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故事駁「學十不得一」,說漢武帝昏君有理,清聖祖昏君無道
近日「學十不得一」發表了一篇帖子,字字句句說明了漢武帝才是真正的明君,並把清聖祖貶低到了幾乎敗家子的地位。緊接著,就引發了一大堆漢粉的追捧,滿族被打了個滿地找牙。我認為他的理論有問題,從幾個觀點來講,清聖祖玄燁都要比漢武帝劉徹要優秀得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首先,我們來看看兩個人的名號:康熙帝是清聖祖,劉徹是漢武帝,按說「祖」的地位是要比平常皇帝要高的,這足以看出康熙能力出眾。如果說名不副實者,我認為福臨還差不多,他不就是入了個關,就被封為「祖」。一個王朝最多也只有一個「祖」,那就是開國皇帝。而康熙卻被封為「清聖祖」,可見他對後世的影響有多麼大,文武百官都打破常規,一致把這個名號冠給康熙,說明他確實是有水平的。
反之,如果漢武帝能像康熙那樣,不說封「祖」了,就再開創一個漢朝盛世也行啊!可他倒好,前一陣子拚命努力,到晚年卻開始享樂,甚至還誤殺自己的兒子,真不知道怎麼說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漢粉們又說了,康熙晚年不也造成了種種政治危機嗎?那是他由於病重,加上的確比較操勞,已經沒有經歷去管理政事,至於他那幾個兒子爭皇位,與他並沒有直接關係。
再來談談即位過程,康熙帝不到十歲,就做上了龍椅。咱不拿漢武帝比,就在整個中國歷史當中,有哪個皇帝幾歲就即位,還在之後有所作為的?又有哪個是我們漢族的?很可惜,沒有。有的一般都是被扶持上去的,況且他在青少年時期還將鰲拜擒了,你問漢武帝他這時候幹嘛了?就算有機會登上了皇位,會不會成為溥儀的前身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至於漢武帝,就是在老爹死後,正常即位的,與大部分皇帝沒有區別,他的特殊性就沒有玄燁高。
康熙帝即位時,清朝算是一片狼藉,那個福臨帝入關後,混了十幾年就死了,國務大事全都攬在他身上。他的父輩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遺產,他也沒有什麼治國的經驗,滿腦子空白。但他卻將清朝治理成了一個強國,使其走向了盛世,正經後來的乾隆處境和漢武帝差不多,結局什麼的也基本相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而劉徹在即位之前,漢景帝就已經做好了例子,他知道要往這條路上走。而且就算他玩一輩子,爺爺爸爸留給他的金銀財寶也夠了,他只不過是繼續努力罷了。雖說他也將漢朝扶上了盛世之路,但與唐玄宗、乾隆這幾個人一樣,都是一半一半的,在治國這方面只做到了50%,就開始朝昏君這方面發展。康熙帝不能說是100%,但至少也做到了70%~80%。
真要說誰才是真正的明君,漢朝文帝首當其衝,漢景帝也不為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漢粉們說漢武帝在位期間,佔領了大片領土,還成功防守匈奴的入侵。我覺得這不是應該的嗎?匈奴是什麼?游牧民族,固定領土面積能有一個西城區就不錯了,就算和項羽打,估計他們也打不過。這可倒好,他們敢和強大的漢朝叫板,漢族對付他們可謂是手拿把攥。我是說,打敗匈奴沒什麼值得驕傲的,對於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輸給一個螞蚱國才是真正的恥辱。
佔領大片領土就更不用說了,漢朝當時在亞洲,就算是整個世界,也沒幾個能打得過的。估計羅馬見到漢朝皇帝,都得畏懼三分,更何況周圍的這些小國?因此,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如果有時間和耐力,把大半個亞洲佔領都不是問題。若不是漢朝造船能力還處在初始階段,當時我們就可以越過海峽,佔領倭國,日本現在也就不至於這麼囂張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康熙帝平定噶爾丹,用的時間比較長,就被漢粉們抓住了把柄。說他打噶爾丹不力,堂堂滿族連個部落都打不過。我暈了,就算是唐朝,打噶爾丹也要用上一段時間。當時的新疆屬於未開發階段,對於清兵來說,那裡就是人生地不熟,加之風沙天氣又多,就算是最勇猛的部隊,在那裡也不能一舉端掉敵人老窩。
反之,噶爾丹部落常年生活在這裡,對新疆的環境可謂是心知肚明,一支一千人的小部隊,就可以牽制比他們強大幾十倍的清軍。而且當時清朝國力也不強,沒有那麼多的後續兵力,可以提供到新疆打仗。有限的兵力,在未知的區域打仗,你給我半個月勝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有人又說漢武帝在位時期是主攻,康熙帝則是主守,真沒出息。那是一個不同的時代了,清朝的鄰國日本已經是江戶幕府的天下,朝鮮也被李氏家族統治著,你不打人家,人家還主動打你。而漢武帝時期呢,就和現在的美國一樣,想打誰就打誰。可美國還有和平條約以及聯合國的限制,即使有那個雄心,也沒權力,但漢武帝就不一樣了。所以,要是論漢清兩朝的對外形式,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他們在位時的軍事政治舉措,這是最能說明某個皇帝是否英明的例證。漢武帝除了把漢朝治理得走向了盛世之外,差不多也就沒別的了,但有一件事人們可是印象深刻,那就是——巫蠱之禍。漢武帝聽信讒言,致使太子被小人害死,這就是一個「明君」的所作所為。即使後面如何思過,都抹不去混亂的事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康熙帝也把清朝治理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與漢武帝持平,但他在額外又做了許多安定國家的事情。第一個就是平定三藩,在國家統治尚不穩固的階段,康熙帝就運籌帷幄,巧妙把較少的軍隊盡量利用起來,通過拉攏等方式,擊敗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三藩。如果說三藩聯起手來打自己,想滅了清朝也不是沒有可能。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康熙帝決定大膽一試,結果就成功了。這說明,康熙帝是一位有膽量、又頗負遠見的皇帝。
他知道三藩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如果現在不除,以後對清朝的威脅將會更大,於是就先下手為強,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再者就是攻佔台灣,鄭成功雖然也是一位愛國志士,可他的思想卻與當時不符,一心想著反清復明。別看台灣面積不大,但鄭成功精於海戰,對清朝的海上航線與外交都會造成一定的威脅。鄭成功死後,台灣的軍力就開始逐漸下降,康熙便派兵攻克。
不過,康熙不是那種攻佔了領地就砍人腦袋的暴君,他還是很敬佩鄭成功的為人的。並親自為鄭成功題詞,打敗了對手,還會有敬佩之心的人,才是笑到最後的智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打敗準噶爾就不提了,接著就是擊敗沙俄。沙俄在當時算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了,至少清朝是沒法比,國土面積龐大的他們,武器裝備以及軍隊人數都要比清軍高很多。康熙帝在面對他們的入侵時,並沒有採用妥協的態度,而是沉著指揮,把名將放到前線指揮。採用圍殲的戰術,將沙俄的許多支軍隊擊潰,被迫向清軍投降。強大的沙俄接受了來自清朝的教訓,幾百年內沒有再次進攻中國。
寫康熙帝就這麼多,就足以看出他是一個明君,而絕非昏君。如果說漢武帝昏君,倒有那麼幾分相似之處,從兒女們的才幹就能看得出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每個皇帝的兒子們都會明爭暗鬥、針鋒相對,即使立了太子,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將太子除掉,或者是利用老爹這把利劍,借刀殺人。
作為一個父親,漢武帝顯然是不夠格,他的兒子們沉溺於宮斗當中,甚至有的時候還威脅漢武帝,逼迫他讓位,漢武帝見這幾個兒子不成器,鬱鬱寡歡地離去了。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兒子們是混帳,和老爹也有很大的關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至於康熙帝,他的諸皇子們雖說也都在不斷地互相鬥爭,但他們有鬥爭的資本,大部分皇帝登上皇位後,都能將國家治理得更加富強。最後雍正獲得了勝利,在位僅13年的他,還不如光緒的時間長。但他卻在康熙乾隆二帝中起到了一個重要的過渡作用,平撫了康熙後期帶來的隱患,為後來的乾隆鋪路。至於乾隆,才和漢武帝的經歷有一比,如果這麼說的話,康熙帝對應的應該是漢朝的文帝才對。
這麼說也不是沒有道理,漢文帝具有英明的才幹,與康熙帝的內涵資歷差不多。同樣開創了漢朝的盛世,為後世鋪路,但如果漢文帝的在位時間能像康熙這樣長的話,漢朝統治的時間也將會更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其實,漢武帝真正的英明之處,也沒有幾個能說得出口的,而康熙帝作為一個滿足皇帝,他的功績就連當時的漢人們都口口相傳,深感佩服。也正是有他的即位,滿漢兩族的互相歧視才開始消除,比清軍剛入關那年低了許多。
我並不是滿族,我只是在客觀看待歷史,不能過分追捧漢族,也不可唾棄異族。任何一個統治過中國的朝代,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要不然不可能統治幾百年時間。只有真正令群眾百姓們服氣了,王朝的統治才會長久,否則就是岌岌可危。漢朝和清朝既然都是前者,作為其中的皇帝,功勞肯定是最大的。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那些優秀的皇帝,不要夾雜著民族觀念,這樣既能從歷史中學到很多有利的東西,又能促進民族團結,何樂而不為呢?
推薦閱讀: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8 董生對策
※漢武帝「建元改制」的風波
※三分鐘看清漢武帝劉徹牛哄哄這一生
※揭秘漢武帝二子劉閎的悲慘結局:只是一場陰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