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詳解國內生豬價格波動規律:豬周期理論
判斷豬價的主要依據有:生豬供應情況;季節性;疫情;政策干預。豬周期理論並非我國獨有,而是最初由美國的MordecaiEzekiel觀察到。豬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產時滯和適應性預期。當豬價走高的時候,更多資本集中投入到養豬行業。然而由於生產時間的滯後,當這些生豬出欄的時候,市場已經飽和,從而引起價格下降。同樣在豬價的下降的時候,資本退出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使得供給減少,而滯後的供需缺口導致豬價上漲。此過程循環反覆,由此產生的供需曲線像蛛網一樣交織在一起,因此豬周期又被稱為蛛網模型。通常一個完整的周期為3-4年的時間。
在豬價波動的過程中,能繁母豬存欄量是最重要的指標,它提前12個月反應生豬的整體供應情況。能繁母豬存欄量在持續一年位於5,000萬頭以上的高位後,從2013年10月開始出現同比下滑,目前同比下滑3%,從最高點的5,100萬頭下降了200萬頭到4,900萬頭。從2010-2013年的能繁母豬存欄可以看到,通常來講2、3、4月為豬肉消費的淡季,也是豬價相對較低的位置,因此在這個幾個月份一般都會出現能繁母豬的淘汰。因此我們預計在未來3個月母豬的淘汰還會繼續,能繁母豬的存欄有望繼續下降到4,700萬頭左右。
從能繁母豬淘汰到生豬供應減少通常有12-13個月左右的時間滯後,以此推算,2014年4季度開始,生豬的供應壓力將逐漸緩解,當從供給來講豬周期有望迎來上行。
養殖盈利情況也是判斷豬周期底部和養殖戶退出意願的重要依據之一。上一輪周期底部持續的時間較長,從2009年4月到2010年6月,連續15個月處於虧損或微利的狀態。養殖戶之所以可以承受這麼長時間的虧損,是由於其在2007-2008年的周期高點轉到了很高的利潤。此輪周期和上輪周期在這一點上頗為相似,2011年的周期高點,養殖頭均利潤高達600-700元/頭,而且持續了較長的時間。因此2012-2013豬價持續走低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觀察到能繁母豬去庫存。從2013年12月中開始,豬價出現意料之外的迅速下跌,養殖戶目前的單頭虧損已經超過200元,從而加速了能繁母豬的淘汰。2季度一般來講是豬肉消費最淡的季節,因此養殖戶的虧損有望持續,那麼能繁母豬的淘汰也將持續。
對比2007-2013年的月度生豬均價,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季節性趨勢即Q1>Q2
觀察美國1970年至今的生豬價格,我們發現美國的豬價在持續演繹著周期波動,如果按照最低點到最低點的時間長度來看,最短的周期是28個月,最長的長達54個月。其同比價格增減幅度在1970-1980年也曾高達100%左右,然而從80年代左右開始進入50%以內的震蕩區間。
中國和美國的生豬養殖最大的區別在於美國的規模化程度高,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庫存佔比已經超過60%,而中國該比率僅為11%。在規模化的養殖方式下,美國的生豬養殖效率更高,疫情防疫更加先進。這些區別造成了美國豬周期平均來講比中國的周期略長,並且價格波動的幅度小於中國豬價。從中美豬肉價格波動的過程中,初步得出兩點結論:(1)豬價價格呈現周期波動的趨勢在規模化市場和分散養殖市場同樣存在;(2)隨著規模養殖比率和疫情防治能力的提升,周期可能延長,波動幅度可能收窄。
「豬周期」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面對價格變化時,供給並不能及時調節,而是需要經歷較長的養殖周期。從開始補欄/退出母豬後,一般需要經歷12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生豬供給的變化。這個最基本的特徵決定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市場都很難走出「豬周期」的怪圈。中國散戶「追漲殺跌」的行為和美國規模養殖場規模擴張的行為有所差別,導致周期內波動幅度和周期長短有所差異。在豬價走高的時候,對價格更為敏感的中國散戶會積極擴大規模,而美國的規模豬場則表現為在較為充足的現金流和資本的支撐下加快規模擴張的速度。在豬價走低的時候,中國的散戶會因為承受不了較長時間的虧損而快速退出市場,而美國的規模豬場則會表現為放慢擴張的速度。可以看到這兩種行為中,中國的散戶對豬肉價格的反應更為靈敏,2010年中國50頭以下的散戶仍然佔有生豬養殖群體的35%之多,而豬肉作為需求較為剛性的必須消費品,供應發生10%的變化則能帶來價格的大幅波動。
(文章來源:養殖巴巴)
QQ空間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0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推薦閱讀:
※八字中十神要訣的規律
※宇宙的規律性證明有神
※不可顛倒因果規律來修〈楞嚴咒〉
※擯棄傳統的思維,用符合語言獲得規律來學外語之二
※農曆閏月設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