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布《6月齡內嬰兒母乳餵養指南》

6月齡內嬰兒處於1 000 d機遇窗口期的第二個階段,營養作為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對其生長發育和後續健康持續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針對我國6月齡內嬰兒的餵養需求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基於目前已有的充分證據,同時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其他國際組織的相關建議,中國營養學會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委員會提出《6月齡內嬰兒餵養指南》:

① 產後儘早開奶,堅持新生兒第一口食物是母乳;

② 堅持6月齡內純母乳餵養;

③ 順應餵養,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④ 生後數日開始補充維生素D,不需補鈣;

⑤ 嬰兒配方奶是不能純母乳餵養時的無奈選擇;

⑥ 監測體格指標,保持健康生長。

關鍵推薦1產後儘早開奶,堅持新生兒第一口食物是母乳

1.1關鍵推薦

①分娩後儘早開始讓嬰兒反覆吸吮乳頭。

②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口食物應該是母乳。

③生後體質量下降只要不超過出生體質量的7%就應堅持純母乳餵養。

④嬰兒吸吮前不需過分擦拭或消毒乳頭。

⑤溫馨環境、愉悅心情、精神鼓勵、乳腺按摩等輔助因素,有助於順利成功開奶。

1.2如何開奶

如果順利分娩,母子健康狀況良好,嬰兒娩出後應儘快吸吮母親乳頭,刺激乳汁分泌並獲得初乳。開奶時間愈早愈好,正常新生兒第一次哺乳應在產房開始。當新生兒娩出斷臍和擦乾羊水後,即可將其放在母親身邊,與母親皮膚接觸,並開始讓嬰兒分別吸吮雙側乳頭各3 ~ 5 min,可吸吮出初乳數毫升。剛出生的嬰兒已具備很強烈的覓食和吸吮反射能力,母親也十分渴望看見和撫摸自己的嬰兒,這種親子接觸有利於乳汁分泌。故新生兒的第一口食物應該是母奶。正常分娩的情況下,不宜添加糖水和奶粉,以避免降低新生兒吸吮的積極性,也可降低過敏風險。

1.3母乳哺喂方法

哺喂嬰兒時,推薦坐著餵奶。兩側乳房輪流喂,吸盡一側再吸吮另一側。若一側乳房奶量已能滿足嬰兒需要,應將另一側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完成餵奶後,不要馬上把嬰兒平放,應將嬰兒豎直抱起,頭靠在媽媽肩上,輕拍背部,排出吞入胃裡的空氣,以防止溢奶。

1.4如何促進乳汁分泌

嬰兒出生後應儘早讓其吸吮母乳,勤吸吮(每側乳頭每隔2 ~ 3 h要得到吸吮一次);必要時(如嬰兒吸吮次數有限時),可以通過吸奶泵輔助,增加吸奶次數。母親身體狀況和營養攝入是乳汁分泌的前提,因此分娩後要合理安排產婦休息、飲食和寶寶喂哺,處理好休息、進餐與親子接觸、吸吮母乳之間的關係。精神放鬆、心理愉快是成功母乳餵養的重要條件,產婦應從生產的辛苦中多體會生育的幸福,愉悅心情,享受哺喂和親子互動。此外,在孕期就需要充分認識母乳餵養的重要性,並得到周圍親朋、家人的鼓勵和支持,這也是成功母乳餵養的必需環境。

1.5如何判斷乳汁分泌量是否充足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情況來判斷乳汁分泌充足:

①嬰兒每天能夠得到8 ~ 12次較為滿足的母乳餵養;

②哺喂時,嬰兒有節律地吸吮,並可聽見明顯的吞咽聲;

③出生後最初2天,嬰兒每天至少排尿1、2次;

④如果有粉紅色尿酸鹽結晶的尿,應在生後第3天消失;

⑤從出生後第3天開始,每24小時排尿應達到6~ 8次;

⑥出生後每24小時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應多於1大湯匙;

⑦出生第3天後,每天可排軟、黃便4~ 10次。

2堅持6月齡內純母乳餵養

2.1關鍵推薦

①純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6月齡以內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應堅持純母乳餵養6個月。

②按需餵奶,兩側乳房交替餵養;每天餵奶6 ~ 8次或更多。

③堅持讓嬰兒直接吸吮母乳,儘可能不使用奶瓶間接喂哺人工擠出的母乳。

④特殊情況需要在滿6月齡前添加輔食者,應諮詢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員後謹慎作出決定。

2.2如何判斷母乳攝入量

母乳餵養時,不需要將乳汁擠出稱重來估計嬰兒的攝乳量,可通過觀察嬰兒情緒或尿量來判斷母乳攝入是否充足。一般來講,如果嬰兒每天能尿濕5、6個紙尿褲,就說明嬰兒是能吃飽的。此外,可通過稱量嬰兒攝乳前後的體質量來判斷。定期測身長、體質量、頭圍,標記在WHO兒童成長曲線上,就可判斷嬰兒的成長是否正常。只要嬰兒生長發育正常,就說明其飲食量足夠。

2.3需要間接哺乳的時機及正確方法

雖然母乳充足,但有些情況下乳母無法確保在嬰兒飢餓時直接喂哺嬰兒,如危重早產兒、乳母上班期間等,此時只能採用間接哺喂方式。需要間接哺乳時,建議乳母用吸奶泵定時將母乳吸出並儲存於冰箱或冰盒內,一定時間內再用奶瓶餵給嬰兒。吸出母乳的保存條件和允許保存時間見表1。

2.4母乳餵養的誤區

以下是關於母乳餵養的一些誤區:

①吸出乳汁再用奶瓶喂哺,可以很容易判斷嬰兒攝乳量;

②為了減少嬰兒感染風險,餵奶前需要消毒媽媽乳頭;

③有些媽媽的乳汁太稀、沒有營養,需要添加奶粉補充營養;

④母乳餵養過頻會使嬰兒發胖;

⑤新生兒出生後可暫時用奶粉餵養,等待乳汁分泌。

3順應餵養,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3.1關鍵推薦

①母乳餵養應從按需餵養模式到規律餵養模式遞進。②飢餓引起哭鬧時應及時喂哺,不要強求餵奶次數和時間,但一般每天餵奶的次數可能在8次以上,生後最初會在10次以上。③隨著嬰兒月齡增加,逐漸減少餵奶次數,建立規律哺喂的良好飲食習慣。④嬰兒異常哭鬧時,應考慮非飢餓原因,應積極就醫。

3.2如何判斷嬰兒因飢餓哭鬧

嬰兒生後最初幾周內,鼓勵媽媽每24小時進行8 ~ 12次餵養。嬰兒飢餓的早期表現包括警覺、身體活動增加、臉部表情增加;嬰兒飢餓的後續表現才是哭鬧。隨著餵養,若母乳餵養適宜,餵養次數可降至每24小時8次,最長夜間無餵養睡眠可達5 h。

4生後數日開始補充維生素D,不需補鈣

4.1關鍵推薦

①嬰兒生後數日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3 10 μg(400 IU)。

②純母乳餵養的嬰兒不需要補鈣。

③新生兒出生後應肌內注射維生素K1 1 mg。

4.2如何給嬰兒補充維生素D

在嬰兒出生後2周左右,採用維生素D油劑或乳化水劑,每日補充維生素D 10 μg(400 IU),可在母乳餵養前將滴劑定量滴入嬰兒口中,然後再進行母乳餵養。對於每日口服補充維生素D有困難者,可每周或者每月口服一次相當劑量的維生素D。配方粉餵養的嬰兒通過合乎國家標準的配方食品,能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不需要再額外補充。每日10 μg(400 IU)的維生素D可滿足嬰兒在完全不接觸日光照射情況下的維生素D的需要,因此這一補充量對北方地區、冬季或梅雨季節的嬰兒都是基本充足的。

4.3 6月齡內嬰兒通過陽光照射能否獲得所需要維生素D

要讓嬰兒通過陽光照射獲得足量維生素D,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陽光充足,皮膚暴露範圍足夠,陽光暴露時間充足。顯然這些要求受當地季節、居住地緯度、環境污染等條件的影響。相比較而言,通過維生素D補充劑來補充,難度小,可靠性高,因此嬰兒應該口服維生素D 400 IU/d。

4.4如何給新生兒和嬰兒補充維生素K

母乳中維生素K的含量較低。母乳餵養兒從出生到3月齡,可每日口服維生素K1 25 μg,也可採用出生後口服維生素K1 2 mg,然後到1周和1個月時再分別口服5 mg,共3次;也可由專業人員給新生兒每日肌內注射生素K1 1~ 5 mg,連續3 d,可有效預防新生兒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發生。合格的配方奶粉中添加了足量的維生素K1,使用嬰兒配方奶粉餵養的混合餵養兒和人工餵養嬰兒,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K。

5嬰兒配方奶是不能純母乳餵養時的無奈選擇

5.1關鍵推薦

①任何嬰兒配方奶都不能與母乳相媲美,只能作為母乳餵養失敗後的無奈選擇,或母乳不足時對母乳的補充。

②以下情況很可能不宜母乳餵養或常規方法的母乳餵養,需要採用適當的餵養方法如配方奶餵養,具體患病情況、母乳餵養禁忌和適用的餵養方案請諮詢醫師或營養師:a.嬰兒患病;b.母親患病;c.母親因各種原因攝入藥物和化學物質;d.經專業人員指導和各種努力後,乳汁分泌仍不足。

③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態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餵養6月齡內嬰兒。

5.2什麼是嬰兒配方奶

也常常稱為嬰兒配方食品,是參考嬰幼兒營養需要和母乳成分研究資料,以牛奶或羊奶、大豆蛋白或穀類食物等為基礎原料,經過一定配方設計和工藝處理而生產的用於餵養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和健康狀況嬰兒的食品。由於嬰兒配方食品多為乳粉(再沖調為乳液餵養嬰兒)或可直接餵養嬰兒的液態乳,所以又常稱為嬰兒配方乳或嬰兒配方奶。

5.3為什麼嬰兒配方奶粉不能與母乳媲美

雖然嬰兒配方奶粉都經過一定配方設計和工藝加工,但其保證了部分營養素的數量和比例接近母乳,卻無法模擬母乳中一整套完美獨特的營養和生物活性成分體系,如低聚糖、鐵蛋白等和免疫球蛋白等以及很多未知的活性成分。

5.4嬰兒配方食品的常見種類

嬰兒配方食品根據適用對象不同分為以下幾類:①嬰兒配方食品,適用於0 ~ 12月齡嬰兒食用,作為母乳替代品其營養成分能滿足0 ~ 6月齡正常嬰兒的營養需要;②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適用於6月齡以後嬰兒和幼兒食用,作為其混合食物中的組成部分;③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適用於生理上有特殊需要或患有代謝疾病的嬰兒,例如早產兒、遺傳性代謝缺陷兒(如苯丙酮酸尿症)、乳糖不耐受兒、牛乳過敏兒等。

6監測體格指標,保持健康生長

6.1關鍵推薦

①身長和體質量是反映嬰兒餵養和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

②6月齡前嬰兒每半月測量一次身長和體質量,病後恢復期可增加測量次數。

③選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兒童生長曲線》判斷生長狀況。

④出生體質量正常嬰兒的最佳生長模式是基本維持其出生時在群體中的分布水平。

⑤嬰兒生長有自身規律,不宜追求參考值上限。

6.2如何測量嬰兒/幼兒的體質量和身長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都有專用的嬰兒體質量秤,可以準確測量嬰幼兒體質量,及時發現體質量變化。測體質量時最好空腹,排去大小便,盡量脫去衣褲、鞋帽、尿布等,最好能連續測量兩次,兩次間的差異不應超過10 g。

在家中給嬰幼兒稱體質量時,最好使用專用嬰兒體質量秤。如條件有限,也可由家屬抱著嬰幼兒站在家用體質量秤上稱體質量,再減去大人的體質量,即為嬰幼兒的體質量。由於普通家用體質量秤的測量誤差在100 g左右,所以採用這種方法不能準確得知嬰幼兒在短期內的體質量增長,而只是適用於觀察較長時間的體質量變化。

2歲以下嬰幼兒應躺著量身長,身長為頭、脊柱和下肢長的總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有專用的嬰幼兒身長測量量床。嬰幼兒在測量身長前應先脫去鞋、襪、帽子、頭飾、外衣褲。讓嬰幼兒仰躺在量床上,請助手或家屬扶住嬰幼兒頭部,頭頂頂住量床頂板,測量者注意讓嬰幼兒保持全身伸直,左手按直嬰幼兒的雙膝部,使兩下肢伸直、併攏並緊貼量床的底板,右手推動量床測量滑板,使滑板緊貼嬰幼兒的足底,並使量床兩側測量值一致,然後讀取數值,精確到0.1 cm。最好能連續測量兩次,兩次相差不能超過0.4 cm。

在家裡測量時,可以讓嬰幼兒躺在桌上或木板床上,在桌面或床沿貼上一軟尺。在嬰幼兒的頭頂和足底分別放上兩塊硬紙板,讀取頭板內側至足板內側的長度,即為嬰幼兒的身長。

6.3如何評價嬰兒/幼兒生長發育狀況

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生長標準數據,利用Z評分指標進行評價。Z評分:實測值與參考人群中位數之間的差值和參考人群標準差相比,所得比值就是Z評分。常用的Z評分指標有:①年齡別身高/身長Z評分。②年齡別體質量Z評分。③身高/身長別體質量Z評分。④年齡別體質指數(BMI)Z評分。

6.4為什麼嬰幼兒的生長不宜追求參考值的上限

生長曲線和參考值是基於大部分兒童的生長發育數據推算的範圍,是群體研究結果。每一個兒童都會有其自己的生長曲線,其曲線一般都處於推薦的參考值範圍內,但並不是每個兒童的生長曲線一定處於平均水平或上游水平。參考值的上限指的是同齡兒童中處於上游2%或3%的水平,顯然不可能所有的兒童都處於此水平。

內容整理自:中國營養學會,6月齡內嬰兒母乳餵養指南,臨床兒科雜誌.2016,34(4):287-291.

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推薦閱讀:

產後媽媽如何催奶?
新媽媽知道母乳餵養九「錦囊」嗎?
誰餵奶誰說了算,其他人都靠邊站!
母乳餵養的14個誤區,你知道嗎?
保姆因貧血偷喝女主人母乳 稱一斤奶補一斤血

TAG:嬰兒 | 母乳 | 母乳餵養 | 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