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三玄顯密論?(配圖)

道家三玄顯密論(配圖)----道海玄微(四十五)----蕭天石

河圖,世又稱先天河圖。其數玄通八極,衍而無窮,敷於理而無不合。相傳伏羲時,河出龍馬負圖,以馬身之旋文,發陰陽之氣數。其形圓,象天。數五十有五,狀如畫,故曰河圖。一與六共宗而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系傳天一兩節語,本於此。而伏羲畫卦,亦本於此。據之以傳先天易學者為北宋陳圖南希夷先生。後世儒者,對圖書之學,爭辯千萬言而不息。而以道家之徒,為能得其精微也。

洛書,世又稱後天洛書。與河圖相對以觀,則理數皆通也。相傳禹治水時,洛出龜,龜身甲坼,分奇偶,別陰陽,文直如字,故曰洛書。其形方,象地。數共四十五,寄五於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按洛書陰統於陽,義含抑陰。文王系卦取之。而其秘尤在二八一交,先天之震巽秘交,後天之艮坤秘交,准此矣。丹家玄牝之用,後天坎離之交,尤須證知此一交泰之理。陰陽不交,則天地或幾乎息矣。

伏羲八卦者,以先天之炁象、陰陽、消長、自然之位置,對待而言也。正南,純陽方也。故畫為乾。正北,純陰方也。故畫為坤。畫離於東,象陽中有陰也。畫坎於西,象陰中有陽也。東北陽生陰下,於是畫震。西南陰生陽下,於是乎畫巽。觀陽長陰消,是以畫兌於東南。觀陰盛陽微,是以畫艮於西北。伏羲聖人,定其方位,知其吉凶;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故畫卦之後,大道以明,人倫以立矣。

伏羲八卦之方位,乾、坤、坎、離,列於四正,震、兌、巽、艮,列於四隅,謂之先天。文王八卦,坎、離、震、兌,列在四正,乾、坤、艮、巽,列在四隅,謂之後天。先天標明陰陽之對待,後天標明陰陽之流行。對待者,常道也,流行者,變道也。宇宙一切現象,都由常而之變矣。乾交坤而變離,坤交乾而變坎,離交坎而變震,坎交離而變兌。四正變動之原因也。坤得乾,而以陰承陽,故坤退於西南。乾得坤,而以陽配陰,故乾退於西北。坤居巽位,而順乎坤,所以巽移於東南。乾居艮位,而艮避乎乾,所以退移於東北。這是四隅變動之原因。文王就變動之自然規則,名為後天,皆本乎造化變遷而發生。故合伏羲之卦,是並行不悖之道也。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是也。甲、乙為木,木旺於春。丙、丁為火,火旺於夏。庚、辛為金,金旺於秋。壬、癸為水,水旺於冬。戊、巳為土,土旺於四季。此五行之利也。水黑、火赤、木青、金白、土黃,此五行之色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此五行之相生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此五行之相剋也。金休於冬、囚於春。木休於夏、囚於秋。水休於春、囚於夏。火休於秋、囚於冬。土休於秋、囚於春。此五行之休囚也。

此圖仿河圖意而為之。太極即圖中五十,而隱含乎八卦也。邵子補此圖,會出羲聖畫卦,本物物各具一太極,無不含有陰陽,故用加一倍法。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所謂八卦成列,一陰一陽便謂道也。而卦成六十四者例此。倍而推之,則至於無窮無極,不知其始,不知其終。極則必反,反則仍歸於太極,而復還於無極。丹家用卦象,即本乎此。不然,之無以悉還丹之用也。

先天對待圖

此圖出於大易《說傳·天地定位》一節。由上橫圖,按陽左陰右,折為圓圖,義取對待,藏用於體,其震離兌乾,一陽息至極陽,以陽主內,即河圖左方之陽內陰外也。巽坎艮坤,陰主於內,一陰消至極陰,即河圖右方之陰內陽外也。而卦畫與數,對合皆九,各四九三十六。邵子所謂三十六宮都是春者以此。丹家尤須知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之理。活子時,在以陽生為用。坎離交,在取采陽為用。諸卦之用,均仿此。

此圖本於大易說傳、乾天也,故稱乎父一節。謂乾以始物,有父道。坤能生物,有母道。乾先求坤,則乾交坤而得男。坤先求乾,則坤交乾而得女。故三男本坤體,自下而上,各得乾一陽而成,陽根於陰也。三女本乾體,自下而上,各得坤一陰而成,陰根於陽也。所謂一索、再索、三索者如此。乾坤不交,則天地或幾乎息矣。故丹道取以陰陽交泰為秘要。

邵子此圖,依帝出乎震一節摹之,並一本於河圖。按五行生成之序,以一六為坎,二七為離,三震八巽,四兌九乾,五艮十坤,定其方位,而象四時流行,亦八卦布散用事之意也。張皋文治虞易,又據畫數,分配二十四氣,使四立二至二分,皆得其中,而卦義益顯。丹家除須明二十四氣外,尤須明火明候明符,及四立二至二分,而因時至幾生,葯產神知,即速采之以為用。

六十四卦圓形圖,由先天八卦而生也。左方三十二陽卦,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四卦而生之。自復一陽、馴至乾六陽而止,即子、丑、寅、卯、辰、已,六字而應之也。右方三十二陰卦,為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四卦而生之。自垢一陰、馴至坤六陰而止,即午、未、申、酉、戊、亥,六字倍應之也。此即邵子之一為二、倍二為四、倍四為八、倍八為十六、倍十六為三十二、倍三十二為六十四卦也。


推薦閱讀:

道家奇書《七步塵技》
道家秘不外傳之擇時吉凶秘法
國學入門四書、經、子、史、最新最好的註解本如何選?
《莊子》馬蹄篇:從莊子的視角來看儒式教育
《老子》註解.第二十章.唯之與阿

TAG: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