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入學準備

"准小學生"學會專心才能適應 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過程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簡稱"幼小銜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探討的問題。

除了老師做出的努力外,家長自身的努力更為重要。因為幼小銜接的重點仍然在孩子生活學習能力、性格培養方面,如果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方式引導,這個過渡將會十分順利。

養成好習慣 熟悉新角色

小學一年級新生,常常有不注意聽講、時間觀念差、依賴性強等小"毛病"。家長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培養,讓孩子們提前熟悉新角色,為迎接即將開始的學習生活做好準備。

首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專心聽別人講話的良好習慣。比如,有意識地讓孩子坐下來看看書(宜選擇帶有拼音、圖畫的經典名著);或在一小段時間裡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從5分鐘到10分鐘,慢慢培養集中精神做事的習慣。

其次,培養良好的承受能力也很重要。幼兒園老師多是給予孩子鼓勵,但到了小學,難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沒有經過挫折教育的孩子易產生抗拒心理。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遇到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不管怎麼哭鬧,久而久之孩子才能適應挫折。

培養好心態 適應新環境

進入小學後,面對新的同學老師,一些孩子難免會不適應。學習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幼兒園以遊戲、活動為主,孩子們總是處在"動"中;而小學則更側重課堂學習,還得完成一定量的作業,必須"動中有靜"。

許多剛升入小學的孩子無法改變愛動愛玩的習慣,家長應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使其明白"長大成人"的道理,同時幫助孩子客觀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激勵孩子不斷向目標努力。

調好生物鐘 跟上新節奏

幼兒園的孩子中午睡午覺,有時還遲到早退。一進小學,學生們最不習慣的就是午睡時間少了。

在上小學前,家長要幫子女提前調整好生物鐘,每天早上6∶30起床,午休控制在半小時左右,晚上20∶30就該睡覺,保證每天有10小時的充足睡眠時間。提前將生物鐘調好,這將讓一年級新生輕鬆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節奏。

做好自己事 認同新起點

小學一年級新生還會遇到與同學相處的問題。

幼兒園裡,大家都是玩伴,團團圍坐在一起;小學裡則是同學,和同桌共享一張課桌,角色並不一樣。暑假裡,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子女與同齡夥伴一起活動,找同學感覺。比如帶著他們去社區會所,和小區里的同齡夥伴多接觸、多玩;也可以創造機會讓子女與親戚朋友家的同齡孩子多親近。

放手去鍛煉 自己做事情

孩子入學後,許多事情要自己做,如:系鞋帶、下雨打傘、削鉛筆、背書包、按課程表準備書包、根據冷熱添減衣服……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漸減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讓孩子學會自己起床、睡覺、脫穿衣服鞋襪、鋪床疊被、學會洗臉、漱口、刷牙、洗手、洗腳、自己大小便等。

在學前缺乏鍛煉,孩子在開學後就有可能手忙腳亂。老師是不會因為一兩個孩子沒有做好準備,而推遲正常的教學進程的。

平時多勞動 主動擔任務

入學後,孩子們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還要分擔班級、學校里的一些勞動任務。

平時,家長應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如: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在活動、遊戲或開飯前後,能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等。還要學會洗涮碗筷、端菜盛飯、收拾飯桌;學會洗簡單的衣物,如小手絹、襪子等。

生活中學習 讀書練能力

語文學習方面,培養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很重要。家長要教孩子多講故事、背誦古詩、唱兒歌;帶孩子外出時,要引導觀察樹木、房屋、動物等,回家後問他能否說說去過哪兒,那些地方有什麼東西給自己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平時有意識地讓孩子認認標牌上的字、食品包裝袋上的字等,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量。

培養孩子愛看書的習慣也很重要。入學前家裡有一定數量圖書的孩子,入學後讀寫算的能力高於家里沒有書的孩子。有些孩子在入學前沒有接觸過書,上學易產生厭學的情緒,很難適應"讀書"生活。

數學學習準備的關鍵,不在於會做多少題目,而在於掌握簡單的數學知識和數量關係。也就是要懂得數字所代表的數目的實際意義,單純背誦口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有心的父母,可以在飲食起居過程中帶領孩子處處學數學。 怎樣給孩子準備好小書包   小書包是一種象徵。當家長給孩子準備孩子上學最主要的用品--書包時,就象徵著孩子的成長。   小書包是禮物。當孩子收到家長給他買的小書包時,喜悅之情肯定溢於言表。孩子在得到這個禮物時,肯定會增強其對要上小學的嚮往與渴望。   小書包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道具。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入學準備能力中講到要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任務意識。這個小書包就可以起到這樣的教育作用。小書包里會裝上文具盒、尺子、鉛筆、橡皮、剪刀,還有書、本、水壺等等。家長不要包辦代替,應培養孩子自己來整理小書包,把各種用品按一定的順序和位置有條不紊擺放,養成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按照課表來決定自己小書包里應該放什麼東西,家長可以先讓孩子自己來準備,然後由家長來檢查,及時給與肯定和指導。經過一個階段的鍛煉,就應該過渡到由孩子自己放,自己檢查,完全脫離對家長的依賴,讓孩子自己做小書包的主人。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家長替孩子背書包。孩子其實都是會珍惜自己的物品的,也願意自己來保管自己的物品,但是家長以怕孩子累為由,替孩子背書包,拎書包,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清閑這一時往往培養出的是一個懶惰和不負責任的人。   另外,家長在為孩子選購小書包以及書包里的用具時還要注意:   1、購買的學慣用具不要太高檔,要以實用簡單為主,不要追求太新奇、複雜和不好操作。高檔的教具可能會誤導孩子盲目攀比,而如果教學用品太花哨,比如橡皮太香、尺子和鉛筆盒圖案複雜,這些會分散孩子上課的注意力,而複雜的操作會耽誤孩子的有效學習時間。   2、在選購書包時,要考慮重量、大小、便捷、安全幾個要素。最好為孩子準備雙肩背式書包,這樣可以使孩子的兩肩受力均勻,避免出現形體問題。書包的寬度最好和孩子肩寬差不多;書包上的口袋和網眼不要太多,否則容易被尖銳物鉤住,造成危險;書包最好是拉鏈式,翻蓋式的書包不適合低年紀孩子使用。   3、鉛筆最好準備HB的,六角型的最好,因為六個棱面可讓孩子更容易地找到握筆的感覺,也不易滾到地面上摔斷筆芯。 怎樣給孩子準備好小書包   小書包是一種象徵。當家長給孩子準備孩子上學最主要的用品--書包時,就象徵著孩子的成長。   小書包是禮物。當孩子收到家長給他買的小書包時,喜悅之情肯定溢於言表。孩子在得到這個禮物時,肯定會增強其對要上小學的嚮往與渴望。   小書包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道具。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入學準備能力中講到要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任務意識。這個小書包就可以起到這樣的教育作用。小書包里會裝上文具盒、尺子、鉛筆、橡皮、剪刀,還有書、本、水壺等等。家長不要包辦代替,應培養孩子自己來整理小書包,把各種用品按一定的順序和位置有條不紊擺放,養成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按照課表來決定自己小書包里應該放什麼東西,家長可以先讓孩子自己來準備,然後由家長來檢查,及時給與肯定和指導。經過一個階段的鍛煉,就應該過渡到由孩子自己放,自己檢查,完全脫離對家長的依賴,讓孩子自己做小書包的主人。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家長替孩子背書包。孩子其實都是會珍惜自己的物品的,也願意自己來保管自己的物品,但是家長以怕孩子累為由,替孩子背書包,拎書包,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清閑這一時往往培養出的是一個懶惰和不負責任的人。   另外,家長在為孩子選購小書包以及書包里的用具時還要注意:   1、購買的學慣用具不要太高檔,要以實用簡單為主,不要追求太新奇、複雜和不好操作。高檔的教具可能會誤導孩子盲目攀比,而如果教學用品太花哨,比如橡皮太香、尺子和鉛筆盒圖案複雜,這些會分散孩子上課的注意力,而複雜的操作會耽誤孩子的有效學習時間。   2、在選購書包時,要考慮重量、大小、便捷、安全幾個要素。最好為孩子準備雙肩背式書包,這樣可以使孩子的兩肩受力均勻,避免出現形體問題。書包的寬度最好和孩子肩寬差不多;書包上的口袋和網眼不要太多,否則容易被尖銳物鉤住,造成危險;書包最好是拉鏈式,翻蓋式的書包不適合低年紀孩子使用。   3、鉛筆最好準備HB的,六角型的最好,因為六個棱面可讓孩子更容易地找到握筆的感覺,也不易滾到地面上摔斷筆芯。 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 入園

1.按要求準時入園,不遲到,知道有事有病時要請假。

2.會正確使用禮貌用語,主動與人打招呼。

3.能夠將自帶的衣物整齊地收放在固定的地方,藥品交給教師。

4.主動地參加擦桌椅等簡單的勞動。

5.會選擇玩具,和同伴友好地遊戲。

6.學會與同伴合作,認真完成值日生工作。

做操

1.能夠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系好鞋帶。

2.聽到指令能夠較快地排隊並且精神飽滿地走步、跑步,隊列整齊。

3.做操時動作認真,姿式正確。

4.不怕冷(熱),能堅持鍛煉身體。

入廁

1.會自理大小便,懂得將大小便解在池內,大便紙扔在紙簍內,保持地面整潔。

2.便後會整理好衣褲,將手洗乾淨。

3.便後馬上離開,不在廁所打鬧或聊天。

盥洗

1.會按次序盥洗,人多時能夠排隊等待,不推不擠。

2.會將手上的水甩在池內,保持衣服、地面的整潔。

3.能夠將手洗凈擦乾。

4.懂得洗手後關緊水龍頭,不浪費水。

5.盥洗後主動離開,不在室內打鬧或影響別人。

進餐

1.會正確地使用和收放碗筷等餐具。

2.能安靜進餐,吃飯時不咂嘴、不說笑,最後一口食物咽下後再離開座位。

3.學會幹、稀、飯菜搭配著吃。

4.不撒飯菜,保持衣服、桌面、地面整潔。

5.不挑食、不剩飯菜,懂得愛惜糧食。

6.餐後會正確漱口、擦嘴。

教學活動

1.學會準備上課需要的學具和物品。

2.聽到指令能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準備上課。

3.上課時坐、立姿式正確,不亂動,不找人說話。

4.上課回答問題或發言講話時先舉手,不請就不說。

5.清楚地記住並完成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懂的會問。

6.在教師要求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完,做到不拖拉,不邊做邊玩。

7.學會認真獨立地做事,懂得追求良好的結果。

8.學習時愛動腦筋,獨立思考,並願意尋求問題的答案。

9.喜歡回答問題,提出問題,討論時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10.學會正確使用學具和物品,用過後能收拾整理好,不亂扔。

11.學會正確的握筆與書寫姿勢。

12.懂得愛惜自己的東西,不弄壞、不弄丟。

13.學會計劃和控制自己的活動和需要(在適當的時間、場合入廁)。

飲水

1.會按順序取放水杯,人多時能排隊等待。

2.能夠按要求喝夠足量的水,知道隨渴隨喝。

3.不洒水、不玩水,保持桌面、地面整潔。

遊戲區活動

1.遵守遊戲規則,學會自己按規則進行相應的活動。

2.逐步養成自覺遵守不同場合規則的習慣。

3.學會商量活動規則,並按規則活動。

4.遊戲中學會與別人協商、合作,共同完成大家的事情,共同分享成果。

5.學習計劃或安排做事的程序,努力把事情做好。

6.做事有信心,學會克服困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完,不半途而廢。

7.學習主動與人談話與交往,對別人的主動交往要做出積極的反應。

8.學會主動邀請別人一起遊戲,會請求參加別人的遊戲。

9.不亂拿同伴的東西,得到同意後可以借用並在用後歸還。

10.遇到困難或身體不適時敢向別人說,請求幫助。

11.同情關心夥伴,在別人需要時,樂意給予幫助。

12.學慣用協商、講理的方式解決同伴間的糾紛,不使用武力。

13.影響或傷害了別人會主動道歉,學習原諒別人的無意過失。

14.做錯了事能接受批評,並願意改正。

15.正確使用玩具物品,並知道愛護,不小心弄壞的東西要告訴成人及時修補好。

16.在室內遊戲時不大聲喊叫或追跑,不影響別人。

17.離開活動室時,會將桌椅擺放整齊。

戶外活動

l.學會根據天氣的變化和自己的需要增減衣服,衣服脫下後會摺疊放好。

2.學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結伴遊戲,懂得謙讓並遵守遊戲規則。

3.玩具器械用過後放在指定的地方。

4.不遠離教師和小朋友,遊戲時不做危險(不安全)的事情。

睡眠

1.學會獨立穿脫衣服,會摺疊並按順序放好。

2.進入睡眠室會輕聲走路,上下床不影響別人。

3.睡覺時不玩東西、不蒙頭、不找人說笑。

4.起床後迅速穿衣,整理床鋪,離開睡眠室。

5.在別人需要時,會主動給予幫助。

午點

1.會按順序拿放午點,不挑揀。

2.安靜進食、飲水,不說笑。

3.會將吃剩的果皮、果核等放在指定的地點,保持室內的清潔。

下午遊戲及晚餐同前

離園

1.自己將玩具物品放回原處,擺放整齊。

2.帶好自己的衣服,主動向教師、同伴告別。

3.清楚地記住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並能向家長重述。

4.不跟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走。幼兒入學準備的核心是什麼 幼兒入小學之前應做一些適當的準備,這已是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的共識,但是,哪些準備是最重要的呢?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認識卻大相徑庭。

有些人認為:所謂準備應是物質方面的準備,如準備好書包、文具等。相當一部分教師及家長認為:幼兒入學準備應是提前讓幼兒學習一部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如認拼音、做數學題等,以為這樣可減少幼兒入學後的學習難度和學習量,約兒能較快地適應小學學習。但是"幼小銜接"(國家教委"八五"重點科研課題)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幼兒入學後學習感到困難的真正原因是幼兒能力發展水平低,即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表現為學生對小學的學習內容──符號學習(文字,拼音、數字均為符號)感到聽不懂、不理解、沒掌握。第二,幼兒入學準備不足的另一個方面是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得差,即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發展水平低,這直接導致一部分幼兒入學後不能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如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等。

研究還表明:這兩種準備之間有極高的正相關關係,即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水平低的幼兒入學後學業成績差的較多。

以上研究結果給我們的兩點關鍵性啟示是:①我們不能就知識準備論知識準備,而要看到學習困難背後的能力原因;②幼兒入學準備是全面的準備,不僅要在學習能力方面做好準備,而且要發展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因為它內在影響著幼兒的行為。

根據以上思路,幼兒入學準備的核心應該是:①發展幼兒與學習活動有關的心理能力,即:觀察、比較、分類、歸納、概括、想像、表達、邏輯思維等能力;②發展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即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的能力,培養幼兒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培養幼兒獨立性與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等。

學齡前的教育準備 寶寶長大了,在幼兒園小社會裡生活,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寶寶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面對面與我們進行交流,許多父母在為寶寶感到驕傲的同時,似乎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於是,寄希望於幼兒園、學前班,認為在那裡,寶寶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我們常常重視的是: - 為孩子選擇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 - 幼兒園老師、學前班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 孩子的身體健康;表揚孩子、讚美孩子; - 幼兒園的其他教育,如彈琴、繪畫課多不多; - 幼兒園的飲食是否富有營養;幼兒園將來升入什麼小學。

我們常常忽略的是: - 對孩子的心理培養與性格培養; - 對孩子的勞動與動手能力的培養; - 對孩子社會交往與社會意識的培養; - 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他人; - 培養孩子尊重與關心長輩、朋友。

我們需要做到和懂得的是: - 幫助孩子建立對學習的興趣與自信; - 培養與規範孩子的學習行為; - 幫助孩子做好學前準備; - 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 - 幫助孩子規範生活與作息時間; - 幫助孩子培養與同學、老師溝通的能力;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儘管孩子在幼兒園經過正規的教育,在即將進入小學前,父母一定還要為孩子進行系統而具體的學前準備: - 選擇與確定即將進入的學校; - 了解學校的情況並與負責教師見面; - 做好孩子入學前心理與精神準備; - 做好孩子入學前相關知識準備; - 做好孩子入學前生活習慣與行為準備; - 入學的物質準備(書包、筆、紙等)。

孩子入學準備 過了暑假我們大班的孩子便要上小學了 , 怎樣使他們順利 適應小學生活並成為一名較優秀的學生 , 這是每位大班幼兒家長所關心的事。對此 , 我想從孩子入學前後兩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孩子入學前的準備 有的家長對孩子入學準備存在 認識上的誤區。由於小學一年級主 要學習語文、數學兩門課 , 於是家長很容易將識字、做算術作為入學准 備的內容。其實 , 入學準備主要不是 教孩子學知識 , 而是有比學知識更重要的內容需要在孩子入學前做好準備。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盼望上小學的願望。有經驗的低年級教師說 : 最難教的學生不是那些學前期知識準備不足的孩子 , 而是沒有學習興趣和願望的孩子。我確信 這一說法。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有一 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 是要調動孩子內在積極性的 , 只有使孩子嚮往上小學並且產生"我想學"的心理狀態時 , 孩子才能主動地 學習 , 才能學得好。因此我們應讓孩子了解小學,從了解小學到喜愛小學,我們可以帶孩子熟悉小學的學習環境,了解小學學習活動,比較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也可以讓孩子接觸身邊的小學生,了解小學上課、作業、考試等情況,幫助孩子了解小學生活進而產生上小學的願望。 其次,要培養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的各種能力。入學之前教師與家長要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有意注意、記憶及觀察能力的培養。成人可以給孩子提一些觀察、記憶的要求。比如 , 請孩子把今天下了一半的棋在明天再擺 出來 ; 讓孩子觀察房間里物品的擺放 , 並用語言加以表述等等。還可以與孩子做一些訓練性的遊戲 , 如讓幼兒閉目聽自然界的聲音或成人有意發出的聲音 ; 聽成人指令做事 , 成入提示孩子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 , 幼兒一次聽完記住再按順序逐步完成。 還要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上了小學,學習就成為他必須完成的任務。目前我們幼兒園很重視對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 , 比如,進入大班我們常常布置一些口頭作業,家長注意配合教育就行了。孩子上了小學還必須能自己管理自己 , 如管理自己的學慣用品 , 整理書包 , 自己安排課間的時間 ( 喝水、入廁、遊戲等 ), 這類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長應加強培養。如在家中為孩子創設一方供他自己管理的學習與生活的小天地 , 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訓練 , 凡孩子應該自己去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 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另外,可讓孩子聽一些拼音錄音帶,進行10以內加減的口算心算,讓其覺得有趣就行。 再次,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上學前就要開始準備的。有許多學習 習慣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實質上是相通的 , 因此 , 您不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規律的生活 , 早睡早起 , 遵守作息常規 保證充足睡眠,遵守幼兒園常規 ,物品放置順序化、 固定化 , 用完即收回原處。 學習習慣:要求專心與認真 , 注意傾聽老師和同伴發言,愛護書籍與文具 , 正確的閱讀與書寫習慣。閱讀是小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調查發現,孩子入學後發生適應性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閱讀跟不上,所以入學前讓孩子作好閱讀準備也是相當重要的。這裡所說的閱讀準備不是教孩子識字,主要是指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首先應該感受書面符號,對符號感興趣,從觀察具體實物到觀察書上的圖形,再從看圖形到看圖文夾雜的內容。訓練時成人應從孩子喜歡看書開始,然後會一頁一頁、一個內容一個內容地看書。還可以讓幼兒續編故事,仿照講述,看圖講述等。 正確的握筆姿勢和看書、寫字姿勢 , 不形成要"橡皮依賴症"。如:身子坐正,兩臂平放,課本平放前方,胸離桌子一拳等,具體的入學後小學老師會作嚴格的訓練。 孩子入學後家長應注意什麼 孩子入學後家長應怎樣做 , 到時小學老師會給我們家長具體的指導 , 但有兩點 , 我想特別提醒家長注意。 首先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孩子上學後 ,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 , 家庭學習環境的準備是一項重要內容。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給孩子準備獨立的學習小空間 , 可以是房間的 一個角落或單獨一個房間 , 有一張小書桌 , 一個小書櫃即可 , 重在安靜、整潔。 為孩子選擇好檯燈:一般用光線柔和的白熾燈;15~25瓦 , 左側取光 , 燈臂可調整 , 燈罩將燈泡全部遮 蔽以免眩目 , 開關安全、方便。 學具的準備:書包、文具盒 、直 尺、三角尺、削好的 hb 鉛筆幾支、圓頭小剪刀一把、橡皮數塊(沒有圖案的)。所有的文具只要實用就行,切忌玩具化、高檔化。當然,以上幾點只是物質上的準備,僅有這些還不夠。孩子作業時家長忌在家中看電視、打麻將或頻繁地問這問那,而應該讓孩子獨立地完成作業。家長也應有意在一旁看書、看報,給孩子以潛移默化地影響。 其次,孩子上學後家長千萬不要"陪讀"。 孩子初上學在家做功課時 , 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幫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長在孩子做作業 時總是陪在旁邊 , 一切準備工作由家長給做 , 有了困難家長馬上予以解決 , 做作業時家長盯著 , 做完作業由家長檢查、改錯。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 , 孩子會形成一種依賴心理 , 不陪就不讀。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都難以形成和發展。如有一位公共汽車售票員談起孩子的教育問題 , 她的女兒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 , 品學兼優。我問她是如何培養的 , 她的回答非常簡單 , 我和她父親 都在公交行業工作 , 整天在外邊跑 車 , 孩子進小學前我就對她說:" 你 爸和你媽工作太忙 , 文化水平也不高 , 上學以後學習就全靠你自己了。" 孩子上學後 , 自己做作業 , 中午回家自己熱飯吃 , 不僅學習優秀也養成了自己管理自己的好習慣。這個例子告訴我們 , 從小培養孩子的 獨立性很重要。 不要 "陪讀"並不是說不要去關 心、幫助孩子 , 家長的幫應首先體現在幫助孩子學會學習。例如 , 低年級的孩子學習粗心 , 往往不會檢查作業。為了培養孩子學會檢查 , 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學習內容出些題目自己做 , 讓孩子當老師來改爸爸媽媽的 錯 , 而家長可以故意做錯幾道題 , 讓孩子仔細檢查,認真批改。這種做法不僅會引起孩子的興趣 , 而且在批改 卷子的過程中就自然培養起仔細檢 查作業的能力。 另外 , 據有經驗的教師說 ,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在小學低年級。所以 , 孩子入學後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 , 按時完成作業 , 不拖拉 ; 專心做作業 , 不磨蹭 ; 作業本保持整潔 , 不亂塗、亂撕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將對孩 子今後的學習大有益處。孩子入學後,作為家長還應多與老師聯繫,及時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況,給予有效幫助。 孩子由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人生的又一新的起點,對成人和孩子都不是一件小事,我們應認真對待,但也不要操之過急,要採用科學穩妥的方法,視具體情況和孩子的個性,循序漸進地加以訓練、培養,堅信有了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您的孩子一定會堅實地邁好這一步。 把握幼小銜接時的教育良機 當孩子6歲時他將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小學,這是他們的一個全新的人生起點。   新學期開始或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的時候,孩子會有一種新的意識感、新的動力。專家表示:這個時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父母能把握好教育的時機,注意因勢利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需把握十個育兒良機:   ·當孩子感受委屈時   此時,父母應主動地以冷靜、寬容、同情的態度寬慰孩子,幫助孩子把自己的不滿宣洩出來,這樣的態度會使孩子對父母心存感激之情,並更容易接受父母對他的建議。   ·當孩子享受成功喜悅時   如果此時父母能在對孩子表示祝賀和鼓勵的基礎上,再對孩子提出非常明確具體的進一步要求,將會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當老師來家訪時   大多孩子最怕老師上門,因為,他的在校表現就會暴露出來,同時,孩子更怕父母將他在家的所作所為告知老師。因此,父母應懂得孩子的心理,在老師家訪時,把孩子的長處告訴老師,同時以提出希望的口氣間接的說出孩子的缺點以讓老師了解。   ·孩子遇到困難時   這時,父母應做的不是訓斥,而是肯定成績。對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及時的引導,幫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儘快走出困境。   ·孩子犯錯時   孩子犯錯後,他最怕的是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這不僅不能使孩子明白他的錯誤,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導致對抗心理。此時,父母能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同情和體諒,會更有助於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產生興趣時   這時,父母應積極支持、鼓勵孩子去研究和探索,千萬不要打擊他。要知道興趣比說教更能給予孩子去尋求知識的動力。   ·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前   這是培養孩子集體觀念的好時機。父母應教育孩子遵守紀律,為集體爭光。   ·正確面對他人取得的成績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千萬不要將別人和自己的孩子進行不可比的比較,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性格成長。這時,父母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要知道孩子看著別人取得成績後是不會無動於衷的,他也會自己暗暗較勁。因此,抓住這時機,對孩子孩子說"你也行",並對他提出適當目標要求,使他將一時熱情付之行動。   ·作客或待客   每當這種場合,父母要特別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因為孩子一般都不願在別人面前出醜。父母可在客人面前多說說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同時也千萬不要忘記對孩子提出自己的希望哦。 測驗孩子上學的水準達到了嗎?  人的年齡有三種:自然年齡。也就是戶口本年齡,生理年齡=身體發育水平,心理年齡=社會成熟程度,對於孩子,心理年齡主要是學習能力的發展水平。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能力、語述能力及思維推理能力。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應做好學習能力的評估。發現孩子在哪方面能力發展不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等能力發展充分,再送到學校讀書。在發達國家,在孩子4歲時即評估一遍,發現不足,給家長提出警告,要求到專門機構進行強化訓練。5歲再測查一次,還不夠,還要訓練。6歲時正式做入學前的測查,達到標準,可以入學,達不到標準,就再等一年,7歲再入學。

   目前的在校生,有很多在學習能力上未達到標準即按戶口本年齡隨班入學。具有普遍意義的是注意力能力的欠缺,在入學前及1-2年級時沒能適時給以強化訓練。孩子帶著注意力能力的缺陷讀書,結果常常是:每堂課40分鐘只有10分鐘左右能專心聽課,其餘30分鐘在走思,搞小動作,交頭接耳……。這樣每堂課有30分鐘是浪費的,一天7-8節課,就有3-4小時是陪著別的同學讀書。課堂上沒聽懂,家庭作業寫的自然慢,家長就要給補課,結果是家長交學費,孩子犧牲自己玩耍的時間,卻給別的同學做伴讀生。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在課堂上能專心聽講,作業寫得快,自然有玩的時間,考試成績好,就能得到激勵,對學習會越來越感興趣。孩子得不到玩的機會,成績總不如入意,又要不斷補課,自然覺得學習是苦差事,由若學必定會產生厭學,由厭學到逃學,由逃學到輟學,就這是差生的心理發展軌跡。學習效果有一種木桶效應。把智商比成一個水桶,智商高即是桶大,自然裝水多些。但裝水多少不光是由木桶大小決定,決定因素是木桶的最短的一塊木版的長度。家長應在孩子上學之前即注意發現孩子學習能力的不足,也就是說要檢查水桶是否有某一條木版短些。及時對孩子進行強化訓練,將短板補齊,才能發揮孩子的學習潛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更好的成績。

初入學兒童的不適應 現象一:找不著教室:幼兒園是送到教室門口,小學不讓進大門,所以孩子不適應 現象二:不會系鞋帶:還有的學生不會系扣子,不會拉拉鎖,甚至不會自己穿衣服 現象三:做事磨蹭:仔細觀察,這些學生做事慢,說話慢,甚至接受能力慢,沒有時間觀念 現象四:比較嬌氣 現象五:不會聽講:最主要的表現是眼睛不看前方也不看老師,始終處於遊離狀態,自己玩。是由於幼兒園不用聽講不適應所致 現象六:不會和同學交流 現象七:不會和老師相處。從幼兒園的媽媽式的阿姨到小學裡教知識的老師,感到很茫然,不會與之相處。

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孩子別緊張 孩子要開學了,興奮的時候也難免緊張。 今天,大部分的中小學都要開學了,對那些要升入新年級的孩子來說,結束了漫長的暑假,開始新學期的生活,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但是,對於即將走進校門的小學新生來說,這種興奮裡面卻攙雜了更多的緊張和焦慮。 跟孩子相比,家長的擔心更勝一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家長這幾天都開始跟孩子嘮叨起上學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了,有的家長更是擔心得過了頭,把小學一年級的課本直接擺到了孩子面前,從放暑假的第一天起,就私自給孩子補起了課,生怕自己的孩子開學後不適應、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其實,家長的這些做法大可不必,本來輕鬆的暑假如果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中度過,讓本來對上學就有些"恐懼心理"的孩子更是會產生厭學心理。一些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師認為,小學新生入學後的確會有一段適應時期,但只要家長和學校雙方工作得當,孩子就應該能夠順利渡過這段特殊時期。教育專家也同時指出,對於孩子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家長還是應該事先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並在其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不要臨時抱佛腳,也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發現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 迷你調查 記者在朝陽區松榆里社區對即將入學的20個孩子進行了一個小型的隨機調查,他們的情況對即將入學的孩子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調查動機 了解小學新生入校前暑假的主要活動以及心理狀態。 調查人數:20 調查問題 1、暑假的主要活動是什麼? 以玩為主10人50% 上興趣班6人30% 學習小學課程4人20% 2、馬上要開學了,有什麼感覺? 高興7人35% 緊張8人40% 不知道,沒感覺5人25% 3、自己是否想上學? 特別想9人45% 想,但是有點害怕7人35% 一點都不想4人20% 調查結果: 從這個小範圍的調查來看,即將入學的孩子的確在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緊張和焦慮等情況,對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也了解的不多,與大部分孩子的興奮相反,還有一部分孩子對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有厭煩或者抵觸心理。 專家提醒 新生入學三項標準 ●閔樂夫北京教科院懷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現在很多小學在招生前都會有一個入學面試,有的還會附加測試,很多家長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都希望幼兒園能針對大班孩子進行小學知識的講解,部分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在幼兒園就開始向幼兒灌輸小學的知識。許多家長看到孩子認識了許多漢字,能計算好大的數,便認為孩子上小學沒有問題,其實這種看法是很片面的,判斷孩子是否達到了入學標準應從三方面來考慮:智力條件、心理條件、生活自理能力。 1智力條件 智力條件並不是指認多少個漢字,算多少道題,而應該從孩子的觀察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力來衡量。 第一,觀察力決定孩子正確的認知。父母可以給孩子看有錯誤或缺損的畫,讓孩子通過觀察指出錯誤或缺損所在。 第二,記憶力決定孩子將吸收的知識保存下來轉為已有的能力。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個小故事,看孩子能否較完整地複述這個小故事。 第三,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表現為孩子是否喜歡動腦思考。可以讓孩子進行圖片歸類,如將畫有各種動物、水果、蔬菜等圖片混在一起,讓孩子按類別逐一區分開來。 第四,想像力是創新的基礎,父母可以給孩子出一個題目,讓孩子自己講故事,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畫一幅圖畫。 第五,注意力對準備入學的孩子來講是最為重要的能力。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段話,看孩子能否安靜地坐穩一段時間,以此來衡量孩子注意力集中情況以及接收語言信息能力的強弱。 2心理準備 心理準備主要是看孩子有沒有求知的慾望,是否熱切希望進入小學學習;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是否強,另外家長還要考察孩子表達語言的能力及同小朋友交流的能力,對陌生的環境是否畏懼,同陌生人說話是否膽怯等等。 3生活自理能力 能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是否知道,像過馬路、系鞋帶、整理書包、上廁所等小事能否處理得好,能不能記住父母姓名、工作單位和家庭電話等,遇到緊急情況應該撥打的電話號碼等。 對策建議 入學路上四隻"攔路小虎" ●支招教師:劉艷芳草地小學教師 1生物鐘紊亂 "生物鐘"失調是假期後所有孩子最為集中的表現之一。放假時間長,孩子一般都會晚睡晚起,飲食規律也不大正常,常常早飯不吃,早午並作一頓飯。晚上和大人一起玩到很晚,早上自然起不來。對於年紀小的小學新生來說,剛剛進入這樣一個新的環境,精神如果再跟不上,就會減慢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老師建議: 從幼兒園到小學,頭等重要的大事就是要調整好孩子的"生物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孩子在幼兒園每天都睡午覺,可上了小學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所以,家長應開始試著在家裡調整好孩子的作息時間,慢慢減少直至取消午睡,以改變午睡習慣,讓孩子適應早睡早起的生活,養成按時起床、用餐、學習、遊戲、就寢的習慣。逐步形成守時觀念,及早適應正規的學校生活。 另外,家長還應該初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自己梳洗穿戴、吃飯;學會使用鉛筆和削筆刀、學會整理書本、鉛筆盒、書包等;學會掃地、抹桌椅、清洗抹布等小家務,給孩子安排一個學習的小天地,學會怎樣放置和整理學慣用品和書籍。儘快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擺脫對家長的依賴性。 2坐不住 幼兒園的教育方法和學校截然不同,每個班的孩子人數不多,而且教學的方式靈活多樣,經常會帶著孩子一起做遊戲,整個環境是很輕鬆的,但是小學畢竟已經是學校的管理模式,首先班裡的孩子人數增多,每節課時間增長,課間十分鐘的休息時間要解決上廁所、喝水等一系列問題,對在幼兒園"自由"慣了的孩子來說,一下子適應這一點可是有點難。 老師建議 孩子坐不住的原因可能有多種。比如,上課的內容孩子已聽過或懂了;生理上有問題,如多動症等等。一般而言,小學一節課的時間是40分鐘,大多數小學新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20分鐘,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老師會在前20分鐘把新的知識講完,後20分鐘主要是運用遊戲、活動等各種形式進行知識的鞏固。有些學校在一年級的課程安排里還特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設置了20分鐘的小課。 家長也可以在假期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安靜地坐一段時間,這個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比如閱讀、畫畫等使他能集中注意力。 3孤獨感 對剛剛進入學校的孩子,特別容易產生"孤獨"感。 以前熟悉的園所環境和現在面對的教室相比,差別還是比較大。在新班級,新同學彼此不認識,以前相處三年的好朋友、好夥伴也不見了蹤影,自己喜歡的老師也換成了陌生的面孔,很多孩子在這樣一個新環境都會覺得特別孤獨,如果孩子本身的性格又比較內向,就會表現出不合群的現象,一些情況嚴重的孩子甚至會在課間跑出去給家長打電話,哭訴自己的"不幸",希望家長把自己接回家去。 老師建議: 一般來說,對於剛就讀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學校會盡量配合孩子長期在幼兒園生活而形成的習慣。例如允許幼兒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適當調節課堂節奏,課間上廁所的時間較自由,同時配合多種的課間、課外活動,教師也會刻意安排一些自我介紹、課堂討論的環節,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互相熟悉和了解。 另外,建議有條件的幼兒園可組織大班小朋友參觀小學,讓孩子對小學的學習生活有初步的感知,讓孩子了解到學校可以學習知識,可以認識新朋友,使其產生自豪感,渴望成為小學生。 4畏難情緒 雖說有的幼兒園為了應付小學招生時的面試,會在幼兒園期間適當給孩子教些一年級的知識,但與小學正規系統的教學理論還是有很大不同。孩子進入小學後,需要聽懂老師上課傳授的知識,課下還要完成布置的作業和練習,這與之前的幼兒園憑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完全不同。有的孩子因為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差,就會覺得課程困難,無法接受,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老師建議: 學校在對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安排上會暫時降低難度,以減少新生的壓力,縮短幼兒到新學校時產生焦慮、緊張的時間,從而讓他們儘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教師在授課時也要注意講究方式方法,注意講課使用的語言生動化、表情豐富化,盡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啟發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 此外,家長還要幫助孩子養成完成功課的習慣。家長要在家裡給孩子布置一個固定的、安靜的區域,注意觀察他做功課的習慣,看看有什麼問題,並及時作一些調整,找到能讓孩子更安心做作業的時間、地點和方式。這樣為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打好基礎。同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遇到孩子情緒低落時,要及時了解情況,並且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同時多用正面鼓勵的話語引導,增強孩子的自信。 兒童營養存在九大誤區  誤區之一:牛奶+雞蛋的早餐方式。 實際上如果早餐沒有穀類食品,如饅頭、麵條、稀飯等,就很容易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另外,牛奶對幼兒來說可以當水喝,家長可以在孩子喝完牛奶後,給孩子喝少量水清潔口腔。   誤區之二:多給孩子吃鈣片補鈣。 嬰幼兒體內並不缺鈣,而是缺乏促使鈣被人體吸收的維生素D。與其花高價買鈣片,倒不如進行食補,或是買少量魚肝油滴劑直接滴入孩子口中。   誤區之三:豆製品是蔬菜。 實際上,豆製品可看作葷菜,如果孩子光吃肉末豆腐,就會缺乏蔬菜。而西紅柿炒雞蛋則葷蔬搭配適當。   誤區之四:孩子大便乾燥需吃香蕉、麻油等。 吃這些並不管用,最重要的是養成孩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間要固定。   誤區之五:孩子不能曬太陽。 有些家長在孩子曬太陽時,給孩子蒙上紗巾、戴上帽子,還隔著玻璃曬,這樣曬太陽並無效果。正確的方法是給孩子曬頭後部、手腕、腳腕、屁股,防止生病。   誤區之六:內臟等於肝臟。 內臟對孩子的發育大有裨益,很多家長拚命給孩子吃肝臟,以為這樣就行了。實際上,內臟還包括心、肺、腰,而肝臟內經常存有有害成分,不宜多吃。因此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吃些其它內臟。   誤區之七:吃零食有害健康。 應適量給孩子吃些零食,補充體內營養成分。   誤區之八:蔬菜削皮吃有營養。 其實蔬菜連皮煮湯很有營養,如帶皮煮的蘿蔔湯、絲瓜湯。菜葉比菜梗有營養,比如煮青菜湯就很有營養。   誤區之九:幼兒不喜歡吃肉。 其實孩子不喜歡吃那種難以咀嚼的肉類,如雞肉、牛肉、羊肉;孩子是喜歡吃那種易咀嚼的肉類,如牛蛙、蝦仁、黃蟮。

兒童有哪些飲食誤區  誤區1:豆製品等於蔬菜  一些家長見孩子不願意吃青菜,認為豆製品營養價值高,就給孩子吃豆腐、豆漿等豆製品,這樣孩子就不用吃青菜了。事實上,豆製品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可看作葷菜,但如果孩子光吃豆腐,把豆腐當作青菜,就會缺乏維生素和纖維素。許多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是因為一些長條的蔬菜難吞咽又容易塞在牙縫中,感覺不舒服,所以就乾脆不吃青菜。家長可以把青菜弄碎,或者做成蔬菜餡的餃子,孩子還是願意接受的。      誤區2:每天早餐牛奶+雞蛋  很多家長認為牛奶、雞蛋營養價值高,於是每天給孩子的早餐就是牛奶+雞蛋,但就不見孩子長得結實。早餐是兒童攝入所需能量和營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日三餐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營養質量好的早餐,應該包括穀物、動物性食品、奶類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如果早餐沒有像饅頭、麵條、稀飯、麵包等穀類食物,就缺少熱量的供應,光是雞蛋和牛奶高蛋白的物質,孩子不僅吸收不好,而且優質蛋白質用於供應熱量,就"大材小用"了。孩子熱量不夠,長遠來說,很容易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      誤區3:零食喧賓奪主  貪吃零食是兒童不良飲食行為的突出表現,絕大部分孩子都有這個天性。水果、餅乾、糖果、點心、膨化類食品都是他們常吃的零食,但如果抱著零食不放,就會影響正餐的食慾,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家長不能對孩子偏愛零食的行為,採取遷就、放任的態度,導致孩子用餐無規律,貪零食、厭正食,出現零食喧賓奪主的現象。  當然,零食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對於生長遲緩的孩子,在兩餐之間吃點零食,補充體內營養成分,尤其是上學的孩子在兩餐之間可以吃一些零食,但數量不宜過量,要選擇高營養、糖分合適的食品為宜。      誤區4:飲料盡量滿足孩子  碳酸飲料、果汁、果凍等現已成為城市兒童消費的主流,有的兒童一天不喝飲料就不行,一方面是喜歡那種甜甜酸酸的口味,另一方面一些廣告宣傳促銷,附送超人小卡片、玩具等可相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上很多家長錯誤的認識,不少兒童從一兩歲開始就養成偏愛飲料的習慣。飯前喝過多的飲料,根本不會好好吃正餐,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近年來,我國肥胖兒童檢出率急劇上升,年增長率男童為10%,女童為8.7%,研究證實,這些兒童肥胖與無節制地飲用飲料有關。  

  誤區5:幼兒不喜歡吃肉  不少家長在餵養孩子時,都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孩子不愛吃肉,喂到嘴裡就往外吐。其實,許多家長並沒有留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吃肉。對幼兒來說,雞肉、牛肉、豬肉不但難以嚼爛,還會塞牙齒,孩子當然不愛吃。如果家長注意選用鮮嫩的肉,如魚肉、蝦仁、黃鱔等,孩子還是樂意接受的。孩子不吃肉,不少家長就煲湯給孩子喝,以為湯里加了雞,加了藥材如淮山、桂圓、芡實等,還煲了2-3個小時,湯就很有營養了。其實,90%的營養還在肉渣里。要孩子獲得營養,還得把肉吃了。

  誤區6:把洋快餐作獎勵  經常吃洋快餐不利於孩子身體發育成長,但每到一處店面,總是大人小孩座無虛席,異常熱鬧。很多家長總認為洋快餐是營養好的食品,並且作為孩子表現好的獎勵。這種獎勵,使孩子的胃口越調越高,嘴巴也越吃越刁。快餐屬於高能量、高脂肪的食品,常吃易引起孩子肥胖,腸胃功能不好或者體態肥胖的兒童,更不宜吃洋快餐。 從習慣入手  家長和教師怎樣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適應小學起始年級的學習生活,我認為,關鍵是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習慣。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以自己為中心。家長和教師應注意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品質,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流(或與同伴分享喜悅,或傾吐自己的煩惱),並通過與同伴、師長溝通解決惑。同時,家長和教師不應給孩子太重的負擔,不要急於求成。應該幫助孩子體驗學習的愉快,使之愛學、會學,從而形成健康心理。

  家長和教師應在注意培養孩子聽、說、寫、算等各種能力的過程,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之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角色轉換,並為今後一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孩子和我的困惑 整整一個暑假我在犯愁,兒子開學後去那裡念書呢?是繼續在農村還是去城裡條件好的幼兒園全托? 我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孩子在我教村子的小學上幼兒中班,這裡受經濟,教師的影響,教學很不全面,不象城裡音樂、美術、舞蹈開設的全面。注重文化知識教育。我擔心孩子不會全面發展,可能會輸在起跑線上,決定開學送他去縣城一所教學很不錯很規範的幼兒園讀大班,報名了,送孩子去教室上課,孩子哭的厲害,緊緊攥著我的手,眼睛淚泠泠的看著我,說他要回原來的學校上。無論怎麼說 怎麼哄,孩子都很堅決地要走,不帶他走,他就哭,哭的臉都青了,也是可憐,才五周歲,讓他全托,是很困難。可我在家對他的輔導很有限,工作忙起來哪顧得上他,到是我也有意識的在開發他的智力,可是不象學校教育那樣全面正規啊,雖然孩子已會好多東西,比如會一到二十的加減法,會開、關電腦,會熟練的操作兒童遊戲,會很多英語單詞,寫會好多字等等。 孩子是農村孩子,他愛小動物,愛他的小夥伴,愛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的跑。這麼強求他會不會使他造成一種心理障礙呢?孩子去了他不喜歡的環境,是不利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的。看著孩子一個人躺在床上,眼睛裡是一種成人才有的迷茫與無奈,我也犯嘀咕了,這樣的決定對嗎?而且孩子還和他爸爸商量,怎麼才能不讓我送他去城裡。小傢伙挺聰明呢! 晚上,無論我怎麼說城裡的幼兒園好,他眼睛裡都顯示的是不耐煩。我更開始懷疑,這樣做,會不會適得其反呢? 教育是要因人而異,還是一定要選擇環境? 因人而異吧,成長不能犧牲孩子的天性,他是大自然里長大的孩子,乍生生把他關籠子里,誰知道會給他幼小的心裡造成什麼樣的負擔呢? 教育畢竟是學校和教庭配合才能有效的啊,什麼學校也不可能盡如人意。看來,除了學校,我也得制定一份詳細的家庭教育計劃,把學校的欠缺補上。 最關鍵是讓孩子快樂成長,我的選擇對嗎? oldyou:讓孩子快樂,讓孩子和他的媽媽在一起,你的選擇沒錯!當然需要你抽出更多的時間了! 幼兒入學準備 幼兒入學準備(preparation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工作對於幼兒園來說,就是幼兒園為幼兒入小學做好準備的工作。狹義的入學準備是指對大班幼兒進行適應小學一年級學習和生活的工作。廣義的入學準備是指幼兒園幾年的全部教育過程都有為入小學做準備的意義和作用。 入學準備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長期準備與大班準備相結合。幼兒能否在入小學時較為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不僅僅與大班下學期所進行的一些針對性的活動和教育有關,更與3年幼兒園教育甚至與入學前全部教育有關,認真做好整個幼兒園的全部教育工作,對於幼兒在入小學後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入學準備將長期的幼兒園教育與大班下學期工作結合起來,不只是為幼兒人小學做準備,更為其適應未來發展做準備。 ②全面性與針對性相結合。全面性是指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應當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大量事實證明,越是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幼兒,越能較快地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因此,要避免那種只重智育、忽視和輕視體育、德育、美育的傾向;更要避免把入學準備等同於教幼兒認字、學拼音、教計算等做法。但也要注意根據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工作。 ③避免以上課代替遊戲。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遊戲,遊戲是幼兒適宜的學習方式。在入學準備工作中,不應簡單搬用小學的教學方式,用上課取代遊戲。大量事實證明,用上課取代遊戲,一方面會給幼兒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會違背幼兒教育的客觀規律,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充分發展。因此,入學準備應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避免小學化的傾向與做法。

入學準備工作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在整個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如何促使幼兒在體、智、德、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也就是教師平時在體育、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如何做好工作; 二是對大班幼兒如何做好有針對性的、專門的教育工作。

通常說的入學準備指狹義的入學準備,即幼兒入學以前,除了身心各方面的全面準備以外,到了大班,更集中、更直接地對其進行專門的入學準備,主要包括: ①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差是幼兒入小學不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首先,要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責任感。如安排各種教育活動和情境,逐漸使幼兒認識到交給自己的任務必須按時完成,對於任務應該克服困難努力完成等等。 其次,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如教育幼兒懂得必要的規則是維持正常的活動秩序的手段,安排各種活動和情境讓幼兒體驗遵守規則的意義,增強規則意識,培養遵守規則的自覺性等等。 再次,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如安排各種活動和情境,讓幼兒學會盡量自己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自己想辦法克服遇到的困難,在家裡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賴家長,並盡量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外,還要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如安排各種活動和情境,幫助幼兒學會如何與陌生人進行交往,如何主動與他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能,包括如何耐心傾聽對方的說話,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避免與夥伴發生衝突,如何解決與夥伴的矛盾和衝突,如何主動與老師接觸和交流,培養幼兒待人熱情、有同情心、關心他人、樂於助人等良好品質。 ②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有:學習興趣的培養,如好奇心、求知慾、探索精神等;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講、遵守作息時間等;上進心的培養,如努力要求進步;意志力的培養,如不怕困難,努力克服困難;前書寫能力的培養,如學習握筆寫字的正確姿勢;閱讀能力的培養,如學習閱讀的正確方法,學習閱讀的正確姿勢;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學習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分析、綜合。 ③入學意識的教育。主要有:向幼兒講述有關小學和小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況,幫助幼兒明白小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較高的要求,使他們認識到做一個合格的小學生是要付出努力的,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使之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組織幼兒參觀小學,與小學生一起參加一些活動,使他們認識並逐步熟悉小學校的環境,了解學校的一些基本活動,激發幼兒做一名優秀小學生的強烈願望;進行畢業離園教育,如由幼兒自己組織畢業告別會等,讓幼兒逐步樹立學好本領,長大做個有用的人,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幼兒離園前,還應召開一次家長會,向家長彙報幼兒的表現,指導家長做好幼兒入學的準備工作。

早入學會不會影響腦發育 有的家長想讓孩子早點入學接受系統教育,但又怕用壞了孩子的腦子。經過科學分析說明,早期入學,並不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從腦子的發育來看,新生兒腦的重量約為成人的25%,出生後1年,腦子的重量達成人的50%,兩歲佔70%,6歲時達成成人的90%,可見在嬰幼兒時期,腦的發育十分迅速。   再從智力來看,研究表明 4歲以內是人智力發展的決定性時期,智力獲50%,4-8歲又達80%,8-17歲達100%。所以5-6歲的兒童早期入學,進行系統知識訓練,可以促進孩子智力更健康地發展,不會產生任何不利影響。心理學家研究證明,6歲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刻,錯過這一時機,智力發展將難以彌補。   由此可見,孩子 5-6歲入學,不但不會影響大腦的發育,相反在適當的年齡範圍內,早入學對孩子智力的開發是十分有利的。

穿鞋比賽 說明: 此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能力,練習跳躍等動作。 活動建議: 畫好起點線和終點線,出發前先脫掉一隻鞋子,把鞋子放在終點線後,家長和孩子的鞋子混在一起。   開始!單腳跳,盡量快點,跳到終點,找到自己的鞋子,穿上鞋子,系好鞋帶,然後雙腳跑回起點。誰最先跑到起點誰贏。

注意孩子的書包衛生 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個人衛生,卻往往忽略了書包的衛生。在幼兒園裡,常常能看見許多衣著乾乾淨淨的孩子,卻背著一個很髒的書包。書包里亂七八糟,什麼都有,沒有筆帽的彩色筆、書、石頭、蛋糕、錢、遊戲幣等等。有的家長常把一些點心、放在孩子書包里,讓孩子自己拿來吃,但他們沒有想到這些進嘴的食品與錢等放在一起,是很不衛生的。 如何幫助孩子保持一個整潔的書包呢? 一、 家長與老師在思想上重視書包衛生。 教育孩子書包里除了放書、本、筆外,其它東西最好不放入,特別是食物、玩具、錢等東西,並經常予以檢查。 二、 家長要做榜樣。讓孩子看到自己父母的公文包是乾淨、整潔的。 三、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有意給孩子講一些衛生小故事,對孩子每次自覺講究衛生的行為,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四、 定期給書包做清潔工作。書包用了一段時間後,可以由家長清洗書包,也可讓孩子與家長一起清洗書包。 從小園生變成小學生 編前言:   新小學生們已進入開學後的第2個月了,論壇中,小學生媽媽的討論也更為激烈了,從小園生變生小學生,遠非只是身份上的改變,各種調整和適應正在進行中。我們選擇以下的文章給小學生媽媽,希望有所幫助。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是一種轉型。   由於這種轉型,孩子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則是孩子與社會漸行漸近--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的轉型將成為其真正走向社會的重要起點。   小學一年級與幼兒園不同   相對於幼兒園而言,小學一年級最集中的特徵是它與社會的逐漸對接,儘管學校仍然是學校,和社會相差甚遠,但是從小學一年級的生活、作息時間範式來看,已經具有明顯的社會性。   學習成為孩子生活的主題。這是與幼兒教育最大的不同。如果說幼兒園教育以"撫育"為主,兼顧學習,那麼,小學一年級教育則完全轉向了學習;如果說幼兒園更多的強調"呵護"與"照顧",那麼,小學一年級則更注重"自理"和"自立";如果說幼兒園的孩子更多的是"朦朧",那麼,小學一年級則是由"朦朧"逐漸走向"清醒"。貫徹其中的自然是"學習"的深化與完善。這既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行為特徵,也是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自然形成的教育轉變,是其自身的規律使然。   行為的規範性。幼兒園同樣有著明晰而規範的生活、行為準則。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規範往往成為一紙空文而束之高閣。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不能妄言其他。而這個時候的老師,也更多的承擔了"保姆"和"保育員"的角色。小學一年級的不同則在於: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經初步具備,所欠缺的只是"點撥"和"自律"。在這個時候,強調生活的規範性和良好習慣的養成,不但具備現實的生理基礎,而且對其今後的成長都將產生重要的指導意義。   紀律約束的"剛性"。幼兒園有紀律,但是這種紀律的約束力普遍帶有"弱化"的傾向,屬於紀律的"軟約束"。小學一年級則由紀律約束"軟化"向紀律約束"硬化"轉變。誠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有著諸多不適應,但是考慮到未來社會的角色要求、競爭的壓力和生存的嚴酷性,這種轉變又不可避免。   上述的不同恰恰反映出小學一年級由生理"斷奶"到"自立"的艱難歷程。   教育的著力點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對於一年級孩子,父母從現在開始為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科學的學習方式,塑造其優秀的思想品質,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對其終身都是有益的。   思想品質教育不能忽視。這是老生常談,但在這裡卻有著特殊的意義。一年級孩子的心靈恰似白紙,沒有受外界的任何干擾,"可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此時,植入一首"我愛北京天安門",講述一篇"雷鋒的故事",看一部優秀的卡通片都將對其幼小的心靈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一旦某一首歌、某一個故事或者某一部電影與其靈魂產生共鳴,將對他的終身成長產生推動作用。相反,此時如果用消極的文化影響他、侵蝕他、腐化他,那麼也許他的一生就會因為這極偶然的文化輸入而被葬送。當然,一年級的孩子理解力比較差、思維繫統黑洞較多、科學推理十分困難。這些特點決定了父母進行思想品質教育不可能要求太高。因此,思想品質教育的立足點應該放在特有的角色意識上來。比如,可以從如何做一個好孩子入手,最終升華出如何做人這篇大文章來。同時,考慮到中國社會正處於深刻的轉軌之中,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華民族必然伴隨著工業文明和信息革命的雙重引擎而實現振興。此時,給孩子們培養一點工業文明和信息時代意識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競爭觀念、個人價值、執行力、領導力、電子商務、信息社會等諸多理念。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現代社會強烈的時代氣息,培養他們與未來社會緊密相連的邏輯依存性。   立足"心智"。培養良好的習慣和規範的養成。應 該看到,成年人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準則不管好壞,都有其歷史的繼承性。而這些,歸根到底來自於兒童或者少年時代的習慣與養成。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兒童時期的印記總或多或少的帶入成年。而在成年之後,好習慣要繼續張揚十分困難,壞習慣要馬上克服,亦絕非易事。現代社會對人的學習力的要求,對思維方式現代化的要求,對人的社會適應力和忍耐力的要求都超過了以往。養成孩子對各種社會現象的"平常心"恰恰是當代國民教育的軟肋。因此,規範性也好,養成性也罷,這些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心"的培養上。沒有"心智"的教育,一切習慣和養成都將成為無靈魂的材料堆積。所以,在一般習慣和養成性教育的基礎上,注入"心"的培養。將"心"的靈魂和"習慣"、"養成"範式結合起來,才能牽引孩子們快樂健康的長大。   全方位的知識積澱與素質提高。"核心競爭力"這個詞已經成為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話語。其實,不僅企業要有核心競爭力,而且作為每一個個體的人也要求如此。現代社會要求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不斷創新,持續創新,這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規律使然。無法迴避。事實上,作為一年級孩子,每一門學科設計都有它的針對性和存在理由。比如,語文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工具,更是培養思維方式和素養的良師益友。數學則不必說,它基本成為所有學科的根基。"數據化"和"信息化"的高樓大廈均是建立在"1+1=2" 這些磚瓦之上的。沒有"1+1=2"的基本判斷,就沒有"數據化"和"信息化"的巍峨與壯觀。至於美術和音樂等課程更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技能素養。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說哪些課程重要,哪些課程不重要嗎?   當然,僅僅給孩子灌輸這些知識是不夠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要讓孩子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其素質與素養。這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所在。無論是艱苦的學習,還是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課堂。父母應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去分析、去判斷,讓他們自主的去感悟、去思索、去處理,無論結局如何,對他們都是很好的鍛煉。實踐出真知,唯有這種面向社會、面向孩子的開放式教學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教育方式選擇   正激勵與負激勵。孩子的"童真"源於成長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對他們進行 "對"與"錯"、"是"與"非"這些簡單的價值判斷的輸入階段。最初的輸入可能是零散的、不均勻和非對稱性的,而後則可能是系統、全面和理性的。隨著價值觀的輸入,繼而是知識的進入,大規模的信息量對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是一個嚴峻考驗。此時,在孩子的思維中往往會產生"信息紊亂"、"知識龐大"這樣的厭煩情緒,這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錯和茫然的時候。而在這個時侯,抓住孩子們為數不多的"對"信息進行正激勵,至少會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甚至會出現由點及面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正是這種正激勵的多重使用,才能誘導出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一般來說,對一年級孩子宜多採取正激勵,較少使用負激勵。因為前者能夠恢復孩子的自信心,調動起"研究"和"學習"的慾望,並培養出孩子自身的興趣。這對孩子們今後的生活歷程是十分重要的。而後者雖然也可以用,但必須謹慎從事。如果說"正激勵"是"激發",那麼"負激勵"則是"杜絕"。從這個角度看,對一個6、7歲的孩子而言,"激發"比"杜絕"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形象思維與抽象推理。一年級孩子基本沒有抽象思維能力,更不會進行推理,他們有的只是概念的堆積。即便如此,他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也往往存在不正確、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這種狀況決定了對他進行邏輯推演是困難的。因此,父母在實施教育時,更多的要使用形象思維方法。先有實物,後有概念,先有概念的點,再有概念的面。而有了概念這條線,才能說明概念間的相互關係。而且,這種概念關係又不能太籠統、太抽象,必須從線性思維方式出發來看待和分析問題,以引導孩子進入思維領域。   這裡的關鍵點是把握思維的"度"。必須從感性認識的淺表層次開始,又必須深入到感性認識的內心深處。同時,又要為孩子們將來進行理性思維創造條件。   形象思維的至理名言是"典型示範"、"率先垂範"以及"要想知道犁子的滋味,必須先嘗一嘗"。鼓勵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確立形象思維範式似乎是一道繞不過的坎。   紀律約束與自由發展。一年級孩子缺乏自制力,強調紀律約束是必要的。但要明確的是:紀律約束是一種"硬約束",而非"軟約束"。要培養孩子們的自律意識就必須從鐵的紀律抓起。同時,也要明確,既然是紀律就要嚴格遵循,不應該也沒有理由去違反和破壞它。在紀律面前一視同仁,應該成為孩子的準繩。   在這裡,還應強調指出的是,紀律和孩子的健康自由發展是辨證統一的。所謂紀律應該也只能是規範孩子們的最低行為準則,它是孩子們作為社會人、學校人、家庭人三個角色應該遵守的起碼的道德要求。作為紀律,條文宜少不宜多。如果多了,反而降低了其嚴肅性和約束力,紀律也就不成其為紀律了。何況,把所有的規矩都上升為紀律,不但遏制了孩子們想像力、創造力的發揮,而且只能培養鮒疃?ldquo;溫、良、恭、儉、讓"式的"綿羊人才"。   一年級孩子等於真正站到了社會的入口,其基礎和支撐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關注一年級的孩子,讓他正確地走向人生。 大珠小珠落紙簍 準備: 塑料紙簍2隻,乒乓球10隻,乒乓球板2塊,小皮球10隻,相距2米劃兩條白線。 玩法: 孩子手拿紙簍與父母面對面站在兩條線外。母親將5隻皮球分別拋入簍中,父親將5隻乒乓球分別打入簍中。進球多的一隊為勝。 規則: 孩子可以前後左右轉動身體接球,但不可過線。

和寶寶一起做遊戲 ──環境遊戲(4~6歲) 一、名稱:樹和葉找對子 目的:通過本遊戲,認知各種樹和各種樹葉的區別。 做法: 1.帶寶寶去附近公園,逐漸認知一些樹(如樹的外形特徵和葉形),有意識地收集每種樹的葉片,製作成標本,以待做遊戲時使用。 2.讓寶寶說明"哪種樹葉是在哪種樹上。"

也可以由家長說出樹名,由寶寶找出相應的樹葉標本。 3.秋天帶寶寶去觀賞哪些樹變化了,讓孩子手提小包或小籃子,邊觀賞邊檢落葉,幫公園清潔工公益勞動。如能博得清潔工的讚揚"謝謝你,好孩子!"寶寶會更有興緻。 4.利用落葉自製葉貼畫,如圖:

益處:從認知樹木逐漸能主動觀賞區別樹木,產生感情而愛護樹木,同時獲得各種知識能區別常綠樹和落葉樹,知道樹與人們的關係(空氣新鮮,可作為木材等)。 注意:不能讓孩子一下子認很多種樹,還應反覆地教孩子辨認。 二、名稱:昆蟲 目的:認知昆蟲的特徵都有三對足,發展幼兒觀察力,並略能區別益蟲與害蟲。 做法: 1.指認以下昆蟲,問寶寶"你認識嗎?它叫什麼?""名字?"(如圖示)

①知了②蜻蜒③天牛④螢火蟲⑤蚱蜢⑥蒼蠅⑦蚊子⑧瓢蟲 告訴寶寶這些昆蟲的名稱,進一步引導寶寶觀察這些昆蟲,指出:雖然它們外形各異,但都有三對足(請講解:相對應的兩隻腳就是一對足)。 2.然後問寶寶:"除了這些蟲,你還知道什麼蟲?" 3.通過以下圖示,指出哪個是害蟲?哪個是益蟲?使寶寶獲得有關知識。

害蟲給打個"×",益蟲給畫個五角星。 益處:夏、秋季節是昆蟲最活躍的時候,在此階段,可教寶寶認知觀察一些昆蟲,以吸引孩子對大自然的興趣。 注意: 要讓孩子記住昆蟲規範的名稱,不要用雙疊語"蟲蟲"等說法。更不要用蟲來嚇唬孩子。 三、名稱:島和湖 目的:通過遊戲讓寶寶理解島和湖的區別。 做法: 1.尋找一塊石塊,擱置於盤中央,如圖:讓寶寶用器皿盛水,慢慢地把水灌入盤內。石塊上可用小玩具或橡皮泥布置小屋,崎嶇彎道等情景。水上漂浮著船隻,在遊戲過程中孩子會領悟:四面被水圍著的陸地叫島。 讓寶寶玩石子、沙,堆堆、灌灌,觀察如圖那樣凹凸的"陸地"當水灌得較多,就會發現,原本是相連的"陸地",部分被"海水"湮沒而分隔成島。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台灣島、海南島本來是和大陸連成一片的。 2.在另一盤內,鋪一層沙,中間挖一個坑(如圖),讓寶寶用器皿盛水,慢慢地往盤內灌水,寶寶將發現凹處會積滿水,從而領悟:陸地上大面積聚積的水就叫湖。可以問問寶寶還知道哪些湖? 益處:引導寶寶注意自然界千變萬化的事物,幫助他們逐步認識自然界,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注意:別把孩子老關在家裡灌輸知識,若有機會應多帶寶寶出外旅遊,引導寶寶去觀察大自然,開擴眼界。 四、名稱:畫地圖 目的:讓寶寶初步知道什麼是"地圖",並通過畫地圖遊戲初步建立前、後、左、右等空間概念。 做法: 1.帶寶寶去動物園,買一張導遊圖,找個地方坐下,看著圖:讓寶寶說出動物園裡都有哪些動物?正確說出各動物的名稱,誘發寶寶按圖尋找動物。 向寶寶啟發提問:怎麼才能不重複、又不遺漏地看到每個動物呢?並說明"導遊圖",就是一種"地圖"。 帶寶寶去每一個遊覽區時,都不妨購置一張遊覽圖,以加深孩子對地圖的認識。 繼而讓寶寶接觸所在地的"市區地圖",向寶寶指出那些熟悉的地方的位置。 2.玩"遊戲棋"(如圖)(從1~15站到幼兒園)

3.讓寶寶畫"地圖" 從自己的家到幼兒園將經過什麼地方?路旁有哪些建築物和哪些商店?前面是什麼?左邊、右邊是什麼?讓寶寶試著畫一畫簡易地圖。 益處: 通過本遊戲,有助於寶寶及早懂得道路的方向,左右拐彎等方位、空間概念,繼而對交通規則、人行橫道線、人行道等加深認識。 注意: 方位認知教育可讓寶寶從自身的前後、左右的方位開始。 如圖:

面前有什麼?身後是什麼?右邊是什麼?左邊有什麼?遊戲:高效小蜈蚣時間表 適合年齡: 3歲以上   準備道具: 圖畫紙、畫筆、各色貼士條   遊戲方法:   1. 這是一個引導孩子試著考慮做事先後順序的遊戲,可在時間比較充裕的周末或假期進行。   2.協助孩子在紙上畫出一條時間縱軸,每2個小時為一段。 為了增加孩子的興趣,可以將時間縱軸設計成一隻蜈蚣的卡通形象,畫出蜈蚣的頭、身體和尾巴。在蜈蚣的腦袋後面標出起始時刻8:00,尾部標出結束時刻20:00(或21:00)。   3.和孩子一起列出一天中他想做的事情。讓孩子看一看其中哪些事情是他認為比較重要的,引導他先考慮安排時間去做他認為重要的事情。可以讓孩子隨意選取各種顏色的貼士條,在每一張貼士上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一件事情。例如吃飯可以畫一把小勺,午睡畫一個枕頭,畫畫用一根鉛筆表示等。對於其中一些特殊安排,如果孩子沒有考慮到,比如去看望姥姥、學琴等,媽媽也要提醒孩子在貼士條上畫出來。   4.如果在一天的安排里,孩子沒有顧及到吃飯和午睡的時間,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保證按時吃飯和午睡能讓他長高個兒,有一個棒棒的身體。   5.除了一日三餐、午睡和一些固定要做的事情外,其他日程的順序,父母應盡量讓孩子自己安排,尊重他心目中對事情重要性的排列順序。然後按照孩子排好的順序將代表這些活動的貼士條貼到時間軸上,這樣活動順序就排好了。   6. 當一天的日程全部貼好後,"小蜈蚣時間表"也就長出了很多條腿,可以開始高效地活動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盡量按照他自己設定的日程來進行一天的活動。   7. 一天的活動結束後,問一問孩子對於自己這一天的安排有什麼感受,哪些安排明天他還要堅持?哪些需要進行調整?想堅持或調整的理由分別是什麼?   遊戲關鍵詞:   重要的事情先做是一種應該著重培養的好習慣。有了這個好習慣,孩子長大成人後,面對忙碌的生活,就能夠很從容並有效地進行時間管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可是和大人考慮的不一樣。比如大人認為應該吃了飯再玩,吃飯更重要,玩是次要的;孩子則會認為玩才是重要的,所以往往會匆忙地吃了飯,趕快去玩。相對於大人眼裡的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只能分成喜歡做的和不喜歡做的;或者是服從大人的意志,分成非做不可的和可以不做的。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孩子能"自學成材"的真諦,也是孩子特有的發展天賦。如果孩子天賦的發展動力總是受到大人的阻礙,孩子將會變得越來越循規蹈矩。 選自:《最適合孩子的60個經典遊戲》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適當地考慮做事的輕重緩急,嘗試讓孩子自己安排一天的日程。這樣不僅能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利於孩子在未來養成重要的事情先做的好習慣。雖然開始孩子的想法會和大人有所不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於重要的事情的認識會逐步發生變化,時間概念會日益清晰,安排、管理自己時間的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趕小豬"   家長和孩子一起用皮球做1隻小豬。在紙上畫1隻小豬的臉,剪下後貼在球上。準備小羽毛拍1副(或短木棍),場地上劃個圓圈放皮球,小椅子放在場地前方。遊戲開始,爸爸或媽媽說:"把小豬趕回家吧!"發令後,孩子即用球拍迅速向前推球,繞過小椅子,最後將球推回圓圈內,並把球拍交給其他人,同樣的方法進行,直到最後一個人把"豬"趕回"豬圈"內(把球推至小椅子下)。

  注意只能用球拍推趕球滾動前進,不能擊球。要將球推進圓圈然後交接球拍。球的大小和滾動距離,可按孩子的實際能力而定。

寶寶學前如何順利過渡 6歲的樂樂今年要上小學了,為了讓他儘快實現"角色轉換",父母給他布置了一些"任務",要多認新字、多背單詞等。他的父母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並且能夠在起步階段比別的孩子有些優勢。

  也有一些家長擔憂,現在就給孩子"加壓",害怕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但如果什麼也不管,又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小學的生活。為此,記者採訪了一些在早教方面頗有經驗的老師。他們說,有些事例證明,如果在入學前讓孩子過多地接觸小學的文化知識,孩子在小學階段反而不能像家長想像的那樣,比其他的孩子優秀,有的孩子還很有可能會自恃什麼都會了,反而不認真對待學習,或者因為有的知識接觸過了,會感覺到課程枯燥無味。所以如果在上學前片面"突擊"文化知識,對孩子並沒有好處,而是應該著重從心理方面和學習習慣還有交際能力方面進行指導。

  支招一: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

  許多家長都習慣了把孩子的什麼事情都包攬下來,認為這是對孩子的關心,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缺乏獨立性,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做上學前的準備,讓孩子從心理上感覺到自己馬上就要轉變角色了。這樣做,孩子還會感到家長對他的尊重,樹立自己的責任感。

  此外,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完成自己事情的習慣,比如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這樣在小學階段就可以盡量避免出現丟三落四的事情了。

  支招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樂樂的媽媽提到,樂樂每次寫幼兒園布置的作業時,都要花費很長時間,家長很擔心他上小學之後該怎麼樣應付更多的功課。因此,專家說,家長可以嘗試著讓孩子靜下心來。比如用一些孩子喜歡和樂於接受的小遊戲或看圖畫書,先吸引他能坐下來,開始時可以是20分鐘,以後再逐漸延長,不可操之過急,做這些事目的是培養其一心一意不講話,不時常站起來走動,認真做事的習慣。

  支招三:培養孩子交際能力

  一位母親和記者說起了她的擔憂,她說,孩子太內向了,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什麼想法和要求都不敢和老師說,她真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專家指出,交際在現代社會當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要積極培養孩子善於交際的能力,抽出時間陪孩子參加適宜的社交,鍛煉孩子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交朋友的習慣,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合適的要求的時候,家長要多鼓勵和支持孩子,讓他們樹立起自信,這樣,有良好的心態了,孩子在交往當中心態也才是健康的。 兒童提前入學弊多利少 眼下,又到了適齡兒童入學時期。一批批低齡兒童過早地背上了沉重的書包。

  提前送子女入學,父母們可謂動機複雜、心態各異。原因不乏有三種:

  1、父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早日成才;

  2、"笨鳥先飛"的心理在作祟,孩子雖小,但早讀一二年,打打基礎,實在不行,留級重讀;

  3、有些父母則隨波逐流,認為別人家的孩子能早上學,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後。

  現有教育信息表明,目前國外兒童的入學年齡一般都定為7周歲,也有6歲前入學的,但最初的半年以玩為主,仍帶有學前教育的成分。據對低齡入學小學生的調查,對上課、做作業感興趣的小學生僅佔18%,在班上成績好的不足20%,不理想的卻佔一半以上。有關專家指出,不滿學齡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如學齡兒童成熟,他們的大腦重量未達到1200克,而大腦額頁在進入學齡期後才顯著增大,它的增大對兒童高級神經系統活動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與有意識活動有著密切關係;從腦機能看,學齡前兒童的大腦興奮和抑制機能還不夠強,調節、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差,律己困難,很難堅持坐住45分鐘的一節課,並承擔繁重的學習任務。

  由此可見不足學齡的兒童入學弊多利少,主要表現為:

  1、由於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過早上學的孩子不能很快進入學生角色,難免常常遭到批評,以致損害了他們的自信心,而兒童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過程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自信心樹立不起來,由此形成的膽怯、自卑、厭學,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低齡兒童入學不但自己吃力,而且也給父母、教師增加了教育難度。

  因此,希望父母不要違背孩子生長發育的規律,重複拔苗助長的錯誤。 捕小鳥 發展能力

  促進大運動技能的發展

  鍛煉反應能力和判斷能力

  增進親子感情

  遊戲方法

  在公園中樹木成林的地方,讓我們停下來和寶寶做個遊戲吧:

  媽媽和寶寶扮演小鳥,模仿小鳥在空中飛行,邊飛行邊說兒歌:

  小鳥小鳥天上飛,高高興興飛呀飛,

  飛到東來飛到西,快快樂樂飛呀飛。

  突然來了一張網,小鳥小鳥快快藏。

  說兒歌的時候,媽媽和寶寶模仿小鳥在林中飛行,爸爸扮作的捕網悄悄地躲在一旁,當兒歌說完最後一個字時,爸爸馬上從一旁撲出來,張開雙臂扮作捕網去抓小鳥,小鳥只要馬上抱住身邊地任意一棵樹即可安全。

  反覆遊戲,中間可以交換角色。

  注意事項

  寶寶扮作捕網時,爸爸媽媽可以適時地被寶寶抓住,調動寶寶的遊戲興趣,讓寶寶體驗成功。 讓家長為2007年小學入學做好準備 2007年1月6日上午9點,松江區綠洲藝術幼兒園召開了大班幼兒入小學情況統計家長會。首先,幼兒園向到會家長發放了入小學情況統計表,然後又由徐園長向在座的家長介紹了2007年小學招生政策,使家長明確了自己孩子所在的學區以及在孩子入小學前自己應該做哪些工作。會後,個別家長又針對自己的疑問做了諮詢,在場的園長和老師熱情做答,家長們表示非常滿意。

這次家長會使大班家長明確了教育局的招生精神,為2007年小學入學工作做了充分的準備。

上學前要教給孩子一些規矩 小寶在北京一所很有名氣的小學讀書。他的父母從外地來北京經商,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妹妹。家裡經濟狀況很好,有賓士車,有別墅,一天三頓飯都在大飯店吃。每年的假期全家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旅遊。   家長認為孩子主要有三個問題:

  1. 好動   寫作業的時候經常摸摸這,摸摸那,一邊玩一邊寫。但是他在看電視、畫畫的時候不動。

  2. 對於興趣愛好總是不能堅持下去

  爸爸給他報了書法、繪畫、游泳、鋼琴等興趣班。剛開始學得還挺高興,但是一旦到了學習專業技巧的時候就不想學了。爸爸認為孩子學特長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應該善於變通,也就按照孩子的意願放棄了。

  3. 不愛收拾自己的東西

  如果是爸爸要求他收拾自己的東西,他基本能收拾起來,但是如果媽媽要求他收拾,他就不收拾了。

  最讓小寶的班主任頭疼的是小寶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紀律。他一年級上課經常在教室里亂跑,有時還趁老師不注意到教室外面去玩一圈,老師不得不一邊拉著小寶一邊給學生們上課。後來老師了解到小寶曾在北京一所有名的幼兒園學習,班裡男孩居多,幼兒園倡導的又是美式教育,老師上英語課坐在講台上,孩子們跑來跑去老師也不怎麼管,所以小寶從小就不知道什麼是紀律。

  小寶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尤其不喜歡學語文和數學。他曾經問過老師:"為什麼要學語文、數學呢?"但是老師仍然很喜歡小寶,因為他很懂事,看到老師累了,會主動給老師捶背,看到老師背著書包,會主動給老師拎包,在班裡他的人緣也很好,很多孩子都喜歡和他玩。

  小寶爸爸是個成功的商人,他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學會花錢,所以孩子伸手要錢他從不吝惜。小寶想和同學一起去打遊戲機了,他就會給孩子100元錢,讓他們玩個夠。

  爸爸很疼愛小寶,經常給他買禮物。孩子似乎也學會了這種表達方式,家長過生日,他也會跟家長要錢,買個生日蛋糕祝賀家長,家長為此大為欣慰。

  爸爸對小寶的要求比較低,認為只要是個好孩子就可以了,對他的態度也很溫和,所以他很喜歡和爸爸在一起,也很崇拜爸爸。

  小寶媽媽對他要求比較高,比較嚴,很注重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她認為培養孩子堅強的毅力是很有必要的。

  有一次,她讓小寶自己搬著電腦,從爸爸的公司徒步走回家,媽媽則領著4歲的妹妹走。天氣很悶熱,孩子一路叫苦不迭,非要打車不可。媽媽說:"我沒帶錢,咱們只能走著回家。"最後小寶還是自己把電腦搬回了家。媽媽知道小寶回家後會大發脾氣,就提前告訴家裡人等小寶回來後誰也不要理睬他。當孩子滿臉汗水的回到家後,發現家裡人誰也不理他,就對電腦發起了脾氣,把滑鼠插孔給插壞了。

  小寶爸爸覺得夫妻倆都忙事業,對孩子的照顧就會減少,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經常當著老師的面向小寶媽媽提出讓她做全職媽媽,但是小寶媽媽似乎不太願意這樣做。

  王曉春點評:

  就目前情況看,我認為小寶問題不大,尚屬正常,只要家長不犯大的錯誤,在教師幫助下,或許會逐漸克服。

  孩子父親對孩子期望值不高,這避免了孩子受壓抑。但是讓孩子大把花錢卻十分不妥。如果父親對孩子要求過寬,母親就會顯得嚴厲 ,二人缺乏"戰略協同",是很難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夫妻認真研究一下協作問題,要大體一致。小寶媽媽看來很有性格,善於採取具體措施鍛煉孩子意志,一點也不心軟。

  要解決小寶的紀律問題,一是家裡要立點規矩(開始宜少)要求他遵守,以建立他的規則意識,二是要靠學校老師逐漸引他入正軌。我感覺這個問題不是很難解決,因為小寶的不守紀律不是惡性的。至於興趣愛好不能堅持,自己的東西不愛收拾,這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毛病。 膽怯孩子入學前的準備-幼兒 護理 育兒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學齡期兒童的大事。雖然孩子已過了三年的集體生活,但有部分幼兒由於適應性差,在面臨著一個新環境新集體時,還會產生孤獨恐懼的心理,內心焦慮不安。

  要使這部分孩子適應新的集體環境,需要有一段心理緩和的過程。

  一、做好孩子的心理準備,感覺自己長大了。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應該從幼兒園進入小學讀書了。家長可帶孩子參觀新的學校,看看學校的場地和活動室,告訴孩子馬上要進入這個學校了;可以把鄰里和親友家的小哥哥、姐姐上小學的情形說給孩子聽;可以與孩子一起去買書包、文具;還可以有意識地將家中環境(如寫字檯、檯燈)稍作整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個大孩子了。

  二、培養孩子社會交往能力。

   進入新環境後,孩子又要重新認識新的夥伴。為了孩子能早日消除孤單的心理,家長可打聽一下新班裡有無熟悉的小朋友,並有意識地多和這些小朋友聯繫,到小同學家去玩耍。同時家長也可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學習與人相處的方法。

  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進入小學後教師不像幼兒園那樣時時在孩子面前,幫助孩子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和同伴之間的糾紛。尤其是下課時,容易出現一些突發事情。因此,在入小學前,家長要讓孩子做一些獨立完成的事情,如自己整理學慣用品和床祿等,遇到困難能用語言向大人請求幫助。可以讓孩子回家後主動講一些學校的事情,了解孩子的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並加以指導。

  四、激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孩子進入小學學習的開始階段,家長應有意識激發他對小學生的興趣。放學後,家長對孩子一天小學生活一定要表示十分關注,孩子會很有興趣地告訴爸爸、媽媽,做父母要認真地聽,不時給予讚揚和鼓勵。對孩子經受的各種困難,要多加撫慰和幫助,切不可訓斥和嘲笑。相信在家長的耐心幫助下,這些膽怯的孩子一定會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喜歡新的集體。 孩子的書包選"寬頻" 書包有時會成為一種傷害,尤其當壓迫孩子的背部時,家長常會擔心沉重的書包影響到孩子脊柱的發育,卻從未想過它可能會造成另一種傷害--被塞得鼓鼓的書包會影響血液的流動,拉傷肩部肌肉。   美國最近一期出版的《兒童及青少年醫學》雜誌報道了一個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學家讓10個小學生分別負重27磅,或者負重相當於自身體重20%的重量時,肩膀所受的壓力就會超過血管所能承受的壓力,造成血液流動受阻。這將會帶來大麻煩,因為絕大多數孩子的書包都是足夠重的:有報告指出,通常書包的重量是孩子體重的22%。血液流動受阻會導致肌肉受傷,尤其是肩部。孩子背書包的方式加速了這種不良後果的產生,孩子背書包的位置總是很低,這樣書包帶與肩膀接觸到的只是狹小的區域。因此,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建議,最好收緊書包帶,把書包背得高一些,並盡量選用寬書包帶,增加書包與肩膀的接觸面積。   研究表明,相對於背部,書包更有可能造成對肩部的傷害。在易受傷部位的排序中,肩部位於第四,背部位於第六。 孩子入學前應具備哪些能力 孩子到了四、五歲以後,無論從事複雜活動的能力,還是知識的積累程度以及語言的發展水平,都已具備了接受學校的教育條件。但是,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仍然是幼兒向獨立生活過度邁出的第一步,還需要做許多的準備工作,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1、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學齡前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差,幾乎他們的全部生活都需要有成年人的護理。小學生的生活就和學齡前幼兒大不一樣了,首先,小學的生活內容和幼兒園不同,小學生大部分在校的時間是從事課堂學習,課間時間很短,並由兒童自己支配。其次,在小學裡,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與幼兒園裡阿姨和孩子的關係不同,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學生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而不是生活方面的照顧。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所以家長必須在孩子的學齡前階段,預先做好準備,才能使孩子適應學校的生活環境。要注意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幫助父母擇菜、擺餐桌、端飯、掃地、擦桌子、整理小人書等以逐步提高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否則,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旦改變生活條件,孩子就會不能儘快的適應。還要培養幼兒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也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性,緊迫感。

2、提高幼兒自己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 學齡前幼兒主要是以遊戲為主,小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和遊戲不同,遊戲是幼兒自願參加的帶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的活動,學習是學生的學校里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努力系統學習知識和技能。兒童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且有時要學習自己雖然不感興趣但也必須學習的內容。這就是說,學習是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的。 孩子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就必須有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學齡前幼兒是缺乏的。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帶有很大的不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事物的干擾與支配,它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進行系統地思維,也不會控制自己的行動。父母的任務就是促使幼兒在上學之前具備初步的控制和調節自己行動的能力,這樣孩子上學後,在課堂上才能精力集中,專心聽講,下課後認真完成作業。 家長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通過做遊戲活動和其他方面要處處注意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使孩子的行為,具有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 自覺性,就是能夠清楚地看到行動的目的,並且積極地做出努力,以達到這個目的。幼兒的活動,通常是即興式的,沒有確定的目的,因此,也很難排除干擾,克服困難、貫徹始終。為了提高孩子的自覺性,父母在孩子從事各種活動時,要啟發誘導他們樹立明確的目標,並幫助他們自覺加以實現,如要求自己畫一樣東西,做一樣事情,或者在遊戲中扮演個角色,這時家長要支持、指導,鼓勵孩子去完成自己的計劃。 堅持性是頑強地貫徹到底,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幼兒的這種能力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因此,要讓孩子明白,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遇到困難,應該好好地思考,想出有效的辦法,完成預定的計劃,不可半途而廢,為了使幼兒這會克服困難,就要要求他們完成不太容易的任務,因為太容易的事情,會使他們感到做成一件事,並不需要認真地思考和艱苦的努力。但也不要給幼兒太難做的任務,太難做的事會使幼兒失去信心。總之,在幼兒確實遇到困難時,成年人應當給他以指導,幫助他克服困難,完成任務,要盡量幫助孩子,避免造成有始無終的失敗結局。因為勝利的喜悅,最能鼓勵孩子提高堅持性。 自制力是幼兒排除外來干擾,是掌握自己的願望、情感,從而控制自己行動的能力;是幼兒為實現一定目標而支持努力的心理過程。從另一角度看,也就是排除干擾,掌握自己願望和感情的過程。有的父母不懂得培養這些心理素質對幼兒將來進行學習和勞動的重大意義,常常在孩子畫畫時遞給孩子一塊糖,或者在看小人書時向他們問寒問暖,這樣做,無意中對幼兒起到分散學習注意力的作用,對於提高幼兒的自制力十分有害。我們應當在培養幼兒堅持性的同時,隨時注意幫助幼兒增強自制力。

3、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心情 幼兒看到比他們大的孩子背著書包去上學,這在幼兒的心目就產生了一種值得嚮往,值得羨慕的形象,孩子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背著書包上學怎樣引導孩子使他們自己願意快快長大,這就要墳家長向孩子講述學校與幼兒園的不同,學校是進行教育的場所,在那裡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能使孩子掌握某些在幼兒園不可能學習到的技能和技巧,因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的嚮往,這種嚮往是建立在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的基礎上的,所以是有益的。 家長還要向孩子介紹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在可能的情況下,帶領孩子參觀小學校,讓他們親身體會一下小學校里寬大的校舍,學生上課時良好的課堂秩序,小學生大聲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小學生能寫會算的技能,就會對小學生產生敬仰羨慕的心情,渴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小學生。 親子遊戲:沙畫 活動名稱:沙畫

  適應年齡段:4-6歲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2、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製作方法:幼兒可以參照圖片,把不同顏色的沙子沾在圖片上不同的部位。

  對家長的建議:

  1、協助幼兒一起做畫,但要鼓勵幼兒自己搭配顏色。

  2、幫助幼兒把沙子抹平。 爸爸媽媽要做啥開學準備上   心理上的準備

  1、家長抽出時間帶孩子到小學去看一看,讓孩子熟悉一下學校的校園環境。幫助孩子記住途中一些比較明顯的標誌,再告訴孩子一些交通規則,切忌在路上邊走邊玩,如玩球、追逐等等,還可以讓孩子單獨走幾次,暗地裡進行觀察,看看孩子是否真的知道了。

  2、嘗試著讓孩子能靜心地坐下來。孩子在幼兒園以遊戲活動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到了小學,將被正規的分科課程代替,原來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遊戲變成了長達40分鐘的課堂教學,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能靜心地坐下來,開始的時間可以是20分鐘,以後再逐漸延長,可以布置一些小"作業",如讓他看看圖畫書、畫些畫等等,做這些事時不講話,培養其不時常站起來走動、認真做事的習慣。

  3、開學前幾天,父母可與孩子坐下來開個"家庭座談會",認真地與孩子做一次交談。告訴孩子從上學起,就要努力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告訴孩子養成以下的學習習慣: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再玩;按時獨立思考完成作業;學會預習明天將要教的內容;做作業前先複習老師講課的內容;作業完成後認真檢查一遍;作業做錯後及時訂正等。

  生活上的準備

  1、固定孩子擺放物品的位置。給孩子準備一個小柜子,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準備一個小書櫥,教會孩子將故事書、課本、練習本等能分類擺放,家長可以在柜子上方貼上一些動物小標示,營造出一個兒童小世界的氛圍,吸引孩子喜愛和珍惜自己的"小天地"。

  2、培養孩子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教會孩子每天按著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盒,開始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家長要有耐心,從旁多加指點,可先給孩子做示範。

  3、教會孩子吃飯時的好習慣。如不磨蹭時間、不撒飯。


推薦閱讀:

兒童打鼾家長要警惕
兒童節,看十首古詩詞,盡顯孩子眼裡的天真,詩人心中的童真
聽障兒童康復誤區
520.與喵共舞263~開始記錄日程
粉藍色兒童兩件套(背帶褲和上衣)的編織教程(輕風悠悠作品)

TAG:兒童 | 入學 | 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