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晚明皇帝PK晚清皇帝:昏庸亡國是怎樣煉成的?

[摘要]明末三任皇帝成年即位,可行使最終決定權,但拿著牌卻不知道到怎樣出,任由身邊無術太監和爭權輔臣胡亂出主意。而至清末三任皇帝,都是沖齡踐祚,太監沒有話語權,真正權力始終操控在女人手中。

史家說明朝實亡於萬曆,此後泰昌、天啟、崇禎三帝,都是成年皇帝即位,都面對著關內外兩場不得不打的大戰,皇帝可以行使著最終決定權,但拿著牌卻不知道到怎樣出,任由身邊無術的太監和爭權的輔臣胡亂出主意。

而至清末三任皇帝,都是沖齡踐祚,太監沒有話語權,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只是執行者,真正權力始終操控在女人手中,如慈安、慈禧和裕隆三位太后。即便此際出現了不少中興之臣,但同樣面對著全球化的內憂外患,也是無力回天。

比較明末與清末的統治者昏庸程度,得要看具體的皇帝及其實際統治者的工作能力和實績:

一、先說明朝最後三任皇帝

萬曆四十八年(1620),萬曆帝去世,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為光宗。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餉邊防,補官缺,啟用辭職歸田的舊輔臣葉向高等一大批能臣言官,撥亂反正,重振綱紀。但他每日回宮後卻沉於酒色,縱慾淫樂,身體羸弱,還出現了梃擊之案、國本之爭,年僅38歲的皇帝,在位僅一月死於紅丸,史稱「一月天子」。清人所修的《明史》說:「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本為天下矚目,卻讓人大失所望。

光宗駕崩,其寵妃李選侍和心腹宦官李進忠(後改名魏忠賢)等,圖謀挾持皇長子以擴張自己的權力。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知曉後,聯合東林黨人楊漣、劉一燝等,把皇長子推上帝位。熹宗上位,的魏忠賢正加緊擴張勢力,其黨羽不斷排擠東林黨人,而在朝堂上,當權的還是東林黨人。葉向高、韓爌輔政,先後出任首輔,鄒元標、趙南星、王紀、高攀龍等位居要職,左光斗、魏大中、黃遵素等人在言路,他們都全力主持清議,魏忠賢還處在弱勢。

《江山風雨情》中的陳道明版天啟帝和李丁版魏忠賢

天啟二年的廣寧一戰,明軍參將孫得功不戰而降,遼東巡撫王化貞倉促退卻,使廣寧落入努爾哈赤之手。遼東經略熊廷弼雖屬閹黨盟友楚黨人士,但因與東林黨六君子走得近,被與熹宗乳母對食的魏忠賢借賄賂案隔山打牛,嚴懲楊漣等。東林黨遭受致命一擊,成為了魏忠賢徹底翻身坐大的跳板。魏忠賢借天啟帝沉迷於木匠房,自稱九千歲專權擅政。太監成為了皇帝名義上的奴才,而皇帝卻成為了太監操縱的傀儡。

天啟七年(1627)八月,著名木匠、明熹宗朱由校病危,無嗣,趕緊把弟弟信王朱由檢召回,受遺命繼立為君,年號崇禎,《明史》稱為庄烈帝。不到17歲的朱由檢初登大寶,先沉著觀變,禮遇魏忠賢,使之及黨羽摸不清頭腦,繼而布置自己的力量,很快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及其黨羽實力。自負的朱由檢雖然成功除去魏忠賢和客氏集團後,堅信自己是富有政治才能的果敢君王,但他仍不免是太監的傀儡,同時又是胡搞的主,在位十七年換了50名輔臣。

天啟、崇禎作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聽任權臣和宦官執政,造成了明朝內部傾軋爭權,將帥衝突矛盾,皇帝優柔寡斷,而導致帝權旁落於清流與閹黨的爭鬥之中,最後能有大作為的良將受盡了掣肘。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以蓋世之才督師遼東,堅守以待恃強衝鋒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的後金數萬軍隊。假若明朝廷上下一心,讓熊廷弼以及後來的孫承宗、袁崇煥能久在其位,又「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起於一個小部落的建州女真,之所以能夠在數十年間不斷充實擴張,統一遼東,越過長城,入主中原,取代曾為女真先人敬畏並效命的「天皇帝」的明朝成為新朝,明朝內部禍起蕭牆也是一個致命死穴。

崇禎之死,標誌著明亡。雖然有人提出他若出生在萬曆之前,或許又是另外的歷史。但歷史不忍細看,歷史也不容假設,畢竟歷史安排了他無法改變的政治宿命。

二、清末的皇帝都是太后的傀儡

同治、光緒和宣統,只是名義上的皇帝,而實際的最高統治者,當是慈禧太后以及隆裕太后。雖然隆裕太后也實行了垂簾聽政,和宣統帝生父、攝政王載灃共同主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卻很短暫,但隆裕對於中國歷史發展而言,還是有功的。黃興對宣統遜位,使中國正式進入民國,說:「全賴隆裕皇后、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為前提,不以皇位為私產,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並。」

我在此重點要說坐在同治、光緒龍椅之後的最高統治者慈禧。

清穆宗載淳年號同治,其實是其生母太后慈禧為擅權聽政,向當時實力最強的嫡母太后慈安,以及助其發動祺祥政變的恭親王奕訢示好,在皇帝年號上實現權力共享盟約。同治年間的最高統治者,應為慈安,但她不好權力,慈禧一旦真正執政,就劍指慈安和奕訢,逐步獨裁,使得同治十三年,內亂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條約不是喪權就是辱國,熱鬧的洋務運動一夜成名也如一現曇花。

清德宗載湉是撿漏帝,三歲時通過伯母兼姨母慈禧的手,被扶上了先帝堂兄坐過的龍椅。他這個光緒年號,是重振國力的願望,還是讓慈禧繼續垂簾聽政呢?那只有慈禧心裡清楚。光緒六年,慈安暴崩。光緒十年,慈禧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訢集團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的權力功業達到鼎盛,有心救國卻回天乏術,除了高調起用平庸貪婪的奕劻、載漪之流誤國害民外,能幹的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和翁同龢也是內鬥不止。即便後來光緒名義親政後想玩變法圖強,僅僅百日,就落了個戊戌慘變、幽禁瀛台的命運。

而慈禧,要用事實來做說明她的能力與是非。慈禧太后自發動祺祥政變,剷除肅順顧命陣營開始,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她能讓奕?這樣能幹親王執政多年,也能用奕劻那樣的貪腐草包總理軍政。她一邊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一邊支持保守派實力壯大制約洋務派。她可以在列強入侵時激發義和拳調轉槍頭「扶清滅洋」,也可以突然改變主意和洋人合作向義和團磨刀霍霍。

慈禧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花巨資從西方買來一流的軍艦槍炮,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操練新軍,甚至暫時支持維新派的百日改革。當其經歷庚子這一場大禍之後,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該上恥辱柱。1885年,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慈禧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不平等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於此,左宗棠曾直指主和的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但沒有慈禧拍板,李鴻章再有聲威,也是無濟於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的《馬關條約》、1900年庚子拳亂導致的《辛丑和約》,也都是李鴻章為首席談判大臣,但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人,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和李鴻章劇照

甲午海戰前,慈禧明曉日本動武傾向,但對內務府挪用北洋水師添置裝備的軍費,為其辦萬壽大典興奮不已。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而對當時官場上下貪腐成風,慈禧洞察而不制止,甚至對言官彈劾也是一百個不高興,從而徹底地蛀空了滿清這個曾經的「天朝上國」。

慈禧有心回天,卻時運不濟,執掌的國家經歷了乾隆以降多個皇帝折騰,已是大廈將傾,而西方列強及東洋日本,已相繼完成了向現代國家轉型的基本工作,亟須打開尚在封建舊制中閉關鎖國的清國這一龐大市場。國家發展不均衡,國家實力不對等,於是,各種各樣的麻煩來了,而且諸多不平等的侵略也讓慈禧更加無力回天。但是,較之於明末大權旁落的最高統治者,清末的最高統治者慈禧還算是清醒而有能力的。

(向敬之,來源:騰訊文化)


推薦閱讀:

革命還是改良:晚清一場關乎中國命運的大論戰
晚清-封疆大吏-《黑龍江將軍-奕山傳》
121張,晚清碎影·杭州日報
晚清重臣的罕見照片(3)
如果李鴻章穿越,他會怎樣看待中美談判

TAG:皇帝 | 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