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 - wangxiuhuan1945的日誌 - 網易博客

2009年8月12日

《論語》學習 2009-08-12 16:22:31 閱讀12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李里《論語講義·為政篇第二·3》摘記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是接著詩來講的。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先用詩來教化民眾,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這一句就是講禮的。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意思同「導」字,引導,用政令來引導老百姓;「齊之以刑」,用刑法來整頓老百姓;「民免而無恥」,老百姓不犯法,但沒有羞恥心。為什麼呢?因為他只是害怕一系列的嚴刑酷法。比如這一班的同學,命令你們不準出教室,出教室者格殺毋論。這樣一來,誰還敢出教室?即使想出去也不敢出去,門口不是槍炮就是刀,一出去就要殺你,你哪裡還敢出去?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你不想出去啊,只是你不敢而已,一旦有機會,你還是想溜出去,想從窗子爬出去,想變成鳥飛出去。所以孔子說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如果用道德引導你們,用禮儀約束你們,這個時候即使你想做壞事,你也會自己約束自己,這時不是因為怕,而是不願意。「有恥且格」,「格」當格除講,就能格除你自己心裡邊那些不純正的思想。比如,只跟你說不准你出去,你就想不通,為什麼不准我出去啊,我就想出去。但是來了一個人,循循善誘地給大家講,不讓你們出去是為你們好,現在外邊全是非典病人,又鬧禽流感,或者瘟疫,這裡才是凈土,你們出去了就要染病,所以不要出去。對你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這個道理給你們講通了,這下子,叫你們出去,你們都不出去了。你還敢出去嗎?攆你出去,你都不出去。這就叫「有恥且格」。要從內心裡邊去引導他,而不是強制他。這就是儒家最了不起的地方,這也正是儒家與法家最不同之處。上古時候「刑不上大夫」,刑法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對大夫以上的人是用禮來治理。法家是把對老百姓的法普及大夫以上,實際上就是把高的降低;而孔子是把對大夫的禮用於治理老百姓,就是把老百姓的思想提高。真正要治理天下,不是靠堵,堵是堵不住的,要靠疏通。不准你出去,不給你講道理,你就老想出去;把道理給你說清楚了,把你教化通了,逼你你都不出去了。用德行、禮儀來教化眾生的話,眾生自然而然地就不會去做壞事。這就是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教育小孩子,你光是不准他這樣,不准他那樣,他始終還是搞不明白,但如果你告訴他為什麼能這樣、不能那樣,他想通了,他自己就不會做不準做的事情,這就是明理。所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老百姓就有了羞恥心,想做壞事都不會做了,這就是引導的作用。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犯法的,因為法律是底線,他自身道德的約束力高於法律,怎麼還會犯法呢?


楊伯峻《論語譯註·為政篇第二·3》摘記

2.3子曰:「道⑴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⑵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⑶。」

【譯文】孔子説:「用政法來誘導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注釋】⑴道——有人把它看成「道千乘之國」的「道」一樣,治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看成「導」字,引導的意思,我取後一説。⑵免——先秦古書若單用一個「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禍」的意思。⑶格——這個字的意義本來很多,在這裡有把它解爲「來」的,也有解爲「至」的,還有解爲「正」的,更有寫作「恪」,解爲「敬」的。這些不同的講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禮記·緇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這話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釋,較爲可信。此處「格心」和「遯心」相對成文,「遯」卽「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應該是親近、歸服、嚮往,所以用「人心歸服」來譯它。


推薦閱讀:

引用 閑花野草 — 漫談花卉微距攝影(原創) - 成靖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深夜暢聊150107:女人需要找個情人嗎 網易163
古詩文理解性背誦默寫試題集錦 - lbc670228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諦聽中國系列全集 - 香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黃潤田:醫家秘傳氣功 - zg5888906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網易 | 博客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