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養生,一些常見病的治療
身體是自己的,猶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樣,疾病就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一種宣洩,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但我們往往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不惜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清除它,這無異是一種瘋狂的自相殘殺。 健康的真正殺手是「體內三濁」和「體外兩害」。「三濁」即指濁氣、濁水、宿便;「兩害」是指: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
身體通常不是哪裡都很強,有強的地方就會有弱的地方,要學會把身體強壯部位的氣血引到相對虛弱的臟腑或經絡上,也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先把身體的污毒濁排出去,隨即把新鮮的氣血補進來。就是要先找到壓抑點。身體的致病因素叫三濁 --濁氣、濁水和宿便。 百病從氣生的「氣」分為外氣和內氣。外氣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內氣指期情--喜、怒、哀、樂、憂、思、悲、恐
中醫對「痰」大概分為三種:
一是氣鬱生的痰。其最宜表現為脂肪瘤、囊腫,中醫叫痰核。脂肪瘤看似是個有形的東西,其實它是氣鬱的結果。二是脾虛生的痰。就是平時一咳嗽就吐的痰。它其實不是來源於肺上,而是生自於脾。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 要想根除痰,就必須健脾祛濕。
三是血痰。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高血脂。血流緩慢,停滯住了,然後堆積下來,就形成了高血脂。 這三種痰是不一樣的,但中醫都稱為痰。它們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心包經就是化痰的,化血脂之痰,是專門預防高血脂的一條經絡。
濁氣不去,新血不生。百病從心生,要想去掉心病,就得去掉肝火,就得 增強肝的解毒功能。 百病從氣生,氣從肝生,氣大傷肝。肝藏血
風從頸部入,寒從腳底生。冬天一定要保護好這二個部位 養護脾胃就是調養我們的後天之本--身體 脾胃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本。「後天」的功能是靠外來的培補來使身體強壯;「先天」則是自然的賜予,是與生俱來的自然潛能。體質可以通過後天的調養來改善,但卻無法使之變得強大。激活腎經就是激發我們身體的先天之本。
治病從調肝入手,養生以強腎為功。強腎從打通督脈和膀胱經開始
打通膀胱經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只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所以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臟的供應潛能。 同理,督脈也是如此。督脈是諸陽之會,人體陽氣藉此宣發,是元氣的通道。所以,打通督脈,可以祛除許多疾病。增強督脈的氣血供應,就能激發腎臟的先天之氣。 打通膀胱經、督脈的方法有: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經不通,敲臀就會很痛),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話也可以用肘來揉。膀胱經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樣可用上述方法,甚至用手大把攥,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還可兩腿綳直,俯腰兩手摸地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後側的膀胱經,那就全可採用。
引血下行三部曲:第一:推腹,先把氣血引到腹上去;第二跪膝,把氣血引到膝蓋上去;第三才做金雞獨立,把氣血引到腳上去。三陰交是生殖病專穴,地機穴是糖尿病必選,陰陵泉專去濕毒,商丘穴最善消炎,血海穴是調血的,足三里是補氣又消腸胃的濁氣;消氣穴--太沖;疏筋穴--陽陵泉;強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孫;腰痛穴--飛揚;補血穴--老宮;補腎穴--太溪;養肝揉地筋;懸鐘是人體的髓之會穴,陽陵穴是筋之會穴,曲池--治癢奇俠,通治皮膚病
肺經的中府穴乃中氣之府,是中氣彙集的地方,是調補中氣的要穴。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其補中氣之力最強,按摩、艾灸都有顯效。山藥薏米粥也是補益中氣的佳品。
三焦經是人體上一個最大的腑,主一身之氣,是調氣的一個大通道。百病從氣生,它也是一個出氣筒胖人減肥,瘦人增肥:推左小腿的脾經就可以了
在揉腎經的時候,最好把心經同時揉一揉,因為心腎是相同的,效果能達到極致。腎經叫足少陰經,心經叫手少陰經,其實它們是一條經:在胳膊上叫心經,屬火;在腿上就是腎經,屬水。 腎是我們的先天之本,它得通過肝的生髮疏泄才能用。我們一生當中損耗最大的是肝,所以一定要保護好肝。誰給肝供應營養就靠腎。 憋在裡面的火,由肝經管,已經發出來的火,則歸心經管。 春天的肝氣最足、肝火最旺的時候。。肝臟的火氣要藉助膽經的通道才能往外發。膽經抒肝經之氣鬱,心包經通肝經之血郁;心包經和心經不是一回事,它們可以協同而作。心經管情志方面的問題,心包經管心血管、冠心病方面的問題腎氣虛則補肺,腎陽虛則補肝,腎無火則補心,腎無血則補脾,腎陰不足直補腎。這只是個思路,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操作。氣不足則不振奮,陽不足則不剛硬,火不足則神不定,血不足則難持久,陰不足則筋易傷。 需要注意的是,膝關節有問題,不要經常揉膝關節的痛點,而要揉胳膊肘;胳膊肘痛,要揉膝蓋附近的痛點;腳踝有問題,要揉手腕子。手指有問題,揉腳趾 尾骨和頸椎互為反射點。所以尾骨痛要揉頸椎上的痛點,頸椎痛要揉尾骨上的痛點。 雖然氣血同源,但有的人是偏血虛,有的人偏氣虛。偏氣虛的人要直接補血是補不上的,一定要先補氣,氣足了血才能生。如果火氣很旺,那就是氣實,不需要直接補氣。
肺功能不好是肝里的濁氣造成的,源頭在肝,所以調節肝才是治本的方法。 刮痧一次不要刮很多條經絡,因為人體的氣血有限,那樣太分散戰鬥力了。最好得知哪條經絡比較瘀滯虛弱,就主要刮那條經。一般刮痧都是從脖子往下刮,推拿一般都是從腰 向脖子方向。按揉刺痛的地方用力可以強些就等於瀉了,酸或酸痛的地方有些虛,就力度小一些,等於補了。腰背痛可以看看是哪個經的穴位,然後找到該經腿上的穴位進行按摩,腰痛多是按揉小腿上的承山、委中。刮痧是將粘著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後再經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經過全身的循環,將刮出的廢物從尿液排出。刮痧會加速血液循環,對心臟是很好的鍛煉,作為防病來用,安全有效。心臟功能弱的人、氣血虛的人還有皮膚病的人都先不能刮,孕婦不要刮,安全第一。癌症病人也不建議刮,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對於有出血傾向的人,刮痧是雙刃劍,特效和危險並存,沒搞清病因也別刮。6歲以下的小孩先別刮,可用捏脊代替。血壓很高的人也先別刮。拔罐可補可泄。補呢,就是用罐數量要少,引氣集中一處。 通常在外面拔罐時總是滿後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將氣血引入膀胱經,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這對氣血虛弱的人便大為不利了拔罐最棒的功能是它的引血功能。 按摩一定要找准經絡,穴位找不準慢慢來,離穴不離經就行。腹部胃經上壓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經痛就按陰陵泉。頸椎病主要由二個原因引起:一是心血管瘀阻造成的頸部供血不足,二是脊椎受損在先,進而影響了頸椎的供血。可以用刮痧配合按摩的方法,有前後俯仰頸痛的,病在膀胱經,就先刮膀胱經;左右轉側疼痛的,病在、 小腸經,就先刮小腸經;痛連後背的就從膏盲厥陰俞開始刮,然後再刮脖子;中間脊椎痛的,從後髮際順著脊椎向下刮,直至刮不出痧為止。使勁刮不出痧的人,就用按摩法。但不可光按摩頸椎,一定要上按摩入髮際,下按摩至尾椎,對整條督脈進行按摩,痛點處要仔細按摩直至不痛。按摩頸椎時一定要輕柔。治療近視眼的速效法:一、轉眼球。先按順時針方向轉眼球,只動眼不動頭。向左轉時,目光要極力向左,能看多遠看多遠,但頭不能向左轉;向上看時要極力向上看,但不許仰頭;向右和向下也是如此,極目而視。轉動的軌道應是原型,而不要只是上、下、左、右四個點,順時針轉完25次後,再逆時針轉25次,這時會感覺後頸發酸,關鍵就在這,必須要轉到後頸發酸才有療效,只有此時眼部的肌肉神經才已經和後頸的肌肉神經接通。二、這時只要按摩後頸的肌肉,酸痛感很快就會消失,而這時感覺眼部異常輕鬆。通過短短几周的鍛煉,視力會大幅度提高,且可以預防其它眼疾。治便秘的葯:3種常用的補脾胃養氣血的小葯--補中益氣丸、參苓白朮丸、柏子養心丸其實是最佳治便秘的良藥。如便秘伴有肛門下墜、內臟脫垂的用補中益氣丸為好,失眠心悸的用柏子養心丸更佳,參苓白朮丸則對便秘腹瀉交替的有效。即使沒有上述特別癥狀,這3種葯可以隨意選用。要救急,可以再加瀉藥,補藥的力量會加到瀉藥是,在泄的更暢快的同時又不傷脾胃。柏子養心丸含有硃砂有毒成分,不建議多吃久復。80%的婦科病都與月經不調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所以調順了月經,很多婦科病就可以不治而愈。對於月經病的治療主要從肝、脾、腎三臟入手。三陰交和次髎穴是二個最重要的穴位,如果每天按它們幾分鐘,會非常有益。三陰交是治婦科病的萬靈藥,且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它能收攝、能活血又可止血、能滋陰又可利濕。按穴是外治,再服用成藥效果更佳。一般臨月經前三四天開始服用,到月經止時可暫停,覺得舒服也可繼續多復二天。如果覺得自己的火氣較旺、口乾、喜歡飲冷的人,可服加味逍遙丸;若是無火體質且不愛喝水的,就用逍遙丸。還有,可在月經快要結束時吃點六味地黃丸,如是虛寒怕冷的人可選用十全大補丸。如月經淋漓不止,可在平日吃補中益氣丸,每日吃紅棗數枚,在來月經時可服用八珍顆粒二袋和三七粉一瓶。如果每次月經量少,滯澀難下,或久久不來,可在平日里經常以山楂煮水服用,偏虛寒者可加紅糖同服。 脾虛可用食補,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藥薏米茨實粥。胃寒可去薏米;胃熱可去茨實、山藥,換成綠豆,綠豆薏米粥,最祛濕熱,對於肝旺脾虛,舌苔黃膩的人,最為對症。如果胃寒、怕冷又脾虛的人,附子理中丸當為首選,此葯祛寒濕而養胃,扶中氣而健脾。柏子養心丸補心又養肝,安神又通便,如果吃點東西就飽脹難消,那是心臟功能虛弱,此時補心就是健脾。 中風腦溢血的急救:在病人出現中風癥狀時,拿注射針頭去扎十個手指頭,每個手指頭擠出黃豆大的血,可立刻緩解,免於中風。小兒發熱的通治之穴:天河水是指勞宮穴到曲澤穴這一段,是心包經的位置。逆推心包經,既可瀉肝經之火,又可補脾經之血,肝火得瀉,心裡自然清涼,脾經得補,胃口必然大開。所以對那些夜裡手腳心發熱,汗出燒不退,煩躁難眠,夜咳不止的熱性病症,最為有效。若是畏冷怕風,神卷易困的虛寒性體質,則萬不可用。推法:家長用拇指,從孩子左手心沿小臂中線一直推到肘窩的曲澤穴為一次。每次要推至少300次。推時要在孩子手臂上抹些潤滑油,防止擦傷皮膚。睡前推效果最好。 四季養生春天--祛病養肝的良機春天,人體陳舊的疾病最易複發,這是因為時令給身體注入了陽氣。人的機體有一個本能,就是一旦有了動力,它就要衝擊身體的病灶,並將病邪趕出去。春天,有人會眼脹頭痛,有人會眩暈耳鳴,這些都是肝火過旺,無從宣洩所致,要及時打開宣洩肝火的通路:敲膽經、三焦經以通肝氣,刮痧或按摩心包經,以行肝血,在後背膀胱經刮痧或用取嚏法以散表寒。還有的人經常腿抽筋,有的會經常腹瀉,有人經常會睏倦,這是肝旺脾虛的表現。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二者是相剋的關係。肝氣過旺,氣血過多地流注於肝經,脾經就會相對應顯得虛弱,脾主血,負責運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虛必生血不足,運氣無力,才會有上述癥狀。此時可服用逍遙丸、參苓白朮丸、大紅棗、山藥薏米粥以健脾養血。 敲完膽經後頭痛失眠,通常是邪氣被趕到三焦經了,再敲敲三焦經就可解決。
夏天--醫治冬病的天時
有「冬病」人多為虛寒性體質,即「沒有火力」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通常的癥狀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冬天氣候寒冷,再加體質虛寒,兩寒夾擊,便無法醫治寒症。而在盛夏,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及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夏天痛飲消暑的飲料,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去,又添新寒。 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寒凝血滯」。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癥狀。所以,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秋風一起,外寒復來時,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夏天可用「內用溫熱」法祛除積寒。即服用偏溫熱的飲食。熱葯涼服,比如紅糖薑湯水,本來是溫熱暖胃的 ,但可以倒在瓶中放到冷水裡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裡的卻是熱葯。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後怕風的人,可用「玉屏風散顆粒」數袋沖成一瓶,放涼,每日當飲料頻飲,汗多可止,無汗可發,又可防風,真是一石三鳥。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辦法,同時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瘀毒。借用《九陰真經》里的一句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正好體現了人體應能: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夏天易出現「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是因為夏天貪食冷飲,本來用於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於溫暖腸胃了,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禦空調冷氣這個外寒了。冷氣從皮膚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心火雖盛,難敵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又不能很好地發汗。這時,可以服「藿香正氣丸」,此葯偏溫熱,外散風寒,內消寒濕,一葯兩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內外俱熱,此葯大不適宜 如果感覺肚子涼,夏天也愛吃熱的,又怕風怕冷的人,吃附子理中丸先暖暖胃。如果感覺後背發涼,怕風,那就先在後背刮痧。若能同時用熱水泡腳,再喝一碗發汗的生薑紅棗湯,或者胡椒白蘿蔔湯,寒氣是很容易排出的。有的人雖虛寒怕冷,但一吃熱葯或熱的食物,就會上火,臉上起泡,牙齦腫痛,這是表寒過重,雖吃熱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內熱直上頭面所致。此時只要在後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熱葯或熱食,就會火有去處,發向後背去禦寒了。 秋天--嬌生慣養肺 肺屬金,秋天是肺的臟氣最旺、功能最強的時候。肺有二大功能:一是宣發,二是肅降。宣發主要是通過發汗、咳嗽、流涕來表現。肅降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二是推動腸道,排泄糟粕。但肅降的功能通常要從病理狀態中才能感知到。
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來自中氣,也就是脾肺之氣。很多中藥製劑可補中氣,如參苓白朮丸,既可健脾又能補肺,平和無偏;補中益氣丸,功如其名,但其功能是提肝腎之氣以補中氣,若肝腎本虛的人就不適宜了。 來自外部的寒氣若不及時排出,自毛孔侵入體內即會傷肺;而來自內部的侵害主要緣於肝火,肝屬木,肝火傷肺,肝火不及時消解也會傷肺。所以防止寒氣入肺、消解肝火是養肺的重要環節。魚際穴是肺經的火穴,點按可祛因肝火旺而引起的肺熱咳嗽。平日多按摩肝經的太沖至行間,時肝火及時疏散,肺自然就沒內患了。 有的人先天肺氣不足,身體沒火力,畏寒怕冷,言語低微,動則氣喘,吸入的氧氣很少,這叫「腎不納氣」。腎是氣之跟,凡屬先天虛弱,就要從腎論治。可艾灸督脈的命門穴,腰部的腎俞穴,肚臍下的關元穴,腎經的太溪穴。 還有一種是肝火旺,肺也不虛,脾氣大但很能剋制自己不發火。這樣的人常會感到胸中堵悶,喘不上氣來。可點揉肺經的尺澤穴。
取嚏法更簡捷,可上通鼻竅毛孔,下通前後二陰,通天徹地,肺之宣發肅降之功一舉完成。它是鍛煉肺臟功能的絕妙之法,對於過敏症、虛寒症、氣鬱證、皮膚諸症,取嚏法可一招致敵。 冬天--養生從避寒開始 皇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逆之則傷腎」,其意就是「早卧晚起」為了「防寒",「必待日光」為了「散寒」,「去寒就溫」為了「驅寒」,「無泄皮膚」為了「禦寒」。因此冬季養生就是要避寒。 寒氣是導致眾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寒性凝滯,會使經脈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寒性收引,會令筋脈拘攣抽搐,關節屈伸不利。 如果冬天腳總是冰涼,即使蓋上後被,也整宿不溫,那就多練練「跪膝法」、「墜足功」、「金雞獨立」。另外每晚用鹽水泡腳,不僅對暖腳有很好的效果,對凍瘡的防治也很有幫助。走路也是冬季鍛煉的最好健身法。 冬令進補,怕冷的人可以多吃羊肉、蝦類、姜、蒜、胡椒、咖喱等溫熱的食物。羊肉、香菜、蘿蔔湯的補益力最強,可常吃無礙。若肉吃太多,別忘了吃些大山楂丸。《內經》上說:「秋冬養陰」,對五心煩熱、陰虛火旺、口乾喜飲的人最為適宜。烏雞、鴨肉、甲魚、銀耳、百合、蓮藕等,都是最好的養陰佳品。此外六味地黃丸更是養陰第一葯。
生棗通氣通便,干棗養血通便。連皮吃通便力強.每日空腹多吃小棗,既補血健脾,又益氣通便。大棗補血力強,小棗活血力強,暑日以小棗為佳。 絡穴是治慢性病的原穴能夠激發、調動身體的原動力,既補陰又補陽 按中醫的五行學說,肺、大腸屬金,心、小腸屬火,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腎、膀胱屬水,心包、三焦也屬火。而它們又是表裡關係。五輸穴:某條經絡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屬於這條經絡的屬性,如肺經的穴都有肺經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條經還依五行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井、滎、俞、經、合),叫五輸穴。「輸」是傳導的意思。古人把經絡的傳導比喻為水流從小到大,從淺入深的變化過程。「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如肺經的少商穴、脾經的隱白穴。井就是水的源頭。 「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腳掌趾關節部,如肺經的魚際穴和脾經的大都穴。滎的意思是迂迴的小水,像山溪細流。「俞」穴多位於掌腕或 關節部,如肺經的太淵穴和脾經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傾瀉而下。「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上,如肺經的經渠穴和脾經的商丘穴。經是主道,像寬廣的江河,暢行無阻。 「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如肺經的尺澤和脾經的陰陵泉。合喻作江河之水匯入大海。 五輸穴以「井、滎、俞、經、合」來說明經氣由四肢末端向心臟方向流注於肘膝關節,經氣由薇至盛,由淺入深,匯入臟腑的過程。不管是五髒的陰經還是六腑的陽經,都有其各自的五輸穴,各自的屬性也完全不同。陰經的「井」屬木,「滎」屬火,「俞」屬土,「經」屬金,「合」屬水。而陽經的「井」屬金,「滎」屬水,「俞」屬木,「經」屬火,「合」屬土。五輸想在一條經絡的功能,就像是一個公司里不同部門主管的作用。中醫經典《難經》上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瀉。井主「心下滿」,是指胃脘部痞滿,鬱悶之症。五臟六腑皆有可能成為「心下滿」的原因,如因脾胃不合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隱白,胃的井穴厲兌。若因肝氣鬱結引起,可刺激肝經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腸經的井穴商陽。 滎主「身熱」,身熱可理解為上火了。如發燒、咽喉腫痛,可選肺經滎穴魚際。口瘡、小便短赤,可選小腸經滎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結,可選胃經滎穴內庭。心煩不眠,五心煩熱,可選心經滎穴少府。牙齦腫痛、眼紅赤,可選三焦經的滎穴液門。各經絡的滎穴可配合使用,祛熱效果更佳。 俞主「體重節痛」,是指渾身酸懶,身體倦怠,肝經疼痛。如膝關節腫痛,行走困難的,可選肝經俞穴太沖,膽經俞穴足臨泣,上肢關節痛,可選肺經俞穴太淵,心包經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喜睡,無精打采,可選脾經俞穴太白,腎經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體酸痛,可選膀胱經的俞穴束骨,胃經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濕,疏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 經主咳喘寒熱,是說經穴善治咳喘之症,且無論是寒性、熱性還是陰虛、發熱的咳喘,都可以選擇經穴治療。如外感咳嗽,可選肺經的經渠穴和膀胱經的崑崙穴;腎虛的咳喘,可選腎經的復溜穴;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選三焦經的支溝;肺氣不足的咳喘,可選脾經的商丘。經穴有清肺化痰、理氣鎮咳的功效,平日可作為養肺臟和預防咳喘的要穴。合主「逆氣而泄,若胃氣上逆則嘔吐,可選胃經的足三里;膽汁上逆則嘴苦,可選膽經的陽陵泉;肺氣上逆則咳喘,可選肺經的尺澤;脾虛便溏腹瀉,可選脾經的陰陵泉;合穴善治臟腑之病。 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試著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經的太淵穴,是俞穴,屬土,肺經屬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經的商丘穴是經穴,屬金,脾經屬土,也是」土生金「,兩穴合用,補肺健脾,功效顯著。二者相當於參苓白朮丸。 十二原穴 十二經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關節附近。原穴與三焦有密切的關係,是臟腑原氣腧注、經過,留止的部位。導源於臍下腎間動氣,而腧布全身,調和內外,宣上導下,關係到整個人體的氣化功能,特別是對促進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有一定意義。《難經.六十六難》說:「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肺 大腸 胃 脾 心 小腸 膀胱 腎 心包 三焦 膽 肝 太淵 合谷 沖陽 太白 神門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陽池 丘墟 太沖
絡穴是指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別出之處的穴位。其中十二經脈的絡穴有溝通表裡經脈和治療表裡兩經相關疾病的作用,它們可治療表病、里病及表、或表裡兩經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絡的絡穴有通調軀幹前、後、側部之營衛氣血 和治療胸腹、背腰及脅肋部病症的作用。共有15個 肺 心 心包 小腸 大腸 三焦 膀胱 膽 胃 脾 腎 肝 任脈 督脈 列缺 通里 內關 支正 偏厲 外關 飛揚 光明 豐隆 公孫 大鐘 蠡溝 鳩尾 長強 大包
原絡配穴 在臨床上原穴和絡穴多配合應用,稱為「主客原絡配穴」。它是以臟腑經絡先病、後病為依據。運用時一般是先病臟腑為主,取其經之原穴;後病臟腑為客,取其經之絡穴。 臟 腑 肺 大腸 胃 脾 心 小腸 膀胱 腎 心包 三焦 膽 肝 原穴 太淵 合谷 沖陽 太白 神門 腕骨 束骨 太溪 大陵 陽池 丘墟 太沖 絡穴 偏歷 列缺 公孫 豐隆 支正 通里 大鐘 飛揚 外關 內關 蠡溝 光明
十六郄穴
郄穴大多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歸納起來,陰經郄穴多治血證,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時,臨床多選用孔最(肺經郄穴),胃痛時多選用梁丘(胃經郄穴)。臨床應用時,郄穴不僅用於治療而且可以診病。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協助診斷。 郄穴共16個,十二經各有1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也各有1個。
經脈 郄穴 經脈 郄穴 肺經 孔最 肝經 中都 心經 陰郄 胃經 梁丘 心包經 郄門 膀胱經 金門 大腸經 溫溜 膽經 外丘 小腸經 養老 陽蹺脈 跗陽 三焦經 會宗 陰蹺脈 交信 脾經 地機 陽維脈 陽交 腎經 水泉 陰維脈 築賓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三陽穴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陽經的合穴以及手三陽經合於足三陽經的3個腧穴。共計6個。
六腑 下合穴 經脈 六腑 下合穴 經脈 胃 足三里 胃經 膀胱 委中 膀胱經 大腸 上巨虛 胃經 三焦 委陽 膀胱經 小腸 下巨虛 胃經 膽 陽陵泉 膽經
八會穴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能治療其病變。《難經.四十五難》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說明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1).臟會章門:又為脾募。脾、胃合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章門可治各種臟病,其中以脾、肝病為主。2).腑會中脘:又為胃募。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故中脘為主治胃、大腸、小腸病症之主穴。3).氣會膻中:又為心包募。主治氣機紊亂之症。 4).血會膈俞,本穴是治療血病之主穴。具有活血和血、止血理血之功。5).筋會陽陵泉:又為合穴。故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屈伸不利、脅痛、口苦等症。有舒筋活絡,清肝利膽,利關節止 痛之功。 6).脈會太淵:又為肺經原穴,肺朝百脈,主治節,故太淵可治療脈管疾患。具有理氣、 活血通脈之功,多用於治療 心肺疾患。7).骨會大杼,具有強健筋骨之功,可治一切骨病。 8).髓會絕骨(懸鐘)。腦為髓海,故懸鐘是治療腦病之要穴。 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8個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八脈交會穴在臨床應用上十分廣泛,臨床上應用時常將八穴分為四對:上下配穴以治療疾病,即:內關、公孫;後溪、申脈;外關、足臨泣;列缺、照海。根據八穴陰陽八卦屬性相配。內關與公孫相配以治療胃、心胸病變為主;後溪、申脈相配以治療目內眥、頸項及耳肩等處疾患;外關與足臨泣相配以治療目外眥、頰、頸、耳後、肩的病變;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脈 本經 八穴 會合部位及主治 沖脈 足太陰 公孫 胃、心、胸 陰維 手厥陰 內關 督脈 手太陽 後溪 目內眥、項、耳、肩胛 陽蹺 足太陽 申脈 帶脈 足少陽 足臨泣 目外眥、頰、頸、耳後、肩 陽維 手少陽 外關 任脈 手太陰 列缺 胸、肺、膈、喉嚨 陰蹺 足少陰 照海
人體的特定穴大體可分十類,它們是: 一,五輸穴,是指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穴位,即「井、滎、輸、經、合」穴。
二,原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穴位,因十二經每經一個,故稱十二原。 三,絡穴,十五絡脈從經脈各分出一個穴位,稱十五絡穴。 四,背俞穴,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穴位,稱俞穴。 五,募穴,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穴位,稱募穴六藏六腑各有一個募穴,共12個。 六,八會穴,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八個穴位。
七,郄穴,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中的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四脈共十六脈的經氣深聚的部位稱郄穴。 八,下合穴,六腑之氣下合於下肢足三陽經的穴位,稱下合穴,共6個。 九,八脈交會穴,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穴位。 十,交會穴,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穴位,稱交會穴,多分布在頭面、軀幹部。
常用中藥 參苓白朮丸主要由人蔘、白朮(麩炒)、茯苓、山藥、薏苡仁(炒)、蓮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等組成,可能因生產廠家不同成分略有差異,但參苓白朮丸的功效都是統一的。那麼參苓白朮丸功效是什麼呢? 參苓白朮丸的功效為健脾益氣、利濕止瀉。參苓白朮丸組方中人蔘、白朮、扁豆等健脾益氣,恢復脾胃功能,白朮、茯苓等又能健脾化濕,減少腹瀉次數。參苓白朮丸的其他成分例如山藥、砂仁均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薏苡仁還具有利濕的作用,對人蔘、白朮、茯苓起到輔助的作用,療效更佳。 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因此脾虛則易生痰濕,濕重則泄瀉,因此健脾益氣化濕就是本方治療的精髓所在。參苓白朮丸在臨床中多用於治療由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身體消瘦,脘腹脹滿,精神疲倦,四肢無力等症。 經臨床研究,參苓白朮丸的功效不僅是上述這些,還有新功效。新發現的參苓白朮丸功效為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治療放療化療時所產生的毒副反應,治療慢性結腸炎;還可以應用於美容保健等 參苓白朮丸:化痰 祛濕濁 歸脾丸由人蔘、龍眼肉、黃芪、白朮、當歸、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炙甘草、生薑、大棗組成。 功效: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2、脾不統血證。
用于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心悸怔仲,健忘失眠,食少便溏,身體疲倦,面色萎黃,婦女月經不調,月經過多,以及脾虛出血。 也可用於神經衰弱,心臟病,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
兩者區別:參苓白朮丸 偏於調理脾氣,用於脾氣虛弱導致的一系列的胃腸道消化系疾病; 歸脾丸 主要是治療心脾兩虛,營血不足,不能奉養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夢、醒後不易入睡;血虛不能上榮於面, 所以面色少華而萎黃;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為氣血不足之象;脾氣虛則飲食無味,脾不健運則食後腹脹,胃氣虛弱則不思飲食,或飲食減少;舌淡、脈緩弱,均為氣虛、血少之徵。
補中益氣丸是著名常用的補中益氣葯,是由黃芪(炙)、党參、白朮(炒)、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甘草(蜜炙)組成,補中益氣丸的作用功效及適用人群如下。補中益氣丸方中黃芪甘溫,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主葯;輔以党參、炙甘草、白朮益氣健脾,合黃芪以益氣補中;陳皮理氣和胃,當歸養血和營,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葯以升提下陷之陽氣。諸葯合用,則脾胃強健,中氣充足,勞倦得之,寒熱自除,氣陷自舉。 目前,補中益氣丸已廣泛用於內、外、皮、婦、兒、五官科的數十種病症,諸如營養不良、貧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 感冒、發燒、支氣管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低血壓、白細胞減少症、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 脫肛、便血、慢性膽囊炎、胃下垂、泌尿繫結石、失眠、重症肌無力、眼瞼下垂、月經不調、男性不孕症、頑固性頭痛等等但是服用補中益氣丸要注意:不適用於惡寒發熱表證者,暴飲暴食脘腹脹滿實證者,不適用於高血壓患者。 加味逍遙丸:解郁舒肝,祛肝火又健脾,但虛寒怕冷,不喜飲水的人,要改用逍遙丸。
推薦閱讀:
※「經絡療法」您不二的明智選擇!
※【馨艾堂】淺談經絡
※經絡全書
※?中醫?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絡?流注的秘密
※十二時辰經絡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