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滄海桑田到底是怎麼來的

滄海桑田到底是怎麼來的

趙汗青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滄桑,滄海桑田,作為成語在中國已流傳一千多年了。大海變成了種桑樹的田地,種桑樹的田地變成了大海。比喻自然界變化很大或世事多變,人生無常;或喻世事變化的巨大迅速——略稱滄桑。其來語本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 三為桑田。』」唐儲光羲 《獻八舅東歸》詩:「獨往不可羣,滄海成桑田。」明劉基《惜餘春慢·詠子規》詞:「滄海桑田有時,海若未枯,愁應無已。」

看來我們說的滄桑源自於晉葛洪《神仙傳·王遠》中麻姑之口。

葛洪是道教著名的人物,好神仙導養生之法,著有《抱朴子》、《神仙傳》等書。在《神仙傳》的《王遠傳》和《麻姑傳》中,有這樣一段記錄:

(譯成白話文)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王遠,一個叫麻姑。一次,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

到了約定的那天,王遠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從的簇擁下,坐在五條龍拉的車上,前往蔡經家。但見他戴著遠遊的帽子,掛著彩色的綬帶,佩著虎頭形的箭袋,顯得威風凜凜。

王遠一行降落在蔡經家的庭院里後,簇擁他的那些人一會兒全部隱沒了。接著,王遠和蔡家的成員互相致意,然後獨自坐在那裡等候麻姑的到來。

王遠等了好久還不見麻姑到來,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請她。蔡經家人誰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翹首以待。

過了一會兒,使者在空中向王遠稟報說:「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說已有五百多年沒有見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視蓬萊仙島,稍待片刻,就會來和先生見面的。」

王遠微微點頭,耐心地等著。沒多久,麻姑從空中降落下來了。她的隨從人員只及王遠的一半。蔡經家的人這才見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間十八九歲的漂亮姑娘。她蓄著長到腰間的秀髮,衣服不知是什麼質料制的,上面綉著美麗的花紋,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遠互相行過禮後,王遠就吩咐開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製成的,珍貴而又精巧;裡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異果,香氣撲鼻。所有這些,也是蔡經家的人從未見到過的。

席間,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

王遠嘆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

宴飲完畢,王遠、麻姑各自召來車駕,升天而去。

麻姑和王遠都是葛洪所宣揚的仙人,但在我國民間,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王遠,而麻姑的名聲則很大。人都是希望長壽的,「麻姑獻壽圖」曾是流行的祝壽禮品。「夫海水揚塵,幾千年而可見」(南朝陳·徐陵),曾三見東海揚塵的麻姑,如此高壽,卻仍貌若十八、九歲的姑娘,她來祝壽,當然格外受人歡迎!「麻姑幾年歲,三見海成田。」(唐朝·馬令)「青鳥更不來,麻姑斷書信。乃知東海水,清淺誰能問。」(唐朝·鮑溶)這些詩句的出現,都說明滄海桑田這個概念,在隨著麻姑廣為流傳。

1922年,章鴻釗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大會上發表演說——《中國研究地質學之歷史》,其中歷述《禹貢》《山海經》《詩經》等典籍和莊周、顏真卿、朱熹等人對於風化、侵蝕、石化、化石等地質現象的認識,並指出這是我國古代學者地質思想之根苗。他提出「唐朝顏真卿做的撫州南城麻姑仙壇記便有『海中揚塵』、『東海三為桑田』的話,這因為麻姑山東北石中有螺蚌殼,才推想到從前是海,現在變為桑田的。」顏真卿根據《圖經》提供的情況,聯想到麻姑山東北「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這無疑是從神怪傳說走向科學認識的一大進步。

而在我國古代,象顏真卿這樣有點科學眼光的知識分子是不多見的。因此,在《神仙傳》出現以後,引用「滄海桑田」的詩詞文章不少,《全唐詩》中就有六十餘處,為四十多人所引用。

「......佳氣日將歇,霸功誰與修。桑田東海變,麋鹿姑蘇游。......」張九齡(673—740):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在《經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這首詩中,從滄桑變遷聯想到稱霸一時的吳國,感概不已。再如李賀(790—810)的《古悠悠行》:「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其中講到海沙變成了岩石,是《神仙傳》里沒有的,也合乎自然界的實際,但極力表現地是千年歲月也如飄風迅速消逝。這種思想情緒在他的另一首詩《夢天》中表現得更為清楚。詩中說:「黃塵清水三山下,更換千年如走馬」,亟言滄桑變遷之速;緊接著又說:「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李賀是站在宏觀的高度上看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這和我們今天對宇宙的認識有相近之處,可惜古時候許多人並未從這方面去尋求真知,而是就此展開了虛無縹緲的玄想,也就有了這樣的詩句:

「碧海桑田何處在?笙歌一聽一逍遙。」(初唐,薛曜《送道士入天台》)

「金堂玉闕朝群仙,拍手東海成桑田。」(盛唐,孟雲卿《行路難》)

「滄海成塵等閑事,且乘龍鶴看花來。」(晚唐,曹唐《小遊仙詩》)

但是,把滄桑變遷和神仙生活聯繫起來,並能有「笑看滄海欲成塵」這種興緻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畢競不多,更多的人還是從時光易逝,人生幾何,特別是經受了坎坷離亂之後,引起滄桑之感。

「 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初唐,劉希夷《白頭吟》)

「一向花前看白髮,幾回夢裡憶紅顏。紅顏白髮雲泥收,何易桑田移碧海。」(盛唐,盧巽《十日梅花書贈》)

「勿嘆韶華子,俄成蟠叟仙。請看東海水,亦變作桑田。」(白居易(772-846)《香山居士寫真詩》)

「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李賀《嘲少年》)

以上詩篇都還不過是借滄海桑田,對青春逝去發表點一般性的感慨。而象「一別蘇州十八載,時光人事隨年改。不論竹盡成人,亦恐桑田半為海。」(白居易)「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雨寄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李益)這裡的滄桑則包含有動亂,離愁等許多複雜的內容了。

由此可見,在我國古代,滄海桑田見於詩文的雖不少,但多是談人事,並非記述自然界的變化。不過,也有些古人的詩文,或給滄海桑田一詞添加有科學上的內容,或描述記錄了某種海陸變遷的事實,還是具有一定科學價值的。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的兩首《浪淘沙》。

其一是:

一泊沙來一泊去,一重浪滅一重生。

相攪相淘無歇日,會教山海一時平。

其二是: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朝去暮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這裡的滄海桑田沒有神秘色彩,而是把海浪沖蝕破壞海岸,搬運泥沙以及填平海底的作用都談到了。

白居易能夠跳出《神仙傳》的圈子,看來與他有實地觀察的感受有關。他做過杭州刺史,那時的海,迫近杭州城,他有機會目睹海浪淘沙的狀況。

不過如果僅僅是海浪沖蝕破壞海岸,產生的碎屑物量少,不足以給海陸變遷以重大影響,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海里沉積,才是填海的主力。這一點白居易的《浪淘沙》中沒有反映;而宋朝的沈括(1029-1093)在太行山觀察到「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石壁如帶。」從而推論「次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凐耳。」並進一步指出:「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河之類,悉是濁流,今關陝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餘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夢溪筆談·校證》中華書局1959年版756頁)這是我國古代難得的對滄桑變遷的科學解釋,雖然這裡沒有滄海桑田的字樣。

大抵在近代地質科學傳入我國以前,對滄海變成桑田的科學認識,實無超過沈括者。泥沙的沉積,不僅在河流入海出發生,「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嶼出。」(孟浩然)在湖泊里以及河流中水流滯緩處,也都有泥沙淤積。沙洲生成後,變化還在繼續進行,可以進一步淤積擴大,某些部位也可能因受到流水的沖刷而坍塌。這種情況,古人也有注意到了的。晚唐胡玢的《廬山桑落洲》,對此就有生動的描述:「莫問桑田事,淡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睞應百年後,人世更悠悠。」

如果不限於目睹的變動,而根據歷史記載和今天的地理面貌對比,我們便能看出更多的滄桑之變。象今日長江口的崇明島,本是唐朝初年才出現的沙洲,以後「漸積高廣,漁樵者依之,遂成田廬。」到五代時就在島上設鎮,並有了崇明之名了。(《讀史方典紀要》卷24)以後又經歷了許多變動,才發展成為今天這個樣子,而且變動還在進行,由於島北的江水流的緩慢,南邊的水流過急,因此島的北岸還在向江中擴展,而南岸還在退縮。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高低相差又很大,而許多河流的水中,泥沙含量很大,「涇水一石,其泥數斗」。早在漢武帝時就有這樣的民歌,那時的黃河,也有「一石水,六斗泥」之說(《漢書·溝洫志》),看來這並不誇張。

看來,在東晉時出現滄海桑田的神仙故事;入唐以後,「滄桑」見於詩文的情況大大增多,實有它的物質基礎。將它塞入《神仙傳》,也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了。

無論是滄海變桑田,還是桑田變滄海,在中國古代,都有產生正確認識的事實基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多接觸到的還是滄海變桑田,「借問蓮蓬萊水,誰逢清淺年。傷心雲夢澤,歲歲作桑田。」(唐·李群玉)雲夢澤不斷乾涸縮小,演變成今天的洞庭湖,這是事實。現在,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都還在向海中推進。《神仙傳》中的「海中行復揚塵」,可能也就是面對這種事實作出的反映。

「滄海變桑田,世代億萬年。」其實我們就生活在這滄海變桑田中,生生不息。


推薦閱讀:

【彩虹植物】七色彩虹玫瑰是怎麼來的,看小編來揭秘真相
還不知道岩茶怎麼泡的,趕緊戳進來!
怎麼通過瑜伽練習防臀部下垂(圖文教程)
怎麼看姻緣八字測試分析

TAG: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