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純:當代婚姻制度該何去何從
陳純中山大學哲學博士。2014年在《澎湃》發表《我們這一代所中的施米特毒》。2015年在香港端傳媒發表《大陸新儒家與左翼自由主義》,《左翼自由主義的「中國化」》,《中國自由保守主義的沒落》。2016年出版愛情哲學隨筆《那些被我們辜負的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價值現象學。
一、婚姻類型:無愛型、有愛型(純愛型)、混合型
二、三種婚姻類型各自對應的問題
1.無愛型:出軌概率高、影響孩子學習愛的能力
2.有愛型:感情消退即宣告婚姻破裂、愛情本身帶來的傷害
3.混合型:兼具前兩種婚姻的弱點
三、現代婚姻出現問題的根源:婚姻制度與社會發展脫節
四、解決方法
1.短期:開放式婚姻、短期合約婚姻、非兩人婚姻
2.長期:將科技發展(AI、VR)納入考慮範圍內
今天的演講主要是從哲學上論證現在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可能需要進行大範圍的改變。這是基於之前寫的文章做出的一個體系化的相對完整的論證。我裡面舉的例子可能跟我個人的經歷有點關係,但不會講太多個人體驗。我希望我的東西是有普遍意義的,希望你們能從例子中抽出普遍性來。講座時間並不是太長,內容可能還會有一些漏洞,我更希望你們今天能抓住其中的一些漏洞,幫助我完善。
先對婚姻進行定義。我現在所說的這種婚姻,跟我們世俗理解上的婚姻不會有太大出入。這種婚姻是指結合以後兩個人不能出軌,理想狀態是持續一輩子。這種定義跟世俗理解的婚姻是比較接近的。
基於這種定義的婚姻,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完全沒有愛情、建立在愛情之外的考慮上的。這種婚姻看重的是雙方的條件,基於一些現實的考慮,比如一些政治婚姻、或者覺得自己到了一定年齡了要找一個人、或者是基於養老的考慮:不管生不生孩子,都要找一個人將來照顧自己到老、或者是一起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這其中沒有什麼愛情的考慮,通俗地說就是過日子。我們上一輩,即我們的父母的婚姻很多都是這樣的。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輩人,她們到了適婚年齡就結婚,跟愛情沒什麼關係,很多都是通過相親或者介紹結婚,進入婚姻最大的動機就是為了過日子,那個年代當然也有愛情,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但大多數還是為了過日子。這種無愛的婚姻其實挺普遍,我們是自由戀愛過來的所以比較難以想像沒有愛情的婚姻,但是這在上一輩人中還是很常見的,所以我們不能排除這種類型的婚姻。
第二種是我們認為比較理想的,有愛的婚姻。即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結婚動機是愛情因素,這比較符合我們這一代人對婚姻的想像。就是兩個人談戀愛談到一定程度,覺得適合走入婚姻,並且進入婚姻之後,就一輩子在一起,白頭偕老。
第三種類型是混合型的。雙方結婚會考慮到愛情的因素,至少彼此之間是喜歡的,甚至可以說彼此愛慕,但是結婚也會考慮到現實因素,比如對方條件還不錯、雙方各方面都合適。這是上面兩種類型的結合,這種類型最普遍。很少人是完全因為愛情結婚,也很少人是完全一點感情因素都沒有就結婚的。我們暫且把婚姻粗略地分為這三種類型。
跟大家說明,這三種婚姻,在現在的社會結構里,在時代轉變之後,這三種其實都會有比較大的問題,但現在這些問題有的沒有呈現出來,被很多人掩蓋掉了,比如通過各種心靈雞湯和心理學撫慰。我在思考:排除純粹雞湯式和安撫式的東西,這三種類型的婚姻問題能否理得更清楚一點。
第一種,無愛的婚姻。之前談到婚姻定義就是結婚之後不能出軌,而且要一輩子忠誠。所以無愛的婚姻,粗俗一點來說,就是跟一個不愛的人結婚之後,這一輩子只能跟對方發生性關係,不可以跟別的人。我們這代人想到這可能就會覺得厭惡,自己找一個不愛的人,跟對方發生一次關係可能都不能接受,尤其是女性,如果跟一個不愛的人發生關係的話,是沒有特別的快感的。更何況這種情況還要持續一輩子。很多情況下,婚姻的性行為基本上是為了繁衍後代,於是基於愉悅的性行為頻率變得非常低,到後來甚至沒有。由於上一代人的觀念比較保守,覺得沒有了就算了,並不會想到沒有了就要從別的方面獲得補償,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東西非常羞恥,會被人指指點點。而我了解到我們這一代裡面有些人是基於現實因素結婚的,比如政治婚姻,兩人結婚之後完全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結婚後肯定會出軌。由於我的職業原因,很多人找我做情感諮詢,其中有很多已婚婦女,她們接近75%都出軌,出軌的一個動機就是當初和丈夫是相親結婚的,兩個人沒有考慮太多關於愛情的問題,就只是著急了,女生28、29歲著急了,就一定要找一個條件合適的結婚。結婚一兩年之後很快就發現不適應。甚至生了孩子之後,把感情轉移到孩子身上還是沒辦法。尤其是在婚姻外面遇到了真正心儀的男人,而那男人也對她有興趣,這時不管男人有沒有結婚,發生出軌的可能性都非常大。我其實比較難理解一個人在無愛的婚姻里如果不出軌,他的心理機制是什麼樣的。由於現在我們的文化環境對性相對沒有那麼壓抑了,會比較難想像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在生了孩子之後就不再想要性生活了。所以,在無愛的婚姻裡面,出軌的概率非常大。而出軌之後,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是瞞著對方繼續維持婚姻,我們都會覺得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另外一種就是離婚,這更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離婚就說明婚姻失敗了,證明這一段無愛的婚姻是失敗的,沒能夠解決問題。這就是無愛婚姻的第一個問題,尤其是在現在這種對性不太壓抑的環境裡面,出軌率會比較高。談論這種出軌問題時,我不去做道德批判,反而能比較理解。我覺得現在我們對婚姻和性的關係的理解已經不一樣了,不會苛刻地覺得出軌的人就必然是道德有問題,就要受千夫所指。
無愛婚姻中出現的第二個問題,比較少為人所注意。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缺乏愛的能力的培養。心理學證明了,如果母親對孩子有愛,但父母之間沒有愛的話,孩子是無法獲得健全的愛的能力的。因為孩子的行為大多會模仿父母,父母之間沒有愛,可能就是他對男女兩性關係最初的印象。也不是說這種人長大之後就不能結婚,只是他會繼續複製這樣無愛的婚姻。我們現在意識到,愛的能力的缺乏,在親密關係和日後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會導致很嚴重的問題。講幾個歷史上的例子,有兩個人,他們的父母之間不僅沒有愛,而且父親經常家暴母親,這兩個人最後都變成了時代的暴君:希特勒和斯大林。他們兩個人的家庭都是父親酗酒、家暴,而母親是逆來順受的女人,對孩子非常溺愛,孩子是她的一切。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希特勒和斯大林會擁有愛人的能力嗎?我覺得很難,再怎麼分析他們的性格,也很難覺得她們在愛人能力方面是健全的。可能會有人說這是歷史的個例,但足夠了解現實的話,會知道這並不是個例。這是無愛的婚姻容易導致的第二個問題。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非常缺乏愛人的能力,如果這種人要結婚延續後代的話,也有可能有辦法在他以後的親密關係裡面,或者在別人身上學會愛人。心理學裡說,找一個安全型的人,這個人可以教會他,或者兩個人在關係中慢慢學會怎麼去愛人,這些都有可能。但是這要靠運氣。
無愛婚姻所出現的這兩個問題都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無愛的婚姻不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接下來講有愛婚姻的問題。大家可能會覺得這種婚姻應該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其實也有。首先提出我的一種觀點:愛情運氣論。我們能不能真正獲得愛情,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運氣。比如我們有沒有愛人的能力,就是一種很重要的運氣,即我們父母創造的家庭環境是怎樣的。後面的運氣就是我們能不能遇到相愛的人、在何時遇到。受流行文化的影響,我們可能認為每個人一輩子會遇到一次或者多次的愛情,但實際上有人可能一輩子一次愛情都遇不到。如果標準提高一點,不是有個crush就是愛情了,要到了後面兩個人把彼此當成自己的一部分,願意為對方付出,並且心態上並不是覺得自己在付出,而是完全把對方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看待,這就更少見了。所以能否遇到愛情是建立在運氣之上的。更為悲慘的是,遇到了愛情之後,能不能維持愛情、能維持多久,在一定程度上也跟運氣有關。你們是否有過一種體會:跟一個人一開始有愛情,但是突然有一天,感覺全部消失了,突然不想在一起了。即使發展到了愛情,還是有可能到一定時候突然之間就沒了。也說不清楚是為什麼,也很可能是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綜合來看,愛情運氣論還是挺有道理的。如果婚姻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即使雙方有愛的能力,也遇到了彼此,但是結婚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感覺沒有了,就是所謂的「感情破裂」。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純粹基於愛情結合的家庭,在愛情破裂時應該會選擇離婚。有愛婚姻最後婚姻破裂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就是有愛婚姻最容易帶來的問題。雞湯文章中經常看到,愛情沒有了之後有親情,或者是兩人要基於責任在一起,但這邏輯是非常弱的。兩人之間已經沒有愛了為何還要對對方負責?難道只是因為一紙合約?雙方其實可以通過修改合約的方式消解之前的責任。另外,這其中還涉及到一個自我實現的問題,很多時候親密關係是人自我實現的一種途徑,獲得情感撫慰,甚至可當作人生支柱,有愛的婚姻在最後出現問題時是很難繼續維持的,當然這裡說的不是暫時性倦怠。如果感情消失,但選擇繼續過下去的話,幸福感是很低的,那麼這段婚姻也沒有維持下去的必要了。
有愛的婚姻還有一個問題不太容易被注意到。我們可能會覺得愛情是個百利無一害的東西,其實不是的。愛情給人帶來的傷害可能並不會比快樂少。這裡讀一段我曾經寫過的話:
(向上滑動啟閱)
「我不止一次聽到因為戀愛而導致抑鬱的故事。有的時候,是那段關係太折磨人,讓人在裡面耗光所有的希望;有的時候,那段關係給人太大的幻想,現實滿足不了這樣的幻想,可它的消逝依然讓人難過並且自責,以為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配不上這樣的感情;有的時候,兩個人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分開,可由於中間的過程過於美好,失去本身就成了抑鬱的導火索。我也看到許多例子,一些不需要別人告訴我,但也是有目共睹的情況:許多人戀愛或者結婚以後,並沒有變得更好,他們嫉妒、不安、煩躁、焦慮、智商下降、面目全非、身材走樣;兩個人在一起,把自己最醜惡的一面都暴露出來,美其名曰「相愛相殺」,其實是靠發狗糧來維持感情的壽命」。
太多人找我做這方面的諮詢,在感情中所受到的傷害,不是兩個人不愛對方、或誰有道德上的問題,就只是因為相愛所產生的問題。我們太過於理所當然地設想有愛一切都不是問題,但現實不是這樣的。
而混合式婚姻是前面兩種類型都包含的一種婚姻類型。我們會認為有愛又有條件,沒有愛的時候可以依靠條件來維持,沒有條件的時候還有愛,可能會更容易維持。但現實並非如此。關係是靠愛和條件兩個結合在一起,等於說前面兩種愛情可能遇到的問題這種愛情都會遇到。舉個例子,很多人在教堂結婚時會念一段宣誓詞,宣誓不管貧窮還是疾病都要不離不棄。但現實中太多人做不到了。有這樣的人找我諮詢,兩人結婚,本來設想的是婚姻美滿,突然發生一件事情:丈夫生意失敗負債纍纍,女方經過謹慎的考慮選擇離婚。問女方沒有考慮過跟他一起承擔這件事情嗎?她說我還有我自己的人生,我不能把我的人生和他的綁定在一起。這可以理解。混合型婚姻發展到後期,不管是條件負債還是情感負債,這種婚姻想要維持下去都很困難。這種混合式婚姻在現實中非常常見,所以離婚理由也多種多樣。有的說沒有愛了,有的是一方已經成為另一方的負累,有的說不合適,但不合適其實是一個萬金油式的理由。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混合式婚姻就會更加穩固,其本質上可能會變得更加脆弱。
我說的這三種婚姻類型,感覺好像都會出問題,離婚率都會非常高。研究發現,離婚率一直在不斷攀升,且沒有停下來的趨勢。現在開始代際更換,70、80、90後基本上都開始到了婚姻遇見危機的時候了,而這幾代人對於婚戀問題跟父母的觀念很不一樣,大部分人是不願將就的。目前問題還沒有完全爆發,以後估計會爆發得更嚴重。
這幾種不同的婚姻會出現問題,根源是什麼?我嘗試做出解釋。我不想採取道德方面的解釋,這是沒有意義的。我並不認為現在的人的道德覺悟比以前的低,只不過現在對道德的理解會包含更多對自由的尊重。
我認為根源是現有婚姻機制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現代的一夫一妻制本質上來說其實是基督教信仰的產物。在和基督教的朋友聊天時,問他們能不能嘗試不加入上帝這個角色來解釋這件事情?他們說不行,愛情與婚姻中沒有上帝這個角色根本不能解釋,到了最後不僅是他和她之間的關係,還涉及自己與神的關係,宣誓是對神宣誓,所以最後要解除關係的話還要考慮對神的責任。愛情消失、愛無能的問題在他們那裡都不是問題,只要相信上帝,就能感受到上帝對自己的愛,所以哪怕出現了前面說的問題,都能通過對上帝的愛和信仰去解決。一夫一妻制能長期存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宗教支撐。
而中國傳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這是建立在損害女性權利的基礎上的,所以現在也沒有人去推崇這個制度。而之前的一夫一妻制是由兩方面的原因維持的。一方面是意識形態。毛澤東時期對婚姻的控制十分嚴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當時的兩性關係其實比較壓抑,非常不鼓勵離婚。列寧時期提倡性解放,但後來因為種種社會原因,在斯大林時期加強了控制。毛澤東實際上吸取了斯大林的經驗。另一方面,前兩三代經濟比較困難,兩個人在一起為了過日子的成分比較大,簡單來說就是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比一個人更加簡單一點,所以兩個人能過下去並不一定是因為愛情。但是現在這兩個原因都已經不復存在。一方面,這樣保守的意識形態已經不復存在。比如新儒家提出的一些保守的觀點不太為大眾所接受,我們現在看待性比以前相對開放了。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來維持婚姻已經不為人所推崇。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沒有那麼困難,很多人一個人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比如一些北上廣的單身高薪女性,可能比周圍結婚了的女性過得還好。現在社會流動速度快,認識的異性多了很多,選擇多,未來的收入也不會很低,不再會有人為了找人搭夥過日子而進入婚姻。某種程度上,婚姻要求一生一世不可以有婚外性行為,這與現在的社會結構已經脫節。我並非宣揚不要結婚,只是在反思現在的婚姻制度。
但其實現在的婚姻制度有一個優點:它是現在人類繁衍進行下去的一個重要機制。前面很多維持婚姻的重要理由都與撫養小孩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撫育下一代是不是一定需要靠婚姻這個機制呢?其實現在中國的出生率已經非常低了,中國的人口結構是失衡的,女性比男性少,女性平均要生育2.2個小孩才能維持人口不變,15、16年的平均生育率是1.05左右,很低。出生率這麼低,就算政府開放二胎,實際上沒有太大作用,生孩子養孩子成本太高了。
我覺得針對這個問題,就應該開放非婚生育。我認識很多女性,不想要個丈夫,但想要個孩子。這是短期的對婚姻制度的修改,即允許開放式婚姻。現在很多婚姻其實已經是開放式婚姻,就是結婚了雙方沒有離婚但雙方都出軌,因為家裡有孩子,所以大家都不說,擔心影響孩子學習正常的愛的能力。然後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與階段之後,可以稍微嘗試跟孩子解釋這件事情。但其實也有見過父母離婚了,但孩子的成長几乎沒有受到影響的。
我考慮的對當前婚姻制度的短期改變,一個是前面所說的開放式婚姻,另一個則是短期的契約式婚姻。比如雙方簽兩年或者五年。找工作和公司簽約也不是終生的,那為什麼感情就一定要終身呢。有可能先簽兩年、五年,並且商量一下,生了孩子怎麼解決。我覺得很多事情是我們沒有打開想像力,孩子就好像成為排除所有其他方案的萬金油、擋箭牌一樣。
還有一種改變就是非兩人婚姻,簡單來說就是多夫多妻,不一定只有兩個人,可以多個人,當然要大家都同意。
這些之所以說是短期的改變,是因為要考慮到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改變:AI和VR的影響。AI即人工智慧,VR是虛擬現實。比如現在手機、iPad的發展,讓我們在虛擬世界裡度過的時間可能已經比現實的要多了,到了某個時代,我們可能就會在虛擬世界裡度過大部分的時間。再比如現在的出軌需要與另一個人實際接觸,但未來VR發展起來後,可能上一次網就出軌了,用VR發生關係和現實中發生關係沒有太大的差別。AI和VR會對人類的愛情婚姻產生巨大衝擊,AI以後可能就能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從一個人身上獲得情感需求的滿足可能會有很多麻煩和摩擦,而AI就可以只滿足需求而避免摩擦,或者甚至是如果你喜歡摩擦,它也能偶爾跟你摩擦一下。所以未來的情感需求並不一定要通過另一個人來滿足。
當然任何一個解決方案都不能忽略人口這個問題,所以也會考慮AI或者VR成為未來撫養下一代的一種技術。比如人形機器人代替父母角色撫養孩子的角色。等到AI和VR發展起來之後,目前的婚姻形式可能會被衝擊得七零八落。
交流討論
同學A:請問老師,如果一個從家庭中沒有能學會愛人的能力,又在沒有親密關係的情況下,他自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怎麼去自我成長自我改變呢?
老師:這一兩年我也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目前所掌握的一些結論,基於心理學的研究,目前實踐上還沒有很強的體驗能確定某種方法能幫助這樣一個人怎樣在親密關係中培養出愛人的能力。
同學B:我覺得可以通過模仿和閱讀去學習愛人的能力。我有一個觀點:目前來看,大部分婚姻是第三種,即混合型婚姻,我不太相信一個正常的人會去找一個心理有缺陷的人。沒有誰會那麼無私,非親非故的,知道一個人心理有問題,他還要去陪伴,去幫對方走出來,大部分人都沒有那麼高尚。所以現狀就是,好的家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所有健康的人會在一起,不健康的人在一起,這樣的孩子只能靠自己走出來。
老師:你的想法可能比較想當然,在我的印象中,安全型的人裡面無趣的人還挺多的,而不安全型的人裡面可能會很有趣、長得帥、或者很有才華、很會賺錢或者是某方面能力很強。很少人是僅僅基於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去找對象的,會考慮很多方面:有不有趣,三觀一不一致等。我覺得你提出的現象,問題不是很大。
同學C:請問老師,判斷婚姻的好壞的標準是怎樣更有利於讓自己獲得幸福嗎?
老師:可以這樣理解。
同學D:請問老師是否會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性格有缺陷的孩子,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他可能在家庭里是無愛的人,但是跟同學打交道時會表現得不一樣,回歸家庭之後表現又不一樣,形成多性格的一個人。
老師:心理學承認,父母的親密關係會影響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甚至會被完全複製。一個人和父母之間缺乏依戀關係,在以後的親密關係中會遇到困難。這也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在之後的演講中會提到。
同學E:請問老師,暫時性倦怠跟無愛怎麼區分?
老師:心理學文章講,我們的愛情其實不是連續性的,會有一定的起伏。但很多人不是那麼草率的,不會一感覺沒愛了就馬上離婚,會暫停一段時間或者做出一些調整或努力,比如一起去旅行或者看心理醫生。但如果發現這些都沒有用,尤其是對丈夫沒有感覺而在婚外對別的男性有的話那這對比就非常明顯。一般人通常都會思考一段時間並嘗試進行調節的。
同學D:愛情久了會變成親情,但這是因為曾經愛過,以後沒有感情時會習慣對方的情況,或者看到伴侶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會感覺很奇怪。雖然現實中感情可能已經破裂了,但是習慣還存在。雖然沒感情但是不想分開,這個怎麼辦?
老師:生物心理學裡講,在激情過去之後,會進入一段比較穩定的對親密關係的眷戀狀態。這種所謂的愛情變成親情並不是說已經沒有愛情了,多巴胺等讓人興奮的物質過去之後,還會有催產素等物質存在,會讓人還在感情中維持,這也還算是愛情的一部分。但是我說的感情沒了是連這種都沒有了的情況。
同學A:愛情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您剛開始說crush不是愛情,後面說愛情應該是把對方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那其實在第一種無愛的婚姻裡面,兩個人相處久了慢慢會產生一種依賴、共生關係,那會不會算是產生了愛情呢?
老師:要分情況。現實中很多人可能不太能分得清楚。有的人互相之間的依賴是一種利益相關關係,我做事情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你,或是你的決定會影響到我。它並不是那麼浪漫的純粹的感情。但也不否認這種可能性,就是一開始兩個人沒有感情但慢慢培養出了感情。
同學A:利益共同體算愛情嗎?
老師:不算。舉個簡單的例子,公司合伙人。雙方利益相關,但是互相之間卻不一定要有很強的情感聯繫。
同學A:那一對夫妻在一起很久之後,利益相互滲透,會不會已經滲透到她們自己都分不清楚這到底是利益還是情感呢?
老師:也有可能。相互依賴,利益相關,不一定就是愛情。
同學C:請問老師,我還是不明白,對愛情的具體定義是怎樣的?
老師:兩個人一開始會有一種激情燃燒的感覺,一段時間之後,變成趨於穩定的情感共同體,把對方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並且這不是基於利益,而是基於情感的。
同學C:第一種類型說是有愛婚姻,即純愛。但我覺得純愛也是有條件的,不是純粹的。就是人在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內心已經是篩選過了的,比如性格、才華等條件會影響crush,如果這個條件不存在愛情可能也不存在了,那這樣的條件算不算您所說的條件?純愛到底是什麼樣的?
老師:你就是很難想像那種完全不看條件的愛情?之前愛情的定義其實是諾奇克提出來的,他說愛情就是從「我和你」變成了「我們」,產生這種融為一體的感覺。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種情況,即事先有很多擇偶條件,但我遇到你之後那些都不是事兒。
同學C:一個人吸引我就一定是因為有某些特質在,雖然這些特質不一定是我之前以為的,但我肯定是因為某些原因而喜歡上對方的。
老師:我們因為某些特質被人吸引到還不算是愛情,要到某一個階段,突然出現火花,才算是愛情。一開始可能被某些特質吸引,但愛情與此不是必然相關的,有可能跟他以不同方式認識也會產生火花。條件只是一個誘因,不是必然的。可能因為誘因想要去認識了解一個人,但後來愛上一個人的時候跟誘因沒有必然關係。有一部小說叫月亮與六便士,男主放棄了自己很好的工作,變成了一個蓬頭垢面的畫家,後來他被一個朋友收留了,朋友的妻子愛上了他。但其實一開始妻子很討厭他,覺得怎麼會有這麼邋遢的人,但後來就是愛上了他。現實中也發生過這種事情,是有這種可能性的。你現在覺得愛情一定要基於某種特質的話,可能是你對愛情的想像還不夠豐富。一見鍾情是有可能的。
同學A:請問老師,關於無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的問題,有兩種情況,您看哪種對孩子可能更好呢?一種是父母已經貌合神離了,為了孩子保持著婚姻的形式,但各自都有更加親密的伴侶;另一種則是乾脆帶著孩子找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伴侶,並且讓伴侶承擔在孩子成長中應該有的角色。
老師:這兩種都可以,而且這兩種都會比下面我要說的這種更好一點。就是父母之間的矛盾已經完全無法協調,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砸東西甚至家暴。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其實非常大,比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大得多。
同學B:雖然目前有人是能一生只對一個人忠誠,只與一個人發生性關係,但也有的人基因上便是多愛型的人格,這種人就更加適合開放式婚姻。比如有一個族群,就是沒有婚姻制度,任何一個人可以和其他任何人發生關係,孩子由整個族群來養。
老師:這個族群的例子我要再研究研究,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實證。
同學A:但是這個族群制度會不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是由整個族群來養的,孩子在小時候沒能夠對特定幾個人產生依賴關係,那這樣會不會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老師:我們剛剛所講的東西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的心理學普遍認為孩子應該成長在一個有父親有母親的家庭里,並且和父母建立attachment,不然會影響孩子以後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但這個是不是必然的呢?我在思考這個問題。
同學B:對,在遠古的採集和狩獵時代,孩子就是由族群來撫養的,但似乎也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
老師:attachment這種心理機制,也可能是個進化的產物,因為人類的幼年時期特別長,所以必須跟父母建立依賴關係直到成長到自己有能力獨立捕食。現在這種環境已經不存在,這種進化遺留下來的心理機制還存在,但這種心理機制會不會因為婚姻制度的改變而改變,這也存在可能。不過我不否認目前你們說的那些問題的存在。
同學F:短期婚姻制度會不會造成不公平的問題?
老師:如果要說公平的問題,現有的婚姻機制就是在加劇不公平的。條件好的和條件好的結合,孩子就擁有更好的條件,而窮的和窮的結合,窮的孩子就沒有好條件,這樣不斷繁衍。所以現有的婚姻機制反而會加劇不公平。
同學C:其實父母不僅對愛情有需求,可能對親情也有需求。比如自己生了一個孩子,自己不去養育的話,這種時候他自己與孩子的聯繫實際上已經沒有了。
老師:那這也沒問題呀,如果他自己想要養的話可以自己去養。但是如果他在養育過程中發現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不便遠遠多於自己獲得的滿足,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望而卻步。你現在是以現在人的心智去揣測未來的人的,未來人的心智和需求到時候可能已經不一樣了。可以設想「愛」這種東西的價值到未來可能變得很小。「愛」在現在人類社會其實有一定的功用,是維持人類秩序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到未來如果有東西可以取代它的話,可能「愛」會越來越少地被感受到。
同學A:請問老師,我覺得現在的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種契約,是人類社會制定的一種規則,是讓特定的人保持穩定關係的一種制度,這可能是一種讓人們共同面對、抵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的工具。但如果有AI、VR的涉入,無論是在與伴侶的關係中還是在與孩子的關係中,都有更多的方式可供選擇,可變性大大增加,沒有一種契約、沒有一種特定的規則去限定,這樣的話,人們會不會更難去面對未來不確定性,變得更加空虛和迷茫?
老師:現在僅僅是為了這個動機去維持關係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個體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確實有人結婚的動機是因為他覺得未來如果自己出了意外,需要有一個人來照顧自己。但我覺得,未來可以有其他方式去解決這些事情,比如買保險等。其實很多人很難做到在另一半出意外的時候完全不離不棄。我覺得你說的這種情況,維持起來需要較大的偶然性。比如感情一直很穩固,對方有足夠強的動機在你面對意外的時候能夠不離不棄。這種情況我覺得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我覺得解決的途徑不應該只是加強雙方之間的關係,而更應該注重加強個體面對風險、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這當然也建立在科技發展等的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上。我也不否認現在世界的發展有著許多變數。世界上有兩派人,自由派設想社會將越來越全球化、技術發展、文化多元化,而保守派認為家庭、社群、宗教、傳統才是抵禦一切困難和災難的工具。也有可能我說的都是錯的,說不定人類突然遭遇巨大的災難,人類文明發生倒退等。我也不會特別狂妄地說這些馬上就要廢除,我也承認目前家庭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我覺得兩種不同的路線都要去嘗試,才能知道哪種是最合適的。
同學B:婚姻中遇到出軌,大部分人採取兩種行為,要麼離婚,即對抗,要麼選擇視而不見,即逃避。但有書講的是非暴力溝通和關鍵對話,提出六成以上的婚姻問題都可以通過溝通解決,比如溝通是什麼原因導致出軌。
老師:那如果對方說:「原因就是你不再吸引我了」,怎麼辦?
同學B:如果兩個人要持續保持穩定的感情的話,兩人要有學習能力,讓自己變得更豐富,保證自己身上持續有亮點去吸引對方。
老師:這是一種保留希望的說法。其實現實中很多時候,你對一個人的厭倦速度可能遠遠大於對方的學習速度。
同學B:那就找一個跟自己步律差不多的。
老師:找不到呢?
同學B:我覺得是可以的……還有一種理論指出可以通過學習去提高學習速度。
老師:或許還有一個問題,一個人對對方的厭倦可能不只是因為對方學習成長得不夠快,就只是純粹地厭倦了對方呢?
同學B:那就可以直接分開了。我想說的是,如果溝通解決不了,分開沒有問題,但如果沒有嘗試去溝通,這就是問題。
老師:我支持你說的可以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但也有很多問題是通過溝通解決不了的。
同學B:還有一個想分享的是,可以通過一個實驗讓兩人愛上對方,比如「36個問題讓任何人愛上你」這個實驗。就是說人的自由意識其實是不存在的,所有我們認為自己想的東西,其實都不是自己想的,而是大腦告訴我們的,如果有人通過控制你的大腦,選擇讓你的大腦告訴你什麼,那麼這時候這個人聽的其實不是自己的大腦,而是另外一個人的。所以可能我們認為的愛情,其實它不是真的愛情,而只是一種激素。現在也有說法是說其實不是你沒有找到那個人,而是你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去接觸一個人。
老師:我的很多想法就是基於我不相信這一套。我不相信能通過一些純粹的技術讓兩個人產生這種感情和關係並足以去應對一生的問題。
同學D:請問老師,我搜索到交友軟體用戶量微信排第一,而排第二的是一個同性交友軟體,QQ才排第三,我想知道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同性戀而以前就沒有?另外,同性之間的愛情會有什麼樣的問題?比如會沒有孩子等等。還有同性戀的人的婚姻又會有什麼樣的問題?
老師:你覺得同性戀受後天影響比較大嗎?現在很多醫學、生理學發現,其實同性戀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決定的,雖然後天會有影響。你的第一個問題,其實以前不是沒有,只是以前的環境(尤其是西方),西方宗教裡面同性戀是罪大惡極的東西,所以長期遭受打壓,被曝光的不多。自己不願意承認,別人也不會發現。但很可能那時候也有非常多,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或者是有但沒有被記錄下來。
同學D:對,我就是發現身邊越來越多同性戀。那如果是基因決定的話,按照這樣的概率算下去,也就是說父母有同性戀基因的概率非常大。
老師:很可能是隱性基因。就可能他的兄弟姐妹沒有,但她有。
同學B:我不覺得是隱性基因,我覺得是表達的問題。科學上有兩個派別,基因論說有人生來就是同性戀,後天論說純粹是因為後天因素,比如家暴等家庭因素導致的同性戀。但我不認可後者,因為最明顯的一個論證就是各國的同性戀比率都是一樣的,所以我不認可後天論。另外,我不認可是隱性基因,為什麼父母有這個基因才會導致孩子同性戀?這個可能只是因為這個基因有一定概率表達出來,大概是10%左右,各國表現出來的比例都差不多如此。
同學F:有可能是現在社會刺激他們表現出來。
同學B:對,為什麼我們感覺現在周圍同性戀變多了,其實這不是因為同性戀變多了,而是現在社會環境變開放了,讓他們不再壓抑自己,開始表現自己。我覺得這是人類文明推進的很重要的一點。
老師:你之前提到的同性戀們依舊會組建家庭,形婚是嗎?我確實有看到過這樣的例子。
同學B:我聽到過這樣的分享,其實中國有這樣一個同性戀組織,裡面的人都是同性戀,但是他們的父母都要求他們結婚,於是她們內部達成協議,組成形婚,但其實雙方都是同性戀。
老師:對,有這樣的例子。
同學B: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話,生子問題怎麼辦?我覺得人不一定要有家庭,但是生子問題涉及到人類的繁衍。
老師:那你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嗎?
同學D:並不是說每個人都需要,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都覺得可以不生的話,那人類繁衍就會出問題。
老師:不會的,開放生育之後,總有人會彌補這個空缺的。有些人不想生,但有的人想生很多。
同學F:還會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想生很多孩子,但是經濟卻負擔不起,教育得不到解決,素質就會降低。現在科學統計,現狀是越窮的人生得越多,經濟條件越好的人反而婚育比較晚,生的也比較少。
老師:其實我覺得這個不成問題,自古農村就是中國人口的蓄水池,多餘人口流向城市,我倒不擔心素質這個問題。反而是富人生得越多的話,會導致階級流動性越來越弱。其實有一點我不是很贊同,說農村或者窮一點的地方生的孩子多會影響人口素質,其實中國從來都是廣泛吸收人才,很多人其實也是從農村吸收來的。
同學B:我看到過這樣的觀點,是說如果有兩個人,其他條件是一樣的,但是一個人的經濟狀況跟自己差不多,另一個人的經濟狀況比自己差一點,經濟學家說理性人就會選經濟條件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但是我覺得應該選另一個,因為如果大家都選擇跟自己經濟條件一樣的人的話,社會流動性就會變低,出現背景摺疊的現象。所以我是希望倡導這樣一個觀點,不去看一個人現有的經濟條件,而是更多去看一個人的發展潛力。
同學G:這個現在也有。但問題是不同人的生活圈子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觀念和價值觀就會不同,才會找到與自己各方面都更相近的人呀。
同學B:所以才會需要有我們這樣遊學的組織和活動,讓不同圈子的人碰到,未來我就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這樣的教育者。
「
最後,陳純老師表示很高興大家為他補充了許多自己可能沒有考慮到的東西。老師所思考的內容會在未來發展得更完整、更系統,甚至寫成書。他非常希望人類能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更多的反思。
」
文稿整理:彭閩
圖文排版:萬欣
公眾號
yousisociety
推薦閱讀:
※印度的婚姻制度是怎麼樣的?
※巴西的婚姻制度
※古代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有什麼講究
※婚姻制度在現代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同性戀婚姻合法的呼聲高,卻沒有人鼓吹一夫多妻合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