌和樂府,南北朝的山水詩,唐、宋偉大詩人的作品,元朝的散曲,都屬於世界文學,也對西方文學影響很大。誰有機會閱讀這些作品,誰都會愛上中國文學。
多年來,馬悅然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文學賴以走向世界的重要倚仗。一直以來,制約中國文學在海外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少把中文翻譯成英文的傑出人才,而馬悅然正是這些難得人才中的翹楚。
視中國為「第二故鄉」的馬悅然,一生以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學為己任。針對某些中國作家的「諾貝爾情結」,馬悅然在各種場合都再三強調,諾貝爾文學獎只是一個獎而已,並不是一個文學的世界冠軍賽,他認為中國作家作品的水平完全可以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媲美,沒有獲獎主要是因為缺少好的翻譯,得獎只是時間問題。
他還說,如果沈從文沒有在1988年5月逝世的話,就會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因為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都比較喜歡沈從文的作品,1987年和1988年沈從文連續兩次被提名。
作為當代西方漢學界的領袖人物之一,馬悅然不僅在文學作品翻譯和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中瑞文化交流的社會活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與許多中國學者、作家和詩人建立了密切的關係。他不僅兩度擔任歐洲漢學協會主席,領導了歐洲的漢學研究活動,還多次參與組織國際漢學大會,從各方面促進當代瑞典以及歐洲的漢學研究。瑞典還設立了馬悅然中國現代文學獎學金,通過他個人的影響,爭取各種捐助,時常邀請一些優秀的中國當代作家與學者前往瑞典和其它北歐國家訪問講學,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馬悅然作為一名漢學家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但他作為一個將中國認作第二故鄉的人,卻實在是「情意滿懷」,對中國懷有深深的眷戀和寄託。他的文集《另一種鄉愁》,用自己的第二母語——漢語,傾訴了對已逝中國妻子陳寧祖的深情、對半個多世紀前四川生活的懷念,和他身為「洋人兒」卻傾慕漢學的文化鄉愁。用李銳在該書序言中的話說:「窮經皓首,著作等身,只能算是一個學者,只能是學術的證明。而一顆被鄉愁纏繞的心所流露的卻是情意滿懷的人。」
推薦閱讀:
※思想的緣分——與瑞士漢學家畢來德談中國文化
※狄培理關於中國自由傳統的論述
※余英時、墨子刻先生與宋明理學
※漢學家資源庫 偉烈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