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天文與曆法
曆法是根據天象以一定的單位對年、月、日的計量方法。 商王朝時期,商王任命了專司天文的官員。他們把過去掌握的分散零星的天文、曆法知識進行整理,從事比較系統的天氣觀測和計算,使早期天文學及其曆法得到較大的發展。 世界的曆法,大致有 3 種基本形式:一為太陰曆,如回曆,1 年為 12 個太陰月,每月 29 日或 30 日,故 1 年之長為 354—355 日;二為太陽曆,如埃及曆,1 年之長為 365—366 日;三為陰陽曆,如猶太歷,1 年為 12 個月或13 個月,1 年之長,平年為 353—355 日,閏年為 383—385 日。商代的曆法也是陰陽曆。 ① 夏鼐:《我國古代蠶、桑絲、綢的歷史》,《考古》1972 年第 2 期。 夏代先民使用的干支記日法被商人所繼承。安陽殷墟出土的一塊牛肩胛骨上就完整地刻有 60 個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直至癸亥。用它來記日,60 天為一個循環。商代銅器銘文和卜辭中普遍用這種方法記錄日期。60 天計為兩個月。但也有 59 天的,說明當時已有大、小月之分。農曆年以月為單位,月亮凡 29 日或 30 日一滿,為一太陰月。積 12 個太陰月約為 36 旬,較一個太陽年的長度要短,故若干時間後要加閏月以補足之。商代一般以十二月為一年,但卜辭中也多次出現「十三月」的刻辭,說明這時已用連大月和大小月來調整朔望,用置閏來調整朔望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這是陰陽合曆的最大特點。商代的置閏法,一般都置於年終,即稱十三月。但在商代晚期商王祖甲以後已出現了年中置閏的辦法。到了商朝末年,在卜辭、獸骨刻辭和銅器銘文上有了較整齊的記時法,出現了近乎「年」的時間單位,名曰「祀」。另有一種「祀季」,介於祀與月之間。人們記事時使用「干支記日——在某月——隹王某祀——祀季」的形式,卜辭中則多用「干支記日——才某月——隹王某祀」的格式。 商人還把一天分為幾段,日指白天,夕指夜晚,中午稱中日,即日中。此外,日出地面稱旦,日落稱昏或各(落)日;天明以後稱朝,正午之後,日已偏斜稱昃;在昃與昏之間還有郭兮。商人朝夕兩餐稱為大食、小食,大食之前卜辭中又稱明、日明等等。所有這些都說明商人對每天所劃分的階段用於記錄史實,能相當準確地反映其時間屬性。 天時觀念的發展與農業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因為農業需要尋求天時周期的規律以便及時播種和收穫。商王朝時期,人們將天象的變化與相應的物候揉合在一起,並在觀測天象、確定季節的探索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尚書?堯典》中有關於「四仲中星」的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這是用四組恆星黃昏時在正南方天空的出現來定季節的方法。當黃昏時見到鳥星(心宿一)升到中天,就是仲春,這時晝夜長度相等;當大火(心宿二)升到正南方天空,就是仲夏,這時白晝時間最長;當虛宿一出現於中天時,就是仲秋,此時晝夜長度又相等;而當昴星團出現在中天時,就是仲冬,白晝時間最短。這裡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今天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令。據研究,最晚在商末周初時,我國就已經取得了這一觀象授時的重要成果。卜辭中有「今春」、「今秋」之語,雖不一定為後世的四季,但因農事而分的「季期」當可無疑。 商人對氣象和自然界的各種現象都十分關心,因為它與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關係密切,當時有專人觀察,記錄相當仔細,甚至有連續 10 天的氣象記錄,可視為世上最早的氣象記錄之一。如卜辭中對風、雨、陰、晴、霾、雪、虹、霞等天氣變化都有記載,其中風有大風、小風、大驟風、大狂風等,這可以說是對風力分級的開始。對東、南、西、北四方的風還有不同的名稱。雨也有大雨、小雨、多雨等等名稱。此外,還記有霾(《爾雅?釋天》曰「風而雨土為霾」)、雲、霽(雨止)等。商人十分迷信,遇事必卜。所以,今天看到的卜辭中有不少卜問天氣陰不陰(「易日」?「不易日」?);是大晴天還是稍晴(「大啟」?「啟少」?);是否雨停止了(「雨其隹霽」?)等等。這些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天象與氣象的認識,說明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已比較深刻了。 商代卜辭中還有不少日食、月食的記載。如商王武丁時期卜辭中記有「日有食」(林 1、10、5),至於月食,僅武丁時期就記有好幾次: 六日[甲]午夕,月有食。(乙 3317,卜人賓)。 七日己未,庚申月有食。(庫 1595,全 594,卜人爭)。 月有食,聞(即昏),八月。(甲 1289)。 旬壬申夕,月有食。(簠天 2)。 三日囗酉夕,[月有]食,聞(昏)。(燕 632,卜人古)。 上述五次月食中有兩次說「月有食,聞」,古文「聞」、「昏」一字,指月全食而天昏地黑。 天體中有些星的亮度原來很弱,很暗。但在某個時候它的亮度突然會增強幾千倍甚至幾百萬倍。這種星叫新星。亮度增強到一億倍至幾億倍的叫超新星。這種新星或超新星的亮度,以後又會慢慢減弱。卜辭中有一條天象內容說「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併火」(《殷墟書契後編》下 9?1)。這也是商王武丁時期的卜辭,說的是七日這一天晚上,天空中有一顆新星接近大火(心宿二)。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記錄。
推薦閱讀:
※三原天文]太陽系
※[轉載]瑪雅文明的天文數字與曆法
※淺談兵陰陽與天文——「刑德術」大觀
※志第十六天文四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存在大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