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趣話(二)

13.兩種版本論短長 王灣,登先天進士第,開元初為滎陽主簿。馬懷素欲校正群籍,灣在選中,各部撰次。後為洛陽尉。   王灣常常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但是,這首詩,在唐代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版本。   殷璠《河嶽英靈集》云:「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游吳中,《江南意》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以來,無聞此句。」   這首詩,從唐代傳流下來,一開始就有兩個文本。除了中二聯只差一字外,起結二聯,完全不同,連題目也不同。這是研究唐詩的人都感到興趣的。   天寶年間,國子生芮挺章編選了一部同時代人的詩集,叫做《國秀集》。此書一共選錄了詩二百二十篇,王灣這首詩也在內,題作《次北固山下作》。過了十年,丹陽進士殷璠也編了一部當代詩選,題名為《河嶽英靈集》。此書一共選詩二百三十四首,都是開元、天寶年間的名作,王灣這首詩也被選進了,但題目卻是《江南意》。同時的書,選的又是同時代的作品,兩個本子文字如此不同,這是極為少見的。後世人選錄這首詩,有人用芮本,有人用殷本,對於這首詩的體會和解釋,也就不同。   殷璠《河嶽英靈集》里題目是「江南意」:   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   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從來觀氣象,唯向此中偏。」   芮挺章《國秀集》里這首詩的題目叫「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兩首詩比較一下,也是很有趣的。   王夫之評第一首詩,說:   的是江南風景,非特語似,抑亦神肖……別本作「客路青山下……」不但蹇拙   失作者風旨,且路由青山,舟行綠水,是舟車兩發,背道交馳矣。北固,江間一卷   石耳,安所得青山外之有路邪?頷腹二聯取景和美,了無客路之感。「鄉書」「歸   雁」,其來無端,「洛陽邊」三字湊泊成韻。此必俗筆妄為改竄,竊取少陵「戎馬關   山」、崔顥「日暮孤舟」之意割裂補綴而成。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   「兩岸失」,言潮平而不見兩岸也。別本作「兩岸闊」。少味。   沈德潛這一說法非常有道理。請讀者朋友想以想,「潮平兩岸闊」是什麼樣的情景?潮水暴漲,使江面格外開闊;而「潮平兩岸失」是指潮水已經漲到極限,連江岸也不見了。比較一下,優劣分明!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許多選本都選「潮平兩岸闊」?也許有他們的道理。   頸聯是盛唐名句。王灣的詩名,全靠這一聯,垂於不朽。海上已湧出一輪紅日,這邊還是殘夜;江上已有春意,而舊年還未過完。這是說江南春早。兩個動詞「生」和「入」都用得靈活。「生」字還比較平常,「入』字卻非經過苦心鍛煉不能想到。他用的是倒敘句法。不說臘月里已有春意(可能這一年立春在臘月),而說春意進入了舊年。殷瑤說這兩句是「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又說:張說作宰相的時候,曾親手寫了這首詩,貼在政事堂中,教人學習。    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指出:   這兩個文本,不但題目不同,連起結二聯也絕然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斷定不是被別人改了詩題,很可能是原作者一詩二用。初稿也許是「江南意」,寫北方人初到江南所見的景色。起聯作正面敘述:南方有很多新的意思,趁大清早就開船東下。接下去兩聯就描寫江水,海日和早春。在北方人看來,這些都是新意。這個「意」字,現在文言里似乎已沒有這樣用法,但在口語里卻還存在。我們看到好風景或新鮮事物,常常說:「有意思」,就是這個「意」字的註解。最後一聯說:向來我看過各處地方大自然的美景,只有這裡是非常特別的。這個「偏」字,在現代語文中已沒有這樣用法,但在唐代卻是一個普通狀詞。岑參的《敦煌太守後庭歌》結句云:「此中樂事亦已偏」,又孟郊《邊城吟》云:「西城近日天,倍稟氣候偏」,都是同樣的用法。「偏」字本來有不正、欹側的意義,大約唐人引伸而有獨特,別緻的意義。   筆者深以為然。  14.放蕩公子寫好詩   崔顥,唐玄宗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死於天寶十三年。這個人有些無賴,娶妻子一定要選擇美女,玩了一段時間,稍微有些不如意,就把她休掉,另外再娶,這樣連續三四次,因而被許多人恥笑。《唐詩紀事》稱他「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那首舉世聞名令李詩仙也低首的《黃鶴樓》究竟包含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來讀一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名為七律,開頭四句實是散句,一氣貫注,道出自己登臨之由:歆慕名樓奇傳,欲一覽全景。傳說古代仙人王子安曾乘黃鶴過此,又傳說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而去。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帶有歲月如流、仙人早去,世事茫茫的深沉感嘆。後四句寫登樓所見所感。晴朗春日,放眼西北,漢陽草樹,歷歷在目;鸚鵡洲上,萋萋滿眼。天地是多麼地廓遠蒼茫!一輪夕陽斜斜地掛在西邊,令人感到有些凄涼。啊,我現在站在這黃鶴樓上,而家在何方?萬里長江,煙波茫茫,怎麼能夠看到自己的故鄉呢?真是關山難越,詩人的心頭升起了一股濃濃的鄉愁!   故鄉,永遠是詩人心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詩前四句似歌行,信筆抒寫,不拘形式,恰如野馬奔騰,而後四句銖錙悉對,如城池屹立,森嚴巍然,是典型的七律體。就內容來說,以樓的傳說開始,具有一種飄忽的神韻,而後眼前所見,又是闊大實在,變虛為實,最後抒情,道出思鄉情緒的濃烈。思鄉這一千古主題在這裡並不傷感,讀者被詩里闊大的景象所感染了。   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揮灑,不拘格律,這樣的七律只有崔顥寫過,所以格外珍奇。也因為看中了這一點,李詩仙才為之拜服。要知道,李白最不喜歡被詩律所縛,崔顥這首詩前四句完全是行雲流水,不受格律束縛,這種體式正合我們的詩仙之意,所以他十分喜歡,甚至佩服!以後他雖然多次來過黃鶴樓,但決不寫登臨此樓的詩了,從中可以看出詩仙雖然有時非常傲慢,但在詩歌創作上,他是真誠謙遜的。   哈哈,詩仙也佩服了,誰再說什麼呢?後人就跟在李白屁股後面稱讚不已,嚴羽在《滄浪詩話》認為它可為唐人七律第一,明裡稱讚這首詩,暗裡還是讚揚李白慧眼。明代的胡應麟潑了他一頭冷水:「太白生平不善俳偶,崔詩適與契合,嚴氏因之,世遂附和。」(《詩藪》)(「善」字應作「喜歡」解。)   但是,假如由於李詩仙的佩服,後來者紛紛群起而效之,都如崔顥那樣,前四句不循章法,那七律詩就沒有格律了,變得一塌糊塗,崔顥作為始作俑者,就會落得千古罵名,幸虧後來的人們寫七律時大多循規蹈矩。所以,崔顥這首詩才「物稀為貴」。   其實,客觀地說,崔顥最好的詩應該是樂府詩,而不是格律詩。他的《長干行》組詩寫得特別淳樸,脫盡書卷氣。我們說,一個人有書卷氣,那是值得敬佩的,但是,詩歌里充滿書卷的腐氣,文縐縐的,就沒有濃厚的民間氣息了。而崔顥的《長干行》之所以好,就在於用樸素的言語,寫出樸素的情感,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自然,尤其是前兩首: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   一位健康、純樸的船家女,獨自駕著小舟順流而下,她覺得孤單、寂寞、還有點無助,要是有個同伴該多好啊!恰好後面一個小夥子也駕著船兒來了。要知道,在河面上航行,難得會有兩個年輕人相遇,也許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姑娘內心激動地停下船來,向另外一隻船上的小夥子發問:「你家住在哪裡啊?我家住在橫塘。停下船來向你問一下,也許咱們還是同鄉呢。如果真的,那可以便結伴同行了。」   在茫茫河面上航行,難得遇到一個熟悉的人,更何況年齡相近的人呢。因此,姑娘聽到小夥子說話那熟悉的鄉音,油然產生愛慕的情愫,就主動上前攀談,但女孩子畢竟羞澀的,所以她用「或恐是同鄉」掩蓋自己問話的真正目的,其率直活潑與聰慧狡黠表現得非常細緻到位。    小夥子顯然是一個特別敦厚樸實的男子。他規規矩矩地說:「我家也住九江邊,由於經常在江上走動營生,雖然也是長幹人,只是從小常不在家,所以彼此不相識啊!」   看來,這位船家女找到了同伴,孤寂的旅途,有了幾分樂趣。以後的事態發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崔顥以白描的手法,樸素的語言,抓住了人生偶遇中的戲劇性的一幕,描述了一對雖是同鄉卻從不相識的年輕男女的戲劇性的相識過程,又通過兩個人的來往問答,含蓄蘊藉地表達了他們之間的嚮往愛慕之情。從詩里,我們明顯看到作者繼承了南朝民歌的遺風,風格素樸真率,內容乾淨健康。作者用筆收放自如,曲直盡妙,對人物心理的刻劃細緻入微,生動活潑。讀後,一幅青年男女江上偶遇圖就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李白的《長干行》似乎名氣更加大一些。「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已經成為中華語言寶庫里最長用的成語了。其實,比較起來,春蘭秋菊,各有其妙,不必軒輊。    

   【回答一個網友的提問。   問題:李白與王維為什麼沒有往來?   答:李白與王維年紀相若,經歷卻不同。王維進入仕途早,長期在朝廷為官,性格沉穩,不喜廣交朋友,只與裴迪、儲光羲等詩酒唱和。也就是說,他是一個並非愛動的朋友,他是正兒八經參加考試走進仕途的,在朝廷里詩名早著。而李白相反,一生都在玩,廣交天下豪傑,整天醉醺醺的,最討厭科舉,終生沒有參加考試。嚴格地說,李仙人只是個草根階層的人物。   所以,在天寶元年之前,兩人沒有交集。   天寶元年,李白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徵召到朝廷,一時顯貴無比。大概王維很不喜歡李白當時那種傲氣,所以,也就不主動去與老李攀交了。王維自己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所謂「萬事」,李白到朝廷後的種種表現,大概也在其中吧!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王維是深知其道德,而李白太天真,不懂得這話包含的真理,在朝廷里鋒芒畢露,最後還是栽了。而王維儘管被俘,關在敵營里,卻仍然吟誦懷念朝廷的詩篇,所以,他做了俘虜卻沒事。   兩人的人生觀決定了他們永遠不會成為朋友。】      15. 《登金陵鳳凰台》與《黃鶴樓》的官司   後來李白寫《登金陵鳳凰台》,是因為雖然心中佩服崔顥的詩,但不願甘居崔後,他決心寫出一首比崔顥更牛氣的詩,氣氣那些傻乎乎跟在他後面稱讚崔顥的人,我們的詩仙到了建康後,登上金陵鳳凰台,放眼四方,豪興激蕩,《登金陵鳳凰台》便脫口而出: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寫完了,他倒算了,卻忙壞了那些好事的人們,大家紛紛評述:李白這首詩與崔顥相比,究竟哪一首寫得好啊?   一千多年了,爭論不休。   先說前四句吧,古代一些評論家認為崔詩似乎不著力氣,信手寫來,現實夾帶著神話,飄忽而有神韻,令人遐想不斷;而李白起句疲弱,不及崔作之有氣勢。但元朝著名詩人、詩論家方回卻說:「此詩以《鳳凰台》為名,而詠鳳凰台不過起語兩句,已盡之矣。」(《瀛奎律髓》)所謂盡之,就是說崔詩用四句寫黃鶴樓的今昔,而李白用兩句就將鳳凰台的歷史和現狀寫完了,比較之下,李詩言簡而意賅。   蘇東坡說過:「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他寫的《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詞》,如果你拿它當作賦楊花的詞來讀,此詞一定不及格,因為詞里有幾句寫楊花的?如果每句都寫楊花,絕不說到別處去,這就可知作者不是一位合格的詩人。第三、四句看起來與鳳凰台沒有多少關係,但正是詩人站在台上所見所思,跳脫了對鳳凰台的單純描繪,轉入對歷史興亡的感慨。高台上舉目四顧,望著這歷史名城在蒼煙夕照中,幾許思古幽情從心頭產生:昔日孫權、東晉南朝在這裡建立政權,前後達三百餘年,現在到哪裡去找這些歷史的陳跡呢?當年的吳宮幽徑,已被荒草湮沒,晉代的官僚也都鑽到土饅頭裡去了,成了後代盜墓人最愛的東西。歷史為什麼這樣無情?   李白喜歡探索歷史,藉此引發對人生的哲學感喟。使作品內涵更加厚重。很明顯,李白這四句要比崔顥的容量大得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駕馭語言的非凡能力!      再說後四句。頸聯都是描寫所見之景。可以說各有千秋。但是李白筆下所描繪的畫面更加闊大,更加雄渾,更加動人心魄。不信,你可以仔細玩味,「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都是詩人在黃鶴樓上所看見的實景,「漢陽樹」並非遠觀所見景物,而「芳草萋萋」更是近景;但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呢?一仰視,見青山嫵媚,直入雲表;一俯視,看江水滔滔,把白鷺洲一分為二。讀者隨著詩的描寫視角不斷改變,眼前的色彩也隨之變化,青山白水,多美啊!你們說,究竟哪句寫得出色啊?   最值得探討的是最後兩句。崔顥從眼前景生出鄉關之思,十分自然。所有漂泊天涯的遊子,都會想念自己的家鄉、親人。而李白由眼前浮雲飄忽,難見長安而想到自己遭遇,想到大唐社稷,想到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等人的先後弄權,長此以往,這個朝廷怎麼得了?自古以來,人們總把最高統治者喻為太陽(那個難忘的年代裡也是這樣,而且加了許多形容詞和副詞)。李白在《行路難》中也有「忽復乘舟夢日邊」。較之崔顥,更具有一副心憂天下關心黎元的仁人胸懷。這樣,就思想內容來說,李詩無疑比崔作的容量大得多。   方回認為這兩首詩「未易甲乙」,劉克莊以李詩為崔詩的「敵手」,這樣的評價還是比較切中肯綮的。16.王維的勸諷藝術   孟棨《本事詩》記載:寧王憲貴盛,寵妓數十人。皆絕藝上色。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皙,王一見屬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環歲,因問之:"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餘人,皆當時文士,無不凄異。王命賦詩,王右丞維先成,云云……王乃歸餅師使終其志。   寧王李憲是玄宗的哥哥,這個傢伙實在不是人,依仗自己的權勢,巧取豪奪,霸佔他人之妻後,還要將女人的丈夫接過來對他們進行精神上的折磨。餅師的妻子儘管無法逃脫淫棍王爺的魔掌,儘管王府里生活要比家裡好得多,權勢熏天的王爺待她也不錯,但她自有她骨氣,堅決不與仇敵說話,對丈夫的深情耿耿在懷,內心深處永遠牽掛自己結髮之夫。呵呵,這比今天某些為了金錢什麼都不要的小三小四、紅燈區里按摩的女子高尚得多了。   寧王感到有些無聊,玩一個女人,她就是不和你說一句話,像一具殭屍一樣躺在那兒,時間長了,未免無趣。於是要求在座的文士根據這個餅師之妻默然不言的事寫詩。當然,誰寫得符合王爺的心意,一定有重賞。王爺手下有的是幫閑文人,他們都就事論事,或者勸王爺進一步以攻心為上,收買這個女人的心。只要使她感動了,石頭也會開口啊。而王維卻對眼前的事情似乎不聞不問,偏偏寫歷史上的息夫人事來了:   莫以今日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淚滿眼,不共楚王言。   春秋時期,陳國出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人,她是陳宣公的女兒,姓媯,後嫁於息侯,所以又稱為息媯、息夫人,還因其面如桃花,一直是白裡透紅,粉面含春,故被稱為桃花夫人。她有個姐姐,同樣也是容貌出眾的美女,嫁作蔡國哀侯獻舞之婦,稱為蔡媯。一年,息夫人回陳國省親,順道看望姐姐。那個蔡哀侯看到小姨子瓜子臉,柳葉眉,粉面如三月桃花,眼如九月秋水,皮膚如同凝脂,美得不可方物,幾乎魂都掉了。他一下子頭腦發昏,走上前抱住了息夫人求歡,一個堂堂的國君,竟然做出調戲自己的小姨子這樣出格的事,豈不荒唐!息夫人大怒,拂袖而去。回到國內告訴了自己的丈夫,息侯一聽,火冒三丈:人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你這混蛋竟然打起自己的小姨子的主意,欺到我的頭上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想報仇雪恨,但息是一個比芝麻大一點兒的國家,哪裡有力量去攻打蔡國呢?但此仇不報非君子!於是,就想出了一個餿主意,請楚國假裝攻打息國,讓蔡來救,最後楚、息合力,將蔡哀侯活捉,豈不妙哉!  這實在是一條引狼入室之計,息侯應該是古今最大的蠢材、笨蛋!  蔡侯當了俘虜之後,對息侯恨之入骨。他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心想你息侯竟然用這樣的刁計騙我上鉤,無毒不丈夫,我也要你嘗嘗我的厲害。就對楚王說:大王啊,你把我拘押在這裡沒有什麼意思,還不是讓你白白地費了許多酒菜?你不知道吧?息侯的老婆是天下無雙的大美女,她的美呀,可以說見花花要羞,看月月要閉,息侯既然和你大王關係很鐵,為什麼不讓息侯將老婆獻給你呢?忠不忠,看行動嘛!   這下把楚王的心撓得痒痒的,楚王平生最喜歡玩女人。作為一個粗野雄壯的漢子,荷爾蒙分泌特別旺盛,幾乎一日不可無女人,宮中養了許多細腰女人,然而就是沒有如花似玉國色天香的大美女,玩起來不夠味兒。現在聽到了這個消息,心下大喜,唾手可得的肥肉豈有放過之理?於是一不做,二年休,他發兵乾脆滅了息,將息夫人搶回楚宮, 一看,果然是一個絕色美女,楚王的心裡快樂得不得了,於是,封息媯為王后,與她夜夜元宵,朝朝春風。   息夫人與楚王三年中生了兩個兒子,但從來沒有與楚王說過一句話。時間長了,楚王玩得也有些無趣,心裡急了,問息夫人:「我們已經是三年夫妻了,你為什麼不與我說話啊?」   她終於說話了:「我只是一個弱女子,丈夫的國家卻因為我而被消滅,按照道理我應該殉情,但卻苟且偷生地活了下來,一女事二夫,本是醜事,我還有什麼話呢?我只恨蔡侯太沒有人情味了,我與他家畢竟親戚,他卻讓我家破人亡,為千人所罵!」   楚王一聽,對呀,蔡侯這樣做,太對不起息國了,我應該為夫人著想,讓她開心,這樣,她一定會感激我,開口與我說話。於是楚王就把蔡侯殺掉了。   一個美貌女子,致使三國兵禍相接,說是紅顏禍水應不為過。然而,她哪裡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與那些朝思暮想吊美女膀子甚至為了女人不惜大動干戈的臭男人相比,她應是最無辜的。有句古語說得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至於息夫人的結局,傳說她最後與息侯雙雙殉情自殺。鮮血流在地上,朵朵狀如桃花,楚人就在他們的濺血之處遍植桃花,並建桃花夫人廟來紀念他們,於是息夫人又被稱為桃花夫人。後人還為她造了「桃花夫人廟」。   息夫人是一個可憐的女人。   王維這首詩的意圖就是以古諷今,借息夫人之事比喻餅師女人,因為兩人的遭遇十分相似。首句就用息夫人的故事告誡寧王:你不要以為現在寵愛她,就能夠讓她忘記以前丈夫對待她的恩情(意思是說,你想拉攏收買患難夫妻的感情,這是做夢)。然後敘述息夫人與楚王共處多年,即使在華美的宮殿里,看那些艷麗的鮮花,也不能夠引起她的歡樂,反而使她更加想起昔日的丈夫而淚流滿面,一輩子不願與楚王說話。言下之意是,真正的感情是不能用金錢收買的,弱小者的意志也不一定能夠用淫威去征服。王爺你可以得到她的人,但不能得到她的心,得饒人處且饒人吧!   結果寧王看了之後,想想王維的詩很有道理,於是就將那個餅師的女人打發回家。   寧王雖然無道,強佔他人之妻,但最後還算明智的,既然得不到這個女人的心,你留著又有什麼用呢?   杜牧途經漢陽時,曾到「桃花夫人廟」里憑弔,題詩道: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度幾春;   畢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   這首詩也非常有名。前兩句寫息夫人在楚宮裡的表現。「細腰宮」即楚宮,傳說戰國時代的楚王喜歡女子細腰,所以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話。楚宮裡桃花含露乍開,好一派美麗的春色。可是,息夫人在這裡度過了好幾個春天,每年春天楚王都帶她去欣賞鮮艷的桃花,告訴她,三月桃花滿樹紅,風吹雨打一場空;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時行樂,花開堪折及時折,莫待無話空折枝。可是,她臉上一直毫無表情,不發一言。這裡,作者似乎很同情息夫人的遭遇。   後兩句卻陡然一轉,發起議論:息國滅亡究竟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息夫人這個漂亮小娘的外貌嗎?她儘管不與楚王說話,忍辱苟活,但在內心深處,難道一點也沒有慚愧嗎?丈夫因為她而死,而自己卻住在仇人的宮裡,為仇人生兒育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呢?如果都像她那樣,晉代金谷園裡為不屈淫威而死的綠珠不是很傻很可憐嗎?   對一個古代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如此要求未免苛刻。但這裡也提出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如何對待生與死,如何堅守氣節。息夫人雖然值得同情,但她遠不如綠珠那樣義不受辱,以死抗爭來得受人尊敬。更有些甚者,有些人在民族危亡關頭,因家屬被囚,或者其他原因而投降敵人,說什麼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種人,真的應該好好讀一讀這首詩。   清康熙年間的詩人鄧漢儀為嘲諷投降滿清的明臣洪承疇,在息夫人廟題詩曰:   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是的,螻蟻尚且貪生,人最難的是把生死置之度外,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能夠從容就義。洪承疇身為松遼總督,大明脊樑,被俘之後丟掉民族氣節而媚顏事敵,與息夫人相比,那就更可悲更可恥了。     17.「王翰願卜鄰」的來源   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里有這樣的詩句:「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李邕是傑出的書法家,北海太守,為人正直,敢於向權貴挑戰。結果被李林甫杖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里就寫到「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對李邕的不幸遭遇深為嘆息。王翰是天寶年間著名詩人,為人放蕩不羈,喜歡結交天下豪傑,走馬縱酒,縱禽擊鼓為歡。馬槽里豢養了許多名馬,家裡也買了好多歌女,生活浪漫愜意極了。這位老兄說話時神氣軒昂,總自比王侯。宰相張說很喜歡他這種性格,對他特別關照,尤加禮遇。張說認為王翰的作品,好像瓊杯玉斝,光彩粲然,值得珍視。張說罷官後,王翰也被貶。接著被人用「窮樂畋飲」的罪名,貶到嶺南,在路上死掉了。   《封氏聞見記》卷三《銓曹》還有這樣一段記載:「時選人王翰頗攻篇什,而跡浮偽,乃竊定海內文士百有餘人,分作九等,高自標置,與張說、李邕並居第一,自余皆被排斥。凌晨於吏部東街張之,甚於長名。觀者萬計,莫不切齒。」   這個朋友真的可以,能夠把當時許多詩人排列起來,自己與張說、李邕排在第一,毫不客氣,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人非常自信自負,實在是一個牛逼烘烘的人物,   《唐才子傳》里卻這樣說:「太史公恨古布衣之俠,湮沒無聞,以其義出存亡死生之間,而不伐其德,千金駟馬,才啻草芥。信哉,名不虛立也。觀王翰之氣,其若人之儔乎!」把王翰看為古代義俠一類。其實,就是他生活放蕩,很講義氣。作為一個詩人來說,王翰倒也無愧於詩人的稱號,光是一首《涼州詞》就夠他揚名立萬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寫出了壯士們臨戰前痛快淋漓地喝酒,準備奔赴戰場殺敵犧牲。這裡,我們看到的是慷慨激昂的豪情、視死如歸的意志。這樣的詩,怎麼不感動人心呢?   人們評論王翰的詩「風華流麗」,要沒有自信加狂妄的個性,這樣的詩一般人是寫不出來這種非常悲壯,有些俠義之風的詩篇。一個循規蹈矩的人,絕對不可能有「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達觀而又豪邁的胸懷。所以張懷瓘把他稱為「朝端英秀詞場雄」。   詩人祖詠、杜華曾經做過王翰的跟班小弟,三人氣味相投,他們對王翰佩服得五體投地,杜華的老媽甚至這樣說:「我聽說孟母三遷,就是為了給兒子找個好鄰居。假如我也想選擇好鄰居,那麼,我讓你與王翰為鄰,我的心愿也就滿足了。」從中我們可以看見王翰的人氣之高了。   杜甫也是一個喜歡吹牛的詩人。他混跡長安,到了山窮水盡、窮困潦倒的時候,竟然仍然不忘吹一下自己,他對韋左丞說:「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當初,像李邕、王翰那樣聲名顯赫的人物都渴望與我交朋友,做鄰居,你說我是不是個人才啊?可惜,現在的我是落地鳳凰不如雞了;您身為朝廷重臣,能夠成為我的知音嗎?   然而,那個韋左丞似乎並不買他的賬,還是沒有向當權者推薦老杜。   杜甫後來在《壯遊》詩裡面寫道,他小的時候,「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寫詩開口就歌詠鳳凰。鳳凰可不是一般的鳥啊!「九齡書大字」,九歲的時候就會寫大字了,「有作成一囊」,我寫的大字累積起來都夠背一囊的了。馮至在他的《杜甫傳》說杜甫可能從他爺爺杜審言那裡繼承了喜歡說大話的毛病。當然這不必多作指責。唐代詩人寫詩,說大話,吹牛皮的比比皆是,如果不說大話,光腳踏實地學詩寫詩恐怕也不行。     18.流行歌曲中的明星   王昌齡、王之渙的詩才,眾所周知,不需在下多說。唐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記錄了所謂「旗亭畫壁」的故事。   「旗亭」就是酒店、酒亭,為什麼叫旗亭呢?古代的酒店外面不是掛一個木頭的招牌,更不是現在的霓虹燈招牌,古代是掛一面旗,一塊布,上面寫幾個字,「某某酒家」,掛在酒店外面,所以酒亭就叫旗亭;「畫壁」就是在牆壁上面畫一道記號。   這個旗亭畫壁的故事是這樣的:   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這三個詩人在長安相遇了,大家難得相聚,非常高興。就走進一家酒店,一邊喝酒,一邊就談談詩。談得正投機的時候,突然看到一群歌女走進來,她們在酒店的另外一個席位上坐下了。三個詩人就悄悄地說,我們平時都覺得自己寫詩非常牛逼,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正好今天有機會了,這群歌女來了,她們湊在一起肯定要唱歌,你看,她們還帶著樂器呢,那麼我們來看一看,待會兒她們唱歌的時候,看唱誰的詩多,就算誰牛。   唐朝的流行歌曲是什麼?就是唱這些五、七言的詩歌,盛唐時代還很少有詞。主要是絕句,詩就是流行歌曲的歌詞。而能夠唱長篇敘事詩那就更加不得了。白居易就曾經對元稹說過,一個歌妓能夠唱他的長恨歌,要價就比一般的歌女高得多了。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些歌女開始唱歌了。第一個歌女站起來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是選進《唐詩三百首》的名篇。老王一聽非常高興,哈哈,開始就唱我的作品了,我的名氣不算不大吧!他伸出手,在他背後的牆壁上畫上一道記號,說:「一首絕句。」就是說我已經有一首絕句被人歌唱了。   過了一會兒,第二個歌女又站起來唱,她唱的是一首五言古詩里的幾句: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台今寂寞,猶是子云居。   這首詩大家不太熟悉,它是誰的詩呢?是高適的。這首詩原來有二十四句,比較長,這是開頭的四句。可以獨立成篇,所以歌女把它抽出來作為一首詩來唱。高適聽後也很高興,在牆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歌女站起來唱,也是唱的七言絕句: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又是王昌齡的,叫《長信秋詞》,寫在寂寞里度過時光的宮女失意心情,很有名的詩啊,也被選到《唐詩三百首》里的,王昌齡就更加高興,轉過身去又畫一道,說:「兩首絕句。」這時老王跟小高一起轉過臉來,朝著王之渙哂笑。王之渙臉上就些掛不住了,他們兩人一個是一首,一個是兩首,自己卻一首也沒有,朕是豈有此理!王之渙就對他們說,你們不要高興得太早,她們這三個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東西,歌喉也是一般般,沒有什麼稀奇!還有那個最美麗的歌女還沒有唱,待會她一定會唱我的詩,你們就要拜我為師!   又過了一會兒,第四個歌女,也就是王之渙說的長得最美的那個歌女站起來了,她開口一唱,就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誰的詩?王之渙的《涼州詞》啊!也是選到《唐詩三百首》中的。這下王之渙就高興了,王之渙站起來對兩人說,怎麼樣,你們兩個鄉巴佬,我難道是瞎說的嗎?   三個人哈哈大笑。那些歌女看見這邊三個人笑得好開心,就跑過來問,三位先生你們為什麼這樣高興啊?   他們自豪地說,你們剛才唱的詩都是我們三個人寫的。哎呀,那些歌女說,真是有眼不識「神仙」!眾歌女一起過來朝他們行禮,邀請他們一起過去喝酒,大家都很愉快盡歡而散。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就   說明在盛唐的時候,社會上面最流行的歌曲,受到人民群眾普遍欣賞的作品,就是詩,你詩寫得好,你的名聲就非常大,你就非常受民眾喜愛。   「旗亭畫壁」的故事發生在盛唐時期,盛唐時期唐朝經濟發達,國力強大,百姓安居樂業,又因為統治階級的提倡,整個社會都重視詩歌。到了中、晚唐時期,唐朝由盛轉衰,社會生活不再那麼浪漫、熱鬧,那麼,這種整個社會都喜愛詩歌的風氣,還能延續下去嗎?   當然,在薛用弱的眼裡,王之渙的這首詩是最佳的。至於唐代七言絕句的優劣,歷來有諸多說法。明代的李於鱗,以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為唐人絕句第一。王世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為第一。清代的王漁洋以王維的「渭城朝雨挹輕塵」,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王昌齡的「奉帚平明金殿開」,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為唐人七絕最佳作品,而且說:從此以後,直到唐末,也沒有人能超過這四首。施鴻保也舉出「秦時明月」、「黃河遠上」二詩為唐人邊塞名作:「意態雄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可知這幾首詩之為唐代七絕的神品,已是眾口一辭的定評。  但是,高適那首詩卻有些煞風景,他本是為哀悼朋友寫的,為什麼這個歌女傻乎乎在酒席上唱這詩呢?多不吉利啊!   還有一個故事,傳說晚清時慈禧太后命一個大臣為她的一把摺扇上書寫這首詩,因為這個大臣是書法家,書法在當時非常有名。大臣不敢怠慢,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哪知漏掉了一個「間」字,這還了得,是殺頭之罪啊。那個大臣嚇得汗毛都豎起來了。反覆思考,突然靈光一現,他把句讀重新點了一下,就上朝復命去了。慈禧一看,大怒:怎麼把王之渙的詩寫錯了?這位大臣馬上不慌不忙地奏道:「老佛爺,我覺得 王之渙的這首詩太呆板,大家都熟悉,現在我變通了一下,將它改成了一首詞,這樣意境沒變,但韻味卻大大增加了。」慈禧太后仔細一讀: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慈禧反覆誦讀,覺得真的別有風味,於是大喜,重重地獎勵了這個大臣。也許,只是民間傳說,不足為據,但足以證明此詩的巨大魅力。   另外,關於王之渙的這首詩的第一句還有不同的版本,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19.登鸛雀樓的作者之謎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略微喜歡一點詩詞的人都知道,這首詩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對這一點我從小學到大學從來沒有懷疑過。老師這樣說,我也這樣教給學生。   這首詩長期以來作為王之渙的名片而流傳千古,連沒有上學的小伢兒也會背誦,影響之大,不言而喻。但是,它的作者真的是王之渙,還是後人張冠李戴,硬把這首詩的著作權加到王之渙的頭上?   《登鸛雀樓》最早見於《國秀集》,署名為朱斌。《國秀集》成書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芮挺章選錄,樓穎作序。書中同時選有芮挺章、樓穎兩人自己和朱斌王之渙的作品。書中入選作者是按年輩先後排列的。「進士樓穎」排在卷中王維、萬齊融之後,崔國輔之前。顯然年輩較芮挺章為長,故芮氏請他作序。「處士朱斌」、「進士芮挺章」、「王之渙」在卷下。他們是同時人,其著錄應該可信。朱斌詩僅此一首,王之渙錄有《涼州詞》等三篇。誰詩誰作,兩者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但是到了北宋司馬光的《溫公續詩話》里,卻說得比較模糊了:   唐之中時,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於世者甚眾。如河中府有王之美、暢   諸詩。暢詩曰:「迥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王詩曰: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二人者,皆當時賢士所   不數,如後人擅詩名豈能及之哉!   這裡,「白日依山盡」篇作者成了王之美。   而《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1031-1095)去又是一種說法:   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奐、暢諸三篇能狀其景。   詩的作者又成了王文奐。而到《文苑英華》中此詩作者卻成了王之渙。《文苑英華》雖開始編於北宋太宗時李昉等人,接近前代,但錯訛極多,且隨意妄改,幾經周折,到南宋孝宗時又命周必大等人重新校訂,直到寧宗嘉定四年(1204)才刻板問世;上距《國秀集》成書已四百六十年,距司馬光、沈括也已一百五六十年。   清初修《全唐詩》時,當時的編者也難以決斷究竟該寫誰的名字,於是《登鸛雀樓》同時收入於朱斌、王之渙名下,詩的末句朱詩作「更上一重樓」,王詩作「更上一層樓」。其後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孫洙選《唐詩三百首》,都把「白日依山盡」歸為王之渙作。由於這兩部書特別是後者的廣泛流傳,因此這首詩當作王之渙的作品差不多家喻戶曉,而朱斌卻湮沒無聞了。   這種訛傳始於《文苑英華》,強化於《唐詩別裁集》與《唐詩三百首》。以後選本無不以為王之渙詩。時至今日,我們似乎不再應該以訛傳訛了,把它的著作權應據《國秀集》歸還朱斌。   朱斌,據《國秀集》作者排列順序,知為唐玄宗時人,《國秀集》稱之為處士,就可以斷定他在芮挺章編這部書的時候沒有進入仕途。但司馬光、沈括等人所記必經親見目驗,司馬並錄了詩的原文,他們的記錄也應該不誤。那麼,究竟怎麼一回事呢,需要我們做出合理的判斷:可以這樣推想,詩為朱斌所作,可能有個叫王之美或者叫王文奐的將這首詩題寫在鸛雀樓上,後人看到後就記錄下來,這樣,著作權就變更了。   因《國秀集》與《登鸛雀樓》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它的可信程度比晚幾百年的司馬光、沈括等人的筆記更高,何況司馬光、沈括他們誰也沒有說這首詩是王之渙寫的。所以,今天我們應該把詩的著作權歸還朱斌,以免以訛傳訛,長久流傳下去。     20.孟浩然以詩諷玄宗   孟浩然(689-740)在盛唐詩人中算是老大哥了。他比王維、李白都年長十幾歲。現在我們都認為他是隱逸詩人,其實並非如此。他並非只是一介書生,也愛好騎馬擊劍,有一顆獻身國家的雄心。從《送朱大入秦》這首詩里可以看出他志在天下的襟懷:   遊人五陵去,寶劍直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據說伍子胥逃難過江,身無分文,就解下寶劍送給漁夫,劍上有七星北鬥文,價值千金。孟浩然的朋友朱大去長安,長安五陵少年多豪縱遊俠之士,朱大此去,不可無劍。所以老孟解下自己最喜愛的寶劍贈送給好朋友,以壯行色。古人佩劍,決非僅僅是裝飾,弱不禁風的書獃子是不會佩劍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孟浩然決非泛泛之輩,不僅是賦詩能手,而且豪氣干雲,有俠義之風。   張九齡任荊州長史時,老孟寫了一首詩給老張,希望他能夠推薦推薦,混個一官半職。詩就是有名的《洞庭湖上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渾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可惜那時候的老張遭到李林甫的排擠,已經失勢,丞相做不成,只好乾一個什麼長史,地位低得多了。他愛莫能助,老孟就沒有機會了。   開元後期,他到京城參加科考,幾個舉子聚集在一起吟詩作賦,競相比試。大有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架子。孟浩然卻靜靜地坐在那裡,聽這些朋友們高談闊論,不禁暗笑。那些好漢們所吟的詩都浮泛空洞,拾人牙慧,沒有真才實學,竟然還想科舉及第,這簡直是做夢!   孟浩然望著秋雨後的夜空,長空如洗,一抹淡雲拂過銀河;儘管秋雨已停,梧桐樹依然滴瀝。忽然老孟捻須而起,高聲吟道:「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一下子語驚四座。所有舉子全都撂筆,站了起來,對這個貌不驚人的孟先生肅然起敬。大家說,我們也不必再比試了,即使寫得在好,也比不上這兩句了。   於是,孟浩然的大名傳遍京城,連玄宗皇帝都知道了。   可惜這麼好的句子卻只有兩句,老孟沒有繼續吟下去,成為一首完詩。多遺憾啊!雖然老孟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最終卻沒有考上進士,心裡未免有些凄涼和牢騷。老朋友王維留他散散心,他一想,也好,可以散散心,就答應了,於是在王維那兒玩了一段日子。   一日,孟浩然正與王維聊天,門子突然慌慌張張地來報告:萬歲駕到。這下子孟浩然尷尬極了。一介草民,是沒有資格隨便見到天子的。如果天子來了,也應該馬上迴避。但是,倉猝中,迴避到哪兒呢?王維忽然想到自己床底下可以躲一躲,就委屈老孟了,讓他躲到床底下去。   躲到床底下,孟浩然這下子夠狼狽的,但是沒有其它辦法啊。   玄宗來後,發現王維的桌几上有茶杯、果盤等招待客人的東西,就問王維:「誰在這裡啊?」王維不敢隱瞞,就啟奏皇上,說我的朋友孟浩然今天來看我。因為他沒有功名,所以不敢見萬歲爺。   玄宗問王維:「孟浩然的大名我早有耳聞,是一個才子啊,現在他在哪裡?我想見見他。」   王維一聽大喜,馬上伏在地上說:「請皇上赦免臣的欺君之罪,剛才萬歲來之時,我讓孟浩然躲到我的床底下了。」   玄宗一聽,哈哈大笑,說讓他起來吧。現在不是在朝廷上,不要什麼繁文縟節了。   孟浩然灰頭土臉地從床底下爬出來,叩見皇上。玄宗大喜,說:「朕早就聽說卿家大名,聞名不如見面。現在請你做一兩首詩讓我欣賞欣賞。可以嗎?」   孟浩然應試落第,心裡正窩著一團氣,聽到玄宗這樣說,他就不假思索地吟道: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北闕」指朝廷,意思是現在我再也不想做什麼美夢了,穿上官服,向朝廷上書,那是下輩子的事。現在只好回歸南山,到我的破廬里去。是我沒有才能,所以被英明的聖主您拋棄,身體不好,連朋友都疏遠了我。眼看頭上白髮一天天增多,馬上又要過年了。人生能有多少歲月啊。   老孟呀老孟,你聰明一世,懵懂一時,這首詩萬萬不能這樣寫啊:   它得罪了老朋友王維。王維心裡,暗想,我什麼時候疏遠你?你居然說「多病故人疏」,難道我還招待不周嗎?   更是得罪了萬歲爺。你自己運氣不好,沒有考中,怪誰啊?你居然責怪朕拋棄你,說話要憑良心,此話從何說起呀?   這時候的孟浩然心情悲涼得極點,滿腔悲情,無處發泄,現在統統傾瀉出來,什麼都不管了。他說自己長久地睡不著,夜裡,面對著外面松樹、月光,心裡感到格外空虛,不知道今後的路怎樣走。   當然,這裡我們也應該肯定一下玄宗。一個普通老百姓,面對至高無上的君王,公然寫詩發泄心中的不滿,說你不用我,朋友們也疏遠我,所以我要回去了!這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狂妄之極?但玄宗只是說聲:「你自己不想做官,而我什麼時候不用你啊?」你看,他不急不怒,平心論理,度量竟是如此之博大,怎麼不使天下群英爭相敬重而投奔呢?在一個充滿自信的帝王身體力行之下,必然會產生許多充滿自信、昂揚奮進的人們,也必然造就一個以昂揚奮進為主流思想的時代。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里具有崇高理想的詩人,用自己的詩歌書寫著這個時代的精神,也用時代的精神來書寫自己的人生。特別是那些馳名於世的大詩人更能互相尊重,惺惺相惜,獎掖後進。也許正因為這樣,唐詩才會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   由於皇上的胸懷寬廣,唐代沒有文字獄,孟浩然能夠僥倖得歸南山。如果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不扣頂「攻擊偉大領袖,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帽子,判個無期才怪哩。  21.王維的兩次幸運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人。從小就刻苦讀書,年紀輕輕就滿腹詩書,而且書、琴、棋、畫無所不精,是個全才。十六歲的那年,他離開家鄉,去長安求仕。先在 岐王府里做事,非常勤勉,深得岐王的喜愛。後來,他就請求岐王在他參加首都舉子考試時出一把力。岐王眉頭一皺,說沒辦法了,今年的狀頭被公主下預定了。   當時雖然參加考試的人都要憑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有可能錄取,但是,如果你先找了一個大人物做靠山,那麼,成功的概率就大大提高,特別是前幾名,都是讓那些找到門路的人預先定下來了。那年,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已經替一位舉子打了招呼,定下張九皋為榜首頭名,看來王維想得第一名的願望必然落空了。王維有些不甘心,怎麼辦?王維知道公主和岐王關係很好,就也想托岐王幫助他走公主的路子。岐王看了看王維,相貌清雅,精通音律,同時文采斐然,這樣的年輕人公主一定會喜歡的。事情成功與否,就在於王維的運氣了。這樣岐王導演了一出精彩的千古趣聞:   岐王帶著王維去公主府中拜訪公主,在公主酒宴上,岐王對公主說:今天我請到一個絲弦妙手,能夠彈一曲高山流水。公主一聽大喜,就讓岐王讓歌手上來。王維就抱著琵琶來了(呵呵,王維這出場的情形好像是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噢),公主見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郁美」,長得挺瀟洒的,就問岐王:「此是何人?」岐王答:「是一個擅長音樂的奇男子。」隨即,王維丰神俊朗,應手揮弦,大弦小弦丁冬作響,樂聲哀婉凄切,動人心魄,公主不禁沉浸其中,曲了,公主問王維:「此曲何名?」王維起身回答:「郁輪袍」。公主聽罷,極口稱讚:「好聽,好聽,美極了。」   這時候,岐王站起來對公主說:「此生不僅精通音律,擅奏琵琶,而且就文章而言,恐怕全大唐沒有幾個人能夠及他。」公主聽了岐王的一番議論,有些不相信,便問王維有什麼佳作在社會上流傳。王維肅然起立,將事先抄錄好的詩卷恭恭敬敬奉上。公主閱罷,又是一陣驚奇。啊?這些詩篇都是我平常最喜歡誦讀的,本來我以為都是古人佳作,想不到都出自眼前這個叫王維的筆下。   於是,公主問王維:你這樣多才,為什麼不參加今年的考試啊?岐王又說了:「本來他就想參加今年的考試,但聽說公主把第一送給張九皋了。所以有些猶豫。」   公主笑著說:「這也是別人託付我辦的事情,其實我不熟悉什麼張九皋。我看今年的第一名應該是你了。」   王維一聽大喜,馬上跪下叩頭:「謝謝公主提攜!」   這一年,王維走入仕途。  《唐才子傳》還寫有這樣一個故事:某人拿一幅「按樂圖」給王維看,王維一看就說是「此《霓裳》第三疊最初拍也」。這人不信,讓人一彈,彈到此處,對圖一看,果然就是這樣的姿勢,   後來,王維就一直在朝廷里做官,先擢升右拾遺,後又遷給事中。到了「安史之亂」時,叛軍攻陷東西兩京,玄宗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嬪妃媵嬙,「千騎萬乘西南行」。而王維來不及跟從,叛軍就來了,他做了俘虜。怎麼辦?他知道叛軍不成氣候,遲早回被消滅,於是,聲稱自己服下了喑病,不能發聲。安祿山非常愛惜他的才能,把他逼到洛陽擔任偽職(仍然做給事中),拘於普施寺。   安祿山一介武夫,卻也喜歡音樂,廣招天下樂工。在十多天里俘獲玄宗大大梨園弟子數百人。這個傢伙非常得意,就在凝碧池畔大宴偽官,大陳御庫珍寶,一群烏合之眾盡情享受。讓梨園弟子奏樂。這些梨園舊人都感嘆歔欷,紛紛落淚,安祿山手下的那些烏龜王八蛋都拿著刀威脅這些樂工。有一個樂工叫雷海清的,把樂器摔在地下,西向痛哭。叛軍就將雷海清捆綁起來,在戲馬殿肢解示眾。王維當時被關押在菩提寺中,聽到這件事後,就寫了一首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件事傳到了皇帝行在的所在地,百官嘆息。叛軍被平後,凡是做偽官的人都定罪,按照道理,王維也要殺頭,但是,許多人都知道他是不得已落到叛軍手裡,而且並沒有真正擔任偽職,還寫了這樣一首詩,王維的弟弟王縉也向肅宗皇帝請求,願意拿自己的官職替哥哥贖罪,因此,王維得以免罪。  

22.海上釣鰲客李白   在唐代詩人中,李白的軼事最多,最富於傳奇色彩。   李白年輕時就眼高於頂,目中無人。他最討厭那些一看到上司就低眉折腰,像哈巴狗一樣的官兒;而對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詩人他卻甘心頂禮膜拜。例如,他與孟浩然一見如故。寫了那首著名的《贈孟浩然》:   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為什麼對孟浩然如此景仰?這不僅在於孟浩然詩寫得好,更在於老孟的人品、性格與李白非常吻合,所以,他才不惜讚詞,極力讚美這個比他大十多歲的老哥。而對那些趨炎附勢之徒,他毫不吝惜鄙夷之詞,給與辛辣的嘲諷。   一次,他去著名的魚米之鄉湖州玩,哪知道湖州司馬有眼不識泰山,竟然向別人打聽這個布衣是誰呀,怎麼如此瀟洒帥氣?李白知道後,非常瞧不起他,你這個傢伙,只知道搜括民脂民膏,卻太孤陋寡聞,連我這個天下聞名的詩人你也不知道!於是,他寫了一首詩給這個司馬: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似乎是開玩笑,但從中我們看出他那種狂放不羈之氣,完全不加掩飾的充溢其間。那個司馬讀後,一定汗顏極了。   但如果仔細想想,卻不由得覺得好笑。要知道李白可是正式受過道家符錄的,是有「文憑」的道教徒。但他卻自稱謫仙,也不怕得罪神明,更過分的是他居然以佛教的鼻祖如來後身期許自己。這樣,問題來了,詩仙啊,您究竟信仰佛教,還是道教啊?兩者並不兼容啊!當然,在民間,人們無論是玉皇大帝,還是西天如來,都是神仙,並不嚴格區分。  李白的思想非常駁雜,即便在那個自信包容、喜好標新立異的時代,也是極其罕見的。他嚮往仕途,卻又不肯規規矩矩的走科舉取仕之路;他希望「不屈己,不幹人」,但為了實現他的抱負,卻不得不「遍干諸侯」;他渴望建功立業,卻又期盼著功成身退,過閑散恬淡的生活……他的一生充滿著矛盾,但他所追求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的政治理想,雖屢經挫折,卻直到他垂暮之年也未曾放棄過。   開元年間(713——741),李白登門拜訪宰相,盼望得到引薦。他遞上一塊自報家門的手板,上面題寫著幾個大字:「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見這人口氣特大,順勢問道:先生蒞臨滄海,垂釣巨鰲,請問用什麼東西當釣鉤和釣線? 李白昂首答道:風波陶冶我的情懷,乾坤弘揚我的志向。我用彩虹作釣線,我用明月作釣鉤。宰相見答話富有豪情詩意,就又問道:用什麼東西當釣餌? 李白順水推舟,妙語脫口而出: 用天底下無義人為釣餌!   宰相聽了,悚然無言以對。   哈哈,這個宰相,顯然被嚇壞了,這個傢伙,好大的口氣,如果哪一天,把我這個無義人也做釣餌,那我不是完了嗎?   這個宰相,究竟姓甚名誰,書上沒說,在下也不能亂寫,打住。   23、李白醉闖縣衙   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有一次酒後突發奇想,離開翰林院,騎著毛驢去遠遊華山(在今陝西)。路過華陰縣時,縣令正在開門判案辦事。李白乘醉騎驢直入衙門,縣令不知他是大名鼎鼎的李太白,就怒沖沖地命令衙役把李白拉進官廳來,準備褪下他的褲子打板子。我們的李仙人到了廳內,面無懼色,也不開口說自己是誰。縣令驚堂木一拍,喝問:你是什麼刁民,竟然亂闖縣衙,這還了得,拿下去,重責五十大板。   李白說:慢來,請給我紙和筆,讓我告訴你我的大名。縣令讓衙役遞過紙筆,李白不寫姓名,只寫道:我曾用皇帝的手巾擦過唾沫,萬歲爺還親手為我調過羹湯,高公公為我脫過靴子,貴妃娘娘為我捧過硯台;天子門前都容許我跑馬,華陰縣裡居然不准我騎驢。太他媽的了。   縣令一看,大吃一驚,慌忙起身揖手行禮,慚愧不安地道歉說:在下有眼不識泰山,不知李翰林大駕光臨,有失遠迎,敬請原諒。縣令想挽留李白,李白不屑一顧,又跨上驢背,揚長而去。   當然,李白雖然喜歡說大話,但牛皮不是吹的,他說話畢竟都以事實為基礎,不是胡言亂語。一次,沉香亭那邊牡丹花開得正艷麗,玄宗帶著妃子與高力士他們去沉香亭賞名花、對妃子,怎麼老是用舊詩文呢?於是命高力士將李學士喚來。我們的李謫仙那時正坐在酒家娘子身邊喝酒,已經喝得醉醺醺了。被高力士用儘力氣架了回來。萬歲爺身邊的人用冷水替李謫仙洗臉,老李才慢慢醒過來。玄宗又命李龜年拿出金花箋賜給老李,李謫仙立馬寫出《清平調詞》三章。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水滸里說武松喝一份酒就有一分力氣,喝十分酒就有十分力氣,其實,李白喝酒更加厲害,杜甫稱讚他說「李白斗酒詩百篇」,如果沒有酒,他就不能成為詩仙酒仙了。   玄宗看了三首《清平調》,非常高興,馬上命梨園子弟輕撫絲竹,李龜年展歌喉放聲歌唱。玄宗也興緻勃勃,親自用玉笛來配合李龜年的歌聲,貴妃拿玻璃七寶杯斟滿西涼蒲萄酒,大家一齊痛飲。   本人最愛「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兩句,面對奼紫嫣紅的牡丹,國色天香的妃子,誰不動心啊?生活在這種美妙的環境里,哪怕老死其中,也心甘情願。所以,漸進晚年的唐玄宗深深懂得,來日無多,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啊。這個江山不能永遠是自己的,讓它去吧。這樣,他丟棄了初登大位時那種發揚踔厲、積極進取的雄心,陶醉在溫柔鄉里。   然而,你坐皇帝的可以盡情地享受,把國家大事丟在一旁,而億萬百姓呢?他們沒有條件像你一樣,賞牡丹、玩美女啊。國家禍亂,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不幸!   可是,這個李隆基想不到,也不去想,最後自己也弄得「千騎萬騎西南行」,江山真的差點兒丟掉,狼狽極了。    24、李白的「受騙」   李太白當然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但是好馬也有失足的時候,他也曾受騙過,但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樂呵呵地與「騙子」交了朋友,並寫下了記載他們友誼的千古絕唱。這個「騙子」是誰啊?就是他詩里稱頌的汪倫。汪倫由於李詩里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也千載留名。   袁枚的《隨園詩話補遺》曾詳盡地記載了李白被汪倫欺騙的這段趣事。   汪倫是唐代黟縣的一位豪士,曾任涇縣縣令,卸任後由於留戀桃花潭,特將其家由黟縣遷往涇縣。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陽冰家。當時,李白天下聞名,汪倫對他仰慕極了,很希望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的光臨呢?   汪倫畢竟做過縣令,有些才學,他眉頭一皺,便計上心來。他揮毫寫信託朋友將信交給李白,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書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   李白素好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其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汪倫的書信中聞有如此美景與佳釀,自然喜出望外,於是便欣然應邀,迫不及待地趕到了,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一萬家酒店。」   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在這裡,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裡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讚賞。   汪倫留李白連住數日,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緞。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並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並又挑來兩壇酒贈於李白。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因情真意切且朗朗上口而傳誦千年,成了歌頌友誼的經典之作,被後人經常所引用。汪倫亦因李白之詩句而揚名天下,名垂青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地的。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有一種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尋常最奇崛」,正所謂炫爛之極,歸於平淡。《贈汪倫》正體現了李白的這種自然高妙之詩風。  25. 李白捶碎黃鶴樓   李白詩里多次提到黃鶴樓,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其中《江夏贈韋南陵冰》有一句「捶碎黃鶴樓」的詩,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詩曰:   胡驕馬驚沙塵起,胡雛飲馬天津水。   君為張掖近酒泉,我竄三色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   西憶故人不可見,東風吹夢到長安。   寧期此地忽相遇,驚喜茫如墮煙霧。   玉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長句。   昨日繡衣傾綠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騎天子大宛馬,今乘款段諸侯門。   賴遇南平豁方寸,復兼夫子持清論。   有似山開萬里雲,四望青天解人悶。   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   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   山公醉後能騎馬,別是風流賢主人。   頭陀雲月多僧氣,山水何曾稱人意。   不然鳴笳按鼓戲滄流,呼取江南女兒歌棹謳。   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赤壁爭雄如夢裡,且須歌舞寬離憂。   肅宗乾元二年,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整首詩都充滿了牢騷不平。   詩人為了平叛,為了你李家的江山,不辭辛苦,從山上下來,參加永王李璘的軍隊,希望在這次行動中,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為君談笑靜胡沙」。誰知道你們李家兄弟都不是好東西,都愛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互相廝殺,踩著兄弟的血跡登上帝位。這些情況,誰知道呀?結果好心被當作驢肝肺,下獄,幾乎處死,把我們李謫仙的心傷透了,他怎麼沒有牢騷呢?總不能老是說,忘記過去,面向未來吧?   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先儒強調的是溫柔敦厚的詩教,主張詩應該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你李白算哪根蔥,敢於違背孔夫子的遺訓?自己發發牢騷也就算了,還要什麼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這哪跟哪呀?你存心是要破壞我們中華民族的名勝古迹,你知道,這些名勝對於外國朋友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可以為我們賺取多少的外匯?你以為自己是謫仙,就可以為所欲為了?所以,判你下獄,流放,是極其英明的決定,你李白理應倒霉!   李謫仙似乎也感到這首詩寫得太直白了,又真誠地寫了一首《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捶碎黃鶴樓》對全國人民的道歉:   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雲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及所有關心這件事的朋友「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那就讓黃鶴上天向玉帝訴告,判我什麼罪我都認了,我相信,玉帝還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游。   玩世不恭,玩世不恭啊,這個李謫仙真他媽的,幸虧他力氣不大,如果像郭靖、令狐沖那樣的身手,我們就看不到這巍峨屹立的黃鶴樓了。   且慢,現在的黃鶴樓並非是唐代崔顥登上的黃鶴樓,黃鶴樓早就在歷史的戰火里消失了,即使是清朝重新修造的黃鶴樓,也不是正宗的,同時它也在1956年武漢建造長江大橋時被夷為平地。現在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後人依樣畫葫蘆,重新造的贗品。   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後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我們李謫仙胸中的憤郁,真是謫仙的不幸啊!   晚唐的皮日休曾這樣評價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其實,豈止是語言想落天外,驚天動地?透過這些出神入化,石破天驚的詩篇,我們更看到了詩人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生命自由!   26. 李白的感動   李白在宣州遊玩的時候,很多時間能夠有機會接觸農民,看到農家的忙碌、艱苦,他總感到非常的感動。   一次,他到五松山一帶去住一段時間。那裡又一個姓荀的老婦,對他招待得特別客氣,凡是好菜、美酒,她都儘力去辦。心裡總想,大詩人能夠來到我家,就是看得起我們家,別讓他受到委屈啊。   那是秋天,田間農活格外多,他們全家白天都在田間勞碌,晚上回來後又忙著舂米,為詩人準備最新最香的米飯。李白這位老兄,對待那些傲慢的達官顯貴,也眼高於頂,可是,這家人如此厚待他,他有些不好意思了,覺得自己的到來,干擾了他們平靜的生活,也影響了他們幹活。   那天晚上,荀媼為李白做好了飯菜端來,跪在謫仙面前,請謫仙用。老李眼眶都濕潤了,一首詩從嘴裡跳出來,道出自己的無比虔誠的感謝: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農婦夜舂寒。   跪進胡雕飯,月光明素盤。   感此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他住在五松山下荀媼的家裡,心中非常寂寞空虛,鬱郁不歡,覺得不自在,人們都非常忙,而自己卻坐等享受,這算什麼呀?而荀家生活很貧寒,秋天又要收穫,又要播種,農事不等人,因此全家耕作非常辛苦。鄰家的女兒夜已經很深了,仍然冒著寒冷在舂碓稻穀。然而,雖然家境貧苦,全家都忙得腳不踮地,卻依然這麼熱情招待他。李詩人深深地被感動了。他想起了漂母招待韓信的故事,想到自己一事無成,將來不能像韓信那樣來報答老媽媽的深情。所以慚愧得吃不下這一盤珍貴的「雕胡飯」。  李謫仙一生都昂著頭顱,性情高傲,蔑視權貴,他可以「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他可以「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達官顯貴、皇親國戚面前,常常表現出他的錚錚傲骨。可是在五松山下這位貧困的老婦人面前,他卻如此謙卑,如此畢恭畢敬,這正是謫仙的正直可愛之處,這種高貴品質讓我們汗顏啊!  27. 李白詩歌的圖騰   大鵬是一種孔武有力的鳥,「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它簡直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鳥,我們中國人也最崇拜這種鳥兒。《說岳全傳》里,就把岳飛說成是大鵬金翅明王轉世。而在李白詩賦中,大鵬更是詩人常常藉以自況的形象,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反映出謫仙自己衝破傳統束縛、追求遠大理想的抱負。   打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於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遊》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後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並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    他的《上李邕》是最早以大鵬自喻的詩,表明自己雖時人的嘲諷遭讒言,卻仍然堅持理想,雄心壯志永遠存在於胸間: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本來想拜見李邕後,通過他的推薦進入官場,實現自己的抱負。在詩里,他自比大鵬,志向遠大。但是,按照莊子的《逍遙遊》里所說的「萬物皆有所待」,自己想大展宏圖,就必須有人引薦於朝廷,就像現在無名之輩想出版一部書稿的話,最好有一個著名人物推薦一下,甚而替他寫幾句序言,這樣,出版社就如獲至寶了。因此,我們的李謫仙也想找一座靠山,李邕是一個非常正直的官員,也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李白就找上門取了。哪知李邕不擅長寫詩,特別討厭那些喜歡說大話的青年人,平時他只對碑帖感興趣,看到李謫仙的詩,覺得這位小老哥口氣太大,大概是一個喜歡說大話的憤青,所以也就不理他了。   李邕沒有看清李謫仙那兩句詩「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孔子尚且能夠說「後生可畏」,一般人更應該不要隨便輕視小年青啊。人小志氣大,才學高的比比皆是,可是老氣橫秋的李邕偏偏不把謫仙放在眼裡,失去了一次見賢思齊的機會,太遺憾了。   與賀知章相比,李邕固執自信,目光短淺得多了,同樣是讀了李白的詩,賀知章嘆為「驚風雨,泣鬼神」稱李白為「謫仙人」。如果李白早一些見到賀老頭,也許會很早就可以混進朝廷里了。   李邕這種倔強、固執、自信的性格也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他七十多歲時被李林甫棍棒打死。啊啊,太不幸了。   可是,李白這隻大鵬到底沒有展翅高飛,這對他來說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到臨死時,他仍然吟誦《臨路歌》,嘆息自己被摧折了翅膀,力量不濟,再也不能扶搖直上九萬里,欣賞這個世界無邊的景色了: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據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銘序》雲,李白"賦《臨終歌》而卒"。   魯迅說,長歌當哭,是在痛定之後的,然而李白卻在臨向這個世界告別時傾吐了滿懷的悲憤和遺憾。這首《臨終歌》讓我們看到,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痛惜。讀完此詩,我們在恍惚間似乎看到詩人真的化身為大鵬在九天奮飛,在藍天碧空中翱翔。    這首詩可以作為李白自撰的墓志銘。  28. 劍客李白的膽量與義氣   李白有一個鐵杆粉絲叫魏顥,又名魏萬,他在《李翰林集序》里說李白「眸子迥然,哆如惡虎」,一個雙目如電的人物決不是一般詩人的形象,應該是俠客一類的人物。李白對自己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我在四川憋了很多年,四川是個好地方,但大丈夫志在四方,所以我「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注意,雖然唐代詩人喜歡佩劍,但是,我們有沒有在杜甫詩里看到他仗劍遠遊啊?沒有!只有「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與韓荊州書》)的李白一直把劍帶著。   李白從讀書時代開始,就與劍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說:「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結髮是剛滿十五歲的年齡,還不懂世道是什麼樣的時候,他就廣交天下英雄,殺仇敵,誅強梁,「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簡直就是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義俠,行俠仗義,揚名立萬。   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林學士李公墓碑》,裡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大家看,為了學習劍術,他甘願投在著名劍客裴旻門下。大唐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是哥們兒。而裴將軍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唐人筆記小說里誇讚裴將軍劍舞高明,說幾個人在一起喝酒,裴將軍騎著馬,拔出劍就舞,舞到高興的時候把劍往天上一扔,騎著馬狂奔,拿手一接,那劍就到鞘里了。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上說:   唐開元中,將軍裴旻居喪,詣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   助。道子答曰:"吾畫筆久廢,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厲,以   通幽冥!』旻於是脫去縗服,若常時裝束,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擲劍入雲,高數   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人,無不驚栗。遭子   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繪事,得意無出於此。   大畫家居然要裴旻舞劍助興,才能夠畫出絕妙畫圖,大概這就是藝術相通的緣故吧。   李白還有一個徒弟,有詩《贈武十七諤》為證。李白在詩前的序言里說:「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余。余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詩云:   馬如一匹練,明日過吳門。   乃是要離客,西來欲報恩。   笑開燕匕首,拂拭竟無言。   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   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   林回棄白璧,千里阻同奔。   君為我致之,輕齎涉淮原。   精誠合天道,不愧遠遊魂。    要離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刺客,幫吳王闔閭刺殺了力大無窮的慶忌。而武諤也是要離這樣甘心為義獻身的人,他聽說安史之亂爆發了,就來找恩師李白,準備為國效力。李謫仙想到兒子伯禽在山東,自己沒有辦法去看他,而武諤一口允諾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來。謫仙在感激之餘,就寫下了這首詩送給武諤。   武諤是個殺手,不是詩人。他拜李白為師,是要學武藝,而不是學詩文。李白是性情中  人,沒有名氣的人他一般是看不上的,但他很自負,有一種惺惺相惜的心態,所以他會對投  到自己門下的殺手武諤這麼敬重。   做俠客都非常講義氣。李白酒隱安陸時,曾經給安州裴長史寫了一封《上安州裴長史書》,信里說了自己曾經做過的兩件事:   「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   白之輕財好施也。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禫服慟   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   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   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   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白存交重義也。」  他從四川出來,順江而下,到了維揚(今揚州一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花了三十多萬。怎麼花的呢?只要有哪位朋友落魄了,沒飯吃了,他就管吃管住——這就是我李白的「輕財好施」,說明李白還是很有心計的,是有領袖氣質的劍俠。   而且他又說從四川出來的時候還帶了一個蜀中朋友吳指南一起去楚地洞庭湖旅遊,結果吳指南患病死了,李白這位老兄居然能夠在大熱天伏在屍體上哭。猛虎來了要吃他,他就跟猛虎搏鬥,堅守朋友的屍體。因為我當時囊中羞澀,就在湖邊草草地把他埋了。過幾年回來,發現吳指南屍體上「筋骨尚在」,他就一邊哭,一邊用刀把屍骨刮乾淨,再用布裹起來,背著步行到鄂城之東,將他重新安葬。   就這兩件事,我們就可以判斷,李白是一個任俠仗義的劍客。   29. 杜甫的狂傲   杜甫自然也繼承了杜氏家族的遺傳基因。年輕時,他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 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壯遊》),喜歡飲酒打獵;在咸陽客棧閑來無事時,甚至敞開衣服與旅客一起賭博逞強, 憑陵大叫呼五白(《今夕行》)。長安求仕遇阻、心情苦悶時,依然縱酒狂喊:「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   杜甫晚年流落到四川成都,寓居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得到坐鎮成都的劍南節度使嚴武的關照。嚴武的父親嚴挺之,與杜家有舊交,所以嚴武待杜甫很好,時常登門造訪。但杜甫喜歡與田夫野老交往,不拘小節,簡傲放達。嚴武來訪時,杜甫不整衣冠相見,弄得嚴武很尷尬。有一次,在宴會上杜甫乘醉大叫: 想不到嚴挺之有這樣的兒子! 在大庭廣眾面前直呼封疆大吏的父親的名字,這是很不禮貌的。嚴武怒目瞪視杜甫,說: 杜審言的孫子,妄想捋虎鬚是吧? 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從中斡旋調停。嚴武說: 我和諸位飲酒,圖的是高高興興,何至於羞辱到祖先呢! 事後,嚴武的母親害怕嚴武心萌殺機,便用小船送杜甫一家離開了成都。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杜甫沿江東下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這位五十六歲的老人,在一次參加宴會時,想重溫一下青年時期裘馬頗清狂的派頭,執意馳馬前往,結果墜馬摔傷,但他仍然自鳴得意: 向來皓首驚萬人,自倚紅顏能騎射。(《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   至於在詩歌上,杜甫就更自尊自愛、當仁不讓了。他說吾祖詩冠古(《贈蜀僧閭丘師兄》),誇耀祖父杜審言的詩前無古人;又說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自稱詩歌是杜家的專業。對自己的詩文,杜甫也自視很高,說賦或似(司馬)相如(《酬高使君相贈》),說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莫相疑行》)。或許正是因為有這種超強的自信自傲,才使杜甫成為唐代的詩聖吧!    杜甫的民胞物與   杜甫歷來被人們稱為人民詩人,我們不說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說他的「三吏」「三別」,讀一讀《又呈吳郎》就知道他是怎樣地關心百姓困苦了。當然,這首詩同《宿五松山荀媼家》一樣,根本不是與草根階層的友情,而是出於一種民胞物與的詩人良心,為窮苦百姓深情呼喚: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在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即大曆二年(767),杜甫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秋天,西鄰的一個貧窮的寡婦常來打棗,杜甫還常常帶著孩子們為她張羅拾棗。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自己搬到東屯去了。不料這位吳郎一來就在草堂的周圍插上籬笆,嚴禁打棗。這樣就斷了這位寡婦的生計。杜甫聽說後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雖然吳郎的年輩要比詩人小,但杜甫用「呈」字既表示對吳郎的尊重,又表示自己對這事鄭重嚴肅的態度,希望吳郎能夠重視且易於接受。   詩人把這個寡婦來打棗的前因後果告訴吳郎:那打棗的女人命運很悲慘,沒有兒女,沒有食物來源,實在非常可憐,值得大家同情。然後勸吳郎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不窮困,她為什麼在別人的冷眼之下不顧自尊而到別家的棗樹上打棗呢?我猜想她來打棗的時候,內心一定有不安,有擔心,有恐懼,正因為這樣,我們有吃有穿的人應該多多幫助她,和她親近些,讓她感到心安。詩人表示也理解吳郎插籬笆的做法是為了防止意外,但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有什麼東西怕被遠來的人偷走呢?現在,官府加到老百姓的頭上的賦稅越來越多,民不聊生。戰爭連年不斷,哀鴻遍野,無數百姓嗷嗷待哺,想到國家如此,百姓如此,我不禁老淚縱橫,哪裡還考慮到自己的得失呢?其言下之意,現在生活動蕩,人民生活在苦難之中,大家應該同舟共濟,何必斤斤計較呢!   一個寡婦,無食無兒,命運是多麼的悲涼,為什麼淪落到這種地步?詩人告訴我們,朝廷的一味徵求,使這個可憐的老婦貧困入骨了。這就是說,這並非是老婦懶惰,或者奢侈,而是被無休無止的苛捐雜稅弄得貧困至極,只好到別人家棗樹下打一些棗子,用來果腹。這與老杜曾經寫道《憶昔》里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時相比,是多麼大的落差!詩人在哀嘆老婦命運的同時,也哀嘆美好時代的消失。   大凡偉大的詩人,他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的豐厚土壤之中,為人民而呼,為人民而歌,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概莫能外!   

      30. 高適:人到老年思故人   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卧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題目也叫《人日題詩寄草堂》,人日是正月初七,那天屬人,所以叫做「人日」,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節日,而現在人們都不知道了。   高適(700—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這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動人的一篇。杜甫接到這首詩時,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並序》)。這首懷友思鄉的詩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飽含著特定的歷史內容,把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連結起來了。高適和杜甫早在天寶初年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朋友,與李白一起遊玩山東名山,題目都懷有傑出的才華,又同樣落魄不偶,所以意氣相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因為各自尋找自己人生的坐標而分散了。   後來高適逐漸發跡,混得風生水起,成為盛唐詩人里官位最高的一員。   安史亂起,高適與李白、杜甫相反,成了肅宗的人,很快飛黃騰達起來。他在肅宗面前參贊軍機,為皇上賞識,兼御史大夫、揚州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高適的軍隊將要渡江,永王李璘就被打敗了。這樣,他也立了功,得了獎,官也就做得更大了。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里就批評他說:   高適既是討伐永王的統帥,李白自然也就是他所討伐的對象。李白的下獄是否   出於高的指令不得而知,他至少採取著作壁上觀的態度,這在受者直等於幸災樂   禍。因此,李白對高適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郭老認為,李白有《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一詩,實際上是對高適的一篇《廣絕交書》。從李白詩來看,郭沫若這一論斷不無道理。有興趣的朋友,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由於「負氣敢言」,遭到內臣李輔國等的讒毀,被解除兵權,留守東京。乾元二年(759),出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浪到西川,依靠嚴武的幫助,建起了草堂,生活漸趨安定下來。高適從彭州寄詩問訊,饋贈糧食。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慶)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看望。這時,高適年將六十,杜甫也將五十,他鄉遇故知,短暫的聚會,更加深了別後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761)人日這天,高適寫了這詩,寄到成都草堂,感嘆歲月流逝,緬懷昔日的深厚友情。   詩首先從新年又來,想到兩人又添了一歲,人生能有多少次過年?特別是老杜四處漂泊,自己也遠離故鄉,「遙憐故人思故鄉」一句,嘆友也是嘆自己。年紀這麼老了,還漂泊在外,不是很可悲么?因此,儘管外界漸漸露出春色,可是哪裡有心思去欣賞呢?接著,高適發起牢騷來了,自己身離朝廷,在遙遠的地方,哪能參與朝廷的決策?因此,常常憂心忡忡,思慮千般。現在老朋友之間可以互相聯繫,表達懷念,然而,到明年,我們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當初蹉跎歲月,幾乎三十年,哪裡知道此生長期漂泊在塵海里!可是,比較起來,我比你還算是好的,拿著二千石的俸祿,使我這個永遠漂泊的人感到辜負了這麼多的薪資了。   言下之意,對杜甫身懷超群學識,卻居無定所,貧困交加的遭遇的更為同情。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最著名的詩篇是《燕歌行》。然而,筆者卻特別喜歡他的那首七絕《送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在灰心喪氣的時候,我們送上這一首詩,尤其是最後兩句,不是很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嗎?    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卧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題目也叫《人日題詩寄草堂》,人日是正月初七,那天屬人,所以叫做「人日」,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節日,而現在人們都不知道了。   高適(700—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這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動人的一篇。杜甫接到這首詩時,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並序》)。這首懷友思鄉的詩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飽含著特定的歷史內容,把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連結起來了。高適和杜甫早在天寶初年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朋友,與李白一起遊玩山東名山,題目都懷有傑出的才華,又同樣落魄不偶,所以意氣相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因為各自尋找自己人生的坐標而分散了。   後來高適逐漸發跡,混得風生水起,成為盛唐詩人里官位最高的一員。      安史亂起,高適與李白、杜甫相反,成了肅宗的人,很快飛黃騰達起來。他在肅宗面前參贊軍機,為皇上賞識,兼御史大夫、揚州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高適的軍隊將要渡江,永王李璘就被打敗了。這樣,他也立了功,得了獎,官也就做得更大了。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里就批評他說:   高適既是討伐永王的統帥,李白自然也就是他所討伐的對象。李白的下獄是否   出於高的指令不得而知,他至少採取著作壁上觀的態度,這在受者直等於幸災樂   禍。因此,李白對高適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郭老認為,李白有《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一詩,實際上是對高適的一篇《廣絕交書》。從李白詩來看,郭沫若這一論斷不無道理。有興趣的朋友,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由於「負氣敢言」,遭到內臣李輔國等的讒毀,被解除兵權,留守東京。乾元二年(759),出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浪到西川,依靠嚴武的幫助,建起了草堂,生活漸趨安定下來。高適從彭州寄詩問訊,饋贈糧食。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慶)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看望。這時,高適年將六十,杜甫也將五十,他鄉遇故知,短暫的聚會,更加深了別後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761)人日這天,高適寫了這詩,寄到成都草堂,感嘆歲月流逝,緬懷昔日的深厚友情。   詩首先從新年又來,想到兩人又添了一歲,人生能有多少次過年?特別是老杜四處漂泊,自己也遠離故鄉,「遙憐故人思故鄉」一句,嘆友也是嘆自己。年紀這麼老了,還漂泊在外,不是很可悲么?因此,儘管外界漸漸露出春色,可是哪裡有心思去欣賞呢?接著,高適發起牢騷來了,自己身離朝廷,在遙遠的地方,哪能參與朝廷的決策?因此,常常憂心忡忡,思慮千般。現在老朋友之間可以互相聯繫,表達懷念,然而,到明年,我們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當初蹉跎歲月,幾乎三十年,哪裡知道此生長期漂泊在塵海里!可是,比較起來,我比你還算是好的,拿著二千石的俸祿,使我這個永遠漂泊的人感到辜負了這麼多的薪資了。   言下之意,對杜甫身懷超群學識,卻居無定所,貧困交加的遭遇的更為同情。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最著名的詩篇是《燕歌行》。然而,筆者卻特別喜歡他的那首七絕《送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在灰心喪氣的時候,我們送上這一首詩,尤其是最後兩句,不是很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嗎?   31.常建難倒歐陽修   常建是盛唐時的詩人。《唐才子傳》說他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年為盱眙尉(九品官)。一生沉淪失意,鬱郁不得志;但性格耿介,自重品德修養。與王昌齡有文字相答。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鍊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殷璠《河嶽英靈集》首列常建詩,評論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並舉「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宿王昌齡隱處》)等句,稱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將軍墓》,認為善敘悲怨,勝過潘岳。    歷來唐詩選本都選他的那首《題破山後禪院》,全詩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大約這首詩是常建最有名的作品了。   清晨,詩人隨意漫步,不覺走進這座古寺里,旭日慢慢地從東方升起,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上。那一條曲折的小路闃無人跡,它通向遠處幽靜的地方,而和尚們念經打坐的禪房門前卻花木森森。面前是山光明凈,鳥兒歡歌,潭影使人心境一片澄明,只有那悠悠鐘磬的回聲,時時地繚繞在耳際。   幽靜的竹林、禪房的花木、清澈的水潭,鳥兒的歡歌,裊裊的鐘磬聲……這些美好的意象構成了清幽高雅的意境,使讀者沉浸其中,頓去俗念。真所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幽雅的環境,還想什麼世俗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呢?     「曲徑通幽」已經是人們常用的成語,裡面包含了美往何處尋的道理。人們總不太喜歡那「曲徑」,總感到曲徑太幽深、麻煩了。其實,「美」並非都在熱鬧之處,它可能潛藏在這迴轉之間,或者在峰迴路轉的曲徑的前端。只有明白之士,通達之人方能明白「曲徑通幽」的深刻內涵。那垂釣於濮水者的莊子,「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曲徑的那一端,是只屬於莊子的逍遙美景;歸去來兮的陶淵明,寧可放棄那外表華麗實質污濁的官場生活。「登東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尋求心中的桃源美景。   32.唐詩里最牛的七絕   古代許多詩論里,總常常評論唐代七絕那首詩第一,或是王之渙的《涼州詞》,或是王昌齡的《出塞》,或者是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但是,隨著時空的變異,人們總忘不了張繼那首《楓橋夜泊》。尤其是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友人。   一個詩人,他寫的詩比他的本人有名,這就是張繼了,這在浪漫的唐朝是一個特例,這對張繼來說是他做作為詩人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幸運,一個人,一輩子,一首詩,已經足夠。是張繼成就了《楓橋夜泊》,更是《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假使沒有《楓橋夜泊》,時光流轉千年以後,沒有人會知道張繼是誰。   如果不是一千多年前一次偉大的失眠,中國浩如煙海的詩歌叢林中就少了一首絕妙好詩。  所有的故事得從那次失眠說起,關於楓橋,關於一個落魄詩人的黃粱美夢……   在唐朝,所有讀書人的命運只和一件事情有關,那就是進京趕考。  公元八世紀里的某一天,一個書生來到了當時的首都長安,長安是一個繁華如夢的城市。像時下所有的莘莘學子一樣,當時的青年才俊張繼在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之後,帶著父老鄉親的期望,懷著金榜題名的夢想,踏上了通往長安的漫漫旅途。可惜的是,張繼經過十年寒窗的苦讀,長途跋涉,來到京城,卻與金榜題名無緣。鎩羽而歸。這種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吧!   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人群散去,張繼也該離開了。長安,已經不再屬於他的城市,已經不再屬於他的世界了。     長安也依舊熱鬧,越熱鬧越寂寞,熱鬧的是長安,寂寞的是張繼。原本以為可以「一日看盡長安花」,原本以為可以在瓊林宴上把酒言歡,原本以為可以騎大馬,穿錦衣,參加瓊林宴……然而這一切都將成為泡影,十年的心血付諸東流。   張繼心灰意冷的從長安乘船去蘇州。在小船的搖晃中,張繼輾轉難眠。不覺中,小船已停靠在了蘇州寒山寺旁的楓橋邊。此刻夜半鍾起,江楓颯颯,漁火點點,他不禁對景吟起詩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雨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有一句俗話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廟宇里從古到今,都專門有和尚從事撞鐘的活計。那種活挺辛苦,也非常無聊。但是,做了和尚,青燈黃卷,哪裡能夠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啊?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六根清凈,不染紅塵。然而,那廟宇里的鐘聲,總不時地撩撥著人們的心房,尤其是旅人的心。   一首《楓橋夜泊》,使一個詩人一座橋一座寺院蜚聲海內外一千多年。   從此,楓橋、寒山寺就是呼吸在詩的意蘊里。踏上通向楓橋、寒山寺的路,就踏上了一條詩的甬道。一路上,撩撥著人的、牽惹著人的、使人躍躍欲試的、令人心往神追的,都是詩──古賢的詩、今人的詩,以及詩一樣美妙的傳說。   詩傳到了宋朝,引起的文壇主帥歐陽修的興趣。寒山寺在吳縣西,歐陽修是江西廬陵人,對江南的風俗還是很了解的,他在《六一詩話》批評說:「句則佳矣,但三更不是打鐘時!」究竟在江南蘇州一帶,廟宇里在半夜三更會不會打鐘?對此後人多有論說。   南宋文學家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指出:「此地(指姑蘇)有夜半鍾,謂之無常鍾,歐陽以為病語,非也。」南宋文學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的更為具體,他曾去過蘇州,宿一寺中,夜半聞鐘聲,問僧何故?僧說「夜半鐘聲何足怪乎」!尋問其他寺廟也都一樣。才知道半夜鐘聲只有姑蘇才有,大家都以事實證明了張繼詩句不誤。    《唐詩紀事》的作者計有功列舉唐代多首詩來說明歐陽修批評欠妥:「此地有夜半鍾,名無常鍾,歐陽以為語病,非也。然亦不止姑蘇有之,於鵠"遙聽維山半夜鍾』,白樂天"半夜鐘聲後』,皇甫冉"夜半隔山鍾』,溫庭筠"無復松窗半夜鍾』,陳羽"隔水悠揚午夜鍾』,乃知唐人詩多用此。」   而明人胡元瑞卻這樣說:「"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鐘聲聞否未可知。」他認為,究竟夜半鐘聲有沒有無關宏旨,詩人是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情的不寧而已。   筆者認為胡元瑞此說最有道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非常喜歡這首《楓橋夜泊》,在他們的小學課文里,就有這首詩。1937年,日本鬼子佔領蘇州後,大肆掠奪中國文物。他們也覬覦上了蘇州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這一陰謀的幕後推手就是臭名昭著的甲級戰犯松井石根大將。得知南京淪陷後,松井策馬狂奔帶寒山寺拍下了詩碑的照片。後進一步向日本天皇密奏寒山寺的詩碑事,引起天皇的極大興趣。   裕仁接到松井石根的照片,大喜,在次日特意召見了日軍參謀次長多田駿,表示想一睹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的真容。於是,多田駿出了一個餿主意,讓裕仁下詔書給松井大將,把《楓橋夜泊》詩碑從蘇州運往日本。松井石根接到敕電後,想到寒山寺內《楓橋夜泊》詩碑在蘇州乃至華夏民眾心目中的地位,不能強行掠碑,於是有著日本軍界「九尾狐」之稱的他,召見了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隨軍記者長谷川信彥,商議如何「巧取」《楓橋夜泊》詩碑。   經過一番密謀,詭計悄然實施。1939年3月14日,應日本人要求,南京偽維新政府派出了偽行政院宣傳局科長陶艾抵達蘇州,向偽省府接洽博覽會事宜,要求就地代雇參加東亞建設博覽會的刺繡、泥水、造艇等工人。   1939年3月15日,受日寇控制的《蘇州新報》第2版,以「大阪朝日新聞社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為標題,說「大阪朝日新聞社定於本年4月1日起,在日本大阪甲子園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並分函偽維新、臨時兩政府及滿洲國,徵求治下名貴及特色手工參加該會,偽維新政府方面已派員向蘇州偽省府接洽,在蘇州就地招刺繡女工和泥水匠、造艇匠參加東亞建設博覽會」。但是,這條新聞中絲毫沒有提到寒山寺詩碑之事。   次日,《蘇州新報》第2版刊發了一條新聞,這條新聞的主標題是《寒山寺碑運日》,副標題是《參加大阪東亞建設博覽會》,文中寫道:「日本朝日新聞社定期在大阪甲子園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茲悉該社此次舉辦之展覽會中,除陳列名貴出(展)品外,並以唐代詩人張繼所詠之《楓橋夜泊》詩聞名中外,因此圓(寒)山寺之名隨之大噪,至陽春三月,來蘇州踏青尋芳之騷人墨客,亦以一臨斯地憑弔為幸,而東邦人士旅蘇(州)者亦糜(靡)不前往一游為暢,故特在會中仿照寒山寺假造一所,為逼真起見,將寒山寺碑即日搬運赴滬,再轉運至大阪陳列,屆時東鄰友邦人士之未履中土者,得能摩挲觀賞,用意良善,並聞此碑一俟大會閉幕再行運歸原處,是則東渡後之寒山寺碑將益增其聲價矣!」   據說,當松井石根看了《蘇州新報》的「運碑」報道後,認為自己是妙計天成,無人能識破。隨後,他命部下特高課課長小丘策划了一個「天衣行動」,組織精幹特工喬裝成海盜,隨時待命;另派幹練特工在日本本土博覽會結束時對《楓橋夜泊》詩碑進行掉包,用假碑換下真碑,待運碑船啟程返回途中,待命的「海盜」特工迅速採取手段,使運碑船和假碑同沉汪洋,而真碑則被留在日本。   自古以來,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在日本眾所周知、家喻戶曉,還被編入教科書,影響遠超過了同是唐代詩人的李白和杜甫。而且,清代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也說過:「凡日本文墨之士,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   「日本人對寒山寺情有獨鍾,可謂到了痴迷的地步,還仿蘇州的寒山寺,在日本東京也建造了一個寒山寺,而且刻了《楓橋夜泊》詩碑。」這究竟是何因呢?汪祖民介紹,公元753年12月20日,66歲高齡並且雙目失明的大唐和尚鑒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東渡弘法。所以,中國的佛教和文化在日本影響深遠。而且,寒山的300多首詩作也流傳到了日本,被許多日本僧人喜愛、研究。自北宋日本僧人成尋向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僧禹珪乞寒山詩開始,日本至今所藏的寒山詩版本為數可觀,其原因在於寒山詩的「口語化」,以及所謂的「寒山精神」。    33. 前度劉郎又重來   劉禹錫也是永貞革新的積极參与者,也與柳宗元一樣,被貶到南方。十年後才被朝廷召回。十年,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卻是年華最絢麗的青年時代被葬送了。所以,老劉說心裡有不平,也有憤慨。一到朝廷,發現出現了許多新貴,在他面前耀武揚威。哈哈,你們算什麼東西,居然在老子面前擺起架子來了,真是豈有此理!他憤然寫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諷刺這些新貴: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都是劉郎去後載。   從表面上看,詩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眾多,來往繁忙,一路上紅塵滾滾,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問他們為什麼這樣興奮啊?這些人都說「看花回來,玄都觀里的桃花開得茂盛極了」,「無人不道」四字寫盡人們看花歸途中的愉悅激動神態,那玄都觀里桃花的繁榮美好,可以從言外想見。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自己的境遇。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如此眾多的桃花,去國十年,後栽的桃樹都長大了,並且花開得如此吸引人。這次回到京城,看到的卻是這番春色,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從骨子裡看,此詩運用比興,千樹桃花,不過是十年以來鑽營取巧而在政治上上位的新貴,他們用盡一切宵小伎倆,黨同伐異,登上權力頂峰,竟不知人間有羞恥兩字。那些看花的人,都是些奔走權門、趨炎附勢之徒。他們為了富貴利祿,諂媚佞臣,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對千樹新桃極盡吹牛拍馬,阿諛逢迎之能事,說,桃花開得多艷麗啊,多美啊,世界上再也沒有這樣漂亮的桃花了之類的奉承話。劉禹錫儘管遭貶十年,卻沒有夾緊尾巴做人,收斂一下,依舊不改其剛硬的性格,對他們有的是蔑視、鄙薄!他知道:三月桃花滿樹紅,風吹雨打一場空,越是炫耀自己,越是容易凋零,有什麼了不起呢!   這樣,他又一次觸怒了那些手握權柄者,又一次遭受打擊——去更遠更窮苦的邊郡當刺史。名義上官是升了,處境卻更加困難了。   劉禹錫後重新被起用,十餘年後回到京城,又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詩前有作者小序云:「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又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時大和二年三月。」詩曰: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又重來。 哈哈,你們這些艷麗的桃花,現在在哪裡啊?我卻又回朝廷里!其性格之倔強,不屈不撓,令人感動,但正因為他沒有像白居易那樣「臉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儘是非心」,還寫這樣的詩,有人批評他狷介狂傲,所以始終不能他登上權力的頂峰。然而,與其低眉折腰事權貴,倒不如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工作。      34. 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由和州刺史罷歸洛陽,從此,多年的流放生涯結束了。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蘇州刺史,兩人在返京都途中,在揚州相遇,彼此神交已久,並有書信往來,但在很長時間內 ,一直不曾謀面。神交已久,初次相逢,久遭劫難,既喜且悲,彼此談起了過去在政治上遭受打擊、迫害的事情,感慨萬端。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白兩人才華難分伯仲,白居易也遭受過貶職,離開京城長安多年在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格外興奮。白居易自然要「為我引杯添酒飲」,並要「與君把箸擊盤歌」,痛快一番。他對劉禹錫的詩才由衷欽佩,「詩稱國手」絕非吹捧之詞。然而「詩稱國手徒為爾」,既感傷劉亦是自傷。傑出的才能有什麼用?換來的竟然是這樣的遭遇,真是「命壓人頭不奈何」啊!雖然他一直認為能者的命運往往被才名所折損,但如老劉那樣,竟然一貶二十多年,這折損也是太多太惡毒了。  全詩充滿了對朋友的欽佩、讚揚、同情、嘆惜。格調低沉,感嘆唏噓,顯得那樣悲愴凄涼與無可奈何。   但劉禹錫卻沒有像老白那樣凄涼與悲愴,《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針對白詩寫出自己心中的感慨: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聽了白居易歌詩後,詩人想起自己這麼多年來所遭受的種種坎坷與不幸,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備受打擊、迫害,被逐出京,遠謫南荒,一貶再貶,在嶺南、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度過了二十三年(805——826)的貶謫生活,就如一件東西被人拋棄在那裡。二十三年,在人的一生中,有幾個二十三年啊!歲月蹉跎,盛年早就付諸流水了。而今已近知天命之年,壯志未酬,兩鬢先斑,已經垂垂老矣,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滿腔憤怒!被流放到「凄涼地」,而又「棄置」不顧,朝廷那些權要對他的態度是多麼的殘酷!說出了壓在自己頭上的並不是什麼「命」,而是外界惡勢力的迫害,委婉地否認了白居易所謂被命運所折的說法。   接著從自己的不幸遭遇轉到對已過世的戰友的懷念和對時勢的感慨。「懷舊空吟聞笛賦」,三國魏末時,司馬昭擅權,向秀的好友稽康、呂安,因得罪了他而被殺害,有一天傍晚,向秀路過稽康故居山陽,聽到鄰人吹笛,馬上想起稽康和呂安,心情十分悲痛,便寫了《思舊賦》。永貞革新失敗後,王叔文被殺害,王伾、凌准、柳宗元等先後死於貶所。現在自己年老歸來,不見昔日風雨同舟的戰友,不禁有向秀聞笛懷友之感。詩人以向秀自比,藉以表達對柳宗元等亡友的懷念。   另外,《述異記》有這樣一個故事:晉人王質入山采樵,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他在旁觀看,看完一局棋後,發現他的斧頭木柄已經爛掉。回到家鄉,時間已過了一百年,同時代的人早已死了。「棋罷不知人換世」,這次回歸故鄉,就象那個采樵歸來的王質一樣,恍如有隔世之感。藉此眼下抒發時局多變、世事全非的感慨。   儘管暮年將至,疾病纏身,有如「沉舟 」、「病樹」,再不能負重前驅了。但是,詩人對未來、對後進並不失望,堅信沉舟側畔,必然有千帆競渡,病樹前頭,一定會萬木爭春,光明終究會戰勝黑暗。正如他在另一首詩中所說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對未來仍充滿信心。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他的回答並不消極,顯出了開朗的胸襟和遠大的目光。   全詩語言極概括精鍊,出色地表達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陸機在《文賦》里說:「立片言於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頸聯就是全詩之警策。造意新,立意高,含意深,詩人把對自己的身世感嘆和對未來的深刻認識,巧妙地寓托於形象化的畫面里,使詩更具有哲理意味,對人們富有啟發,自唐以來就廣為傳誦。後人作為比喻借用時,賦予其新意,常用來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新陳代謝乃是宇宙中的普遍規律,陳舊的事物必然衰敗,新的事物總要生長,我們不應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應為它們的死亡而感嘆,相反,應該把我們的希望寄托在新的充滿生命力的事物上。   白居易在《劉白唱和集解》里說了這樣一段很真誠的肺腑之言:   予頃與元微之唱和頗多,或在人口,常戲之云:「仆與足下二十年來為文友詩   敵,幸也,亦不幸也。今垂老復遇夢得,得非重不幸耶?夢得夢得,文之神妙,   莫先於詩。若妙與神,則吾豈敢?如夢得"雪裡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謂神妙。」   真心拜服劉禹錫的詩才,讓其出一頭地,這對於白居易來說,的確難能可貴。客觀地說,白居易與劉禹錫的關係遠不如與元稹的感情深厚。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如弟如兄的那種關係,而是烈士暮年寂寞歲月里的酒朋詩侶。白居易與劉禹錫相遇時,都年近五十,他已經決心吸取教訓,一心獨善其身,故沒有多少從政的宏圖大志,報國雄心。先前他也不贊成永貞革新,與劉結交,只是都有過被貶遠地的經歷,也服膺劉禹錫的才華,同情劉禹錫命運多舛。後來兩人同樣閑居洛陽,遂不問政事,一味飲酒賦詩,成為常常見面的老朋友,將休閑進行到底。      35.韓翃詩名傳天聰   韓翃(?-785?)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及第後,先是在淄青節度使候希逸府中當從事,候希逸被趕出淄青後,韓翃失業在家閑居了十年,直到唐代宗大曆九年才又在汴宋節度府田神玉那裡重新上崗,還是當幕僚。大曆十四年,李勉節度汴州,韓翃轉到李勉府中任職。這時候的韓翃已經是過氣的人,他原來所熟悉的詩文風格已經不再流行,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行都是新一代的人,他們對韓翃不甚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把他的詩叫做「惡詩」。遲暮的韓翃近乎孤單形影,沒有人喝彩沒有人關注,這種處境和杜甫在嚴武幕中掛職時的情況很類似,五十多歲頭髮全白的杜甫混跡在人事關係錯綜複雜的幕府之中,感到很是孤單,「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詩里滿是一種凄涼的無奈的心境。   但是,韓翃也有一些詩寫得非常好,例如那首《寒食》在寫景敘事里寓於深刻的諷刺: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晚春時節,到處是花飛草長,柳枝依依。按照慣例,寒食節全國禁火三天,可是,在百姓還沒有舉火的情況下,皇宮裡卻傳下來火種,賞賜那些侯爵先點燃火。   哈哈,真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社會是何等的不公!   在永平節度府任職的韓翃也感到自己不合時宜,就經常請病假在家休息,在這段日子裡只有一個姓韋的巡官和韓翃關係密切,常來常往。   唐德宗時期,知制誥這個職務出現空缺。知制誥是皇帝的秘書,專門為皇帝起草文書,需要好的文筆,具有一定的權威。有關部門擬定了候選人報請唐德宗審定。頭一次報上的名單被打了回來,顯然聖上不滿意,有關部門趕緊報上了第二批候選人,沒想到又被打了回來,唐德宗直接點名:「給韓翃。」

推薦閱讀:

虞世南楷書集唐詩(二)
大唐詩人之李商隱
《唐詩三百首》學習筆記(9)
全唐詩(揚州詩局本) (精校)卷七百八十六
徜徉在唐詩宋詞之間(唐詩篇)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