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第一宅、津門第一家
清朝雍正年間起,祖籍山東東阿縣的一戶石姓人家以操船為生,主要運輸的是漕運官糧。乾隆五十年,石衷落戶北京南部、天津西郊的楊柳青鎮,其子石萬程頗善經營,家資日豐,但頂多算個富裕人家。
嘉慶四年,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居然來了,乾隆寵臣和坤獲罪賜死,有一侍女攜珠寶出逃,被石萬程停泊在通州的糧船收留,石家不僅財富驟增,而且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掌家的時候,石家一改累代單傳,人丁也興旺起來。
石獻廷就把石家財產分給四個兒子,各立堂門,長門福善堂,二門正廉堂,三門天錫堂,四門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及天錫堂的後世子弟中,雖也有勤勉上進、刻意經營者,但大多是紈絝子弟。到清末民初,三門的家道先後中落。而尊美堂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家業越來越大,宅院也不斷擴建,成為津西第一家,俗稱「石家大院」。
尊美堂第三代家長石元仕自光緒十年掌管家業之後,不僅注重家產積累,更善於擴大政治勢力。他努力結交權貴,子女多與天津官紳、豪門結姻,而他自己的夫人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族侄女。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石元仕帶頭出資在家鄉辦「支應局」,使地方免除許多禍亂,因而得到清政府賞識,先後被李鴻章和慈禧接見,並被賞了個四品卿銜,一時名噪津門,當選為天津議會、董事會委員,從而確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資本家於一身的社會地位。民國七年,石元仕七十歲生日,石府接朋引客,大擺壽筵,盡顯「津門八大家」之一的奢華。
然而好景不長,七十大壽的次年,石元仕即背生潰疽而故去,其出喪規模,在楊柳青地區可謂空前絕後,所耗財資難以計數。加之連年戰亂,石家生意凋敝,地租難收,衰落之勢初現。石元仕去世後,其家人即離開尊美堂老宅遷往天津市區定居。民國二十九年,石元仕夫人去世,再次大辦喪事的結果使家業更加落敗,竟然不得不舉債度日。到一九四八年天津城破前夕,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變賣他人。
原本的深宅大院變成普通民宅,不僅缺乏維護,而且遭受嚴重破壞。自一九八七年起,西青區人民政府相繼投資五百六十萬元逐漸修復,歷時六年終告完成,尊美堂這座有著「津西第一家」、「華北第一宅」的美譽的北方最大民宅恢復了往昔的顯赫與霸氣。
石家大院位於楊柳青古鎮中心,京杭大運河流經天津的南運河岸邊,佔地七千二百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兩千九百多平方米。
整個大院有著六十米長的大甬道,其兩側共有四合套式院落十二個,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從寢室、客廳、花廳、戲樓、佛堂到馬廄,無論是通體格局、建築風格、還是藝術裝飾,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遺存和當時的民俗民風。
有人這樣說,石家大院無論從規模還是從設計、無論是精密還是宏大,完全可以和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相媲美,領略大院文化完全不必遠赴山西。
走進石家大院大門,是一堵內宅的外牆,四角裝飾著獅子磚雕,兼做照壁,其作用類似當今住宅的玄關,增加了建築群的私密性。在風水學上還有著特殊的意義,民間傳說鬼走路不會拐彎,所以照壁可以阻止鬼怪進入宅內。
照壁的右側轉進去,可以看到那條六十米長的甬道,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通道。甬道最近處的院落是關於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的資料展覽,因為的兩位主角劉青山和張子善都曾在石家大院辦過公,當時此處是天津地委和行署的辦公場所。劉、張二人利用手中權力,通過各種方法貪污、騙取、挪用人民幣一百七十餘萬,被判處了死刑。天津地委的前後兩任書記被繩之以法,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引起了相當大的震動,黨風和民風隨之渙然一新。
或許有人會說,一百七十萬其實不是個大數字,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這可是個天文數字:當時可購買大米兩千萬斤,可供五萬人吃一年;或可購買米格戰鬥機十二架;或可購買黃金將近一噸,若以現在的金價折算,相當於三億元左右。
諸多展出資料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眾人的合影照片中,只有劉張二人穿著皮鞋,不禁讓人想起了去年曾風靡網路的「表叔」,對奢華物質的追求似乎是貪官們的源動力,不知是不是藉此來掩蓋草根出身還是掩飾內心自卑?或者兼而有之?電影《建國大業》中蔣介石語告誡反腐進程中的蔣經國:反,是要亡黨的;不反,是要亡國的。
再說說那條六十米長的甬道,依次分布著五座形式各異的精美門樓,從南向北逐漸升高,寓意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都是三級台階,寓意為「連升三級」。
甬道東院為石家的內宅,有內賬房、候客室、書房、鴛鴦廳、內眷住房等,現在陳列著楊柳青年畫、泥塑、木雕、磚雕等專題展覽;西邊的院落為接待貴賓的大客廳、暖廳、戲樓、祠堂等,現已基本恢復了原有陳設,與內宅相比,這裡建築用材更為考究,做工更為精細。
除了甬道,連接各院落和圍繞整座建築群的共有約八百米的長廊或迴廊,都建有廊棚,即使是雨天也可以衣履不濕地在大院里走動。
石家大院每一處建築都值得駐足。佛堂正中供奉觀士菩薩,上首關公像、下首福祿壽三星像,為典型的四梁八柱抬梁式框架結構,即使牆到了樓也不會塌。大客廳院內有高五米的大天棚,當年從鎮外很遠就能看到。
更值得一提的是木結構戲樓,寬敞華麗,其花靈格扇全部是精雕細刻的華貴楠木,可供兩百人同時聽戲飲宴,為華北民宅中最大的戲樓。戲樓建築用磚均是三座馬蹄窯指定專人特殊燒制,經專用工具打磨後干擺疊砌,砌牆時用元宵面打了糨糊白灰膏粘合,加上北高南低回聲不撞,攏音效果極佳。北面隔扇門又能放音,偌大戲樓不用擴音器,不僅在角落聽得清楚,即使在院內也聽得明白無誤。因此,石府戲樓堪稱「民間一絕」。
(網路圖片)
再說說石家大院衰敗之後的石氏後人,最著名的是第六代世孫石揮。從舊上海到新中國,石揮先是「話劇皇帝」,然後是「著名影星」,最後成了「大導演」。他的巔峰之作是一九五〇年自導自演的《我這一輩子》,幾年後他導演的《雞毛信》、《天仙配》等都成了海內外深受歡迎的影片。
(網路圖片)一九五七年,石揮被打成右派,這位狂傲一生的藝術家不願受辱,被批鬥兩天後,他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棕色呢子大衣,戴著那隻全上海僅有六塊的名表,吻別新婚三年的妻子,去銀行給母親匯了最後一次款,然後從容地投入大海,以這樣的悲情結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楊柳青鎮自古以年畫聞名,如今除了石家大院年畫陳列展覽,鎮內還有不少經營年畫的商家,以傳統方法手工繪製的為主。鎮上也有各種傳統小吃,品嘗之外還能聽到津味兒十足的叫賣聲。大量復建的明清宅院顯得太新,基本以經營古玩、字畫、奇石等的店鋪為主,良莠不齊不說,也沒有多少人氣。
可以這樣說,石家大院之外的楊柳青鎮已經失去了古韻,更遠離了原本濃重的商埠風貌。如果去楊柳青鎮,除了買門票參觀石家大院,值得駐足的只有年畫店和傳統小吃了。
推薦閱讀:
※蓼科:華北大黃 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華北豹,會成為下一個華南虎嗎?
※流津歲月|逛「華北第一府」的三大理由,總有一個正中你的「下懷」!
※華北第一宅 - 石家大院
TAG:華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