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法對外傳播

佛教在印度向外傳播主要是三個途徑:一是向南方斯里蘭卡,二是向中國漢地,三是向西藏,一般稱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南傳佛教全稱「南傳上座部佛教」,或稱「巴利語系佛教」、簡稱「南傳佛教」,指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的佛教,因由印度向南傳入,故名。據《大史》和《島史》等記載,釋迦牟尼逝世後二百餘年,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阿育王舉行佛教第三次結集,並派傳教師向周圍國家和地區傳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曬陀等比丘被派往今斯里蘭卡創立以大寺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團。南傳佛教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樹等。在宗教修持上主張修「戒、定、慧」三學和「八正道」。特別注重禪定,並保持原始佛教的某些戒律,如托缽化緣、過午不食、雨季安居等。南傳佛教使用巴利文佛經,將釋迦牟尼的「誕生」、「成道」和「涅槃」合併在一起紀念,稱為「衛塞節」。漢傳佛教佛教初傳概況佛教是在大約西漢末年,東漢初年時由印度從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隨著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化,佛教典籍也依次翻譯為漢語,同時在佛教史上還出現了許多功績卓著的譯經大師,如竺法護、羅什、真諦、玄奘、義凈等。佛教在中國發展中創立之宗派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八大宗派。十宗小乘 二宗  俱舍宗 :以真諦法師翻譯《俱舍論》而興起的一個宗派。  成實宗 :因羅什法師翻譯《成實論》而興起的宗派。大乘八宗天台宗(法華宗)南北朝智者大師奠基。凈土宗開宗立派於唐代的善導大師。律宗始於南北朝法顯、慧光大師,殿基於唐終南道宣律師。禪宗咸認南北朝達摩祖師東渡中國起始,大盛於唐六祖惠能大師。法相唯識宗(慈恩宗)唐玄奘法師起始。  華嚴宗(賢首宗)唐杜順法師起始,但真正立派於賢首法藏法師。密宗(真言宗)唐玄宗時,由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三藏先後傳入漢地,號稱開元三大士。俱舍宗  俱舍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屬小乘說一切有部,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與成實宗,同屬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傳承。成實宗被稱為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為小乘有宗。它的前身為毗曇宗。毗曇宗始於南北朝僧伽提婆(Samghadeva)與竺佛念,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又稱《發智論》),《阿毗曇心》及《鞞婆沙阿毗曇論》,開始有僧侶學習說一切有部的論典。研習毗曇最著名的則是梁代的慧集,弟子僧旻、法雲;與慧集同時,在北方講習毗曇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後真諦於南方譯出俱舍論,慧愷根據真諦的講學,又編成《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其後,法泰、智愷、智敷、靖嵩、道岳等人開始宏揚俱舍論,成立俱舍宗,毗曇宗也隨之併入。慧愷及道岳為舊譯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師也曾跟隨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至玄奘自印度返國,重譯《俱舍論》,並整理說一切有部各論書,傳於弟子普光、法寶,為新譯派俱舍宗。此時,日本學僧道昭、智通、智達、玄昉等先後來華,從玄奘和智周學習《俱舍論》,歸國傳授,建立日本俱舍宗,雖然多依附於法相宗之下,但歷代研習的風氣仍然極盛。 反觀中國,於唐代之後,因為輕視小乘,俱舍宗傳承斷絕,也很少有僧侶對俱舍論進行研究。至元世祖時,八思巴造《彰所知論》,這是研究《俱舍》的最後餘光。成實宗  成實宗,是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習《成實論》為主的佛教學派。傳自鳩摩羅什,被稱為小乘空宗,與被稱為大乘空宗的三論宗,有很密切的關係。傳統上,因為三論宗的影響,成實宗被視為是小乘,但實際上它是屬於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之間的綜合性學派。成實宗起源於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大師在長安,得僧睿、曇影的幫助,譯出《成實論》。其後門人僧導和道亮以宏揚《成實論》為主,遂成成實一宗。僧導,在壽春立寺,著《成實論義疏》,「弟子僧威、僧音等,並善《成實》」,形成後稱「壽春系」的成實師。弟子僧嵩在北方傳授成實論,傳授道淵法師,又授道登、道紀二法師,因居徐州(彭城)白馬寺,故成「彭城系」成實師。南北朝光宅寺法雲撰《成實論義疏》。莊嚴寺僧旻,著《成實論義疏》10卷;開善寺智藏撰《成實論義疏》14卷及《成實論大義記》。此三人,合稱梁代三大法師,成實宗也因此成為梁代佛教的主流。但至於陳代,興皇法朗大師著《山門玄義》,以三論宗意旨,辯破成實宗,認為成實宗屬於小乘,以中觀派的看法,並不屬究竟。其弟子嘉祥吉藏大師,承繼其風,作《三論玄義》。因為三論宗的影響,成實宗在隋代及唐初慢慢的失去影響力,但仍有許多僧侶在研習它,最著名的就是玄奘大師。玄奘法師在中國時,曾經師從趙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後至印學求學時,在那爛陀寺中又曾經對此經加以研習。回國之後,在慈恩寺講學。成實宗遂附屬於法相宗之下。  後玄奘一系的成實宗,由中土傳至日本,而中土之成實宗,卻漸歸隱沒。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該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提出的理論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該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理論體系完備,對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 9世紀初,此宗傳到日本,13世紀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蓮宗。三論宗  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該宗是印度中觀派在漢地的傳承。 該宗的主要理論是緣起性空,即認為世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這叫緣起,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其他如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來自印度中觀派。華嚴宗  該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該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  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禪宗  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又稱佛心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該宗主張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論。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主要經典包括《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隨著禪宗的傳播和發展,其內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臨濟宗後來又形成黃龍派、楊岐派兩派。 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禪宗後來先後傳入朝鮮和日本。凈土宗  凈土宗,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念佛法門,故名。凈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凈土為歸,但早期並未成為專門的宗派。佛法東來,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凈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或「遠公白蓮社」。成立專修念佛的凈土法門是佛教凈土信仰在我國初始弘傳的結果,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隨後唐代善導大師也是凈土法門的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後人奉為凈土宗第二代祖師。該宗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其它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其弘揚凈土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大師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其中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大師也被教界尊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凈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仰承佛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主要經典起初為三經一論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到凈土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手裡,增加<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終堪定為凈土五經一論。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於漢地,漢傳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凈土法門。  847年日僧圓仁入唐求法,把凈土法門傳入日本,形成日本的浄土真宗。律宗  該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也稱四分律宗,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律宗主要理論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  唐代鑒真將律宗傳入日本。近代弘一大師重振律宗。密宗 與其他宗派(顯宗)不同,密宗僅限於具有一定資質的學僧修習,由師徒密傳,故稱密宗。  一般認為漢地的密宗是在唐朝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史稱開元三大士)來華後正式確立的。 密教有曼荼羅思想,分成胎藏部和金剛界兩部。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常被人以為是一種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 般人把它稱為「西藏密宗」或「喇嘛教」。藏傳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份。藏傳佛教主要分為四大主流派別,分別為: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及噶舉派。在中文中,這四主流派別因其服飾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稱為「黃教」、「花教」、「紅教」及「白教」。「藏傳佛教」教徒認為:「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為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聽從心的召喚去菩提迦耶見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佛法是滅苦之法 可是人活於世 不僅僅是想滅苦 而是想追求快樂啊 佛法可以帶來快樂嗎?
佛法基本原理(一)
有什麼方法能提高持咒的次數?
十二因緣詳解

TAG:傳播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