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齊魯文化與誠信傳統
06-18
齊魯文化—齊魯文化與誠信傳統一、正統的山東人 山東人是一群很招人喜愛的國民,到過山東的,與山東人打過交道的,無不嘖嘖稱讚。山東人何以如此招人喜愛?是山東大漢那偉岸的體貌?不錯,這確曾引起國人的青睞。小說家寫山東人,總免不了要描繪山東大漢的陽剛之美,他們筆下的秦瓊、程咬金、武松……,個個虎背熊腰,端的一副豪邁神威。考古學家也曾對山東人的體質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吳金鼎,一位蜚聲中外的考古學家,龍山文化第一遺址就是他在章丘城子崖發現的。他還曾花了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調查研究山東人的體質,寫出了《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一書。山東人也博得了外國人的極大興趣。有名坂元宇一郎者,乃日本著名的「面相學」大家,他對中國人的面相作了系統的研究後指出,最標準的中國人的相貌就是山東人那種類型。近年有兩本關於河南人的書,一本是張向持的《解讀中原》,一本是馬說的《河南人惹誰了》。這兩本書都圍繞一個現象:河南人被視為騙子,在民間故事、小說、網路上廣為傳播。他們認為河南人被醜化了,他們為之憤怒。他們又發現,人們在貶低河南人的同時,常常讚譽山東人。《河南人惹誰了》很不服氣地說:「山東人有什麼好,不是和河南人一樣土裡土氣嗎?不過是一個愛吃蔥,一個愛吃蒜而已。」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山東人招人喜愛?《河南人惹誰了》說原因就在山東快書:有一段山東快書,名曰"武松打虎",開門見山頭一句就是「鐺力咯鐺鐺力咯鐺,說一說山東好漢武二郎」。又有一則評書《秦瓊賣馬》,開篇第一句就是:「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山東好漢秦瓊秦叔定賣馬的故事。諸位記住了,不論賣馬還是打虎,不論武松還是秦瓊,驚堂木一拍銅鐵板一打都咚咚咚鐺鐺鐺的立地有聲,山東!山東!」這定位絕對明確。久而久之傳來傳去,立馬給人一種感覺,天下好漢盡出山東。通過民間藝術的表達方式,推銷地域的特色及優勢,山東人確實是一大發明。這種觀點也只能是《河南人惹誰了》的「一大發明」而已。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山東人招人喜愛的地方不在他們的外表——至少主要不是,更非山東快書的膾炙人口所為,而在於他們的品德、性格。山東人是最正統的中國人。如是說決無誇張。中國號為「禮義之邦」——當然,也有個別人不承認這個稱號,日本人福澤諭吉就說這是中國人的「自誇」,他說:「中國不能叫做禮義之邦,而只能說是禮義人士所居住的國家。」這位日本啟蒙思想家玩了一個文字遊戲。而禮義之邦這頂桂冠又堂而皇之地落在了山東人的頭上。至少從元代於欽的《齊乘》起,「齊魯禮義之邦」的名號就叫響了。山東若非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山東人若非最正統的中國人,豈能膺此稱號!張天麟,一位榮獲德國土平根大學博士學位的著名教育學家,說山東人乃中華民族的「長子」:我們知道凡是父親的長子多數厚道而幼子則多數聰明。唯其他是長子,所以他不免失之於過於厚道。他看到他底老子創業不易,所以多儉樸而吃苦。因此,他也不免失之過於守成。然而,如果沒有他的秉性忠厚,擔當一切;如果沒有他的吃苦耐勞,保守祖業;以及如果沒有他底卓識遠見(往往弟子們看他的卓識遠見是迂腐)乃可任重道遠,那麼這個家庭早支持不住了。於欽是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張天麟乃濟南人。如果說這兩位山東人的話有自誇之嫌,那麼就再請讀者諸君看一下外地人的評論。江蘇無錫人錢穆,一位鼎鼎大名的國學大師,以擅長考據而著稱。他的高足美國著名哈佛大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余英時說,錢先生不是為考據而考據,而是為了一個更高的目的:從歷史上去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而在地域上,他則著眼于山東: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於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自古迄今,山東人比較上最有做中國標準人的資格。一言以蔽之,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齊魯文化,造就了正統的山東人。齊魯文化的精華之一,山東人的優秀品德之一,是誠信。二、以誠信為本的齊魯文化魯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是周禮的制定者,他為魯國制定了以禮治國的方針。周公的兒子伯禽,秉承父訓,在魯國全力推行周禮。嗣後各位君主,也不遺餘力。於是,茫茫神州,數百諸侯,魯國成為禮治的樣板。外地人到了魯國,不去觀看魯國的禮樂典籍,就不算真正到過魯國。與禮治相呼應的,是經濟上的男耕女織。魯國地處內陸,土地比較肥沃,洙、泗等河流又足資灌溉。另一方面,農耕與禮治是相適應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經濟上的利益往來,聯結人際關係的,就只有倫理這一條紐帶了。禮治與農耕,造就了以崇尚倫理道德為特徵的魯國文化。而誠信是其最基本的內容之一。這在《論語》中有充足的反映。《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資料。《論語》對中華民族有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有人將其比作基督教的《聖經》。在《論語》一書中,孔子與弟子屢屢談及誠信問題。如: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孔子看來,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論語》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文獻典籍,「行」制社會生活實踐,「忠」即忠誠,「信」即誠信。在孔子教育學生的四項內容中,誠信佔了兩項。孔子思想是魯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傳統造就了孔子,孔子繼揚了傳統。不獨孔子,魯國其他人也以誠信為本。《莊子·盜跖》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叫尾生的人,一日與某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大雨瓢潑,橋下漲水,卻不見那女子來。尾生堅守信約,在橋下苦等。水越來越大了,他抱著橋樁,不忍離去,直至淹死。這個尾生,據考證是魯地人。古人把尾生譽為誠信的楷模。與魯國隔泰山相望的齊國,實行了一條與魯國不同的建國方針。齊國濱海,那時營丘往北不遠便是灘平水淺、汪洋一片的渤海,海中魚、貝繁多。海水可以煮鹽,發明煮海水為鹽的夙沙氏就是山東半島上的一個古老的部族。齊國開國之君姜尚因地制宜,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大海上,大力發展漁業、鹽業。對腳下那片鹽鹼地,則大量栽種桑樹。桑樹的一個特點,是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鹽鹼地上也可以生長。種桑是為了養蠶,發展絲織業。此外,種桑還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大力發展漁、鹽、紡織,同列國諸侯貿易,賺取利潤。齊國的經濟方針,是以工商立國。在政治上,則是尊賢上功。尊賢,就是唯才是舉;上功,就是崇尚功業。魯國搞的是禮治,講倫理,重尊卑;齊國不講這一套,唯才是舉,崇尚功業,以此來激勵民人奮力進取,博得功名富貴。齊國的建國方針帶有極強的功利性。齊國的經濟、政治方針造就了獨特的齊文化。《漢書·地理志》記述齊地民俗云: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誇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從「言與行繆,虛詐不情」來看,齊人不講誠信。實際不然。秦漢時民諺云:「齊楚多辯智。」中國人向來推崇訥言力行,看不起「嘴上功夫」。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齊人能言善辯,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實際上,齊人也特別講誠信。茲舉一例,以為談資。齊國人鮑叔牙有個朋友叫管仲,是潁上(今屬安徽)人。兩人一塊兒做些小本生意,管仲出力不多,分錢的時候卻常常多要多佔,鮑叔牙也不和他計較,還向人解釋說,管仲不是貪財,因他家中有老母,需要贍養。管仲給鮑叔牙出生意,鮑叔牙照著去干,都失敗了,他也不認為是管仲的主意不好,而是時機不到……鮑叔牙待管仲,一片真誠。管仲後來成為齊國名臣,鮑叔牙的信任、推薦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管鮑之交」被譽為交友的楷模。而確立「管鮑之交」的,是齊人鮑叔牙。齊人的誠信與魯人不完全相同。魯國以禮治國,其誠信是建立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基礎上的,其誠信具有濃厚的倫理性;齊以工商立國,其誠信是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其誠信具有契約性。三、傳承不衰的誠信傳統人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產物。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齊魯文化塑造了山東人鮮明的傳統性格。筆者在《山東人》那本小冊子中曾總結說:「粗獷、豪放、剛烈,節儉、好客、勤勞,坦直、忠信、孝義,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東人』。」其中,「坦直、忠信、孝義」,實質上就是誠信。春季里刮春風,黑了天就點上燈,生來的老鼠會打洞,麥子能推面,芝麻能打油,脖子上面長了個頭,沙鍋打了一定漏。夏季里天氣長,人怕癆病地怕荒,秋後的兔子怕鳥槍,開河就流水,蓋屋就壘牆,關帝廟裡有周倉,鬍子長在嘴巴上。秋季里開菊花,進了門就來到了家,老鼠見貓心害怕,娶了是個媳婦,不娶是個閨女,姑表兩姨是個親戚。冬季里下大雪,一個人穿著兩隻靴,四十五天個半月,人要娶妻,女人要出嫁,苦瓜熟了是甜瓜,句句都是大實話。山東人就像他們吟唱的這首《大實話》一樣質直誠實。他們胸懷坦蕩,感情直露,天晴天陰,全掛在臉上。「有事你就快說吧!」他們會把你的委婉視為「絮叨」而不耐煩。他們喜歡開門見山,單刀直入。50多年前,吳金鼎先生就對山東人的「直」予以高度的頌揚:山東人的直,是及純正而不含任性、蠻橫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發源於良心深處,公正莊嚴的動機。所以,這樣的直是一種美德。時至今日,山東人仍然在傳承著誠信的美德。對此,外地人給予高度的評價。如辛向陽先生主編的《「說道」山東人》說:忠誠的信念厚厚地滲透沉澱在山東人心田的原野上,隨處都開著忠誠的花朵,結出累累果實。忠誠構成了山東人生生不息的本質。他們舉手投足間都帶有忠誠的蹤影。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山東人的誠信傳統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照亮「誠信山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誠信是金學教案
※中國人的誠信和謊言
※《誠信賦》姚子珩
※4、損卦占筮吉凶 先難後易 堅守誠信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珍貴的品質是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