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來自古詩詞文欣賞 14:55

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屬於重陽節的詩——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在今天不算大節,但是在戰國秦漢時期,清明節和中秋節還沒有形成,那九月九重陽和三月三上巳相對,一春一秋,都很有影響,延續到隋唐,重陽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那九月九和三月三,都有乞求消災辟難(辟難讀音是pì王維nàn,是指躲避災難;避難。【出處】《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於惠王,天不靖周,生頹禍心,施於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的意思,只不過呢,三月三在水邊兒叫「祓禊」(祓禊(fú王維xì),祓:古代為除災求福而舉行的一種儀式,禊: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祓禊,古代中國民俗,每年於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於古代「除惡之祭」。或濯於水濱(薛君《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杜篤《祓禊賦》)。王維三國王維魏王維以前多在三月上巳,王維魏王維以後固定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劉楨《魯都賦》)。),而九月九在山上,叫「登高」。當然消災辟難只是節日的一個內容,這兩個節日也都有著順應天時的快樂,三月三正是鶯飛草長的仲春嘛,人們蟄伏了一冬,此時都要走出家門,賞花問柳,這叫踏青;而九月九呢,則是草木搖落的深秋,再往後就是寒冬了,又該蟄伏起來,所以人們也會走出家門,看看那些耐寒的秋草秋花,這叫「辭青」(古代的一種習俗。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相約結伴遊山﹐於郊外飲酒﹐謂之"辭青"。又稱「登高」。例如: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九月·辭青》:「都人結伴呼從,於王維西山王維一帶看紅葉,或於王維湯泉王維坐湯,謂菊花水可以卻疾。又有治餚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由此呢,又引發出來一個意向,大自然的深秋不就意味著人生的晚境嗎?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有乞求長壽的傳統。那這麼多的意思加在一起,逐漸就形成了重陽節的三大活動:登高宴飲、佩茱萸、賞菊花。登高宴飲嘛,那是秋高氣爽,極目遠眺,玩兒得痛快;佩茱萸呢,是消災辟邪;賞菊花是求長壽。這三件事兒都非常風雅,容易引發詩興,所以歷來重陽節的名篇也很多,比方說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的就是登高,而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出自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寫的就是賞菊,乃至簪菊(古人於重九日插戴菊花謂之簪菊。)。而王維的:「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茱萸杯。」(出自王維《輞川集·茱萸沜》沜,拼音(pàn),古同「畔」,岸邊:「即於湖~排列舟舸」。)寫的則是茱萸。這些詩都非常經典,但是要論流傳程度卻又都不及王維17歲的時候寫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這首詩為什麼如此深入人心呢?

先看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時間,點出重陽節。那山東兄弟呢,這裡頭就涉及到中國古代「山東」的概念了。山東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者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那有時候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到了唐代和北宋,一般又以太行山作為山東、山西的分界線,把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稱作山東;那到了金朝,朝廷設置山東東西兩路,明朝又設山東布政司,清朝設山東省,這時候山東才又由地理名詞變為政區名詞。那具體到王維這首詩呢,王維大家都知道是山西蒲州人,當時在長安求取功名,蒲州和長安之間隔著華山,所以他這裡的山東其實用的是古意,就指華山以東。那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懷念遠在華山以東的蒲州老家的兄弟們,這樣的詩怎麼寫呢?我們這個節目其實已經講過王維的好多首詩了,總的說來,他的詩是空靈、淡遠,如詩如畫,但是這首詩不一樣,這首詩是王維17歲的作品,那個時候他的感情更充沛直白,詩風卻還沒有真正形成,所以這首詩寫的不像是王維的詩,顯得質樸直率而又情真意長。

先看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句詩一上來就直抒胸臆嘛,感情也特別濃烈,濃烈在哪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有沒有人覺得「異鄉為異客」說的太啰嗦呀?兩個「異」嘛,異鄉為客其實也夠了呀,再配上「獨」字就是獨為異鄉客,然後我們可以把整首詩都調整一下,變成「獨為異鄉客,佳節倍思親。兄弟登高處,插萸少一人」。是不是也可以?其實也可以呀,但是呢,少了纏綿的詩意。「異鄉為異客」看起來是啰嗦,但其實是在反覆詠嘆這一個「異」字,反覆強調著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就在那異鄉啊,當著異鄉的客人,眼睛裡看到的、耳朵里聽到的,甚至嘴裡吃到的全都和我的家鄉不一樣,我看別人都是異樣的,想來別人看我也覺得異樣吧?這種感覺讓我不踏實,讓我倍感孤獨。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多希望身邊能有一個人和我分擔一下這種生疏感吶。可我偏偏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陌生的環境,形隻影單的少年吶!那有沒有人想到自己剛剛上大學的樣子呀?送行的父母已經回去了,新的朋友還沒有交到,這個時候,是不是感覺格外孤單?本來這所大學正是自己中學時代的夢想啊,大氣的北京也罷、繁華的上海也罷,不都是自己心儀已久的地方嗎?怎麼真的到了這裡,卻只是覺得孤單和凄惶呢?我們剛剛說過,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也只有17歲,差不多就相當於大一新生嘛。而他從蒲州到長安,差不多也就相當於今天從各地到北京的樣子。誰不是天之驕子、誰不曾揮斥方遒啊?可是呢,真到了竟是獨處的那一刻,還是會覺得孤單無助,這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呀!真切地、毫不掩飾地道出了少年的鄉愁。

那下一句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鄉愁本來是時時纏繞的,可是生活總在繼續呀,就拿如今的大一新生來講吧,軍訓、上課、打水、打飯,忙著認識新同學、忙著適應新環境,忙碌的時候鄉愁自然而然地被壓制著、被掩飾著。可是呢,一旦碰到一個觸媒,這壓抑著的感情就會噴薄而出,那這觸媒到底是什麼呀?佳節呀。中國所有的佳節其實都是團圓節,往年的這一天,自己不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吃著家鄉的美食、說的動聽的鄉談(指家鄉話;方言土語)嗎?如今卻只有自己一個人了,每到這個時候,鄉愁就像洪水一樣滾滾而來,一下下、一波波地打擊著遊子的心,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哪!幾乎所有人都體會過,但是在王維之前還沒有哪一個人能用如此明白質樸而又如此凝練概括的語言描述過。所以這句詩一出來,就立刻征服了當時的詩壇,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了代表鄉愁的千古名句,其實這樣既明白又深刻的詩句,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來幾句的吧?比方說我們之前講過的元稹的「貧賤夫妻百事哀」,甚至是慈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出自慈禧的詩:慈禧母親七十大壽的時候,慈禧沒有時間去參加母親的大壽,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壽禮,同時,親筆寫了一幅書法,裱好後送去了,這副書法一直保存了幾代人,最後毀於文革。原來那是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由詩句演變出來的俗語啊。你可能不知道全詩是什麼,但是僅僅這一句就能深深地打動你,讓你覺得它既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又是你內心深處實實在在的感受,這就是至情至性、脫口而出,樸實無華而又動人心魄。

那詩寫到這裡,再往下怎麼接呢?說實在話真不好接,因為警句已經出來,再沿著這個路子往下走,難免畫蛇添足,那王維是怎麼處理的呢?看下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話寫的多好啊!他避實擊虛,由此及彼一下子從此地翻到了遠方,從異鄉翻回了故鄉,從自己翻到了兄弟。他說,遙想我的兄弟們今天一定都在登高吧,他們按照往年的風俗遍插茱萸,卻突然意識到身邊少了我一個人。大家想,王維當時是17歲,他的兄弟們也還都是少年郎啊,少年過節總是最快樂的。他們說說笑笑、他們打打鬧鬧,他們把辟邪的茱萸插到同伴的身上、頭上,可是呢,忽然之間有個兄弟說了一句:「哎呀,可惜摩詰不在!」於是大家一下子都沉默下來了,都思念起遠方的自己來了,這是虛寫還是實寫?這其實是虛寫啊,這些場景都是王維想像出來的,但是呢,他寫的又是那麼實在,那麼活靈活現,彷彿兄弟們真的是在嘆息、傷感!這種寫法真是委婉曲折,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兄弟們,卻說是兄弟們在思念自己,彷彿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單並沒有什麼,相反,倒是兄弟們的遺憾更值得體貼,這是什麼筆法呀?這就是我一直說的「背面敷粉(」背面敷粉法,是指不用全力對作品所描寫的事物作正面刻畫,而是著力去寫與其特徵相反或相對的其他事物,互相映襯對照,從而使這一事物的特徵鮮明突出的寫作方法。背面敷粉法源於中國傳統畫中的「陪襯法」。中國畫以絹為幅,作畫時,在絹的背面塗上一層鉛粉,以此來襯托正面的畫跡,可使之更加鮮明、清晰。運用背面敷粉法作文,不僅可以使事物的特徵得以強化,更加鮮明突出,而且還可以在對比中使讀者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對該事物的認識和感覺,從而收到單純正面描寫所無法收到的藝術效果。)哪!把兄弟們的歡聚和遺憾寫足了,自己對故鄉的眷戀、對親情的嚮往不也就出來了嗎?而且首句第一個字是獨,正和尾句的最後三個字「少一人」遙遙呼應,讓人覺得迴環往複,餘味綿綿。那說到這裡,有沒有人想到了杜甫的名篇《月夜》呀?「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用的不也是這個手法嗎?明明是自己獨自看著月亮,思念妻子,卻說妻子獨自看著月亮思念自己;明明是自己惦念著孩子們,卻說孩子們還小,還不懂得惦念自己,這也是背面敷粉、委婉動人。那通篇看下來,這首詩為什麼如此深入人心呢?因為它明白如話,人人都可親近,但與此同時它又那麼情真意切,人人都會動心,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出自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杜少陵詩「憶弟看雲白日眠」、白樂天詩「一夜鄉心五處同」、皆寄懷群季之作,此詩尤萬口流傳。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

再讀一遍,「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下一首,跟大家分享一首春節的詩——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推薦閱讀:

兄弟反目,朱全忠漫漫兼并路的開始
(6)四柱數卦法推算命主兄弟姐妹的排行及數目
圖文笑話:兄弟,這理髮師不行,下次找個數學好點的
有個像姜動一樣的哥們兒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你心中的「兄弟」情誼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有哪些關於這份情誼的具體事例?

TAG:山東 | 月九 | 兄弟 |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