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世界的成人成才勵志故事美文(精選27篇)
一、浪漫主義的詩篇 永不沉沒的生命
屈 原
屈原 創造的《離騷》,開浪漫主義之先河,與其潔身自好的人格魅力,愛國憂民的濟世情懷光耀千古。
屈原自幼酷愛讀書,加上天資聰穎,過目成誦,見識過人,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刻苦求學造就了學富五車的不凡少年。其父傾心於儒學,要求屈原熟讀《易經》和孔孟著作,還涉獵先秦文學,尤其喜歡閱讀《莊子》及孫武、孫臏的兵書,甚愛楚地民歌。白天讀書,晚上習武,常年不輟。
也就是這位知書識禮的少年,「米倉口事件」折射出他悲天憫人之心。當父親知道是兒子所為,心潮激蕩,教育屈原要擔當大任,必須好好讀書。
屈原謹遵父親教誨,愈加發憤求學,組建「平寇隊」智退秦兵,此事讓屈原名聲在外,被推薦到京城宗塾學習,刻苦認真,孜孜不倦,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剛過弱冠之年的屈原,當上了楚國左徒(位次於丞相),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長治久安,製法令、限特權,卻因舊貴族的誣陷屢遭流放。心中的憂傷沒有動搖他堅定的信念,從《離騷》到《天問》融合了楚地民風,塑造了作為詩人的形象;將拯救蒼生的勵志,寄托在一個昏庸無能的楚懷王身上,縱有滿腔的濟世情懷卻報國無門。五五端陽,屈子的榮辱升遷融入了悠悠汨羅,民間的粽子與龍舟定格的端午節,為我國成功申遺,屈原用生命在向國人表白,向世界宣言。
二、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
司馬遷 屈受宮刑,忍辱負重著成《史記》,構建了紀傳體史書的藍本,後世文學、史學的兼容,成為中國偉大的史學先鋒。
司馬遷的父親是一位淵博的學者,給予他良好的啟蒙教育,小小司馬遷在山水環繞的故鄉放牧讀書,10歲後隨父到長安,耳濡目染,師從董仲舒潛心攻讀《春秋》、拜師孔安國靜修《尚書》,奠定他深厚的文化底蘊。興趣廣泛,為史書編撰做了前期準備。
20歲開始人生萬里漫遊,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培育他的文學素養。訪問淮陰西漢開國名將的韓信故里,浙江夏禹大會諸侯的會稽山,汨羅江為屈原的忠君之情而潸然淚下,懷著景仰之情瞻仰曲阜孔廟,楚漢之爭的劉邦故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真正貼近生活,都為太史公積累了第一手珍貴的歷史素材。
漫遊歸來,步入仕途,隨漢武帝出巡,親歷巴蜀、雲南民情風俗。奉帝王之命,編寫《西南夷列傳》。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司馬談不幸途中病逝,臨終遺言,要司馬遷承父之志,論著史書,成為《史記》創作的原動力。多方遊歷,廣獵典籍。四年的醞釀,卻因「李陵之禍」,宦海浮沉,以「誣罔主上」的罪名被處以宮刑。在著書的過程中求得生命的價值,在古人的身上找到支撐自我的勇氣。
司馬遷用他「身殘處穢」的生命完成了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學的鴻篇巨製——《史記》。
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隱士風範
陶淵明
陶淵明 開創了詩壇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成為田園詩派的開山祖師。他不事權貴,退隱田園的隱士精神影響著中國歷代文人。
陶淵明祖上三代為官,在他8歲那年,父親去世,陶家家境日漸敗落。母子相依為命,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陶氏曾祖又是東晉名將,在那重視門第觀念的時代里,青年陶淵明也無法真正免俗,由於家道消乏,難以躋身上流社會,又常常被大戶人家恥笑,以致「少年罕人事」。他為祖宗歌功頌德的同時,激勵兒子繼承傳統,有所作為。但在門閥制度等級森嚴的東晉,他自己仕途無望,只好以酒自娛,以貧自樂。
他性情平和,在與社會抗爭中,卻顯錚錚傲骨。曾任彭澤縣令,難以逢迎上官,「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田。歸去來兮,政治失意,清新優美的田園風光,成為他生活與作品的重要部分。平淡自然、膾炙人口的名篇。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香格里拉的夢幻圖景,在當朝雖不可能實現,但陶潛因山水而榮尊「田園詩之父」。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 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 白
李白 非凡的才華、傲岸的人格、澎湃的激情、神奇的想像,造就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仙」。
李白誕生在富商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5歲開始寫字,10歲觀閱諸子百家,15歲妙手著文章。少年早慧的李白也曾厭學過,「只要功夫深,鐵杵成針」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件事對李白觸動極大,厭學情緒有了很大的熟練。激勵他勤學苦讀。飽讀詩書,勤練劍術,以求日後能治國安邦,18歲拜師趙蕤,對李白樹立「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歲的李白開始求取功名,由於個性突兀,桀驁不馴,無人舉薦,也無人賞識。後來巧遇賀知章,為官翰林供奉。為報唐玄宗的機遇之恩,同樣是性格的原因,難以事權貴、盡歡顏。加上命高力士脫靴,令楊貴妃研墨,得罪了皇帝的寵臣愛妃。朝廷任職遭遇的是醜惡的力量,爆發的是憤怒的抗爭。也許李白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但他更是一位天才的詩人;是盛唐文化孕育了如夢如幻、名傳千古的「詩仙」太白。
五、憂國憂民 詩風沉鬱
杜甫
杜甫 唐代詩壇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作品不僅數量浩繁,而且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杜甫出生在有著悠久傳統的官宦世家,祖父杜審言位居武后當朝宰相,其人品和詩品對杜甫產生直接的影響。淵源的家學,從小接觸家族的傳統教育:一要做官,二要寫詩。正統的家訓:為官要經世濟民,寫詩要抒發胸臆,奠定了杜甫的人生目標。並由此走上寫作之道,與有文才的李嶠等人被稱為「文章四友」。
年少時居住的洛陽城學士薈萃,杜甫以文會友,結交名流,勤勉求學,虛心求教,通曉音律。在名士的指點下嶄露頭角,初現鋒芒。杜甫並未滿足,而是在大人的援引下繼續使眼界變得更加開闊。
先後兩度辭親漫遊,一是江南文化的印象;二是應試落第,游齊魯山川,訪道尋友,幸會李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五嶽之尊。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杜甫在成都草堂度過了兵荒馬亂的5年。「三吏」、「三別」將社會與個人密切結合,思想和藝術的完美統一。詩中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堪稱中晚唐朝的恢宏的「史詩」。杜少陵因此成為一代「詩聖」。
六、生不願封萬戶侯 但願一識韓荊州
韓 愈
韓愈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秉承堯舜遺風和孔孟之道,維護儒家傳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韓愈出生官宦世家,祖上既出過安邦定國的赫赫武將,也有過轟動朝野的錦衣大儒。他們拜相封侯,顯赫一時。到父輩一代家道逐漸敗落。韓愈幼失雙親,由富有才學的長兄韓會撫養。在韓愈9歲時,韓會因受宰相元載株連,貶為韶州刺史。「好談經濟之略,嘗以王佐自許」的兄長,對韓愈一生的影響很大。韓愈11歲時兄長又病死,強忍親人相繼離世的傷痛,童年的不幸和生活的艱難,磨鍊了他堅強的意志,逆境求學的精神。
從19歲到24歲的6年間,先後三次應試,次次敗北,屢敗屢戰的韓愈,第四次鼓足勇氣踏進科舉考場,本年度的主考官是清正廉潔、知人善任的宰相陸贄。此次及第,直到29歲在董晉幕府任職,這才是韓愈從政的開始。仕途的坎坷,因「特赦京兆府」懇求皇上停徵賦稅,被貶為廣東陽山令。
古文運動的掀起,在京城逐漸形成以韓愈為中心的文人圈,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發展的道路。
七、同時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
白居易 中唐久負盛名的詩人,他的詩作懷深意逸,雅俗共賞。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婦孺皆知。對後世詩詞語言的發展,起著推陳出新的作用。
幼年的白居易得益於母親的啟蒙教育,5歲作詩為文,9歲熟知聲韻,小有詩名。接近崩潰邊緣的唐王朝,影響了他的學業,11歲時舉家外出避難,亂世中顛沛流離的生活,貧病交加,仞不忘刻苦攻讀。「晝課賦,夜課書,不遑寢息」他立志濟世救民,希望走仕途經濟的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16歲的白居易不遠千里從越中來到長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深受顧況賞識,但並沒有給他的仕途帶來希望。20歲後的徐州兵荒馬亂的生活,又為父親守孝3年。27歲開始自己的「舉業」活動。直至28歲才高中進士。生性耿直的白居易政壇失意,卻把主要的精力傾注於文學。「可憐光彩生門戶,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長恨歌》,令江州司馬濕青紗的《琵琶行》,以其通俗的文風,贏得廣泛的讀者群。
白居易精湛的藝術水平,是他付出無數辛苦的結晶。「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詩魔」當之無愧。
八、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英雄人物
蘇 軾
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傑出代表,一代文章之宗,是北宋文學的集大成者。
蘇軾生在書香門第,其母程氏是大里氏丞程文應的女兒,品學兼優,蘇軾受到母親良好的家教;其父蘇洵志在科舉,作學問時間太晚,年過而立卻屢試不中,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於是對兒子寄予厚望。
蘇軾出生不久,蘇洵到京都遊學,8歲之前的蘇軾並沒有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蘇母的啟蒙難能可貴。加上母親是道教的虔誠信徒,讓蘇軾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師,常常受到老師的褒獎,三年私塾,天資聰穎,在老師和母親的教育下進步很快。
宋仁宗嘉佑元年,19歲的蘇軾隨父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優異,次年參加會試,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弱冠之年的才俊蘇軾,第一次闡明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仁政治國的理想。文震主考官歐陽修,有探驪得珠之感。在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與兄蘇轍同科進士及第,蘇軾被授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由此開啟了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初入仕途,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在荒涼之地,卻贏得「東坡居士」的美譽。黃州赤壁,留下千古絕唱,大江東去。黃州山水沒有虧欠這位失意文人,文學、書法、繪畫兼得。「一蓑煙雨任平生」,寵辱不驚的人格,為後人無限敬仰。
九、婉約詞派的鼻祖 光彩照人的女詞人
李清照
李清照 中國文學史上蠻聲詞壇的女詞人,宋詞的旗幟,自成一家的「易安體」,婉約派的楷模。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有名望的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齊魯學風培育的典型學者,母親知書能文,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對女兒的教習上。小清照自幼習字讀書,對古書津津樂道,事事究其前因後果。
父親的摯友常來家中,黃庭堅、秦觀等詩人兼詞人的名流的風範,談古論今,吟詠詩文,讓天生聰慧的少年李清照神往不已,極力效仿。在前輩的讚揚和鼓勵下,飽覽家中卷帙浩繁的藏書,理琴、斗棋、練畫作詞,良好的文學氛圍造就的作為才女的李清照。
18歲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喜結連理,可謂琴瑟和鳴,度過了一段快樂而美好的時光。1129年金兵入侵的同時夫君病卒,王國之恨,喪夫之痛,苦難中的李清照一改早期歡快的文風,上升到戮力復興中原的高度,懷念故土,追念身世。「冷冷清清」,「人必黃花瘦」李易安以她高超的藝術成就,榮登宋詞婉約的宗師地位。
十、民族的脊樑 民族的魂
魯 迅
魯迅 中國文化戰線上的一名梟將,喚醒國人靈魂的文學鬥士。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筆觸,仁者的情懷抨擊社會的黑暗,為每一位有良心的中國人吶喊,成為新文化的先驅。
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的封建家庭,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三味書屋裡壽鏡吾老師,近乎苛刻的背書、對課,「陷獸入阱中,放牛歸林野」的巧對,讓少年魯迅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博覽群書,古典文學,野史閑書,無所不讀,為魯迅將來的寫作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逐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
15歲那年,為救治父親的病痛,奔波於當鋪和藥店之間,還要替母親分擔家務,因一次的遲到,受先生批評,心裡很懊悔。於是鐫刻「早」字為座右銘,以告誡自己不誤學業從未遲到。
17歲的魯迅離開家鄉,就讀南京水師學堂。接受新思想,痛恨外辱入侵,痛斥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抱著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東渡扶桑學醫,然而電影事件里,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一種憤怒、悲痛、屈辱的情感,讓魯迅苦苦思索:救國救民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棄醫從文的抉擇,拿起手中的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用羸弱的身軀挺直了民族的脊樑,用含淚的幽默呼喚「民族魂」的回歸。
這就是中國的魯迅!這就是世界的文豪!
十一.立刻行動 有兩個學生同時報考某著名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但教授只能帶一個學生。於是他給兩個學生布置了相同的課題作為考核。 幾天後,兩個學生都交上了自己的課題作業。教授看了看,兩個人花的時間一樣多,過程同樣精彩,甚至連結果都大同小異。兩個學生都認為教授會很難選擇,但教授只沉吟一下,就選擇了學生甲。兩個學生都很驚訝,特別是學生乙,不明白自己輸在哪兒。教授指著課題作業上的時間說:「課題是周五下午布置的,你倆一個是從周五下午四點開始做,一個是從下周的周一開始做。我選擇周五下午四點鐘開始的甲,因為一個立刻開始行動的人更具競爭力。」
十二.雕琢自己 人的一生是設計、雕琢的一生。由別人設計,也由自己設計;由別人雕琢,也由自己雕琢。 1919年元旦,喬治亞理工學院與加州大學在爭奪「玫瑰杯」的年度冠軍,在上半場快要結束時,加州大學有位名叫洛伊;里哥的球員,成功地攔截到喬治亞理工學院一名球員的失誤球。然而他不知怎的,卻慌亂地向著錯誤的方向猛衝65英尺,其結果,導致對方球隊得分。 中場休息時,教練尼布;普萊士臉色鐵青,一語不發。毫無疑問,他正在考慮如何決定洛伊;里哥的去留,每個人都沉默無聲地呆坐在那裡。不久,計時員宣布「距下半場比賽還有三分鐘」。尼布教練注視著球隊,斬釘截鐵地說:「小夥子們,剛才上半場參賽的相同隊員,將開始下半場比賽。」幾乎上半場參賽的球員都準備再進球場,惟有洛伊;里哥仍坐著不動。尼布教練又催了一次,他還是不動。於是,他走到洛伊;里哥身邊說:「洛伊,你沒聽懂嗎?上半場的原班人馬將繼續比賽!」 洛伊;里哥這才抬起頭來,眼裡帶著淚水說:「教練,我做不到!我毀了整個球隊,我讓學校丟臉,我也毀了自己,我無法再回到球場面對觀眾!」尼布教練伸出雙手重重地放在洛伊;里哥肩膀上說:「站起來,向前走,比賽才進行一半,還有下半場!」 洛伊;里哥驟然醒悟,重新回到球賽現場。凡觀看過那場比賽的每一個人,都難忘記那一幕,洛伊;里哥如拚命三郎般地來回賓士於球場,連連得分,為加州大學贏得了「玫瑰杯」冠軍。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接到球卻跑錯了方向,我們跌到過,也失誤過,致使我們羞愧不已,猶如驚弓之鳥,不願再試。然而,上帝說:「起來,回到起點!」那承認並離開過錯的人,將獲得另一次機會,要知道殘缺的月亮,依然能夠恢復圓滿的風采;失敗的猛士,依然能夠取得成功的榮譽啊!
十三選擇 有一批中學生在進行登山活動,他們登到一座高山的半山腰時,遇上了大雨,他們慌忙地要趕下山去。然而,領隊的老師卻命令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往山上沖,終於衝上山頂。到傍晚下山時,發現在被山洪沖刷過的來路上,殘留著無數石塊和泥沙,而且越往下堆積的越厚。這時他們才明白,老師的決策是多麼正確。因為往山頂上走,風雨雖然更大,但不足以危及生命;如果往山下走,卻又可能遇到山洪而致人於死地。
十四 「發現」 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休息,牆上掛著一張地圖,就隨意地觀察起來。他突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補的,南美大陸東部亞馬遜地區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西海岸凹進去的正好相對應,可以完全拼合在一起。這個發現讓他十分興奮,並引發了一連串思考:這兩個大陸原先是不是連在一起的?是什麼原因使它們分開的?於是,魏格納著手收集大量資料進行研究,終於證實了一個嶄新的理論:大陸漂移說。 世界地圖每天都有人看,為什麼只有魏格納發現了奧妙?要有所發現,須付出比別人多的代價。但很多時候,卻只需向前跨出一步。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說:「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
十五.喝廁所水的女大臣 日本前任郵政大臣野田聖子,年僅37歲,是內閣中最年輕的閣員,也是唯一的女性。誰能想到,他的生活道路是從喝廁所水開始的。 野田聖子剛參加工作時曾在帝國酒店當「白領」。職業培訓期間負責清潔廁所,要求每天把馬桶擦洗得光亮如新。聖子從來沒有干過這種臟活,一伸手下去就噁心的幾乎要嘔吐。但是有一天,一位與她一起幹活的前輩擦完馬桶後,居然盛了滿滿一杯廁所水一飲而盡,意在向她證明,他清潔過的馬桶乾淨得連水都能喝。這件事對聖子教育極深,她意識到沒有極端認真的態度,就沒有資格肩負起任何社會責任。於是她下定決心:「就算是一輩子洗廁所,也要當一個洗廁所的最出色的人。」在結束培訓的最後一天,她擦完馬桶後照樣盛了一杯廁所水喝下。這一杯水,成為她日後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十六.拾破爛上大學的女孩 2001年9月,河南泌陽的高三女生高旭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 高旭的爸媽早就下了崗,奶奶多病。6歲時她纏著媽媽要上幼兒園,但家中實在沒錢。小小的高旭知道,將來想考進大學,靠父母是不可能了。她發現,拾破爛的老婆婆一天能掙好幾塊錢,於是就背起編織袋也拾起了破爛。幾個月下來竟掙了100多元,憑自己的錢踏進了小學校門。從此一直到高中畢業,高旭每天都提著一個編織袋。課餘時間就在教室里、學校垃圾箱里撿廢紙,上學、放學路上沿路撿破爛,假期里更是到處跑著去「拾荒」。她還把撿到的沒有寫字的廢紙挑出來,放在枕頭下面壓平,裝訂成作業本使用。十幾年來,高旭上學靠的全是自己賣破爛掙的錢。而且,她學習十分刻苦,以優異的成績升入初中、高中。2000年9月,她還參加了第1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獲河南賽區第二名的好成績。2001年高考結束,她馬上開始又拾起了破爛。有記者聞訊採訪時,親眼目睹她一天就給附近的廢品收購站送了三趟破爛,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透。高旭對記者說,她要趁這段時間多撿些破爛,湊夠上學的幾千元學費。
十七. 態度 讀書時代的一件事我印象很深——一次老師出了道數學難題,叫我和一名同學上講台解答。我很快考慮好解答步驟,而那名同學還在那裡凝神。為了表現一下聰明才智,我很得意地用粉筆在黑板上「刷刷刷」,三下五除二,就擺弄好了。這時,那名同學還在一筆一畫地寫著。我很自豪,將粉筆頭一扔,大搖大擺地回到座位。我和那位同學都答對了,但老師給的評語卻大不相同。她指著黑板上我寫的字說:「看看,急急忙忙,馬馬虎虎,這是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嗎?在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做學問其實就靠一個人的態度了……」說實話,我心中並不服氣。我看重的是結果,而老師要的似乎還有過程。 多年後,我去應聘一個會計職位。由於有相關工作經歷和較高的職稱,我的競爭對手們紛紛落馬,剩下一個其貌不揚的傢伙與我一同參加最後的面試。單位的會計主管接待了我們,他拿出一堆賬本,要我們統計一下某個項目的年度收支情況。雖然只是「小兒科」,但我不敢懈怠,每個數字都牢牢把握,認真在算盤上加加減減。約一個小時左右,我完成任務了。10分鐘後,競爭對手也收工了。會計主管拿著我們的「試卷」去老總辦公室。 結果令我吃驚和惱火——我落聘了!為什麼?會計主管回答:「你沒有做月末統計,而他不但做了,還做了季度統計。」我問:「不是要年度統計嗎?」主管笑道:「是啊,但年度統計數據應該從每月合計中得到——這不算什麼會計學問,但反映了做會計的嚴謹態度。也許你們能力相當,所以,我們最後要看的就是各人的態度了。」 那以後,「態度」一詞在我心中生了根——同樣的能力,在不同的態度下,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未來。態度也許是另一種能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十八.機會只有三秒 她名牌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戲劇編劇助理的工作,累死累活幹了3個月,只拿到一個月的工資,於是炒了老闆的魷魚。開始遊盪,幫人寫短劇,寫電影,只要按時收到錢就好,前途茫茫,她希望發生奇蹟。 一次機緣巧合,她就聘到電視台一個節目當了編劇。半年後,一次在製作節目時,製作人不知為什麼突然大發雷霆,說了句「不錄了」就走了。幾十個工作人員全愣在那兒,不知怎麼辦?主持人對她說:「下面的我們自己錄吧!」 3秒鐘後,她拿起製作人丟下的耳機和麥克風。那一刻,她清楚地對自己說:「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證明你不僅是一個只會寫寫小劇本的小編劇,還可以是一個掌控全場的製作人,所以不能出醜!」 慢慢地,她開始做執行製作人,當時,像她那個年紀的女生做製作人的情況相當罕見。幾年後,這個小女生成了三度獲得金鐘獎的王牌製作人,接著一手製作了紅得一塌糊塗的電視劇《流星花園》,被稱為台灣偶像劇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說:「機會只有3秒,就是在別人丟下耳機和麥克風的時候,你能撿起它。」 十九. 最不後悔的活法 泰萊是紐約曼哈頓區的一位神父。 那天,教區醫院裡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請過去主持臨終前的懺悔。他到醫院後聽到這樣一段話:「仁慈的上帝!我喜歡唱歌,音樂是我的生命,我的願望是唱遍美國。作為一名黑人,我實現了這個願望,我沒有什麼要懺悔的,現在我只想說,感謝您,您讓我愉快地度過了一生,並讓我用歌聲養活了我的6個孩子。正在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但死而無憾。仁慈的神父,現在我只想請您轉告我的孩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吧,他們的父親是會為他們驕傲的。」 一個流浪歌手,臨終時能說出這樣的話,讓泰萊神父感到非常吃驚,因為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當,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處,就把頭上的帽子放在地上,開始唱歌。40年來,他如痴如醉,用他蒼涼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聽眾,從而換取那份他應得的報酬。 黑人的話讓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過的一次懺悔。那是位富翁,他的懺悔竟然和這痊黑人流浪漢差不多。他對神父說,我喜歡賽車,我從小研究它們、改進它們、經營它們,一輩子都都沒有離開過它們。這種工作和愛好難分、閑暇與興趣結合的生活,讓我非常滿意,並且從中還賺取了大筆的錢,我沒有什麼要懺悔的。 白天的經歷和對對那位富翁的回憶,讓泰萊神父陷入思索。當晚,他給紐約時報去了一封信。信里寫道:「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不會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許做到兩條就夠了。第一條,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二條,想辦法從中賺到錢。」 後來,泰萊神父的這兩條生活信條,成了美國人公認的最不後悔的活法。二十. 聰明的獵人 獵人在山裡迷路好幾天了,精疲力竭,饑寒交迫,偶然來到一間小木屋。屋主是個性格怪僻的隱士,傳說他對任何闖入都會心懷敵意。但迫於飢餓,獵人還是走進了禁地。 這時,獵人可以選取下列幾種策略:其一,用槍迫使隱士就範,劫奪他的食物,但事後可能要接受法律制裁;其二,隱士可能出手奪槍,進而引發槍戰,如果獵人射中隱士兵,他將被控謀殺罪,如果獵人自己被射中,同樣是一場悲劇。 但是,獵人採取的是更聰明的辦法:他走向前敲門,等隱士開門,獵人先主動打聲招呼,並主動將槍托遞給隱士。隱士當然非常驚異,但仍把槍收下了。 「能不能用槍和您換點食物?因為我實在餓得不行了。」獵人說。由於武器在自己手裡,隱士感到很安全,同時獵人對他的尊重也使他很高興。「進來吧!」他邀請獵人進來,為他準備晚餐。飯後,隱士將槍還給獵人,並指引他走出了森林。 二十一. 生命的極致 他頸椎以下的部位全部癱瘓,四肢已經變形、僵硬、泛黑。在木床上躺了23年的身體,只有頭部還聽使喚。但他還是慶幸自己能擁有一天又一天。 他叫林豪勛,48歲,台灣台東卑南人。23年前,姐姐為了照顧中風的母親,決定將舊平房改建為有陽台的兩層樓房。25歲的林豪勛從台北趕來幫忙。沒想到,一腳踩空從二樓摔下,摔斷了頸椎。 卧床的頭兩年,林豪勛幾乎絕望。但姐姐告訴他:「自怨自艾只不過是在踐踏自己,真正的男子漢應該有勇氣開創未來。」 1990年底,朋友送他一台淘汰的286電腦。從此,林豪勛開始成為「啄木鳥」——躺在床上,咬著加長的筷子敲擊鍵盤。儘管門牙咬得缺了半截,舌頭經常磨破了皮,但他仍然頑強地在電腦上「啄」著生命的樂章。 他從理整自家族譜開始,陸續為260多位親友寫出家譜。接著又編寫了《卑南字典》,以16個子音、4個母音,完成了5000個族語的記錄。1993年接觸電腦音樂後,便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卑南交響樂的創作。 林豪勛說,自己一副破皮囊不知道還能夠用多久,但只要活著,他就會認真地過好每一天。當生命被生活推向極致時,往往展現出一分從容之美。臨亂世而不驚,處方舟而不躁,喜迎陰晴圓缺,笑傲風霜雨雪,生命才會更有意義。 二十二.記住有人不喜歡你 這是我在採訪一個當紅歌星時她給我講的故事。2002年的夏天,歌星回東北老家。一幫讀中學時的好朋友搞了個聚會,告訴她晚上八點到某某酒店吃飯。這次歌星回來帶了近百張她的新專輯,她很認真地在封面上籤了自己的名字。她知道,這些昔日同學如果向她要新專輯,那是不該拒絕的。 歌星出了家門,打車去酒店。司機問清了目的地後,就一言不發了。這讓歌星不免有些失落。到了酒店,車費是22元。歌星沒有零鈔,恰巧司機手裡也沒有足夠的零鈔了。歌星表示不用找了,可是司機不同意。歌星一看時間不早了,就拿出兩張她簽名的專輯:「師傅,這樣吧,我用這兩本我的專輯抵車費吧。」接著,她又問一句:「您不認識我吧?」但是司機的回答大大地出乎她的預料:「認識,你是乾唱歌的吧,這次回來是看望爹媽?」說完,他一指歌碟:「不好意思,我不喜歡聽歌,要不,車費就算了吧。」 後來歌星的口碑一直不錯:沒有緋聞,照章納稅,積极參加各種公益演出。歌星說,她時常想起那位計程車司機——記住有人不喜歡你。 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時,發現了一個鳥巢被風從樹上吹掉在地,從裡面滾出了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決定把它帶回家餵養。 當他托著鳥巢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他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裡養小動物。於是,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門口,進屋去請求媽媽。在他的再三哀求下媽媽終於破例答應了。小男孩興奮地跑到門口,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他看見一隻黑貓正在意猶未盡地舔著嘴巴。小男孩為此傷心了很久,但從此他記住了一個教訓: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決不可優柔寡斷。這個小男孩長大後成就了一番事業。 二十三. 互逆的格言 中國有很多道德格言,人們習慣於用這些道德格言來規範約束自己。可假如我們留意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有一些格言是互逆的。這裡且舉兩例。 第一個是關於人生的。有句諺語:半桶水晃蕩晃蕩,滿桶水穩穩噹噹。這是說人應該求「滿」。可又有一個來自老夫子的故事,說的是孔子一天帶著學生來周公廟參觀,一位學生指著一個傾斜的圓形木器,問那是什麼。守廟的說:「那是宥器,是灌溉用的吸水陶器,拴繩的罐耳在下邊,用繩懸掛,罐身傾斜,打水很方便,後來成了明君的勸戒器。」孔子看著弟子們疑惑的眼神,解釋道:「我聽說宥器這種東西,空虛時傾斜,半實半虛時中正不斜,如果一滿就會翻倒。」守廟人打來水一試驗,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中則正,滿則覆。」這意思是指人永遠不要求「滿」。 第二個是關於政治的。第一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又有這麼一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其實這兩組格言各自是可以統一起來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有上進心,只要如此,他或她都可能求「滿」。但當到了一定「滿」之後,我們把它當作終點並以此自矜自誇自傲,這「滿」很可能蛻變成對自己的「顛覆」。這樣一來,前面兩句是不是串聯到了一起。對後面兩句,我們是必須對人信任,在這個基礎上,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然後,擇其善者而從之,選其賢者而用之,並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這不,這兩句又組織到一塊了。可現實中,誰又把這些相對立的同樣是正面的道德格言給統一到一起呢? 二十四. 麥穗和挫折 過去上帝還住在地球上的時候,有一天,一個農夫找到上帝,對他說:「我的神啊,也許是你創造了世界,但是你畢竟不是農夫,我得教你點東西。」 上帝借著鬍子的遮掩,偷偷笑了,對他說:「那你就告訴我吧。」 「給我一年時間,在這一年裡,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會讓你看見,世界上再不會有貧窮和飢餓。」 在這一年裡,上帝滿足了農夫所有的要求。沒有狂風暴雨,沒有電閃雷鳴,沒有任何對莊稼有危險的自然災害發生。當農夫覺得該出太陽了,就會陽光普照;要是覺得該下點雨了,就會有雨滴落下,而且想讓雨停雨就停。環境真是太好了,小麥的長勢特別喜人。 一年的時間到了,農夫看到麥子長得那麼好,就對上帝說:「你瞧,要是再這麼過十年,就會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所有的人。人們就算不幹活也不會餓死了!」 然而,等人們收割的時候,卻發現麥穗里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這些長得那麼好的麥子,竟然什麼都沒結出來。 農夫驚訝極了,又跑到上帝那兒去了:「上帝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呀?」 「那是因為小麥都過得太舒服了,沒有任何打擊是不行的。這一年裡,它們沒經過風吹雨打,也沒受到過烈日煎熬。你幫它們避免了一切可能傷害它們的東西。沒錯,它們長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見了,麥穗里什麼都結不出來。還是時不時需要些挫折的,就像白晝之間總有黑夜,風雨雷電都是必需的,正是這些鍛煉了小麥。」 二十五. 真理需要堅持 一天,在課堂上,哲學家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站在講台前說:「請大家聞聞空氣中的味道!」 一位學生舉手回答:「我聞到了,是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面前走過,並叮囑道:「大家再仔細聞一聞,空氣中有沒有蘋果的香味?」 這時已有半數的學生舉起了手。蘇格拉底回到講台上,又重複了剛才的問題。這一次,除了一名學生沒有舉手外,其他人全都舉起了手。蘇格拉底走到這名學生面前問:「難道你真的什麼氣味也沒聞到嗎?」那個學生肯定地說:「我真的什麼也沒聞到!」這時,蘇格拉底對大家宣布:「他是對的,因為這是一隻假蘋果。」這個學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柏拉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許多時候,我們已經接近了真理,但因為缺少自信,而離開了真理。柏拉圖堅持真理的勇氣就源於對事實的堅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關鍵就看我們能否對真理堅持到底。 二十六. 足跡 一天晚上,一個人做了個夢,他夢見他一直與神同行。他注意到有些地方有兩行足跡在身後——一行屬於他,另一行屬於神。而有一些地方只有一行足跡,這些地方剛好都是他人生最低潮、最悲觀的階段。他感覺被神欺騙了。 他問神:「神,你曾說一旦我決定跟隨你,你就會一路陪著我走下去。但是,我注意到在我人生最糟糕的時候,卻只有我的一行足跡。到底是因為什麼?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你卻離開了我?」 神回答:「可愛的孩子,我愛你,而且永遠不會離開你。是的,在你經歷考驗和挫折的時候,只有一行足跡,但那是我背著你留下的。」 那人仔細查看了一番地上的腳印,突然說:「那是我自己的腳印呀!」 神笑了:「現在你知道了,既然你在最低潮、最悲觀的階段,都能夠背負我走過去,那你現在還需要我嗎?」 二十七 被斥責的勤奮 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對思考極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爾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 勤奮的學生本以為能夠得到導師的一番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居然大為光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于思考?」 勤奮的學生遭到斥責,看似委屈,實際上大師是在傳遍真經啊。很多時候人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彷彿很有價值的忙碌中,卻極不情願拿出時間進行思考,以至於思維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徘徊,最終一無所獲。 如果說智慧是創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點。 後 語: 名人,在光環和榮耀的背後,他們要經受住多少意想不到的挫折與坎坷,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李楓發表的郭敬明性騷擾旗下作者及員工的言論?
※如何評價電影「我是 Jestem」?
※沉迷於成人VR的日本年輕人,已經不需要男女朋友了
※50%人渴望兩天親熱一次 3成人想要多個性伴
※我是成年人,我在York Art(約克藝術)學畫畫這一年來的感悟