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僅有母愛是不夠的
母親節又將至。 母親與母愛的偉大,無須言語的表達,總有生活的證明。
於是,在這個母親節來臨之際,《解放周末》卻想來談談父親與父愛的話題。不只是因為有專家一聲大呼:中國父教缺失是民族很大的隱患。更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種種的原因,父教的弱化甚至缺席,是不爭的存在與趨勢,或許有人已意識到了這點,或許有人仍不以為然。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對一個生命的成長而言,僅有母愛是不夠的。
16年前,孫雲曉一篇《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了對中國兒童素質教育的大討論。16年後,他直言「中國父教缺失是民族很大的隱患」,又掀起一場熱議。
不久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中日韓美四國中學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兩成中國高中生在遇到煩惱時覺得無處傾訴,學生們的傾訴對象首選同性朋友,而父親的位置不僅次於母親、兄弟姐妹,甚至排在「網友」之後。
觀點既出,三天之內孫雲曉研究員的博客有18萬人點擊,留言800多條,中國父教缺失引發人們高度關注。
童言無忌:要個爸爸幹什麼
解放周末:「父教缺失是民族的隱患」,這個觀點您一提出,就引來了眾多網友的共鳴,60.7%的網友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少父教,只有13%的人認為父教並不缺失。這麼多孩子是怎麼失去他們的父教的?
孫雲曉:我們《兒童研究》雜誌曾經收到一篇孩子的作文,這篇文章很有意思,題目就叫《要個爸爸幹什麼》。他說,原來以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是媽媽生的。但是後來他的小阿姨生了一個男孩,他才知道男孩也是媽媽生的。他就提出一個問題,爸爸一回到家就抽煙,發脾氣,看報紙,看電視,動不動就訓斥我一通,掃帚倒了也不會扶一下,啥活也不幹,要個爸爸幹啥?孩子總是童言無忌的,但是卻引發了我們的深刻思考。
解放周末:這就是孩子眼中一些父親的形象。
孫雲曉:我還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某些未成年人管教所,每到母親節,許多未成年人都爭著領賀卡給母親送祝福,轉眼到了父親節,賀卡卻沒有一個人去領。他們對母親抱有感激,但是對父親卻無話可說,甚至有些還沒什麼好感。這不禁讓我們擔憂,我們父親在幹什麼?父親的作用哪裡去了?
是什麼讓父教缺席
解放周末:是什麼導致了父教的缺席?
孫雲曉:一個是傳統觀念導致的。父教缺失是在中外古今都存在的現象。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一般都認為男人的主要任務是賺錢養家,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安排好孩子成長中的大事。
解放周末:即使現在女性和男性一樣在外打拚,但是回到家裡,各種事務大多還是由女性打理和主持,包括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
孫雲曉:是的。記得有一次我從一所小學走出來,坐上一輛計程車。那位司機看我從小學裡走出來,就問我是做什麼的。我回答說,我是搞兒童教育的。那個司機有點不相信,您這麼一個大老爺們竟然是搞兒童教育的?我說,您有孩子嗎?他回答說,有啊。我問,您不用管自己的孩子嗎?他說,我不用管,我的任務就是賺錢,教育是女人操心的事情。這位計程車司機就是父教缺失的代言人,他認為,教育孩子,換尿布,陪孩子玩,都是婆婆媽媽的事,大老爺們做這些事情顯得丟分,這是大男子主義在作祟。
解放周末:看來傳統的觀念慣性很大。
孫雲曉:不僅是世俗的觀念,在學界有一些傳統理論也認為,父親在孩子早期生活中的作用並不明顯。比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嬰兒期主要是母親的作用大,因為母親要餵奶、換尿布,和嬰兒之間的關係很密切。到了童年期以後,父親的作用才明顯起來。
解放周末:這也使人們覺得在孩子的教育中父親只是一個配角。
孫雲曉:另外,因為現在生活和職業的壓力太大,使一些男性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我看到過一個故事,說一位父親白手起家,把一家公司經營得頗具規模,但是談起對孩子的教育,這位父親滿腹委屈:「他媽媽總是抱怨我不管孩子,你說我怎麼管?我就連吃飯都電話不斷,我哪裡還有時間過問孩子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們對忙於事業的爸爸們也有不少怨言。在過去的調查中我們聽到一些孩子的抱怨:「我有時候幾天都不能和爸爸碰面」,「爸爸回家都懶得搭理我,一聲不響進卧室,倒頭就睡覺了」,「我有事情想跟爸爸說,他總是不耐煩地擺擺手:『去去去,明天再說』……」說白了,現在有些父親只顧忙事業,忙應酬,忙炒股,忙兼職,蒙頭大睡以後第二天繼續再忙。
有個名詞叫做「缺乏父愛綜合症」
解放周末:父教的缺席,對孩子的成長會帶來什麼影響乃至危害?
孫雲曉:有一種觀點認為,父親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會給孩子在心理上帶來不安全感。因為父親在孩子的眼裡代表著無窮的力量和強大的依靠,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如果沒有這個英雄形象的存在,很容易在孩子尤其是男孩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給他留下缺憾。調查顯示,在二戰期間,有很多孩子的父親離家參軍,當這些孩子長到4-8歲時候,他們與別的孩子交往起來的能力比較差,害羞膽小,不容易融入社會。
解放周末:安全感很重要。
孫雲曉:另外,父愛缺失的孩子還會感到焦慮和孤獨。美國專家提出了一個名詞叫做「缺乏父愛綜合症」,他們用30項社會行為指標對生活在沒有父親的家庭的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這類兒童抑鬱、孤獨、任性與依賴行為較為普遍,他們把這些行為統稱為「缺乏父愛綜合症」。
解放周末:這個名詞已顯然地說明了父愛的缺失對孩子心理造成的一些病態性結果。
孫雲曉:第三,缺乏父教的孩子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尤其在男孩身上發生得更多一點。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往往會缺乏對孩子的紀律教育和監督,沒有父親的指導和帶領,一些男孩遭受挫折後常常會「反應」出各種暴力行為和其他反社會行為。所以有人說,「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就不會走上邪路」,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解放周末:現在都說一些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傾向,這與父教缺失是否有關係?
孫雲曉:男孩女性化,過於陰柔,是父教缺失的一種最直接的表現。兒童的文化是模仿的文化,孩子從父親身上觀察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從女人身上觀察什麼是女人,什麼是妻子,什麼是母親;從父母之間的關係來觀察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觀察什麼是家庭,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所以父親和母親是在孩子的性別認同的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然而,在父教缺失的情況下,母親過多地承擔了既是父親又是母親的角色,這就使得男孩對男性的性別認同弱化,變得軟弱、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形成男孩女性化傾向,適應能力差。嚴重的,長大後甚至不能很好地擔負起為人夫和為人父的責任。父教缺失使得一個男孩可能沒有機會在一個健全陽剛的男人身邊學習做男人,相反卻過多地受到女性化的熏陶,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女性化傾向,失去男性精神氣質與心理性格上的某些特質。對此,我認為應該引起社會的重視。
一個父親勝於百名教師
解放周末:17世紀的英國詩人喬治·貝格爾說過:「一個父親勝於100個教師。」這強調的是,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的作用很重要。
孫雲曉:過去的觀點認為,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教育還是以母親為主。而現在一些新的研究開始逐漸推翻過去的理論,指出這個時期父教恰恰也是非常重要的。
解放周末:都有哪些新的發現?
孫雲曉:在哈佛家庭教育經典叢書《父親的角色》一書里,學者發現,5個月大的孩子,如果與父親有更多的接觸,他們在與陌生的成年人接觸時會更加友好,比那些少接觸父親的嬰兒更喜歡玩耍,更能接受陌生的環境。還比如說,如果父親是積極的育兒者,經常給孩子換衣服,嬰兒更能處理與陌生人呆在一起時產生的緊張感。甚至父親給孩子換尿布的次數與孩子性格發展成正比,父親多給孩子換洗尿布,孩子成長中的表現會更出色。因此,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如果父親能在家裡參與撫養,對孩子的認知發展促進越有效。
解放周末:有人比喻,家庭教育中,父親是一棵大樹,母親是一片綠草地。您認為父教與母教有什麼不同?
孫雲曉: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摔倒了,媽媽急忙跑上前去攙扶起孩子安慰說:「寶貝不哭,媽媽揉揉。」而爸爸則在一旁說:「不怕,自己站起來!」不僅如此,爸爸和媽媽抱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樣。一般媽媽都抱得很緊,孩子感到很安全,很溫暖,但父親一般抱得比較松,舉過頭頂,放在肩膀上,給孩子的空間很大,結果孩子一旦感覺到是父親在抱他,就會變得很活躍,膽子很大,很想往上躥。
解放周末:在細節處便可感受到兩種教育的不同理念與風格。
孫雲曉:在帶著孩子玩遊戲時,父親和母親的選擇也不一樣。父親往往跟孩子玩的遊戲是肢體性的運動,打球,跑步,爬山,活動的幅度和力度都比較大,而母親往往喜歡帶著孩子玩過家家,講故事這類偏於安靜的活動,運動比較少,甚至有的因為擔心危險乾脆不讓孩子去做。正因為父親和母親的性格特徵不同,給孩子性格造成的影響也是迥異的。母親給予孩子更多是細膩的母愛,而父親則更多是粗獷的父愛,鼓勵孩子勇於探索、獨立克服困難,有助於在孩子的個性中形成積極進取、果敢堅毅、穩定成熟的特質。
解放周末:性別的差異必然帶來父教與母教的不同。
孫雲曉:是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父親對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說,父親的知識面較廣、見識多,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潛移默化會傳授給孩子很多知識。同時,父親人際交往較為寬泛,如果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性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多種社會信息,這有利於孩子形成一些新的觀念,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自信心和多方面的興趣愛好。
解放周末:各有不同,便造成不同的影響。
孫雲曉:還有研究表明,父親和母親在關注孩子成長的時候,目光注視的重點也不大一樣。母親大多關注孩子情感上生活上的需要,而父親通常更理性一些,他更多從大方向上引導孩子,而在具體的問題上,父親大多隻給孩子畫一個大框,為孩子留下一個較大的自主空間。
解放周末:讓孩子有自由發揮的餘地。
孫雲曉:從本質上來說,父親是幫助剪斷母親和孩子之間精神臍帶的人。父教的重要使命就是讓孩子從對母親的依賴關係中分離獨立出來。孩子有兩次誕生,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誕生,與母親臍帶分離。第二次誕生是在青春期,剪斷精神的臍帶發展成為真正獨立的人。一些母親可能會有一個致命的錯覺,總意識不到孩子已經長大,甚至有的母親不希望孩子長大,習慣於被孩子依賴。而父親積极參与孩子的生活領域,陪伴、引導孩子獨立的過程,代替了母親的一部分角色,使孩子能與母親有序地分離,建立獨立的意識,並且建立其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樑。因此,男孩有了父教更像個男子漢,而女孩有了父教則更有自立精神,這就是父親給予孩子的特別的東西,所以僅有母愛是不夠的。
父親是一生的事業
解放周末:其實,中國歷史上也不乏父教研究的典範,如顏之推的家訓、曾國藩的家書和朱柏廬的《治家格言》都把父親的職責提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進入21世紀,由於家庭分工、社會競爭加劇,父親的職責卻被定位在「社會」,反而逐漸在家庭中淡出。該怎樣喚回缺失的父教?
孫雲曉:最近十幾年來,從國外傳來的一些有關父教的思想,開始影響國人的意識。在歐美流行「全職爸爸」,在正常的上班時間,公共場合隨處可見抱著孩子的年輕爸爸,甚至在一些學術會議上,也能看見一些媽媽專心開會,而爸爸在一旁耐心照料嬰兒的場景。「全職爸爸」的出現是對傳統社會家庭教育觀念的一種變革,是父親參與、重視家庭教育的一種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解放周末:這是否意味著對男性角色的評價標準也發生了變化?
孫雲曉:是的。這個時代為女性發揮才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開始動搖了。有一個對國人的調查顯示,76%的人認為,回家不應該只限於婦女,男人也可以回家操持家務、教育孩子,而不贊成這樣觀點的僅僅佔20%。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夫妻雙方誰的能力強誰就主外。一般男性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大多集中在是否有成功的事業、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是現在人們也會認為男人把孩子帶得很好,操持好家庭,這並不影響男子漢氣概。
解放周末:有調查顯示,40%的人表示,父教缺失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其實有很多人不是不想當一個好父親,而是不知道該怎麼當一個好父親。
孫雲曉:在多年前,我寫過一本書,題目就叫做《我要做個好父親》,提到了做一個好父親的11條原則,包括尊重、寬容、解放孩子等等。其實,我曾經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做一個好父親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
解放周末:您也犯過錯誤?
孫雲曉:犯過。以前我也打過女兒。雖然我做過記者,採訪兒童,但那時候並不能真正理解兒童。我女兒上四年級時候,有一次她回來晚了,我想她肯定是在外面瘋玩了。回來以後,我就打了她幾下。結果女兒在屋裡貼滿了標語,寫著「反對暴力,不許打人!」我一看,笑了,也很慚愧,覺得確實不應該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反思怎麼做父親。
解放周末:對於一個男性,什麼時候應該開始思考做父親的問題?
孫雲曉:我覺得孩子上中學的時候就應該開設父親母親課,教育孩子在未來怎麼做父母。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到結婚前,還有一些男人不知道該怎麼做丈夫,更不知道怎麼樣做父親。直到妻子懷孕、進產房的那一刻,做父親的意識才達到了最強烈的程度。在美國的一些中學教育中,有一項內容就是讓每個學生帶著一個體形重量與實際嬰兒一樣的玩具娃娃上一個星期的學,吃飯、睡覺、上車,走到什麼地方都必須帶著它,甚至做體育運動的時候也要把它放在邊上。這樣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體驗到做父母親的不易,目的是讓男性在未來更加積極地參與孩子的教育。所以我建議中學就開設父親母親課,從小培養男孩女孩的父親母親意識和責任感。
解放周末:還有很多父親抱怨,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孫雲曉:美國心理學家尼金·瑪洛娜女士呼籲:「當你早晨起來,打上領帶匆匆奔向自己為之操勞和奮鬥的工作和事業時,您是否曾經認真地思考過自己對兒女所承擔的義務呢?」兒童的名字是今天,他的成長不能等待。而工作是永遠也忙不完的,一些父親以為現在忙著積累財富,可以把孩子的事情放一放。但童年的經驗會影響人的一生,所以,父親陪伴的缺失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會給民族未來的人口素質帶來隱憂。
解放周末:怎麼讓爸爸們有時間回家?
孫雲曉:瑞典在1974年立法允許父親在嬰兒出生後享受一定時間的帶薪假期。父親每年可以有120天的假期照料孩子和親屬。在通常情況下,有44%的父親享受到了父親假。我提出一個建議,既然父教這麼重要,能否出台父親法,或者出台一些父親的假期,比如在孩子出生之後,也給父親一個月的「產假」,協助妻子陪伴孩子,讓男性有時間承擔父親的責任。
解放周末:這提議很有創意。
孫雲曉:其實男人也很需要孩子,在學習照顧孩子的同時,男人也學會了照顧自己,也實現了自我完善的過程。今年68歲的蔡笑晚是一位普通的父親,卻培養出了6個優秀的孩子,一個是中國科技大學的碩士,另外5位是美國大學的博士,每個孩子都是棟樑之材。這位平凡父親發出呼籲:「只在周末的晚上親一下孩子的額頭是父親的失職,父親應該是一生的事業。」音樂家貝多芬也說過:「我不知道有什麼比教養一個孩子成人更神聖的職責。」
推薦閱讀:
※溫情瞬間:動物的母愛
※母愛如粥
※你的肉由我來守護
※一個母親一生撒的八個謊言,這就是偉大的母愛
※母愛傳承的力量
TAG:母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