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喪葬禮俗
西方喪葬禮俗
西方國家的喪葬禮儀基本上屬宗教式的喪葬禮儀。人死後,首先在死亡地或屍體發現地的登記處進行登記,由醫生或驗屍人員簽發書面證明,並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層組織辦理登記;而後對親友發出通知或在報刊上公開宣布。 葬禮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遺囑、遺言確定是土葬或者火葬。喪葬事務一般由.殯儀機構或承辦人具體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時間、地點以及舉行葬禮儀式的時間、地點等。西方葬禮儀式一般同結婚一樣,多在教堂舉行。具體程序是,先把棺材運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詞並為死者祈禱,然後用一塊天鵝絨棺罩遮蓋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場。葬禮與葬禮彌撒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分開(在葬禮後的某一天)舉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親屬議定,包括祈禱詞和經文,然後是聖餐,最後為告別儀式。 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將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係,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基督教的喪禮更多地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脫生前痛苦。基督教認為人死後靈魂需要安靜,因此喪禮非常肅穆。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喪葬基本從簡,即所謂在上帝面前「靈魂平等」的原則。 近現代以來,由於崇尚「科學精神」,尤其是實驗科學的興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種「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死亡,進一步淡化了社會對殯葬的熱情。西方崇尚「個人本位」,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因此在喪禮中,也是以死者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靈魂」。總之,西方喪葬禮俗有我們可借鑒之處。死亡文化的本質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 西方雖然民族眾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喪葬禮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西方喪禮中比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兩種。無論採用哪種葬式,均葬於公墓。 公墓。城鎮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靜幽雅之處,農村公墓建在村外較遠的地方。西方公墓園林化程度很高,規劃也很長遠、劃一、詳細,有公路、紀念、休息、住宿、購物的場所。公墓管理很嚴謹,死者不論何種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後種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圍要種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幾乎都是鮮花盛開。整個公墓內無論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見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標誌或土堆。它不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們休閑的勝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償使用,使用期長短不二,但有最長期限規定。 殯葬禮儀。西方殯葬禮俗有洗屍、更衣、停屍整容、送葬哭喪、宴謝、祭奠等程序,基督教儀式幾乎貫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懺悔,之後神父要為其祈禱。這也是臨終關懷,使死者正確看待死亡,擺脫死之恐懼。死後在神父主持下給死者洗屍,宗教含義是洗去生前罪過,乾乾淨淨去見上帝。停屍在西方傳統喪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會。神父介紹死者生平並為之祈禱,下邊親友則一同禱告。完畢以後由四人一角一人抬著棺材走向墓地,神父、親友跟在後邊送葬。下葬時,神父還要再為亡者祈禱。哭喪無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憂死者靈魂安靜。下葬時,隨土撒人一些花瓣,葬畢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鮮花,親友就可以默默離開墳墓。祭奠亡者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人在居喪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舉行祭亡靈儀式。屆時,親友可單獨去,一束鮮花、默默立上一會即可。 現代西方,社會工作興起,對西方喪葬禮俗改革又推進了一步。喪事不再是各自操辦,而是由殯儀館「一條龍』』服務。宗教儀式、紀念儀式均在殯儀館進行。送葬也由殯儀館靈車送。西方社會對死者相當敬重,殯儀館接送屍體時,其它車輛主動讓道,並鳴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肅立。[next]
西方葬禮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視葬禮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現象,並相信這些現象顯示出了某些特徵。如:葬禮時出太陽,在參加葬禮的人中哪個人的臉被陽光照得最亮,哪個人就可能是下一個死亡者;如果葬禮那天下雨,就意味著死亡的靈魂可以順利進入天國;如果參加葬禮的人數是單數,其中必有一個不久後便會死去。 預定好的葬禮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遲的。如果出了什麼原因,葬禮推遲都意味著在3個月內死者的親屬或者鄰居中必然會有人死亡。例如在被推遲的日期內包括星期日的話,那麼這一凶兆就可能出現,而且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舉行葬禮的,如元旦,否則在死者所屬的教區內,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個月就都將舉行葬禮;再如星期日,否則就意味著在一個星期內還會接連地舉行三次葬禮。 此外,西方人認為,出門遇見葬禮隊伍是不吉利的;如果遇見葬禮,便會跟著送葬隊伍走上一小段路,這樣可以避免凶兆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當棺材運往墓地下葬時,西方人是絕對不肯走在棺材前面的,他們相信這樣做會使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大難臨頭,甚至會死亡;但如若這時遇到了一個牧師或傳教士,這一凶兆就會自行消除;遇見靈車也同樣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尤其是空的靈車,但這一凶兆只有在靈車面對面地駛來時才真正成為凶兆。[next]
世界各國的人們在喪葬中的忌諱
由於世界各國風俗民情不同,喪葬中的忌諱也各有不同。 在美國和英國,人們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中,節哀是知禮的表現,所以在喪禮中一般不大哭大鬧,表現得很有節制佔在波士頓,弔喪的客人,不準吃三塊以上的三明治,如果吃了,就會認為不尊重被吊者或者是不吉利。 在印度,人們認為在喪禮中如果不捶胸頓足,不號啕大哭,便是有悖禮教,對死者不尊敬。所在喪禮中一般都是痛哭流涕,顯得悲痛異常,親戚死後,在悼念期間要忌食。 在日本,人們在參加葬儀時,忌諱使用「再三再四」、「一個接一個」、「頻繁」、「不久」、「又」這些字詞。要穿素裝,男子穿黑色西裝或燕尾服,系黑色領帶。女子也要穿黑色套裝或黑色連衣裙。如果死者不是近親,參加葬儀時可佩帶白色項鏈和戒指。葬儀中千萬不要戲笑、喧嘩。 對數字的吉凶概念很敏感的國家有日本、南朝鮮,他們最忌諱與「死」發音相同的「4」字。因此在日本醫院中沒「4層」、「4號病房」、「4層樓」、「4診室」。在看望病人時,絕不能提及病人最忌諱的「4」字。出門旅行時,船票上的座號、飛機的登機牌的座號如有「4」,他們也不願接受。美國高爾夫球原來習慣每盒裝3個、6個或者說12個。後來一家工廠為了打入日本市場,設計了特別包裝———每盒裝4個。不料運到日本誰也不買,問題就出在「4」字上。 在南朝鮮,幾乎什麼都迴避「4」字,如大酒家、旅館、辦公樓、宿舍等建築,都沒有「4」樓,門牌沒有「4」號,在常與生死連一起的醫院,絕對見不到一個「4」字。在喝酒或其他飲料時,人們很少會喝4碗或4懷,而且要避免雙數,他們如果喝了兩杯之後,一定會再喝一杯,而如果喝了三杯,那是絕對不會再喝一杯的。在一些家庭生了第4胎,也被認為不吉利,這個孩子常常受到虐待。在軍隊,對「死亡」一詞更為敏感。他們認為,如果部隊被排列為第四,那麼在戰鬥中必定失敗。因為特別忌諱「4」,凡出現「4」的分組編隊都用其他代號來指明,所以南朝鮮軍隊中沒有第4軍、第4師、第4團等;在海域的劃分上,只有1、2、3、5海域,而沒有第4海域。 在緬甸,信奉佛教的比較多,在治葬當中有很多約定俗成的禁忌,儘管政府沒有明文規定,但人們都能自覺遵守。撣族人死後,他留下來的建房材料不能再用,人們認為如用了死人遺留下來的建房材料會給活人帶來厄運。克耶族人在耕種期間不吃喪家的食物,也不吃喪家敬奉神靈的供品,獵人出發獰獵前也是如此,認為吃了這些食物會倒霉。 在孟加拉國,居住在安達曼海西部的矮種黑人大安達曼人在親戚家死人後,進行悼念時要忌口,只能悄悄喝點稀的,有的人為此餓得夠嗆,即便如此,也沒人敢破這個規矩。 巴西人認為人死好比黃葉落下,所以忌諱棕黃色。 衣索比亞人對死者表示深切哀悼時,才穿淡黃色的服裝。因此,出門做客是絕對不能穿淡黃色的衣服的。 泰國的死人姓氏是用紅色寫的,所以平時最忌紅色,認為紅色不吉利。所以平時絕不用紅色筆簽名。在中國,舊的喪葬禮規矩特別多,在喪葬中也是如此,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各個時期有數不清的講究,喪葬禮儀相當繁雜。沿襲到現在而且又比較普遍的主要喪葬忌諱有:一是忌穿彩服,暇喪或弔喪時主要應穿黑、白兩色的服裝。如果死了人,還穿得花花綠綠,就被視為對死者不尊敬。二是忌行宴會,自家或親戚朋友家死了人,一般盡量不單行宴會,也不演戲玩樂。三是忌高聲大氣,吵吵嚷嚷。四是忌出遠門,家中老人病故後,喪期不滿,做子孫的都要在家服喪,不要出遠。
推薦閱讀:
※一個中國人,怎樣做可以氣炸所有西方主流媒體?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困境
※民主樣板國家支離破碎 西方擔心埃及重回舊時代
※包剛升:極端主義的興起與西方世界的挑戰 | 文化縱橫
※環球時報:香港若亂了,西方和中國誰更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