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2009-02-15 20:08:26 分類:父母學堂

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2~4歲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家長應抓住這個時期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培養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養勞動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習慣越易成功。有這樣一則報道:一個獨立生活能力極強的五歲男孩,能將自己的生活小空間整理得井井有條,還能主動幫媽媽幹活。當記者問其母親「你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怎麼這麼強」時,這位母親說:「不這樣培養,將來他怎麼能夠生存!」這才是一個對孩子終身負責的好母親。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對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對家庭、社會都有深遠的意義。今天的幼兒將要走父輩們沒有走過的路,將會遇到許多父輩們未曾遇到過的困難和風險,需要應付各種挑戰,依靠自己去創造未來的生活。如果家長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將來他們就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學前教育是奠基教育,獨立能力及勞動習慣培養無疑是一塊重要的基石。因此,有遠見的家長應將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視為面向未來、培養新一代的主要目標。下面筆者想就此談幾點認識和看法。 一、學會自我服務和學會勞動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的重要途徑 1.家長要認識孩子自理能力和勞動的道德價值。 孩子學會自理,承擔一些家務勞動,為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及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感,並由此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一些生活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思想、習慣、吃苦耐勞的精神、有責任感、獨立自主自強的精神及堅強的意志,有了這些良好的思想品質,就可以「遷移」到學習、工作、事業等方面,對他們一生成長都有好處。 2.尊重並培養孩子自我服務、熱愛勞動的意識。 幼兒已有了獨立意識萌芽,他們什麼都要來個「我自己」。隨年齡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製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洗碗、上街買東西,對於孩子正在萌發的獨立意識,我們一定要予以重視、支持和鼓勵。如果經常壓制孩子的獨立願望,他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處世消極、無所作為的人,這樣的孩子只會什麼事都要等大人替他準備好。家長應讓孩子樹立「我會」、「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這種自我感覺很重要,因為它是孩子得以發展的動力。 3.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對於幼兒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作為家長,應要求孩子克服困難,堅持讓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鬧,不「心軟」、「妥協」,依順孩子。家長若感情用事,不僅不能給孩子勇氣,無助於孩子克服困難、經受磨鍊、戰勝痛苦,相反,只會增加孩子的恐慌、軟弱。要孩子堅持獨立、不怕困難,家長應「心硬」些。其實每個孩子剛開始學自理都會感到困難、力不從心,但要做個好孩子的願望在鼓勵著他們,他們會不斷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直至成功,這就有助於鍛煉幼兒的意志,增強幼兒克服困難的信心,幼兒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及成功的來之不易。可見,學會自理和勞動可讓幼兒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增強責任感,促進其獨立性的初步形成。 二、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要講究方法 1.應不失時機地為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和條件。 孩子勞動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關鍵是家長是否願意放手。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圍著一個「太陽」轉,不等孩子張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備,孩子失去了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他要自己乾的、能自己乾的事情。家長應在生活中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活動和勞動。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吃飯、穿衣、遊戲、睡覺等環節,本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的原則,只要沒有危險都應讓他們去實踐,同時應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幼兒的智力發展應當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內在聯繫。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彙、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幹巧幹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2.以鼓勵為主,不斷提高要求。 孩子剛開始勞動時,往往做得很慢,有時甚至「闖禍」,家長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動手,而要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耐心教他們怎樣做,鼓勵孩子堅持勞動,養成習慣。有這麼兩位母親都很疼愛孩子,可兩人觀點不同,做法有別,其結果也就各異。面對孩子自己動手疊的並不整齊的被子,甲母親氣沖沖地沖孩子喊:「我說你不會,你偏要逞能,躲開!讓我重新給你疊。」這個孩子由這之後再不願嘗試著自己做事情了。乙母親卻欣喜地讚賞孩子:「喲! 今天你自己疊被子了,真能幹。來,讓媽媽瞧瞧!嗯,不錯,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這個孩子受到鼓勵,不僅把被子疊得越來越整齊,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和信心也越來越強了。由此可見,大人對孩子的動手應多採取積極鼓勵的方法,然後再提高要求,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後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做事的信心。 3.採用多種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學習各項生活、勞動技能。 (1)在家庭中,可以讓孩子當老師,教爸爸、媽媽洗手、掃地等,鞏固所學的技能。 (2)通過講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幫媽媽做事情」,與孩子一起唱「勞動最光榮」,念詩歌「別說我小」以及觀看有關的電視節目等,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激發孩子參與做的慾望。 (3)運用遊戲法,激發孩子興趣。如運用「我是阿姨來喂飯」、「我幫娃娃穿新衣」等遊戲來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孩子們在這些遊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孩子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效較明顯。 (4)通過和爸爸媽媽比賽,以競爭形式讓孩子知道只有天天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比賽才能獲勝。開始時,家長可有意放慢速度,讓孩子有成功感,當孩子掌握正確方法後,家長可提高要求。 (5)讓孩子當「魔術師」或爸爸媽媽當攝影師。開始時先指導孩子學會有關技能,然後孩子來當「魔術師」讓玩具「變」整齊,讓飯菜「裝進」肚子,讓手帕「變」乾淨等,家長可當攝影師將孩子勞動的情境拍攝下來,以調動孩子學習各項生活、勞動技能的積極性。 (6)家長可帶孩子外出參觀成人勞動情景,有時也可讓他們模仿,形象地學習一些勞動技能技巧。 4.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如2~3歲的孩子,讓他用勺自己吃飯,初步學會穿脫衣服、開合拉鏈,自己拿放玩具等;3~4歲的孩子可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系鞋帶、洗手、疊被褥、洗手絹、自己整理圖書玩具等;5~6歲的孩子除了自理勞動外,還可讓他們幫助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讓孩子飯前擺放餐具、飯後幫助收拾飯桌,還可以要求他們掃地、擦桌子、澆花、飼養小動物等等。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儘早地學會去做,並能做好,這是人之常情,但家長也應看到自己孩子的實際能力。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於其他孩子的節奏,有著各自特有的成長速度及規律,重要的是,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規律順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幫助以外,還應仔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過高過嚴,孩子自然會有不同於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點一點變化,一點一點長大的,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有效施教。 5.做好「記錄」,評價孩子在家情況。 家長可設計「小能手在家情況記錄表」,記錄幼兒在家獨立生活及勞動的情況。如完全獨立完成的項目打「√」;有時獨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幫助完成的打「×」;自己不能完成的則留空白,對此情況家長不應放棄,應鼓勵孩子盡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完成。家長也可將孩子每天應該做的事情用圖畫出來,請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況用符號標出來。通過表格的記錄和有針對性的評價來督促幼兒在家學習獨立生活、勞動的技能。 6.一貫一致,持之以恆。 由於有些父母、爺爺奶奶的溺愛,不少孩子在園能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可回到家裡卻什麼都不幹,擺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態。所以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統一思想認識,講究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還要有一貫性,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保持,家長不能有時因工作疲勞或趕時間,就對孩子說:「今天就讓我來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說吧。」等等,這樣做的後果只會使孩子為他以後不認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


推薦閱讀:

五台山老年僧眾服務隊:隨叫隨到的佛國志工
營銷是一種服務 服務是一種營銷
在美國究竟如何給小費?收好這份攻略,讓你「撒錢」姿勢帥炸天!迷死服務員...
如何選擇自動變速箱油? > 服務支持 > 常見問答
XX縣醫院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TAG:習慣 | 幼兒 | 自我 | 能力 | 好習慣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