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不用朝廷的錢——關於明代白銀貨幣化

統一的貨幣政策不僅是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站在統治階層的角度來看,其背後更重要的意圖或者說效用乃是為了政治意識的驅使更加便利。正如明代的經濟學家靳學顏所言:「錢者,權也;人主操富貴之權, 以役使奔走於天下……」由此可見統一貨幣的政治意義。

然而我國貴重金屬匱乏的現象又使得歷代統治者陷入一種困境,那就是由於缺少鑄幣原材料所造成的「錢荒」現象。比如史書記載,南北朝齊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出現「物賤錢貴」的現象。貨幣購買力的增長,今人視之或許認為是一件可喜之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並非生產物資過盛,而是由於通貨的嚴重不足。《南齊書》記載大臣孔覬曾上書指出:「是天下錢少,非谷穰賤,此不可不察也。」

「銅」是我國古代錢幣的主要原材料,但眾所周知我國又是一個「貧銅國」,銅礦藏量並不高。另外銅又是生產物資和生活物資,因此即使有限的銅礦也不可能全都用來鑄造錢幣。這又進一步加深了「錢荒」現象。

物以稀為貴,一樣物品如果變得稀缺,便會出現投機分子。一些富商巨賈開始大量囤積銅錢,這使得市面上流通的銅幣進一步減少。而且這一情況還會加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大多成色不足,多有瑕疵。因為即使到了今天,人們也更願意先把手頭破損的舊錢花出去。

縱觀歷代解決錢荒的方法,首先是擴大銅礦開採和加強對銅礦資源的國家壟斷。其次是限制銅錢的使用,比如唐代就曾將寺廟裡的銅鐘、銅佛像集中銷毀用以鑄幣。此外宋代為了緩解「錢荒」,還採用過大鑄鐵錢,以鐵錢補銅錢的方法。

明朝洪武通寶

「錢荒」說到底是銅荒,為了減少銅的使用量,曾有人建議在鑄造銅錢的過程中加入鐵、鉛、錫。但這種方法對於鐵、銅、鉛等金屬礦物質比例的掌握要求很高,並不容易成功。據《宋史· 食貨志下二·錢幣》載, 「許申為三司度支判官, 建議以葯化鐵與銅雜鑄,輕重如銅錢法, 銅居三分, 鐵六分, 費省而利厚。試用此法鑄於京師,鑄錢時攙雜鉛、錫,結果液流 速而易成,攙雜以鐵, 流澀而多不就, 工人苦不堪言, 逾月才得萬錢」。

另一替代性方案,就是發行紙幣以此彌補金屬貨幣的不足。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發行紙幣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那就是造紙術與印刷術的成熟。紙質貨幣自宋元以來流通數百年,而這段時期正好處在由銅本位向銀本位過渡的過程之中 。可以說 , 唐代是用帛補銅錢之不足 , 而宋代則先以鐵錢後以「交子」補銅幣之不足。

宋神宗在推行「交子」時就明確表示:「行交子 , 誠不得已 , 若素有法制 , 財用既足 , 則自不須此」。也就是說對於當時的統治者而言,發行紙幣是不得已而行之的權宜之策。不過很快他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好處」。

不管是北宋的「交子」還是南宋時期發行的首例全國性鈔票「會子」,起初都是與銅錢掛鉤,理論上都是可以兌換相應數量的銅錢的。發展到後期就逐漸與銅幣脫鉤了。此時,它們就具備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法定貨幣」的性質。

無論是貝殼、帛、各種穀物作為貨幣使用,還是金、銀、銅等金屬貨幣,本質上都屬於商品貨幣。商品貨幣的問題在於政府無法完全控制錢幣的供應,這造成了國家貨幣將因此受到不可控因素衝擊的支配。而有了法定貨幣,政府幾乎徹底掌控了貨幣供應,理論上而言政府可以通過調控貨幣供應來打造更好的經濟環境。

然而,由於皇權的不可約束,當紙幣的發行量完全由統治者決定時,很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因此「法定貨幣」的優勢反而成了它最大的劣勢。設想一下,如果給你一台印刷機並告訴你將特定的圖案印在紙片上,你就能拿它買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會怎麼做?你肯定會不間斷地將迎刷機的功率開到最大。當人擁有無上的權力的時候,它只會被用來滿足無上的慾望。

元代實行寶鈔制度,起初以白銀作為鈔本,在對外的貿易中也使用白銀。這為明朝後來的白銀貨幣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明代的白銀貨幣化卻並非自然而然的過程,其反映的乃是明代官方與民間的博弈結果。

蒙古人在建立元朝後發行了屬於自己的紙幣,但總量巨大完全不受控制,這導致了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明朝取代元朝後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寶鈔貨幣制度,洪武八年(1375年)發行「大明寶鈔」後,朝廷下令在交易中要麼直接使用朝廷新發行的銅錢,要麼使用「大明寶鈔」,禁止金銀流通,但金銀可以兌換寶鈔,然而寶鈔卻不能兌換金銀。

實際上到洪武年間時全國的銅礦藏量已經大幅下降,這導致銅的價格上漲,銅幣的鑄造成本甚至超過了它的預設面值。而且在貨值較大的交易中使用銅錢及其不便利,朝廷又禁止金銀流通。而「大明寶鈔」的發行毫無例外再次導致通貨膨脹爆發,十年間,紙幣貶值75%。而朱元璋所採取的應對策略乃是連銅幣也一併禁止流通,希望以此迫使人們使用紙幣。然而此法並不奏效,正如顧炎武所言:「是國初造鈔之後不過數年 ,而其法已漸壞不行。」

到明英宗朱祁鎮時代「大明寶鈔」已經失去了絕大部分的流通價值,「積之市肆,過者不顧」。很多地區完全無視朝廷禁令,直接採用金銀,或銅錢來進行交易。

關於銅錢的鑄造,每一位皇帝都會發行刻有自己年號的錢幣。而繼任者又往往會宣布先帝在位時鑄造的錢幣沒有價值,這導致「每一更易之際,列肆兌錢者資本一日消盡,往往吞聲自盡」。以至於商人們發現自己陷入「旦所得錢,暮不能為用」的境地。

政府的信用倒閉,使得人民不願意使用朝廷發行的鑄幣。顧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舉例說,福建漳浦縣的商人們在嘉靖朝開始後仍然傾向於使用宋神宗元豐年間的鑄幣。

銅錢和紙幣的不確定性使得無計可施的商人,在交易時不得不使用特定的剪刀裁下需要量的白銀,以此來完成交易。交易雙方會請「看銀師」來鑒定銀錠的純度。

由此可見白銀貨幣化是起於民間,並不是官方的制度化設計。中國政府並沒有發行銀錠,任何能弄到白銀的人只需要請「看銀師」來認證後就能立即使用。

為什麼白銀會最終勝出呢?明代的文學家王世貞對此有過解釋,他說:「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 , 且耗日多而產日少 ;米與錢賤而不便大用 , 錢近實而易偽易雜 , 米不能久 , 鈔太虛亦復有邑爛是以白金(銀)之為幣長也」 。

以往我國的白銀供應主要來自於日本,自從美洲發現白銀後,大量的美洲白銀通過沿海走私貿易進入我國。美洲白銀的大量進入打破了供需平衡,因此而引發明王朝廣泛而又深遠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吐槽:本來這篇文章上周就該和大家見面了的,結果筆者在寫完後忘了保存在加上操作失誤,辛辛苦苦碼出來的稿子瞬間灰飛煙滅。那一刻我的內心有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在自由的飛翔,在等待套馬的漢子。


推薦閱讀:

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
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19--27章 熊春錦
試論老子「道法自然」
世界上最大的珍珠 老子之珠造型像孔子

TAG:貨幣 | 白銀 | 老子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