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開示】孝道,自我生命覺醒的實踐
百善孝為先,
孝是做人的根本,
是我們學佛修行的契入點。
○
○
恆湛法師
於月山寺2017年盂蘭盆節法會上的開示
覺醒
01
領悟儀式背後的精神內涵
佛教儀式如果缺乏佛法的精髓和內涵,那麼這些佛事就會失去本有的意義,就會淪為盲信的宗教儀式,這並不能讓我們當下受益。
《盂蘭盆經》是佛教的「孝經」,孝,是盂蘭盆祭祀儀式的靈魂。我們通過誦經拜懺、供佛齋僧等形式,感恩、懷念先祖對我們的恩德,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不是在履行義務,讓別人看看而已。
佛法是心法,它是向內導引的法,我們必須把各種形式、行為和活動背後的精神內涵兌現出來。我們向父母、向聖賢或向佛陀行禮、磕頭,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思維為什麼要拜?為什麼要這樣?這不單單是一種儀式或行為,而是內心真正的生命的感知和覺醒。
當然,儀式也是很有必要的,儀式是佛法很寶貴的實踐,但如何讓這些儀式變得更有生命力?這就需要我們深刻理解儀式背後的精神內涵,從心地上真正覺醒、從內心去實踐這些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佛法真正傳承下去,並自利利他。
擔當
02
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供佛
齋僧
從《盂蘭盆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也沒有辦法把母親從地獄中解救出來,母親照樣依著自己的業力在地獄受苦。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依靠任何人,誰都靠不了,我們只能靠自己。
佛陀也說,他沒有辦法幫我們剷除我們的罪業,洗凈我們身上的污垢。我們隨業而來,隨業而去,業是我們輪迴痛苦的主人。人的命運、遭遇、生命的狀態,一切都是我們所作之業在主宰著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所造之業,還需靠我們自己解決問題。我們循著「果」去找「因」,進而去改變我們當下的遭遇,這是我們學佛人應該要做的一件事情。
一個修行者,一位佛弟子,必須要有這種擔當,這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不偷懶去依靠佛陀、依靠種種外在的儀式。我們要依靠的是佛陀的法,我們依止出家僧眾,是獲得佛法的教育和解脫的方法,這條解脫之道必須我們每個人自己去實踐才行。
改變
03
從兌現和實踐孝道的精神內涵開始
今天是「佛歡喜日」,佛陀、聖人乃至有正確知見的僧團,最歡喜的事情就是看到眾生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看到我們在修行,在用心辦道,精進學習,獲得生命的解脫。但只有把孝的功夫做紮實了,我們才有可能得到出世間的解脫自在。
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想要普度眾生,利益一切有情,我們必須從孝開始,這是我們學佛修行的契入點。
儒家的《孝經》講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佛教的孝一定是從心上下手,不在形式上,不是被動的道德約束和跟隨潮流,而是發自內心的孝心,一種主動的知恩報恩的菩薩發心。
如果潮流倡導孝道,我們從外在的動作、行為、儀式中表現我們的「懺悔」和「孝行」,例如我們給父母親洗腳,內心感覺到很不自然,那是因為我們不是真正的發心,內心並沒有真正地發起這樣的動機,這樣的行為不是一種自性的本能,如果出自本能,那會很自然。
孝的發心,也是一種修行方式,我們要在思想中不斷串習這種發心,感知父母生養、教育的恩德,念念憶起父母的恩情和付出,由內而外發出真正的「敬意」,從心底里認為有父母親可以養,是一種多麼幸福和快樂的事情。如果我們僅僅做到讓父母親「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沒有心地上的「感恩」和「敬意」,那麼就如孔子所講「今之所謂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成為與畜生一樣的境界了。
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實踐孝道的精神,是內在生命的覺醒,真正發自內心,做到很自然,很快樂,絲毫不勉強,一點都不造作。
做為一名佛弟子,要將對父母的孝,對父母做的每一件事情,視之為莊嚴,視之為培養我們善根福德、生命覺醒的很好的機會,如理如法地奉行佛教孝慈之道,化小孝為大孝,視一切眾生為父母,用孝心、慈悲心和感恩報恩之心去回報社會、服務眾生。
推薦閱讀:
※如意法師:菩薩的度生特質
※佛法初識(一) 明證法師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02 會性法師
※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講記》第三講下
※[法師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