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收藏莫見「殘」就「廢」 傷殘古瓷仍能保值升值
古瓷器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收藏者甚多,古瓷器收藏是一門學問,不可能一蹴而就。傷殘古瓷是初入道者廉價的學習資料和入門的最好實物嚮導,並且也能保值、升值。
別把「全品相」奉為金科玉律
收藏,作為一種特別愛好與雅趣,藏者對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許多行家所倡導的。但縱觀如今的「收藏熱」,筆者感覺到,曾經的重欣賞、重研究的「學術性」收藏被相當程度地削弱,代之更多人將「投資」、「賺錢」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對於藏品,特別是瓷器一類,要求「全品相」幾乎被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有「病」即棄、見「殘」即「廢」成為一些群體的當然選擇。
逛過古董店或周末練過府廟地攤者,都會頻率較高地聽到「品相」一詞。什麼「瓷器毛了邊,不值半文錢」,什麼衝線、爆釉、窯封、退粉……都是指瓷器有毛病。許多人買古瓷最忌諱不是「全品相」,「要買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將來一來出手難賣,二來價格難高。」由此,讓一些新進入古陶瓷收藏領域者,好的「寶」、「真經」還沒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卻時時閃念在腦際,甚至奉為金科玉律。
瓷器易碎,但瓷片卻千年不化,因而殘瓷、瓷片存世浩如煙海。但也正因為瓷器易碎,千百年來,經歷了戰亂、生活中的使用與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無損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隊伍在迅猛擴編,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進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財力非一般愛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幾件不同時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難上加難。
其實,如果我們退一步,放下「日後靠它升值賺錢」的主要目的,那麼,我們還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財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樣是古董,同樣擁有歷史、審美乃至升值價值的諸多古瓷的。
初涉收藏從瓷片開始
白從古代瓷器成為收藏對象那天起,古玩界就從「真、善、美、精、稀」這5個方面統一來鑒定其文物意義,「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邊,不值半分錢」等這些行內口頭禪,是對瓷器的「善」即完整性苛刻要求的集中反映,而且從古瓷器的價格上看,完整與傷殘之問確實有天壤之別。但是,「讀書十遍不如見真器一次」,說到傷殘古瓷器的收藏價值,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著名古瓷鑒藏專家馬廣彥認為,傷殘古瓷器的收藏意義重大,愛好古瓷器的人不妨從收藏瓷片開始,古瓷的殘片和殘瓷就是學習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標本。一般來說傷殘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對於初涉古瓷器收藏領域的人,了解瓷器鑒定的基本理論知識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見實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學習研究中,傷殘古瓷器是初入道者廉價的學習資料和入門的最好實物嚮導。
同時傷殘古瓷器保留著精美的藝術欣賞價值,一件古瓷器,雖局部殘缺或粘合有縫,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體紋飾還保留著,就會給人以美的享受,甚至可因其殘缺而給人以無限的美的遐想。對一個古瓷器收藏者來說,正因為這些傷殘古瓷器喪失了誘人的金錢光環,才使得它的藝術價值更高。另外,傷殘古瓷器還保留著珍貴的文物價值。馬先生表示,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貴又完整,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是當它有所傷殘而不完整時,卻並不一定削弱其本身的珍貴性。在目前存世的傷殘古瓷器中,儘管它們傷痕纍纍、殘缺不全,其中說不定就有非常珍貴、具有極高文物價值的絕品、孤品。
傷殘古瓷勢頭看漲
收藏傷殘古瓷要有所選擇。應看它有沒有別樣的歷史價值?器型是否獨特稀有?胎骨、發色、圖案、釉水等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果它具備了以上一點或數點,而你恰好是喜歡欣賞、業餘研究者,不妨「吃」進。在民國以前的瓷器中,一般來說,時代越近,存世量越多。從中國陶瓷史的發展看,白清代嘉道以後,瓷器質量江河日下,民窯中除了商人專為營利製作的仿古器外,多無精品。而明以前的古傷殘瓷、明清官窯傷殘瓷、明清有特別款識的高檔精細傷殘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窯高級傷殘瓷器以及各個朝代用途狹窄、燒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傷殘瓷等,皆可列入收藏範圍。在選擇收藏的時候,要盡量選擇傷殘程度較輕且容易修整的,因為古瓷器的傷殘無法預計,在選購時要盡量挑選器型基本完整、文飾基本完整的,以僅有衝口、口磕或腹內僅有炸紋者最佳。
傷殘古瓷器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再生產,收藏一件,流通領域就少一件,所以說收藏傷殘古瓷器一般說來是不會貶值的。談到殘瓷收藏的價值時馬先生說,這些年來,傷殘古瓷器的價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現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傷殘古瓷器價格看漲的苗頭,如果在收藏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具有極高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補斷代或窯 口資料空白的作用,都極其可能不斷升值,如果這類傷殘器得到較好的修復,其升值率就會更加可觀。
【細說陶瓷⑩】
清代瓷器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定都北京。清政權初建之際,各地仍在進行戰爭。歷史記載,由於歷年戰爭的破壞,陶瓷技術大退步,清順治八年,景德鎮才開始燒官窯瓷器,直到順治17年還未能燒制出符合要求的龍缸和欄板。這也是我們今天極少看到順治大件官窯器的原因。康熙繼承帝位後,前期因為南明抗清鬥爭和三藩叛亂的影響,景德鎮瓷業仍一再受到破壞。康熙19年,朝廷派臧應選督造燒窯,官窯開創了以督窯官姓氏稱窯的先例。康熙19年到27年,臧應選負責督造的官窯瓷器被稱為「臧窯」,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鎮瓷器製造的水平。「臧窯」的成就,重點在單色釉。
「臧窯」之後,就是郎廷極督造的「郎窯」。郎窯紅是眾多瓷器愛好者口中的極品。其實除了郎窯紅以外,郎廷極督窯期問青花瓷也有很大的發展。當時的青花官窯瓷器深受宮廷畫的影響,據說瓷器圖案大都先以宮廷畫師劉源等人的繪畫為藍本,再由工匠依樣繪出,效果與當時著名畫家「四王」在紙絹上作畫所產生的效果相近。康熙青花的青料大多選用浙料,由於工匠長期技術的積累,這種國產料競燒出了純正的寶石藍色,同時還能燒制出濃淡不同的層次感.享有「青花五彩」之譽。
康熙官窯瓷器都較規矩,倒是民窯瓷器不受束縛,造型和圖案十分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描繪武士為主題的「刀馬人」瓷器,這些人物的畫風深受明末畫家陳老蓮的影響。順治、康熙兩朝由於正處於走向統一的時期,在兩位統治者的推動下,筒瓶這一象徵天下一統的瓷器造型大量出現。
康雍乾三朝中,雍正在位時問最短,但制瓷工藝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許和雍正帝嚴謹的性格有關,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可以說件件是精品。始燒於康熙朝的琺琅彩和粉彩在雍正朝都有了空前的發展。琺琅彩瓷器是康雍乾三朝專為宮廷燒造的御器,過去俗稱「古月軒」瓷器。琺琅彩瓷器是在素燒過的瓷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成彩器烘燒而成。與其他官窯瓷器不同的是最後的描圖,烘燒工序都是在北京清宮內務府的造辦處內進行的。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工藝影響創燒的釉上彩新品種。雍正粉彩採用了玻璃白粉打底技術,突出圖案的濃淡立體感。
雍正帝的個人愛好還促使仿古瓷器燒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宋代的汝哥官鈞各種名瓷都仿製成功。雍正時期仿宣德青花中的橘皮紋也是後世仿製中最像的。
到了乾隆時期,清代制瓷業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歷史的頂峰。這一時期不得不提一下「唐窯」的督造官員唐英。他在雍正六年到景德鎮協助年希堯督造「年窯」,雍正、乾隆兩朝一直在景德鎮督造官窯,他編寫的《陶冶圖說》是制瓷工藝史上最早描繪製瓷全過程的重要資料。唐英在乾隆年問燒制了一件86厘米高的大瓷瓶,學者們至今還沒給它取一個準確又響亮的名字,約定俗成叫它瓷母。整個器物從上到下依次運用了色地琺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耳飾)、青花、松石釉、窯變釉、鬥彩、冬青釉暗刻、祭蘭描金、開光繪粉彩、仿官釉、綠釉、珊瑚紅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6種施釉方法,17層紋飾,頸部對稱夔耳,腹繪12扇開光圖案,包括「三羊開泰」、「太平有象」等畫面。此瓶集高溫低溫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於一體,其燒造工藝繁複至極,至今無法複製。
乾隆時期,由於國力強盛以及乾隆帝本人對藝術的狂熱追求,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製品,轉心、轉頸瓷器及象生瓷大量生產,突出反映了當時工藝的超高水平。
乾隆之後,清朝歷代皇帝都不太重視瓷器製造,基本是按照過去的樣子燒造。只是在光緒帝時期燒制出了非常漂亮的青花瓷,同時期粉彩瓷由於慈禧的喜愛得到大力發展,歷史上第一次取代了青花瓷的霸主地位。
推薦閱讀:
※你知道攜帶收藏品如何進出境嗎?
※《顏氏家訓》中的早教之法(值得家長收藏)
※作為古董娃娃收藏愛好者是怎樣的體驗?可以分享自己和古董娃娃的故事嗎?
※雲收藏
※【收藏】七種營養素是「癌症剋星」!你必須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