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文·人文·曆法
天文·人文·曆法
——重新認識源頭的中華文化
劉明武
新疆屈原文化研究會整理
摘要:江河能否源遠流長,關鍵在於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一個民族能否文明先進,關鍵在於優秀的文化基礎。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在對比中證明源頭的中華文化是那樣的優秀;二是希望重新認識、重新找回能夠孕育領先於世界文明的中華文化。
關鍵詞:聖經;周易;曆法;再出發
一、源流關係的思考
沒有源頭活水,就沒有川流不息之長江,就沒有川流不息之黃河。同理,沒有源頭活水,也就沒有恆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告別源頭活水,所有江河都會枯竭。自然哲理對於人文哲理,有沒有啟示意義呢?
世界上有這麼一個民族,和中華民族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和中華民族一樣有著多災多難;從公元前到公元後,他們多次被打碎打爛,但他們始終沒有被戰勝。現實中他們能提出眾多的、領先於世界的新問題,一個在數量上根本無法與中華民族相比的民族,出現了眾多的世界世界一流的大學者、大科學家,出現了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個民族就是猶太民族。歷史上的猶太民族,緊緊擁抱著本民族的元典《聖經》,碎而能聚,任何人都無法戰勝。現實中的猶太民族,一面讀元典一面提出別人不能提出的新問題,讓人望塵不及。
猶太人出身的愛因斯坦,一生多次像讚美自己文化一樣讚美中華文化,令人驚奇的是,在中國學者主張「全盤西化」之時,愛因斯坦堅持讚美中華文化。1953年,愛因斯坦在《西方科學的基礎與中國古代的發明》一文中,對中華文化還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在我看來,中國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編按:指希臘發明的形式邏輯和系統實驗可能找出的因果關係),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現『在中國』全都做出來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兄弟民族對自己文化的態度,對中華文化的態度,對我們有沒有啟示意義?
猶太人的根本元典是《聖經》,《聖經》一開始講的是神——萬能之神,那麼,中華文化的源頭在何處?源頭的中華文化一開始出現的什麼呢?
二、值得重溫的十句話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彖傳》
2.「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周易·乾文言》)
3.「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周易·繫辭上》)
4.「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彖傳》)
5.「崇效天,卑法地。」(《周易·繫辭上》)
6.「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
7.「動靜參於天地謂之文。」(《黃帝四經·經法·四度》)
8.「天人同文,地人同理。」(《鶡冠子·度萬》)
9.「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記·樂記》)
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25章》)
十句話,一個指向。在早期的中華大地上,人文源於天文。重溫了出於《周易》與先秦諸子的這十句話,就可以清楚源頭中華文化的基本框架——天文與人文之間存在著源流關係。
猶太文化,人文源於神文。一切從神這裡出發,這是猶太文化的第一特徵。一切從天文(包括地理)出發,這是中華文化的第一特徵。中華文化從源頭開始,就有自己的特色。
三、曆法:天文向人文轉換的第一成果
1.進入文明的基本標誌。曆法,是蒙昧進入文明的基本標誌。
文明之前的人類先賢,為了生活與生存,需要採取野果,狩獵鳥獸。採取野果,必須弄懂野果成熟之規律;狩獵鳥獸,必須明白鳥獸產卵、產仔之規律。生活生存之必須,使人類先賢開始了天文的研究。
哪顆星星出現,果樹開花了;哪顆星星出現,果樹結果了;哪顆星星出現,果子成熟了。天文與果樹與萬物,在此建立起了對應關係。
太陽在地平線出於什麼方位,鳥獸魚蟲開始出現了;日影在什麼位置上,鳥獸魚蟲開始繁殖了。天文與飛鳥與走獸,在此建立起了對應關係。
認識了太陽變化的周期,認識了月亮變化的周期,認識了北斗星變化的周期,認識了金木水火土五星變化的周期,總之,認識了天文變化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對應關係,認識了氣候變化與萬物生長收藏的關係,認識了氣候變化與飛鳥走獸的關係,並把這些變化記載起來,人文之歷產生了。
天文與人文的轉換,歷是第一成果。以歷為標誌,文明開始了。
2.中華大地上最早的歷。《漢書·律曆志》記載了六種歷,依次是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按照《漢書》的記載,中華大地上最早的歷,應該是黃帝歷。
實際上,《漢書》記載的並不準確,筆者在《帛書周易》《屍子》里發現,中華大地上最早的歷,應該是在伏羲氏時代出現的。《帛書周易》《屍子》共同說,八卦里表達的是四時八節,八卦本身就是歷。伏羲氏早於黃帝,八卦為伏羲氏所作,以此而論,中華大地上的歷,應該遠在黃帝之前的伏羲氏時代就出現了。
除了八卦,《周易》里還有圖書(河圖、洛書)。筆者在彝族經典《土魯竇吉》里發現,河圖、洛書里有歷。洛書表達的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太陽曆。按照彝族文化而論,中華大地上的歷,應該早於八卦,起碼是與八卦同一時期。
歷出現的早晚,是跨入文明的早晚標誌。歐洲所使用的儒略曆,是在凱撒時代出現的。《漢書》所記載六種歷,無論哪一種,都遠遠早於凱撒時代的儒略曆。以歷而論,中華民族的確率先跨入了文明。
四、天文觀測與歷的誕生
1.神指令的節令。《聖經·創世紀》開篇處第14節告訴世人,在創世的第四日,神指定了時令。原文如下:「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2.人創造的歷。中華大地上的歷,與神無關。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史記》,凡是事關歷的記載,都說是人的貢獻。《尚書·堯典》中的歷,是堯組織和、羲二氏制定的。《周髀算經》中的歷,是立桿測影者制定的。《管子·五行》中的歷,是蚩尤制定的。《史記·曆書》中的歷,是黃帝組織人制定的。總之,中華大地上的歷,與人有關,與神無關。
神制歷,很好解答。神要有A就有A,要有B就有B。這裡不允許追問,神就是終極答案。
神解答的問題,在早期的中華大地上,都是由人解答的。人制歷,如何制?這裡是允許追問的。歷,是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制定出來。
3.多種觀測方法多種歷。天文觀測,觀測的對象是什麼?觀測的方法是什麼?制歷如何制?制出了幾種歷?認真回顧一下歷史,看看智慧的中華先賢是怎樣完成這一艱巨工作的。
先談觀測對象。觀測的對象主要有五種:一是太陽;二是月亮;三是北斗星;四是二十八宿;五是金木水火土五星。此外,觀測的對象還有九星——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太陽、二十八宿,是《尚書·堯典》所記載觀測的對象。
太陽、月亮、二十八宿,是《周髀算經》所記載觀測的對象。
日月、五星、九星,是《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所記載觀測的對象。
再談多種觀測方法多種歷。天文觀測,中華先賢採用了多種觀測方法:一是山頭觀測法;二是房屋觀測法;三是固定地點觀測法;四是立桿測影觀測法;五是月亮圓缺觀測法。多種方法多種歷。多種歷告訴後人,中華先賢是那樣地善於觀察問題,解答問題。
⑴山頭觀測法與山頭歷。所謂山頭觀測法,就是利用自然之中的大山山頭進行觀測,《山海經》記載了這種方法。《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了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了六座日月所入之山。六座日月所出之山,排列順序從東南到西北,依次為:大言山、合虛山、孽搖頵羝山、壑明俊疾山、明星山、鞠陵於天山。六座日月所入之山,排列順序從西北到西南,依次為:豐沮玉門山、龍山、日月山、鏖鏊山、常陽山、大荒山。
《山海經》一直被視為是神話著作。雲南天文台李維寶先生,在其大作《雲南少數民族天文曆法研究》中說,《山海經》所記載的日月出入之山,不能單純視為是神話,應該視為是確定季節、確定年長度的天文觀測。
利用山頭為固定標誌,觀測日出日落的周期,觀測月升月降的周期,以此來確定一年的時間長度。山頭觀測法,產生了「山頭歷」。逄振鎬先生,在其大作《東夷天文史》中指出,東夷族群早期的曆法,就是「山頭歷」。
⑵山頭、房屋觀測法與苗族古歷。苗族先賢利用山頭觀測日出日落的變換,制出了以苗族古歷。吳心源先生(苗族),在其大作《苗族古歷》一書中介紹,苗族古歷以冬至為陽旦,以夏至為陰旦,平歲365日,閏歲366日,四年一閏,一歲平均365.25日。苗族先賢以最簡潔的觀測方法,制出了以太陽回歸年周期為依據的陽曆,還以月圓月缺周期為依據制出了陰曆,然後將二歷合一制出了陰陽合曆。
利用透光成影的原理,苗族根據日影在房屋內外的位置變換,區分出一天的時辰變換。
蚩尤、大堯,苗族尊崇的祖先。先秦與西漢的典籍中,有蚩尤、大堯幫助黃帝制歷的記載。《管子·五行》有「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時……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之說。《尚書·大禹謨》:「時乃天道。」天道即天時,天時即天道。這裡的「五行」,是關乎天時的「五行十月曆」。五行十月曆,將一年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季,一季72天。《管子》告訴後人,蚩尤與黃帝之間,還存在著另一種關係——輔佐關係。《呂氏春秋》與《史記·曆書·索引》中,均有大堯為黃帝「作甲子」之說。甲子,是個曆法。蚩尤、大堯,都是夏商周之前的遠古賢哲。遠古賢哲之賢,功績之一就是制歷。
⑶定點觀測法與陰陽合曆。定點觀測法,是《尚書》所記載的。《尚書·堯典》中的堯,組織羲、和二氏,在東西南北四方的暘谷、交趾、昧谷、朔方,建立了四個固定觀測點。觀測的對象有四:太陽;二十八宿;活動的人民;活動的鳥獸。
觀測太陽,觀測的是日出日落的在地平線上的位置;觀測二十八宿,觀測的是那一宿在黃昏時現於南中天;觀測人民,觀測的是何時出現在田野,何時進入了房屋洞穴;觀測鳥獸,觀測的是鳥獸何時繁殖,何時換毛。
固定點觀測法,產生的是陰陽合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堯典》中的堯,以帝王的身份,頒布了以陰陽合曆為標準的政令。堯令百官以歷為準,把各類事務辦好。純太陽曆閏日,陰陽合曆閏月。堯強調「以閏月定四時」。這裡的歷,應該是陰陽合曆。
⑷立桿測影觀測法與二十四氣。立桿測影觀測法,為彝族典籍所記載,為《周髀算經》所記載。
李維寶先生,在《雲南少數民族天文曆法研究》介紹,彝族先賢立桿測影,立出的是十根桿。一根桿為圓心,一根繩為半徑,在寬闊的平地上畫出一個圓。其它九根桿,分布在圓內圓外。十根桿的立桿測影,分出了冬至與夏至兩個至關重要的日影長短轉換點,分出了冬至到夏至的陽半年,夏至到冬至的陰半年。十根桿的立桿測影,誕生了彝族十月太陽曆。
十月太陽曆。一年分五季,以金木水火土五行論之,一行一季,一季72天,五季360天。
一季分兩月,以雌雄(陰陽)論之,奇數月為陽,偶數月為陰。一三五七九月為陽,二四六八十月為陰。一季兩個月,一月36天。一月兩個節氣,18天一個節氣。一季分三旬,一旬12天,以12尼能(相當於漢族的12屬相、十二地支)論之,12尼能輪三次36天,恰巧一個月。12尼能以虎為首,其它與漢族12屬相相同。
一年十個月,以天干論之。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月序與天干,一一對應。
一年5~6天,為過年日。一年大小兩個年,大年3天過年日,小年2天過年日。四年一個閏年,閏年大小年過年日均為3天。
彝族經典《土魯竇吉》告訴世人,十月太陽曆,最早是用洛書、先天八卦表達的。
十月太陽曆之後,彝族同胞制出了十二月曆。十二月曆以太陽回歸年為主,兼顧了月亮、北斗星兩大因素。《土魯竇吉》告訴世人,十二月曆最早是用河圖、後天八卦表達的。
《周髀算經》中的立桿測影,立出的是一根桿。根據日影由長變短、由變長的變化,先賢創立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其一,確定了大年、小年的時間長度。小年365天,大年366天。四年之中,三個小年,一個大年。三小一大,周而復始。大小年平均365.25天。太陽回歸年的時間長度,其根本依據就是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視運動周期。
其二,確定了時令四點與天文三線。時令四點是冬至與夏至、春分與秋分。
立桿測影,日影長到極點,這一天太陽相交於南回歸線。太陽與南回歸線的交點,就是冬至點。日影短到極點,這一天太陽相交於北回歸線,太陽與北回歸線的交點,就是夏至點。冬至與夏至,這是至關重要的兩個時令點。一年之中的寒往暑來,規律地變化在冬至與夏至之間。
一年之中日影長短變換的兩個中間點,就是春分點與秋分點。一年之中,晝夜的長度只有在這兩天才是均等的。春分、秋分,陰陽平均。天文時令中陰陽平均,引入人文演化為公平、公正。歷史之所以喻「春秋」不喻「冬夏」,其奧秘就在這裡。
垂直於日影最長點的直線,是南回歸線。垂直於日影最短點的直線,是北回歸線。橫穿日影中間的直線,是赤道線。一年之中,太陽的視運動,循環往複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兩次跨越赤道。
其三,確定了二十四節氣。日影每伸縮9寸9
分,就誕生一個新節、一個新氣。月初為節,月中為氣。一年之中12節12氣,一共24節氣。其四,確定了時間單位。何為日?何為月?何為歲?《周髀算經·日月曆法》給出了答案:「月與日合,為一月;日復日,為一日;日復星,為一歲。」
其五,確定了「六氣」之說。天文變化決定著氣候變化。太陽從南回歸線到北回歸線,一來六個月,一月氣候一變化,六月六變化,氣溫一步步升高,一步步變熱。同理,太陽從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一往六個月,一月氣候一變化,六月六變化,氣溫一步步降低,一步步變冷。熱論陽,冷論陰。陰陽之氣亦即冷熱之氣,每半年有六步變化。這裡產生了「六氣」之說。《周髀算經·日月曆法》的界定是:「外衡冬至,內衡夏至,六氣復返,皆謂中氣。」
《周髀算經》中的天文觀測,既觀測太陽,也觀察月亮。以太陽論歲,以月亮論月。歲長365.25天,朔望月長29
天。《周髀算經》中歷,為陰陽合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觀測太陽,除了立桿的方法之外,《周髀算經》還記載有地平大圓觀測法:「冬至從坎陽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見日光多,故曰暑。」
「日出巽而入坤,日出艮而入乾。」《周髀算經·日月曆法》的這段論述,記載的就是地平大圓觀測法。巽表東南,坤表西南,艮表東北,乾表西北,在地平大圓觀測法中,乾坤艮巽四卦表達的是空間中的四個方位。
地平大圓觀測法,堯時代採用過。2003年,山西襄汾縣陶寺鎮附近,這裡是堯之古都,發現了地平大圓觀測法。這裡以地平大圓為基準,觀測日出的變化規律,太陽在地平大圓的東北、東、東南弧度之間出入。弧上兩個基點:一個冬至點,一個是夏至點。太陽一年就出入在這兩點之間。
⑸北斗星觀測法與純陰曆。北斗星觀測法,由《鶡冠子》所記載。《鶡冠子·環流》曰:「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星之斗柄,作3600的圓周運動。運動中的斗柄,會指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地面上會演化出春夏秋冬四季。《鶡冠子》告訴後人,北斗星斗柄的變化決定著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地平大圓用十字坐標一分為四,再將每一象限一分為三,如此將地平大圓分為十二等分,十二等分分別用十二支命名。以子午貫穿南北,以卯酉貫穿東西。依次來觀測一年之中斗柄的變化規律。依此方法同樣會產生24節氣,《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了以北斗星斗柄變化為依據的24氣。
⑹月亮圓缺觀測法與純陰曆。月亮每月圓一次。以月圓月缺為標誌,中華先賢制出了純陰曆。純陰曆一年一共12個月。月分大小,12個月六大六小,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354天。
萬物生長,太陽的作用具有根本性、決定性,但是,月亮的作用具有重要性。所以,研究天人合一,研究天物合一,一要研究太陽,二要研究月亮。《周易·乾文言》曰:「與日月合其明。」合日也要合月,這裡應該是陰陽合曆產生的基本點。
陽曆一歲365.25天,陰曆12個朔望月354天,3年盈餘33天有餘,所以必須設立閏月加以平衡。陰陽合曆從一開始實行的是3年1閏,5年再閏,19年7閏。陰陽合曆閏的是月。據《史記》記載,閏是從黃帝開始的。
3.與曆法伴生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儒略曆誕生時,並沒有介紹伴生的其它成果。在中華大地上,歷的誕生,伴隨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本文這裡,擇其要者介紹幾項:
其一,陰陽十二律。與歷伴生的第一大成果是陰陽十二律。陰陽十二律,最早是在《周禮》中出現的。《周禮·春官》曰:「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鍾、小呂、夾鍾。」樂出自然,《禮記·樂記》中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原則之論。天地之間,一方一音,一月一聲。東西南北中,五方有五音。一年十二月,陰陽十二律。《周髀算經·陳子模型》中有「冬至夏至,觀律之數,聽鍾之音」的具體之論。冬至之日,天地之間的天籟之音為黃鐘之聲;夏至天地之間的天籟之音為蕤賓之聲。陰陽十二律,明世子朱載堉用曆法、卦理解釋了「所以然」,並由此傳入西方。有多少學者知道,今天全世界所採用的十二平均律,是我中華民族陰陽合曆的伴生物。
其二,直角三角形。與歷伴生的第二大成果是直角三角形。古希臘的直角三角形,是大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的。中華大地上的直角三角形,是立桿測影者發現的。立桿為勾,影長為股,桿影頂端相連為弦,直角三角形由此而生。同樣的直角三角形,在東西方卻又存在著兩大差別:一是畢氏發現的直角三角形在平面的紙上,立桿測影者發現的直角三角形在立體的空間中;二是畢氏的直角三角形畫一個是一個,立桿測影者直角三角形日影一動是一個,一天之中隨著日影的移動,地面上會形成億萬個直角三角形。
其三,勾股定理的證明。有直角三角形,自然產生了勾股定理。有勾股定理,自然產生了勾股定理的證明。在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中,證明a2+b2=c2,用「因為,所以」的形式邏輯,運算步驟需要十步以上。在《周髀算經》中,用折矩的方法,運算步驟僅需要三步。
其四,方圓規矩。與歷伴生的另一成果還有方圓規矩。古希臘的直角三角形與方圓規矩無關,中華大地上的直角三角形與方圓規矩息息相關。直角三角形在形成的同時,日影的軌跡自然形成了圓。折一方,會產生兩個直角三角形,換言之,兩個直角三角形會合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
其五,奇偶之數。在一切學科中具有基礎作用奇偶之數,也是與歷伴生而來的。歷,產生於文字之前。最初的歷,是用洛書、河圖、八卦表達的。圖書中的實心圓與空心圓,八卦中的陰爻與陽爻,即是奇偶之數。陰陽即奇偶,《黃帝內經·靈樞·根結》中有答案:「陰道偶,陽道奇。」陰陽即奇偶,《周易·繫辭下》有答案:「陽卦奇,陰卦偶。」
其六,九九之術。「觀陰陽之裂變,總算術之根源。」劉徽,這個世界一流的大數學家在《九章算術·序》中寫下了這句話。劉徽告訴後人,算術溯源,應該追溯到陰陽這裡。在這篇序言開篇處,劉徽說,九九乘法口訣,加減乘除的演算之法,均起於八卦。《周髀算經》與彝族典籍共同告訴後人,八卦首先表達的曆法。
筆者這裡解釋一個問題:文中進行中西比較,目的不是炫耀什麼「老子早就有」,而是希望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即:方法之外還有方法,道路之外還有道路。中華先賢在解答問題時,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辦法,有能力提出完全不同於人、而且還要優於人的方法。抄襲與模仿,這種作風在中華先賢這裡是見不到的。
五、曆法基礎上的哲理升華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一論斷告訴後人,「化成天下」的人文,是在天文曆法的基礎上升華抽象出來了。
1.陰陽。「化成天下」的人文,第一塊基石是陰陽。天文曆法,首先認識的是一陰一陽。陰陽可以解釋一天之中的晝與夜,可以解釋一年之中的寒與暑。自然界的一陰一陽,轉化為圖書中的圈圈、八卦中的兩爻。天文與人文的轉換,一陰一陽是第一落腳點。
文字出現之後,陰陽可以論宇宙人文中的一切。請看以下幾個論斷:
「陰陽之義配日月。」《周易·繫辭上》告訴後人,日月可以抽象為陰陽。
「陰陽之修,晝夜之象。」《周髀算經·陳子模型》告訴後人,晝夜可以抽象為陰陽。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水為陰,火為陽。」《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告訴後人,天地水火可以抽象為陰陽。
「萬物負陰而抱陽。」《道德經·第42章》告訴後人,萬物可以抽象為陰陽。
「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禮記·禮運》告訴後人,禮儀之禮,源於大道,本於天地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管子·四時》告訴後人,陰陽四時是立國之基、立政之本。
從《周易》《周髀算經》《黃帝內經》與諸子典籍中可以看出,中華先賢運用一陰一陽,解釋了一系列基礎問題:
解釋了宇宙的發生,即先天世界向後天世界的演化。
解釋了大到無外的宏觀世界與小到無內的微觀世界。
解釋了形下物質世界與形上物理世界。
解釋了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
解釋了萬物基本結構與基本成分。
解釋了立政之本、人生禮儀,以及養生治病之本。
解釋了雌雄、男女、氣血、升降、清濁、輕重、律呂、形神、上下、加減……
一陰一陽,永不重合,永不分離,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哲理由此衍生。
關於陰陽的無限象徵性,本文不再陳述。這裡引用法國傳教士白晉與與萊布尼茨的通信中一句話做為本節的結束:「中國古老哲學體現在《易》圖之中,它以陰陽簡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學原理。」
2.三才。天文曆法,將天地人三者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三者之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係。「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繫辭下》指出,三才之說是從卦爻這裡出發的。獨立之人,並不能獨立於天地。天人合一的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的哲理由此而生。
3.五行。五行,從十月曆的五個季節出發,最後演化為描述整個現實世界的簡圖。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解釋時間中的春夏秋冬。長夏五季,可以解釋空間中的東西南北中五方,可以解釋與四時五方相關的萬物。在五行這裡,確立起了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
角徵宮商羽五音,酸苦甘辛咸五味,肝心脾肺腎五臟……凡是與四時五方時空相關的對象,均可以納入五行的範疇之中。五行相生相剋,一講相互聯繫,二講相互制約。現實世界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哲理這裡衍生。
4.道器。上帝至高無上,在《聖經》中,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與上帝並列並重。道至高無上,但是在《周易》之中,一個「器」字可以並列並重於道。《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一分自然之器,二分人工之器。自然之器,天地萬物也。人工之器,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自衛武器也。仿照自然之器,可以創造人工之器。自然之器,日新月新年年新。人法自然,人法天地,也應該經常地、不斷地創造出先進的器具。《周易》與《聖經》相較,多講了一個「器」字。實際上,在人類先賢留下的根本經典中,唯我中華先賢留下的經典講發明創造。重視器具的發明創造,是《周易》的特殊特別之處。器具之器,一可以捕魚狩獵,二可以促進農耕,三可以保衛天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周易·繫辭下》)有器具之利,才有威風凜凜之天下。試想一下,如果在「器」字,一直保持勝人一籌、勝人幾籌的優勢,會發生「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嗎?網罟、耒耜、舟楫、弓矢、宮室,一件件先進器具,這是源頭的中華文化的特色,也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在源頭處的一個基本差別。這一基本差別,被百年來文化批判者所忽略。
5.以道論之。「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上》)「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周易·說卦》)自然之道、天道,由天文曆法抽象而出。
「像上帝那樣去看。」這是羅素在《哲學的價值》一文中留下的重要觀點。有上帝,以上帝論之;無上帝,以道論之。這是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在論證方式上的差別。在早期的中華大地上,禮儀之禮、道德之德、兵法之兵、醫學之醫、解牛之技、養生之術,都是「以道論之」論出來的。「以道論之」的論證方式,發源於天文曆法,延續於諸子百家。以道論之,這裡有大智慧。早期中華大地上的一件件先進器具,一條條超越時空的哲理,一部部超越時空的經典,均產生在這種大智慧中。
以道論之,所論出的領先於世界中華文明,最根本的優點,就是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實驗室可以解答問題,精密儀器可以解答問題,但解答的都是精細之具體問題。精細之具體,割裂了與整體的有機聯繫。利用自然而危害自然,這就是只要具體而忘記整體的惡果。
六、需要重新認識的幾個基點問題
百年來的文化批判,有一個基本問題沒有給出答案:如果說中華民族的落後挨打與文化有關,那麼中華民族早期的文明先進與什麼有關?認識了下面幾個問題,也許有助於理性地重新認識源頭的中華文化,這幾個問題是:
1.這裡沒有伊甸園。中華大地上,從一開始就沒有出現神賜的伊甸園。這就決定了中華先賢一定要與亞當、夏娃有所區別。火,需要自己取;巢,需要自己構;網罟,需要自己織;耒耜,需要自己制……一切難題,必須靠人的智慧去解決。這裡有智慧之人,而無萬能之神。這是中華文化的基點,不認識這一基點,就無法接近真正的中華文化。這一基點,被眾多的文化研究者、批判者忽略了。
2.卦的無限象徵性。最先表達曆法的八卦,作為抽象符號,具有無限象徵性。書不能盡的言,言不能盡的意,都可以盡在這裡。簡易到了極點,也博大到了極點。歷史證明,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可以與卦對話,並在這裡有所發現。
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萊布尼茨二進位與伏羲八卦圖考》一書介紹,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從利瑪竇開始,沒有不研究卦的。法國傳教士白晉把卦圖寄給了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並且說出了對卦圖高度評價的、本文上面所引用的那句話。在白晉之前,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就把八卦、六十四卦卦圖介紹到了歐洲。
李約瑟博士著《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一書,在第六章《中國科學之基本觀念》中,李約瑟將將卦圖視為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思想基礎。
今天的韓國國旗上,太極圖周圍分布的是天、地、水、火四卦。
談中華文化而不知卦,猶如談江河不知源頭一樣,不可能有正確的認識與結論。
3.中華先賢解答問題的智慧。幾千年前,中華先賢手裡,一沒有先進的實驗室,二沒有精密的儀器,但是他們解答了一系列人類先賢必須解答的問題,而且是率先解答。中華先賢解答的問題,大都可以超越時空。例如陰陽合曆,例如陰陽十二律,例如二十四節氣,例如奇偶之數,例如時空物一體的時空觀……有超越時空的成果,必有超越時空的智慧。可是,中華先賢解答問題的方法「是什麼」呢?
4.觸類旁通、以一論萬的方法。正如愛因斯坦所評價的那樣,解答問題,中華先賢和西方走的不是一條路。在中華先賢這裡,看不到系統的實驗。看到的是觸類旁通、觀象比類、舉一反三、以一論萬、以道觀盡的獨特方法。詳細討論這一方法,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務。本文此處,向讀者推薦關於這一方法的幾段論述:
其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周易·繫辭上》)
其二,「能者由一求之,所謂得一君(群)畢矣,」(《帛書周易·要》)
其三,「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謂之知道。」(《周髀算經·陳子模型》)
其四,「言一而知百病之害。」(《黃帝內經·標本病傳論》)
其五,「持一而不失,能君(群)萬物。」(《管子·心術下》)
其六,「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以道論盡。」(《荀子·非相》)
其七,「通於一而萬事畢。」(《莊子·天地》)
在這些論述中,筆者看到了一種獨特的方法,看到了一種無人可比的自信心。筆者十分推崇這幾段事關根本方法的論述,引用在這裡,供讀者鑒賞。
5.容人的雅量。筆者高度注意到了這樣兩個史實:一是《管子》所記載的蚩尤輔佐黃帝制歷;一是《呂氏春秋》所記載的大堯輔佐黃帝作甲子。
蚩尤、大堯,是苗族今天還在紀念的祖先;據有關資料,南韓人也認蚩尤祖先;這證明在中華文化的源頭,融合苗族先賢的智慧。
彝族的源頭文化里有圖書,有八卦,而且還有圖書、八卦與太陽曆關係的精美解釋。圖書、八卦,與中華文化源頭的內容原則上完全一致。源頭的中華文化,顯然也容納了彝族先賢的智慧。
容人之雅量,是中華先賢的特徵,也是源頭中華文化的特徵。這一特徵,延續了嗎?
參考文獻:
[1]蘇勇點校,《周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
[2]鄧柏球著,《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張善文等譯註,《十三經》,廣州:廣東、廣西、陝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4]沙少海譯註《道德經》,貴州:貴州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5]西漢張蒼鄧編撰,《九章算術》《周髀算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年
[6]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年
[7]南京中醫學院編著,《黃帝內經》,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
[8]中國基督教協會,《聖經》,南京: 1996年
[9]胡陽李長鐸著,《萊布尼茨二進位與伏羲八卦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0]彭文編著,《百子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
[11]羅素著,王正平編,《羅素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
[1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方在慶等譯,《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
[13]王子國翻譯,《土魯竇吉》,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1998年
[14]李維寶等著,《雲南少數民族曆法研究》,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15]吳心源著,《苗族古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推薦閱讀:
※談談曆法
※我們當前處於元會運世的什麼階段
※有關「現代曆法」——主要編者:songgz
※璇璣:中國古代曆法漫談
※瑪雅文明究竟來源於何處?為何短期內就擁有了特殊的曆法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