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不快樂,是因為你少吃了一碗飯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現在的中國人,都不能說是一個快樂的群體,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不快樂的群體。
至於中國人為什麼不快樂,雖然我們可以羅列出來諸如什麼沒信仰,愛攀比等等原因,然而這些僅僅是表面現象,真正的根源性的問題,則在於中國人很長時間以來,就已經失去了品味快樂的能力。
形象的說,生活本來是道滋味湯,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在懂得欣賞的人的口中,味道無窮,快樂無限。對於不懂得品味的人來說,湯和刷鍋水也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區別。
失去了這種品味能力,人們倒也未必就永遠沒有快樂了,而只是由此將大幅度的削減快樂的數量與程度。
因為所謂的快樂,是一種高級的心理活動過程,其本質是因為獲得了某種滿足感,而產生的心理上,或者說精神上的愉悅感。
所以,如下圖所示快樂本來有兩條來源:
第一種是比較低級的,通過物質的滿足感,間接轉化而來的。比如,我們買了一件心儀的商品,吃了一道美味的佳肴等等,其所獲得的滿足感,就屬於這一種。之所以說它低級,是因為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有這種快樂,絕大多數動物也有。
第二種是比較高級,是為人類所獨有的,通過純粹的精神生活,而直接輸入的快樂。比如,我們讀了一本讓自己感動的書,或者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某個人,所產生的快樂,就屬於這一種。
但是,針對後一種輸入方式,需要當時人具有一定的欣賞和品味能力,因為這種快樂的產生,其實是一個心與物相應的過程——只有心中先存有這種美好,甚至是嚮往這種美好,那麼當美好出現的時候,快樂才會在心中油然而生。
就像如果不是朝思暮想,即使是一個美人從我們眼前經過,至多也不過是如見蝴蝶飛過耳。只有事先心中有了那麼一分期待,才會產生隨著對方腳步,而砰然心動的感覺。
所以《大學》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而說中國人基本上賞識了品味快樂的能力,所指的就是在這方面——品味純精神層面的快樂,或者說通過純精神的渠道,來獲取快樂的能力。
而且,通過前面分析,原因我們也已經找到了,那就是中國人心中裝的「美好」,數量太少,品種太單調。
所以,即使美好顯現在眼前,也難以喚醒其心中的快樂。甚至,對已經獲得的快樂,也不以為然,棄如敝帚。
所以,中國人的快樂的來源,基本上就從兩條,變成了一條——至多算一條半不到,其快樂的不足,就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問題並不僅僅限於此,因為它不僅將直接的降低我們的快樂感,還會在我們的快樂中塞進痛苦,在提高快樂的成本的同時,降低快樂的品質和持久性。
因為,如果快樂是需要通過物質的滿足來轉化的話,那就意味著:
首先,無論我們是否真的喜歡,都必須要去獲得某種物質——這很可能是一個令人厭煩的,痛苦的過程。比如,為了賺到些許薪水,而去打一份令人厭惡的工,就是這種感覺。不用說,這將把痛苦強行的塞進我們的所謂快樂之中,並因此而降低我們快樂的品質。
其次,這種基於物質的快樂,自然也會物質過程的過去,而迅速的結束。比如,一次為了展現自己並沒落後,而進行的而旅行所帶來的開了,自然會隨著旅程的結束,而迅速的歸零。(至少對於大多數,對整個旅途中所遭遇的人文山水的內涵,幾乎全無了解,而僅僅是為通過照片證明曾經來說的人而言是這樣)
一方面,是得來不易,甚至是夾雜這苦澀;另一方面,則是消失的很快。所以,我們真的很難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過程,還是一個昂貴的痛苦的循環。
而這也是兩種不同渠道生成的快樂,最大的差異之所在。因為,通過純粹的精神過程,獲得的快樂,通常來說是長久的——比如,我們讀到了一段優美的文字,每當回想起來的時候,都會會心的一笑;曾經讓我們魂牽夢繞的美人的身影,也會在回憶中,一次又一次的讓我們為之心醉。
這種快樂,即使未必能與我們相伴終生,但是相伴幾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總還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中國之所以不快樂,並不是因為在中國的大地,真的缺少快樂,而是因為當今的國人缺乏通過純粹的精神方式,來獲得快樂的能力。甚至是有意識的,對這種原本廉價而持久的快樂,不以為然。而將自己的快樂,緊緊的聯繫在物質之上,認為只有貼上了某種標籤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而且那個標籤上的價格標註的越高,就越是值得追求的快樂。
用莊子的話說,這種快樂就是有所待物——必須依賴於某種特定的外部條件的滿足的快樂。
有所依賴於環境,於外物,就必然要隨著外物的得失而有無,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一個人的心情不能自我把控,始終是隨著周遭的變化而起伏,這無疑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所以,莊子說: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形化就是自身條件,乃至外部環境的變化。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其客觀的根源。中國人,之所以無限深情的拜倒在物質的腳下。實在是因為,我們不僅度過了很長的一段物質匱乏期。而且這還是一個,因為物質的匱乏,而備受屈辱的時期。
所以,人們必然產生推崇物質,甚至崇拜物質,進而將物質視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樞紐,視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的心理。
簡而言之,就是除了物質,少有所好。
所以,如果要醫治國人的心病,根本的一條就在於,重構國人的價值觀,讓人們在物質之外,更有所好。
就像孔子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也就是,重新打通人們通過純粹的精神過程,來獲取快樂的通路。
這個「好」的對象是什麼呢?
是超越物質的,或者說不需要依賴物質的,精神上的滿足感。
如果,這麼說過於抽象,而高大尚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將它視為真實的自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不要用真實的自己去與物質做交換,那麼快樂自然就會在你身邊。
作者:朱東
推薦閱讀:
※快樂降糖,走出飲食誤區
※為什麼不獨自快樂呢?
※中秋歌曲21首——祝福朋友們節日快樂!
※祝朋友們中秋節快樂!【送給朋友的祝福】
※藏頭詩.熱烈祝賀《花友》建圈兩周年生日快樂
TAG: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